血管生理及心血管的调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障碍时才对心血管活动起明显调节 作用以保证心脑供血供氧
(二)体液调节
1.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1) 来源:肾上腺髓质 (2) 作用
1)肾上腺素(E) ——强心药 ◆心脏→心肌收缩力↑,心率↑,心输出量↑ ◆血管→ 皮肤和内脏血管收缩 →外周阻力变化不大
心脏和骨骼肌血管舒张
2)去甲肾上腺素(NE)——升压药 ◆心脏(作用弱) ◆血管→小动脉收缩(除冠状血管)→外周阻力↑→ 血压↑
2. 动脉血压的形成 (1)前提: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 (2)根本因素: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
在血液充盈的前提下,动脉血压的形成是心 脏射血和外周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3)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①缓解血压,使SP不致过高,DP不致过低 ②使心室间断射血变成动脉内连续血流
3.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 ◆心率和外周阻力不变,每搏输出量↑,收缩压↑ ◆血液流速加快,舒张压升高不如收缩压升高明显 ◆收缩压主要反映心室的射血能力。 (2)心率 ◆心率↑,心舒期缩短,心舒期内流至外周血量减少, 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流的血量较多,舒张期血压升高。收 缩压升高不如舒张压的升高明显,故脉压减少。 ◆心率减慢时,舒张压与收缩压均下降,但舒张压下降 更明显,故脉压增大。 ◆心率的改变对舒张压影响较大。
1. 静脉血压 (1)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2)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
心射血能力↓或静脉回心血量↑→中心静脉压↑ ◆中心静脉压的测定意义:① 判断心功能
② 指导输液
2.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1.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回心血量↑(↓) 2. 心收缩力 ◆心收缩力↑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心房血液流 入心室加速→心房压↓ →回心血量↑ ◆心收缩力↓→回心血量↓ 3. 体位改变:卧→立→回心血量↓
(3)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使心舒期之末动脉内血量↑,以舒张
压↑为明显 ◆外周阻力↓,以舒张压下降为明显 ◆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比 ◆血管容量不变时,循环血量增加可使动脉血压升高 ◆循环血量不变时,血管容量增加可使动脉血压降低 (5)大动脉弹性:起缓冲血压的作用
◆了解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及肾素-血管 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一)神经调节
1. 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图4-16) (1)心脏的神经支配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来源:脊髓T1~T5 ◆支配:整个心脏 ◆递质和受体:去甲肾上腺素(NE);β受体 ◆作用: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传导速度加快 ◆机制(图4-17)
②缩血管 (3) 意义 ①禁水、失血、失水时,保持体液量,维持动脉血
压的稳定 ②正常情况下主要引起抗利尿作用
4. 心房钠尿肽 (1) 来源:心房肌细胞 (2) 作用:使肾排水和排钠增多,调节机体水盐代谢 (3) 意义:当血容量增多或血压升高时,心房壁受牵
拉,使心房钠尿肽释放增加,尿和尿钠排 出增多
2. 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毛细血管血压↑→生成↑ ◆血浆胶体渗透压↓→生成↑
如:肝、肾疾病和严重营养不良 ◆静脉回流受阻→生成↑ ◆淋巴回流受阻→水肿
如:丝虫病引起淋巴管阻塞 ◆毛细血管通透性↑→生成↑
如:过敏反应、烧伤
三、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功能
◆掌握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及肾上腺素 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5. 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间歇的原因是由于 A.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少发放了一次 B.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延迟发放 C. 期前兴奋所引起的有效不应期较长 D. 窦房结的一次节律性兴奋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
期中 E. 以上都不是 6. 下列因素变化中主要影响收缩压的是 A. 搏出量 B. 心率 C. 外周阻力 D. 循环血量 E. 大动脉管壁弹性
是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浆通过毛细血管管壁的滤出而形成组织液。组织 液形成后又被毛细血管壁重吸收回到血液中去,保 持组织液量的动态平衡 ◆部位:真毛细血管 ◆动力: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 渗
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约为25 mmHg ◆毛细血管动脉端血压平均约30 mmHg 毛细血管静脉端血压约为10 mmHg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约为8 mmHg ◆组织液静水压约为1mmHg 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12 mmHg 毛细血管静脉端有效滤过压=-8 mmHg
4.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图4-12) 静脉泵(肌肉泵)=骨骼肌+静脉瓣
5. 呼吸运动 (1)吸气→胸膜腔负压↑→大静脉及右心房被牵拉
扩张→中心静脉压↓→回心血量↑ (2)呼气→回心血量↓
(三)微循环
1. 微循环的组成(图4-13) (1)微循环的概念: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细血管 的血液循环称微循环 (2)微循环的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 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毛 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3. 微循环的调节 (1) 神经调节:微动脉和微静脉均受交感缩血管神经
支配 (2) 体液调节
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活动,主要受 体液中血管活性物质(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血管紧张素等)的调节,决定营养通路血流量
(四)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及淋巴循环
1.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图4-15) ◆组织液:分布在细胞间隙内,又称为组织间隙液,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来源:延髓心迷走中枢 ◆支配:整个心脏(但心室较少) ◆递质和受体:乙酰胆碱(Ach);M受体 ◆作用: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传导速度减慢 ◆机制(图4-18)
(2)血管的神经支配 1)缩血管神经纤维(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支配:所有的血管平滑肌 ◆密度:皮肤>骨骼肌、内脏>冠脉、脑 ◆递质:去甲肾上腺(NE) ◆作用:缩血管
平均动脉压 = 舒张压+ 1/3脉压
(2)正常值 ◆收缩压:100~120 mmHg ◆舒张压:60~80 mmHg ◆脉压:30~40 mmHg ◆平均动脉压:100 mmHg (3)高血压 ◆成人安静时,舒张压持续超过90mmHg ◆40岁以下的人收缩压持续超过140 mmHg (4)低血压 ◆舒张压低于60 mmHg ◆收缩压低于90 mmHg
2. 血管紧张素 (1)来源:血管紧张素是一组多肽类物质。当循环血量
减少,动脉血压下降,使肾血流量减少时, 可刺激肾脏产生并释放肾素。肾素和其他相 应酶的作用,可将血浆中无活性的血管紧张 素原转化成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
(2) 作用 1)血管紧张素Ⅰ:刺激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 素,使血压上升 2)血管紧张素Ⅱ:升高血压的作用比肾上腺素 约强40倍 3)血管紧张素Ⅲ:缩血管效应较弱,促进醛固 酮的分泌作用强于血管紧张 素Ⅱ
2. 微循环的血液通路和功能(图4-14) (1)迂回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
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此通路迂回曲折,血流缓慢,真毛细血管相互交 织成网状,且真毛细血管壁较薄,通透性大,是 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直捷通路: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多见于骨骼肌,主要作用是使部分血液快速通过 微循环而进入静脉 (3)动-静脉短路: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多见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作用
3.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1)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图4-19)
◆感受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刺激:血压然升高→牵拉刺激↑ ◆过程(图4-20)
减压反射
◆生理意义: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特点 ①双向性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②调节范围:60~180 mmHg(8.0~23.9 kPa) ③对骤变的血压敏感,对缓慢变化的血压或高血
(3) 过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图4-21) (4) 特点:正常情况下,对血压调节作用不大;在
大失血的情况下,能阻止血压过度下降 (5) 临床意义:肾血管狭窄→肾性高血压
3. 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 (1) 来源: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 (2) 作用:①促进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压不敏感
(2)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刺激:缺O2、CO2增多、H+浓度增高 ◆过程
窦神经
→心血管中枢→血压↑
主动脉神经 →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
◆特点 ①适宜刺激是血液中的化学成分 ②对正常血压不起作用 ③对呼吸具有经常性的调节作用 ◆意义:在低氧、窒息、酸中毒、循环功能
2)舒血管神经纤维(部分血管) ① 交感舒血管纤维
支配骨骼肌血管、皮肤、汗腺血管等,当机体应 急时,交感舒血管纤维释放乙酰胆碱,引起骨骼 肌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 ② 副交感舒血管纤维 支配唾液腺、舌、外生殖器等,副交感舒血管纤 维释放乙酰胆碱,其作用较局限,对全身血压的 调节影响甚微
2. 心血管中枢 ◆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与心血管反射有关的
调节作用不大
本章测验
1. 在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中自律性最高的部位是 A. 房室交界 B. 心房肌 C. 窦房结 D. 房室柬 E. 浦肯野纤维 2. 房室延搁的意义是 A. 使心室肌不产生强直收缩 B. 有利于心室肌几乎同步收缩 C. 使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延长 D. 使心房、心室不发生同时收缩 E. 使心室肌收缩力增强
4. 动脉脉搏 (1) 动脉脉搏的概念
在心动周期中,隨着动脉内压力的周期性波动 而引起动脉血管壁搏动 (2) 检测脉搏的意义 凡是能影响动脉血压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动 脉脉搏的特性。所以,检查脉搏的速度、幅 度、硬度以及频率等,可以反映心脏的节律 性、心缩力量和血管壁的机能状态等
(二)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
5. 其他体液因素 (1) 激肽:有较强的舒血管作用,使局部血管扩张,
血流量增加,有利于局部组织器官的活动 (2) 组胺:组织损伤或发生炎症和过敏反应时,可释
放组胺,使血管舒张,增加毛细血管和静 脉的通透性,引起局部组织水肿 (3) 组织代谢产物:CO2、乳酸、H+和腺苷等代谢产
物,使局部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 (4) 前列腺素:主要调节局部组织血流量,对全身血压
神经元集中的部位 ◆分布:从脊髓到大脑皮层
脊髓:完成一些初级的心血管反射 延髓: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 大脑皮层和下丘脑:整合作用(使躯体活动与心
血管活动统一)
◆延髓: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 (1)心迷走中枢→心迷走神经
心脏 (2)心交感中枢→心交感神经 (3)交感缩血管中枢→交感缩血管神经→血管 正常情况,各中枢内神经元在平时都有紧张性活 动。安静时,心迷走中枢占优势,使心跳减慢减 弱,控制血压过高;活动时,心交感中枢和交感 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增高,心迷走中枢紧张性降 低,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组织液重吸收到血管中的途径有两条: ①组织液约90%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入血, ②其余10%则进入毛细淋巴管,即成为淋巴液, 以后经淋巴循环汇入大静脉。
淋巴循环可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可把少量 由血管透出的蛋白质类大分子物质运回血液。此外,当淋 巴液流经淋巴结时,其中的细菌等异物可被淋巴结内的吞 噬细胞所吞噬。
3. 心脏不会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A. 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 B. 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C. 不受躯体运动神经的支配 D. 心肌收缩形式是“全或无”式 E. 细胞内钙离子储存量少 4. 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每搏输出量约为
A. 7 ml B. 10 ml C. 35 ml D. 70 ml E. 120 ml
(一)动脉血压
1. 动脉血压的概念及其正常值 (1)概念:
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也即压强(图4-11)
动脉血压: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P) 心室收缩时动脉压升到的最高值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P) 心室舒张时动脉压降到的最低值 ◆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