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一,德育目标的导向性规律。

德育过程的目标应当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为导向。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健康阳光的人。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明确德育目标,将德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第二,个体差异的正常性规律。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德育过程中的需求、特点和潜力都存在差异。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充分重视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德育方案,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目标。

第三,自由选择的尊重性规律。

教育者应当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自由选择。

德育并不是简单地灌输道德规范和价值观,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让他们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并自主行动。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让学生有权利参与决策,并提供给他们多样化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有机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决定。

第四,自我实现的发展性规律。

德育过程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发展自身潜力,实现自身价值。

通过德育过程的开展,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掘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第五,实践中反思的循环性规律。

德育过程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反思。

实践是德育过程的基础,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道德观念。

但仅仅停留在实践层面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通过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注意将实践和反思相结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实现自我成长。

第六,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规律。

家庭和学校是德育过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家校之间的合作对于学生的德育发展至关重要。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完整版)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1

(完整版)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1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性质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课程:即经验,是学习者生活经验的总和,是学习者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课程内容:(课程要素)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课程内容选择: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1、学习语言、2、关于学习的语言3、通过语言学习4、探究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值得是为了有效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多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资料,包括例文及近来鉴别出来的样本和用件类型的选文。

语文教材选文类型:定篇、样本、例文、用件。

定篇:是语文课规定的要素之一,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

新教材的特色: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世界,重视言语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得语言素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语文教材的品格和功能:品格:内容上包含勒社会所需要得各种知识形式上体现勒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规划.功能:智德启迪功能、语文历练功能、语言积累功能知识扩展功能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构成要素:1、语言文字、文学与文化2、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言语实践活动3、语文知识与策略语文知识:1、宽式: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他有语感和语识两种状态。

2、窄式:前面相同,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语识语文知识的范围及状态:范围: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状态:语感和语识。

语感和语识的关系:1、语感具有不可分析性,语识具有可反思可被理解性分析特征2、语感比语识更基本3、语感比语识丰富4、语识识公共的,语感却具有强烈的个人独特性5、语感语语言能力浑然一体地结合一起6、语识识概念化的、推理的、依靠理性思考循序渐进的进行,语感却是直觉的、跳跃的、横向的、具有格式塔的特征。

规律与秩序幼儿启蒙学习的基本原则

规律与秩序幼儿启蒙学习的基本原则

规律与秩序幼儿启蒙学习的基本原则在幼儿教育领域,规律与秩序是启蒙学习的基本原则之一。

幼儿时期是孩子认知和行为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规律和秩序的学习,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认知框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规律与秩序在幼儿启蒙学习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实践方法和策略。

规律与秩序的概念规律是指事物内在的、固有的联系和运动方式,是一种稳定不变的模式或顺序。

在幼儿学习中,规律可以帮助孩子理解世界的运行方式,建立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例如,孩子通过观察四季交替的规律,可以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通过数数游戏,可以认识数字的排列规律等。

秩序则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有序排列或组织方式。

在幼儿教育中,秩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遵守规则、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孩子可以建立自信心和责任感,学会与他人协作。

规律与秩序对幼儿启蒙学习的重要性认知发展:规律与秩序有助于激发幼儿对事物本质和联系的认识,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建立和发展。

行为养成:通过遵守规则、遵循秩序,幼儿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情绪调节:规律与秩序可以给幼儿提供安全感和稳定感,有助于调节情绪,减少焦虑和冲突。

社会适应:在规范化的环境中学习规律与秩序,有助于幼儿适应社会生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实践方法和策略创设有序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教室环境、制定日常活动计划等方式,营造有序、整洁、安静的学习氛围。

设立明确规则:制定简明清晰的规则,并告知幼儿,引导他们遵守规则,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示范引导: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引导幼儿按照规律和秩序进行学习和生活。

游戏教学:通过游戏形式引入规律与秩序的概念,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结语规律与秩序是幼儿启蒙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对于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规律与秩序在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创设有利于规律与秩序形成的环境和策略,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和行为准则,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把握教学节奏,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把握教学节奏,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把握教学节奏,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教学节奏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品质的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教学节奏,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本文将就如何把握教学节奏,提高学生思维品质进行探讨。

要把握好教学节奏,就必须建立合理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教学的指南,它规定了教学的内容、目标、方法以及时间等方面的安排,为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掌握所学知识和提高思维品质。

教学计划还需要不断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要把握好教学节奏,就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游戏化教学以及实践性教学等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把握好教学节奏,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地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难度,为他们提供更高水平的学习资源和挑战;对于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则可以适当地降低教学节奏,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要把握好教学节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素质,它包括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分析思维等多个方面。

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以及实践性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它们是制定教学原则、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

根据搜索结果,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学生通过书本、课堂等途径获得的间接经验与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相结合。

-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间接经验学习,但直接经验也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2.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发展智力,两者相辅相成。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而发展智力又能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3.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教学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相互配合。

-教师负责引导和组织教学,学生则需要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学习。

这些基本规律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多维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以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指在个体德育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这些规律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个体的德育工作。

下面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的相关参考内容:1.个体发展阶段的规律:个体的德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存在着发展的阶段性。

根据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个体德育的目标和方法也会有所调整。

例如,儿童时期的德育注重培养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青少年时期的德育则更加关注自主性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社会环境的规律:社会环境是个体德育的重要条件,对于塑造个体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意识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德育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社会环境来提供良好的价值教育资源,创造有利于个体道德发展的环境。

3.个体差异的规律:每个人的德育发展路径存在差异,个体的德育发展是因人而异的。

因此,德育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个体特点,采取个性化的培养措施,促使每个个体都能够达到相应的德育目标。

4.强化与奖励的规律:个体的德育需要通过正反馈的方式进行强化和奖励。

通过给予个体适当的物质或非物质奖励,可以增强个体的动机和积极性,进而促进其德育发展。

5.角色模型的规律:个体的德育往往会受到身边模范人物的影响,塑造自己的品德和行为准则。

因此,德育过程中需要提供积极正面的角色模型,为个体提供榜样和借鉴。

6.自我意识培养的规律:德育旨在培养个体的道德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

个体需要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在实践中践行。

7.持续性与循序渐进的规律:在德育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德育的效果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持续的关注。

并且,德育需要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以确保个体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内逐渐发展和成长。

8.德育与学科教育的统一规律:德育与学科教育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

学科教育可以通过德育内容的融入来提升其教育效果,同时德育也需要通过学科教育的支持来进行实践和巩固。

通过了解和运用这些基本规律,德育工作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德育计划,更好地满足个体的德育需求,推动个体的道德发展和价值观塑造。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及原则浅论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及原则浅论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及原则浅论摘要: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对于它的探讨还主要集中在语言教学上,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一直不是主要内容。

但是随着对这门学科的认识加深,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探讨文化教学的内容及方法,渴望通过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发展进一步辅助语言教学。

然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十分不成熟,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育者着重加强对这方面的探索。

这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规范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明确教学原则。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内容;原则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60-03一、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一)语言要素中蕴含的文化因素1.词汇方面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一个民族的文化也会深植于词汇之中。

同时学习一门语言,词汇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了解汉语词汇中的文化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中国,人们对血缘关系十分重视,所以亲属称谓十分复杂。

它不仅和其他民族一样,地区分上下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年长幼等同辈横向方面,也有极其严格和细微的规定。

比如,英语中的uncle 就可以表示一切与父亲同辈的男性亲属或非亲属,而在中文中就要分伯父、舅父、姑父、姨夫等。

这种现象虽然复杂,但终究不会影响人们的交际,但是有时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中会有完全不同的意思,若不将这一部分弄清楚,将会严重影响两种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很容易缠身误解甚至摩擦。

比如,我们中国人常常把自己比喻作龙的传人,中国传说里的龙也是能给人们带来福祉的神兽,所以中国有很多关于龙的词语,像龙马精神、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等,这些词的意思大多是美好的或非贬义的。

但是在西方人眼里,龙是凶猛恐怖的动物,它代表着邪恶,是西方人畏惧的意象。

自然而然地当他们听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时,会把他们心中龙的想想转移在中国人身上,于是就会产生误解和偏见。

我们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就要努力解决这类问题。

动物生物学教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及内涵浅论

动物生物学教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及内涵浅论
系和教学 内容通 过教师 的教学过程 去实现 。 动物生
陶; 分析判断 、 理 问题 的能力 、 在 处 审美 和动手操 作 的能力 、 战胜艰难 险阻 的毅力等 方面得 到培养 。例 如在 讲授 动物 分类 内容 时 , 介绍 我 国特有 、 奇 动 珍 物 在动 物界 中所 居位 置及其 在人 类 社会 中产 生 的 影 响 ; 授鱼类 在人 类生 活中 的地 位 内容 时 , 出 , 讲 指
我 国海岸沿线 长达 1 0 k 1 0 m.加上拥 有的 500多 0 0
物 学是生物技 术专业 的专业基 础课 , 笔者 就动物 生 物学 教学 中对学 生进 行思 想 品格 一能 力 、 美育 、 身 心、 毅力 教育 问题 进行 了 阐述1, 其实 , 动 物生物 在 学课 程教学 中实施素质 教育 , 是一项 极为 复杂 的教 学 工程 , 教学 中有无 基 本原 则所 遵循 , 哪些 教 在 有 育 的 内涵 , 是迄 今 尚未探 明亟待研 究的 问题 。
仍 然是 动 物生 物学课 程 教学 内容 的主线 ,不 能 改 变 , 这是动物 生物学 教学 实现 素质 教育需 坚持 的

册 的《 物种起 源》创立 了 以 自然选择 为核心 内容 的 ,
生物 进化论 , 成为可 与牛顿相 媲美 的科 学家 。法 国 博 物学 家 拉 马克 (a ac ) 年经 济 贫 困不 堪 , L m rk 晚 身 体极 度虚弱 , 目失 明 , 双 但仍未 弃科学 研究 , 过 由 通
人 素质 教育 内容 , 到 “ 起 一箭 双雕 ” 的效 果 , 向学 生 讲 授动物生 物学 的基本 概念 、 基本 理论 和系统知识
1 在讲 授动物进化 内容时 , 3 1 ; 向学生介绍英 国著 名生 物学 家达尔 文 ( . . a i) 8 1 C R D r n 13 年英 国剑桥 大学 w 毕 业后 , 本可 获得 一份 稳定 、 原 有较 好经 济 收入 的 牧师 职业 , 但他 却选择 了一条 冒着生命危 险 的环球 考查工作 , 进行 长达 5年 的环球考查 , 在考 查期 间 , 在一 次 又一次 晕 船病痛 情况 下 , 坚持工 作 , 得 他 获 了大量珍 贵价 值 的生物 和 地矿 资料 。 回国后 , 心 在 脏病 、 神经 衰弱 等疾病 缠 身 的情 况 下 , 究工 作 一 研 刻也 没有放弃 ,最终 于 15 出版发表 了名垂 史 89年

浅论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

浅论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

浅论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把握到教育的本质,从人性角度来设计教育,教育是非常简单的,要培养人才是非常轻松的事情,现在最重要的关键,是不管教育还是其他学问,都要回归“本”。

学习的功课要学,考试范围内的知识,也都有一定意义,但是它对人生的意义到底有多么重大,我们要考察出來,然而去安排孩子学习。

假如学习一直在考试方面为难学生,恐怕也是费力多,收效少,所以要从人性的本能出发。

教育有三大原则,所谓原则,“原”就是根源,“则”就是规律,最基本的规律叫做原则。

教育有三个最基本的规律,按照基本的规律而行,不见得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功效,因为教育是教人,而不是教机器,所以不一定有百分之百的成就,但是如果不按照规则而行,甚至违反了最基本的规则,那么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失败。

所以,教育一定要按照规则,当然所有事情都要按照规则,教育更要按照规则,因为教育是一个长期酝酿的工程。

有些事情的成效很容易看到,让人很容易按照成效来修正做法,来反省他的规则,但是教育的成效是在几十年之后,甚至几百年之后,所谓教育是百年大计,所以对规则的把握更应该谨慎。

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教育的时机要把握,第二,教育的内容要把握,第三,教育的方法要把握。

所谓教育的时机要把握,就是在一个特定时期内要完成那些必要的教育,是有相当固定性的,这在教育上叫教育的关键期。

教育的时机一去不复返,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所以教育的时机是教育的第一大关键。

教育的时机有两个方向要注意:第一,教育要从什么时候开始;第二,在特定时期内要完成哪些必要的学习。

而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教育时机最关键的问题在该开始的时候不开始,就一个后果,错过时机。

错过时机,往往机会永不再来。

教育的时机应该从什么时候作为起点,道理很简单,教育如果教的是生命,从生命有的那一天,就是教育的开始,也就是说从受孕的那一天开始,胎儿就应该做教育了。

中国古人说胎教,有经验上的直观道理存在,西方人研究胎儿脑神经医学,至少从人类生理成长上证实,胎儿是可以接受教育的。

教学过程及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及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及基本规律教学过程是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实践引导的过程。

教学过程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引入、讲授和巩固。

引入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开设新课的起点。

在引入阶段,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将学生的思维从旧的知识转移到新的知识上来。

可以通过提问、讲述故事、呈现实际例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维。

在引入阶段的最后,教师需要提出课程目标和学习要求,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讲授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阶段,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讲授阶段,教师需要将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分解成易于理解和掌握的部分,并通过讲解、演示和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图表、实物、图片等教具来辅助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巩固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通过练习和巩固活动来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在巩固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讲授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和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和反馈来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规律:1.从易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易到难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通过逐步增加难度,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2.由浅入深:教师要从浅入深地向学生讲解知识,先讲基础概念和原理,然后再逐渐深入到高级知识和技能。

3.因材施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启发式教学: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循序渐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组织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有条理地学习,逐步提高学习成果。

浅谈德育过程与规律

浅谈德育过程与规律

浅谈德育过程与规律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品德、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和自己的人。

德育过程与规律,是指德育的实施过程中所遵循和存在的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和规律。

下面我将从德育过程与规律的定义、德育过程中的几个阶段以及德育规律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德育过程与规律是指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普遍性规律。

德育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规律的存在使其有了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

德育过程与规律在内容和方式上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性的现象包括学生的情感认知、道德行为、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变化。

其次,德育过程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德育过程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学生的德育需要求和德育内容都有所不同。

比如,在学前教育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礼仪和品德修养;在初等教育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社会责任感;在中等教育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高等教育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道德等。

在德育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德育规律。

首先是因材施教的规律,即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采取个别化的教育方案和教育措施。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长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引导。

其次是德育渐进的规律,即德育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学生的各个方面的道德能力和素养。

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持之以恒的付出。

再次是德育形象的规律,即德育要通过理论教育、示范引领和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形成学生心中对优秀品德的形象,并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整合来培养学生的具体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最后是德育具体化的规律,即德育要通过具体的方式和实际的行动来实施。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组织道德实践、制定行为规范等具体举措来落实德育目标和要求。

浅论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浅论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浅论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内容摘要:自有学校、有教学活动开始就已存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为教学论中的重大课题。

从大量文献资料的研读中可以看出,教学过程大体经历了过程程序、过程优化和过程互动生成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互动生成理论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认识并努力实践教学过程,对于贯彻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用重大、意义深远。

关键词:浅谈教学过程形成和发展教学过程的研究,自从有了学校教育,有教学活动开始就已存在,就引起人们的重视。

“教学过程”是什么或如何实践的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教学过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从大量的文献资料的研读中可以看出,教学过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大体经历了过程程序、过程优化和过程互动生成三个发展阶段。

教学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凸现出不同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

本文仅就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进行粗浅的分析,以资抛砖引玉。

一、过程程序理论。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一般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在教师的循序引导下,学生学习知识和道德的统一过程。

儒家从学习中的认识因素出发,主张学而知之。

孔子提出“学、思、习、行”四者相结合。

孟轲在孔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得、自求(内心反省)”的主张,荀况发展了孔子的主张,从朴素唯物论的认识出发把学习过程看作是“闻、见、知、行”的统一过程。

《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主张。

明清之际的教育家王夫之,发展了古代关于“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的教育原理,提出”学思相资”,以“心思”为主和“行统知”,以“行”为基础的教育教学理论。

上述古代的教学过程理论是侧重于学生学习的,着重强调的是知识,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的过程不是很全面系统。

《课程与教学论》一书的作者钟启泉、张华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是教学论中重大的理论问题,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强调教学认识过程是特殊的认识活动,且具有不可逆转性,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儿童的认识规律及特点);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浅论第二语言教学的语言学原则

浅论第二语言教学的语言学原则

浅论第二语言教学的语言学原则第二语言教学是指在学习者已经掌握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和使用其他语言的过程。

语言学原则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为它们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习者在语言习得方面的困难,并提供有效的指导方法。

本文将从语音、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探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语言学原则。

首先,语音是学习任何语言的基础。

对于第二语言教学,语音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语音学原则要求教师帮助学习者正确地发音,并消除其母语语音对第二语言的干扰。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练习和反馈来帮助学习者掌握正确的语音规律和口腔运动方式。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习者注意到各种语音差异,并提供习得该语言所需的听力材料。

其次,语法是语言的骨架,它规范了语言的结构和句子的构成。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语法教学应该与语言输入和输出相结合,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运用语法规则。

语法学原则强调了理解语法规则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母语中不存在的语法结构。

教师应该通过解释、练习和示范等方式,帮助学习者掌握语法规则,并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以使学习者能够在实际运用中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

第三,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词汇的学习和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词汇学原则要求教师帮助学习者扩大词汇量,并提供学习词汇的有效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词汇练习、语境呈现和词汇归纳等方式,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词汇。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习者使用词汇学习工具,如词典和词汇卡片,以提高他们的词汇学习效果。

第四,语用是语言使用的目的和方式。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学习者不仅需要掌握语法和词汇,还需要了解语言使用的场景和语境。

语用学原则要求教师帮助学习者了解语言使用的文化差异和语言习俗,以避免语用失误。

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进行实际情景的角色扮演,以模拟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

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和案例研究,以帮助学习者理解语言使用的准则和规范。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语言学原则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则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也非常重要。

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评估自评报告书

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评估自评报告书

广播电视大学海盐分校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评估自评报告第一部分学校基本情况广播电视大学海盐分校于一九七九年创办以来,坚持“按需办学,服务社会”的办学方针,共开设理、工、文、财、法25个专业,累计为社会输送了1856名大中专毕业生,开设各类非学历教育2972人次。

其中为我国山核电工业系统培养了170名大专毕业生,为市培养了93名中小学英语教师,为海盐县培养了223名幼儿师教师。

2000年8月,海盐电大与海盐教师进修学校、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四校实行紧密型联合办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争创电大学院为目标,以开放教育和教学现代化为主题,积极参与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及省电大“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项目”,大力开展远程开放教育,两年来,共招收远程开放教育学生650名;完善办学设施,相继建立了电大教学专用宽带网、校园网、视听阅览室、卫星接收系统、多媒体教室、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等教学设施设备;充实师资力量,全校现有在编教师211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83人;拓宽办学路子,扩大办学规模,现有本专科在校学生1007人,中专学生285人;转变教学管理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迎接省电大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合格评估。

目前,征地14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高教综合校区扩建工程已正式启动。

海盐电大将迎来新的校园、新的面貌和新的发展。

第二部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进展情况自省电大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以来,我校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大力举办远程开放教育,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努力构建现代远程教育新格局,实现电大教育事业新发展。

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开创电大教育新局面。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以及省电大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的终身化发展趋势的积极响应,它所要建立的是以学生个别化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确立,注重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包括

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包括

一、幼儿园体育教学的特点1. 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对象为3-6岁的幼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对外界的事物和环境都充满好奇和求知欲。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需要将幼儿的特点考虑在内,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2. 幼儿园体育教学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培养幼儿的动作技能和运动能力,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游戏为媒介,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达到愉快学习、愉快成长的目的。

二、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1. 培养动作技能和运动能力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是要紧密结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适当的体育游戏、健身操、基本运动技能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基本动作技能和运动能力。

在丰富多样的运动活动中,引导幼儿探索和体验各种身体动作,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和运动协调能力的提高。

2. 激发兴趣和热爱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二是要激发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体育教学氛围,让幼儿在游戏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习惯,使体育运动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3. 个性化教学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三是要进行个性化教学。

由于幼儿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关注每个幼儿的身体状况和特长,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手段,让每个幼儿在体育活动中都能得到适当的锻炼和发展。

4.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之四是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

教师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教室、操场和周边环境,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让幼儿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充共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5.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五是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逐步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应该是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展开的。

教师在教学前应该清楚地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从而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指导。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在教学内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2.教学过程的分析与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资源为基础的。

教师应该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特点、认知风格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教师应该通过启发思考、提出问题、讨论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成就感。

4.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等。

同时,教师还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是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教师应该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确保课堂秩序良好,学生安全健康。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教学时间的安排,充分利用时间,使教学过程高效有序。

6.反馈与评价: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与评价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调整教学策略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同时,教师还应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具、多媒体等丰富教学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规律教研发言稿范文

规律教研发言稿范文

规律教研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们围绕规律教研展开讨论。

规律教研是教师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策略,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规律教研中,我们需要注重挖掘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规律教研还需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和分享教学经验。

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优化,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研成果的最大化。

总而言之,规律教研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和实践,才能逐步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希望我们大家能够共同努力,不断探索规律教研的新途径,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谢谢大家!。

遵循教育规律管理制度

遵循教育规律管理制度

遵循教育规律管理制度一、教育规律的概念及作用教育规律是指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客观规律性。

教育规律不是人为发明出来的,而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客观存在的规律性。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中内在的规定性和客观性,是一种客观阐述教育活动过程发展和结果变化的规律性。

教育规律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预测作用。

教育规律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实践经验,预测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变化,有助于指导教育实践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2. 指导作用。

教育规律可以帮助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策略和教学方案,指导教育实践的开展和教学活动的进行。

3. 规范作用。

教育规律可以约束和规范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实施,使教育过程更加有序和规范。

4. 评价作用。

教育规律可以帮助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估和检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5. 激励作用。

教育规律可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育规律管理制度的概念及内容教育规律管理制度是指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依据教育规律而建立的一套管理体系和制度。

教育规律管理制度是对教育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教育规律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目标和任务。

教育规律管理制度要明确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明确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2. 教育计划和方案。

教育规律管理制度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案,明确教育工作的具体步骤和措施。

3. 教育资源和条件。

教育规律管理制度要保障教育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条件,包括教育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经费等。

4. 教育组织和管理。

教育规律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的教育组织和管理体系,保障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转和顺利进行。

5. 教育评估和监督。

教育规律管理制度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估和监督制度,及时了解教育工作的进展和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6. 教育改革和创新。

教学设计要注重有序性

教学设计要注重有序性

教学设计要注重有序性教学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在教学设计中,有序性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教学设计的有序性可以确保教师的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首先,注重有序性意味着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教授给学生什么内容,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能力水平。

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使教学有方向性,也能够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其次,教学设计要有组织结构。

有序性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将知识点和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逻辑顺序的教学过程。

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工具,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层次结构清晰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教学设计还需要考虑内容的层次和难度。

对于学生来说,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任务的难度,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提高。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有序性还要求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进度,合理地分配每个教学环节所需要的时间。

同时,教师还应该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和活动,确保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和巩固。

最后,教学设计中的有序性也涉及到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掌控和调整。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效果,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估和调整。

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理解不深或是掌握不牢固,教师应该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帮助学生弥补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教学设计要注重有序性,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有序性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渐进地学习和提高。

只有在有序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实现教育的价值和目标。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有序性,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作者:曹留成
来源:《大观》2014年第09期
摘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过程,亦即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有着典型的规律性,教学成效有赖于对教学基本规律的把握。

关键词:教学;教学过程;基本规律
一、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学双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教学过程的复杂关系。

杜威指出,“教之于学,如同卖之于买”。

教学双边关系中的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因素,二者的交互影响和辩证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一)教与学的逻辑关系
教与学作为教学活动中两项主要活动,其间的逻辑关系并不必然存在“正比例”的关系,但却必然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应该表现为“正效应”,不应该表现为“负效应”。

现实中往往存在教大于学或者有教无学的现象,致使学生对教师所教的东西无法全部吸收,只能学到部分内容,或者学生对教师的教授内容全然不知,没有学到教师计划要教的东西。

(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在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着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起主导作用教师起主导作用有其必然性,这是因为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要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同时,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受过专业教育的培养和训练,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丰富广博的知识和经验,并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教师有责任、也有能力主导教学过程,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负起责任。

当然,教人者只有学高身正,才能为人师表。

(三)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有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愈大,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愈大,学习效果愈好。

因此,教师要确立“学生学习要靠自己主动学习,他人不能包办代替”的观念。

(四)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才会产生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

“学生为主体”不同于“儿童中心”,因为它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条件的;“教师为主导”也与“教师中心”有别,因为它是以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就越强。

反之亦然,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必然落空。

二、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是向学生有组织、高效率地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生的智能、品德、体质、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均依存于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
(一)学生的智能发展对知识传授的依存
科学规律性的知识是发展学生智能的基础要素,所以缺乏科学规律性的知识,学生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二)学生的品德发展对知识传授的依存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基础。

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来就是结合在一起的。

所以,教学正是通过传授具有思想性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的。

(三)学生的体质发展对知识传授的依存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知识的传授为学生的体力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学生体力的发展主要包括保护健康、增进体质和促进发育。

教学在传授知识技能发展认识能力的同时,承担着保护健康、促进发育和增强体质的任务,而后者的实现与前者所能提供的科学依据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学生的发展不能脱离知识传授的过程,知识传授必然影响学生的发展。

但是,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却又具有或然性。

如不具备科学性的所谓“知识”,就可能会给学生的智能、品德和体力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对学生的发展缺乏明确指向的知识传授,就可能会降低影响学生智能、品德和体力发展的程度。

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提高知识传授的水平,使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得以统一实现。

三、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
间接经验是指他人认识的成果,他人通过实践获得的理性认识,大多表现为书本知识;直接经验是指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接触外界事物获得的感性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是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这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另一方面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总是借助已有的直接经验去学习书本上
的间接经验的。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掌握间接经验,也不能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要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中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四、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和谐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能否共同组成优化的结构,并作为一个和谐的系统发挥其整体最佳功能,从根本上制约着教学的最终效果。

这是教学过程的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

(一)教学要素的和谐优化
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和影响要素,对教学效果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各种要素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力,是其他要素所不能取代的;并且各种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改善,亦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十分微妙的影响;而所有要素及其相互联系所共同形成的系统整体,则会产生一种更大的“合力”作用,制约着教学效果所能达到的最大值。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致力于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改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整体合力的产生,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教学结构的和谐优化
组成教学结构的各个部分,都应注意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地安排其在整个结构中的地位、顺序以及时间分配,使之成为一个和谐完整的结构体系,做到合理操作、协调配合、有效控制、相互促进,则教学必然会出现整体优化的效应。

这决不是像有些教师那样,只局限于在某个或某几个孤立部分上下功夫,而不注意将教学结构和谐优化所能达到的效果。

(三)教学环节的和谐优化
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诸如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以及考核评定等,都是以各自的质量和效率保证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率。

教师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计划、增强联系、环环相扣,不仅使每个环节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保障,而且使整个教学的流程顺利进行,使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保障。

上课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固然应当重点对待,但其他环节也不应忽视,否则可能会造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致使整个教学质量和效率降低的后果。

(四)教学节奏的和谐优化
教学活动的每一细节要做到缜密思考、精心设计,才能真正把一堂课“雕塑”成精美的艺术品。

教学的节奏应巧妙安排、衔接有序,表现出快慢适宜、动静相生、疏密相间、起伏有致、穿插得体等特点,使整个教学活动严密合理、融洽统一。

教学节奏的和谐优化程度,体现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水平。

具有整体和谐节奏的教学,可给学生美妙的艺术享受,使之在身心愉悦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实践也证明:以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思考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及其关系,促使教学系统和谐优化,是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反之,则只能导致整个教学质量的降低。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