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节教学原则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学讲义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学讲义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1)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
(2)教学的内涵教学的本职是:教学活动是一种页数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第一,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第二,教学有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第三,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好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主动,生动,活泼,全面发展。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观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平的的过程。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像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三体结构:教师(领导),主导作用的中介,学生(主体);课程与教材(客体)相互作用。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直接经验:亲自活动,探索经验。
间接经验:他人认识成果。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间接体验。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个人历史积累和现时感性经验。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节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节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它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节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学科、教材和教学对象,遵循以下教学原则: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可通过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设计具有互动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创造具有学习乐趣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主动的探究欲望。
2.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个体特点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
教师可以通过系统的教学评价和个体化的学习辅导,帮助每个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充分发展自身的优势,尽可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3.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组织学习小组、进行项目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
4.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教师应当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践性的教学活动、组织实验、模拟现实情境等方式,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教学过程的启发性教师应当注重教学过程的启发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引导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教师应当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人际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正面引导学生的情绪表达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7.创设积极的教育环境教师应当创设一个积极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公正、公平的评价方式,积极鼓励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成长动力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第六章 教学
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二、教学的基本任务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二、教学过程的本质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四、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方法一、教学原则(概念、我国主要的教学原则)二、教学方法(概念、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常用的教学方法)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一、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概念、特点、优点与不足)二、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三、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分组教学与复式教学第五节教学评价一、教学评价的概念二、教学评价的功能三、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四、教学评价的原则第六节教学模式一、教学模式的概念二、常见的教学模式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与本质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学的本质: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二、教学的基本任务(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五)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意义、基本要求)(一)备课1、备课的意义:备课是教好课的前提。
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的收集教学资料,为上课做准备。
2、备课的基本要求:首先,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其次,教师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学期)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二)上课1、上课的意义: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那么,教师上好一节课的标准是什么?一、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二、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三、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四、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教育学 第十二章 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有感染力;
(五)循序渐进性原则
1、含义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严格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 联系。 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好习惯。
(六)、巩固性原则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7.9
11.2
(四)、启发性原则
1、含义 2、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发扬教学民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1)、提问启发 首先提问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如讲“商品”这一概念 同学们知道哪些东西是商品?这些东西为什么是商品? 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吗?阳光、原始森林是商品吗? 其次,提问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已 知到未知。如学习“人民”这个概念 公民和人民仅一字之差,它们是不是一回事呢?如果不 是一回事,那它们又有哪些区别呢?
教 师
教
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辨 证统一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知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 生
学 能力
教学影响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辨 证统一规律
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培养个性辨证统一的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一)、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教学相长规律)
1、含义
指教与学作为教学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对立统一中推动教学过程矛盾运动 不断向前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哪个学校里有一 位优秀的数学老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 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如果 学校里新来了一位有天才的生物教师,那么你等着瞧,两 年之后就会出现上十个禀赋高强的少年生物学家”
教育学行动与体验课件第7章
问题:如果你是一位老师,你认为应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可以运用到哪些教学原则?
在下面一个案例中, 该老师注意到了哪些教学原则?
• 以直观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 参观法
•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方大 法学
常 用 的 教 学
• 研究型教学 • 讨论式教学 • 问题教学法 • 双语教学 • 案例教学法 • 模拟情景教学 • 背景透视教学法 • PBL教学法
举例:一名教师教学生圆的知识
• 问题:你能否把下面的圆画完整吗?(圆的大部分) • 师: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 生:关键是要找到圆心。 • 生:还要知道半径。 • 师:怎么确定圆心,半径或直径,大家动手实验,小组合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组合
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
•依据教学目标 •依据学科的不同特点 •依据教学内容的分类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依据教师的本身的素养条件 •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依据学校的教学条件
• “每种教学法按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辨证的,他们都既有优点又有局限性,每 种方法都有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一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则无效,每种方法都有 可能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种目的。” ——余文森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相长性
教学发展性
教学教育性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
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教知不”其足与善,“也教学。然”是 后的故知关学困系然。后知
“知识传递”与 “智力发展”的关系
第九章+第三四节+教学原则和方法 (1)
(二)贯彻要求: 1、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组织好复习和练习; 3、指导掌握记忆的方法。
七、因材施教原则
(一)定义: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
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差别教学,使 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二)贯彻要求: 1、了解学生; 2、处理班级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 3、对特殊才能的学生和后进生的辅导。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二、教学规律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认识客观世界的特殊形式。作为一名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识以下五条基 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师生主体性发挥一致的规律。 5、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
2、种类:从练习的内容与方式上看,中小学教学
中的练习包括:语言表达练习,解答问题练习,实
验操作练习,绘画制图练习,作文和创作练习,体
育、文娱体能技巧练习等等。
3、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
(2)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科学地
分配练习时间。
(3)要及时检查练习结果。 (4)严格要求。
学生自己阅读、与同学讨论、提出问题、发
表意见,做练习题、老师指导。
(四)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六课型单元教学
法是湖北大学黎世法同志经过研究提出的一 种综合性教育方法。他通过对武汉地区优秀 教师教学的研究,提出六课型单元教学法: 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 小结课。这六课型是基本类型,可以进行不 同的组合。真正体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全 国有不少教师在运用这种方法。
第八章--第三节--教学原则
第三节教学原则教学目标1、了解教学原则的定义和意义。
2、理解各个教学原则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3、学会在未来的教学中正确遵守教学原则。
教学重点教学原则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理论联系实际法教学过程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和意义教学原则就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则的概念首先反映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还表明了教学原则合规律性。
教学原则,在我国古代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如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等等。
教学规律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目前我国的教学原则体系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直观性原则这一原则是依据教学中的词、概念、原理、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种间接认识。
儿童学习过程是间接的认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之间存在差距,甚至是陌生的。
人类认识事物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
直观性原则的意义是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者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一般地讲,直观的手段有以下几种:1、实物直观直接将对象呈现在学生面前,用于学习生活中比较生疏的内容时,实物直观能够真实有效和充分地为学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需的感性经验。
如生物学上学习心脏时,解剖家兔,医学解剖学,地理中的野外实习,高原、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百闻不如一见。
我在教识字二第3课《菜园里》(一年级上册)时,事先在菜市场里买来了足够的茄子、辣椒、黄瓜、豆角、萝卜、南瓜、白菜、西红柿、卷心菜,分发在四个组的桌子上,让学生拿着观察,在读课文时读一句拿一种,充分认识各种蔬菜的特点。
实验的运用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两个不同大小的铁球在同一高度为什么同时着地呢?”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单就教师的讲解,学生们很难听懂,于是我要求学生们在课下找来了不同的铁球,上课时他们争先恐后地到讲台上演示。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 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途径。
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中心)工作。
三、教学的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当代“教学”观变革: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的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移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一)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孔子的“学、思、行”思想;《学记》的“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长善救失”等;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苏格拉底“产婆术”;夸美纽斯推行班级授课制;卢梭能动的儿童观和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三中心”、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论;杜威、凯洛夫、赞科夫、布鲁纳等人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二、教学过程的性质(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三、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一)传授/接受模式:引起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情况(二)问题/探究模式明确问题——深入探究——作出结论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教学方法、过程和原则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教学方法、过程和原则一、教学概述(-)教学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这种教育活动的核心,是学生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积极引导和培养,主动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从而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这是教学的本质。
2.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1 )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2)教学与智育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来全面实现;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也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务,这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二)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 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历史上关于教育阶段的理论如下。
(1)孔子:学、思、行。
教育综合知识系统讲义(上册)------------------------------------------------------ J(2)《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昆体良:模仿、理论、练习。
(4)夸美纽斯:自然、模仿、偏差、纠正。
(5)赫尔巴特:明了(清楚)、联想、系统、方法。
(6)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二、教学的任务(_)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形式教育形成于17世纪,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形式教育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实质教育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是其主要代表。
实质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他们主张学校应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商业、法律等具有实用意义的所谓实质学科,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教学规律和原则
在知识掌握中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注意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实践、教师与学生间关系的协调、处理
如何在知识的掌握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关键是让知识变“活”
(四)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 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称;
教学为何具有教育性?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统一性
共存于教学过程中;同一事物(教学过程)的两个侧面
相互渗透
传授知识不等于自然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不完全同步发展;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品德教育;道德行为在行为中训练; 克服只教书不育人倾向;防止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
(五) 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通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因势利导
“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循序渐进,熟读深思”
贯彻这一原则: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解决重难点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巩固性原则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复习对所学知识牢固掌握和保存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启发式原则
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贯穿启发性原则: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合学生实际 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组织实际探究活动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以本地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为内容的教材)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教育学第七章
第七章教学(上)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所以,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教育。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2、教学≠教育。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
但不能把两者等同。
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流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3、教学中教与学。
教学还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自学相紧密联系。
教学由教与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自学。
但是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中的预习、复习和作业。
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概括:教学既包括教师直接的教和学生接受学习,有包括教师间接的教和学生发现学习。
)二、教学的意义①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
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
基础技能: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理论与有效教学
二、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
(一)有效教学应当合理设计并充分实现教学目标 (二)有效教学应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 (三)有效教学应使学生处于最佳投入状态
(四)有效教学具有畅通的师生沟通渠道
三、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 (二)构建“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教学模
式 (三)形成教、学并重的有效教学思维 (四)开展有效的师生对话 (五)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
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练习法是中小学教学方法中
运用得最广泛的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划分标准,练习法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 照形式划分,练习可分为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和动作 技能练习三种。按照性质划分,练习可以分为训练性 练习和创造性练习。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
(1)明确目的,建立常规。
(2)精心选择教学材料,把握练习的“度”和 “量”。
3.谈话法
谈话法也称问答法、提问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 经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新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答问 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1)教师要有较强的驾御教材和应变的能力; (2)提出的问题明确,难度适中,具有启发性; (3)要面向全班学生,提问对象要普遍; (4)提问后要进行总结,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4.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向学生呈现实物、模型、图 片等,进行示范性试验,或者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指 导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教育学(第六章)PPT课件
15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检查和巩固知识
16
第三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指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 求,与教学基本规律相一致,是教学基本规律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细化。
2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 有行为方式,包括主要行为(呈示、对话、 辅导等)和辅助行为(激发动机、教师期望、 课堂交流、课堂管理等)两大类。
3
教学与智育的区别
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 知识,并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来 进行的。
智育目标的全面实现,除了借助教学,还需 要通过通过课外活动等其他方式。
7
基础知识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 应的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是组成一 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反映了科学文化发 展的现代水平。
基本技能指各门学科中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 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的最主要、最常用的能 力,如语文的阅读、写作,数学的运算,物 理和化学的实验技能等。
8
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 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 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人的智力是遗 传、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人努力三者相互作用的 结果。
10
(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活动。 教学是师生间知情意行诸方面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两种不可取代的行为。 课堂教学应呈现出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 的多元的、变动的态势,呈现出可变动的、师生 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
教育学概论
《教育学概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三个阶段: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建国后的教育。
西方教育的发展过程:古代教育、中世纪教育、西方近代教育及其特点。
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全民化、教育终身化、教育民主化、教育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西方教育学的发展:1、古代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3、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中国教育学的发展:1、古代教育思想——孔子儒家教育思想、《学记》、《大学》、《颜氏家训》、《师说》。
2、20世纪教育学的演变:(1)借道日本引进西方教育理论;(2)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3)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的引进及影响;(4)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助于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教育事业。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4、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推动学校教育改革。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与经济(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2、经济基础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内容与手段;4、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体制。
(二)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积累、传播、发展科学技术;二、教育与政治(一)政治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2、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3、政治决定教育的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1、教育培养政治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延续和发展政治制度;3、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平等。
三、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二)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1、教育使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2、教育使文化得到整理、发展和创新;3、教育创造了独特的学校文化。
第五章 教育学的基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 • • •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的规律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规律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 统一的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的规律
• 该规律是指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要处理 好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 教学过程是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认 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密切相关。 教学必须遵循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即实践、认 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基本认识路线,注意丰 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将其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指导学生实践。但教学过程的认识活动又有其特 殊性。
• 但是,以间接经验为主并不是不要直接经验,相 反,学生的学习是离不开直接经验的。学生的认 识也必须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从感性到理 性,不断深化,不断提高。事实上,学生在入学 前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直接经验,这是他们认识 世界和接受间接经验的基础。但在学习过程中还 需要不断丰富他们的直接经验,为其迅速掌握间 接知识创造条件。直接经验不仅是学生获取间接 经验的途径之一,而且在学生获取间接经验中具 有重大作用。 • 直接经验:实践——知识——实践 • 间接经验:知识——实践——知识
•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 统一的。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 导,学生才能迅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获得 发展;同时,也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教学活动时,教师的指导、调节才能起到 应有的作用。 •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 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三节 教学原则
•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遵 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 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教师要 顺利完成教学工作,必须研究和掌握教学 活动中的一系列原则。
小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小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规律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直接经验是学生通过实践亲自获得的,间接经验主要指书本知识,是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知识,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
二者的关系是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规律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能力的发展,并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
二者的关系是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反过来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规律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者的关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规律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获得理想的发展与进步。
二者的关系是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
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该规律和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原则的认识是一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结合教学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现代教育理论倡导,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以实际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
(2)在教学活动中,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是因为借助理论知识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
教师把人类长期积累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组织,加以选择,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高的效率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现代化的水平。
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
(3)在教学活动中,以实际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是因为通过实际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忽视引导学生通过该实践活动、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经验、获取知识的倾向;一种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
应该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5)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辩证关系。
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统领我们的教学。
具体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③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⑤补充必要的综合实践教材。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1、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现代教学理念倡导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你怎么理解这样的教学理念你怎么看待这样的教学思想(1)现代教学理念倡导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我对这个教学理念或教学思想的理解是这样的:(2)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
(3)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是指教师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应该防止两种过激倾向。
不能只强调学生主体,只重视学生的作用,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
也不能只强调教师主导,只重视教师的作用,忽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我们应该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既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普遍提高教师的思想修养和专业水平,增进教师的教学经验与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沟通,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创造性,才能实现师生主体之间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相得益彰的互动与合作,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使师生保持动态的平衡。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倡导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你怎么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1)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
(2)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因: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体质,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
要完成这个根本任务,必须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寻求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
(3)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要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对学生提出分层次的要求,留出选择的余地;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要引发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现代教学理念倡导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你怎么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1)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是指教师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地学习,在学习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因,一方面教师受过专门训练,不仅“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思想修养,而且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懂得如何组织和进行教学,能够发挥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处于发展阶段,学生还不能熟练掌握学习规律,熟练运用学习方法,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需要教师的帮助,需要教师的主导。
(3)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条件:一方面,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有赖于教师自身的条件,即具备应有的知识和能力素质,品德及人格;另一方面,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必须具备各种客观条件,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否得到学生的肯定,教师工作的条件是否得到基本的环境保证。
(4)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应该做到以下点: (1)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引导,为学生精选合适的学习内容,控制学生的学习进程,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质量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和纠正 (2)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 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产生正面影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6、现在常常提的“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你怎样理解“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在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学习者、教育者、教育内容,这三个要素中,学习者要占有主体地位,要以学习者为本,要以学习者为主体,这样先进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出改变,包括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目的。
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
要由学生学习的灌输者和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2)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发生变化。
教师应该引导和帮助全体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3)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
由讲授式教学、填鸭式教学转变为指导式、探究式教学。
(4)教师的教学评价要更加完善,要对学生的各个方面素质做出评价,追求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健康全面发展。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过程。
你对这一理念有何看法你怎么看待教学工作的双重任务(1)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过程。
现代教育理论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各方面能力,坚持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2)教师要注意向学生传授知识,是因为传授知识是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发展智力以及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因为发展智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是教学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认识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条件。
(3)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像实质教育论者那样,只向学生传授与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认识能力的训练。
也不能像形式教育论者那样,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忽视知识的传授。
(4)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教师要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保质保量完成教书任务,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发展学生智力,训练学生的其他各方面能力;③增加教学活动中对发展能力的环节;④补充必要的综合实践教材。
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
(1)教学活动以传授知识为基础,集中传授规律性的知识。
学生通过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才具有真正的思维能力,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2)从传授知识的量来看,一定时问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
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
通过思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3)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从始至终都应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启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始终使学生处在一种对知识的追求状态。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结合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现代教育理论倡导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既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你对这一理念有何看法你怎么看待教师工作的双重任务(1)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原则。
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借助科学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教师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教书,传授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因为教书是教师的天职,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本职工作。
教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在教学中坚持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
一种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不能认为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思想品德自然会随之提高。
因为教学的教育性必须要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必须通过启发、激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时,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实现。
(4)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