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国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轨迹与前瞻

合集下载

2010年中国传媒发展的新景观--喻国明

2010年中国传媒发展的新景观--喻国明

其实,无论是内容还是广告,现代传媒业在所谓开源节流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操作模式就是解决如何让一个内容、一则广告从一个介质、一次性地使用到多种介质形态上两次、三次、四次至多次的使用和“落地”——这种多介质的多次传播是内容资源和广告资源价值挖掘的基本形式。
三、嵌入“圈子”:占据媒体价值创新的制高点
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在现行的制度格局下,其在资本市场上的活跃程度、在市场整合的开合度上显然有着传统媒介不能比拟的优势。传统媒介在资本市场上的作为还仅仅是一个试验性的开始,新媒体则从一开始就脱胎于资本市场的襁褓之中;传统媒体在跨地域、跨媒体方面的扩张兼并大体上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构想上,而新媒体在跨地域方面已经完成全国性的整合,其在跨媒体方面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010年中国传媒发展的新景观
作者: 喻国明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来源:人民网
关键词: 2010 中国传媒发展 新景观 关联 整合┊阅读:1120次┊
当前媒介业的一个现实是,几乎所有的媒介在竞争和发展中都感到一种势单力薄的资源短缺。显然,媒介依靠自身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而媒介间的资源、业务及品牌的关联与整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对2010年的传媒发展的走向,提出如下判断:
中国传媒很大程度上还是表现为地方性的的媒介,而新媒介的跨区域、跨媒体的联网组团方面的程度要比传统媒介强得多。
其次,现阶段的传播市场已将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渐次细分为内容生产、渠道传输和市场终端三个部分。而传统媒介目前的价值重心仍然停留在内容生产这一环节上,由于它远离市场的终端,其内容的主要诉求也多集中在满足人们对社会普遍的、公共的、共性的“宏大”需求上。
基于此,我认为,新媒体的价值自有其特殊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减损肯定要比传统媒体小得多。所以,在媒体投放方面,对新媒体的眷顾,已经成为近年广告主投放媒体的热点——特别是当广告预算紧缩的时候,新媒体的投放灵活、经济节省等特点可能成为广告主的重要考虑,这将演化成一道景观、一个趋势。而对于新媒体的未来发展而言,“整合”和“嵌入”将成为其全部战略部署和战术操作的“关键词”。

2024年中国传媒经济发展回顾与前瞻分析报告

2024年中国传媒经济发展回顾与前瞻分析报告

一、2024年中国传媒经济发展回顾
2024年是中国传媒行业发展的重要一年。

从规模上看,截至2024年底,中国传媒行业实现了2852.4亿元的营收,2024年比2024年增长
11.2%,实现了历史新高,且传媒收入第一次超过了文化业和交通运输业。

其次,随着网络传播、社交媒体等新型营销渠道的成熟,中国传媒行
业进一步登上了发展的新台阶,其收入占比中新媒体收入比重由2024年
的9.8%增加到2024年的17.2%,视频收入比重从2024年的7.7%提升到2024年的10.2%。

二、2024年中国传媒经济前瞻分析
2024年中国传媒行业有望实现更快的发展。

首先,随着5G技术的不
断发展,宽带容量的跨越式提升将带来更快的网络传输速度,更高的网络
效率,更灵活的网络设计,以及更多的技术应用。

这将带来更丰富的新媒
体传播形式,将为传媒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也为传媒行业带来了巨大空间,今后传媒
行业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使用户有更真实的体验,从而提升产品吸引力,从而改善传媒行业的发展态势。

总之,2024年为中国传媒行业带来充满期待的机遇,也需要因应新
环境趋势做出变革,把握未来发展方向,以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喻国明

喻国明

喻国明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喻国明教授的声音比较细,可能听清了上半句,下半句听不到,所以最大的体会就属于听着就着急哪一类。

喻教授主要讲了他对媒介环境变化的四个观察和中国媒介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词。

2010年下半年,微波成为热议话题,喻教授对此有一番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给社会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为每一个人的表达加装了一个向社会喊话的麦克风。

喻教授谈到如今令社会震动的微博时说,微博是迄今为止最具革命意义的个人媒体,极大释放了人们的社会表达,使人们的嘴巴得到了近乎破天荒的解放。

喻国明教授评价中国媒体说,中国社会不缺有价值的媒体,缺少有魅力的媒体。

喻教授讲到媒介融合时说了许多,但我不是很听的懂。

“媒介融合”在新闻传播领域里一直是个讨论的热题。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合理的“媒介融合”,喻教授举了个新华社与中国移动的例子,比较鲜明。

现在不止穿着打扮流行混搭,连媒体也混搭。

喻教授认为,“跨界”与“混搭”,是当前传媒业最大的流行趋势。

所谓“跨界”,就是对于传者、受众、媒介市场等既往传媒业固有的业态边界的打破,“混搭”则是人们在传播要素、市场要素的使用和配置上产生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和颇具想象力空间的种种“混搭”模式。

中国传媒的发展必须熟悉和尊重“跨界”和“混搭”的规律规则。

此外,喻教授认为,“公民新闻运动”也是一大发展势头。

“在今天,发布新闻与不再是传媒工作者的专利了,公民记者的出现便证明了这一点。

”这一运动有着积极和正面的意义,充分利用公民新闻运动所具有的内容采集的巨大潜能,这将大大提升媒介机构的新闻采集能力和时效反应能力,使内容更丰富、更准备、更完整,而内容的采集的成本则更低。

我认为,喻国明教授举的一些实例都很具有代表性,比如说,《广州日报》改革等实例,向我们讲述改革开放30年来传媒业的增量改革;通过对“腾讯一体化”,苹果和微博等案例的生动分析,向我展示了在改革开放以来媒介环境变化——舆论多元,利用有关美国克林顿总统的是否有魅力的调查例子对问题展开深入浅出的阐释。

我国传媒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我国传媒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我国传媒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从我国情况看,传媒业是一个受到高度管制的市场。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传媒是党和政府附属机构,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管理,所需经费完全由国家财政拨款,没有竞争,也无需讲求经济效益,根本没有形成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产业。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传媒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媒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正在成为一个冉冉升起的朝阳产业。

从发展的角度看,传媒产业将是经济效益显著并最具成长性的产业之一。

目前我国整个传媒市场的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

(喻国明,2002)从1998年起,我国传媒业已经连续三年保持了25%的增长速度,利税总额已超过烟草业,成为国家第四支柱产业。

以广告收入为例(广告收入一般占我国传媒业经营收入总额的70%左右),我国传媒业广告收入从1980年的不足1亿元,快速增长到1999年的近29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4.77%,而同期GDP的年均增长率仅16.8%左右。

(王培先,2001)当前我国传媒集团发展的四个阶段1、报业集团化1996年1月,经中宣部同意,国家新闻出版出版署批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

两年后,新闻出版署又批准成立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的报业集团试点单位已达到30多家。

目前报业集团通过兼并、重组,均已形成几家、十几家报刊的规模。

比如,广东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三大报业集团共拥有二十报两刊,每期平均发行总量超过700万份;广告营业额1997年分别达到2亿元至5亿元,名列全国第二、三、七名,共占全国报纸广告年营业额96.8亿元的8%;他们先后建成了实力雄厚的印刷厂或印务中心,承印全国报刊200多种。

此外,还经营连锁店、房地产等。

其规模化的经济效益可想而知。

报业集团通过资产重组、财务统筹、资本经营和企业化管理等,为报业规模化、集约化和报业市场的有序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传媒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传媒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传媒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首先,传媒行业规模扩大。

中国传媒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行业的总收入和利润都在不断增长。

根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4年中国传媒行业的总收入达到1.15万亿元,同比增长7%。

其中,广播电视行业收入增长较快,数字媒体行业也取得了显著的增长。

其次,传媒行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观众趣味的多样化,传媒产品形态不断创新,传媒行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优化。

传统媒体面临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大,数字媒体开始崭露头角。

同时,媒体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明显,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开始相互借鉴、合作,形成了互联网+传媒的新模式。

最后,传媒行业面临新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媒行业面临着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互联网公司的崛起,使得大量的传统媒体观众和广告主流失,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

同时,虚假信息的泛滥也对传媒行业的信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未来中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首先,数字化媒体将继续发展壮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媒体将更好地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

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为数字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未来,数字媒体将更加多样化,包括移动应用、社交媒体等形式。

其次,传媒行业将加大融合发展力度。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融合发展将成为行业的趋势。

传统媒体将积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互联网公司也将更多地利用传统媒体的品牌和内容资源。

再次,传媒内容将更加多样化。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传媒内容也将更加多样化。

作为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媒行业将更加注重内容的创新和多样性,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最后,传媒行业将更加注重自身的品牌建设和国际竞争力提升。

中国传媒行业将加大对品牌建设的重视,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

同时,传媒行业还将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形象和文化影响力。

总之,中国传媒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国际影响力提升。

传媒业“合竞时代”的到来——人大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访谈录

传媒业“合竞时代”的到来——人大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访谈录

本 市 场 份 额 较 小 的媒 体 则在 竞争
中会 越 来 越 受到 “ 剥夺 ” 因此把 。 自己的规模 “ 大” 做 ,不仅 仅是 竞 争 的手 段 , 更是 一种 生存 之道 。 寻 求 “ 强” “ 大”自己的途 做 、做
径大体上 有 两个 :一是 自身 “ 雪 滚 球”式的成长 。这种 方式 的好处 在
目标 —— 进 入 北 京 报 业 的 前 源 的不断集 中化 趋势。我 国的传媒
维普资讯
学 者

规 模 化 竞争 和 发 展 的趋 势 就 是 一
个不可 更改的客观逻 辑。 另外 , 加 入 WT O所 带来 的市场 格 局 的国 际
于 ,我们 是早 一 点做 , 是 晚 一点 还
维普资讯
M Oa学 者 e - i 手 自
‘ 竞 时 代 " 到 来 ‘ 舍 的
— —
人 大 新 闻 学 院 副 院 长 喻 国 明 访 谈 录
一 赵 云 泽 董 蕊
加 入 WT 后 , 国传 媒 业进 O 我
化发 展 的“ 快车 道 ” 。
答 : 单 地说 , 是 随着 竞争 简 就
的加 剧 ,媒 体 都 努 力 把 自己的规 倍 。
另 外 一种 是 就 是 以彼 此 间 资
了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新 闻 学 院 副 院 模 做 大 。 规 模 扩 张 总体 上 是 按 照
马太 效 应 ” ( 强者 越 强 , 弱者 越 长 、 中国 人 民大 学 舆论 研 究所 所 规
资金也 显得不 够充 分 了。这就 可 以 看 出,不到 三年 的时间 ,北 京报业 市场 的进 入 “ 门槛” 已经提升 了三
入 了一 个新 的发 展 时 期 。 它 的发 展状 况 和 趋 势 如 何 ,是 大 家关 心

喻国明:“微内容”崛起 扩产业链遇最好机会

喻国明:“微内容”崛起 扩产业链遇最好机会

对资源的依赖已经向对核心能力的依赖转化,核心能力包括三方面:反应力,创新力,整合力。

现在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时代,如何提高反应力才是制胜关键。

——喻国明中国的传媒业到了一个面临深刻变化转型的关键点上,这些深刻的转向要求我们有深刻的认识模式和资源整合方式。

现在“拐点”的现实已经到来。

“拐点”这个概念本身,我更愿意把它解释成一个高速奔跑的人,它面临一个弯道,必须要调整重心。

数字化带来“微内容”崛起由于数字化媒介的崛起,人们在消费和使用媒介的方式在面临深刻变化。

过去不论是受众还是广告主,对于某一特定媒介全程传播的依赖程度相当高。

数字化媒介的发展,使我们进入了大媒体竞争时代。

广告主选择对象极其丰富,把媒介的使用变得“碎片化”和“分工化”。

消费者有着不同的功能诉求,只要用媒介某一方面的所长,完成整个消费的过程。

变化告诉我们两点媒介可能发展的趋势:一、适当通过媒介功能外延的适度收缩,强化我们在某些强势的具有核心竞争力功能的专业化改造。

通过功能收缩能够别人比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也就越容易被选择。

如果我们是强势的媒体集团,如果我们的产品链能够与之对应,我们就由过去的一个媒介满足人们的全部需要过渡到了一组媒介满足人们的对象化需要,这样的可能性也是我们的媒体集团在发展当中应对这种变化的措施。

要善于整合别人的资源,要加强和强势媒体的合作,只要其市场和我们不交叠,那么它的资源和内容就可能为双方联手提供一个很好的基础。

扩展产业链遇最好机会虽然传统媒体遇到了数字化的挑战,如果今天和新媒介合作,我们还是强有力的,可以有很高的压价能力。

所以今天是我们扩展产业链最好的机会。

数字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极其重要的变化就是“微内容”的崛起。

所谓“微内容”就是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有重大意义的“巨内容”相对的。

数字化技术来临之后,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改变,过去大量不被我们重视的内容(个人的非公共的内容),由于有了网络的平台,搜索工具的聚合工具,得到了一种凝聚,对我们的“巨内容”形成一种巨大的挑战态势。

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与变革

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与变革

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与变革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传媒产业在中国也经历了很多变革。

一方面,新技术不断涌现,媒体形式和内容不断更新,媒体业态也在不断拓展,丰富了新闻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另一方面,产业发展也带来了媒体的商业化、市场化和资本化,媒体自身面对着诚信问题、媒体融合问题和业务创新问题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传媒产业发展历程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20世纪50年代,中国媒体产业的主要任务是传播党的声音和宣传工作,新中国第一张报纸《人民日报》也在1950年诞生。

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媒体的版面、内容以及数量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到了60年代,文艺和央视出现,对于推动中国传媒人才培养和媒体资产积累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文艺版面的空洞现象和央视的传统管理模式也使得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依然落后。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传媒市场逐渐开始走向国际化发展的轨道。

1984年,南方周末等民办报纸突破官办媒体垄断占有优势,实现了中国新闻媒体的多样化和依附于政府的传媒格局被打破。

1992年,中国共同开放了传媒行业,从此媒体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身份正式涌入市场。

中国传媒市场的开放不仅改变了市场格局和政策环境,也为新型媒体的出现和传媒商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世纪初,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传媒产业的进一步变革。

互联网为媒体创造了更新、迅捷、定制化的新闻模式,并开创了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新模式。

中国传媒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得益于全球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态势,也得益于中国经济全球市场化的推进和国内媒体市场化的深入发展。

二、传媒产业发展的特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经历了多重阶段和变革,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特点。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一)政府影响与垄断市场控制。

尽管中国的传媒市场开放了,但政府依然持续加强对媒体的引导和控制,对于媒体审查制度的问题也比较敏感,垄断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媒业三十年【圣才出品】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媒业三十年【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中国传媒业三十年:发展逻辑与现实走势1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传媒业发展轨迹的素描(1)“新闻写作散文化”主张的提出:中国传媒从组织媒介向大众媒介的功能丰富与扩张。

l981年前后新闻界关于新闻语言多样化问题的提出,实质上标志着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开始从过去较为单一的“政治教科书”的功能和角色扮演中走了出来,开始迎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向着履行多种功能、扮演多种角色的方向转型。

(2)“周末版”大潮的兴起:中国传媒的传播模式由“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型。

l991年前后兴起于报刊界“周末版”大潮兴起,标志报纸和刊物一改过去在传播内容的取舍上强调“我想让你知道什么”和“你应该知道什么”的传播者本位的做法,开始突出和强调“读者喜欢什么”、“读者想知道什么”。

(3)“东方时空”的问世:开启了中国新闻媒介履行环境守望职能的“元功能”。

l993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的开播,从这时起,新闻的“社会守望”功能第一次被实际地上升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首要功能。

(4)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成立:中国传媒业开始进人到得到官方许可的、按照产业逻辑发展的快行线。

l997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标志着官方对于媒介产业发展逻辑的某种认可,一大批传媒集团纷纷问世,中国传媒产业就此进入蓬勃发展的高速成长期。

(5)“非典”传播与新闻频道开播:中国传媒业面临着制度重建的重任。

200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开始了超越“新闻、旧闻、不闻”的传播规制的艰难启程,新闻业更加重视新闻的时效性和信息的公开透明。

(6)“芙蓉姐姐”、“馒头血案”、“恶搞”的流行:微内容的崛起、多元力量与平权价值的建构正在引发一场传媒乃至社会的“语法革命”。

数字化技术所引发的传播领域的革命的本质就是传播主体泛众化时代的到来。

借助网络和数字技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和或小众或大众的社会成员分享自己的感受、见闻与表达。

传媒的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

传媒的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

传媒的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传媒行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媒体的兴起、技术的创新以及消费者需求的改变,都为传媒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机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传媒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前景展望。

一、数字化媒体成为主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智能化,数字化媒体正逐渐成为传媒行业的主流形式。

传统媒体受到了来自数字化媒体的冲击,电视、广播和纸质媒体的受众规模逐渐缩小。

相比之下,网络、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的使用率不断增长,广告主们也纷纷将广告预算转移至数字媒体平台。

由此可见,数字化媒体已经成为传媒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数据驱动内容创作在数字化媒体时代,数据成为了传媒行业的核心资源。

传媒公司通过收集用户行为数据、社交媒体讨论和搜索引擎数据等,不断分析用户需求和偏好,以便精确制定内容策略。

数据驱动的内容创作将成为传媒行业越来越重要的一环,优质的内容将能更好地吸引用户和广告商,为传媒公司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

三、直播和互动成为热门趋势近年来,直播和互动是传媒行业的两大热门趋势。

直播行业的崛起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并给年轻的主播们提供了求职和赚钱的机会。

同时,互动媒体也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喜爱,用户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收内容,而希望能够主动参与其中。

直播、互动以及VR/AR等技术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改变传媒行业的格局。

四、内容付费化趋势明显随着广告收入的下降和用户对内容的更高要求,内容付费化成为了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

越来越多的传媒公司开始将重点放在优质付费内容的开发和推广上,通过订阅制度、付费会员等方式获取收入。

内容的付费化将为传媒行业带来更稳定的盈利模式,也促使行业内的内容质量得到提升。

五、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媒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先进的语音识别技术、智能推荐算法以及自动化内容创作工具等,都将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提高内容的生产效率,并为传媒行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产业化趋势下中国电视传媒发展的路径选择——民营资本进入我国电视产业状况分析

产业化趋势下中国电视传媒发展的路径选择——民营资本进入我国电视产业状况分析


司 。发 展 过 程 错 综 复 杂 、 经 营 效 果 良养 不 齐 , 成绩 虽然 显 著 , 处 境依 旧艰难 。 十一届全 国人 大常委会 第十 四次会议《 国 务 院 关 于 文 化 产业发 展工作 情况 的报 告 》 表明, 截止到 2 0 1 0年 , 我 国 民 营 电 视 制 作 公 司 已经 发 展 到 2 8 0 0余 家 , 其中 8 0 集 中在北 京 , 其余分 布在 上海等东 南沿海 经济 相对发 达地 区 。 目前 , 我 凼 电视剧 的年 产量 已经超过 1 . 5万集 , 由民营 电视公 司独 讧或 参与 制 作 的 占到 8 O 强 。可 以说 , 民 营 电视 公 司 已经 形成 定规 模 , 并 发展 成 为 电视 产业 链 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但 是 , 由于 政 策 的 限 制 , 运作经 验的缺 乏 , 以及高 昂 的运营 成本 , 也 使得很 多 民营电视公 司举 步维艰 。 2 0 0 1 年底, 历经 十余 年 的马 拉松 谈判 之 后 , 中吲终 于加 入 了 WT O。 这 给 中 国 传 媒 业 带 来 了 机 遇 , 佴 更 多 的 足 艰 的 挑 战 。 以 节 目打 天 下 的 西 方 电 视 业 巨 头 伺 机 挺 进 巾 困 市 场, 这对 于那些 身 处 水 深 火 热 之 中 的 国 内 民营 电视 公 司 来 说, 不啻 于雪 上加霜 。 经过优 化节 目质量 , 完 善 盈 利模 式 的 苦苦 摸 索 , 一 些 民 营广播 电视 传媒公 司终 于拨 云见 日, 找到 了产业化 的发展 方 向。民营 电视公 司高度市 场化 、 运 作 更 加 专 业 化 。 这 对 传 统 的电视文化 形态 、 管理 体 制 、 运营机制, 以及传 播 路径 等 , 都 产 生着深远 的影 响 。

媒介革命喻国明

媒介革命喻国明

媒介革命喻国明1. 引言媒介革命是指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传统媒体和传播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的现象。

在这个媒介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喻国明以其杰出的贡献和创新思维,成为了中国媒体界的一位重要人物。

本文将探讨媒介革命对国明的影响,以及他在这一革命中的角色和贡献。

2. 媒介革命对喻国明的影响媒介革命对喻国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媒介革命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彻底改变,使得他能够更快速、更广泛地传递信息。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传播不再受时空限制,喻国明可以通过这些新媒介将观点和见解传达给更多的受众。

其次,媒介革命也加速了媒体行业的转型和升级。

喻国明作为一位资深的媒体从业者,深知媒体行业的变革对于个人的影响。

他积极跟进媒介技术的发展,并将其运用于他的工作中。

通过运用新媒介技术,喻国明成功地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种更具创新性和互动性的传播方式。

3. 喻国明在媒介革命中的角色和贡献作为一位在媒体行业有着丰富经验的人物,喻国明在媒介革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他通过在多个传统媒体平台上的表达,为媒体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秉持着客观、中立、公正的原则,通过他的文字和观点,引领和推动了媒体行业的发展。

其次,喻国明积极拥抱和应用新媒体技术,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实现了信息传播的更广泛、更快速的效果。

通过运用社交媒体平台、网络直播等新兴工具,他成功地吸引了更多的受众关注,并在新媒体时代中保持了自己在媒体领域的影响力。

此外,喻国明还践行着媒体责任与社会担当,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通过媒体的力量将这些问题传递给更多人。

他通过深入报道和亲自调查,为社会声音的表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喻国明的这些行为使他成为了媒体行业的典范,对其他从业者具有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4. 结论媒介革命对喻国明的影响不可忽视。

作为一位资深的媒体人,他积极跟进媒介技术的发展,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并在信息传播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传媒业30年:发展逻辑与现实走势

中国传媒业30年:发展逻辑与现实走势

《东方时空》的问世:开启了中国新闻媒介履 行环境守望职能的“元功能” 而从这时起,新闻的“社会守望”功能第 一次被实际地上升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首要 功能——其动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社 会已经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政府角色开 始从“全能政府”向“有限责任政府”转 移,而获得了决策权、选择权的人民群众 需要分享信息资源以优化自己的决策与选 择。至此,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和角 色体系得到了系统性的恢复和重建。
非典传播与新闻频道开播:中国 传媒业面临着制度重建的重任
只是由于党中央的果断决策,极大放松了 当时的传播管制,才使得社会风气为之一 振,社会发展才转危为安。2003年5月1日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则开始了超 越“新闻、旧闻、不闻”的传播规制的艰 难启程,因为新闻频道的最大意义就是其 随时随地直播突发新闻事件的核心价值, 这一核心价值对于等一等、慢三拍的传统 的内容规管是一种从传播形态上实现的突 破。
新闻写作散文化”主张的提出:中国传媒从组 织媒介向大众媒介的功能丰富与扩张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新闻语言就是新闻媒 介面对社会的“表情”,这种“表情”的 单一抑或丰富是由于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的单一和丰富决定的。毫无疑问,自上而 下宣达政令需要一种语言、一种表情;而 提供信息服务和娱乐消遣则需要与此不同 的别种语言和表情。不难设想,如果用庄 重的新华体式的语言去表现信息服务或娱 乐消遣的内容该是一种怎样的不和谐。
中国传媒业30年:发展 逻辑与现实走势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喻国明
对于当前中国传媒的发展而言,也许没有什么比 保持认识上和行动上的方位感更重要了。而这种 方位感的正确获得和保持,离不开我们对发展格 局的基本判断,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战略问题的科 学把握。“做正确的事”要比“正确地做事”更 重要。换言之,在现阶段的传媒的发展中,面对 社会环境、技术环境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面 对层出不穷的新的成长性空间,知道“在哪做” 和知道“做什么”,比知道“怎么做”更重要。 有鉴于此,本文着重讨论中国传媒发展的历史发 展与现实逻辑,以便于我们就此对于某些最为重 要的发展问题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与把握。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轨迹与前瞻(一)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轨迹与前瞻(一)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轨迹与前瞻(一)媒介竞争的最高层面就是符号价值的竞争,媒介应该成为某类社会成员的文化旗帜,成为他们的精神归宿。

中国传媒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应该说确实已经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期保持自己的方位感,保持自己对于发展格局、发展趋势的一种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我们解决所有的技术性操作都起到一个根本性的支撑作用。

不是信息过剩而是渠道过剩从传媒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如果把传媒产业基本的环节分解成三个环节,我们大致可以把它理解成为内容的生产和提供,渠道的管理和控制以及终端客户的研究和把握,或者叫终端营销。

这三个环节当中,我们过去传媒业的一个基本重点是放在中间环节,就是渠道掌控环节,而中国传媒业无论是宏观的管理控制也好,还是具体的经营操作也好,实际上过去十多年的传媒产业发展重点是在于对渠道的掌控方面。

从市场角度来说,很多人把我们传媒业的现状叫做渠道霸权,因为我们的媒介掌握着少数稀缺的通达社会、通达市场传播的通道。

由于这样一种霸权,我们拥有社会影响力,我们拥有市场价值。

同样,我们的管理体制也是重在对这样一个渠道的掌控,重在规模总量结构方面的一些管理控制。

所有的体制政策的归结点都归结在对这样一个渠道的管理控制方面,这就是传媒业过去的一种基本发展状况。

最近这些情况正在发生一种深刻的变化,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其实我们已经感受非常深刻,渠道现在越来越过剩,这种过剩既是由于传媒产业自身的发展,更是由于传媒新技术的发展。

从报业角度来说,尽管这几年经过报业的治理整顿报纸的数量有所减少,当然数量不大。

但是,真正进入市场的报纸总数实际是在增加,也就是说进入市场的报刊竞争强度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我们从北京的报业市场明显可以看出来。

过去《北京青年报》在北京报业市场很孤独,没有直接的竞争对手,《新京报》出来之后,就使《北京青年报》有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尽管《新京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毕竟在《北京青年报》的竞争对手方面有了非常强劲而且有潜力的对手。

我国传媒产业发展轨迹与前瞻

我国传媒产业发展轨迹与前瞻

喻国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轨迹与前瞻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所所长\博导)各位下午好,很高兴今天到这儿参加中国传媒论坛。

今天的主题是“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大会”,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主题。

事实上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家注意到一个多月以前,《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很重要的社论,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紧要处就是这两三步,这确实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描述,同时也是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一个描述。

中国传媒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应该说确实已经进入到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期保持自己的方位感,保持自己对于发展格局、发展趋势的一种把握,我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我们解决所有的技术性操作都起到一个根本性的支撑作用。

从传媒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如果把传媒产业基本的环节分解成三个环节,我们大致可以把它理解成为内容的生产和提供,渠道的经管和控制以及终端客户的研究和把握,或者叫终端营销。

这三个环节当中,我们过去传媒业的一个基本重点是放在中间环节,就是渠道掌控环节,而中国传媒业无论是宏观的经管控制也好,还是具体的经营操作也好,实际上过去十多年的传媒产业发展重点是在于对渠道的掌控方面。

从市场角度来说,很多人并购我们传媒业的现状叫做渠道霸权,因为我们的媒介,我们的广播,我们的电视,我们的报纸掌握着少数的、稀缺的通达社会、通达市场传播的通道。

由于这样一种霸权,我们拥有社会影响力,我们拥有市场价值。

同样我们的经管体制也是重在对这样一个渠道的掌控,规模总量结构方面的一些经管控制。

所有的体制政策的归结点都归结在对这样一个渠道的经管控制方面,这就是传媒业过去的一种基本发展状况。

最近这些情况正在发生一种深刻的变化,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其实我们已经感受非常深刻,渠道现在越来越过剩,这种过剩既是由于传媒产业自身的发展,更是由于传媒新技术的有限。

从报业角度来说,尽管这几年报业的治理整顿确实在报纸的数量有所减少,当然数量不大。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



标杆企业不但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而且决定着市场的版图变化、结
构样式和评判标准
2
二、社交媒介是现阶段中国传媒产业 的标杆性媒介

社交媒介的迅速崛起:意见信息的传播和事实信息
的传播的两大市场制高点

社交媒介导致社会资本在社会成员中的重新分配 围交媒介发展的三个产业价值支撑点

社会关系资源的攫取和把握
基于社交媒介关系平台的应用性开发(强连带关系

与软连带关系的价值本质)

构造社交媒介的技术结构的更新换代
四、现阶段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进路

规则创新:用户关系的重构
跨界整合:市场版图与资源的重构


系统协同:盈利模式的重构
现阶段的中国传媒产业
——产业竞争的本质与发展进路的关键性操作
中国人民大学 喻国明教授
一、传媒产业的战略与战术
战略问题解决“在哪儿做”和“做什么”的问题;战术问题解
决“如何做”的问题

做正确的事比把事情做正确重要,方向比速度重要 标杆媒介的行动逻辑是观察传媒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标杆性媒介的判别标准:用户的规模与质量;市场影响力与社会依赖

中国传媒业:发展状况、热点聚焦与未来走势——基于2010年关涉传媒业文本的高频词分析

中国传媒业:发展状况、热点聚焦与未来走势——基于2010年关涉传媒业文本的高频词分析

作者: 喻国明;宋美杰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物刊名: 编辑之友
页码: 38-46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中国传媒业;2010年;高频词;文本;聚焦;新闻报道;社会视野;量化指标
摘要:通过新闻报道关键词来分析传媒业的变动与趋势,是以一种跳出业内视角的社会视野来审视传媒业。

新闻报道所用的词汇,本文首先通过词频这一量化指标客观呈现出来,再按照词汇的性质划分为地域词汇、媒体词汇、行业词汇、人物词汇、趋势热点等词汇类型进行具体分析,社会视野和定量分析是本文区别于其他传媒业年度综述的特点。

传媒经济学-喻国明

传媒经济学-喻国明

传媒经济学1.传媒经济学,即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

2.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新中国城里之前,徐宝璜的《新闻学》、戈振公的《中国报学史》等著作中,对报纸的印刷、销售、发行、广告灯已有了一些扼要性的论述。

30年代,在民营报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有人集中展开了报业经营管理研究,如刘觉民的《报业管理概述》等。

新中国成立之后,传媒的经营时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出现过关于“报纸具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的观点,以及办报需要根据读者需要的“读者需要论”,都是并成为主流观点。

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新闻事业和传媒产业发展的新的一幕。

从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传媒经济学得研究,渐渐摆脱了传播学研究的惯性思维,实现了四次比较大的突破。

(1)第一次突破,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进新闻领域的研究,并且引发了人们对商品性的思考。

(2)第二次突破,是将产业的概念系统地应用到传媒领域,传媒产业化的提法日益成为共识。

(3)第三次突破,是对传媒经济本质和特殊规律的认识和深化。

(4)第四次突破,是尝试将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完整地引入传媒产业领域。

3.稀缺:指的是人类的需要总是超过现实的生产能力。

任何个人和社会面临的核心经济问题时稀缺问题。

在传媒经济运行过程中,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不难获得,真正稀缺的是当代人的注意力资源。

因此,传媒经济领域的研究中的,除了作为稀缺资源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外,更重要的是稀缺注意力资源的配置问题。

4.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指的是稍微多做一点或少做一点某种活动的成本和收益。

5.机会成本:即一种商品的生产或消费中的其他方面的牺牲。

通常指其他各种牺牲中最大的牺牲。

6.公共产品:即同时满足了收益时的非排他性和消费时的非竞争性两个特点的物品和服务。

7.传媒影响力:“就是它作为咨询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的‘烙印’,影响力是传媒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是传媒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它能使传媒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有效结合。

变革时代,传媒教育需要更强大的“定力”——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

变革时代,传媒教育需要更强大的“定力”——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

传媒教育应该有一定稳定性《中国传媒科技》:您对未来五年传媒业及传媒教育发展趋势的看法。

喻国明:传媒业目前正处于巨变之中。

不要说传媒教育、传媒研究者,就算是在一线的操作者,包括新媒体的操作者,都很难预测未来五年传媒业会是什么样子。

就像五年以前,我们也很难预测今天的媒体、互联网会面临的情况一样。

这是一个从底层基础,到规则,到界面层面的具体的表现形式都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这对传媒教育是一个特别大的挑战。

前不久,《中国大百科全书》要做第三版写作工作,为此召集了国内一线学者、研究者商讨,大家共同的观点是:过去许多传统的概念、原理随着时代变化正在失去它们的合理性和现实性,我们需要把握新现象、新规则、新潮流。

而一般来说,传媒教育相对而言应该有一定的稳定性,在传媒研究中有一个理论性的说法——传媒研究不要过多地去追逐现象性层面的事物,因为这些东西尽管眩人耳目,但可能只代表一些暂时性、过程性的特征。

如果我们把过多的研究精力放在那变革时代,传媒教育需要更强大的“定力”——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本刊记者丨刘胜男些上面,也许就会迷失对主要事物的把握。

实际上在现在,我们希望把握那些最基础性的、很炫的东西,但精力和时间都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因为这确实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无论从教学研究还是实践的角度来说,这种变革都有很大的好处,它有助于我们展开想象力,拓宽研究手段、研究平台、研究思路。

我认为,这对研究者而言,是个很好的时代。

因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我们能看到一些传统的东西在失效,而一些新生长的东西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但是这种新生长的东西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内在的要求是什么?其实还需要有一个相对持续和稳定的观察研究,才能得到。

所以未来几年,整个传媒教育的学界同仁,或者说“学术共同体”,我们在交流、整合、探讨和互动上的节奏应该会加快,以便适应业界的快速变化。

从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来看,也可能和过去不太一样。

过去一个课程体系一旦确定,可能持续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下午好,很高兴今天到这儿参加中国传媒论坛。

今天的主题是“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大会”,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主题。

事实上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家注意到一个多月以前,《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很重要的社论,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紧要处就是这两三步,这确实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描述,同时也是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一个描述。

中国传媒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应该说确实已经进入到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期保持自己的方位感,保持自己对于发展格局、发展趋势的一种把握,我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我们解决所有的技术性操作都起到一个根本性的支撑作用。

从传媒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如果把传媒产业基本的环节分解成三个环节,我们大致可以把它理解成为内容的生产和提供,渠道的管理和控制以及终端客户的研究和把握,或者叫终端营销。

这三个环节当中,我们过去传媒业的一个基本重点是放在中间环节,就是渠道掌控环节,而中国传媒业无论是宏观的管理控制也好,还是具体的经营操作也好,实际上过去十多年的传媒产业发展重点是在于对渠道的掌控方面。

从市场角度来说,很多人并购我们传媒业的现状叫做渠道霸权,因为我们的媒介,我们的广播,我们的电视,我们的报纸掌握着少数的、稀缺的通达社会、通达市场传播的通道。

由于这样一种霸权,我们拥有社会影响力,我们拥有市场价值。

同样我们的管理体制也是重在对这样一个渠道的掌控,规模总量结构方面的一些管理控制。

所有的体制政策的归结点都归结在对这样一个渠道的管理控制方面,这就是传媒业过去的一种基本发展状况。

最近这些情况正在发生一种深刻的变化,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其实我们已经感受非常深刻,渠道现在越来越过剩,这种过剩既是由于传媒产业自身的发展,更是由于传媒新技术的有限。

从报业角度来说,尽管这几年报业的治理整顿确实在报纸的数量有所减少,当然数量不大。

但是,实际上真正进入市场的报纸总数实际是在增加,也就是说进入市场的报刊竞争强度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有愈演愈列的趋势,我们从北京的报业市场明显可以看出来。

过去《北京青年报》在北京报业市场很孤独,没有直接的竞争对手,《新京报》出来之后,就使《北京青年报》有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尽管《新京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毕竟在《北京青年报》的竞争对手方面有了非常强劲而且有潜力的对手。

过去《北京晚报》基本在下午出版,没有竞争对手,但是现在《北京青年报》办了《法制晚报》,尽管有它稚嫩的地方,但是它也有了竞争对手。

现在所有的报刊,所有方面、所有环节都是全环节、全领域的竞争,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有某一家独享的空间,这还只是报刊方面的情况。

如果到广电,我们也注意到,最近几个月广电总局对于批准各个副省级以上的城市上星政策,骤然间开放。

我们在三个月以前接到深圳电视台要上星的频道论证计划,深圳电视台有关的负责同志还千叮咛万嘱咐说,我们这个事情需要保密,悄悄地进行。

但是到了两三个月之后的今天,这已经成了非常普遍的政策。

也就是说,所有的上星台、上星的城市都可以申请上星,这就预示着未来也许大概再多增加四五十套上星的这样的电视节目,当然也有些城市看到上星频道本身的投入产出比可能未必像过去那样好。

所以也有一些城市表示说,即使我有这样的资质,我也不一定愿意用上星的方式做大自己的传媒产业,因为上星台维持星费,按照目前的运作强度大概需要六千万,甚至更多。

但是由于是在未来1%这样的一个市场份额的情况下,那么产出到底能有多大,能不能收回这样的投资,这都是我们渠道价值在日益的打折。

通过掌控一个渠道,它的价值越来越低。

因为有无数的可替代通道,可替代的媒介,可以承担同样这样一种职能。

据我们所知,明年我们国家还会发射一颗电视直播卫星,而这个电视直播卫星可以播出的频道数理论上应该是150套电视节目,而地面接收设备会有相对的开放。

据说地面接收设备调制解调器,加一个小锅,市场售价大概300多块钱,这样一个基本的价格标准,是会很快被推广。

我们再看类似于楼宇电视、移动电视、宽带等等的视频技术,这样一下子把广电可能性的通道、等质等效通道的形式已经有了一个巨额的扩张,因此今天媒介业真正面临的过剩不是信息的过剩,实际上是渠道的过剩。

这样一种渠道过剩是我们国家媒介产业发展的现阶段的一个突出特征,这就导致了整个媒介业发展的重点转移,竞争重点的转移,管理重点的转移,都由于这样一个现实而发生了。

也就是说未来从传媒产业自身的发展角度来说,渠道以后会成为一个过剩的资源,而内容提供、内容掌控会成为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之一。

另外一端是对于终端客户的营销,这种营销包括对终端客户精确的把握,全方位关系的一种建立,以及传媒产业价值链的一种延伸等等经营,也会成为未来传媒产业另外一个制高点。

传媒产业获得竞争优势、发展空间,过去我们的重点在渠道建设,未来会逐渐转移到两端,一是内容生产和内容掌控,第二是终端客户营销,这就是中国传媒业目前面临的转型两大基本制高点,竞争的制高点。

对于我们国家宏观的媒介体制政策而言,这样一种转变要求我们的媒介管控体系要有这样一些变化或者转型。

第一要由过去的这种规模控制,也就是说整个渠道是一种规模控制变为结构性的指导,也就是在哪些需求方面要有宏观的结构性研究,缺什么就要在政策上鼓励什么,也就是说从总量的规模控制到导向结构性的指导。

第二从具体的内容干预到规则确定,因为对内容生产而言,我始终认为对于内容的粗暴的行政干预从来都是对内容生产、对智力生产的伤害不尊重,很可笑、很无效的事情。

我们也看到,最近一段时期内有这样一种迹象,这实际还是由于我们的体制,对这样的变化认识不自觉所造成的一种政策后果,因为他看到了越来越丰富的多元化内容,他试图用过去传统方式来掌控这种内容,实际上它的社会效果、市场效果都是有目共睹的,需要在我们管理控制、内容的具体干预变为规格管理,实际一个好的规格管理能够更加有效使我们整个内容在既定、规定的范围内运行,又保持它的活力,保持它的丰富性。

对于这种内容的具体粗暴的行政干预,实际从来它的效果都不好。

现代文明对于内容生产从来都有这样的规律,如果说只允许所谓最优秀的内容存在,而不允许他不喜欢的内容存在,这种文化一定是一种非常严苛的文化,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丰富的、多样性的文化。

政府角色,应该从重守土有责似的、保守的内联似的管理,转向重创新发展促进式的管理,过去传媒产业整体的宏观管理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倾向就是不要出事。

但是这样一种处于守制状态的管理,应该说不适合目前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现状。

因为,这样的一种管理使我们丧失了活力,丧失了创新的冲动,丧失了发展的纪律,而要抓住这样一个发展的机遇,要使我们媒介产业能够承担起社会发展赋予媒介业这样一种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和市场责任,就必须要鼓励创新,鼓励发展,我们的管理这样一种价值取向,价值品牌必须有一种深刻的转型,从过去管府到现在管国,这是体制面的一种转变。

对于我们做媒介的人而言,应该说有两方面特别需要关注。

第一就是对于终端客户的研究和把握,以便展开终端的精确营销和科学营销。

两个多月以前,我曾经在沈阳参加了《辽宁日报》报业集团和沈阳师范学院合办的一个发行专业,这是在我们国家第一个出现的发行这方面的本科的专业,我认为这非常有眼光。

过去我们在报刊发行方面所熟悉的是《华西都市报》所创立的敲门发行,发展到极致就是《华商报》的洗楼战术,特点就是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方式砸开市场,铺规模、铺数量,这样在媒介发展比较大的时候,跑马圈地的时候效果明显,今天这样一种洗楼战术,敲门发行,虽然还有效果,但是滥用或者说它的整体效果实际上在递减在下降。

未来对于终端客户这样一种把握,一定要建立在高技术、高科技这样一种基础之上。

就是说需要在数据库营销的基础之上,对终端客户要有精确的外科手术室的认识和掌控,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终端客户的营销效率才能高。

渠道过剩时代的一个基本要求,过去媒介业的基本盈利方式是主流盈利方式,主要是卖广告来获得自己的资金回报。

媒介业无非是广告产业所需要的这样一种时段和版面,但是随着媒介业这样一种发展,随着渠道的日益过剩,这样一种光秃秃的版面、光秃秃的时段已经越来越贬值了。

我们可以从报刊的经营方面看到过去非常优质的广告资源,比如说房地产广告是报纸最为优质的,最为优厚的资金回报的广告类别,到现在为止也有相当多的报刊已经在这方面失去了回报的优厚,它的利润日益在竞争当中摊薄。

这种情况之下,当广告载体过剩的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我们的经营重点不是过去载体的经营,而是载体之上的附加值,延伸服务的经营。

也就是说哪个媒介在提供版面、提供时段的时候,能够体能够提供附加服务、附加价值的话,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回报,如果你仅仅提供原始的初始这样一种基础性的版面,基础性时段的时候,你所获得的市场回报是越来越有限的,越来越贬值的,这已经为很多地方的媒介营销所证实。

我们可以看到,比如像《21世纪经济报道》在创刊的时候,在这方面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所以它提供的一种服务就是承诺在我是一张全国性发行的报纸,全国性发行的任何一个有分印点的地方,广告公司、广告主如果需要换上不同版面,不同的版本,我可以承诺给他换上不同的版本,这样就给了同一个广告主以更多丰富表现自己诉求的可能性。

比如宝洁公司的报告,广州和哈尔滨,沿海和内地可以换成不同诉求的版本,这无疑给他提供了一种增值服务,这是非常简单的一种做法,更复杂一点的做法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提供更多的延伸服务,以便来增强本报的这样一种竞争力。

举一个例子,三年多以前我们曾经做过《羊城晚报》所属的《新快报》的调查和研究,《新快报》是作为《羊城晚报》主打广州市场,和《广州日报》竞争的报纸,但是同类竞争方式来跟《广州日报》进行竞争的时候,效果应该说是不明显的,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差的。

因为《广州日报》在广州市场上已经取得了领导者的这样一个地位,如果你用同类竞争的方式跟他竞争,你的一个前提就是你要有更多的投入要覆盖他。

因为具有领导品牌的这个报纸或者媒介,在一个市场上不但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他同时也决定着这个市场的游戏规则,这个市场的判别好坏的标准,如果你想要覆盖他的话,不但要挤掉他的份额,也要改变他的规格,改变人们的市场选择标准,这是一个需要更大投入的事情。

就像在北京报业市场上,任何一家副刊的报纸定价权不在别的报纸上,只在一家报纸,就是《北京晚报》。

《北京晚报》有对于北京报业副刊的定价权,你只能低于他的定价,你如果高于他的定价,你在市场上一定是自杀性行为。

《新京报》之所以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其实有一个虽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是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它的定价跟北京的价值标准、定价标准有巨大的冲突。

所以,使他的这种发行方面遇到很大的困难。

因为这个标准是由《北京晚报》来定的。

只有《北京晚报》说要往上涨或者往下降的时候,别人才能跟着移动,因为他是市场价格这样的制定者和领导者,别人没有可能改变这样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