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面积教案及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面积教案及反思
教材介绍
“认识面积”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内容,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
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面积概念是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其他相关内容的重要基础。
教材在编排上借助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的大小。
注重概念认识的直观性、层次性、全面性,强化与周长的比较和辨析。
前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面积”。
看到这两个字,你有哪些疑问?
生:面积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算?······
(二)初步感知,理解面积。
汇报前置作业1:阅读课本第61-62页,说一说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指什么?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来。
1.指一指每个图形的周长,摸一摸它的面积。
2.对比“角”的答案,讨论有没有周长和面积。
小结:有周长就存在面积,没有周长就没有面积,封闭的平面图形就一定存在周长和面积。
3.师: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哪里有面积?
学生边摸边说。
(桌面、数学书封面、黑板面······)
出示圆柱体杯子:这里有面积吗?摸一摸,说一说。
(上底面拓在黑板上,讨论侧面是否有面积,唤醒已有经验“化曲为直”到“化曲为平”,生动手操作积累活动经验。
)出示桔子:它有面积吗?摸一摸,说一说。
(做一做:剥桔子皮,铺平,画下来。
)
说一说:通过刚才的活动说一说你对面积的理解。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面积和周长概念的理解,明确不封闭图形不存在周长和面积,体会面在体上,不规则图形、曲面等都有面积,扩大学生的已有认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语文表达能力。
】(三)深入辨析,理解面积。
1.一个长方形变换位置,周长和面积有没有变化?
2.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如下图剪去相同的小长方形后,剩下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相等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面积与周长的比较辨析,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守恒性。
】
(四)唤醒经验,探究面积单位。
汇报前置作业2:面积在生活中有什么用?试举例说明。
如:铺地砖要知道地面的大小。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学为所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师:看来生活中面积无处不在,而且在提到面积时总要谈论它的大小。
那下面就一起来比较面积的大小。
1.比较黑板面、桌面的面积、教室地面面积大小。
(能看出来的)
2.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看不出来、通过重叠比较不出来的)
生:可以贴满贴纸,然后去数贴纸的数量。
展示粘贴正确工整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小结:同学们课前所做的这些就是测量。
用不同的图形测量长方形的面积然后再进行比较。
问:那么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呢?
粘贴有空隙的、图形大小不一的、重叠的作品。
小结:测量时不能有空隙和重叠的情况,而且所用的测量图形要大小相同。
3、活动:分小组测量报纸的面积。
这里有用铅笔盒底面测量的,有用数学封面测量的,也有个别同学测量周长,通过讨论明确周长和面积的意义,经历用非标准量作为测量面的活动过程,积累活动经验。
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吗?(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引出面积单位。
)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用非标准量作为“中介”的间接比较过程,激发用面积单位测量的意识,明确度量面积就是要看包含多少个“中介面”。
交流汇报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回顾长度单位的确定过程,明确选择面积单位时需要满足的条件。
此过程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类比迁移,归纳概括能力。
】
5、讨论:如果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你认为选择以下什么图形作面积单位合适?试说明理由。
问题聚焦在:长方形和正方形。
(通过举例体会正方形的方便性)问:那测量其它图形呢?(长方形和梯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都有关系,所以人为的规定以测量长方形为标准去考虑面积单位。
)
问:现在大家都同意了选择正方形做为面积单位,你还什么问题呢?(如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和测量数学书的面积)
问:选用多大的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回顾所有认识的图形,从中选出合适的图形作为面积单位。
再次对比长度和面积的不同,感受一维、二维、三维的不同,整体建构知识体系。
】
(五)动手实践,创作面积单位。
(课后作业)
中国古代面积单位
五.教学反思
《面积》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种子课。
在二年级上册、三年级上册时,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及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等知识,从长度到面积是一维到二维的转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具体表现在:
1.具体到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时,易混淆。
2.对面积守恒的理解较困难。
3.缺乏度量意识,过早进入形式化计算阶段,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
因些,本节课在理解面积的概念时,重点让学生去摸,去体验,从杯子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圆、侧面化曲为直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并结合周长去辨析,体会一维与二维的区别,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体会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并结合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体会“单位”的含义,进而讨论面积单位的选择,在所有学过的图形中去选择适合度量长方形面积的图形,有一维、二维、三维图形,把面积单位的选择置身于图形的大家族里,使学生感悟学习“单位”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
以上是设计本节课的思路,同时在执教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
1.学生在测量报纸面积的活动时,仍有部分学生测量的是周长,可以看出在前面认识面积时活动经验还是积累得不够,学生对面积的感受不足。
2.在辨析周长和面积环节,学生困难较大。
针对以上问题,市教研室张晓刚老师指出,“什么是面积?”“面积和周长的区别是什么?”“周长就是一条线的长度,可以用米、厘米、分米来度量的。
”“面积是一大块”如果学生能说出这样的话,那就是学生明白了老师的“明白”。
但课后仍有学生看到一个不规则图形后只是看到了那条线,而没有注意到它里面的“面”。
说明我们的概念渗透得还是不够,概念课不一定要说出标准的话语,但一定要
让学生有自己的“悟”,有属于自己的理解,这个理解可以不规范,但一定要接近本质。
那如何接近概念本质呢?设计真真实实的活动去体验,去积累,动手准确的摸、动手准确的摆、动嘴有感悟的说。
这样的活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操作、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质疑,最后达到学生的“明白”,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周长和面积辨析环节,学生明显感觉到困难,像这样类型的题目可以调整顺序,放在最后,就按学生讲的,实在不会比较,那就用绳子去围一周,这不就是周长概念的本质吗?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更简便的比较方法,所以在教学时,要舍得留时间给学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更要艺术性的处理学生的问题,以“不教”达到“教”的目的,实现无痕教育。
三年级面积教案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从学生知识水平来看,这部分内容是从直线到平面,从长度到面积,由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知识跨度大、难度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
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他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直观感受面积
的含义
师:数学书和练习本比,哪个大?你是怎样比较的?比较它们哪一部分的大小呢?
(学生拿出数学书和练习本进行实际的比较,并观察、触摸所比较的部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书比练习本大,实际上是指数学书的表面比练习本的表面大。
)
(板书:物体的表面。
)
师:谁大谁小?
(学生观察、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为“面积”概念的引入创造条件。
)
师:大家刚才比较的这些面的大小在数学上有一个名字叫作面积。
(板书:面积)
师:根据我们刚才比较的过程,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面积的理解,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完善概念。
)
(板书: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
在此基础上,引入关于面积概念的描述。
然后让学生用“面积”,说一说上面前两项比较的结果。
还可以再让学生看看周围的物体,举例比一比,某两个面面积的大小。
如比较黑板面与课桌面、课桌面与椅子面的大小。
2、探究新知,认识面积通过摸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学生摸数学书与铅笔盒的表面。
你发现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
同?(2)摸一摸练习本的面,课桌的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吗?(3)再看一看黑板的面,和我们刚才摸的这些面相比,怎么样?(4)小结: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
3、认识面积单位。
在比较两个物体表面的面积的时候,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表示面积单位。
教师出示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纸片,在黑板上画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同学们对单位面积有直观的认识。
然后让同学们做如下活动:
(1)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2)同桌两人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3)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已画好练习本大小的格子),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
(4)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5)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平方米?(6)估计一下,1平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多少个人?(在地上量出1平方米,让学生尽量的站进去。
)
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以平方厘米为突破口。
让学生通过看媒体演示、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等活动理解1平方厘米。
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思考当测量的图形较大时怎么办,猜一猜比平方厘米大的单位有哪些,培养学生迁移和推理的能力。
四、总结内容,拓展思路
师: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
(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可以回家量一量家里自己房间的面积,睡觉的小床面积,以及电视屏幕的面积,茶几的面积等,下节课请同学们说一说。
五、教学反思
面积的概念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板块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
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感知身边随处可见的物体面积,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测一测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
在教学中应尽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
也可让学生估算一下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学生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然后让学生动手剪出一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把头脑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实物联系起来,再现面积单位,进而建构出面积单位的概念。
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介绍常用面积单位时,除了教材安排的活动外,也可以设计一些类似的其他感知活动。
如用纸折出1平方分米大小的一块;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内试一试能摆下多少本练习本等等。
应当明白,将面积单位定义为何种形状、尺寸的图形,纯属人为规定。
根据需要,选用其他形状,比如正三角形,也是可以的。
教学时,可以依据教材提示的思路,一步一步展开。
也可以在提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任务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