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经验:如何学习伤寒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师承经验:如何学习伤寒论
提要: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临床必读书,如何高效学习与运用?让我们听听医史大家姜春华的真知灼见。
PS:文末还有姜老临证经验分享哦!
学习《伤寒论》的基本功
1.先学习白文《伤寒论》文辞简古,意味深长,非熟读深思,不易明了。
故学《伤寒论》条文,不急于先看各家注释,要把本条文的证及脉仔细看上数遍,并注意前后条文的联系,加以理解。
然后再看注解中有哪些和自己的理解相同,有哪些是不相同的。
为什么不要先看注解呢?这是因为注家各有自己的见解,先看注解,必然受其观点影响,而没有自己的看法了。
2.循证识方与由方求病张仲景书有好些条文只述症状未列方剂,也有好些条文有方剂而述证不详。
邹润安《本经疏证》“滑石”项下说:“仲景之书,词简意深,故有反复推明病候不出方者,则令人循证以治方,有但出方不推究病源者,则令人由方以求病。
”他指出了读仲景书的方法,是完全正确的。
3.类方我认为学习《伤寒论》应该下些苦功,以桂枝汤为例,把《伤寒论》中凡提到用桂枝汤的条文集中在一起,相互补充,加以综合分析,就可以看出桂枝汤的全面症状,也就是桂枝汤证。
再把有关桂枝汤禁忌的条文集中起来,加以综合归纳,这就是桂枝汤禁忌证。
这样,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小结,就会真正掌握了张仲景应用桂枝汤证的规律。
有人也许会说:这种工作徐灵胎《伤寒论类方》早已做过了,何必多此一举?个人意见认为《伤寒论类方》毕竟是徐灵胎的总结,自己动手搞有很多好处:通过搜集条文,加深印象,既便于记忆,也容易发现问题,自己分析、综合、归纳,就是自己的第一手材料,对一个方药的认识便深刻多了,从而达到循证识方的目的,反过来又可以由方求证,这便是学习《伤寒论》的基本功。
徐灵胎在《伤
寒论类方·自序》中说:“于是不类经而类方,苦方之治疗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此从流溯源之法,病无遁形矣。
”
4.类证明代宋云公《伤寒类证》将《伤寒论》之证分五十门,如呕吐门、头痛门,以一证为主,下列旁证及主方,分别列表,从中可以看出同一呕吐,有寒热虚实之不同,有各证之别,各方之别(见《伤寒全书》)。
不过其中有些问题,后人有过评论。
《伤寒类方》是综合法,而《伤寒类证》是分析法,以此方法可以达到循证识方,反过来也可以达到由方求证,二者结合则仲景方证自能了如指掌。
试以下利为例,证寒热虚实之不同,方则亦随证异。
第306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按少阴病下利便脓血由于里寒,便脓血日久,是虚寒滑脱,桃花汤起温涩作用,其中赤石脂固涩止泻,但必须得干姜温里散寒,调节肠的功能及机体的作用,方能治下利。
如果单用固涩未必有效。
第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本条与前条不同点在于脉微,表示心力虚衰,此时须用附子强心。
并与干姜配合以增强祛寒作用。
振奋机体细胞及肠胃功能;又葱白有兴奋机体作用,故白通汤为温阳祛寒而治少阴病下利之方。
第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第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两条均属于里热证的下利,故皆用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利,辅以黄柏、黄连、秦皮以清热燥湿,故为治疗热痢的主要方剂。
若误用桃花汤,则关门留寇,病势就更加严重了。
第374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本条下利当是热结旁流,谵语示有燥屎,属于里实热证,故用大黄、厚朴、枳实泻下,去其燥屎,是通因通用之法。
5.从药测证与从证测药既要了解某一方的全面作用,还要认识某一方中每一药物的作用,这就必须应用综合与分析的方法。
如附子一药,集仲景用附子诸方条文于一处,即可看出仲景应用附子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其主要方面为:①脉微或欲绝。
②厥冷恶寒。
③骨节疼痛。
④漏汗不止。
其次要方面为:①腹痛。
②下利。
③失精(包括乌头)。
明了某一药的作用,即可理解条文之中症状不具备的是哪
些,以此识彼,以彼识此,从药测证,从证测药,这种综合分析的方法,即为类药。
“类药”工作,也必须自己动手,下一番功夫,这样印象深,记得牢。
日人吉益东洞著《药徵》即用此法,可以参考。
但此书的最大缺点是:每一汤证仅摘取自认为某药的证而不录全文。
按理应该录出全文,在认为主证旁边加圈,这样更能资信于人。
6.在单味药的作用基础上理解配伍作用单味药的主要作用既能明了,还须理解它的配伍作用。
配伍不同,作用不同,主治也不同。
因为一味药同另一味药配伍,就产生了另一作用。
譬如麻黄,它分别与桂枝、石膏、附子、白术、连翘、赤小豆等配伍,便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理解和掌握某一药的配伍作用,即能理解后世方剂的配伍,这样临床处方就能灵活自如,做到师古而不泥古。
7.要把六经辨证之法合拢来看《伤寒寻源·诸家编次》说:“其可定者,理也法也,欲读是书先要使六经辨证之法分得开,分得开,则一经有一经之定证,而不为旁议所扰,可以识病体之常,又要使六经辨证之法合得拢,合得拢,则此经有彼经之兼经而不为疑似所惑,可以穷病情之变。
”
以上介绍了要打好基本功,必须从难处下手。
下面再介绍两种由易处入手的方法。
(1)六经定法:舒驰远著《伤寒集注》,内有六经定法,概括了仲景所著《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治疗,值得阅读。
按照舒氏六经定法,见一经之症,即用一经之药,在临床治疗方面可收一定效果。
舒氏说:“凡病总不外乎六经,以六经之法接而治之,无不立应。
一经见症,即用一经之法。
经证腑证兼见,即当表里两解。
若太阳与阳明两经表证同见,即用桂枝葛根,以和解两经之邪;兼少阳更加柴胡;兼口渴而小便不利,即以三阳表药加入五苓散中;兼口苦、咽干、目眩,更加黄芩;兼口燥心烦、渴欲饮冷,当合用白虎汤于其间,并三阳表里而俱解之。
若三阳表证与三阴里证互见,谓之两感,即当解表于温经之内。
若里重于表者,但当温里,不可兼表。
无论传经、合病、并病、阴阳两感,治法总不外乎此。
”
(2)五定法:南海谭次仲著《伤寒评志》,认为读伤寒各家注解“有穷老尽气而不能卒业之叹”!特将《伤寒论》寻其原理原则,立为五个定法。
此五个定法能执简驭繁,有一定创见。
但《伤寒论》是否如作者所述的包蕴靡遗?值得商榷。
谭氏五定法如下。
①对症疗法:如症见发热则用解热剂;症见咳喘则用理肺剂;症见便秘则用泻下剂等。
②寒热疗法:如同一发热,而有用桂枝用石膏之不同;同一泻利,有用干姜用黄芩之不同。
③三脏四变诊察法:病在心、肺、脑三脏,或因他经受病而续涉于心、肺、脑,乃发生呼吸、脉搏、体温、脑状四者之变化,因其变化之程度以推知其病之生死轻重。
④无范围应用解热剂:谓以解热之目的,即当应用解热剂,除稍注意解热剂之特性外,绝不能受旧日病理深浅之说所限。
⑤戒汗、吐、下利之滥用,因三者过用能损害胃肠,使心脏衰弱,最后导致亡阳亡阴。
总之《伤寒论》一书,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典范。
无论伤寒、杂病,欲掌握疾病变化之程度及推知疾病预后,亦即病之生死轻重的关键,都必须学习《伤寒论》。
谭氏生当20世纪30年代,他以彼时西医知识理解《伤寒论》,注释引用陈修园《伤寒论浅注》,似乏深入,然对一些注家的烦琐唯心观点加以剪劈,实为学者开一新径,不无可参。
至于三脏四变,在今天来看,尚应加入水液代谢,如汗、吐、下即是直接导致水液代谢紊乱,其“无范围应用解热剂”之说亦符仲景精神,且论寒热而遗虚实,对八纲辨证亦不全面,唯其提出重视心肺脑之症状,可谓深得仲景治病之精髓。
盖心、肺、脑三者,代表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重要脏器组织,凡疾病未影响心、肺、脑三脏者,不足称重病;若影响此三脏,则可从呼吸、脉搏及脑状方面表现出来。
脉搏以候心,呼吸以候肺,脑状以候脑,体温则与心、肺、脑三者均有关系。
盖体温之发生基于全身细胞之代谢作用,而主宰于大脑之调温中枢,及肺之呼吸与血液之循环。
故此三脏四变之诊察,乃决定万病生死轻重之唯一要着,中西医所莫能外!良以呼吸、脉搏、体温、脑状四者所以表现心、肺、脑之生活功能,凡表现皆有常规,太过或不及则失常,失常即病,病重则死!以脉象而言,仲景说:“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程郊倩说:“盖大、浮、动、数、滑
五者为阳脉,阳脉主表主实,阴病见阳脉则正复而邪自退,病虽重可生,阴病本凶险,然见阳脉,则死中具有生路;沉、涩、弱、弦、微五者为阴脉,阴脉属里属虚,阳病见阴脉则正衰而邪不能抵御,病虽轻亦死,阳病本主生,然见阴脉,则生中伏有死机。
”以太阳病而论,仲景立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等以解表,但又恐发汗太过漏不止,或微寒者,又有桂枝加附子汤或去芍药加附子汤以防亡阳之变。
又如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有太阳表证发热,用麻黄、细辛解表,但少阴病脉沉,示病人素有阳虚,必须用附子温经固阳,以防用麻黄解表时有亡阳之变。
从中可以看出仲景立方用药独到之处,盖附子有强心作用,为预防心力衰竭之要药。
如仲景见患者畏寒、四肢厥冷、脉沉、微细,或绝脉、无脉,恒用附子以强心回阳,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等。
仲景认为脑状失常如昏睡、狂妄、谵语、瘛疭、挛急、语言难出、直视、失溲、惊痫等脑神经症状,皆为危重之候,至于多睡眠、鼻息鼾,本非重要,但与语言难出并见,则又属神经之症。
总之病不危及心肺脑则不死,若危及心肺脑发生三脏四变者,则或死或不死。
故为医者对三脏四变为诊察万病生死轻重之枢纽,不可不知,临床上遇三脏四变之际,应不失时机,立方用药,则可减少危亡,前面说过还要与水液代谢结合起来考虑。
七、《伤寒论》条文次序
最后谈一谈条文次序问题。
王肯堂《伤寒准绳·凡例》说:“王叔和编次张仲景《伤寒论》立三阳三阴篇,其立三阳之例凡仲景曰太阳病者入太阳篇,曰阳明病者入阳明篇,曰少阳病者入少阳篇;其立三阴篇亦依三阳之例,各如太阴、少阴、厥阴之名入其篇也,其或仲景不称三阳三阴之名,但曰伤寒某病用某方立之,而难分其篇者,则病属阳证发热、结胸、痞气、蓄血、衄血之类皆混入太阳篇;病属阴证厥逆、下利呕吐之类皆混入厥阴篇也,唯燥屎及屎硬不大便、大便难等证虽不称名,独入阳明篇者,由此证类属阳明胃实,非太阳厥阴可
入,故独入阳明也。
所以然者,由太阳为三阳之首,凡阳明少阳之病皆太阳传来,故诸阳证不称名者皆入其篇。
厥阴为三阴之尾,凡太阴、少阴之病皆至厥阴传极,故诸阴证不称名者皆入其篇。
后人不悟是理,遂皆谓太阳篇,诸证不称名者亦属太阳而乱太阳病之真。
厥阴篇,诸证不称名者亦属厥阴而乱厥阴病之真伪,大失仲景之法也。
”徐灵胎《伤寒类方·自序》说:“伤寒论当时已无成书,乃叔和之所收集者,虽分定六经而语无伦次,阳经中多阴经治法,阴经中多阳经治法,参错不一。
”仲景原本到底怎样已不可考,观王肯堂之说似较近理。
学习《伤寒论》有不少参考书,主要有:《伤寒活人书》,宋代朱肱撰,该书以条文证条文最能说明问题。
《伤寒今释》,陆渊雷著,此书注解详明,有独到见解,每方之后列有中日医家医话,可资参考。
《伤寒辑义》,日人丹波元简著,内容辑自我国诸家注解。
《伤寒述义》,日本丹波元简著,重点讨论了六经合病并病等。
其余可资参考。
但不必全阅的还有;①王肯堂的《伤寒准绳》,只需看序言及证候编排。
②方有执《伤寒条辨》只看卷首图释。
③柯韵伯《伤寒论翼》。
④程郊倩《伤寒后条辨》主要看《平脉》及《辨脉》注部分。
文末有彩蛋
附:
“北任南姜“之姜春华先生的坐骨神经痛验方
姜春华先生曾治吴某坐骨神经痛,六剂知,十剂已。
后此方传到我手里,我用于临床,治疗本病几十例,皆获佳效。
因总结经验,为弄清此方出处而向先生请教。
先生谓:此乃自拟“治痹方”,药由制川乌9g,生地60g,威灵仙9g,蚕砂15g,秦艽15g,乌蛇6g,怀牛膝9g,豨莶草15g,五加皮15g,独活9g组成。
我问:“为什么重用生地?”先生说:“重用生地,其意有三,一是生地甘寒,滋阴养血;二是缓和辛温燥烈之品,免伤阴血,三是地黄有除痹作用,早在《本草经》中就有记载。
”
辑自《姜春华论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