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析」2022高考全国语文(Ⅰ、Ⅱ、Ⅲ)卷深度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威解析」2022高考全国语文(Ⅰ、Ⅰ、Ⅰ)
卷深度解读
求真务实考查基础,灵活多变突显素养///
2019物理新课标Ⅰ卷解读
——鸿文高考教学研发中心
一、命题特点
1、突出必备知识
2019高考新课标Ⅰ卷严谨以《2019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为命题依据,紧扣中学课程标准,回归经典,在稳定中追求变化,在变化中回归经典,在经典中突出应用,在应用中追求创新。

2019新课标Ⅰ卷依然聚焦物理学科主干内容,突出基础性,例如第15题考查库仑定律和带电小球在静电场中的受力分析,这类试题属于定
性判断的选择题,引导学生加强对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促进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2、强化关键能力
2019高考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加强实验能力的考查,引导中学开好实验课,促进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题中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主挑选实验器材;分析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提出改进的措施。

通过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新课标I卷第23题考查电流表改装实验中电阻的连接、电表的校准、问题的分析与排除等,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凸显核心素养
今年的新课标Ⅰ卷试题更加深入的凸显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加强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劳动中的物理现象,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产劳动中的物理问题,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引导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如:新课标Ⅰ卷第33(2)题以材料加工中广泛应用的热等静压设备为背景,要求学生分析相应的气体变化过程,建立物理模型并应用气体定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劳动中的物理原理;2019年新课标Ⅰ卷试题依然紧密联系科
学技术进步和日常生活实践的试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如:全国I卷第16题以我国正在研制的“长征九号”大推力火箭发动机为背景,考查学生应用动量定理计算发动机在单位时间内喷射的气体质量,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重型运载火箭研发方面的进展。

二、难度对比
2019高考新课标Ⅰ卷和2018年试题相比,整体难度略有增加,试卷必考部分仍以力电为主,选考部分主要考查气体实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光的折射、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等主要内容。

其中,选择题为:四力+三电+一原,和去年设置相同,难度不大。

实验题为一力一电,其中电学实验考查电表量程转换读数,校表及误差分析,难度较大高于去年;计算题为一电一力,其中,第二十五题涉及到多过程多方法以及对图像信息转换等,且计算量较大,难度高于去年。

选考题3-3改5选三为两个填空;计算题为气体定律应用;3-4为机械波图像+光的折射计算,难度和去年相当。

三、备战2020高考启示
分析2019年高考题给我们2020年的备考带来的启示为:
1、把握重难点及高考对同一知识的不同考查方式,举一反三,重视基础,回归教材,对每一个公式、定理定律、实验原理,都要做到深刻理解,熟练推理,灵活选择并能准确应用;
2、加强限时训练,在平时练习中掌握好时间,取得主动权,避免前松后紧的现象,所以能够在高考的大氛围下,不至于过于紧张而失了水准;
加强选修模块实验的训练,2019年新课标II卷3—4模块考查了利用双缝干涉测量单色光波长的实验,新课标III卷3—3模块考查了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2道实验试题均来自于教材中的基本实验,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关键实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所以2020高考复习应提升选修实验的复习强度。

考察基本知识,培养文化素养///
2019化学新课标Ⅰ卷解读
——鸿文高考教学研发中心
一、注重基础,稳中求变
由新课标Ⅰ卷所涉及到的考点可清晰的看出,今年高考的化学试题整体呈现出“考点常见、设问常规、稳中求变”的特点,考点突出,没有刻意回避热点、重点,大多数考点都是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过程中重点强调的地方,在题目和考点的设置上没有特别陌生之处,都是熟悉的试题编排结构。

在考查方式上延续了新课标Ⅰ卷一贯的稳重风格,没有特别偏、怪的方式,从问题上看,“方程式书写”、“化学原理解释/原因”、“常见化学操作”成为了大题的主要出题形式,同时涉及了10多处图、表、流程图类信息,较2018、2017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深刻体现了《考试大纲》中对“吸收、理解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的考察,也体现了新时代下对获取、整合多方面信息并能够进行有效处理的能力。

第7题以陶瓷为背景,考察陶瓷的制备和硅酸盐的性质。

第8题根据有机物结构判断化学性质和溶解性以及原子共线共面问题。

第9题以制备溴苯实验为基础,重点考察材料分析和基础实验的掌握情况。

第12题以原电池中的燃料电池为背景,注重考察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第26题中以轻质氧化镁的制备为背景考查了物质转化以及反应原理等核心知识,体现了考纲对命题的指导作用。

二、联系古代文化和科技典籍,增强文化素养
今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继续发扬传承我国的科学文化知识,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和技术创新思想,选取我国古代陶瓷的制造等古代文化技术方面的成果,展示中华优秀科技成果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陶瓷是中国的名片,今年新课标Ⅰ卷以陶瓷的性质为载体,考察硅酸盐的物理、化学性质,尤其对“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的青色的考察,一方面考察考生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化学知识的了解和理解,有考察了考生对常见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掌握。

三、素材新颖,注重考察化学学科素养
今年的高考题大多来自于以学术专著、科技期刊等为素材北京编写的,素材来源新颖,以这些精挑的文献命题的考题有利于开拓考生的科学视野,让考生通过最新的成果,认识化学学科的价值,从而增长知识和见识。

第10题通过图片结合文字表达的方式,考察了有关于分析化学反应过程的问题。

第13 题中以《Science》中报道的一种新的化合物为
背景,考扯了新型反应中间体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第28题以最新的实际的工业生产为背景,考察了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

这些试题来源新颖,但考察的依旧还是高中化学教材的知识,需要考生有很扎实的基本功底,考察难度相对较大。

对于选做题部分,“物质结构与基础”继续深化考察晶体空间结构,对空间想象能力和基本数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有机化学基础”则进一步弱化了推断题的难度和长度,重点考察了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综上所述,今年的新课标Ⅰ卷化学试题较好的体现了《考试大纲》中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考察,同时作为新课改接近尾声的年份,在不同程度上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中对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各项能力的考查。

以文字叙述、图表、流程为背景,出现了丰富的实体素材,这些信息不仅仅渗透体现了化学重要的学科价值,还重在考查了考生在考场上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试题整体呈现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稳中求新,落实高考“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体现化学学科在促进民族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提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价值。

回归教材,题型百变///
2019生物新课标Ⅰ卷解读
——鸿文高考教学研发中心
一、教材的知识之间要建立联系
2019年高考生物学科试题遵循基本规律开展,促进基础教育实施。

更加注重必修三本教材之间的综合运用,引导基础教学,抓住核心、稳住基础、建立联系。

新课标Ⅰ卷第1.3.4题紧贴教材进行设计,例如第1题考察细胞凋亡的知识点,对于整个生物界的生命现象进行分析总结;第3题考察植物光合作用,联系生活进行解答;第4题是必修三的基础知识点,在平时的学习中是重点内容,重点考察。

二、实验是学习生物的必修课
高考更加重视教材的回归,不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纠正教学方向,推进素质教育。

高考生物继续加强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引导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重视实验教学,有助于改善现存的“读教材做实验”的教学方式。

新课标Ⅰ卷29题给出相对完整的实验流程,要求补充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原因分析。

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客观
上可引导教师重视实验教学,以推进生物学科素质培育目标的实现。

三、表达能力决定分数高低
高考生物对于文字类问题的考查有利于不同综合能力水平考生的区分,有助于高校的梯度选才,还有利于改善目前学生语言表达与文字书写能力整体薄弱的状况。

新课标Ⅰ卷第31题重点考查生态学内容以及运用科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此类解释与分析的考查有助于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与培养。

四、备战2020年高考,我们应该主抓基础与基本题型
分析2019年高考题我们不难发现基础类问题占了55分,考察核心素养的题占了18分;而传统意义上的综合题占了17分;由此我们得到的备考启示为:稳抓基础,重点转变在解答题的标准语言回答问题,尽量避免由于语言不规范而引起的失分;另外注重实验探究及设计类习题的练习,转变解答思路,冲击2020年高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