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校科普资源利用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下沙大学城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箭沿视角
Frontier Perspective
杭州高校科普资源利用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下沙大学城为例
局建R R
(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高校作为知识的高地和科研力量的集聚中心,存在着大量优质科普资源,如何对高校科普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提高国民的科普素质,是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对杭州下沙大学城高校的科普资源的实地调查,分析 了下沙大学城高校科普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提高杭州高校科普资源利用率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科普资源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9.11.002
R 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m otion Strategy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 in Hangzhou Universities
------Take Xiasha University Town as an example
GAO Jianli
(School o f Art and Communication,China Jili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
Abstract As the highland of knowledge and the gathering center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orces,there are a lot of high-quality popular science resour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How to make rational use of the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pular science of the people is an important topic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science.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of popular science resources of universities in Xiasha University Tow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 he utilization of p opular science resources in Universities in Xiasha University Town,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p opular science resources in Universities in Hangzhou.
Keywords colleges;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problem;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1下沙大学城科普资源调查
下沙大学城位于杭州市东部,是浙江省最大规模的高教园 区。

目前,下沙大学城共有中国计量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 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等15所高等院校,在校师生 达30万人。

随着各大院校的快速发展,整个下沙大学城的科 普资源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增加,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科普场地资源方面,下沙大学城共有各类专业科普场馆 11个,其中包括4个博物馆,2个研宄中心和5个科普基地。

分别是:浙江省杭电智慧城市研宄中心、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 物馆理学院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中国计量大学计量史馆、浙 江传媒学院国家动画教学研宄基地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 素养研宄基地、浙江工商大学浙商博物馆和心理健康教育社 科普及基地、杭州师范大学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浙江 金融职业学院金融博览馆、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科普 宣传基地。

科普活动资源方面,由于下沙大学城大学生众多、思维也 比较活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各个高校结合自身学科 特点开展了多种不同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社 会反响。

除了科技节、科技周、科技日、科技志愿活动等常规科 普活动外,还开展了科普论坛活动、科普情景剧、科普讲解员大赛、科普画展、科普讲座、科普朗诵会、专业科普知识竞赛、流动 科技馆进乡村、流动科普实验室等众多具有创新性和创造力的 科普宣传活动。

科普人才方面,有“杭州市十佳科普志愿者”曹明富、“浙江 省优秀社科普及专家”沈松勤、曹力铁。

专业科普书籍方面,有 浙江工商大学王彦波编写的《水产养殖与安全科普丛书》、浙江 水利水电学院王培风编写的《“五水共治”科普丛书》、浙江科技 学院叶晗编写的《世界遗产保护启示录》和杭州师范大学曹明 富编写的《科学新观察一人类的生殖与进化》。

2下沙大学城科普资源利用现状
2.1科普意识较为淡薄,科普资源利用率不高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 速发展,高校相关资源、设备和研宄成果也在不断增加,并快速 应用在课堂教学、科研和商业市场。

这些学校中有着丰沛的科 普资源,但是长期以来,在学校和学生的潜意识当中,学校与社 会还是存在一定的界限,学校的资源只是为本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忽视了这些资源还可以对大众开放,起到很好 的科普作用。

加之部分昂贵的研宂设备仪器具有一定的独占 性,科研成果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排他性。

所以,师生科普 资源共享意愿不强,对外开放和宣传不足。

另一方面,高校在公众心目中是高等学府,心理上还是有
2019年/第32期/丨1 jg(中)
3
箭沿梘角
Frontier Perspective H
一定的距离感,缺乏利用高校丰富的资源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 意识。

同时,大量的科研成果,多以专业性的学术论文的形式 呈现,普通社会大众对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性著作一般也不太 会关注。

即使部分有兴趣关注的,也因自身专业知识背景的限 制,以至于很难理解其中的内容,因而对高校科普资源的关注 度不高,综合导致现有高校的科普资源利用率较低。

2.2科普活动开展频次低,网络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调查发现,虽然各大院校开展了“校园科普宣传、科普文化 讲座、科普基地参观、社区和乡村科普志愿者活动、科普主题活 动”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但是根据调查统计情况来看,下沙 大学城各大高校举办科普活动的频次较低,平均为一年1-2次,而且各大高校每年开展科普活动的时间也不固定,并未形成科 普活动的常态化开展。

此外,尽管互联网己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得到的广泛应 用,但是高校科普网络平台建设工作相对滞后,很多还停留在 纸质化办公的阶段,科普网络宣传方面仅限于相关活动的新闻 报道,缺乏针对科普知识或科普基地宣传的内容模块。

在移动 互联网和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科普资源和活动信息难 以从网上获取,在高校的官网中也几乎很难发现跟科普有关的 导航入口和活动介绍,科普活动的宣传与报道仅限于校园网络 平台,缺乏与社会媒体的合作互动,大众对学校科普活动信息的 了解较为滞后,从而导致科普活动的传播范围有限、影响力不足。

2.3专业队伍力量薄弱,管理机制亟需完善
目前,在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下,高校科研实力迅速增 强,并在一些前沿领域取得众多技术成果,但是与成果相匹配 的专业科普服务人员数量较少,高校中通常很少设立单独的科 普管理部门。

尽管各大高校都相继成立有科学协会,但协会大 多由校团委、校教务处多方指导,协会虽然身兼普及科学知识 的职能,但工作重心多在校内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竞赛上面,协 会内负责科普活动方面的相关专业力量严重不足。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对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在激励措施、职称评定、科普成果认定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科普人员 不受学校重视、发展空间有限。

高校的科普活动以公益化为 主,没有明确的科普工作赢利点,主要依靠宣传动员来带动广 大师生参与科普活动。

在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绩效考核的情形 下,科普工作往往难以量化,教师的科普工作成果往往不在绩 效考评之列,与个人薪资和职称评聘方面没有太大关联,因而 对科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不好影响。

3提升杭州高校科普资源共享开放效率的对策建议
3.1明确高校科普工作定位,从政策上引导高校件普资源共享
在科普工作规划上,需要教育部门和科技部等主管部门统 筹谋划省属、部属、市属、公办、民办等各类高校科普工作,明确 高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兼具向社会公众宣传的科普功能定位。

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引导高校利用自身学科建设和资源优势,扩 大科普资源共享开放力度、提升科普服务水平,激励广大师生 积极参与科普研宄、科普成果转化、科普宣传推广等活动中,营 造良好的科学传播氛围。

建立科普资源共享管理体系,明确具体任务目标,用数字 化的手段衡量高校科普工作质量,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检 查、监督、高校科普工作的落实情况。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引导和鼓励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推动高校科普资源进一步开放共享,对高校向社会提供的部分科普服务可以适当收取一定的费
用,提高高校科普资源对外开放的意愿和科普工作人员的积极
性。

对做得好的高校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树立
典型标杆,形成可复制的模式,并进行推广。

3.2促进高校科普工作常态化,加强高校科普网络平台体
系建设
通过激励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推动高校梳理科普资源,
完善科普工作管理制度,鼓励高校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资源特
点打造品牌科普活动。

同时,把科普教育与教学工作相结合,
开展常态化的科普活动。

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各类主
题性科技周(日),由主管单位牵头,组织高校开展示范性的科
普联动活动,带动促进高校科普工作常态化。

大力推进高校科普网络平台建设,引导高校依托学科优
势,将科普知识和活动资源整合入网,建立面向社会的科普门
户网站,实现科普信息的及时接入、更新和知识查询,方便广大
群众在线学习了解学校科普资源,通过网络预约科普服务。


强与本地以及知名社会媒体的合作,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
等社会大众用的比较多的新兴媒体,将科普场馆、科普知识、科普
讲座等科普活动信息通过多元化的信息渠道进行发布,扩大科
普活动信息的传播广度,提高公众科普活动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3.3实施高校科普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科普管理和激励
机制
科普人才是提高高校科普服务能力,推动科普事业发展和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高校科普队伍建设上:一方
面,可通过公益化为主、商业化为辅的方式,积极吸纳高校师生
和志愿者参与到科普工作中,鼓励师生兼职兼薪提供科普服
务,不断壮大科普服务队伍;另一方面,注重对科普人才的教育
培训,对从事教学讲解、场馆维护、管理的科普人才进行专业化
的培训,并通过岗位传、帮、带等方式提高科普队伍的整体素质。

同时,要完善科普人才发展机制,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
的绩效考核制度,将科普工作业绩纳入高校师生的工作学习评
价中,提高师生提供科普服务的积极性。

尤其是在教师工作考
核评价方面,探索增设多级别、多层次的科普职称,进一步完善
科普工作人员的发展晋升制度,丰富科普工作人员的晋升空
间。

主管部门和高校可尝试设立科普服务基金或奖学金机制,
从科普服务时间、服务质量和受众的评价等维度对科普工作人
员的工作进行评价,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科普工作评优活动,对
优秀科普工作人员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奖励,提高科普工
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杭州市情报调研专项课题成果,杭
州高校科普资源利用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下沙大学城
为例(项目编号20181334M18)
参考文献
[1]重庆市科普资源现状及共享机制研宄课题组,刘辉,朱彬.重庆市科普资源现
状及共享机制研宄[J].科学咨询,2015(45):11-11.
[2]李成范,周时强,刘岚,赵俊娟.高校科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传
播,2017.9(22):190-192,195.
[3]许爱青纖鲍.开发高校科普资灘务河北科普事业[J]科技风317(ll):226m
[4]符昌昭.高校科普资源多样性开发利用对策研宄[J]勒技创业月刊>2018(11):4〇42.
[5]王建虎,王月月,刘永泉.“S联网+”时代科普资源建设的几点思考[J].自动
化技术与应用,20丨8(3):14-23.
4 2019年/笫32期/I I』(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