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学电子复习文档第9章:神经

合集下载

精选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讲义.

精选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讲义.
主要功能是 调节机体的随意运动
(2)体外锥系 指锥体系以外的所有控制脊
髓神经元活动的下行通路。
主要功能是调节肌紧张和肌群的协调运动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主要通过自主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 1.双重神经支配; 2.拮抗作用; 3.自主神经的作用与效应器的功能态度 有关; 4.紧张性作用; 5.主要功能是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交感神经主要参与应急反应, 副交感神经主要在于保护机体、休整、 恢复、贮存能量。
到阈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爆发动作电位。
4. 兴奋节律的改变 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上冲动频率不一的现象。
5. 对内环境敏感和疲劳 突触间隙与细胞
外液相通,所以内环境影响突触的传递。 神经递质在传递中易消耗,所以易疲劳。
6. 后发放
1. 交互抑制 肢体的协调运动伸肌中枢
和屈肌中枢之间交互抑制
2. 扩散与集中
(优选)生理学课件第九章神经系统
第一节中枢神经活动的一般规律
是传导兴奋 传导兴奋具有的特征 1、生理完整性 必须具备结构和功能
的完整 2、绝缘性 神经纤维间传到兴奋互
不干扰 3、双向传导性 神经纤维任何一点
受刺激产生兴奋,动作电位可同时向 两端传导 4、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可较久的 保持传导兴奋的能力。
一、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
定义:由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 的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分类: 中枢递质
1、乙酰胆碱 2、单胺类 3、氨基酸类 外周递质
1、乙酰胆碱 胆碱能纤维
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副交感神 经节后纤维和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和支配 骨骼肌的运动神经纤维
抑制性递质作用突触后膜,使后膜上 的Cl—通道开放 Cl—内流 膜电位 发生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第九章 神经生理

第九章   神经生理

2010-8-6
第九章 神经生理
20
复习思考题
1.名词 名词 突触传递 应急反应 动力定型 突触延搁 反射中枢 感受器换能作用
条件反射的泛化、分化、 条件反射的泛化、分化、消退 2.神经纤维的功能及其特点 神经纤维的功能及其特点 3.突触传递的机理及特点 突触传递的机理及特点 4.中枢内神经元间的联系方式及作用 中枢内神经元间的联系方式及作用 5.感觉区和运动区在大脑皮层的分布特点(了解) 感觉区和运动区在大脑皮层的分布特点(了解) 感觉区和运动区在大脑皮层的分布特点 6.N.S的植物性功能及特点 的植物性功能及特点 7.条件反射的建立及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条件反射的建立及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2010-8-6 第九章 神经生理 5
2.突触传递 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突触传递
(1)定义 定义: 定义
两个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突触前神经元的活动通过突触传递给后神经元的过程
2010-8-6
第九章 神经生理
6
2.突触传递的机理(285) 突触传递的机理( ) 化学性突触传递
1
一.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一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神经元 胞体 树突 突起 轴突 功能 轴丘 有髓与无髓
接受并整合信息 产生信息 传导信息 释放递质
AP频率 频率
2
神经信息的表达方式: 神经信息的表达方式
2010-8-6
第九章 神经生理
(二)神经纤维的功能 二 神经纤维的功能
①单向传递 ②突触延搁 ③总和作用 ④兴奋节律的改变 ⑤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⑥突触的可塑性
2010-8-6

解剖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

解剖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
这些非特异性的刺激,保持 大脑皮质的清醒状态----意 识水平和感知能力。
(2)与躯体运动有关:
其对骨骼肌的调节作用,主要是 其下行纤维(网状脊髓束),终
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r细 胞)。
(3)参与调节内脏活动:
脑干网状结构中有呼吸中枢、血 管运动中枢、血压调节中枢和呕 吐中枢等(生命中枢)。
髓节段。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第1—第4颈节 第5颈节—第4胸节 第5—第8胸节 第9—第12胸节 第1—第5腰节 全部骶节和尾节
椎骨的椎体 第1—第4颈椎 (一对一) 第4颈椎—第3胸椎(高一) 第3—第6胸椎 (高二) 第6—第9胸椎 (高三) 第10—第12胸椎 第12胸椎和第1腰椎
神经核—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集中形
成的灰质团块
白质—神经纤维集中处色泽白亮
纤维束—起止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
维集合成束
神经系统
网状结构——灰质、白质混合形成
的结构
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节—神经元胞体集中处形成的
结节状结构
神经—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并被结
缔组织包裹形成圆索状的
结构
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第四脑室向上经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向下通脊髓中央管,并借 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脑干内构特点
1.由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构成。 2.中央管开放形成第四脑室底(菱形窝), 使灰质核团由腹背方向排列变成内外方向排 列。感觉柱位于界沟的外侧;运动柱位于界 沟的内侧;与内脏相关的靠近界沟;与躯体 相关的则远离界沟。 3.神经纤维左右交叉(锥体交叉、内侧丘系 交叉、三叉丘系交叉、斜方体、小脑上脚交 叉)使灰质柱断裂成细胞团块。即包括脑神 经核、非脑神经核、网状核、中缝核。

《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功能

《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功能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表现为心悸、出汗、头晕、失眠等症状,常见于焦虑、紧张等情绪 状态下。
副交感神经功能减弱
表现为消化不良、便秘、免疫力下降等症状,常见于长期压力、疲 劳等状态下。
自主神经失调综合征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出现多种不适症 状,如心慌、胸闷、头痛、胃肠不适等。
交互作用
基因和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智力发展 。
认知障碍评估和干预策略
认知障碍类型
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导致的认知障碍,以及脑外伤、 脑卒中等引起的继发性认知障碍。
评估方法
通过神经心理学测验、影像学检查和生物标志物检测等手段对认知 障碍进行评估。
干预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的认知障碍,采取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等 综合措施进行干预。
06
睡眠、觉醒和意识状态调节机 制
Chapter
睡眠时相划分及特点
01
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
包括N1、N2、N3三个阶段,从浅睡到深睡,呼吸平缓,心率减慢,
身体代谢降低。
02
快速眼动睡眠(REM)
此阶段呼吸加快,心率增加,血压上升,大脑活跃,梦境多发生在此阶
段。REM两个阶段,每个周期大约90分
基本单位。
运动单位类型
02
根据肌肉的性质和收缩特点,可分为快肌运动单位和慢肌运动
单位。
运动单位功能特点
03
快肌运动单位收缩力量大,速度快,但易疲劳;慢肌运动单位
收缩力量小,速度慢,但持久性强。
运动传导通路和协调机制
运动传导通路
包括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层运 动区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以及它们 之间的连接部分。

第9章神经生理学206

第9章神经生理学206
潜水、加压仓、飞机降落时→鼓室内压<外界→ 鼓膜内陷→耳鸣、听力↓、疼痛甚至鼓膜破裂。
上感、耳咽部慢性炎症时→咽鼓管粘膜水肿,管 腔狭窄或闭锁→鼓室内的气体被吸收→鼓室内压力 ↓→鼓膜内陷→耳闷、耳鸣及重听的症状。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气导:
声波
外耳道


为 正 常 听
听骨链 卵圆窗
鼓室内空气
5.螺旋器:
⑴由内毛细 胞(1行,近 蜗轴侧纵排)、 外毛细胞 ( 3~5 行 , 靠 外侧纵排)、 支持细胞及盖 膜等构成。
⑵毛细胞顶 部在内淋巴中, 底部在外淋巴 中。
⑶每个毛细胞的顶部都有
听毛
数百条排列整齐的听毛,有
些较长的听毛埋置于盖膜
中。
毛细胞
听神经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1.基底膜振动与行波理论 1)要点: A.振动从基底膜底部开始,以行波方式向蜗顶传播; B.不同频率的声波,•其行波传播的远近和最大振幅出 现的部位不同:
2.范围:
A.单眼视野的下方>上方; 颞侧>鼻侧(∵上眼框和鼻
绿
红 蓝
粱遮挡的缘故)。

B.色视野的白色>黄蓝>红
色>绿色(∵三种视锥细胞
在视网膜中的分布不匀)。
3.意义:视野检查可协助诊
断视网膜疾患
四)视后像和融合现象
⒈视后像: ⑴概念:注视一个光源或较亮的物体,然 后闭上眼睛,这时可以感觉到一个光斑, 其形状和大小均与该光源或物体相似,这 种主观的视觉后效应称为视后像。
在正常情况下
圆窗
并不重要,仅

当听骨链损坏
传 前庭阶外淋巴 鼓阶外淋巴 时才起作用,


基底膜

《生理学》神经系统

《生理学》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一、概述
❖ 神经系统在整体功能活动中的地位
机体的调控网络
神经 体液 免疫
共同调节机体各项功能活动 使整体功能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
神经系统在调控网络中占主导地位
躯体的感觉和运动 机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神经系统调控
思维
脑的高级活动 情绪、情感
心理精神活动
二、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1000亿个 ❖ 1. 地位:组成神经系统的基
递质扩散至突触后膜 与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结合
后膜对某些离子的 通透性发生改变
产生突触后电位 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 2、突触后电位变化 ❖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 ❖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在后
部位。 分类:
结构
轴-体突触 轴-树突触 轴-轴突触
化学性突触 传递方式
电突触
功 能 结 构
(二)突触传递过程及突触后电位变化
❖ 1. 突触传递过程(synaptic transmision)
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 突触前膜去极化
突触前膜Ca2+通道开放 Ca2+进入突触前膜
囊泡与前膜融合 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
分布:中脑网状结构、脑桥的蓝斑、延髓网状结构的腹 外侧部分。其上行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边缘前脑和下 丘脑;下行纤维投射到脊髓。
作用:对大脑皮质起兴奋作用,维持皮质觉醒状态
α-R 可被酚妥拉明阻断 NA
β-R 可被普洛奈尔阻断
肾上腺素能受体
❖ 能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 ❖ 分布极为广泛。在周围神经系统,分布于大多数交感节后纤维支

神经生理知识点总结

神经生理知识点总结

神经生理知识点总结1. 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它具有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等基本结构,通过突触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元的膜电位和动作电位是神经元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是神经元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关键机制。

2. 神经传导:神经元的活动通过电信号的方式传导,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传导是神经系统功能的基础,它涉及到细胞膜的离子通道、膜电位变化等生理过程。

3.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它通过突触释放和重摄取的方式参与神经信号的传导和调控。

多种神经递质在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乙酰胆碱、多巴胺、GABA等。

4. 感觉系统:感觉系统是神经系统的重要部分,它包括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其相应的感觉通路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处理机制。

感觉系统是人体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接受和加工的过程。

5. 运动系统:运动系统是神经系统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它包括运动神经元和肌肉等组织器官。

运动系统通过运动神经元和肌肉的协同活动实现人体的运动功能,它涉及到运动信号的传导、运动协调和运动控制等生理过程。

6. 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中的一部分,它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个部分。

自主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导神经信号来调节心血管、呼吸、消化等器官的活动,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7. 认知与情感:认知与情感是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它涉及到大脑皮层和下丘脑等结构的活动。

认知与情感是人类思维和情感表达的基础,它们在神经系统中通过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递质的调控来实现。

8. 神经调节与内分泌: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的活动调节器官的功能,而内分泌系统则通过激素的分泌来调节器官的功能。

神经调节与内分泌是人体内部环境稳定的重要调节机制,它们通过反馈调控和协同作用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总之,神经生理学作为生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神经传导、感觉系统、运动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认知与情感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2024年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完整)

2024年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完整)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完整)一、引言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负责传递、处理和储存信息,以协调和控制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本课件旨在介绍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信号的产生、传递和处理过程。

通过学习本课件,您将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保持神经系统的健康。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组成。

细胞体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负责维持神经元的生命活动。

树突是神经元的输入部分,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

轴突是神经元的输出部分,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

突触是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之间的连接点,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2.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或树突组成的纤维状结构,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鞘和无髓鞘两种类型。

有髓鞘神经纤维的传递速度较快,主要负责传递长距离的神经信号。

无髓鞘神经纤维的传递速度较慢,主要负责传递短距离的神经信号。

3.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的复杂网络,负责传递和处理神经信号。

神经网络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负责处理和储存信息。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负责传递信息。

三、神经信号的产生和传递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神经元在静息状态下的电位差,一般为-70毫伏。

静息电位的存在是由于神经元细胞膜对离子的选择性通透性。

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导致离子通过细胞膜,形成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在兴奋状态下的电位变化,用于传递神经信号。

当神经元接收到足够的刺激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导致离子流动,使细胞内外的电位迅速反转。

这个过程称为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速度可达每秒数十米。

3.突触传递突触传递是神经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元的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神经9-生理学课件

神经9-生理学课件
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 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
突触小泡中兴奋性递质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Na+(主) K+通透性↑
Na+内流、 K+外流 去极化
EPSP
生理教研室 lixu
生理学课件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 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 突触小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
NE--------使输精管平滑肌收缩
神经肽Y (NPY)---不能直接收缩输精管,但可抑制 突触前NE的释放量
生理教研室 lixu
生理学课件
(4)神经调质的概念 神经调质的作用是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调节
和改变原有的突触传递效能,并不直接引起突触 后电位。
神经肽
生理教研室 lixu
生理学课件
2.中枢主要的神经递质
生理教研室 lixu
生理学课件
① 传入侧支性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
传入纤维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的同时,其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 中间神经元,通过抑制性递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后者常为功能相 反的中枢,故又称交互抑制(reciprocal inhibition)。
AB
A
B
生理教研室 lixu
机制生:理学课件先刺激轴B
轴B兴奋释放递质(GABA)
轴A部分去极化
B
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A
B
A
轴A产生AP幅度↓
A
轴A Ca2+内流量↓
轴A释放递质量↓ 胞EPSP幅度↓
特征:是去极化抑制。
胞不易总和达到阈电位而兴奋 = 胞抑制

第九章神经生理3

第九章神经生理3

1.状态反射
当动物头部在空间的位置改变或头部与躯干的 相对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改变躯体肌肉的紧张性, 从而形成各种形式的状态,叫做状态反射 (attitudinal reflex)。
2.翻正反射
动物摔倒时, 自行翻转起立,恢 复正常站立姿势, 叫做翻正反射 (righting reflex)。
三、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基底神经节主要包括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 尾状核和壳核又合称为纹状体。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动物(spinal animal)
(一)牵张反射
无论屈肌或伸肌,当其被牵张时,肌肉内的肌梭 就受到刺激,感觉冲动传入脊髓后,引起被牵拉的肌 肉发生反射性收缩,从而解除被牵拉状态,这叫做牵 张反射(stretch reflex)。
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动物(spinal animal)
(一)牵张反射
无论屈肌或伸肌,当其被牵张时,肌肉内的肌梭 就受到刺激,感觉冲动传入脊髓后,引起被牵拉的肌 肉发生反射性收缩,从而解除被牵拉状态,这叫做牵 张反射(stretch reflex)。
发生的机制 一方面,网状结构的后行抑制系统由于失去了大 脑皮质和尾状核后行抑制性冲动的控制,其抑制作用 相对地减弱。
另一方面,网状结构的易化系统和前庭核的活动又 有所加强;两方面效应相结合,四肢伸肌及所有抗重力 肌肉群的牵张反射便处于绝对的优势。
3.两种去大脑僵直 一种是由于高位中枢的后行性作用,直接或 间接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提高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从而导致肌紧张加强而出现僵直,这称为α僵直。

【生理】第9章 神经生理

【生理】第9章 神经生理

髓鞘
雪旺氏细胞
神经元
髓鞘(Myelin sheath)
髓鞘的形成(Myelin formation)
外周神经纤维
雪旺氏细胞
中枢神经纤维
神经元功能分类:
感觉神经元
(传入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联络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兴奋性神经元 抑制性神经元
神经元形态分类
单极细胞
双极细胞
多极细胞
神经元的功能:
肾上腺素能受体: α受体,β受体 突触前受体: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受体 中枢递质的受体
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外周
神经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的 基本结构
神经元: 结构、分类、功能; 神经纤维的传导特征 传导速度的影响因素 神经胶质细胞:功能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脑的高级神经活动
突触的分类: 按影响、按传递方式 突触 突触的结构 化学性突触: EPSP、IPSP 突触传递机理 电突触: 传递特征 非突触性化学 神经递质与受体 传递
二、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机体 的活动是多神经元参与的多种反射活动相互协调的 过程。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中枢兴奋( central excitation ) 中枢抑制( central inhibition )
丘脑核团
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红线代表特异投射系统, 蓝线代表非特异投射系统)
(1)特异性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指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以及其 投射至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叫做 特异性投射系统。每一种感觉投 射系统在大脑皮层都具有点对点 的投射关系。

人体生理学神经肌肉组织

人体生理学神经肌肉组织

有髓神经纤维的跳跃式传导
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电阻很高,离子不易透过,因此不易兴奋。但郎飞氏结处缺乏髓鞘,电 阻较低,容易产生动作电位。所以,神经冲动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从一个郎飞氏结到 邻近郎飞氏结的跳跃式传导。
(1)生理完整性 (2)双向传导 (3)非递减性 (4)绝缘性 (5)相对不疲劳性
图2-21
第五节 肌肉收缩
• 肌肉组织包括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本节讲的是骨骼肌的收缩骨骼肌的收 缩受意识支配,故又称为随意肌。
一、骨骼肌细胞的结构
•肌纤维长圆柱形,平均长度3-40mm,核卵圆形,多个(有 的可达几百个),位于细胞周边,细胞内由许多肌原纤维, 每一根肌原纤维上有明暗交替排列的横纹,分别称为明带和 暗带。一条肌纤维内的肌原纤维的明带和暗带排列在同一平 面上,所以骨骼肌纤维也表现出明暗相间的横纹,故骨骼肌 又称为横纹肌。
肌丝的滑行
三、骨骼肌收缩的不同外在表现
(一)肌肉收缩的基本形式 1.等长收缩:张力变化而长度不变 2.等张收缩:长度变化而张力不变
(二)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图2-27
(三)前负荷和后负荷
1、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就遇到的负荷。 • 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 最适前负荷(最适初长度) 2、后负荷:肌肉收缩后才遇到的负荷。 3、负荷与收缩速度的关系 4、在具有最适负荷和最适收缩速度时,可获得最大的肌肉收缩功率。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一)刺激的极性法则与电紧张电位
(二)细胞膜局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即产生动作电位 • 阈电位:能引起钠通透性骤然增加的临界膜电位。
(三)动作电位可沿着细胞膜传导
• 神经细胞(或神经纤维)兴奋后产生的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 在神经细胞(或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着细胞膜传播到同一细胞的其他部

生理学笔记——第九章神经系统

生理学笔记——第九章神经系统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胞体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能进⾏蛋⽩质的合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较短,⼀个神经元常有多个树突,轴突较长,⼀个神经元只有⼀条。

胞体和突起主要有接受刺激和传递信息的作⽤。

2.神经纤维即神经元的轴突,主要⽣理功能是传导兴奋。

神经元传导的兴奋⼜称神经冲动,是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神经元轴突始段的兴奋性较⾼,往往是形成动作电位的部位。

3.神经胶质:主要由胸质细胞构成,在神经组织中起⽀持、保护和营养作⽤。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征 1.⽣理完整性:包括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或被⿇醉药作⽤,则神经冲动不能传导。

2.绝缘性:⼀条神经⼲内有许多神经纤维,每条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神经冲动互不⼲扰,表现为传导的绝缘性。

3.双向传导:神经纤维上任何⼀点产⽣的动作电位可同时向两端传导,表现为传导的双向性,但在整体情况下是单向传导的。

4.相对不疲劳性:神经冲动的传导以局部电流的⽅式进⾏,耗能远⼩于突触传递。

5.不衰减性:这是动作电位传导的特征。

6.传导速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神经纤维直径成正⽐,速度⼤约为直径的6倍。

(2)有髓纤维以跳跃式传导冲动,故⽐⽆髓纤维传导快。

(3)温度降低传导速度减慢。

三、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与营养性功能 1.轴浆运输: 轴浆是经常在胞体和轴突末梢之间流动的,这种流动发挥物质运输的作⽤。

轴浆运输是双向性的,包括顺向转运和逆向转运。

顺向转运⼜分快速转运和慢速转运,含有递质的囊泡从胞体到末梢的运输属于快速转动,⽽⼀些⾻架结构和酶类则通过慢速转运。

轴浆运输的特点:耗能,转运速度可以调节。

2.营养性功能:神经纤维对其所⽀配的组织形态结构、代谢类型和⽣理功能特征施加的缓慢的持久性影响或作⽤。

神经纤维的营养性功能与神经冲动⽆关,如⽤局部⿇醉药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则此神经纤维所⽀配的肌⾁组织并不发⽣特征性代谢变化。

人体生理解剖神经系统ppt课件

人体生理解剖神经系统ppt课件

随意运动与不随意运动
随意运动
指意识可以控制的运动,如走路、跑 步、写字等。这类运动受到大脑皮质 的直接控制,通过运动传导通路将指 令传递给效应器。
不随意运动
指不受意识控制的运动,如心跳、呼吸、 消化等。这类运动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 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调节 内脏器官和血管的活动。
运动协调与平衡控制
边缘系统
与情绪、记忆、自主神经 系统调节等功能密切相关。
小脑的结构与功能
小脑皮层
由浦肯野细胞和分子层、 颗粒层构成,负责运动协 调、平衡和精细动作控制。
小脑深部核团
参与运动调节和感觉信息 的处理。
小脑连接
通过小脑上脚、中脚和下 脚与大脑、脑干和脊髓相 连,实现运动控制和感觉 信息的传递。
脑干的结构与功能
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内 脏器官的活动,如心跳、呼吸、消化 等。
周围神经系统
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负责将中枢 神经系统的指令传达到身体各个部位, 同时将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传回中 枢神经系统。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
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具有接 收、整合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包括 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等结构。
脑神经的组成
脑神经共有12对,它们连接着脑 的不同部位,并分布到人体各个
器官和组织中。
脑神经的分布
脑神经的分布范围广泛,包括头面 部、颈部、胸部、腹部等。
脑神经的功能
脑神经主要支配头面部器官的感觉 和运动,以及内脏器官的活动,如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面部表 情肌运动等。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压力觉 压力觉是指对作用于皮肤或深部组织的机械性压力刺激的感知。压力感受器能够感知不同强度和形式的 压力刺激,并将信息传递给中枢进行处理和识别。

生理学课件: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1

生理学课件: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1

轴突
假单极细胞 双极细胞 多极细胞
轴突 小脑浦肯野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模式图
7
Axon
Cell body Dendrites
-
图 神 经 元 电 镜 照 片
8
图-大脑皮层大锥体细胞 9
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树突: 接受、传导信息 胞体: 接受、整合信息 轴突始段: 产生AP部位 N纤维: 传导信息(AP) 末稍: 释放递质
①接受、整合并传递信息; ②神经内分泌。
10
11
2. 神经纤维及其功能
轴索: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 神经纤维: 轴索+髓鞘(神经膜)
(nerve fiber)
有髓神经纤维 无髓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的功能:兴奋传导和轴浆运输
12
(1)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
神经冲动:神经纤维上传导着的兴奋或动作电位, 称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简称冲动
61
交感 神经
副交感 神经
NPY
NE
血管
VIP
ACh
唾液腺
图-递质共存现象
NE:去甲肾上腺素;NPY:神经肽Y; ACh:乙酰胆碱;VIP:血管活性肠肽
62
4 递质的代谢(合成、贮存、释放、降解、再摄取、再合成等)
重摄取NE
酶解ACh、肽类
图-递质消除的方式模式图
63
(二)受体(receptor)
去 极 化
始段产生AP
轴突末梢
图-复杂的神经突触联系 52
6 突触的可塑性
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可发生较持久改变的特征和现象
1)强直后增强 突触前末梢受一短串高频刺激,引起PSP↑。 突触前末梢Ca2+末梢持续释放递质PSP

大学医学院生理版课件第九章神经本科

大学医学院生理版课件第九章神经本科
28
(7) 突触的可塑性(plasticity) 概念: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可发生较为持久的 改变的特性或现象,是学习和记忆产生 机制的生理学基础。 分类:① 强直后增强 ② 习惯化和敏感化 ③ 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
29
①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ation) 定义: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高频刺激后, 突触后电位幅度持续增大的现象。 特点:通常可持续数分钟,最长可达1h。 机制:一短串强直性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内 Ca2+积累→持续释放递质→突触后电位 增强。
31
③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 定义:突触前神经元在短时间内受到快速重复 的刺激后,在突触后神经元快速形成的 持续时间较长的EPSP增强。 特点:持续时间大于强直后增强。 机制:突触后神经元胞质内Ca2+增多所致。 长时程抑制:突触传递效率的长时程降低。 (long-term depression,LTD)
30
②习惯化(habituation) 定义:重复给予较温和的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 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 机制:重复刺激使前膜上Ca2+通道逐渐失活→突 触前末梢递质释放减少→传递效能减弱。
敏感化(sensitization) 定义:重复性刺激(尤其是伤害性刺激)使突触
对原有刺激反应增强和延长,传递效率提 高的现象。 机制:重复刺激使前膜上Ca2+内流增加,递质释 放增加所致。
神经元
基本结构特点 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 功能
构成
神经纤维的功能和分类
分类(有无髓鞘)
影响传导速度的因素
功能
传导兴奋的特征
概念
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顺向和逆向轴浆运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肌肉本体感觉投射至中央前回(4区)运动区。
(4)内脏感觉:可投射到第一、第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和边缘系统的皮层部位。
(5)视觉投射到枕叶皮层内侧面距状裂上、下两缘,一侧皮层接受同侧眼颞侧视网膜和对侧眼鼻侧视网膜的投射。
(6)听觉投射在颞上回和颞横回,呈双侧性投射。
(7)嗅觉和味觉:嗅觉投射区为梨状区皮层前部,杏仁核的一部分等区域;味觉投射区在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区之下侧。
11.小脑有何生理功能。
①原始小脑即小脑绒球小结叶部分,与前庭核的活动相协调,从而维持姿势平衡;②旧小脑,尤其是前叶与肌紧张调节有关。在进化过程中,小脑前叶肌紧张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而肌紧张的易化作用逐渐占优势;③新小脑主要是小脑半球,与随意运动的协调有关。
12.简述大脑皮层感觉代表区的分布及其投射规律。
目前确定的外周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肽类。中枢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和肽类。

6.简述胆碱受体的种类及分布。
胆碱受体分为两种,即M与N受体。M受体又名毒蕈碱样受体:分布于胆碱能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如瞳孔括约肌,胃肠道平滑肌,支气管平滑肌,各种分泌腺等。N 受体又名菸碱样受体:包括N1受体,分布于自主神经节细胞膜上;N2受体,分布于骨骼肌终板膜上。

9.低位脑干有哪些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
延髓网状结构有心血管活动中枢,呼吸中枢以及与消化功能有关的中枢;脑桥有呼吸调整中枢;中脑有瞳孔对光反射中枢等。

10.简述迷走-胰岛素系统的生理意义?
迷走神经兴奋时可引起消化管运动增强和消化液分泌增多,以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呼吸,同时伴有胰岛素分泌增多,从而加强肝糖原合成和促进血糖利用。机体在相对安静状态下, 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占优势,此时迷走-胰岛素功能系统的活动增强,从而起着促进消化吸收、储备能量、修复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8.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骨骼肌之间形成的功能性联系称神经肌肉接头,即运动终板。
9.运动单位: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10.牵涉痛:内脏有病时引起体表某一部位发生的疼痛或痛觉过敏现象。
11.腱反射:指快速叩击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由于该反射的效应是受牵拉的肌肉发生一次快速收缩,并造成相应关节的移位,故又称位相性牵张反射。
22.条件反射的消退:在条件反射建立后,如反复给予条件刺激而不再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强化),条件反射便会逐渐减弱,以致完全不出现。

23.语言优势半球: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所以称之为优势半球或主要半球,右侧半球为次要半球。
24.中枢延搁:兴奋通过突触所发生的时间延搁。反射中枢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则中枢延搁时间越长。

7.简述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
由感受器发出冲动,沿特定的传入通路达丘脑感觉接替核,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投射特点的传导系统,称特异投射系统。其功能是:引起特定感觉,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8.简述锥体系的功能。
锥体系分别控制脊髓的α运动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前者在于发动肌肉运动,后者在于调节肌梭的敏感性以配合肌肉运动。另外还有保持运动协调性的作用。

15.简述下丘脑对内脏活动调节的主要功能。
①对摄食活动的调节;②对水平衡的调节;③对情绪反应的影响;④对体温调节;⑤对内分泌的调节。

16.何谓脑电的同步化和去同步化?
当大脑皮层许多神经元的电活动步调趋于一致时,就出现低频高振幅的波形(或脑电节律 由大变小),这种现象称为同步化;当皮层神经元的电活动不大一致时,就出现高频低振幅的波形(或脑电节律由小变大),称为去同步化。
内脏痛的特点是:疼痛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定位不精确,对刺激的辨别力差,是不愉快的钝痛,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及血压变化等。
4.试述牵张反射的类型及产生原理。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受牵拉的同一肌肉作反射性收缩称牵张反射。它有两种类型:①腱反射:又称位相性牵张反射,为快速牵拉肌腱引起的单突触反射,如膝反射、跟腱反射;②肌紧张: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它是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多突触反射,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过程如下: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神经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后者经过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从而使后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提高,膜电位增大而出现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它可降低后膜的兴奋性,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扩布性兴奋,因而呈现抑制效应。

2.试述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主要区别。
下述5个方面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
结构基础 轴-轴突触 轴-体突触 轴-树突触
抑制产生部位 突触前轴突末梢 突触后膜
起作用的递质 GABA 抑制性递质
产生机制 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EPSP降低(不产生IPSP) 突触后膜超级化,产生IPSP
作用 全面调节感觉传入活动 通过交互抑制作用和负反馈作用使中枢活动协调
4.简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
属化学性传递,呈单向性;终板电位本质上是去极化电紧张电位,是1:1的传递;接头部位易受药物及内环境变化影目前确定的外周神经递质和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
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①能够在突触前神经元合成;②合成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并在神经冲动到来时被释放到突触间隙;③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特异结合产生特定生理效应;④在突触部位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摄取回收机制;⑤该递质的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增强或阻断其突触传递效应。
1.神经递质:指由突触前膜释放,具有携带和传递神经信息功能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
2.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能选择性地与神经递质结合,产生一定生理效应的特殊结构。
3.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特殊分化部位,即神经元彼此相互联系、传递信息的部位。

4.化学突触:以释放化学递质为中介传递信息的突触,它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
.当肌肉受到牵拉时,可通过肌梭和腱器官的活动对肌肉收缩进行调节。肌肉受到牵拉,肌梭兴奋,冲动沿Ⅱ类和Ia类传入神经纤维传入骨髓,经单突触或多突触接替后,引起支配同一肌肉的α神经元兴奋而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以对抗牵拉。当肌肉收缩增强以致强烈收缩,肌张力明显升高时,腱器官兴奋,冲动沿Ib类传入神经纤维传入骨髓,通过抑制性神经元,使支配同一肌肉的α神经元受到抑制,肌肉收缩减弱,肌张力减弱,以避免过度牵拉而造成肌肉损伤。
25.后发放:刺激停止后,反射仍持续一段时间称后发放。

2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产生超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15.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常伴有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故生理学上把两者看作一个功能系统。
16.内脏脑:边缘系统的生理功能非常复杂,它对内脏活动有广泛的影响,称之“内脏脑”。

17.自主神经系统:因内脏活动一般不能由意志控制,故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它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当肌肉被拉长时,肌梭感受器兴奋,经Ⅰ、Ⅱ类传入纤维入脊髓使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兴奋,通过传出纤维使被牵拉的肌肉收缩,从而完成牵张反射。腱反射以快肌纤维为主,肌紧张以慢肌纤维为主。牵张反射过程可因运动神经元活动而加强。当运动神经元兴奋使梭内肌纤维收缩,提高肌梭感受器的敏感性,可加强牵张反射。
5.试述牵拉肌肉时,肌肉收缩的调节过程。

六、论述题
1.试述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作用与产生原理。
在刺激引起反射发生过程中,中枢若产生兴奋过程则传出冲动增加;若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是通过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实现的;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则可带来中枢抑制。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过程如下:神经轴突的兴奋冲动可使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后者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特殊受体相结合,由此提高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因Na+进入较多而膜电位减少,出现局部的去极化,这种短暂的局部去极化可呈电紧张形式扩布,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它通过总和作用可使膜电位减少至阈电位,从而在轴突始段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5.电突触:是以电紧张扩布形式传递信息的突触。
6.反射中枢:指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它们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

7.生命中枢:指调节许多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在人类指延髓,该部位有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呕吐中枢。此外,吞咽、唾液分泌、肾上腺髓质的反射性分泌等,均需有延髓的存在。

14.简述不同睡眠时相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睡眠可分为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两个时相。慢波睡眠是由觉醒转入睡眠状态的必经时相,表现为脑电活动呈同步化慢波,感觉功能减退,运动反射与肌紧张减弱,副交感功能占优势,生长素分泌增多,此期有利于机体体力恢复和促进生长。快波睡眠又称异相睡眠或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其表现为:感觉功能进一步减弱,肌肉几乎完全松弛,脑电呈去同步化快波,间断性眼球快速运动,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与梦境有关。此期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促进记忆活动与精力恢复。
(1)中央后回的体表感觉投射特征为:交叉投射,但头面部为双侧投射;倒置安排,下肢 代表区在顶部,头面部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安排是正立的;投射区域大小与感觉精细程度有关,感觉越精细,代表区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