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散文《秋水》(节选)《非攻》(节选) 《察今》(节选)单元训练 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散文《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察
今》(节选)单元训练苏教版
◎一词多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至大为攻国. (城邦)
B.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国都)
C.等死,死国.可乎 (国事)
D.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地域)
答案:A
解析:国家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意动词,以……为病)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形容词,强)
C.疾.风知劲草(形容词,猛烈)
D.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名词,病)
答案:A
解析:动词,厌恶、痛恨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
B.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拜见、谒见)
C.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表被动,相当于“被”)
D.风吹草低见.牛羊(看见)
答案:D
解析:xiàn,出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尔言过.矣(形容词,错误)
B.是谁之过.与(名词,错误、过失)
C.无乃尔是过.与(名词,错误、过失)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过分、过于)
答案:C
解析:动词,责备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甲曳兵.而走(兵器)
B.上使外将兵.(军队)
C.可汗大点兵.(士兵)
D.兵.旱相乘(军事、战争)
答案:A
解析:兵器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谷不可胜.食也(美好的)沛公不胜.桮杓(shēng 能承担,能承受)B.二败而三胜.(胜利)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
C.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战胜、超过)
D.亦遂增胜.(胜景、胜地,优美的景色)
答案:A
解析:“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胜”读shēng,解释为“尽”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学于余(时俗、时尚)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时代)
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常常、经常、不时)
D.斧斤以时.入山林(时节)
答案:C
解析:时机、机会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定数)
C.数.罟不入污池(数目多)
D.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几个)
答案:C
解析:cù密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递交)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拿出)B.舜发.于畎亩之中(起用、兴起)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C.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爆发)
D.发.其士文之悲哉(抒发、流露)
答案:A
解析:“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中的“发”解释为“打开、拿出”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代价,通“值”)
B.中通外直.(笔直、平直)
C.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径直、一直)
D.直.不百步耳/直可惊天地,泣鬼神(简直、竟然)
答案:D
解析:“直不百步耳”中的“直”解释为“只是,仅”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而”不全表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不患寡而.患不均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答案:C
解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而”作连词,表并列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人朝夕退而.游焉(连词,表假设)军惊而.坏都舍(动词,如同,像)
B.东面而.视(连词,表修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连词,表转折关系。
)C.或百步而.后止(连词,表承接)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连词,表递进)
D.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
答案:A
解析:“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中的“而”作连词,表承接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于”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要于.时也。
(介词,对于)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对)
B.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
(介词,在)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表比较)
C.龟玉毁于.椟中(介词,表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在)
D.虎兕出于.押(介词,从)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介词,引出行为的对象)答案:C
解析:“龟玉毁于椟中”中的“于”作介词,解释为“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中的“于”作介词,表被动。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语气词,句中表停顿)
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
C.今吾子又死焉.。
(句末语气助词)
D.尽心焉.耳矣(句末语气助词)
答案:C
解析:兼词,当作“于此”讲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则”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
(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就”)
B.其所善者,吾则.行之。
(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就”“那么”)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答案:A
解析: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是”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
B.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判断词,是)
C.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判断词,是)
D.唯利是.图(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含义,不译)答案:B
解析:代词,这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社稷之臣也.(语气词,表判断)
B.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副词,同样)
C.何以.伐为(介词,因)
D.则修文德以.来之(连词,表目的,相当于‘以便’)
答案:B
解析:句中语气词
◎词类活用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B.军惊而坏.都舍(形容词作动词,破坏)
C.以其亏人愈多从而誉.之(名词作动词,赞美)
D.众闻则非.之(形容词作动词,非难)
答案:B
解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坏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敲鼓)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归罪、归咎)
B.树.之以桑(种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找借口)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D.既来.之,则安.之(招来,安抚)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招来)
答案:D
解析:既来之,则安之(使……来、使……安定);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来) ◎古今异义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川灌河.(专指黄河)
B.顺流而东行,至于
..北海(到了)
C.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不吝啬,自然,不拘束)
D.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重大)
答案:C
解析:“大方”古义指“深明大义或专通某种学问”,今义指“不吝啬,自然,不拘束”;A今义:泛指河流;B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D今义:扁平物上下两面的距离大。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以战喻(请允许我)
B.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C.弃甲曳兵而走.(一般的行走)
D.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不定代词)
答案:C
解析:“走”古义指“跑”,今义指“一般的行走”;A今义:常用于要求、请求对方;B 今义: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D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通假字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泾.流之大(通“径”,直)不辩.牛马(通“辨”辩认)
B.其有仁兹.甚(通“滋”,更加)澭水暴益.(通“溢”,上涨,涨大)C.不如小决使道.(通“到”,漫流)
D.故择.先王之成法(通“释”,舍弃,抛弃)
答案:C
解析:“道”通“导”,疏通,引导
◎文言句式
2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至大为攻国。
译文:
(2)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译文: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译文: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
(5)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
译文:
(6)从而誉之,谓之义。
译文:
(7)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
(8)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
译文:
(9)何以伐为
译文:
(10)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译文:
(11)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译文:
(12)求!无乃尔是过与
译文:
(13)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译文:
(1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译文:
(15)申之以孝悌之义
译文:
(1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疑问语气“乎”,表疑问)
(3)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
(莫若己,宾语前置)
(4)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见……于,表示被动)
(5)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
(省略介词)
(6)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
(“谓之”后面省略了“为”字)
(7)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语气词“也”,表判断) (8)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者,……也”,表判断)
(9)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以何伐为,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
(10)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抚他们(省去主语“国君”) (11)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省去主语“梁惠王”)
(12)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13)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
(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14)老虎、犀牛从木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词宾语后置)
(15)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地讲给百姓听(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16)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于道路负戴,介词宾语后置)
◎名句名段
2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2004·湖南卷)周任有言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