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教程》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争分夺冠七步走 第三步 回头看错题 查漏补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头看错题,查漏补缺
错题1 下列关于细胞中的元素或化合物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解析]本题将细胞中的元素或化合物与细胞代谢、细胞的结构和调节等内容联系起来,增大了试题的综合性,但难度不大。
A项中只要知道这两种激素的化学本质和作用即可做出正确判断(很多考生不知道这两种激素都属于分泌蛋白);B项
中14CO
2是随着暗反应的进程进行转移的,其中的碳元素先进入14C
3
,再进入14C
6
H
12
O
6
;
D项中的生物膜中的磷脂分子以双分子层的形式出现,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骨架;C 项涉及核酸和遗传物质的分类这个易混问题:细胞中两种核酸都存在,但只有DNA 是遗传物质;病毒中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存在,含有的那种核酸就是其遗传物质。
[答案]C
[查漏补缺]本部分内容往往与其他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综合性增强以后会导致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出现错误:
(1)大分子物质种类的判断,如图中对A、B、C、D四种物质的判断:
首先根据基本单位可以判断四种物质均为蛋白质,然后根据四种物质的功能可以判断A、B、C、D物质分别是解旋酶、抗体、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
(2)很多考生因不会分析蛋白质和核酸的关系图解而出错。
如:
错题2 如图甲为叶绿体结构模式图,图乙是从甲图中取出的部分结构放大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中生物膜的面积主要靠内膜向内折叠成嵴而增大
B.乙图所示的结构来自甲图中的③
C.③中的所有色素分子都可以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D.ATP的合成场所是④,分解场所是③
[解析]甲图中的①②③和④分别是叶绿体内膜、外膜、基粒和基质,乙所示的膜结构来自甲图中的③;叶绿体扩大膜面积主要靠片层结构中的类囊体薄膜;③中的色素分子只有少数叶绿素a才可以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ATP的合成场所是③,消耗部位是④。
[答案]B
[查漏补缺]判断细胞种类和结构的几种方法
注:植物细胞一定有细胞壁,但不一定有液泡和叶绿体。
错题3 [2013·浙江卷,2]某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内外的K+和Na+浓度见下表。
下列属于主动转运的是( )
A.K+经钾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B.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C.Na+经钠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D.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解析]A项K+经通道排出细胞属于协助扩散,A错;B项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协助扩散B错;C项Na+经过通道排出细胞属于协助扩散,C错;D项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是逆浓度进行的,属于主动运输,D正确。
[答案]D
[查漏补缺]几种物质运输方式的比较
注:RNA、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直接通过核膜上的核孔进出细胞核,而不是通过胞吞、胞吐的方式。
错题4 [2013·江苏卷]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多选)( )
A.实验①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解析]过氧化氢受热会加快分解,不宜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溶液的pH会影响淀粉的水解,并且碘液可与碱反应,斐林试剂可与酸反应,不宜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一般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综上答案为ACD。
[答案]ACD
[查漏补缺]在酶的相关实验中,分析和控制相关变量是关键。
自变量要根据实验目的而定,控制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是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要保
持一致的一些因素,控制无关变量时要遵循等量原则;因变量是要观察的实验结果。
常见的与酶有关的实验变量分析如下:
错题5 [2013·吉林市期末]下图表示某植物种子在氧浓度为a、b、c、d时,
CO
2释放量和O
2
吸收量的变化,则相关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氧浓度为a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B.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C.氧浓度为c时,较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
D.氧浓度为d时,细胞产生的ATP全部来自线粒体
[解析]分析图形,a时氧浓度为0,只进行无氧呼吸;b时,有氧呼吸产生CO
2
为3,消耗葡萄糖的量为0.5,无氧呼吸产生CO
2
量为8-3=5,消耗葡萄糖的量为
2.5;氧浓度为c时,呼吸产生CO
2
量最少,则消耗有机物最少,较适于贮藏;氧浓度为d时,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ATP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答案]D
[查漏补缺]根据CO
2释放量与O
2
消耗量判断细胞呼吸类型(以细胞呼吸底物为
葡萄糖为例)
(1)无CO
2
释放
细胞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本类呼吸在密闭空间内不引起气压的变化。
(2)CO 2释放量=O 2消耗量
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或同时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由C 6H 12O 6+6O 2+6H 2O ――→酶12H 2O +6CO 2+能量及C 6H 12O 6――→酶
2C 3H 6O 3+能量,可以看出,反应过程中O 2消耗量与CO 2释放量相等,此时如在密闭的空间内,细胞呼吸也不引起气压变化。
(3)CO 2释放量>O 2消耗量
细胞同时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及有氧呼吸两种呼吸方式。
C 6H 12O 6+6O 2+6H 2O ――→酶12H 2O +6CO 2+能量及C 6H 12O 6――→酶
2CO 2+2C 2H 5OH +能量,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强度相等时,CO 2释放量O 2消耗量=43;若CO 2释放量O 2消耗量>43,无氧呼吸强度
比有氧呼吸强,反之,有氧呼吸强度强。
注意:(1)乳酸菌、动物细胞、马铃薯块茎、玉米胚、甜菜块根等,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均不产生CO 2。
(2)所有生物细胞,呼吸过程中若有H 2O 生成,一定来自有氧呼吸过程。
因为无氧呼吸两种方式均不产生H 2O 。
错题6 在光照等适宜条件下,将培养在CO 2浓度为1%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CO 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暗反应中C 3和C 5化合物微摩尔浓度的变化趋势如下图。
回答问题:
(1)图中物质A是________(C
3化合物、C
5
化合物)。
(2)在CO
2
浓度为1%的环境中,物质B的浓度比A的低,原因是________,将
CO
2
浓度从1%迅速降低到0.003%后,物质B浓度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
(3)若使该植物继续处于CO
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暗反应中C
3
和C
5
化合物
浓度达到稳定时,物质A的浓度将比B的________(低、高)。
(4)CO
2浓度为0.003%时,该植物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比CO
2
浓度
为1%时的________(高、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解析](1)CO
2浓度降低时,C
3
化合物产生减少而消耗继续,故C
3
化合物的浓
度降低,所以物质A代表的是C
3化合物。
(2)在正常情况下,1 mol CO
2
与1 mol C
5
化合物结合形成2 mol C
3化合物,即C
3
化合物的浓度是C
5
化合物浓度的2倍。
CO
2
浓度迅速下降到0.003%后,C
5化合物的产生量不变而消耗量减少,故C
5
化合物的浓
度升高。
(3)CO
2
浓度继续处于0.003%时,因光反应产物[H]和ATP的积累而抑制光
反应过程,引起暗反应中C
5化合物的浓度又逐渐降低,而C
3
化合物的浓度逐渐升高,
在达到相对稳定时,C
3化合物的浓度仍是C
5
化合物浓度的2倍。
(4)CO
2
浓度较低时,
暗反应减弱,需要的[H]和ATP量减少,故CO
2
浓度为0.003%时,在较低的光照强度时就能达到最大光合速率。
[答案](1)C
3化合物(2)暗反应速率在该环境中已达到稳定,即C
3
和C
5
化合
物的含量稳定,根据暗反应的特点,此时C
3化合物的分子数是C
5
化合物的2倍当
CO
2浓度突然降低时,C
5
化合物的合成速率不变,消耗速率却减慢,导致C
5
化合物积
累(3)高(4)低CO
2
浓度低时,暗反应的强度低,所需的ATP和[H]少
[查漏补缺]当光照与CO
2浓度发生变化,C
3
、C
5
、ATP、[H]的数量变化。
错题7 某哺乳动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后产生了染色体数目全部不正常的配子,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该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发生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
B.该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
C.该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时,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正常,另一个分裂不正常D.该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有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
[解析]本题提到的异常配子是“染色体数目全部不正常”,而不是其他类型的异常配子,所以排除B项;如果减数第二次分裂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正常。
另一个分裂不正常,则有一半的精子异常,而不是100%,所以排除C项和D项;导致此结果出现的最可能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异常(如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使得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均不正常,即使再经过正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也会形成
四个均异常的精子。
[答案]A
[查漏补缺]此类题目多涉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两次染色体分离: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同源染色体分离,二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异常,则会导致全部的配子异常;如果仅是第二种异常,则会有部分或全部配子异常(具体要看是两个次级性母细胞分裂均异常还是只有一个次级性母细胞分裂异常)。
错题8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35S、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应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 的大肠杆菌分别培养噬菌体得到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噬菌体,再让带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带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短时间的保温培养,所以
A、B选项均错误;C选项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导致部分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仍然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所以C 选项正确;35S、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所以D选项错误。
[答案]C
[查漏补缺]噬菌体等病毒都是严格在活细胞内寄生并繁殖的,人工提供的培养基不能直接培养(并标记)病毒,必须用活细胞(寄主)培养(并标记)病毒。
因此“标记噬菌体”必须分两步进行!
错题9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合成的
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相关知识。
tRNA具有专一性,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特定的氨基酸;DNA聚合酶是在细胞质中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反密码子是位于tRNA上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的3个碱基;线粒体中含有DNA、mRNA、核糖体以及相关的酶,能完成转录和翻译过程,因而线粒体中
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D
[查漏补缺]对于基因的表达过程,除掌握基本概念和过程外,还要注意一下几个常考点和易错点:(1)真核细胞中转录结束后,翻译才开始进行,而原核细胞中可边转录边翻译;(2)翻译时移动的是核糖体,而不是 mRNA;(3)一个核糖体上合成一条多肽链,一条mRNA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可合成多条相同的多肽链,其意义是能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错题10 [2013·大纲卷]已知玉米子粒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非糯(B)对糯(b)为显性,这两对性状自由组合。
请选用适宜的纯合亲本进行一个杂交实验来验证:①子粒的黄色与白色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②子粒的非糯和糯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③以上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要求:写出遗传图解,并加以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遗传定律的运用能力,难度较大。
常用的验证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杂交方案为自交法和测交法。
植物常用自交法进行验证,根据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结果,若杂合子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则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根据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结果,若杂合子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9∶3∶3∶1,则两对性状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测交法是教材中给出的验证方法,若杂合子测交后代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则该性状遗传符合分离定律,若双杂合子测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1∶1∶1∶1,则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本题中两种方法均可选择。
[答案]
子粒中:①若黄粒(A_)∶白粒(aa)=3∶1,则验证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F
2
律;②若非糯粒(B_)∶糯粒(bb)=3∶1,则验证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③若黄非糯粒∶黄糯粒∶白非糯粒∶白糯粒=9∶3∶3∶1,即:A_B_∶A_bb∶aaB_∶aabb=9∶3∶3∶1,则验证这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查漏补缺]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方法
基因分离定律的鉴定方法要依据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来确定。
(1)测交法:让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
(2)杂合子自交法:让杂合子自交(若为雌雄异体或雌雄异株个体,采用同基因型的杂合子相互交配),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3)花粉鉴定法:取杂合子的花粉,对花粉进行特殊处理后,用显微镜观察并计数,可直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4)花药离体培养法:将花药离体培养,只统计某一种性状,其性状分离比为1∶1。
上述四种方法都能揭示分离定律的实质,但有的操作简便,如自交法;有的能
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如花粉鉴定法等。
由于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解题时要根据题意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案(对于动物而言,常采用测交法)。
错题11 某班同学对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绘制并分析了其中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Ⅱ-5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C.Ⅱ-5和Ⅱ-6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 2
D.Ⅲ-9与正常女性结婚,建议生女孩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意在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根据5、6、11得出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并且得出该病不在Y染色体上,A错误;遗传系谱图提示我们此病既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可能为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无论是哪种遗传方式,Ⅱ-5均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B正确;如果该病为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那么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
8
,如果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概率为
1
4
,C错误;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生男生女患病概率相同;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即使生女孩照样无法避免患病,D错误。
[答案]B
[查漏补缺]遗传系谱图概率计算的“五定”程序
(1)判定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利用概念法、假设法等);(2)确定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类型(根据单基因遗传病的特点,按Y染色体、X染色体、常染色体依次判断);
(3)确定研究对象;(4)确定相关个体的基因型(隐性纯合突破法、逆推法、顺推法);
(5)定量计算相关个体概率(涉及多对性状,先按单一性状分析法计算,再综合)。
错题12 [2013·海南卷]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B
2是由其等位基因B
1
突变而来的,如不考虑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突变可能是碱基对替换或碱基对插入造成的
B.基因B
1和B
2
编码的蛋白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C.基因B
1和B
2
指导蛋白质合成时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D.基因B
1和B
2
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或同一个配子中
[解析]据基因突变的含义可知,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故A正确;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不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有可能相同或不同,故B正确;生物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
生物体蛋白质的合成中都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故C正确;由题可知B
1与B
2
正常情
况下应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当其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通常应
随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而相应的等位基因也随之彼此分离。
故B
1与B
2
不可能同时
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D错误。
[答案]D
[查漏补缺]多数基因突变并不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原因是:①由于可有多种密码子决定同一种氨基酸,因此某些基因突变也不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例如,UUU和UUG都是苯丙氨酸的密码子。
当第三位的U和G相互置换时,不会改变密码子的功能。
②某些突变虽改变了蛋白质中个别氨基酸的种类,但并不影响该蛋白质的功能。
③隐性基因的突变在杂合状态下也不会引起性状的改变。
④如果基因的非模板链中的某个碱基发生改变,而基因模板链没有发生改变,则生物性状也不发生改变。
⑤性状表现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改变了基因可能并不会在性状上表现出来。
⑥若父方细胞质内的DNA上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则受精后一般不会遗传给后代。
⑦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
错题13 [2013·江苏卷]现有小麦种子资源包括:①高产、感病;②低产、抗病;③高产、晚熟等品种。
为满足不同地区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栽培需求,育种专家要培育3类品种:a.高产、抗病;b.高产、早熟;c.高产、抗旱。
下述育种方法可行的是(多选)( )
A.利用①、③品种间杂交筛选获得a
B.对品种③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筛选获得b
C.a、b和c的培育均可采用诱变育种方法
D.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抗旱基因导入③中获得c
[解析]本题通过育种方式的选择,考查变异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和理解能力。
欲获得a,应利用①和②品种间进行杂交筛选,A错误;染色体加倍后结实率降低,欲获得b应对③进行诱变育种,B错误;诱变育种可以产生新基因,因此a、b、c都可以通过诱变育种获得,C正确;基因工程可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③获得c可通过基因工程实现,D正确。
[答案]CD
[查漏补缺](1)诱变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前者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基因,创造变异新类型;后者不能产生新基因,只是实现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
(2)在所有育种方法中,最简捷、常规的育种方法——杂交育种。
(3)根据不同育种需求选择不同的育种方法。
①将两亲本的两个不同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生物体上,可利用杂交育种。
②要求快速育种,则运用单倍体育种。
③要求大幅度改良某一品种,使之出现前所未有的性状,可利用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相结合的方法。
④要求提高品种产量,提高营养物质含量,可运用多倍体育种。
(4)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日趋成熟,太空育种正在兴起,有两个优势:①太空失
重、真空状态,将很多在地球重力场中无法完成的育种实验变为容易实现的现实;
②太空强辐射环境为动物、植物、微生物发生基因突变提供良好条件。
错题14 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多选)( )
A. 浓度高于10-6 mol/L的生长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B. 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C. 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D. 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直观看出,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且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故选项B、D正确。
当生长素浓度为10-6mol/L时,图中茎段生长量最大,但浓度高于10-6mol/L的生长素并未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如生长素浓度为10-5mol/L时仍能促进该植物茎段的生长,A项错误;当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时,生长素的含量在降低,故C项错误。
[答案]BD
[查漏补缺]五种植物激素的比较
错题15 [2013·安徽卷]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
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和?。
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
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
计?有波动,电位计?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给突触后膜,因此在传出神经给予合适刺激不会将兴奋传递给传入神经;灌注某种药物后a电位计能记录到电位波形,在b电位计未能记录到电位波形说明并非抑制神经纤维膜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因此该药物应该是抑制突触兴奋的传递,所以可能是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也可能是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
[答案](1)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
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
(2)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前膜不能释放递质
[查漏补缺]判断反射过程中兴奋传导方向的方法(如图所示)
(1)传入神经与脊髓后角(细长)相连,传出神经与脊髓前角(粗大)相连;
(2)兴奋在d处的传导方向是单一的;
(3)有神经节的属于传入神经;
(4)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刺激a观察f的变化,或刺激f观察a的变化。
错题16 [2013·山东卷]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
(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________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________。
(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________,继而促进________,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3)机体血糖大量消耗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此时骨骼肌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是________,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________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
(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以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________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________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
[解析](1)长跑比赛中,由于产热增加,机体会通过一系列调节,加快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主要调节途径之一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作用于皮肤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舒张,加快散热,同时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强。
(2)当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合成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以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平衡。
(3)长跑比赛中要消耗大量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于血糖的氧化分解,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直接来自ATP的水解;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