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写人记事散文阅读(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人记事散文阅读(二)
2.《小狗包弟》
(1)识记字音
舔舐(tiǎn shì)作揖(zuò yī)叱(chì)骂解剖(jiě pōu)堕(duò)入吠(fèi)叫
忏悔(chàn huǐ)
(2)多音字注音
缝(fèng)隙缝(féng)纫处(chǔ)境处处(chù)爪(zhǎo)牙爪子(zhuǎ zi)
乘(chéng)凉千乘(shèng)之国
(3)相近字注音
摄(shè)像蹑(n iè)手蹑脚慑服(shè)揪(jiū)心愀(qiǎo)然
啁啾(zhōu jiū)绿草如茵(yīn)荫庇(yìn bì)封妻荫(yìn)子
(4)近义词辨析
辛酸:指辣和酸,比喻痛苦和悲伤,如“一部辛酸史”“饱尝辛酸”。
心酸:因悲痛而内心酸楚,如“心酸落泪”“好不心酸”。
(6)成语(熟语)积累
A.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
B.摇头摆尾:形容摇头晃脑、轻浮得意的样子。
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识记字音
戊戌(wùxū)叱咤(chì zhà)莅(lì)校迥(jiǒng)异精悍(hàn)激亢(kàng)
酣畅(hān chàng)蓟(jì)北涕泗(tì sì)步履(lǚ)谦
逊(xùn)
(2)多音字注音
强:强(qiáng)弩之末强(qiǎng)迫症倔强(jiàng)
禁:情不自禁(jīn)禁(jìn)令
差:差劲(chà)出差(chāi)参差(cēn cī)差(chā)强人意
屏:屏息(bǐng)屏(bīng)营屏(píng)风
解:解(jiě)颐押解(jiè)浑身解(xiè)数
角:掎角(jiǎo)之势名角(jué)角(jué)逐
(3)形近字辨析
戊:读(wù),注意字形——内中空空,注意字义——天干第五位,如“戊戌”。
戌:读(xū),注意字形——内中一短横,注意字义——地支第十一位,如“戊戌”。
戍:读(shù),注意字形——内中一小点,注意字义——军队驻守,如“卫戍”“戍守”等。
戎:读(róng),注意字形——短横左出头,注意字义①兵器的总称,如“兵戎相见”;
②指军队,军事,如“投笔从戎”。
戒:读(jiè),注意字形——“戎”字里面多一竖,注意字义①提防,如“警戒”;②改掉不良嗜好,如“戒毒”;③指佛教徒必须遵守的准则,也泛指应当戒除的事,如“戒律”“斋戒”。
(5)成语(熟语)积累
A.短小精悍:①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
②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不长而有力。
如:这篇短小精悍的作品是我们单位的退休工人老邓精心创作的。
B.灯红酒绿:①形容腐朽奢糜的生活。
如:这个年纪轻轻的领导上任不久就过着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
②也可用来描写街市夜景、宴会盛况等。
如:每当夜幕降临,步行街上灯红酒绿,熙熙攘攘,一派繁华景象。
C.不三不四:①指不正派,如:不要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
②指不像样子,如: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D.不翼而飞:①指没有翅膀却能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如:信是收到了,但信封上的纪念邮票却不翼而飞了。
②形容消息、言论等传布迅速,如:这个谣言不翼而飞,才眨眼功
夫,整个公司就传遍了。
E.粗枝大叶:①原比喻简略或概括,如:“汉文粗枝大叶,全书序细腻”(《朱子语录》)。
②现多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如:你这样粗枝大叶处理,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的。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我认识的亚子先生
谢冰莹
我和亚子先生第一次会面,是在一九三〇年的秋天,当高尔柏先生带我走进他的住所时,我竟有点像乡下姑娘初次进城似的感到忸怩不安。
这并不是我胆小,而是我从来没有过这样规规矩矩地去拜访一个名人的缘故。
亚子先生是这样地和蔼、诚恳,见到了他,真像一个孩子见到了他久别的母亲那么高兴!他有口吃的毛病,说起话来,有时要很久才能继续下去,我小的时候很喜欢学口吃的人说话,以致自己也在不知不觉间染上了那种毛病;长大后,虽然好了,可是一见口吃的人说话,我就要发笑,而且笑得那么傻,有时个把钟头还不能停止。
但对于亚子先生却是例外,不但从来没有过笑的念头,而且格外增加了对他的景仰和尊敬的情绪。
我知道他想要说的是什么话,有时他只提一个字,我就替他说出下面的句子来。
凡是读过亚子先生诗文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热情的革命文学家,虽然他今年已五十岁了,但他的思想还像创办南社时一般先进。
虽然他是一个不善于说话的人,但他的文章却写得短小精悍而有力。
比方在第二十四卷第五号《教育杂志》的“读经问题”专号上,他说:“时代已是一九三五年,而中国人还在提倡读经,是不是神经病,我也不用多讲了!”又说:“主张读经的人,最好请他多读一点历史,诵《孝经》以退黄巾,结果只有作黄巾的刀下鬼罢了!”这里只是寥寥几十个字,已把那些提倡复古的道学先生骂得痛快淋漓了!
他不但是个聪敏博学的才子,而且是个多愁善感,充满了热情的诗人,但他绝不是愁自身的什么问题,发些无谓的牢骚,他是忧时忧世,挂念一些为生活,为工作而感受压迫的朋友,以及那些在苦斗中受难的青年。
有一次他说了一句最使我感动而永远不能忘记的话:“我虽然老了,不能直接去参加新社会的建设运动,然而无论如何,我是要尽量帮助大家的……”他说这话时的态度十分严肃,而语气又是这样地诚恳、坚决,使听者感到无限的兴奋。
是的,亚子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少年,“老”革命文学家!
在这里,我要来一个小小的声明,亚子先生是不高兴“老”的,虽然有时和我们说笑话,偶尔也会说出“我老了”的句子来,但他的精神和思想,永远是年青的。
记得我们初次通信时,我总是称呼他“长者”,他不但对这两个字不高兴接受,而且连“先生”两个字都不准用,要直呼他的名字,他才高兴。
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地谦虚,如何地喜欢年青!
凡是认识他的人,在第一次的见面后,就会在脑海中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感到他是个最好的朋友。
记得前年一月,我同特第一次去拜访亚子先生时,一见面,他就紧紧地握着特的手,高兴得几分钟还说不出一个字来。
我呢,呆呆的像一个傻瓜似的站在一旁,不知如何是好,结果还是特请他坐下,他才放开了特的手。
我们急于返湘,那天没有谈多久就走了。
回到船上,特对我说:“我从来没有遇到一个像亚子先生那么热情的老人家,你看他的手多有力,我被他握痛了。
”
一九三三年的春天,我几乎苦痛到要自杀的地步。
亚子先生是那样恳挚地劝慰我,鼓励我拿出理智来战胜环境,不要白白地牺牲了自己有希望的前途!等到我将和特结合的消息报告他时,他几乎快乐得发狂了,居然在梦里作起诗来,半夜里赶快披衣起床写好寄给我们。
“十日三传讯,开缄喜欲狂。
”这是描写他知道我的精神有了寄托后的愉快与安慰。
“冰莹今付汝,好为护红颜。
”读到这两句诗时,特从心坎里发出快乐的微笑:“这简直像丈人公写给女婿的诗呢!”这话引得我也笑起来了。
本来他就有这么一个怪脾气,在高兴的时候,可以一天给你写一封快信,而里面所写的有时仅仅只有几个字;如果遇到他不高兴时,你就是一连去几封信,他也不会理你的。
一九三六,六月于南村
(有删改)1.作者说亚子先生是一位“老”少年,结合全文,概括作者这样称呼亚子先生的原因。
2.文章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来塑造亚子先生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文章主要是从哪两方面展现亚子先生的形象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作者对亚子先生有着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
有一天,我有机会跟他谈了一件事,我忘不了那一天。
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你晓得吗,上一双在城里散步的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
”
他看了我一下,没有做声,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然后他说:
“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
”
“对不起,它响了。
”
“你是不是在靴子还经穿的时候把它弄湿了呢?”
“我想没有吧。
”
他听了这句话以后,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我提起了这件严重的事情,真觉得难过。
“把靴子送回来!”他说,“我想看一看。
”
由于我的咯吱咯吱响的靴子,我内心里涌起了一阵怜悯的感情;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他埋头细看那双靴子时的历久不停的悲伤心情。
“有些靴子,”他慢慢地说,“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
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
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
他接受了我的定货,但没拿皮革给我看;我可以意识到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
他最后说:
“那不是我做的靴子。
”
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
冻血液的潜在因素
....。
为了讲究时髦,我的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手指在那块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
..。
可耻!”跟着,他心里好像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
我听到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这是唯一的一次。
“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
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
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过后你会明白的。
”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
(节选自高尔斯华绥《品质》)
乙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
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他说:“我送钱
先生看病,不要钱。
”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
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
幸万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
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
他说可以凑合。
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
我问:“老王怎么样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
(节选自杨绛《老王》,有删节)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
...。
(2)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
..
6.选文(乙)中画线部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7.两篇文章的主人公虽然经历不同,从事的职业不同,但却有着相同之处,请加以分析概括。
8.《品质》和《老王》中都有“我”的出现,试比较其异同。
一
1.①亚子先生已五十岁了,从年龄上来说,已是“老”人。
②亚子先生不喜欢“老”,喜欢年青,和年轻人交往时不喜欢被称为“长者”,他和年轻人一样充满热情,他的精神和思想永远是年青的,就像个“少年”。
2.①直接(正面)描写和间接(侧面)描写相结合。
先直接描写亚子先生对“我”的关怀,然后通过写特读到亚子先生的诗后的反应间接表现亚子先生对“我”的关心。
②概括叙述和细节描写相结合。
亚子先生对“我”的劝慰是概括叙述,半夜披衣起床写
诗给我们的情景是细节描写。
3.①文学思想方面。
亚子先生是一个革命文学家,他的作品短小精悍而有力,他有着与时俱进的革命思想、火一样的革命热情、忧时忧世的爱国情怀。
②对待青年朋友方面。
亚子先生是一位慈善的长者,年老而心不老,喜欢与青年交往,时刻关心青年成长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作答本题,要着眼于全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文章前两段是写“我”和亚子先生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和亚子先生留给“我”的好印象;第三、四段写亚子先生是一个热情的革命文学家,主要从文学思想
方面对其进行介绍;第五、六、七三段写亚子先生喜欢年青,和年轻人交往时充满热情,关心青年成长,主要从对待青年朋友方面对其进行介绍;最后一段简述亚子先生的一个怪脾气。
据此可以得出本题的答案。
4.①景仰和尊敬之情。
在作者看来,亚子先生是“一个名人”,而他又十分和蔼、诚恳,对于亚子先生的口吃,作者不但从来没有过笑的念头,反而更增加了景仰和尊敬的情绪。
②喜爱和赞美之情。
作者亲切地称呼亚子先生为“热情的革命文学家”“‘老’少年”。
③
感激之情。
在作者苦痛之时,亚子先生恳挚地劝慰、鼓励作者;得知作者的精神有了寄托而欣喜若狂。
作者对亚子先生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充满了感激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作答本题,既要从文中直接提取表达作者对亚子先生情感的词句,又要结合二人交往过程中作者的个人感受进行概括。
如从文中第二段“而且格外增加了对他的景仰和尊敬的情绪”中可提取出“景仰和尊敬”的关键信息;从“是的,亚子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少年,‘老’革命文学家”中不难看出作者对亚子先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从“亚子先生是那样恳挚地劝慰我,鼓励我”,不难看出作者对亚子先生的感激之情。
具体作答时,可先概括,后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
5.(1)“潜在因素”是指对自己手艺和真诚待人品质的自信,以及对做劣等靴子的人的蔑视。
(2)“体面”在这里指面子、身份,代指为人真诚的原则或传统。
表达了格斯拉对大公司不顾信誉,生产不合格的产品坑害顾客行为的愤怒。
6.作者借僵尸、骷髅的形态以及不经打的肖像描写,贴切地写出了老王因病痛的折磨而外
表变得恐怖、干瘦、衰弱;在这种情况下,老王还不忘老朋友,不忘关心作者夫妇,不忘前来表示谢意,表现了老王讲情义、善良、忠厚的美好品质;同时,这里的描写也为下文写他第二天去世做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内容、结构和手法等方面分析。
从内容上来看,画线部分写了老王的外貌,他的样貌给人的感觉是像“僵尸”,表明他已经深受疾病折磨,极度衰弱,不成样子了,由下文可知,老王来的目的是表达感谢,所以这段描写对老王的美好品质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从手法上来看,画线部分是对老王的肖像描写。
从结构上来看,画线部分突出了老王的衰弱状态,这就为下文写他去世做了铺垫。
7.两个人物都属于社会底层人物,遭遇相似。
格斯拉兄弟是靴匠,老王是人力车夫,生活都很艰难,处境悲惨,最后都在默默无闻中痛苦地死去。
②两个人身上都有着对道德、品性的坚守,对社会良知的执着。
格斯拉不肯“因时而化”,不肯在市场大势发生变化时和其他人一样粗制滥造,浑水摸鱼;而车夫老王在“文革”动乱时期一如既往地关照杨绛夫妇,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他做人的准则不变。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梳理,找出文中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再对比得出答案。
本题第一篇文章中,格斯拉先生是靴匠,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格斯拉先生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品质,坚持做质量上乘的靴子,不肯为利益而改变自己的操守,最后在市场大势变化中潦倒地死去。
第二篇文章中的主人公老王是一个人力车夫,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生活艰难,有着善良的品性,即使在文革中也不忘关怀作者夫妇,表明老王是一个坚守自己做人准则的人。
通过对比就会发现,两篇文章的主人公社会地位、人生遭遇、对品性的坚守都是相同的。
8.同: 《品质》和《老王》中的“我”都是文章的线索人物,两篇文章都是通过“我”与主人公的生活交往,介绍主人公的基本情况,见证主人公的悲惨命运。
异:①《品质》中“我”是虚构的,只是为情节发展设置的。
“我”逐渐引导着读者了解格斯拉的命运。
“我”只是旁观者。
②《老王》中的“我”就是杨绛本人,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
更通过“我”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引人深思,深化了文章主题。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