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23“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精心整理
精品文档 可编辑的精品文档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 ( 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 13 个生字,会写 15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理解课文内容。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品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感受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和高尚品质。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1. 会认本课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重点)
小学课件资源
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图片导入。
教师口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叫《“诺曼底号”遇难记》,本文写了一场惨烈的海难,因 为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船上61人中有很多人生还,创造了“海难”史上的一个奇迹! ( 板书 “诺曼底号”遇难记 )
介绍作者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19 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散文、文艺评论及 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文学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代表作品:《九三年》《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等。
初读课文
1. 听范读。
学生边听边用符号标出不会认读的生字以及不懂的地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 学生初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会读生字。
弥(mí)脉(mài)剖(pōu)裸(luǒ)泣(qì)
汹(xiōng)岗(gǎng)维(wéi)
宰(zǎi)
酣(hān)
遣(qiǎn)
械(xiè)卑(bēi)
朗读指导:注意读准平舌音“宰”。
(2)会写生字,并组词。
伦(伦理)腹(腹部)剖(剖开)窟(贫民窟)
窿(窟窿)混(混杂)嘶(嘶哑)维(维护)
秩(秩序)卑(卑微)岗(岗位)宰(主宰)
措(措施)遣(排遣)践(践行)
(3)积累词语。
行驶凌晨窟窿混乱维持秩序岗位主宰调遣践行
细读课文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预设:“诺曼底号”在海上被撞,即将遇难,在一片惊恐混乱中,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救援,使船上很多人获救,而他自己却随着轮船沉入大海。
2.想一想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开端。
“诺曼底号”夜间在大雾中行驶。
(板书雾海夜航——故事开端)
第二部分(第6~9自然段):发展。
“玛丽号”撞上了“诺曼底号”。
(板书海难发生——故事发展)
第三部分(第10~43自然段):高潮、结局。
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救援,使
大家逃生,自己却随船沉没。
(板书指挥救援,随船沉没——故事高潮、结局)
第四部分(第44、45自然段):赞美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壮举。
(板书赞美英雄船长)
3.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读完课文后,我真切地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人格之美。
课堂小结
整篇文章结构完整,重点突出。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重点)
2.从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品质。
(难点)
小学课件资源
课前导入
导入类型:复习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看“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感受哈尔威船长的品质。
品读释疑
1.指导品读第一、二部分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预设:“诺曼底号”轮船的船长哈尔威。
(2)请简单地概括一下这两个部分中故事情节的要素。
时间:1870年3月17日夜晚
环境:大海上夜色正浓,烟雾弥漫。
起因:“玛丽号”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诺曼底号”的船身上被剖开一个大窟窿。
2.指导品读第三部分
画面之一:庄严的指挥
思考:两船相撞时,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哈尔威船长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1)众人的反应
出示课件:
震荡可怕极了。
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
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预设: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2)船长的表现
出示课件: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
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
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预设:哈尔威“大声吼喝”,用简短有力的话语指挥大家逃生,他忠于职守、镇定自若,还有绅士风度。
小结:“惊恐万状”等词集中反映了人们的反应,和船长镇定自若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船长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
画面之二:有力的对话
出示课件: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
子怎么样了?” “海水淹
了。
” “火呢?”
“灭了。
” “机
器怎样?” “停
了。
”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到!”
船长问道:“还有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
”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
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
思考:这里的对话描写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描写?
预设:对话极为简洁有力。
有的句子仅用一个词展现人物语言,醒目突出。
这样描写与当时的环境相符,符合客观实际,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
实际上,也收到了应有的效果,“大家立时不出声了。
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
这并非因为人们恐慌,而是因为他们被船长的责任心和威严感动,他们感到船长灵魂的伟大。
画面之三:悲壮的沉没
过渡:同学们,正是因为船长的忠于职守、镇定自若、绅士风度,乱得不可开交的场面才得到控制,救援工作才能井然有序地进行。
出示课件: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
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思考:这段话表现了船长怎样的品质?
预设: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灾难在船长面前无法再肆虐,衬托出了船长人格力量的伟大及镇定自若、指挥从容、应付得当的杰出才能。
过渡:救援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二十分钟很快就到了。
船头先下去,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
此时最悲壮的一幕出现了:
出示课件:
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
入了深渊。
人们透过阴惨惨的雾气,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思考:这段话应怎样理解?
预设:“阴惨惨的雾气”说明人们的心情也是“阴惨惨的”,是伤心欲绝的。
作者把哈尔威船长比作一尊雕像,是因为他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
这里说哈尔威船长是一尊雕像,其实是说他在人们的心中是一座丰碑,他的精神将永远刻在人们的心中。
3.指导品读第四部分
过渡:这场灾难的的确确是非常可怕。
人们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如果就这样继续混乱下去,将会导致什么后果?(伤亡惨重……)但是结果是这样吗?(不是,救援工作有序进
行,很多人脱险。
)在这样的转变当中,谁起了关键作用?(哈尔威船长)正因为哈尔威船长改变了这一切,所以文章的作者雨果给了哈尔威船长非常高的评价。
思考:雨果是怎样评价哈尔威船长的呢?
预设:“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相提并论”的意思是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
“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是因为哈尔威船长的牺牲精神和指挥人员撤离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
思考: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预设:哈尔威船长是一个“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灾难沉着应变,大义凛然,舍己救人的英雄。
(板书临危不惧忠于职守)
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诺曼底号”在海上被撞遇难,在一片惊恐混乱中,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救援,使船上很多人脱险,而他自己却随着轮船沉入大海,赞扬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尚品格。
成功之处:本课重难点为梳理课文脉络,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品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引导学生划分课文内容,感受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忠于职守的高尚品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每一部分时都能围绕核心问题,抓住描写
人物语言、动作等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品质。
不足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行为。
教师应在学生确
实不明白的地方去提示和引导,不要替代学生去思考。
总结人物品质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理解分析句子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
《黄继光》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语、句子体会黄继光英勇献身的精神。
2.通过反复的朗读理解词语、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感
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当战士们()地朝敌人的阵地扑去时,敌人的一个火力点
()射击起来。
战士们的突击()。
此时,东方升起启明星。
如果()就()。
于是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求了任务。
(指生说——同桌互说)
2.朗读黄继光与指导员的对话。
(齐读)
二、学习第4、5段。
师:大家自由第4、5段,你眼前的黄继光是个怎样的战士?
生:英勇坚强、不怕牺牲。
师:请仔细默读课文4、5两段,思考:你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
体会到黄继光是个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士?
(出示练习题)
我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黄继光()。
我是这样体会的(),我认为应该这样读()
全班交流:
生: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力艰难地挪动着自己
的身体。
前进,前进!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学生说体会(出示片断)
师:“挪动”是什么意思?在怎样的情况下“挪动”?怎么挪动的?哪句话可看出“艰难”?
生说体会、补充。
师:如果你就是黄继光的战友,亲眼目睹黄继光在暴风雨一样
的子弹中站起来时,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惊讶、赞叹、激动。
三、学习第6自然段。
师:请大家默读第6自然段,你还从哪些句子、词语中体会到
黄继光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
生:“黄继光又站起来了!……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
生说理由,补充:黄继光这样做意味着什么?他将怎么样?
师:请大家再用心读读这些句子,你觉得是什么力量使黄继光
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生说,出示句子:“他感到指导员……望着他。
”
师:是呀!正是这种浓浓的感情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才
驱使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自由试读指生分组为什么要这样读指生读
四、学习第7段。
师:终于,敌人的火舌熄灭了,一个伟大的战士黄继光牺牲了,但是,千万个黄继光式的战士站了起来。
(请大家齐读第7段)
五、总结、延伸。
六、布置作业:(选做)
师:课后请大家搜集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故事,开一
个故事会,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