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和会认本组课中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理解课内容。

3、中重点词、句的含义,的写作方法
4、培养主动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用要素串连、问题概括、标题追溯、内容借助等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典型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享受读书的乐趣,交流读书的收获,提炼、出好的读书方法。

2、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组课中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用要素串连、问题概括、标题追溯、内容借助等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单元课时安排:
1 少年旅行队 2课时
2 跟祖父学诗 2课时
3 夏夜 2课时
诗词诵读舟过安仁 1课时
语乐园(一) 3课时
1少年旅行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会写本课5个生字,注意“簿”、“茂”的写法。

2、知道本组诗歌从哪几方面学了少年旅行队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3、有感情的朗读课,初步感受散诗的节奏美、韵律美以及浓郁的抒情色彩。

4、背诵课最后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本课生词,并学会运用。

2、通过充分的读,不同形式的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蕴含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

3、画出重点词语,理解课,体会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通过理解课、朗读课体会出旅行队队员们在旅途中的愉快、兴奋而又满怀向往的心情,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渴望到生活的海洋里探索求知,锻炼成长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内容,体会出旅行队队员们在旅途中的愉快、兴奋而又满怀向往的心情,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渴望到生活的海洋里探索求知,锻炼成长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1、课前指导不知学生预习课,查阅作者柯蓝的资料。

2、制作,创设情景,提示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调动学习热情
1、同学们,你外出旅行过吗?你觉得旅行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有一支和你们一样喜欢旅行的少年旅行队,感受到了旅行的快乐,让我们与他们
一起分享。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点评:结合生活经验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读----发现与探究
1、自读课,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出示:“……少年旅行队在生活的海洋探索,在知识的海洋探索。

”]师激情引读。

诗人从哪几方面写了旅行队在旅途中的所闻、所做?指名读课。

(点评:教师的激情引读,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朗读这组散诗。

你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三)品读----理解与感悟
1、指导学习方法,学习《出发》
(1)少年旅行队出发了!我们赶快跟上他们的步伐!请同学们自己有感情地读《出发》这一部分,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

(2)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我们这是到生活里去,到一个知识的世界里去。

”到
“生活里去”,到“知识的世界里去”代表什么?“永远”、“长久”有说明什么?从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3)谁能美美地读,读出旅行队员们出发前的期待与渴望?
(4)[出示“我们不停的探寻,要走遍生活,走遍这个无边的知识世界……”]这里“……”表示什么?试着补充一下。

在这之前还有哪里有省略号?试着说一说。

[出示:“……少年旅行队在生活的海洋探索,在知识的海洋探索。

”]这个省略号在
句首,它省略的什么?
(5)学习方法。

①细读,了解大体内容,标出不懂的问题。

②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

③由课留白处展开合理的想象。

④有感情朗读。

(点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尤为重要。


2、请同学们用这种学习方法,从《老师》、《小纸船》、《听广播》、《标本》中
选择你最喜欢的,细细品味。

(点评: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运用学法迁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

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体会少年旅行队队员在旅途中的心情。

理解重点:《老师》:“亲爱的老师,生活的老师,你快把我们养大吧!……最重要
的实现让我们看到许多困难,然后才看到成功。

……”你体会到什么?
《小纸船》:“看!连一只小纸船都漂得这么久,这么远!”更何况怎样?
《听广播》:“这种联系在我们的心里,在我们的血液里……”这种“联系”指的是
什么?
《标本》:“不要让一些无用的东西占去了地方……”什么是“无用的东西”?应该
记住哪些?
(点评:设计全班交流的目的是相同诗段的交流为深化认识,不同诗段的交流为交互
学习。


5、少年旅行队队员们一路唱着欢乐的歌走――齐读《旅行者之歌》。

结合课说一说
你对“长久的忠实于生活的旅行者”的理解。

6、背诵《旅行者之歌》。

(四、总结----拓展与延伸)
诗中说:“大它使我坚强、镇静,让我长得像一片茂盛的树林。

大海它使我心胸开阔,热情汹涌。

所有的河流,使我灵巧活泼,永远前进……”
“大”“大海”和“所有河流”真有这么大的神力吗?你有没有这一类体验?不妨与
同学们交流一下。

(点评:再次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原
1、有感情朗读课。

2、背诵《旅行者之歌》。

3、将中的好词佳句积累下。

(二)巩固生字
1、区分形近字。

簿――薄幢――撞
2、区分字形。

“溪”右半部分的写法;“茂”下半部分的写法。

3、听写生字。

(点评:及时复习,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积累。


板书设计:
出发→走遍世界
老师→生活处处皆学问在生活的海洋里探索
少年旅行队小纸船→对未的憧憬与梦想
标本→采集、研究、保存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
旅行者之歌→忠实于生活
教学反思:
2 跟祖父学诗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

积累中出现的古诗。

2、理解课内容,体会“我”跟祖父一起学诗的情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感受作者童年跟祖父学诗的快乐。

4、联系上下,感悟诙谐语言的妙处,并学习仿写这样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内容,体会“我”跟祖父一起学诗的情景。

教学准备:课前指导布置学生预习课,阅读《呼兰河传》以及萧红有关的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请你们说说有什么收获?
预设学生活动:
(1)交流生字读音。

(2)谈中出现的诗句意思和诗的题目、作者等相关知识。

(3)知道作者是萧红,提到课节选自她的《呼兰河传》。

2、师:在《呼兰河传》里,萧红用大量的字提到祖父,尽力捕捉她和祖父在一起的细节。

为什么萧红对祖父念念不忘呢?今天,我们学习《跟祖父学诗》,看看作者童年跟祖父学诗的情景,去体会她与祖父在一起的感受。

(二)听一听,初步感受课内容
1、范读课,生认真倾听。

过渡:你们喜欢吗?自由读一读吧!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读通。

2、自由读。

3、检查初读情况。

(三)细读体会,感悟情感
1、自主学习,批画思考。

学生自由朗读课,围绕问题,边读边思,并在书上勾画相关的重点词句,批注自己的体会。

2、相互交流,感悟情感。

(1)读完全,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作者在童年跟祖父学诗时的感受吗?
预设:快乐、无忧无虑、自由、幸福……
(2)同学们用了一组美好的词语表现了作者童年跟祖父学诗的快乐。

实际上,这也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你们觉得中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快乐”呢?
(3)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预设:
A、早晚念。

抓住“早晨……晚上……半夜醒了……”进行交流。

B、大声喊。

抓住“跟着喊”、“比祖父声音更大”、“房盖被你抬走了”、“照样地喊”、“瞎念”、“满口的大叫”等进行交流。

C、喜欢听。

抓住“很好听”、“真好听”、“多好听”、“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等进行交流。

D、心情好。

抓住“很高兴地跟着喊”、“笑了一会儿”、“我很喜欢”、“我更喜欢”、“高兴起了”、“得意极了”等进行交流。

(4)你们看,萧红的字很普通,很朴素,但读起觉得很洒脱,很灵动,很孩子气,
字里行间洋溢着两个字───快乐!
(5)指导学生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原
1、有感情朗读课。

2、将中的好词佳句积累下。

3、回顾全,说说课主要内容。

(二)体验角色,深化情感
1、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表现人物的特点。

2、从你们用心的朗读中,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我”和一个怎样的祖父?
3、预设学生用“童真”、“童趣”、“顽皮”、“活泼”、“可爱”、“天真”等
词语描摹“我”童年的形象。

用“慈爱”、“宽容”、“幽默”等词语勾画祖父的形象。

4、出示:“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


“念了几十首以后,祖父开讲了。


“但从此再读新诗,一定要先讲,没有讲过的也要重讲。


指导学生朗读,从祖父教诗的变化中,你还可以读到什么?(引导、启蒙)
5、童年是美好的,孩子是快乐的,祖父是宽容的。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
地朗读课,读出自己的滋味。

(三)聚焦诗句,比较拓展
1、古诗是中国传统化的瑰宝。

《千家诗》中的诗句讲究韵脚平仄,诵读起声之朗朗,抑扬有致。

让我们把课中涉及到的诗句完整地读读吧!它一定如作者所说的“越念越好听”。

2、学生朗诵贺知的《回乡偶书》、孟浩然的《春晓》、苏轼的《花影》、杜甫的
《绝句》、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3、联系实际,说说你们是怎么学诗的?有什么体会?
4、通过学生与“我”学诗经历的比较,谈自己的体会。

5、多好啊!古老美妙的诗句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儿童,我们的童年在诗情画意中熏陶,我们的童年又充满着诗情画意。

课外多读一些诗句,不仅让我们的童年更丰富、更快乐,而且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板书设计:
早晚念
大声喊
2 跟祖父学诗快乐
喜爱听
心情好
教学反思:
3夏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9个生字。

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课内容,体会中重点句的含义。

想像作者在夏日中午逃避午睡的情景,感受作者对生命世界的热爱。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本课生词,并学会运用。

2、通过充分的读,不同形式的读,体会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蕴含的意境美。

3、画出重点词语,理解课,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世界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内容,体会“我”对自然、对世界、对生命的热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夏天的中午,你们在干什么?(让学生自由说)
2、师:每个人的心里,都珍藏着许许多多的往事。

在作者罗兰的心里,夏天的中午
会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呢?
3、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二)听一听,初步感受课内容,
1、范读课,生认真倾听。

过渡:你们喜欢吗?自由读一读吧!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读通。

2、自由读。

3、检查初读情况。

(三)整体感知,摄取画面。

1、罗兰的字行云流水,优美流畅;罗兰的童年如美丽的画卷,赏心情舒畅。

请同学
们自由读课,把你印象最深的画面做上批注或拟出小标题。

2、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或交流拟定的画面小标题。

3、简单地说说这些字(或“画面“)带给你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回顾原。

1、有感情朗读课。

2、将中的好词佳句积累下。

3、回顾全,说说课主要内容。

(二)抓住情趣,赏析画面。

“野花图“片断精读:
“五颜六色的野花,红的、白的、粉的、蓝的、紫的,还有一半粉一半白、一半蓝一
半红的。

你简直树不清它们有多少种颜色!这些花在微风中摇动着,带着孩子似的娇羞。


1、指明读句子,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引导:如果用我们的眼睛去看……如果用我们的鼻子去闻……如果用我们的耳朵去听……)
2、你们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能够将优美的字还原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

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这读书的能力又上了一层。

请大家说说自己体
会到的情感。

预设:学生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和拟人的句子体会作者快乐的心情。

3、如果能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用自己有滋有味的朗读表现出,读书的能力更上了
一层。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戏蚁图”片断精读:
“我并不欣赏它们那细瘦的模样,但我欣赏它们的动作,沉着、迅速而有规律。

有时,我也担心它们会迷路,当我看见一只蚂蚁走得太远的时候,就用一根小草把它轻轻地拨回。

我不知道这样是否会扰乱了它的工作,耽误了它完成任务。


1)、读这段话,思考:这段话写了什么?(“我”观看地上的蚂蚁。


2)、根据上个片断的学习方法,想像地上一群蚂蚁的忙碌和“我”与之亲近的情景。

3)、读出作者看蚂蚁时的那种专注和逗蚂蚁的乐趣。

(三)重点朗读,体会情感。

出示句子:“小时候的夏日中午,总是这样过去,我从不厌倦那充满生命快乐的花园。


1、联系上理解“充满着生命快乐的花园”。

2、用相近的词语替换“总是”、“从不厌倦”,说说能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联系前“去享受我自己的中午”,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4、读句子,读出童年的“我”对快乐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

出示句子:“花醒着,草木醒着,风醒着,我也醒着,在夏午的阳光里。


1、读句子,说说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醒”字重复了四次,它们在句子中分别是什么意思?包含有什么共同的意思?
3、在夏午。

“我”逃避午睡,醒着,是想做什么?(享受花的美丽、草木的芬芳、风的凉爽。


4、课的语言优美,一个个看似乎平淡乏味的字,在作者的笔下竟可以排列组合得这么神奇,富有魅力,可以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得如此真切。

,让我们读读这充满夏日诗意的句子。

(四)总结。

板书设计:
3 夏午
小时候逃避午睡享受充满生命快乐的后花园
成年以后逃避午睡牵挂着窗外的自然
享受生命
教学反思:
古诗诵读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形象。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写儿童的诗?(牧童)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写儿童的诗。

和《牧童》这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是想借助风的力量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老师加以点拨
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
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
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舟过安仁》赏析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
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
张开了伞呢,原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可能是诗人闲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
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

怎么解开的呢?
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
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
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
一幕。

板书设计:
收篙停棹
舟过安仁怪无雨张伞赞赏喜爱
因使风
教学反思: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