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必做训练: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
一、选择题
1.(2013·上海·22)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扩张方式各有侧重。

以下能对应的是( ) A.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
B.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C.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D.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

伴随着殖民扩张,资本的原始积累也发展起来;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商品输出成为对外扩张的主要方式,资本主义也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故应选C。

2.(2013·河北名校调研)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

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

“某地”是指( )
A.英国的伦敦
B.法国的巴黎
C.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D.意大利的威尼斯
[答案] C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

17世纪的荷兰掌握世界商业霸主地位,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故选C项。

3.(2013·茂名二模)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因其思想不见容于当道,被迫流亡他国。

1631年,他称旅居的城市是“货物无奇不有”之地。

他问道,“要找到世人所可能希冀的各种货物和珍奇物品,这世上还有哪个地方比这个城市更让人如愿?”由此可知,当时笛卡尔流亡于( )
A.意大利B.西班牙
C.荷兰D.英国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1631年,旅居的城市是‘货物无奇不有’之地”,联系所学知识,这个城市最可能是商业资本主义最发达的“17世纪的海上马车夫”荷兰的。

4.(2013·潍坊三模)“白人传教士刚到非洲时,他们手里有《圣经》,黑人手里有土地。

传教士说:‘让我们祈祷吧!’于是大家闭目祈祷。

可是到黑人睁开眼时,发现情况颠倒过来了:黑人手里有了《圣经》,白人手里有了土地。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殖民者以宗教作为侵略工具
B.非洲意识到殖民扩张的危害
C.传播宗教是殖民扩张的动力
D.土地是殖民扩张的唯一目标
[答案] A
[解析]据“黑人手里有了《圣经》,白人手里有了土地”这一信息可分析出A项符合题意。

D项中的“唯一”太绝对,B、C两项不能反映材料本质。

5.(2013·广东百校联考)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

”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
A.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B.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D.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地理大发现促进了欧洲“疆界”的变动,创造了世界的奇迹。

这里的“奇迹”是指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故选C。

A、B两项属于现象;D项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

6.(2013·河北高中质检)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500年至1763年间,欧洲由于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亚及南北美洲人烟比较稀少的地区,已从默默无闻的地位中崛起。

”在此,作者强调了欧洲崛起的( )
A.市场因素B.军事因素
C.技术因素D.政治因素
[答案] A
[解析]从题干看,欧洲由于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亚及南北美洲人烟比较稀少的地区,说明占有了较多的市场,故A项正确。

7.(2013·安溪联考)学术界把明末以后称作“中西文化融会期”。

促使这一“文化融会期”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
B.明朝国力的强盛
C.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答案] A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西方传教士在明朝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文明出现了“西学东渐”,同时也将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到西方,出现“东学西渐”。

C项时间不符合。

故选A。

8.(2013·华南师大附中模拟)加州大学教授彭慕兰认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即“欧洲奇迹”,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西欧胜出。

由此可见西欧得以胜出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
B.资产阶级革命
C.工业革命
D.中国社会制度落后
[答案] C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煤的广泛应用和海外市场的扩大,可见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最主要的因素,其余A、B、D三项都与“煤的广泛使用”信息无关,排除。

9.(2013·湖北名校调研)1901年12月10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下列各项是一部关于伦琴的电视片中设计的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人们可以通过无线电广播得知他获奖的消息
B.伦琴为节省时间可以订机票前往瑞典领取奖金
C.伦琴可以从报纸上获悉列强驻军北京至山海关
D.伦琴可以用奖金购买垄断公司股份而成为股东
[答案] B
[解析]据题干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以内燃机作动力,把飞机升上天空,在蓝天中翱翔的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得以实现,1901年飞机作为交通工具还未出现,故选B项。

10.(2013·临沂)托拉斯在美国刚刚出现时,“全国视为怪物,视为妖魔。

政府务所以摧抑扫除之,……至千九百年以后,举国舆论,幡然一变。

于是遏禁之政策,一变为补救之政策。

”它表明当时( )
A.政府放弃了自由竞争政策
B.国家实行“混合经济”
C.托拉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D.政府成为“总资本家”
[答案] C
[解析]托拉斯是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

托拉斯的发展,对生产和市场的控制,会影响国计民生;但托拉斯也会采取市场调查,改进技术管理等措施,从而减少生产的无计划性。

这也是人们对它态度变化的原因,选C项。

A、B、D各项与题干无关。

11.有人考察了英国城市曼彻斯特后说:“这些巨大的建筑物,高耸于人们的住所之上,隔绝了空气和阳光;它们像不散的浓雾一样包裹着人们。

城市的这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那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这里人性获得了最为充分也最为野蛮的发展;这里创造了文明的奇迹,文明之人却几乎沦回野蛮人的境地。

”上述材料可以观察的视角不包括( ) A.经济发展B.社会分化
C.环境污染D.阶级斗争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和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曼彻斯特“创造了文明的奇迹”体现了A项经济发展;“城市的这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那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体现了B项;“像不散的浓雾”等体现了C项环境污染;D项与材料不符,故选D。

12.(2013·淄博二模)1828年,一位德国旅行者把英国描述成为“每年都有近乎神奇的新创造进入生活”的国度。

这些“新创造”主要是指( )
A.机器和工厂B.法律和制度
C.理论和学说D.科学和发明
[答案] A
[解析]由题干时间“1828年”可知,西方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科学与技术尚未实现结合,所以排除C、D两项,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普遍确立在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完成之后,所以排除B项。

二、非选择题
13.(2013·河北高中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人口压力下,英国出现了能源危机(木材短缺)和棉布危机……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还有其他各种条件,包括水力资源、煤矿资源、银行信贷系统,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有利于资产阶级发展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

——引自《保留工业文明的脚印》
材料二西方国家针对工业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不断建立、调整和完善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甚至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营养。

——引自《保留工业文明的脚印》材料三“已近两个世纪的现代文明在人们合作能力上没有扩大和发展,而在发展物质的科学的神圣的名义下不知不觉地做了许多事情损害着团体协作和处理人事能力的提高。


他还引用一位澳大利亚医生写给他信中的言论说道:“科学的发展能够使我们认识一切,惟一的例外是,人类迄今仍不知道如何和谐地共处。


——引自梅奥元《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文明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主要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工业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主要影响。

[答案](1)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口增多,导致棉布危机。

英国具有良好的工业革命资源条件、金融条件,以及优越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

(2)经济机制:从自由主义到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政治机制: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社会运动机制: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机制;民权不断扩大。

(3)主要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借鉴。

但损害了人类团体协作和处理人事能力的提高,使人类难以和平共处。

14.(2013·徐州调研)工业化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能源,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一个国家的内地交通方面,人们从未见过任何革命能够比得上美国在几年时间内所实现的那种革命。

谷物、煤炭、各种货物的运输,几乎只需以前所用的马匹的半数。

商业旅行快了一倍以上。

农业进步与商业进步并肩前进。

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样子。

我们的一切出产都增加了价值。

作为这个大运动的枢纽的东西就是我们道路的改革。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材料二英国的煤产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上升到1800年的1200万吨,进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万吨。

……在1850至1913年间,硝酸盐、钾碱和过磷酸钙的产量从微不足道的数量分别上升到899,800公吨(其中四分之三用于制肥料)、l,348,000公吨和16,251,213公吨,……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

加拿大的小麦、澳大利亚的羊肉、阿根廷的牛肉和加利福尼亚的水果可在世界各地的市场中找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英国艺术家约瑟夫·特纳画出了汽车的速度。

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

……当那个时代最有发明才能的机械师布鲁内尔出现在他设计的英国桥梁的开幕式上时,乐队演奏:“好啊!英雄来了!”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交通领域变革的历史背景及对英国社会的影
响。

(2)据材料二、三,说明工业化对世界农业发展及能源利用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人们对于工业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原料、商品运输发展的需要。

影响:促进人口、物资流动;加强经济间联系;改变人们时间观念;增大人们的活动半径;冲击等级观念。

(2)粮食储运条件的改善;新型肥料(化肥)使用;加快农牧产品在世界的流通。

蒸汽机的使用增加了对煤炭的需求和开采。

(3)歌颂。

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凸显了人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