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语文新设计同步必修五讲义:专题一 第6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
俞孔坚: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才是真正的地标
地标含义:是自然的,也是历史的
“文化地标”实际上是两个词:一个是地标,一个是文
化,体现在城市中,就是一种地方的文化需要通过一个标志
来形成,成为这座城市和这群人类对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认同感。

给城市找一个这样的东西实际上既很难、也不难,因为这样一个标志通过两个步骤来决定:一个是自然的地理生态环境条件,自然条件决定了人是怎样发展文化来跟自然相适应,这种特色被大家都认同了,就形成了城市的一种标志性的东西。

第二个是历史形成的城市特色,有什么样的历史,他自然就慢慢积淀下来,最后形成了城市自己的特色。

北京的很帝王的、厚重的、规则的、严谨的、大一统的标志性建筑和中轴线如果放到泉州去,那就不合适了。

地标原则:不见得最贵,最大,但要最真实
地标不见得是最昂贵、最巨大的东西,而应该是有特色的东西,同时这个特色要得到广大人的认可。

名人应该被珍惜,他们对社会做的贡献无可非议,不一定非得说这是“生祠”。

余秋雨做了很多贡献,他的故居被保留,那是无可非议的。

我认为遗产应该被真实地保留。

哪怕这个人不是很出名,村里的人、镇里的人,或者这个城市的人以他为骄傲,这就是一个好事。

地标也好,名人故居也好,不在乎钱多少,一定要真实地反映这里的文化、这里的自然,如果是一个人,就应该真实地反映这个人。

安徒生童话里的美人鱼是很小的,丹麦人就做了一个雕像,变成了全世界游客向往的地标。

地标误区:唯钱,唯权和小农意识
上百亿做一个奇形怪状的东西,有可能就成了一个地标,有可能过了几年就被炸掉了。

世界最高楼不可能永远最高。

这种地标追求的所谓最高、最大、最昂贵的,如果失去地方特色,不能彰显地方特色,都是没有生命的。

中国现在的一个误区,可以归结为三种意识:第一种就是暴发户意识。

兜里
钱太多,就想搞个最大、最豪华的东西,他要彰显自己的身份,但这个身份彰显出来只有一个价值观:他是一个暴发户。

地标是一个城市身份的物化,身份是文化的,弥散在整个空间里。

一旦做成地标,就物化了这个城市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甚至是市长的审美观。

第二个是长官意志。

谁权大,谁说了算。

这也是中国封建遗毒:不尊重平常的人、平常的事,把非常的东西看得很重。

汉武大帝造宫殿就要造气势最非凡的,秦始皇造陵墓要用水银。

这种价值观一直留存到现在,我们的市长、市领导里都有。

所以你可以看到政府大楼做得最豪华。

第三个价值观就是小农意识:攀比,比较,看隔壁庄稼长得好心里就不愉快。

小农因为很穷,所以就特别向往华贵的、特别爱攀比,这就形成了城市之间的竞争、攀比。

他没有尊重普通人的平常。

这三种价值观可以解释中国为什么会出现造文化古城、造假、造最高楼。

最好的地标:村头的那棵风水树和青藏高原上的玛尼堆
你足下的文化是最真实的、最代表你们城市的,当地的野草是最代表这个城市的。

如果每个城市都用自己的野草和他自己沉积的文化,而不是去外面搜珍猎奇、去装点自己,那么这个城市就显现了自己的特色。

文化地标应该就是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确实反映城市的精神。

譬如说我家村头的那棵大樟树,这樟树是自然的,却被赋予了好多故事、好多精神,我就把它当作一个地标——但这棵大樟树被砍掉了。

每个村庄都有一棵风水树,这就是每个村的地标,它指引人在大地、空间和社会上有一种归属,有一种认同感。

我最喜欢青藏高原茫茫荒原中突然看见的一片巾幡,巾幡底下是玛尼堆。

这个地标是人民来建的,是乡土的,它在形成过程中包含了所有人的一种文化认同,这个地标是真的有价值的。

地标一定是乡土的,是人跟土地的精神联系,是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所以说,村头的那棵风水树和青藏高原上的玛尼堆,那是最好的地标。

一、学习目标
1.把握景观设计的关键词——场地元素、场所文化、场所精神、设计途径,了解景观设计的思路,领会设计意图。

2.欣赏歧江公园设计之“美”,享受创造的理趣。

3.感受设计者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二、作者连线
景观设计师——俞孔坚
俞孔坚,生于1963年,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学者,景观
设计师。

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1995年获美
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主攻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

现任北
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
究院院长、首席设计师。

主要设计并建成的项目有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都江堰水文化广场、广东中山歧江公园等。

代表作品有《生物与文化基因上的图式》《理想景观探源》《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从硅谷到中关村》。

三、背景探寻
化腐朽为神奇——歧江公园景观设计
广东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止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凝结了中山人太多的悲壮记忆,市政府决定把船厂旧址改建成公园。

香港和法国设计师因缺乏深厚的文化和情感内涵,没有设计出令人满意的方案,市政府聘请俞教授作为公园的主要设计者。

俞孔坚对中山市的城市规划做了专题研究,对中山市水系、绿地系统等有着深入了解,向市民展示出一个富有个性的公园景观设计,表现出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追求时间之美、野草之美、人性之美的思想。

四、归纳整理
1.字音
①歧.江(Qí)②淤.泥(yū)③茭.白(jiāo)
④苦苡.(yǐ) ⑤厄.运(è) ⑥脚踵.(zhǒnɡ)
⑦烟囱.(cōnɡ) ⑧船坞.(wù) ⑨琥.珀(hǔ)
⑩椽.子(chuán) ⑪裸.露(luǒ) ⑫繁衍.(yǎn)
⑬掺.杂(chān) ⑭菖蒲
..(chānɡ pú) ⑮栈.桥(zhàn)
2.字形
①⎩⎨⎧怡(yí)怡和贻(yí)贻笑大方饴(yí)甘之如饴殆(dài )百战不殆 ②⎩⎨⎧堪(kān )不堪入目勘(kān )勘测戡(kān )戡乱斟(zhēn )斟酌
③⎩⎨⎧概(ɡài )概念溉(ɡài )灌溉慨(kǎi )感慨 ④⎩⎨⎧摄(shè
)拍摄蹑(niè
)蹑手蹑脚慑(shè)慑服 ⑤⎩⎨⎧彻(chè)彻底沏(qī)沏茶砌(qì)堆砌窃(qiè)偷窃 ⑥⎩⎨⎧渲(xuàn )渲染
喧(xuān )喧哗宣(xuān )宣泄暄(xuān )寒暄
3.词语
(1)中止·终止
【辨析】 两者都有“停止”“使停止”的意思。

“中止”表示因故中途停止;“终止”表示事情终了,或因结束而停止。

“终止”表示到了头,到了终点;“中止”则没有这个意思。

【运用】
①相关管理部门已进入调查,如果确实因为费用问题而________手术,不仅是医德问题,还会追究法律责任。

②这样就会有部分人认为既然国家已经全面放开二孩了,那是不是就代表我们一直施行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被________了呢?
答案 ①中止 ②终止
(2)裸露·袒露
【辨析】 两者都有“显露、露出”的意思。

“裸露”指没有遮盖,露在外面。

“袒露”指显露;比喻坦率地表露或流露(多用于思想、情感等)。

【运用】
①针对采矿造成的多处破损________山体,有关部门采取种植高大乔木、藤本植物覆盖、土石方回填绿化等方式进行生态修复,做到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实现自然生态景观和谐统一。

②日前,《奔跑吧》节目组推出了一个“励志感人”的全新宣传片,以七兄弟
________心声作为开场白,接着融入普通人的真实情感,号召大家一起,为梦奔跑!
答案①裸露②袒露
4.成语
(1)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

(2)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3)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

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

(4)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5)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该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

(6)诗情画意:诗画一般的美好意境。

(7)不折不扣: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彻底。

(8)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清楚。

(9)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

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

一、合作探究
1.中山歧江公园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既有设计时间上的跨度,又有设计空间上的广度,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
2.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设计理念?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设计师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平常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美的思想。

它的设计形成与思路和中国传统的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相同,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点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获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3.怎样理解第四部分“理解设计”中“良好的景观不是职业设计师的凭空创造,它们经历时间而发展,随着历史与人的活动的含义的积淀而成熟”这句话?答:
答案这句话强调说明景观要有时间的纵深感,既能让人们透过眼前的景观忆起往昔的岁月,看到历史的幽深,又能让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铭刻下新的记忆。

同时眼前的景观还能给人以畅想的空间,使足下的景观对未来有所启迪,即景观要能留住历史、记录现在、昭示未来,景观要能充满文化感和时间感。

4.如何理解“足下的文化”“野草之美”的含义?
答:
答案“足下的文化”就是日常的文化或因为日常而将逝去的文化。

在文中具体指在一个普通造船厂所存在过的那片土地上,那个时代、那群人的文化。

作者以此告诉我们要关注平常人的事,关注他们的感情、他们的需要。

“野草之美”就是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

作者以此告诉我们要善待脚下的自然、乡土的自然。

5.中山歧江公园的景观设计除了体现“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还体现了“人性之美”,请结合全文,概括出文中人性之美的具体表现。

答:
答案通过对原址中的厂房和机器的艺术提炼与表现,体现了工业时代的故事之美、时间之美;用红盒子装置,体现了工业时代的劳动之美;用铁轨这一元素,体现了人生的探险之美;水塔、烟囱、龙门吊等元素的再利用,体现了工业时代的智性之美、力学之美;用野草这一元素的再生设计,体现了公园的自然之美、
平常之美;等等。

6.文章的第五部分是“几点遗憾”,这几点遗憾是指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态度?
答:
答案遗憾:①对许多废旧的利用不够充分,导致旧有丰富的生态环境未能完全保留;骨骼水塔和茶舍的重新建造,失去了更为深刻的环境与旧建筑再利用的含义。

②加入一些现在看来有些过分的景观元素。

态度:“几点遗憾”是作者设计完成之后的重新审视,有些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已经觉察到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改变现有设计,这些都体现出设计师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那就是严谨的态度。

7.“理解场地”中作者分别以“挑战”与“解决之道”为小标题,意在说明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作者在这部分分别从“水体与变动的水位”“古树保护与防洪要求”“厂房、机器与历史”三个方面阐述了场地既有许多可以利用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有一些不利的因素。

作者分别以“挑战”与“解决之道”为小标题,讲解了在设计时的一些思考,体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

8.读了《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你最欣赏设计师对公园哪一部分的设计?说说你的理由。

答:
观点一:我最喜欢歧江公园的设计。

歧江公园体现了设计师富于个性与创新的设计理念,在当代中国景观设计中影响很大,设计师注意保留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注意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所以,设计师没有把原先造船厂完全推倒,而是通过设计对它进行艺术性的保留,使之成为人们文化记忆的坐标。

在公园植被绿化上,设计师注意使用当地的乡土植物,用意也是很深的,这些都使歧江公园具
有个性化的美。

观点二:我最欣赏设计师透出的丰富的人文、艺术内涵以及生动的文化气息。

著名生态学家海森堡说:“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既没有伙伴也没有对手,需要面对的只是自己。

”每一个人只要扪心自问,大概都能看得到自己的同流合污。

“受难的自然”可以归咎于人类的进步。

因此,要想减少自然的灾害,首先必须提高我们人类自身的道德素养。

不仅包括青少年,还包括其他所有的人,正如吴良镛院士提出的“全民建筑学”一样,景观同样也是属于“全民”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山歧江公园之美也必将成为文学经典,必将给新的年轻一代留下更深的“烙印”。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主旨探微
本文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富有个性的公园景观设计,表现的是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俞孔坚追求时间之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美的思想。

一、百变素材
(一)从足下获得诗意的栖居
一片林荫,一条河流,一块绿地,无不潜藏着无穷的诗意,保住这份诗意,它一定会让人获得身心再生之感。

俞孔坚教授在歧江公园的设计中站在人文的立场上,注意保留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注意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注意善待脚下的自然、乡土的自然,让人们在足下的野草、足下的土地上获得了诗意的栖居。

(二)野草之美
俞孔坚在歧江公园中大胆使用了野草,体现了追求野草之美、平民文化的理念。

野草因其平凡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是阳光、水和土壤共同创造的生命;野草看似散漫无羁,但却生生息息,绵绵不绝;野草永远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但野草却因植根于大地而获得永生。

“草根”成为当下最流行的词语之一,而“草根文化”也已开始成为改变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股强大的新力量。

二、技法学习
巧妙运用小标题
本文结构层次清晰,主次分明,得益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小标题。

本文中分别使用了五个小标题,使五个部分的内容互相照应,互为补充,在层层阐述中清晰地表现出超越传统的思想,提出了公园设计的具体方案,并指出给人带来的另类文化和野趣之美,提醒人们要培育环境伦理。

拟写小标题“五法”:
(1)时间串联法: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材料。

(2)空间排列法:按不同的空间安排材料。

(3)层层递进法:按事情或由轻到重、或由浅入深的顺序安排材料。

(4)并列组接法:把材料用分镜头的方式组接起来。

(5)情感串联法:以“喜、怒、哀、乐”等情感组接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迁移运用
请为以“寝室三色”为题的文章拟三个小标题,要用三种颜色来体现你的不同的心情。

【答案示例】红色——兴奋不眠夜灰色——时时心无奈黑色——夜深人静时
三、考点链接
成语的运用
文中第三块内容:理解自然。

其中有这么几句:人们在追求“美”,一个同样抽象的概念。

我们习惯于追求园艺之美、几何之美,或古典式的小桥流水之诗情画意。

这些美,作为设计师的追求也都无可厚非。

这几句使用了“诗情画意”和“无可厚非”两个成语,使整个句子表达精练,言简意赅,语义深远,丰富内涵。

读之,易懂易记,效果良好。

成语考查是高考语言知识测试的常考点,其题
型和难度一直相对比较稳定,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3分。

其错用类型多为感情色彩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语境或逻辑错误。

在试题中出现的成语,大多数在各类书刊中比较常见,却容易被误用。

近年来,高考成语辨析试题也正逐步向细化、深化和情境化的方向发展,除成语的常规用法外,一些成语的非常规用法也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如两栖性成语、形似性成语、成语与语境的特殊语法搭配等。

高考考查的成语难易度应适中,一般来说,出现在试卷上的成语应是比较常见的,而且选项设置的语境大多是经过强调的语境。

对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溯本求源,谨防望文生义
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特征,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

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判断这类成语误用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把握此类成语的本源,即成语的原始意义。

为此,对成语中的关键字眼要多加关注,如“不刊之论”中的“刊”不是“刊登”的意思,而是“修改”之意。

成语多约定俗成,源于典故,只有参透本意,方能把握,如“火中取栗”“七月流火”。

另外,成语的意思不是几个语素意思的简单相加,也有特定的生成背景,如“胸有成竹”。

(二)看清对象,谨防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范围,词义有所侧重,适用的对象也就不同。

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等等。

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或转移使用的范围。

如: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风格鲜明的京剧音乐以
及刚柔相济
....的舞者形体,一举征服了现场观众。

刚柔相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使恰到好处。

此成语多用来指精神、气质方面的对象,此处形容“舞者形体”,属于搭配不当。

(三)明晰感情,谨防褒贬误用
从感情色彩方面来考虑,成语一般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

这就要求在
使用成语时,要把握好感情色彩,避免褒贬误用。

有的成语意义较为复杂,感情色彩呈现两面性,如“想入非非”,指胡思乱想,多含贬义;指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属中性。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境界或环境优美的地方,用于褒义;比喻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地方,含有贬义。

(四)着眼语境,谨防重复矛盾
成语的使用都有特定的语言环境,有的要和这个句子氛围相协调,有的要和人称相对应,有的意义要和句子相吻合。

同时,还要考虑成语意义和语境的意义是否有重叠,是否前后矛盾。

成语也是词语,也有一般词语的语法属性,比如,修饰语与名词中心语能否搭配,动词和宾语能否搭配,动词能不能带宾语,等等。

如“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防患未然”指“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与句中“在种种灾害面前”矛盾。

(五)尊卑有序,谨防谦敬错位
成语在流传的过程中融入了浓厚的传统文化,不仅要看含义、语法等,还要考虑尊卑长幼、男女主宾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成语时必须自谦敬人,得体合度。

如果辨别不清,就会谦敬错位,叫人啼笑皆非。

如: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
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
...之.吧。

姑妄言之意思是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

只能对自己使用,是谦词,不能对别人使用。

此处使用错误。

(六)兼收“多义”,谨防顾此失彼
在成语使用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成语不止一个义项或感情色彩,但在使用过程中,其中的一个义项或感情色彩使用较多,就容易将另一个意义或色彩忽略,导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常用的含义往往耳熟能详,而不太常用的含义则鲜为人知,一旦使用便误认为是错误的。

这类两用的词在历年的高考中时有出现,在复习时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两用成语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褒贬两用成语(如“登峰造极”“难兄难弟”等)、中性与贬义共用的成语(如“左右逢源”“堂而皇之”等)、本义与引申义共存的两用成语(如“光怪陆离”“一针见血”等)、贬义与自谦共用的成语(如“班门弄斧”“信笔涂鸦”等)。

(七)厘清差别,谨防似是而非
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语音和字形相似,意思接近或有一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的过程中极易混淆。

如“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无所不至”与“无微不至”等。

对于这些成语,一是要辨别“形异”,二是要找出“神异”。

成语在句子中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上下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做有关成语考查题,理解成语的含义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把握语境,综合考虑成语的词义、词性、轻重程度、适用对象、感情色彩、范围大小、搭配习惯、文化习俗等,根据语境去判断成语的使用正误则更为重要。

【对点训练】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分层训练]中第1题。

四、悦读心赏
人文的设计理念,条理清晰的说明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鉴赏
歧江公园是广东中山市的一座公园,与其他城市公园的
不同之处是,它是由一座破旧的造船厂改造而成的。

俞孔坚
作为这座公园的主要设计者,有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

这一
理念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
与生态的功能的真正全面的融合;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其设计形式与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相同,它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

他的设计注意保留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注意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所以这个设计保留了古榕,没有把原先的造船厂完全推倒,而是通过设计对它进行艺术性的保留,使之成为文化记忆的坐标,在公园植被绿化上,注意使用当地的乡土植物。

这些设计体现了以下原理:设计应植根所在的地方;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其生活空间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含意的,有关天地——人——神;适应场所的自然过程,因为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场所设计决不意味着模仿和拘泥于传统形式,新的设计要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使用当地材料、植物和建材;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让自然做功;显露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