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学公开课《蜀道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教学公开课《蜀道难》教学设计(2)
全国教学公开课《蜀道难》教学设计
[活动] 让学生比较哪种更好。

简说原因。

[明确] 第二种。

“尚”和“愁”拖长,起到强调两个字的作用。

而且语速使人感觉到重点是在“不得过”和“愁攀缘”上面。

完全符合要突出山势的高和险峻这个重点。

[小结] 正因为山势险峻,连黄鹤和猿都过不去,人当然更过不去。

所以有时候要突出一个意思,不仅仅是用加重语气的方式。

有的时候反而降低声调,读慢一些,更能突出这个词句的含义。

[活动] 生齐读。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坐长叹”。

) [小结、提问] 这几句表现人难以攀越蜀道的无可奈何之感觉。

最后剩下开头的两句话,这两句应该怎么读?
[参考] 开头两句读得应该比较有气势。

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全文出现了三次,是全文的主旨句,读得比较有气势就可以突出全文的这个重点。

[提问] 怎么读才能有气势,怎么读?
[参考] 语序要缓慢一点。

应该抓住重点“难”。

(师范读)结构比较紧凑。

(生范读)
[明确] 应该读快一点,强调“难于上青天”。

再重点强调“青天”。

因为上蜀道比上青还难。

突出蜀道的高。

前面两句直抒胸的话,最前面三个叹词“噫吁”稍微拖长读。

(师范读)后面一句“危乎高哉”“呼”和“哉”要读慢一点,突出前面的“危”和“高”。

生范读。

[活动] 全体学生齐读。

(从开头……难于上青天。

)
[点评] 难于上青天还应该读得声音高一点。

更果断一些,有力一些。

充分突出这首诗的主旨。

因为一开始它就奠定了这首诗的豪放的.基调。

我们应该通过朗读把它体现出来。

[活动] 生再齐读。

[活动] 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

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
的激情。

2.赏第二小节
[活动] ①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鉴赏了一下。

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②这一段的鉴赏我要交给大家,请大家先选择其中一处改写成散文并体现出这首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不要扩展,只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做拓宽就可以了,并且要能体现出他浪漫主义的风格。

)
③(几分钟后),先将写的东西在四人小组里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推举出一名写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改写参考一] 只见在那个沧桑的千年古树上,一只单薄的鸟儿站在最单薄的那根树枝上用劲啼叫,仿佛心中充满哀怨。

成对的鸟儿一前一后穿梭在林子里,好不自在。

一片的空山寂寥、肃静,只听见杜鹃在夜色中啼血。

[改写参考二] 连绵的山峰高大险峻,仿佛耸入云。

一棵枯松倚挂在悬崖上,似乎即将跌进深谷。

湍急的流水与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势的瀑布像是在互相较量。

它们使出最大力气撞击山崖。

发出雷鸣般的声音。

[改写参考三] 只见鸟儿在高高的古树上悲哀的鸣叫着,雌鸟紧跟着雄鸟在林间盘旋。

又听见杜鹃在朦胧的月光下悲哀的鸣叫,似乎在为空无一人的山峰悲鸣。

[改写参考四] 接连不断的山峦直耸入天,在夜色中更显得可怖,崖边的几棵松树机警地挂在绝壁边,鬼魅而妖冶。

奔腾的激流与瀑布相撞,发出雷鸣般的巨响,冲击着山崖,一块块碎石沿着几乎垂直的崖面滚入了涛涛的江水中,转眼便不见了。

其他同学评一下,哪个同学改得最好,为什么?请两位同学。

]
[点评] 第一处描写营造的是让人惊恐,非常凄凉的氛围。

第一段写好不自在,和原文的意境不相切合。

改写不仅仅是扩展、想象就可以了,还要忠于原文。

[提问] 这一段如何通过朗读体现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首先看第二段,描写有两部分,这两部分描写处理是否相同,为什么?
[明确] 不相同,因为第一段是讲“悲鸟”和“子规”,体现了一种比较悲凉的气氛。

应该读得稍微慢一点。

显得气氛比较悲凉一些。

下面一句描写的是山势的险要和情景的可怖,要读得快一点,气势要稍大。

使人能体会到险要的感觉。

[活动] 生示范读。

(从“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连峰去天不盈尺”……“乒崖转石万壑雷万壑雷”。

) [点评] 第二处读得快一些。

语调再加重一些更好。

[活动] 全班学生齐读这两处描写。

(从“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连峰去天不盈尺……乒崖转石万壑雷”。

) [提问] 这段里面还有几个抒情的句子,应该怎么念?
[明确] 这段里的抒情句念得表示出对朋友的担心,劝告他不要去蜀地的感情要表现出来。

[活动] 齐读。

把它和两个写景的句子和在一起。

(从“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赏第三小节
[提问] 第三段的句式和前两段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前两段都是以长句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段大多数都是短句,以四字句为主。

好处:与前两段形成了一种语言上参差不齐,整散结合的特点。

更加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奔放热烈的感情。

也反映出诗歌语言富于变化。

[小结] 由此可见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不仅仅体现在诗歌的内容上,还体现在诗歌的语言上。

语言上灵活多变,句式参差不齐,自如地表达诗人的情感,这也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一种特征。

[提问] 一起来看第三自然段,这一段的韵脚有什么变化?首先把压韵的字找出来。

[明确] 第一个:开、豺压ai韵。

第二个:麻、家压a韵
第三个:嗟
[小结] 前面几段,第一段和第二段韵脚的变化比较少,基本上比较一致基本上是压an韵。

第三段韵脚变化一共发生了三次。

为什么要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第三段主要讲的内容是感叹蜀中战祸之烈。

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情感。

韵脚多变也就更加灵活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情感。

换句话来说,就是作者强烈的情感通过韵脚的变化表现出来了。

[小结] 由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知道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是章法灵活多变。

[提问] 第三段四字句比较多,这些四字句应该怎么读?
四字句应该读得节奏比较快一点。

因为它表现出蜀地战祸比较多,他更希望朋友不要去那些地方,是他一种比较真心诚意和确实希望这样的劝戒。

应该读得比较快、坚定一些。

四字句节奏短促而有力,读时两字一顿,要稍快一点。

[活动] 齐读(从“剑阁峥而崔嵬”……“侧身西望长咨嗟”。

)
[提问] 这两段分别从什么角度来突出、咏叹蜀道之难的呢?
[明确] 第二段咏叹蜀道之险。

第三段突出蜀道经常发生战乱。

突出蜀地之乱。

多媒体课件展示:
叹蜀道之高(第一段)
蜀道难叹蜀道之险(第二段)
叹蜀中战祸之烈(第三段)
通过一个咏叹句反复出现,使得咏叹的感情逐步加深。

多媒体课件展示:
前人对蜀道难的高度评价:
逼真纵横,如虬飞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沈德潜《唐诗别裁》
《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也
——殷番《河岳英灵集》
首二句以叹词开其端,末二句以叹词结其尾,首尾相应,关键之缜密也。

白此诗极其雄壮,而铺叙有条,起止有法,唐诗之绝唱者。

——朱谏《李诗选注》
[活动] 这些是前人对《蜀道难》的评价,我想请一部分同学对这
篇课文也来评点一番。

用很精简的一句话。

把你阅读的感受、理解都可以写出来。

其他同学也思考,在书上写一下。

[参考] ①感情豪放,笔法飘逸。

②气势雄伟,引人入胜。

③句不拘长短、声不拘高下、韵不拘同异、笔随兴至、自然真切。

④文句参差、笔意纵横。

如天马星空,非太白不能为也。

[小结] 1.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
(1)李白的诗具有非常强烈的思想感情。

(2)鲜明的个性。

(3)具有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并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奇丽惊人的幻想来描绘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抒发美好的理想愿望和强烈的感情。

(4)结构上跳跃多变。

(5)风格多样,但以雄奇、飘逸为主。

语言热情奔放,而又清新自然。

2.[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鉴赏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特点。

至于这首诗的内容,比如说它的主旨,他的写作的目的,甚至写作的时间历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我希望大家在下课以后能够多去阅一下这方面的资料,形成自己的看法。

[活动] 齐读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