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说课稿【三篇】-最新范文
高一语文优秀说课稿(通用11篇)
![高一语文优秀说课稿(通用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da56c5e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0d.png)
高一语文优秀说课稿高一语文优秀说课稿(通用11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语文优秀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一语文优秀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1、教学对象分析《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本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再别康桥》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
虽然本诗向来众说纷纭,但其艺术之美人所共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教学目标由于本诗是高一学生学习的第一首现代诗,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学习方法,从而能广泛欣赏诗歌,因此将本诗的学习目标确定为:①、认知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③、德育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4、教学重难点高中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他们产生了对教师的过多依赖,从而缺失了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此种情况将本课重难点设定如下: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2 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教法分析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共7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共7篇)](https://img.taocdn.com/s3/m/77d549adfd0a79563c1e7228.png)
篇一:高中语文说课模板通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几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简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几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的课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文章主要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本篇课文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什么特色。
学习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通过对本篇课文学习,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目标:(一)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使学生领悟诗的思想感情,鉴赏文学作品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同时,本篇诗歌通过典型意象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巧妙的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
确立教学目标如下:我的知识目标是: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真情。
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是: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反复诵读,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以及意象的体味与把握。
(二)文言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同时本课情节、结构、语言等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的基本常识;理解文中所出现的生僻词以及意义特殊的词语;把握文中的主要思想感情,初步鉴赏文中的形象与个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并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翻译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
我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高一语文说课稿三篇
![高一语文说课稿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6bdb457aa0116c175f0e48fc.png)
高一语文说课稿三篇高一语文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
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
《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的讲读课文。
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__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重难点1、教学目的: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翻译的能力。
2、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3、教学难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感悟、熏陶和积累。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__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2、说学法:“新课标”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设计了:(1)朗读法——只有反复读才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
本节课,我以语文学习普遍规律“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为指导而设计教学,以教给学生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为目的而推进教学,以“情”为突破口,以“读”贯穿始终,期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环节: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高一语文说课稿最新5篇
![高一语文说课稿最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10c1e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1a.png)
高一语文说课稿最新5篇高一语文说课稿精选篇1《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是曰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
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尝散文的语言。
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
《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终一篇课文,文章以发觉海棠花未眠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
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观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
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化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依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学问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理解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2)学问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尝散文语言。
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觉美,感受美,学会制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确定为:理解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说教法: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
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
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能尽快的抓住关键。
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殊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自主合作的探讨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1、导语设计:以一组鲜花图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让学生自由发表观后感受,引起学生对自然美的留意和观赏。
高一语文说课稿范例五篇
![高一语文说课稿范例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9a1b1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0f.png)
【导语】⾼中学习容量⼤,不但要掌握⽬前的知识,还要把⾼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体才能学好。
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初中的学习有更⾼的要求。
⾼⼀频道为莘莘学⼦整理了《⾼⼀语⽂说课稿范例五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语⽂说课稿范例 ⼀、说教材 《登⾼》是⾼中语⽂必修3第⼆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的第三⾸。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化上兼容并包,⾳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对诗歌创作产⽣了积极影响。
同时,诗歌本⾝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
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成就,具有极⼤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是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杜甫的⼀⾸代表性律诗。
古⼈评价它是“杜诗第⼀”、“古今七⾔律第⼀”,可见其重要位置。
这⾸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的鉴赏价值。
学好此诗,有助于提⾼学⽣的诗歌鉴赏能⼒。
⼆、说教学⽬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丰富⾃⼰的情感世界,健康⾼尚的审美情趣,提⾼⽂学修养”。
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标,让学⽣⾃⼰在诗的海洋⾥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法是本课的着⼒点。
掌握⽅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
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般⽅法,提⾼诗歌鉴赏能⼒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标。
2、学⽣观决定教育观。
让学⽣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个性,注重学⽣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
师⽣平等对话是⼀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法⽬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
让学⽣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精选高一语文说课稿4篇
![精选高一语文说课稿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eff928f168884868662d6d8.png)
精选高一语文说课稿4篇精选高一语文说课稿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语文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说课稿篇1一、教学目标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三、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知识迁移法、、分组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我所采用的是高效课堂的模式)情景导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
”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所以我的导入是这样的:……1、自学感知,敏锐感悟为了更好的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自行解决本课的生字词,及简单的句子理解,初步弄懂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结构。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采用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整首诗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将本课中觉得难以理解的问题找出来,留待接下来的环节一起解决。
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充分利用所有学生手中的教学资源。
这个环节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利用学习资源,达到班级资源共享。
让学生走进文本。
2、合作探究,共同分析这个环节学生分小组进行,这个环节中要讨论的问题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自学环节中留下的疑难问题。
第二部分是本课重难点问题,针对本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2、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3、上下片有什么联系?4、共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同学们通过分组,将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的问题和老师所给出来的问题,合作进行讨论,得到自己的、小组的答案。
高一语文说课稿3篇
![高一语文说课稿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df01c1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70.png)
高一语文说课稿高一语文说课稿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语文说课稿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说课稿篇1各位领导,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想,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
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保卫郑国。
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本文确立三个教学重点。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精选】高一语文说课稿3篇
![【精选】高一语文说课稿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92cb69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a.png)
【精选】高一语文说课稿3篇高一语文说课稿篇1【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①重视诵读和背诵;②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④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②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④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⑤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⑥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设想】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本课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
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期课文学习目标①②的完成。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
在课堂中,将课文学习目标③④⑤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引用典故,解题导入。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
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关于高一语文说课稿范文七篇
![关于高一语文说课稿范文七篇](https://img.taocdn.com/s3/m/a3a88f3f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2.png)
高一语文说课稿关于高一语文说课稿范文七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语文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语文说课稿篇1一、开场白各位领导、专家,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二、说教材《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
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
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今天,“鸿门宴”一语已经成了危险之约的代名词。
学习《鸿门宴》所在的这个单元,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过秦论》中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着重了解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的悲剧性格的揭示。
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
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
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3.学习创造性阅读。
4.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5.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高中语文说课稿6篇(最新)
![高中语文说课稿6篇(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bbaa929427d3240c8547efd4.png)
【精品】高中语文说课稿6篇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语文号。
我今天说的课题是______________(板书:课题、作者)。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和总结迁移六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_______中语文必修_______第_______单元_______课《_______》,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的文章,本单元是_______单元,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_______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高一语文说课稿范文(精选11篇)
![高一语文说课稿范文(精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a8076c5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e.png)
高一语文说课稿范文(精选11篇)高一语文范文篇1诗两首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
文章是诗人的成名作、代表作。
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现实与理想冲撞下的苦闷与忧郁。
这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单元,学习现当代新诗和外国诗歌。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丰富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这是语文课程的任务。
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在学习了《沁园春。
长沙》的豪迈气概之后,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新诗的代表作;树立学生学好新诗;尝试生动学习诗歌,创作小诗的关键。
学生可以借此学习诗歌情感与意象的表达与应用,学习鉴赏诗歌。
说教法根据新课程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对于的学习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应注重学习技巧的点拨和积累,以及情感的挖掘,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情感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识和能力:了解有关戴望舒的知识,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过程和方法: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新课程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形象,理解诗中的意象,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
由于高一学生的诗歌素养和发散性思维还比较低,本文的难点是如何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
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
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在学生对诗歌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讨论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意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发挥学生自主性。
说学法关于学法,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
高一语文上册说课稿(通用5篇)
![高一语文上册说课稿(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0ca501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f.png)
高一语文上册说课稿(通用5篇)高一语文上册说课稿1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
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
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
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
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
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
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
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
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习安排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殽(xio)函膏腴(y)合从(zng)(以下约从从散之从皆读zng)翟景之翟读zhi(凡姓皆如此读)墨翟之翟读d(名)召(sho)滑之滑、王寥之寥皆依今读。
镞(z)笞(chī)因利乘(chng)万乘(shng)之势将(jing)数百之众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2.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高一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高一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81f2a4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bb.png)
高一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高一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优秀说课稿篇1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赤壁赋》。
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
(首先是我的教学理念)一、教学理念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语文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主体性,师生互动性。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始终贯彻这一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下面我来分析下教材)二、教材分析《赤壁赋》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感悟自然”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
本专题旨在让学生于阅读中陶冶性情,培养审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本文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遭“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后所作。
本文运用主客问答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作者力求派遣苦闷,顺应自然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分析完教材,我再来分析下学情)三、学情分析1、高一的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只是直观经验的积累,还没有转移到“鉴赏的”的层面。
2、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学生已经粗知了文章大意,但还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言词汇及句式,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五、教学重难点一是掌握文言词汇及句式,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
高一必修一语文说课稿
![高一必修一语文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b844a8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b.png)
高一必修一语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是高中一年级必修一的语文课程。
在正式进入课程内容之前,我想先简要介绍一下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和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
在高中阶段,我们会更加注重文学作品的深度解读和文化背景的拓展,以及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的培养。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说课: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本次课程的核心内容是《诗经》中的几首经典诗篇,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文学鉴赏方法。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诗经》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并通过比较分析,提高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经》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难点则在于如何让学生跨越时空的隔阂,真正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
为此,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角色扮演和创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递《诗经》的基本知识和文化背景。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古人的角色,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增强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4.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运用所学的文学手法和审美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诗经》的相关音频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 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学习新知识- 详细讲解《诗经》中的几首诗篇,包括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文学鉴赏。
3.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分享。
-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朗诵诗歌,体验古人的情感表达。
高一语文优秀说课稿5篇
![高一语文优秀说课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3706e3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5.png)
【导语】⾼⼀阶段,是打基础阶段,是将来决战⾼考取胜的关键阶段,今早进⼊⾓⾊,安排好⾃⼰学习和⽣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是⽆忧考为你整理的《⾼⼀语⽂优秀说课稿5篇》,学习路上,⽆忧考为你加油!1.⾼⼀语⽂优秀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 本课是⾼中语⽂⼩说单元的⼀篇重点课⽂,是被誉为世界短篇⼩说巨匠的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不论是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看,都具有极⾼的欣赏性,堪称千古佳作。
《项链》以其精巧的构思,出⾊的⼼理描写、意味⼗⾜的结尾被⼴泛传诵。
学习本⽂,可以让我们进⼀步体味作为短篇⼩说巨匠的莫泊桑作品的魅⼒;学习本⽂,可以为学习《陈奂⽣上城》打下基础;学习本⽂,还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外国⼩说的⽆穷魅⼒。
学习本⽂不但可以提⾼学⽣的⽂学鉴赏能⼒,还可以从思想上教育学⽣树⽴正确的⼈⽣观和世界观。
⼆、确定教学⽬标 1、确定依据 1)那么鉴赏⼩说可以从⼩说的⼈物形象、⼩说的语⾔、⼩说的主题、⼩说的结构及⼩说的描写技巧等⽅⾯着⼿。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对⼩说的主题、⼩说的结构及⼩说的描写技巧进⾏鉴赏。
2)本⽂的特⾊:本⽂构思特别精巧,作者为主⼈公设计了⼀个由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了逆境的曲折经历,安排了⼀系列出⼈意料的情节。
这些出⼈意料的情节,⼀次⼜⼀次的摆布着玛蒂尔德的命运,开着玛蒂尔德的⼈⽣玩笑;演绎着玛蒂尔德的命运悲剧。
玛蒂尔德的⼼理,玛蒂尔德的性格,玛蒂尔德的命运均在这曲折的情节中实现。
鉴于上述原因,我将本⽂的教学⽬标确定为: A、知识⽬标: 1、分析⼩说的情节,体会⼩说精⼼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2、分析深刻、细腻的⼼理描写,评价⼈物的性格特征,进⽽发掘⼈物的精神世界。
3、整体阅读⼩说,客观、全⾯地评价玛蒂尔德的形象。
B、能⼒⽬标: 1、训练学⽣抓住线索,快速梳理⼩说情节的能⼒。
2、培养学⽣多⾓度审视⼩说⼈物的能⼒。
3、⿎励学⽣⼤胆想象,展开思维的翅膀,培养学⽣仿照原⽂风格写作的能⼒。
新高中语文考试说课稿范文推荐14篇
![新高中语文考试说课稿范文推荐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56289fb6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4e.png)
高中语文考试说课稿范文推荐14篇5高中语文考试说课稿范文第一篇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一篇短文,是配套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第四单元《故都的秋》这一教读课文的。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读本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他们感悟能力的好地方,所以我们在平时定要注意导读。
2、教材分析:3 鉴于以上两点,我设计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1)教学目的:A、知识目标:②比较学习《胡同文化》、《故都的秋》,鉴赏三篇文章的异同处。
B、能力目标:研读课文,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C、情感目标:高中语文考试说课稿范文第二篇一、教学理念注重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
把握意象,感悟情感,鼓励善学。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教学重难点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手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三、说教法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高中语文考试说课稿范文第三篇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关于高一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7篇
![关于高一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7篇](https://img.taocdn.com/s3/m/b54e2f3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31.png)
高一语文说课稿关于高一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7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语文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说课稿篇1一、联系学生说教材《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
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
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
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
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
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项教学诗歌,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形象与意象的概念、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
但高中阶段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地思想和艺术价值。
二、根据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过程与方法:与《醉花阴》前后联系,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与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通过与《醉花阴》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
教学难点:通过合作探究,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
三、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教学时数为1课时四、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必不可少。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5篇)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e3eb57b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ac.png)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5篇)【篇1】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教材分析】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全文七个部分,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本节课要讲的是第二、三、四、五部分,即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精神品质。
课文第二部分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在第三、四、五部分,作者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其遇难的经过。
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此外,本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这对学习本课有帮助作用。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学习目标】根据上面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从第二节归纳出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
(2)根据刘和珍的行为、事迹,并结合课文注释、补充资料,概括刘和珍的性格、精神、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说课稿【三篇】-最新范文【导语】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 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无忧考网小编整理了高一语文说课稿【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赤壁赋》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下面我将按照说设计理念、说教材理解、说目标设置、说学生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的程序说一下我对《赤壁赋》教学的安排.一、说设计理念:新大纲既肯定了语文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的人文性.因而古代散文的教学要注重积累、诵读、感悟和熏陶,使学生在积累相应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接受古代名篇全方位的感染,提升学生的感悟品质和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二、说教材理解:《赤壁赋》这篇课文是苏教版高一年级,这篇文章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以苏子与客“泛舟赤壁”写起,先后展示了客人们游赏尽兴而“扣舷高歌、以洞箫而和”,客人关于“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悲观失落的感受以及苏子对同一哲学命题的乐观豁达的看法,文章最后收于宾主尽欢“不知东方之既白”的畅达痛快之中.行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样的文章让人不忍释手,读之遍觉“天高地阔,洒脱旷达”;读之便觉有文化的精灵在不知不觉间便潜入到人内心最柔软最深刻的去处.读罢能使人顿觉对人生对世界对宇宙对得失对爱憎对顺达对逆境有了更深刻更坦荡的认知.三、说目标设置:1、知识目标(1)重点字词梳理(2)了解文体特点(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能力目标⑴理解文本内容,感受其情其景.⑵把握优美意境,理解深邃命题.⑶美读赏鉴结合,追思文豪风采.3、情感目标用辨证的思想看待生活,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4、教学重点⑴理解积累文言知识⑵理解作品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⑶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人生境界.教学课时:三课时四、说学生学情:高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所以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再加上和其他同学的相互探讨,关键时刻老师的及时援手,他们具备读出这篇文章的精妙处的基础和能力;但另一方面这篇文章学生能感觉到美但到底因何而美却不一定感觉清晰,并且这篇文章所表达的这种哲学思索对于相对单纯的高一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甚至在少数同学的心中还会激起相反的看法.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五、说教法学法:充分预习——多遍诵读——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发散思维——读写结合多遍诵读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不断深化细化,分组讨论自主探究体现学生的合作,以学生来带动学生,使大家共同进步,发散思维训练学生良好灵动的思维品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带读,是一种双赢的训练方式.教师的意义在密切关注,必要的时候予以关键的引导,导演学生活动,使每个个体的学生都能在整体提升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发展.六、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内容完成知识目标1重点字词梳理、2了解文体特点、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师生合作研讨为辅相关资料链接:1、了解作者2、乌台诗案3、本文写作背景4、关于赋的特点以上资料以教学案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自己阅读了解,把握文本外的知识或和文本有关的表层知识,这些准备工作使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文章.5、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落实文言知识积累目标.6、训练诵读注意读音、节奏,以读来带动知识积累,培养对文章的初步感觉.7、合作探究,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文言知识体系的构建.⑴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大意,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商量解决.⑵翻译重点语句,注意词句的特殊用法8、课堂检测,巩固落实.一)、一词多义、重点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二)、翻译重点句子9、板书安排:板书重点文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第二课时内容完成能力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感受其情其景、2把握优美意境,理解深邃命题和情感目标1、导入以对苏东坡的评价导入,他既是少有的大才子,又是众名家公认为拥有最完美人格的中国文人.他是伟大的,也是可爱的.2、整体感知让学生整体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展开思考,考虑问题,在尊重学生阅读接受的客观过程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写了什么“的基础上完成理解文本内容,感受其情其景的目标A、以段落为单位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写了怎样的场景?B、每个场景中所传达出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回答后形成板书:场景情感基调一、泛舟赤壁图乐二、悲歌吹箫图悲三、客发悲慨图戚四、苏子劝慰图乐五、宾主尽欢图喜3、深入研讨,该环节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解决“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带动学生对文章的深入具体理解和把握意境.文章所展示的五幅场景体现出情感呈现“乐——悲——戚——乐——喜”的起伏变化,再读课文,探究为什么乐?——为什么转悲?——为什么戚然?——为什么又转乐——为什么喜?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把握优美意境,深入理解情感的任务.问题总结:各小组选中心发言人发言总结.一乐为美景良时游赏之乐:眼前风月水柔和之美二悲为君主遗忘不遇而悲:三戚为功业成空人生短暂而戚:历史风月水苍凉之美四乐为乐观旷达拥抱自然之乐:哲理风月水达观之美五喜为尽洗愁情纵情欢乐之乐:眼前风月水自然之美文章中情感的变化是和“风、水、月”的意象紧密相连在具体感受意境的基础上把文章的意境浓缩为“风月水”的特定内涵.4、探究发散:⑴对于客人的这种“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悲观的看法和苏轼对同一问题的乐观达观的看法你是怎样认识的?(此问题在于引导学生自己的思考,来加深对文章的深意的理解,对苏轼思想的豁达达观的进一步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认识到苏轼的观点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即可.并且也可打开思维,锤炼自己的思想.⑵文中的主客对答是真的在苏东坡和客人之间发生的一场谈话吗?以上问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讨论,交流、汇总.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备注:(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之所以采用这种形式,一则主客问答形式是赋体传统的形式,二则好似此苏与彼苏在意气相斗相合、自说自话,正是如此,被排挤、遭贬谪的心中郁结苦闷,就在这轻松的对答中得以消解缓释.这其实是作者一种心理调适,人生的痛苦经过哲学命理的达观而被超越.)5、课堂总结:明确强调本文情景理相融合的优美深邃的意境.6、三读课文,结束本课时学习.第三课时内容完成目标3美读赏鉴结合,追思文豪风采1、美文美读,齐读课文一遍,找出每段中比较有感觉比较喜欢的句子来加以赏析评价.教师点拨:赏析评价语言的方法.(可以注意从外在形式和表达意境两个方面入手)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发言总结.示例: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赏析文字.这两句写水面上清朗静美的特点,用“清、徐来”写出风的清新柔和,用“不兴”传达水面波澜不起,坦荡无垠的特点.2、神往心知再读课文,立足原文,发挥联想和想象,抓住一些关键场景,把“泛舟赤壁图”以散文的优美细腻笔触表现出来.注意描写的技巧(写景和写人),把当年的大文豪的风采展示出来.突出环境、人物活动来再现当年赤壁游赏的乐趣.教师点拨描写的技巧(写景要注意空间的变化、远近的安排、感觉的转换、细节的安排、动词形容词的选择、实写虚写的安排等;而写人则要注意运用动作、肖像、语言、神态、心理、环境的衬托等.)3、交流展示:让几个同学读一下自己小创作.结语:《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3、课下作业,再读《赤壁赋》,结合相关资料链接,自己深入思考感受,完成小文章《跨越时空的纪念——说苏轼》相关资料链接: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略林语堂《苏东坡传》略苏轼与《前赤壁赋》略从《愚溪诗序》、《赤壁赋》中看柳宗元和苏轼略对苏轼和《前赤壁赋》的一些认识和理解略七、说板书设计第一课时板书略第二课时板书:场景情感基调核心意象一、泛舟赤壁图乐二、悲歌吹萧图悲三、客发悲慨图戚风水月四、苏子劝慰图乐五、宾主尽欢图喜第三课时板书:略《鸿门宴》一、开场白各位领导、专家,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二、说教材《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鸿门宴”一语已经成了危险之约的代名词.学习《鸿门宴》所在的这个单元,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过秦论》中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着重了解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的悲剧性格的揭示.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3.学习创造性阅读.4.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5.树立正确的读史观.6.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三、说教法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四、说教学程序《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术精神,泛读课文,要求读懂.第二课时的要点是: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泛读课文,要求读熟.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着重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再别康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第三课《再别康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这是中国现代诗歌非常的一首诗,此篇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二)教学目标这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我准备只花一个课时的时间来教学这首诗.但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这三个方面分析诗歌的“美”.(2)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诗歌.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重点难点1.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2.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来感知“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音乐美强调音节,绘画美讲求辞藻,建筑美则要求节和句的匀称,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者详细分析和引导.二、教法学法1.教法:采用“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这其实也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并发现规律.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比较法、视听结合法.2.学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前找有关本课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则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三、教学过程(一)准备阶段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找到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黄磊扮演的徐志摩在作别康桥时的朗诵片段,同时找到《再别康桥》的英文版朗诵和原文,并尽可能多的掌握有关徐志摩的创作情况和本诗的创作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材料.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习该课,让他们能主动地去查找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二)课堂教学过程1.导入课文先设置三个问题:诗歌的感情基调怎么样?从诗歌的开始到结束,这种感情有否发生变化?如果有,是怎么变化的?播放黄磊朗诵的视听结合的《再别康桥》,让学生视、听、触三觉结合,初步体会诗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2.作者简介听完学生的回答,老师加以引导,对作者徐志摩的经历、思想和创作情况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进行补充式介绍(因为课前已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在这里特别要强调“康桥情结”,这样同学们能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等有一种宏观上的了解,便于接下来诗歌的整体赏析. 3.整体鉴赏(1)朗诵全诗.①让学生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②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2)鉴赏《再别康桥》.①宏观上明确: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从每一诗节入手,我带着学生一起分析诗歌每一节的内容大意.②微观上,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在幻灯片上列举中国古代离别诗的意象,让同学们了解意象的叠印才使得诗歌充满美感,然后由我分节朗诵诗歌,让学生找出每一诗节的意象.分组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③从诗歌的形式入手:介绍‘‘三美”.介绍‘‘新月派”这个诗派,重点是把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进行分析.我认为在“三美”中,绘画美最难,因此我重点分析本诗的绘画美,而其余二美则由学生自己分析回答,我只加以引导和总结.4.小结本文5.布置作业.(知识拓展)(1)阅读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2)运用三美理论赏析闻一多《死水》,300字左右.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进行拓展阅读能力.6.再次播放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在朗诵中再次体会并结束这一课.四、设计思路这节课的设计思路首先考虑到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结合教师的介人授课风格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年龄特点来展开.在取得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同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让同学们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并发展能力.板书设计诗歌三美:音乐美——音节(押韵)建筑美——匀称(句式)绘画美——辞藻(意象)高一语文说课稿【三篇】.doc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全文共7839字]编辑推荐:下载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