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组织开好主题班会》课题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主任组织开好主题班会》课题开题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大力推动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升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我校班主任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建设,使其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

XXXX 年XX月,我校申请的《班主任组织开好主题班会》课题被批准为由著名班主任工作专家XXX老师担纲,中国教育学会主管,《人民教育》编辑部管理室负责的“班主任专业化”总课题的研究子课题。

受课题组委托,由我来作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主题班会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是每个班主任老师对班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

新课改强调:德育应该仅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的经历,让他们在实践体验中感悟、认识、明理、导行。

因此,一堂有效的主题班会,它应该包括前期的准备(主题的选择和确定,围绕主题设计的各种活动的准备、四十五分钟的主题交流、总结评价和后续工作等)。

前期准备是一堂主题班会的基础性环节,需要班主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和体验活动,四十五分钟的主题交流活动,是学生在实践体验基础上的各种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在很大程度上是前期准备的一种再现。

但是,它区别于传统主题班会的显著特点:就是教育资源的生成性。

因此,
班主任对生成性教育资源的敏感性和捕捉的适时性、班主任老师介入的适切性是主题班会中又一个重要的教育环节;总结评价和后续工作主要是师生对活动交流的反思、补充和深化, 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因此,主题班会的实践研究是对新课改“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知、感悟、明理、导行”德育理念的践行。

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工作中,很多班主任老师对一堂主题班会课, 往往只注重四十五分钟的热热闹闹,对前期的准备工作、班主任的适时介入、资源生成的利用、后序的工作等不太注重,或者说根本不注重。

在教育思想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德育中的实践经验、体验环节;在教育目标上忽视探索过程和情意目标;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老师包揽了班会课的全部,让学生按照事先准备好的程序操作,机械呆板,缺乏活力;也有些班主任老师放手不管,不能给予必要的引导、指点,所以准备很不充分,教育效度大大降低。

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帮助班主任老师把握主题班会放和收的问题,既要充分发挥学生动性,又要发挥班主任的引导、指点,既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有话而谈,又要让班主任能及时捕捉生成资源且适时介入进行教育,做到自然而不做作,有序而不零乱,有效而不枯燥,有评价反思又有后续工作的跟上,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二、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与步骤、预计完成的成果形式及最终完成的时间)
(一)研究的目标:
第一,探索、优化、总结中学主题班会课的有效组织途径和方法, 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学主题班会课的组织操作体系。

第二,在素质教育与升学压力状况下德育主渠道作用如何发挥等方面有所突破,推动班主任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的提升。

第三,提高所在学校并带动班主任工作总体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二)研究的内容:
1.形成主题班会的结构要素
(1)班会主题的确立:班主任老师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年龄特点、班级实际存在的问题、学生成长需要等状态,制定出适合本班学生成长的系列的教育课题,然后由学生集体讨论产生具有教育意义的、操作性强的、真正能起到教育效果的主题。

(2)班会内容的落实:班委会将主题划分为几个板块,然后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头准备一个板块的内容。

如:网上搜索资料、小品编排、相关部门的采访、围绕主题展开讨论等。

各经过一阶段的准备,班委会组织检查进展的情况,筛选各小组准备的内容,使之成为班会课的教育资源。

另外,班主任老师通过询问、检查,预设、捕捉可能在班会课上生成的资源,将其合理转化为教育的资源。

(3)主题班会的交流展示。

(4)主题班会的总结评价和后续工作等
2.探索主题班会的操作模式
操作模式的探索主要关注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提供体验感悟的环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既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内化,又利于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会关注、学会选择、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负责等。

试图通过“总(总体策划引导)、分(分头实践体验)、合(综合交流碰撞)、升(相互补充提升)”四步循环,形成主题班会的操作模式。

3.主题班会的评价体系:
主要内容包括实践体验的评价;主题交流的评价;班主任生成性教育资源的适时把握的评价;后续工作的评价;师生、生生互动的评价等。

本课题试图通过以上三个内容的研究强化学生主体参与、实践体验环节,提高教师引导能力,形成主题班会的操作模式,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激励性评价,真正使主题班会成为学生得以实践、体验、感悟、明理、践行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研究的方法:
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访谈法等。

采取专家引领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团队研讨与个体攻关相结合、统一规划与分工协作相结合、案例分析与叙事研究相结合、理论认识与实践反思相结合的方式,促使班主任工作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使中青年班主任从情绪型、经验型向研究型、专业型转化。

(四)过程与步骤:
准备阶段(XXXX年XX月——XXXX年XX月):细化研究方案,就
课题的论证、分解、要求、方法进行布置和培训,启动相关研究。

实施阶段(XXXX年XX月-一XXXX年XX月):按照课题成员分工与实施计划进行研究,定期组织课题研究交流活动,收集、筛选、积累各种原始数据和资料,初步形成部分有质量的主题班会公开课文本资料和教学实录,形成各项子课题的初步研究成果。

整改阶段(XXXX年XX月-一XXXX年XX月):针对研究过程中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进行课题完善和适当调整,着手研究编制著述提纲或校本教材提纲。

总结阶段(XXXX年X月-一XXXX年):聘请相关专家分别就有关
成果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在反复实践、反思、完善的基础上,完成全部的课题研究任务,形成最重成果,接受有关部门和专家的结题审查;筛选成熟或优秀成果进行推介。

(五)成果形式:《主题班会集》、《论文集》、《主题班会活动音像集》、《班主任如何组织主题班会》研究报告。

三、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
关键问题:主题班会的组织研究,旨在突破主题班会仅仅看重四
十五分钟交流表演的传统模式,重在充分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德育资源,整合学校内部的各种活动,围绕主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各种
实践和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知、感悟、明理、践行。

创新之处:
1.巧借主题班会营造班风,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活泼、寓教于乐、富有时代气息,因此深为学生喜闻乐见、教育效果显著,符合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规律。

2.用主题班会课的教育力量促进班风的和谐,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健康地成长,让班主任工作变得轻松快乐,让班级管理彰显艺术气息,让班级成为温馨的集体。

3.如何组织主题班会的实践研究主张从学生的成长需要中确立主题,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在交流、辨析、碰撞中学会选择,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实现道德内化。

这是素质教育背景下主题班队活动的新形式,它丰富了“新课改'’下的主题班队活动的理论和实践。

四、课题组人员分工
(一)课题负责人:
(二)课题立项、结题、收集资料:
(三)形成主题班会的结构要素:
1.班会主题的确立。

2.班会内容的落实。

3.主题班会的交流展示。

4.主题班会的总结评价和后续工作等。

(四)探索主题班会的操作模式:
(五)主题班会的评价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