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职考语文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高职考语文答案
【篇一:2016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2015-11-07 14:41:29)
标签:分类:全国高考模拟及试题
文化
全国高考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月考试卷(二)语文试题
(安徽皖智1号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共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注重“修身为本”的行为理念,这在消费上主要表
现为“知足常乐”、“淡泊名利”等。
同时,这种传统观念至今也影响
着大多数中国人。
具体表现为,在很多中国人的潜在意识里,如果
一些人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娱乐上,那么常常会被视为不求上进、不
思进取。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西方人的消费观念,他们十分注
重精神追求。
在当今的西方国家,他们往往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媒
介去刺激人们进行精神消费.以使其经济得到持续和健康的发展。
从历史观的角度讲,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当时的经济条
件不允许人们进行个性消费。
同时,求同攀比在我国消费史中也广
泛地存在。
而现今,我国消费者的“求同攀比”的理念也在很大程度
制约了消费的主体性。
近些年,西方人愈来愈重视实现消费活动的
自我价值,而对其他人的消费则没有太大的兴趣。
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消费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减轻了人们的经济
压力,只要个人的消费在预算的条件下就毋庸顾忌。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消费地点、消费形式以及消费手段均属于
消费方式问题,消费方式不仅直接体现着日常生活,而且与消费观
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通过自给型的消费来满
足个人需求是我国居民普遍接受的消费方式。
而西方国家居民则更
热衷于交换形式的商品化消费。
从概念上讲,消费习惯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
人们在消费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经常性的消费行为和风格。
随着
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消费习惯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
中西方
也通过改变消费习惯的方式,来体验彼此的历史文化,甚至在某些
场合,一种消费习惯也会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商业服务。
与消
费习惯不同的是,中西方消费观念的融合并不是表现在相互对等地
位的借鉴上,而是表现为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的消费理念以强
大的渗透力影响中国消费者,这也是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否认
的事实。
一方面,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传播媒体,从
根本上变革了国家贸易信息传播模式,并产生了诸如世界经贸信息
咨询平台、经贸期刊、网络互动平台等新型媒介,进而使得世界各
国的消费者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荻取了丰富的消
费文化。
另一方面,西方社会通过目不暇接的信息化文化传媒方式,把享乐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消费观念迅速渗入各个国家,甚至在一定
程度上成为人们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普世价值”。
从现实来看,这种
享乐主义消费理念对我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使意识形态领域的
价值观念产生动摇。
面对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这一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在
积极借鉴西方消费文化先进理念的同时,也要积极地抓住机遇,重
构本土消费文化。
(摘编自姜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西方在消费观念上存在较大的冲突,中国人一直以来都受到“修身为本”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在娱乐消费上保持克制。
b.中国消费者往往存在求同攀比的理念,西方人认为可在预算条件下进行消费,所以他们秉持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消费理念。
c.中西方消费观念的冲突具体表现在消费地点、消费形式以及消费手段等方面,消费方式与消费观念联系密切。
d.消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已成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既要
理性对待西方消费文化,更要重构本土消费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的基本消费之外,很少将时间与精力投放在娱乐上,而西方国家则往往通过传播媒介去刺激人们进行精神消费。
b.封建时代的经济条件制约着中国人的消费方式,中国人进行个性消费不够现实,而求同攀比的消费理念的影响延续至今,也约束了
消费主体。
c.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通过改变消费习惯的方式,可以体验彼此的历史文化,消费习惯也因此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商业服务。
d.中西方消费观念的相互借鉴处于不对称的状况,中国消费者更容易受到西方精神消费与享乐主义消费理念的严重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人的消费理念注重精神追求,近年来更是注重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消费活动,对于其他人的消费则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b.中西方在消费方式上存在冲突,中国人受到“知足常乐”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坚持自给自足的消费方式,而西方人钟情于商品化的消费。
c.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世界经贸信息咨询平台、经贸期刊、网络互动平台等传播媒介,刺激着广大消费者强化精神层面的消费。
d.以享乐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消费观念冲击了中国人的消费思维,我们在抵制西方消费文化理念的同时,也要积极构建自己的新型消费
意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显,字世荣,阳平乐平人也。
自言本东海郯人,王朗之后也。
父
安上,少与李亮同师,俱受医药,而不及亮。
显少历本州从事,虽
以医术自通,而明敏有决断才用。
初文昭太后之怀宣武,梦为日所逐,化而为龙而绕后,后寤而惊悸,遂成心疾。
文明太后敕徐謇及
显等为后诊脉,謇云是微风入藏宜进汤加针显言案三部脉非有心疾
将是怀孕生男之象果如显言久之补侍御师。
宣武自幼有微疾,显摄疗有效,因稍蒙眄识。
又罢六辅之初,显为
领军于烈间通规策,颇有密功。
累迁廷尉卿,仍在侍御,营进御药,出入禁内。
累迁御史
中尉。
显前后居职,所在著称。
纠折庶狱,究其奸回,出内惜慎,
忧国如家。
及领宪台,多所弹劾,百僚肃然。
又以中尉属官不悉称职,讽求改革。
诏委改选,务尽才能。
而显所举,或有请属,未皆
得人,于是众议喧哗,声望致损。
后宣武诏显撰药方三十五卷,班
布天下,以疗诸疾。
东宫建,以为太子詹事,委任甚厚。
上每幸东宫,显常近侍,出入禁中,仍奉医药。
赏赐累加,为立馆宇,宠振
当时。
以营疗功,封卫国县伯。
及宣武崩,明帝践阼,显参奉玺策,随从临哭,微为忧惧。
显既蒙
任遏,兼为法官,恃势使威,为时所疾。
朝宰托以侍疗无效,执之
禁中。
诏削爵位,徒朔州。
临执呼冤,直阁伊盆生以刀镊撞其腋下,伤中吐血,至右卫府,一宿死。
子晔,尚书仪曹郎中,惧走,后被获,拷掠百余。
宅没于官。
初,显构会刺史元景,就刑南台。
及显之死,在右卫府,唯隔一巷,相去数十步。
世以为有报应之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稍蒙眄识眄识:宠遇
b.间通规策,颇有密功规策:谋略
c.累迁廷尉卿累:多次
d.朝宰托以侍疗无效托:托付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謇云/是微风人藏宜进汤/加针显言案三部脉/非有心疾/将是怀孕生男之象/果如显言久/之补侍御师/
b.謇云是微风入藏/宜进汤加针/显言案三部脉/非有心疾/将是怀孕生男之象/果如显言/久之/补侍御师/
c.謇云是微风入藏/宜进汤/加针显言案三部/脉非有心疾/将是怀孕生男之象/果如显/言久之/补侍御师/
d.謇云/是微风入藏/宜进汤加针显言/案三部脉/非有心疾将是怀孕,生男之象果如显言/久之/补侍御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显出身于医学世家,技艺精湛。
父亲行医对其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诊断文昭太后之时,力排众议,显出高人一筹的医术。
b.王显深得皇帝信任,成就显赫。
宣武帝儿时有疾病,王显对症下方,治疗得当;宣武帝诏令王显编写药方,指引天下人治病。
c.王显因功多次升迁,为官有名。
他侍候皇帝,出入宫中,升任御史中尉;精明决断冤案,处置奸邪之人,受到各个官僚尊敬。
d.王显作威作福,名声扫地。
在举荐中尉属官时,用人不当,声望受到损害;兼任法官之时,仰仗权势,为朝中权臣所痛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又以中尉属官不悉称职,讽求改革。
诏委改选,务尽才能。
译文:
(2)初,显构会刺史元景,就刑南台。
及显之死,在右卫府,唯隔一巷,相去数十步。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长相思
陈东甫
花深深,柳阴阴。
度柳穿花觅信音。
君心负妾心。
怨鸣琴,恨孤衾。
钿誓钗盟何处寻?当初谁料今。
8.这首词上阕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
(6分)
9.词中塑造的女主人公思想情感有什么变化?请简要分析。
(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 ,”借助朝菌、蟪蛄表明人生苦短。
(2)《陋室铭》中,诗人从反面虚写陋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情趣
高雅的句子
是:,。
(3)杜甫《登高》中“,”,彰显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生死
隐喻,凸显了生之须臾的沉重。
【乙】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
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
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战友
谢大立
在家等死的张凤,收到一封信,说墓园管理处的负责人木根,没有
按他的要求,祭奠要他帮着祭奠的人。
读罢信,张凤颤颤抖抖地站起来,拿了拐杖下楼,拦了辆出租车直
奔公墓地的侧门。
由侧门进,是不想让木根知道他来了,也是想亲
眼看一看检举人说的是不是真的。
祭奠了,墓碑前是会留下痕迹的。
果然如说,张风的气不打一处来,嘴里不停地骂,这个没出息的东西,占小便宜占到了死人头上!自己真是瞎了眼,还把这么个玩艺
儿当亲人,让他保管遗嘱。
他的遗嘱是,木根帮他每天一次祭奠死
在他手里的这个人;他死后,他的财产全部捐给遭受天灾人祸的人们。
骂着,张凤对着墓碑说,兄弟,实在是对不住你了,这些日子
不能亲自来看望你,实在是感到身体不支。
我虽然不能来,但没忘
了委托木根,想不到这个猪狗不如的东西连这点便宜也要占!你不
要生气,我这就去教训他。
木根是张凤的战友、老部下。
他转业那年,木根复员。
他转业选法院,一步一步当上了院长。
当上院长的第二年木根来找他,说他的
家里实在是穷得连娃子上学都上不成了。
他利用权力给他安排了临
时工,又通过关系把他搞到民政局当上了墓地的负责人。
管墓地虽
不是什么好工作,但总算是谋到了一份正儿八经的活计。
张凤用拐杖捅开木根办公室的门,木根把老花镜摘下来放一边,好
像知道他要来似的说,来了,老院长……张凤用拐杖把地板一杵,说,这里没有啥院长,只有张凤!他这么说,是木根犯了他的大忌——被撤了职的人最忌讳别人再叫他的官名。
那是桩轰动全国的冤案,发生在他当院长的时候。
轰动了全国,他这个当时的院长当然
就跑不脱了。
木根改喊他老首长,并赔礼说,对不起,那样喊惯了。
又说,您是
不是为烧纸的事来的?都怪我考虑不周,我该打!并打了下自己的
脸说,死者在我的梦里说,你天天在我的墓前烧这烧那,烧的可是钱,你用这些钱给墙那边孤儿院的孩子们买点什么不好……我怕您
不赞成,就先斩后奏了。
张风心里说,你怎么知道我是为烧纸的事
来的?你是做贼心虚吧?嘴里说,死者报梦?报梦也该找我报梦,
我咋没有梦到过?
木根面露喜色,说,这事不是您委托我在办吗,他一定是把我当成
您的代理人了……对了,孤儿院那边,我也是以您的名义给孩子们
买东西的,那里的孩子们吃了您的东西,天天嚷嚷着要见您这位爷爷,您今天来了,可得过去与孩子们见个面,那些孩子都可爱极了。
孤儿院就在墙那边,不知您还记不记得那边院墙的那道门,打开门
出了门就是……
,院墙把阴世和阳世隔开。
脚下的路张凤也很熟悉,他来这里祭奠
完死者后,常在这条路上来回地走。
路上行人很少幽静至极,十分
对他的味。
他一度还曾经想过,哪一天他过世了,也让木根把他安
排在这块墓地里,让灵魂天天在这条小路上徜徉。
真的是不远,院墙的门打开,就听到了孩子们的歌唱。
孩子们唱的
是耳熟的生日歌。
循着歌声没走多远,看到了一群孩子。
他们围着
一个蛋糕坐在一起,很显然今天是他们中某一位的生日。
木根冲着
孩子们说,给你们买生日蛋糕的爷爷来了!木根的话声一落,站起
来一位姑娘。
姑娘用她嘹亮的嗓音对孩子们说,起立,给爷爷鞠躬,喊爷爷好。
孩子们唰地站起来喊:爷爷好!喊得他热泪盈眶。
自从
他的院长被撤,他觉得无颜再面对世人,躲着世人,就久违了这种
人世间的真情。
一个想法油然而生,他激动地说,孩子们,你们除了蛋糕还想吃啥?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是他们各自想吃的。
他想都不想地说,要
不要爷爷给你们买?要——孩子们异口同声。
他的泪随着这个拉长
的“要”字流了出来。
这个“要”字
让他震撼。
他的院长被撤后,头一次听人对他说这个字。
在他的心里,这个世界不需要他了,他与这个字已经是无缘了。
这么多孩子
对他说出这个意义重大的字,对他能不是一注强心剂吗!
张凤觉得他的浑身一下子来了好多劲,病也没有了。
他扭头对木根说,我要修改我的遗嘱,把我的遗产全部用在这些孩子的身上……
木根说,好哇,一切听您的。
他又说,从今天开始,给孩子们买东
西送东西先由我亲自办,我办不动了你再接着办。
木根像在部队里
那样,一个立正说,得令!他也仿佛回到了在部队当首长那会,带
那么几分武断地说,你忙你的去吧,我也要去给孩子们买东西了。
说完,煞有介事地离去。
木根望着他离去的背影,脸上露出来会心的微笑。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介绍了张凤的状况,院长一职被撤,心理不太平衡;在家“等死”,主要是因为他病人膏肓,失去了人生前进动力。
b.张凤接到信,听说木根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去祭奠,主要的表现是“嘴里不停地骂”,看出他的粗暴性格,与其身份不相符合。
c.小说运用了倒叙的手法,从张凤对木根没有“祭奠要他帮着祭奠
的人”的愤怒和悲伤写起,目的是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d“您是不是为烧纸的事来的”,既与开头“也是想亲眼看一看检举人
说的是不是真的”照应,也为后文木根陪同张凤去孤儿院埋下伏笔。
e.文章既以“战友”为描写对象,也以其为线索;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木根的行为,让张凤为之动容,让他改变了看法。
(2)小说最后一段“木根望着他离去的背影,脸上露出来会心的微笑”,原因何在?(6分)
(3)小说在刻画张凤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
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中多次写到张风的身体状况,主要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25分)
梁思永:未竣工的考古学重镇
岱峻
梁思永1904年生于澳门,曾在日本念小学,回国后进入清华学校
留美班,后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
这里的学风注重地
质学、人类学、古生物学、社会学、化学及物理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注重田野调查,把地下的实物分析与人类社会史的研究结合起来。
梁思永曾在美国参加印第安人古代遗址的发掘研究。
1927年初,他
写信给父亲,表示想回国实习并搜集一些中国田野考古资料,准备
毕业论文。
父亲那天的回信,从出席清华学堂欢迎李济、袁复礼自山西西阴村
考古发掘归来的感想谈起,建议儿子快些回国。
1927年,梁思永回国,在国内工作近一年.担任清华研究院助教,兼任古物陈列所审
查员、故宫博物院审查员。
梁思永利用在美国的所学,对李济在山
西西阴村发掘的一万多个陶片进行了详细分类。
他通过与国内外新
石器时代的遗址进行对比研究,肯定了西阴村与仰韶村是同时代的
遗存。
梁思永将研究成果写成英文论文《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之新
石器时代之陶器》,获得哈佛大学研究院考古专业硕士学位。
1930年,梁思永正式加盟史语所考古组。
【篇二:2016高考语文广东卷【含答案】】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
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
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
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
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
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
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
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
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
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
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
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
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
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
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
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
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
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
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
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
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
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汉代以后
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
《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
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
到了清代,对金石学
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甲骨
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
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
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
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
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上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
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
明了《史记.l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参考答案】d
【解析】原文是“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
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
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
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参考答案】b
【解析】原文是“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
而不是b选项的“旧史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
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
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参考答案】b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
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