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伦理答客问(精)

合集下载

网络伦理问题

网络伦理问题

IL
网络构筑的虚拟空间,具有无中心、无边界、 无权威,甚至无开始也无结束的特点。
道德是指个体品性,是个人的主观修养与操守, 是主观法;伦理是客观的伦理关系,是客观法。
——黑格尔
IL
IL
发布信息的匿名性、便捷性,为言论自由提供了 技术和心理保障。 技术悖论:技术产生的后果与技术要实现的目的 相背离。
IL
பைடு நூலகம்
网络伦理问题
IL
一块木头是什么,就是块木头,这个回答并 没有错,但它还是什么?这就要看具体情况。 拿它来做家具就是原料,拿它来烧火就是燃 料,拿它来和坏人斗争就是武器,拿它来行 凶打劫就是凶器,拿到法庭就是证据,但它 还是那块木头。这就是质的多样性。
IL
IL
技术毕竟只是工具,人类怎样使用工具,还要 取决于人类的良知。 康德说过“如果没有道德观念的发展,对于有修 养准备的人是崇高的东西,对于无教养的人却 只是可怕的。”
传统传播模式中的“守门人”受到挑战和排斥。
IL 黑客
黑客工作伦理的主导精神是激情,充满激情地去 生活和工作,“献身于一项本身有趣的、令人振奋 的和快乐的活动。
IL
网络伦理教育
网络时代的到来,首次使父母想要了解孩子的
权威究竟从何而来。
IL
当文明网友 做守法公民
IL
其次,网络传播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形式和环境。 再次,网络传播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
IL
吴英案
IL
深圳机场“捡黄金”女清洁工
IL
网络伦理张力
作家莫言 人一上网就变得无耻。 一个人在自由冲浪时,需要更高的道德自律精神。
电子空间 物理空间 人格分裂
IL
网络:众声喧哗的自由社区

第四章节 网络文化与伦理规范 答案

第四章节 网络文化与伦理规范 答案

第四章节网络文化与伦理规范答案网络文化与伦理规范是当今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面临着新的伦理挑战和文化认同的冲突。

本章将探讨网络文化与伦理规范的关系,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1. 网络文化的定义与特点网络文化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以下特点:- 多样性:互联网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文化表达形式,包括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

- 开放性: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泛的交流平台,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 虚拟性:互联网上的文化活动主要在虚拟空间中进行,与传统文化形式存在一定的区别。

2. 伦理规范的重要性伦理规范是指在网络文化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维护社会秩序:伦理规范可以帮助人们遵循一定的道德标准,维护网络文化的秩序和稳定。

- 保护个人权益:伦理规范可以保护个人的隐私权、知识产权等基本权益,避免侵权和滥用。

- 增强社会责任感:伦理规范可以提醒人们要有社会责任感,不发布虚假信息、恶意攻击他人等不良行为。

3. 网络文化与伦理规范的冲突与挑战在网络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冲突和挑战:- 与信息发布的问题:人们对于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有不同的看法,如何平衡和信息的准确性成为一个挑战。

- 网络暴力与欺凌问题:网络环境下,网络暴力和欺凌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规范网络行为、保护受害者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 虚假信息与谣言的传播:网络上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如何净化网络环境、提高信息的真实性是一个重要任务。

4. 解决网络文化与伦理规范之间的问题为了解决网络文化与伦理规范之间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法律监管:制定针对网络文化和伦理规范的法律法规,明确和规范网络行为。

- 加强教育宣传: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网络文化和伦理规范的认知和教育。

- 强化平台监管:互联网平台应加强对用户行为的监管,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打击网络暴力和欺凌行为。

当今社会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今社会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今社会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当今社会,网络伦理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的便利和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如隐私泄露、网络欺诈、网络暴力等。

本文将分析当今社会网络伦理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

隐私泄露是一个严重的网络伦理问题。

如今,人们将大量的个人信息存储在互联网上,而这些信息往往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人们需要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将过多的个人信息暴露在互联网上。

加强网络安全防护。

企业、政府和个人应该加强网络安全措施,提高网络防护能力,减少隐私泄露的风险。

网络欺诈是另一个普遍存在的网络伦理问题。

网络诈骗手段繁多,如网络钓鱼、虚假广告等。

为了避免成为网络欺诈的受害者,我们应该加强网络素养。

人们需要学会辨别虚假信息,保持警惕,避免被骗。

国家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大对网络欺诈的打击力度,提高对犯罪分子的定罪率,从而减少网络欺诈事件的发生。

网络暴力已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网络伦理问题。

网络暴力包括网络欺凌、网络谣言、网络仇恨言论等。

为了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孩子们的网络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让他们知道网络并非法外之地。

加强网络监管。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强网络监管,打击网络暴力行为,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网络服务提供商也应该加强自律,对违法、恶意信息进行及时删除和处理。

网络伦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个人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网络素养,避免成为网络伦理问题的受害者。

政府、企业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大对网络伦理问题的监管和打击力度。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建立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小学生网络伦理知识竞赛试题与解答

小学生网络伦理知识竞赛试题与解答

小学生网络伦理知识竞赛试题与解答试题一1. 什么是网络伦理?2. 请举例说明网络伦理的应用场景。

3. 在使用互联网时,你认为有哪些行为是不符合网络伦理的?4. 你认为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是遵守网络伦理的一部分?解答一1. 网络伦理是指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遵循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行为准则。

2. - 在社交媒体上尊重他人的言论自由,不进行人身攻击。

- 在网络游戏中遵守游戏规则,不使用作弊软件。

- 在论坛或社区中,尊重他人的意见,不恶意批评。

3. - 发布谣言或虚假信息。

- 散播不良内容,如色情、暴力等。

- 盗取他人的个人信息或账号密码。

- 不尊重他人的隐私。

4. - 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

- 不随意分享他人的个人信息。

- 设置强密码,定期更换密码。

试题二1. 什么是网络欺凌?2. 请举例说明网络欺凌的表现形式。

3. 如果你遇到了网络欺凌,你应该如何应对?4. 你认为学校和家庭应该如何预防和解决网络欺凌问题?解答二1. 网络欺凌是指在互联网上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辱骂、威胁或散布不实信息的行为。

2. - 发表侮辱性的言论或评论。

- 发布他人的隐私信息。

- 冒充他人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恶意攻击。

- 制作恶意图片或视频进行羞辱。

3. - 不回应攻击者,保持冷静。

- 尽快告诉父母或老师,寻求帮助。

- 不要删掉攻击的证据,可以截图保存。

- 不要以攻击者的方式回应,保持友善和理智。

4. - 学校应该加强网络伦理教育,教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

- 学校可以建立举报机制,及时处理网络欺凌事件。

- 家庭应该关注孩子的网络行为,定期沟通并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

- 家庭可以安装网络过滤软件,限制不良内容的访问。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的广泛,一系列的网络伦理问题也随之而来。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隐私泄露问题在新媒体时代,个人信息的泄露问题日益严重。

许多网站和应用程序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但并不保证这些信息的安全性。

一旦个人信息被泄露,可能会导致身份盗用、财产损失等问题。

解决方案:1.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用户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随意泄露。

2.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

网站和应用程序应加强安全防护措施,确保用户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

3. 加强法律监管。

政府应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监管,对违法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二、网络暴力问题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问题日益严重。

一些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人身攻击、谩骂等行为,给受害者带来心理伤害。

解决方案:1.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行为。

2. 加强网络监管。

网络平台应加强对用户行为的监管,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3. 加强心理辅导。

对受害者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创伤。

三、网络虚假信息问题在新媒体时代,虚假信息泛滥成灾。

一些人故意发布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影响社会稳定。

解决方案:1. 加强信息真实性审核。

网络平台应加强对信息的审核,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可靠。

2. 加强用户自我辨别能力。

用户应提高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

3. 加强法律监管。

政府应加强对虚假信息发布者的法律监管,对其进行严厉打击。

四、网络侵权问题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侵权问题日益突出。

一些人在网络上盗用他人的作品、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给原作者带来经济损失。

解决方案:1. 加强版权保护意识。

用户应加强版权保护意识,不盗用他人的作品。

2. 加强版权监管。

政府应加强对网络侵权行为的监管,对侵权者进行严厉打击。

伦理道德知识:如何处理网络谣言、虚假信息和违禁内容等伦理问题

伦理道德知识:如何处理网络谣言、虚假信息和违禁内容等伦理问题

伦理道德知识:如何处理网络谣言、虚假信息和违禁内容等伦理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谣言、虚假信息和违禁内容已经成为了一个伦理问题,这些不实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速度很快,可能对人们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们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一、处理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是指散布在网络上的、没有实际证据证明其真实性的传言、讯息或议论。

对于网络谣言,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质疑来源:在阅读上网消息时,必须多判断一下消息发布者是否可信。

因为无论是垃圾邮件、诈骗信息还是谣言都是指某个人或某个组织发布的信息,要通过细致的判断来源和内容来确定是否可信。

2)查证真伪:在看到网络谣言时并不急于去相信,需要实事求是地去查证,调查其背后的事件和社会背景,查找第一手资料或官方发布的信息,以达到真正了解消息真相的目的。

3)扩散负面:远离关于政治、性、种族歧视等的网络谣言,如果您错误地传播谣言则会被视为具有严重后果,可能会收到法律制裁。

二、处理虚假信息虚假信息指的是没有经过确认的、在网络上被散布的非法信息。

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查证来源:同样的,在看到虚假信息时,需要先考虑来源。

如果来源不明,那么就不能相信其中所述的内容。

如果确认并不可靠,假的或虚假,可直接把消息打“橙色警示”,提醒他人。

2)斥责谣言:抵制丑恶、虚假的信息,正确引导群众的正义感和爱国情感,通过各种方式发声质疑,斥责网络虚假信息的产生和传播。

3)保护公共利益:应该通过对网络虚假信息的处理,切实保护公共利益和严格保护个人隐私。

如果虚假信息泄露,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三、处理违禁内容违禁内容主要指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内容,如黄色、暴力、极端等内容。

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全面审查:网站管理员和维护者要负责人,在信息发布前进行全面审查,对一些审核不合适的信息予以删除,对一些非法行为需要立即报警、批评、博客揭发等方式,保障网络的公正和正义。

2)处罚制度实现:有一些网络平台缺乏他们应有的算法技能,需要完善平台内部的处罚制度,依法惩罚那些违反网络法律法规的人或组织,以确保互联网环境的清明。

网络文化与伦理答案

网络文化与伦理答案
(一)真诚无欺
真诚是人与人交往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无信不立”。 真诚几乎是一条不证自明的人际道德原则。用阴谋、用欺骗可以得到爱情吗?爱情能与阴谋、欺骗联姻吗?融真、善、美与一身的爱情是融假、恶、丑与一体的欺骗的对立面。它们显然不可能相提并论的。
(二)忠贞专一
惟其忠贞专一,才能深刻持久。爱情是深刻的。浮于表面又朝三暮四,那是冲动而绝不是爱情。爱情不是猴子捡玉米,见一个爱一个;而是任它“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无悔追求,是执着的信念、深沉稳定的情怀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专一不仅是爱情发生的前提,也是爱情最珍贵的品质,是恋爱活动的内在道德要求,是爱情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保证。实现爱情的双重价值是个体应负的责任:促进所爱者及自身完善的责任要求,和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提高的责任。可见,对爱情忠贞专一也是对自我、他人和社会负责的表现。忠贞专一是爱情存在、发展的前提,责任是爱情的内在要素。
(3)网恋对家庭稳定的破坏。
假如把爱情转移到网络上去,会造成家庭基础的缺失,从而导致家庭的破裂,况且处于一种有爱情无婚姻和有婚姻爱情的两难困境中的人,容易造成人格的分裂。因此作为已婚者应该多一些自尊自律,把全部的爱情投入到家庭中,而不应尝试网络恋爱。
鉴于网恋对社会的影响,甚至侵害,如何对网恋合理引导,养成正确的网络态度,教育者们责无旁贷。既然网络伦理是人类一般道德在网络空间的表现,那么,网恋伦理规范的内容就与一般恋爱道德一致。也就可以从爱情与道德的关系来寻求、确立网恋的伦理规范。
4.简述政府网络舆情导向的原则与途径。
答:原则
1).及时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3).主动性原则;
途径:
1).增强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导向意识,提高引导能力。

当今社会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今社会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今社会网络伦理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网络的普及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

本文将对当今社会网络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隐私泄露问题随着社交媒体和在线服务的普及,个人信息保护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不法分子可能利用泄露的个人信息进行诈骗、身份盗窃等违法行为。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政府和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用户教育:提高用户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教育用户如何设置隐私设置,并警惕网络钓鱼等欺诈手段。

(2)加强法律监管: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法律监管,加大处罚力度,确保违规行为者受到严惩。

(3)加强技术手段:加强个人信息的加密和安全技术,防止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

2.网络暴力问题网络暴力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伦理问题。

网络上的匿名性和言辞的激烈程度使得言论更加尖锐和攻击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网络道德意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公民的网络行为规范意识。

(2)建立监管机制:建立网络言论监管机构,及时处理严重的网络暴力事件,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3)技术手段辅助:开发智能算法,过滤掉恶意评论和攻击性言论,保护用户免受网络暴力的侵害。

3.网络虚假信息问题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这不仅误导了大众的判断力,也严重损害了人们对网络信息的信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信息验证:对新闻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验证,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可靠。

(2)提高媒体素质:加强媒体机构的自律和质量把关,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3)大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对虚假信息的举报,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加大对虚假信息制造者的打击力度。

4.数据安全问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个人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已经成为了一个敏感问题。

为了确保数据安全,以下措施可供参考:(1)制定数据保护法律:加强对个人数据的保护,限制数据的收集和使用范围,对违规行为进行严惩。

网络伦理问题

网络伦理问题

网络伦理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伦理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将从隐私保护、网络暴力、虚假信息、网络侵权、网络成瘾等方面探讨网络伦理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一、隐私保护在网络时代,隐私泄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个人的隐私包括身份信息、通信内容、生活照片等,如果这些被不法分子获取并滥用,将给个人带来严重的损失。

因此,保护隐私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首要任务。

面对隐私泄露的问题,企业和个人都应该加强信息保护意识。

企业应该采取技术手段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同时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个人在使用网络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避免成为网络钓鱼的受害者。

二、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侮辱、威胁、散布谣言等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个人尊严和权益的侵犯,也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网络暴力问题,社会应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管理与监管。

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严惩。

同时,教育部门也应加大对网络素养的培养力度,提醒人们要文明上网,理性表达,遵守网络道德。

三、虚假信息在互联网时代,流言、谣言等虚假信息泛滥成灾,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而虚假信息的传播往往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传染性,很容易引发恐慌和混乱。

为了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社会应加强对信息的真实性审核,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信息核查机制。

同时,媒体和社会大众要增强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不盲目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减少虚假信息对社会带来的危害。

四、网络侵权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侵权问题日益突出。

在网络上,盗版、侵犯著作权、商标权等问题屡见不鲜。

这些网络侵权不仅损害了知识产权方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创造力的发展。

为了解决网络侵权问题,我们需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尊重原创,拒绝盗版和侵权行为。

同时,加强监管,从法律层面打击网络侵权行为,给予侵权者应有的制裁,形成对侵权行为的高压态势。

网络伦理问题

网络伦理问题

网络伦理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们对于网络伦理问题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网络伦理问题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中出现的一系列道德、法律和伦理方面的难题。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保护用户的利益和个人隐私,维护网络安全。

一、网络隐私问题隐私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然而,在网络时代,个人隐私却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例如,个人信息泄露、网络监控、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频频发生。

这不仅对个人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个人信息被滥用或者被不法分子利用。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网络隐私的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并加强对网络安全的防御。

二、网络侵权问题网络提供了传播信息的便捷平台,但同时也带来了知识产权、版权等方面的问题。

盗版、网络侵权、网络诈骗等问题屡禁不止。

这些行为不仅稀释了原始创作的价值,也损害了正版企业的利益。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打击盗版、网络侵权等违法行为,保护知识产权和版权。

三、网络暴力问题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言语、行为上的辱骂、恐吓、欺凌等侵犯行为。

网络暴力不仅严重侵犯他人的尊严和人格,也对网络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净化网络环境,我们需要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教育公民理性使用网络,共同维护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空间。

四、网络欺诈问题网络欺诈是指在网络上以虚假信息或者不诚信行为获取他人财产的行为。

网络上的虚假广告、虚假交易、网络诈骗等问题屡禁不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诚信体系,严厉打击网络欺诈行为,提升消费者的网络安全意识。

五、网络道德教育问题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因此,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从小培养孩子正确使用网络的意识和方法,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对于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学校、家庭等应共同努力,加强对网络道德教育的投入,提高公众的网络素养。

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伦理问题

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伦理问题

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伦理问题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们的购物、社交、娱乐、学习等日常活动都离不开网络,甚至有些人已经将自己的工作转移到了网络上。

虽然互联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网络伦理问题。

首先是网络隐私问题。

互联网已成为了人们传递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我们在网络上留下的所有足迹都可以被他人轻易地获取和利用。

比如,我们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些个人照片或信息,很有可能会被他人盗用或滥用,导致我们的隐私泄露。

而隐私泄露不仅会对我们的个人形象和声誉造成影响,还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财产损失和其他不必要的麻烦。

其次是网络暴力问题。

互联网上的虚拟环境往往让人们产生了某种不负责任和不负后果的错觉,这就导致了一些人在网络上显得特别咄咄逼人,甚至以侮辱、威胁和诽谤等形式进行网络暴力行为。

这样的行为不仅伤害了别人,也削弱了网络环境的和谐和正常秩序,使人们对互联网的信任感降低。

再次是网络版权问题。

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的音乐、视频、文字和图片等资源,但很多人却不重视知识产权和版权问题。

他们听取音乐、观看电影或复制他人的作品等行为会给原作者和版权拥有者带来损失,这不仅不道德,还有可能构成侵权行为。

如果我们不能更好地保护版权和知识产权,长远来看,会影响到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降低了创造性的动力,也浪费了公共资源。

最后是信息诈骗问题。

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庞大,有些人利用这个漏洞,通过制造虚假的信息来诱骗他人。

他们可能通过网络诈骗等手段获取你的财产信息,或者企图利用你的个人信息来进行其他的违法行为。

这是一种犯罪行为,不但会给受害人带来巨大的财产和心理损失,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安全风险。

针对上述几种网络伦理问题,我们需要从多方面来解决,包括个人、组织和政府三个方面。

首先,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个人隐私保护,避免将过多个人隐私信息暴露在互联网上。

另外,我们也应该更加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进行侮辱、威胁、诽谤等其他不恰当的行为,不仅自己需要尊重他人,也需要着重强调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伦理问题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

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便利性和广泛应用,一系列的网络伦理问题也随之涌现。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时代中所面临的网络伦理问题,并传达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一、隐私保护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的保护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

我们的个人信息如何被收集、管理和使用,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安全和自由。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个人信息可能会受到非法获取、盗用或滥用的风险。

比如,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个人信息的泄露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机制,并倡导企业和个人自觉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二、网络欺诈和网络安全问题互联网的普及也伴随着网络犯罪的兴起。

网络欺诈包括网络诈骗、虚假广告等,严重影响了公众的信任和安全。

此外,网络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

黑客入侵、数据泄露等事件时有发生,给个人和组织带来了重大损失。

在防控网络欺诈和网络安全问题上,我们需要提高个人和企业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技术防护手段,并配合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执法。

三、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问题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在社交平台上,人们经常会遭受到恶意言论、谩骂和谣言的侵害。

尤其是对于一些弱势群体、青少年和女性而言,他们更容易成为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的受害者。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教育宣传,培养公民网络素养和社交责任意识,同时也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法规和制度来打击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行为。

四、知识产权侵权问题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在数字化环境下,各种形式的版权侵权和盗版问题层出不穷。

音乐、电影、文学作品等原创内容经常被盗取和传播,给创作者和知识产权所有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并积极推动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发展。

五、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互联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备受争议。

互联网的伦理问题

互联网的伦理问题

互联网的伦理问题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的伦理挑战,以及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一、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随着社交媒体、电子商务等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个人信息的泄露和数据安全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用户的个人隐私已经成为互联网伦理的重要议题。

例如,一些应用程序在未经用户充分了解和同意的情况下收集和使用用户数据,甚至将其出售给第三方。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用户的隐私权,还可能导致个人数据被滥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互联网企业需要加强数据保护和隐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同时,政府也应加强监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用户隐私,打击数据泄露和滥用行为。

用户也应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谨慎使用个人信息。

二、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问题日益突出。

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匿名地发布攻击性言论和侮辱性信息,从而给他人造成心理伤害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

此外,一些未成年人通过网络进行欺凌行为,导致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针对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问题,社会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攻击性言论和侵权行为进行打击。

同时,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教育,提高他们识别和抵御网络欺凌的能力。

三、知识产权和盗版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和盗版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互联网的便捷性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容易,但也导致了一些盗版和侵权行为的增加。

一些网站和个人以盗版和非法传播的形式获取他人的知识产权作品,严重侵害了作者的权益。

为了解决知识产权和盗版问题,社会应加强版权保护意识,尊重知识产权。

政府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严厉打击盗版行为。

同时,互联网企业也应加强自律,积极配合政府打击盗版行为。

四、网络信息真实性和虚假信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上的信息泛滥成灾。

很多时候,用户很难判断一个消息的真实性。

虚假信息的传播不仅误导了公众,还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网络伦理问题

网络伦理问题

• 2.“艳照门”事件 • 2008年1月28日,网络传出香港艺人 陈冠希和阿娇的“艳照”,随后陆 续有多位女明星的艳照出现在网络, 并呈疯狂扩散之态势,成为2008年 第一起影响甚广的网络事件。这一 事件被称为“艳照门”。 “艳照门” 肇始于香港,但借助国际互联网迅 速在全世界蔓延。
• 3.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了专家 论证,玩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疾病诊断范 畴。《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中说,网络成 瘾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 行为障碍。《标准》严格界定了网瘾症状表现, 即: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减 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 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等共 七项标准。其中一项量化的指标是平均每天连 续使用网络达到或超过6小时,而且这种症状 达到或者超过了3个月。这项《标准》第一次 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精神疾病。
• 隐私权还是尊重个人自由选择行为方式、自主决定 个人信息的利用、自行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权利, 从而为每个人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隐私是 “个人自决”、“个性”和“个人人格”等人类价 值的缩影。隐私权为个人提供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 人创造性的机会,保护个人私生活领域免受他人的 侵扰,这就使得权利人在私生活领域内就其个性取 得一个了自主发展的可能。否则,个人生活处于社 会公众的注视之下,每个人的生活是透明的,每个 人迫于其所承受的公众压力,其个性难以健康发展。 保护隐私的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在于对个人个性的保 护,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健康有序的交往关系, 并为个人与社会公众起到一定的屏蔽功能,从而保 障人格的健全发展。
• 首先,互联网使得当前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 隐私利益依存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在“信息就 是金钱”的时代,个人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 为了提高社会交流或交往的效率,最好的方式 就是以网络为交流或交往的工具和平台。在网 络环境下,信息交流往往是双向或多向的,这 就意味着人们在网络中既是信息的获取者,同 时也是信息的释放者,在紧密的信息交流过程 中,作为个人信息的隐私,自觉或不自觉地被 作为信息交流的内容之一。

网络伦理辩论辩题

网络伦理辩论辩题

网络伦理辩论辩题正方,网络伦理是保障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的重要原则,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网络伦理,以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首先,网络伦理可以有效防止网络欺诈和信息泄露。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犯罪日益猖獗,而网络伦理的倡导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减少网络犯罪的发生。

其次,网络伦理可以保护个人隐私。

在网络上,个人信息很容易被泄露,而积极倡导网络伦理可以提高人们对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视,减少个人信息被滥用的可能性。

另外,网络伦理还可以促进网络文明和和谐发展。

在网络空间中,各种不良信息层出不穷,而倡导网络伦理可以引导人们遵守网络规则,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

因此,我们应该坚定地支持网络伦理,以维护网络安全和个人权益。

反方,网络伦理虽然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网络伦理的界定十分模糊,不同人对网络伦理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有些人认为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是违反网络伦理的行为,而有些人则认为言论自由应该得到保障。

其次,网络伦理的执行难度较大。

在互联网上,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监管难度很大,很难做到完全合乎网络伦理的行为。

另外,网络伦理的倡导可能对言论自由产生负面影响。

在一些情况下,过于强调网络伦理可能会限制人们的言论自由,导致信息传播受到限制。

因此,在倡导网络伦理时,我们需要权衡各方利益,避免出现过度限制言论自由的情况。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1. "网络伦理是维护网络秩序和个人权益的必要原则。

" ——网络伦理学者张三。

2. "网络伦理的倡导需要与言论自由相结合,不能片面强调网络伦理而忽视言论自由的重要性。

" ——互联网评论家李四。

3. 经典案例,2018年,某知名社交平台因未能有效保护用户隐私而遭到严厉批评,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网络伦理的讨论。

综上所述,网络伦理虽然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该在倡导网络伦理的同时,充分考虑言论自由等方面的利益,避免出现过度限制言论自由的情况。

关于网络伦理的几个重要问题

关于网络伦理的几个重要问题

关于网络伦理的几个重要问题关于网络伦理的几个重要问题关于网络伦理的几个重要问题关于网络伦理的几个重要问题精品源自中考试题论文关键词:网络伦理伦理挑战伦理原则伦理建设论文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创造了一个新的便捷生活方式,人们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世界中体验自我,沟通世界。

但不可避免的随着网络的发展,在提供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伦理或网络道德的问题。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良性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网络伦理的构建离不开伦理道德的引导。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使网络成为社会生产、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主要手段、广泛的运用在金融、教育、娱乐等社会活动中,并逐步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沟通方式,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革。

网络为人类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和新的生存方式,使人类可以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世界中自由的交流信息,沟通世界。

网络主要特征是信息的传递快捷、获取方便、其内容丰富、交往全球性,并因此为人们广泛运用。

网络时代改变了社会各阶层群体的活动空间和生存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建立在生活和生存方式基础上的伦理道德观念.网络在为人类生活提供信息资源共享、便捷的同时,也使当今现实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受到了新挑战。

因此,如何适应网络虚拟社会的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就成为网络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

网络伦理道德,是以现实社会道德规范为基础,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延伸与拓展,是人们在进行网络活动时要遵循必要的道德规范。

它是针对网上行为的特殊性,针对网络虚拟空间生活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并且借鉴传统现实社会道德成果与经验,建立起适应网络伦理关系要求的新的伦理观。

一、网络的伦理挑战随着互联网个人使用数量的急剧增长,全球性的网络社会已形成,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公众的一种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

网络如同“双刃剑”在促进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现实社会难以应付的伦理问题。

网络是开放的空间,由于目前尚未建立和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模式,使得一些西方的有害的思想充斥其中,甚至出现一些不道德的现象;人们在网络中的安全感和信任度降低,网络交往没有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也没有了直接的监督和约束,更容易使人们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这些都是对现有道德规范的冲击。

21秋[0948]《网络文化与伦理》第二部分网络伦理答案

21秋[0948]《网络文化与伦理》第二部分网络伦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不属于网络情感异化行为的是()。

数字化虚拟性爱通过QQ、微信等即时工具与朋友沟通多角网恋婚外网恋2.网络是人们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网络信息活动时应遵守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网络伦理内容由浅到深分为三个层次,以下不属于网络伦理内容的是()。

网络礼仪网络规范网络原则网络观念3.中学生高某因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习成绩严重下降,在老师和家长的严厉批评和引导下,他决定戒掉“网瘾”。

以下行为中,能够有效促使其戒掉“网瘾”的有()。

①认清“网瘾”危害,自觉接受家长与老师的监督②培养坚强意志,自觉抵制不良诱惑③未成年人自控能力较差,应自觉远离网络④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培养高雅情趣①②③②③④①②④①③④4.以下法律法规不属于专为维护网络安全而颁布的是()。

1994年通过的《计算机信息案例保护条例》1997年12月公安部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案例保护办法》2000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维护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决定》1991年通过的《未成年人保护法》5.()曾用“异化”这一概念来分析主客体分裂、对立的关系,并提出人的异化。

康德黑格尔马克思费尔巴哈6.2010年1月21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互联网自由”问题发表演讲,指责中国的互联网管理政策,影射中国限制互联网自由,向世界推销其所谓“信息自由”。

这表明()。

①经济上的发展繁荣必然滋生文化上霸权主义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③霸权主义国家借助文化渗透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④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重要内容①②③①②④①③④②③④7.网络伦理规约原则中()原则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

诚信原则不伤害原则尊重原则发展原则8.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复杂多样,以下因素对网络安全威胁较大且难以控制的是()。

泥石流火灾电脑病毒台风9.网络原则是网络礼仪和网络规范的集中概括,是网络伦理关系的集中体现,网络原则不包括()。

网络伦理辩题

网络伦理辩题

网络伦理辩题正方,网络伦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网络伦理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个体和群体应当遵守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展商业活动的重要平台,因此网络伦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网络伦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伦理的规范对于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网络伦理是保护个人权益的需要。

在网络空间中,个人的隐私权、知识产权等权益常常受到侵犯,而网络伦理的规范可以有效地保护个人的权益。

再次,网络伦理是促进网络文明的基础。

在网络空间中,存在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和不当行为,而制定和遵守网络伦理可以有效地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文明的建设。

名人名句,马克思曾说过,“道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可见,伦理规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另外,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道德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必需品”,这也充分说明了网络伦理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经典案例,比如,近年来频频发生的网络欺凌事件,给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这些事件的发生正是因为缺乏网络伦理规范的约束。

因此,可以看出,网络伦理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反方,网络伦理的制定和遵守存在困难。

首先,网络伦理的制定存在困难。

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很难制定出一套适用于所有情况的网络伦理规范,因此网络伦理的制定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次,网络伦理的遵守存在困难。

在网络空间中,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加之网络监管的困难,很难保证每个人都能够遵守网络伦理规范,因此网络伦理的遵守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名人名句,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道德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信仰”,可见,道德的遵守是一种行为,而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

另外,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道德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必需品”,这也说明了道德的遵守是一种必需品,但并不意味着道德的遵守是易如反掌的。

经典案例,比如,近年来频频发生的网络诈骗事件,尽管社会各界对此进行了严厉打击,但仍然难以根除,这就说明了网络伦理的遵守存在一定的困难。

网络使人亲近反驳对方问题(自己整理,很有用)

网络使人亲近反驳对方问题(自己整理,很有用)

反驳对方问题对方可能提出的论据:1、网络的虚拟性A、虚拟不等于虚假,现实生活中也有人心隔肚皮,睁眼说瞎话之说;B、眼睛成像是虚像,那难道你因为看到的是虚像,就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了吗?C、你口口声声说网络是虚幻的,可网络从操作者到储存信息的存储器都是现实的,网络本身就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

网络内外也不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

相反,网络内外是息息相关的,网上的热门往往就是现实中的热门,更不用说网上的成员都同样生活在现实中了。

网络社会只是相对独立,网上交际圈也只是相对独立的。

实现网络内外的融合并不是难事。

D、据我所知,大家QQ好友里面的好友大多数是认识的亲人同学朋友吧,这难道不真实吗?E、再者,近几年基于真实人际关系基础建立的SNS社交网站迅速崛起并火热也正代表了互联网发展的趋势,通过真实互动将不断拉近人际交往的距离。

如中国建立较早的SNS网站人人网就将真实人际交往作为平台建设的宗旨。

因此,可以预见,随SNS这种新型互联网形式的进一步发展,曾经的网络虚拟环境将越来越与现实人际交往环境相融合,带来真正的线上线下真实人际交流。

F、正是网络这种虚拟的特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袒露胸怀,抒发情感的空间。

在这里,人们更容易摘下现实生活中沉重的面具,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使人与人的心贴得更紧更近。

2、网络的弊端,如:沉溺,危害,欺骗;A、这是网络在充当交流工具的过程中产生的伴随现象,这意味着这些只是拉近人际关系过程的伴随现象,网络作为一个工具来说,本身是没有错的,这无疑低估了人的主体性,把人从网络的创造者、使用者、监管者、受益者降格为网络的奴隶,其实质就是在逃避人的责任B、我们怪网络本身出现问题,难道您是想说,世界上80%的人都死在床上,所以床就是最危险的事物,对吧?C、请问那是网络的错误吗,是人的错误啊!请不要把人类的不是都归咎于网络啊,如果那个羊角疯是网络引起的话,那请问艾滋病又是哪一个网站引起的啊。

D、对方辩友总是在说:网络造成了人际疏远,那我们是不是要说,杀人犯罪,不是怪罪犯本身,而应该怪那把杀人刀太锋利了啊。

关于网络道德问题(免费)

关于网络道德问题(免费)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 网络是一个内容庞杂、
覆盖面广的信息共享 平台,我们可以从上 面学习很多有用的知 识,但应具备鉴别善 恶美丑的能力,拒绝 一切虚假、低级庸俗 甚至反动、淫秽和暴 力的内容。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 如何健康使用网络?首先
是我们的心态。我们上网, 要健康地将网络当成我们 生活的补充,不能一味的 依赖网络,甚至将网络当 成我们生活的全部。 健 康使用网络,不但有益我, 还有益你,她,他……为 还有益你,她,他……为 了建立一个美丽的网络的 世界,我们健康使用网络 吧。
为上网不顾一切
• 犯罪嫌疑人杨某某,男,汉族,
17岁,初中文化,江西省人。 17岁,初中文化,江西省人。 犯罪嫌疑人杨某某在湖里后埔 某网吧上网,因其盗用他人帐 号上网被管理员发现而被赶出 网吧,2005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吧,2005年1月4日,犯罪嫌 疑人杨某某纠集了两名身份不 明的男青年到该网吧为其被赶 出的网吧的事出气,到网吧后 该三人将网吧管理员李某打成 轻伤,将另一管理员黄某的手 划伤,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抓 获犯罪嫌疑人杨某某,检察机 关经审查以寻衅滋事罪对犯罪 嫌疑人杨某某批准逮捕。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 个人的道德自律成了
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 基本保障。我们应当 在网络生活中养成自 律精神,自觉做到自 律而不越道德线,促 进网络生活的健康与 和谐。
你们如何看待网络道德? 你们如何看待网络道德?
• 网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不健康的材料? • 怎样才算健康使用网络? • 如何分辨网络的真真假假?
犯罪嫌疑人杨某某在湖里后埔犯罪嫌疑人杨某某在湖里后埔某网吧上网因其盗用他人帐某网吧上网因其盗用他人帐号上网被管理员发现而被赶出号上网被管理员发现而被赶出网吧网吧20052005年年11月月44日犯罪嫌疑人杨某某纠集了两名身份不疑人杨某某纠集了两名身份不疑人杨某某纠集了两名身份不疑人杨某某纠集了两名身份不明的男青年到该网吧为其被赶明的男青年到该网吧为其被赶出的网吧的事出气到网吧后出的网吧的事出气到网吧后该三人将网吧管理员李某打成该三人将网吧管理员李某打成轻伤将另一管理员黄某的手轻伤将另一管理员黄某的手划伤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抓划伤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抓获犯罪嫌疑人杨某某检察机获犯罪嫌疑人杨某某检察机关经审查以寻衅滋事罪对犯罪关经审查以寻衅滋事罪对犯罪嫌疑人杨某某批准逮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網路倫理答客問Q:學校或家長如何進行網路校園倫理教學?(一)網路倫理教學應與品德教育結合進行,可以透過案例教學法、體驗學習法、戲劇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

(二)倫理與品德都無法以紙筆測驗測得,應重視學生實踐與執行的程度。

可利用多元評量方式測驗,例如,學生自我評量實踐情形、同儕互相觀察評量、親生觀察評量等方式進行。

(三)倫理與價值觀都無法直接以教條式灌輸教學,必須師長們以身教、境教營造學習典範。

(四)發揮社會教育力量,減少媒體渲染、提供青少年更多體能活動,引導學子朝身心正向發展休閒活動。

Q:沉迷線上游戲許多孩子沉迷網路,有的為了得到同儕認同,別人刺青,我也刺青,藉此找自信和爭取認同。

有人認為,電玩遊戲能提升專注力,這是一般人的誤解,不過打電玩跟上癮是兩回事,根據研究發現,適度的電玩,確實可以幫助孩子開發部分的潛能,但我們不鼓勵沒日沒夜地玩,更不希望孩子不念書只打電玩,洪蘭教授認為,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如何看待電玩,可以鼓勵的方式,希望孩子「做完一件事」,才可以打電玩放鬆一下,打電玩的時間應該加以限制,避免熬夜。

另外培養其他的興趣也是一個方法,自由自在地玩耍可幫助孩子提升創造力、找到他們自身熱愛的事物,更能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Q:下載MP3根據台北市消費者電子商務協會(SOSA)的問卷調查顯示,國內有85%的網友曾經上網下載音樂,雖然有66%的網友擔心因此遭到司法單位處罰,但有62%的網友即使擔心音樂的合法性問題,仍舊要下載數位音樂,讓目前仍無法可管的數位音樂已經成為國內網路最嚴重的病徵。

現在網路資原取得容易,許多孩子會誤認為在網路上取的資源都是合法的,或者不知道違法下載觸法的嚴重性,下載MP3方便又快速,下載mp3的音樂來聽最主要可以省錢,而且很方便,所佔電腦的硬碟空間又不大,如此一來,就不會有人花幾百塊去買原版的CD。

對業者而言,自然就造成損失,每一首歌曲都是透過音樂人花心思所製作的。

而且這樣的行為已經違反著作權法,雖然許多學生都知道,但是仍然違法下載,不過目前已經有提供MP3下載的提供者遭到起訴,如果只是因為一時貪小便宜而遭到起訴,不管是不是利用MP3下載來賺錢,只要是非法取得,提供者和下載者都算是觸法,另外知法犯法其罪行更為嚴重。

日前已經有提供廠商因此受到司法審判,若判決有罪的話,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律師、法官等法界人士認為,台北地院此一宣決,等於宣告Kuro四十餘萬會員均是違反著作權法的共犯,將會面臨法律追訴。

Q:網路聊天室~少年是運用網路的重要族群之一,目前少年上網大多數是在網路上玩連線遊戲,也有透過網路聊天室結交朋友,網路已成為現代少年與陌生人互動的重要管道,但其間因為網路交友而發生逃學、翹家、援助交際或遭受性侵害等事件時有聽聞,注意在網路聊天室或留言板與他人的互動,請盡量不要與網友會面,若有必要,也請您務必陪同他們,絕對不要讓孩子單獨與網友見面,並選擇安全的會面地點,盡量選在人多的公共場所,以便應付突發狀況。

另外有許多人認為網路是虛擬的環境,所以言論不受到牽制,往往做出不適當的發言,不過其實這樣是觸犯法律的,就算是在網路上,也要了解注意自己的遣詞措辭,有網路的基本禮儀,請尊重他人,不要發表帶有人身攻擊的言論;並請多加留意瀏覽的聊天室或留言版,檢查是否散播不適當的言論。

Q:網路禮儀1.利用網路EMAIL轉寄郵件:應該注意是否為正確事實,避免成為網路不實謠言的傳播者,轉寄郵件時應該注意將其他人的EMAIL刪除,避免將大家的EMAIL一再轉寄,成為網路犯罪的資料蒐集的幫手。

另外,私人往來的郵件也要避免隨意轉寄給公眾。

2.BBS、留言板、論壇等使用:提出問題之前應該先自己搜尋資料,或是前往精華區觀看文章,雖然網路上身分是隱密的,但提出問題時應該要注意網路禮儀,不隨便攻訐謾罵,避免觸法,有些學生認為網路上發表言論不會被追查到真實身分,其實網路上的犯罪都可以透過網路技術查詢的到,不可心存僥倖。

3.尊重網路著作權:網路資源豐富、取得方法容易,但在取得時應該注意尊重原作者,引用網路文字和網址時,應該要注意使否有版權上的問題,若是可以聯絡作者或是網站的管理者時,應提出申請和告知。

4.冒用他人名義:有許多學生會為了一時有趣,冒用他人名義寄發EMAIL或是上網留言,不但不禮貌,而且更會觸犯法律。

中小學之資訊教育一、基本理念資訊教育旨在培養學生資訊擷取、應用與分析的能力,使學生具備正確資訊學習態度,包括創造思考、問題解決、主動學習、溝通合作與終身學習的能力。

同時建立學生的校園資訊倫理及網路智慧財產權等正確觀念,學習善用資訊科技,以培養懷抱科技時代的人文情懷,尊重自己及關懷他人,具有健全社會價值觀與開闊世界觀的國民。

依據九年一貫新課程之精神,各學習領域應使用資訊科技為輔助學習之工具,以擴展各領域的學習,並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便於各學習領域進行資訊整合教學,宜將各領域所共同需要的基本資訊能力、素養及其學習時間,做一詳實的規劃,以使所有的學生均有機會習得基本資訊知識、技能與學習素養,以為各領域應用資訊的基礎。

二、培養學生資訊五大核心能力資訊教育課程目標旨在培養學生資訊擷取、應用與分析、創造思考、問題解決、溝通合作的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態度。

藉由「資訊科技概念的認知」、「資訊科技的使用」、「資料的處理與分析」、「網際網路的認識與應用」、以及「資訊科技與人文素養的統整」等五大核心能力之規劃,在認知、情意、技能上培養學生達成以下之教育目標。

(1)奠定學生使用資訊的知識與技能。

(2)導引學生了解資訊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3)增進學生利用各種資訊技能,進行資料的搜尋、處理、分析、展示與應用的能力。

(4)培養學生以資訊知能做為擴展學習與溝通的習慣。

(5)導引學生了解資訊倫理、電腦使用安全及資訊相關法律等相關議題。

(6)培養學生正確使用網路的態度,善用網路分享學習資源與心得,培養合作、主動學習的能力。

(7)開展學生資訊科技與人文素養的統整能力,應用資訊科技提升人文關懷、促進團隊和諧。

三、網路倫理學習內涵「網際網路的認識與應用、資訊科技與人文素養的統整」此二大核心能力,即在強調培養學生網路倫理規範,本縣資訊領域國教輔導團在民國92學年度,即針對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在國小三年級到國中七年級階段,學生應有之資訊教育能力指標,進行解析並規劃更具體的學習內涵,建議學習節數及學習重點說明。

其學習內涵建議表如下:台北縣九十二年度九年一貫課程國民教育輔導團資訊教育網路上癮(網路成癮)一、定義「網路成癮」美國心理學會雖已於1997年正式承認其研究價值,但目前對於網路成癮的診斷並無一個共同認定的標準,一般而言我們談到「網路成癮」都會聯想到Kimberly Young,他可以說是開啟網路成癮實徵研究調查的第一人,Kimberly Young 認為,在所有上癮診斷中,「賭癮」是一種無涉及到中毒的「衝動控制失序症」其狀態是最接近網路成癮的。

目前國際上把上網成癮稱作是“互聯網成癮綜合症”,簡稱IAD。

主要表現是上網時間長且難以自控,正常工作生活受到嚴重影響,雖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仍在繼續。

孩子一旦被網路或遊戲所控制,重度成癮者就如同吸毒一樣,會對孩子的身體、精神造成嚴重損害。

二、判定標準(一)強迫性地非本質使用(二)對活動或人際往來失去興趣(三)被線上即時活動佔據(四)無法控制使用(五)每週上網超過35小時最容易上癮的族群是有限教育程度的中年婦女(約比男性多百分之二十)。

金柏莉‧楊在接受《時代雜誌》專訪時指出三、病徵(一)不理會健康狀況和儀容(二)花太多時間上網導致睡眠不足(三)身體活動和人際互動減少(四)生活失去控制(五)乾眼症腕、隧道症(六)工作或學業表現退步四、危險群(一)男性、年輕人是高危險群(二)風險最高的是「沒有安全感的孤獨者」,他們很難交友。

五、解決方法(一)限制上網時間,家人與朋友同時伸出援手,使他們走出虛擬世界。

(二)學校應正確教導學生有效利用網路取得資訊,非「漫遊」在網路。

(三)父母可把電腦置於客廳等開放空間以利監管,並和孩子建立使用公約。

(四)父母應訓練孩子分配課後時間,培養正常生活作息。

(五)父母最好能了解網路世界,才能有效避免不當資訊戕害孩子身心。

(六)父母應引導孩子增加上網外的活動,以培養其他休閒興趣。

六、新聞數據(一)網路成癮全台超過40萬「宅男」台灣國際基督教會發表「宅男現象觀察」報告指出,目前台灣網路上癮人數已超過四十萬人,主辦單位提醒民眾重視網路成癮問題,並推動「119」行動方案,宣導年輕人避免上網成癮。

報告指出,暑假期間,特別八月份是製造「宅男」高峰期,「宅男」是指對某特定事物極端偏好,不與他人接觸的人。

網路成癮的年齡距離已拉大,從小宅男、中宅男到大宅男,據政大廣電系黃葳威教授表示,十歲以上便有可能發生網路成癮現象。

黃葳威表示,台灣網路上癮人數累積至今已超過四十萬人;去年綜合調查機構「諾普世界」也宣布台灣上網時間項目高居世界第一。

針對宅男現象,主辦單位提出「119」行動方案,鼓勵網路民眾每上網一小時休息十分鐘,打電話給朋友聊九分鐘,並要走出戶外和參與人際互動。

【中央社日內瓦七日專電、台北七日電】(二)網路成癮者瑞士已有五萬人染上網癮‧聯合新聞網 2006/08/08蘇黎世大學的研究發現,瑞士已有五萬人染上網癮,他們在網上聊天、遊戲、下載音樂、觀賞色情網站、甚至購物,迷失在虛擬世界中。

另有五萬人則有上癮的危險。

(三)74%青少年網路成癮【記者謝蕙蓮、張錦弘/報導】一項使用網路調查報告指出,國內74%青少年有上網就不能停、不上網就不安的「網路成癮症候群」,他們最擔心影響考試成績,半數以上家長因此限制孩子上網。

金車教育基金會在去年11月下旬至12月間,對全台國小五、六年級與國中、高中一、二年級學生,進行網路休閒調查。

抽樣學生數2800人,回收有效樣本2428人。

分析結果發現,國內電腦普及率很高,只有5.2%受訪青少年家中沒電腦,可在家上網的比率也高達85.5%;只約17%受訪者的學校開放網路教室供學生使用。

青少年最常上網的地點在家裡。

調查指出,約25%青少年在非假日每天使用網路3小時以上,假日則高達47%;更有12%受訪者平時每天使用網路5小時以上。

青少年使用電腦的目的,以玩電動、紓解壓力最多,其次才是查資料和聊天打發時間;此外,34%受訪者至少每周和同學相約打線上遊戲,顯示網路已成為青少年主要休閒生活。

有78%青少年會使用MSN、即時通、SKYPE等網路通訊軟體。

當網路斷線時,70%受訪者會心情不好或不安;44%受訪者上網時間比預估長;26%上網時間愈來愈久,且會用上網來撫平情緒;25%遇到問題就想上網。

只有26%受訪者沒有上述「網路成癮症候群」。

青少年上網最主要是紓解壓力,其次是獲得資訊、打發時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