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研讨会发言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务研讨会发言稿
尊敬的潘局长、各位领导和同志们:
非常高兴能参加这次财务研讨会,刚才各位领导、专家们都谈了非常专业的观点,使我受益非浅,以下是我个人的浅见,请大家赐教。
一、对如何加强预算的执行力:从两个方面的说明这个问题,一是目前我们储备基层的预算执行的现状。
二是加强基层预算执行力的措施办法。
(一)目前我们储备基层的预算执行的现状。
1、总量预算不足。
包括财政拨款和自创收入不足,是导致单位预算执行不到位的一个主要原因。
(1)预算编制数与预算批复数差距大,主要体现在编制年度预算尽管是在全年工作充分的预测与详细的规划下编制的,但批复预算总量不足,2010年一上预算2043.03万元,实际批复544.14万元,批复率27%,使基层单位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2)加上由于储备基层单位普遍地理位置偏僻,当地经济欠发过,经营创收难度大,无法完全弥补经费缺口。
如果连基本人员费都得不到供给,基层单位也只能是为了保稳定保安全而占用其他资金开支经费,事必影响预算的执行力。
(3)政策标准与财政供给不协调,地方政策(如岗位津贴)与财政部门的经费供给核定标准有差距,政策标准高于财政供给的,导致基层单位的经费开支形势压力大。
2、编制预算时缺乏职能部门的协调
编制单位经费预算是关系基层单位事业发展的大事,应得到领导
的支持和各职能部门的参与配合,但在多年的预算编制过程中都是由财务人员“一手包办的”,职能部门也总认为经费预算就是钱,财务部门是管钱的,编制预算理所当然是财务部门的事。
因此每年编制预算时,财务的编制人员不得不单打独斗,日夜奋战唱独角戏,这种没经过领导支持和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单靠财务部门冥思苦想编制出来的经费预算,其质量和可行性肯定是不高的。
二、加强基层预算管理的措施办法。
1、充分认识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重要性。
预算执行管理是预算实施的关键环节。
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对于提升基层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预算执行力不仅是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要重视,各部门也要重视并参与预算的编制工作中来,把预算执行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做抓。
2、一是要增加预算总量。
增加预算总量,既要加强增加拨款预算工作,又要做好增强创收抵支能力,(1)加强增加拨款预算工作。
主要是做好单位“一上”预算的编报工作。
编报“一上”经费预算,必须有依有据,考虑的项目范围要全面,编报的数据要准确,说明要详尽,实现事业经费拨款总量逐年有所增长,全面地反映储备系统客观所需的财务开支需求以及自身的解决能力。
(2)增强创收抵支能力。
储备单位在确保完成国家储备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空闲的仓库设备设施、场地等资源进行对外创收业务,自行解决国家拨款预算供给不足问题,
3、坚决执行预算,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
为确保预算的执行和完成,要将此批复的预算收支额度按季或月份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和业务科室。
特别要保证收入的及时完整和把握支出的进度,不能收入没完成,支出超进度。
财务部门要对收入进度,审核后予以公示。
同时严格控制无预算支出。
加强预算执行监督,要制定必要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让纪检监察部门等参与到资金使用监督活动中来,对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做到对资金使用过程监督有制度约束,有人力保障,确保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
5、实行预算编制与执行“回头看”的制度,强化预算管理的规范性
“回头看”主要是将本年的决算和预算一并审查,按收支科目逐一审核预算数和决算数的差额,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不好的要分析其原因, 制定出改进的具体措施,从而考核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执行预算的严肃性,使我处的预算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6、完善预算分配。
解决单位之间预算分配不平衡问题的有效措施,必须要制定完善经费预算分配办法,包括《拨款预算分配办法》和《抵支预算分配办法》。
制定《拨款预算分配办法》,要考虑各单位现有的离退休人员数、编制内实际在岗的人员数、经批准执行的工资、津贴标准、必要的安全保卫和正常开支需要,还要参考经营服务收入,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需要与可能安排拨款预算额度。
制定《抵支预算分配办法》,则要考虑目前拨款预算满足程度,经费开支的客观需要量,执行当地政策人员工资标准,地区消费差异,单位历年创收能力水平来确定。
加强事业运行成本控制管理。
存在的问题:一是体制上的制约。
资金来源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开展成本核算的动力不足。
二是观念上的制约。
认为成本核算是从企业的事,为企业服务的,即使进行成本核算,也只是相对意义的上成本,没有对成本进行详细的分析,哪些做得好的,哪些做得不够的,而事业单位由于其体制机制以及资金供给方式的不同,无法直接套用企业成本核算的有关内容,不能进行成本核算,即便可以实施,也意义不大。
1、树立成本意识, 充分认识成本控制是单位生存与发展壮大的基础,将节约意识与建立储备文化结合起来, 特别是储备系统实行事业单位的改革后,让全员积极参与创收、降低成本,节约成本。
从每个人做起,节约一度电、一张纸,开展对节约成本的合理化建议活动, 对职工好的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建议予以一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
2、根据不同的成本进行控制管理:一是业务成本,主要是在对部门的绩效考核中进行规定,对创收部门的弹性开支差旅费、接待费实行包干制。
二是行政成本,主是制定成本管理办法,对人员情况,办公费用等进行相关规定,严格控制弹性开支。
(1)合理设置岗位,实现减员增效。
人员支出是事业单位成
本核算的重要内容,人员支出的比例过高必须严格控制,按照权责对
等、分工明确的原则,合理设置岗位,有区别的设立岗位津贴,
建立严格的临时用工制度,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2008年,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56%;2009年,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68.64%。
(2)严格控制招待费、差旅费、通讯费和车辆费。
实际的招待费支出不但包括单位所在地发生接待费,还包括出差人员外出的招待费用,单从限制陪同人数和规定接待标准很难有效控制。
实行招待费同公务费总额(2%)相挂钩的办法对招待费进行控制的办法。
(2)控制采购成本,如低值易耗品、办公用品等。
推行招标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实行阳光采购,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
(3)减少资金占用,如长期借款、个人和单位往来欠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