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宾县第一中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习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春期四川省宜宾县一中高一年级期末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商周的四言,到楚骚汉赋、汉魏乐府、隋唐律绝和宋词元曲,可谓灼灼其华,蔚然大观。
千百年前的黄钟大吕,至今犹萦绕在苍穹。
然而中国新诗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既没能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华古典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脱节、断裂,割断了传承关系,令广大读者望其兴叹,最后只好弃之而去。
中国新诗为何会处境“尴尬”呢?
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
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楚辞、乐府、律诗、宋词、元曲……不论其诗体形式怎么演变,但都是讲究韵律的,作品都具有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
由于白话新诗“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胡适《谈新诗》)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障碍。
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
诗歌是文学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衣而已。
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从而否定主题思想的意义,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
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
同古典诗词曲赋相比,当代诗歌在题材内容方面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正日愈失去处理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能力,这就使得它日愈减少获得公众关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其二,随着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诗人们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其三,当诗人们精神的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喧嚣、乐趣、庸俗、时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扰着诗歌界,诗歌的阵地越来越虚弱。
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国新诗只有志存高远,发扬其应有的精神文化提升作用,既在
主题内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传统诗词曲赋艺术,随时代、社会、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进,让中国新诗界尽快构建审美规范并早日达成审美共识。
这样,中国新诗才能够既有技艺的美感,又有时代的气息,还有历史文化的内涵,并因此而融入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从而有机会成为新时期的经典诗歌作品而流传于世。
(选自《长空诗话》,有删改)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处境“尴尬”的原因的一项是()
A. 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
B. 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
C. 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
D. 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
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在题材内容方面的变化的一项是()
A. 中国新诗越来越狭隘,不能反映社会的主流。
B. 中国新诗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很少关注社会问题。
C. 近年来出现了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
D. 质量上乘的诗歌越来越少,多数诗歌内容平庸。
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中华古典诗词曲赋曾经有过许多令人骄傲的绚烂与辉煌。
B. 白话新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作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C. 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能忠实地坚守诗歌阵地的人越来越少,诗歌的发展江河日下。
D. 中国新诗只要注重与时代结合,并继承发扬传统诗词曲赋的艺术,就一定能够改变其“尴尬”处境。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论述中国新诗处境尴尬的原因的相关语段,B项,由第④段可知,该项描述的只是一个客观背景,主要原因在于在这个客观背景下诗人们的自闭。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C项,由第③段可知,不是新诗内容方面的变化,是说新诗形式多样,反映新诗注重形式。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D项,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来分析选项的推断是否正确,由第⑤段可知,“就一定能够改变”说法太绝对。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白鹿原上寻找陈忠实
王晶晶
1992年,《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逝世。
追悼会上,时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的著名作家陈忠实致悼词:“一颗璀璨的星从中国文学的天宇陨落了!” 二十四年后,陈忠实也告别了人世。
“世间已无陈忠实,天地白鹿魂永存。
”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代表作《白鹿原》的名字,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
1942年,陈忠实就出生在这里。
在陈忠实去世后的一周,《环球人物》记者辗转于陕西各个追悼陈忠实的地点,最终来到西安东郊的白鹿原上,听白鹿书院副院长邢小利追忆这位文坛之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文化寻根”的热潮。
内陆中心的陕西,尤其关中又处于中心的中心,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近代的兴衰起落,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与探究。
他在西安周边的几个县查阅县志、文史资料,与乡人聊天,查访民间奇闻野史。
1987年8月,与《长安报》编辑、记者李东济闲聊时,他第一次向外人透露了创作《白鹿原》的消息:“东济,你知道啥叫老哥一直丢心不下?就是那垫头的东西!” 关中民俗,亡者入殓,头下要有垫头物。
陈忠实最担心的就是他写不出一部作品来当“枕头”。
李东济后来用“豪狠”来概括陈忠实的气性,“因为他写《白鹿原》,使的就是一股‘豪狠’劲”。
那些年,陈忠实一直待在白鹿原上的老家。
妻子在西安照顾一家老小,他一人在村里,
吃饭只能靠从城里背馍。
西安陈忠实文学馆的工作人员权伦告诉《环球人物》记者:“陈忠实这一生,年少时是为读书,把馍馍从乡下往城里背;中年时,为写作,又把馍馍从城里往乡下背。
”
1988年4月1日,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行字。
他的整个心理感觉已进入“我的父辈爷爷辈老爷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原的沉重的历史烟云之中了”。
写作的那四年,陈忠实身在老家的白鹿原,心在笔下的白鹿原,穿行于清末、革命、抗日、内战。
1992年1月29日,写到1949年,书中的白鹿原解放了,陈忠实自己也解放了。
《白鹿原》快写完时,妻子来给他送蒸馍和擀好的面条,送妻子出小院时,他告诉妻子这些面和馍吃完,就写完了。
妻子突然停住脚问:“要是发不了咋办?”他毫不迟疑地说:“我就去养鸡。
”
手稿交给出版社的同时,陈忠实也复印了一份送给陕西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
10多天都没消息,陈忠实内心忐忑地进城。
李星正买菜回来,见了陈忠实啥也不说,就说到屋里谈,陈忠实被吓着了,从一楼到五楼,一进书房,李星猛然回身,像吼秦腔般说道:“咋叫咱把事弄成了!”当时李星还有三个预言:你不用找评论家,评论家会来找你;十年之内,没有人能超过你;《白鹿原》能得茅盾文学奖。
一一应验。
在邢小利看来,《白鹿原》自问世以来能历经二十四年不衰,缘于故事里的“仁”“义”二字。
千古文人侠客梦,“他所描写的这个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就有‘仁义村’之称。
那些仁义古风,是陈忠实这类耕读之家走出来的人的理想,也是这方水土里千百年来最深厚积淀的美德。
这才是《白鹿原》的灵魂。
”邢小利说。
1996年,陈忠实在清明时写了一首故乡诗:“忆昔悄然归故园,无意出世图清闲。
骊山北眺熄烽火,古原南倚灼血幡。
魂系绿野跃白鹿,身浸滋水濯汗斑。
从来浮尘难化铁,十年无言还无言。
”当时的他,已经功成名就,住在省城,但很快厌倦了城市里的喧嚣和龌龊,复归田园,乐于为乡党写对联、当执事先生。
他来自乡野,魂也在乡野。
白鹿书院是陈忠实晚年的一个心愿。
2002年,他和几位学者讨论问题时,有人提议可以在白鹿原上创建一个书院。
2005年,白鹿书院成立,用创办当天陈忠实的话说:“白鹿最终回到了白鹿原上。
”如今的白鹿原上,空有房门紧锁的陈忠实故居和清幽空荡的白鹿书院。
对陈忠实,邢小利曾有这样一句极为妥帖的评价:“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家士大夫,也不是现代的知识分子。
”是啊,八百里秦川上,有一种代代相传的老腔,既不是传统秦腔戏,也不同于现代摇滚,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白鹿原上的陈忠实,就是那一笔老腔。
(摘自《环球人物》2016年第13期,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描写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作品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具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被誉为一部“民族秘史”。
②陈忠实语录:“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始一个新的辉煌历程。
”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是
A. 上个世纪80年代“文化寻根”热潮的大背景、关中历史文化积淀和近代兴衰起落,触发了陈忠实思索探究并催生《白鹿原》的创作。
B. 陈忠实创作《白鹿原》,从下笔前的素材准备、小说构思到圆满落笔,历时四年,过程艰辛,作品几经退稿才得以问世。
C. 《白鹿原》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书中的仁义古风彰显了一方水土最深厚积淀的美德,也是作者这类人的理想追求。
D. 《白鹿原》中的白鹿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它既是陈忠实出生之地,也是他笔下的神奇世界,更是他晚年的牵挂。
5. 下列对陈忠实创作和性格特点的分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两项
..是
A. 陈忠实与人闲聊时担心自己写不出一部当“枕头”的作品,但凭“豪狠”劲完成了垫棺作枕的《白鹿原》,有着文人的独特气性。
B. 从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第一行字开始,李东济就断定这部长篇小说会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
C. 文艺评论家李星有关《白鹿原》的一系列言行和三个预言的应验,从侧面衬托出该书的非凡价值和陈忠实的拔萃才华。
D. 在白鹿原上成功地创建白鹿书院,了却了陈忠实晚年的心愿,他当天的讲话反映出一个文人对白鹿原的特殊挚爱。
E. 文章结尾一句:“白鹿原上的陈忠实,就是那一笔老腔。
” 这是陈忠实一生心系白鹿、恪守传统、淡泊名利的真实写照。
6. 《白鹿原》能够成功问世且获得大奖,除了作者的深厚功底、文学才华,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BE
6. ①准备充分,水到渠成。
从文史资料到奇闻野史,陈忠实广泛搜集,长期积累,素材丰富,数年构思写稿,偶然得之。
②远离尘世,潜心写作。
陈忠实远离西安,拒绝喧嚣,一人在村,不畏煎熬,凭“熬过去挣过去”的豪狠劲,致力创作。
③题材独特,内涵深沉。
《白鹿原》聚焦“关中平原”,描绘“历史烟云”画卷,展现历史变化,题材别致,意蕴丰厚。
④立意高远,风格厚重。
《白鹿原》生动地褒扬了“仁义古风”、千年美德,形象地诠释了“民族秘史“,古朴、悲壮。
【解析】
4.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
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
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
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
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B项,“作品几经退稿才得以问世”无中生有。
这部作品是初投便问世。
.....................
6.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回答《白鹿原》能够成功问世且获得大奖,除了作者的深厚功底、文学才华,还有哪些重要因素。
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归纳概括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文中第三节讲了他从文史资料到奇闻野史,陈忠实广泛搜集,长期积累,素材丰富,数年构思写稿,表明他准备充分,水到渠成。
第五节写陈忠实远离西安,拒绝喧嚣,一人在村子里安心写作,他身在有股豪狠劲。
从文后的相关链接一,可以总结出,《白鹿原》题材独特,内涵深沉。
第九节,通过邢小利之口,评价了《白鹿原》褒扬了“仁义古风”,形象地诠释了“民族秘史,立意高远,风格厚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优雅的科学独行者
卡迈什瓦尔·C·瓦利
难以想象,如此优雅的美感,竟能在一个物理学家身上得到完美的演绎。
他总是穿着做工考究的西装,其颜色在秋冬季变化于深黑和深灰之间,而在春夏季则变化于浅灰和棕黄色之间。
他爱好文学和音乐。
他是世界上唯一在方程式中使用哥特体字符的科学家。
据说在所有用英语写作的科学论文书籍中,他的语言是最优美的。
他叫钱德拉塞卡,一个有点羞涩的印度青年。
19岁那年,他因成绩优异获得政府奖学金,只身乘船前往英国剑桥求学。
在长达十几天的漫长航行中,他奇迹般地初步计算出一个结果:在当时,恒星的白矮星阶段被认为是一切恒星演化过程的最终阶段,但是钱德拉塞卡的计算表明,当恒星质量超过某一上限时,它的最终归宿将不会是白矮星。
经过在剑桥的学习,钱德拉塞卡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发现。
在1935年皇家天文学会的会议上,这个24岁的青年终于得到宣读自己论文的机会。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年纪轻轻便将功成名就。
然而,事情的发生并不如他所愿。
当钱德拉塞卡在会上宣读完自己的论文时,当时天体物理学界的权威爱丁顿走上讲台。
他当众把钱德拉塞卡的讲稿撕成两半,宣称其理论全盘皆错,原因是他得出了一个“非常古怪的结论”。
听众顿时爆发出笑声。
会议主席甚至没有给这位年轻人答辩的机会。
会议结束后,几乎所有人都走到钱德拉塞卡跟前,说:“这太糟糕了,太糟糕了……”
“世界就是这样终结的,不是伴着一声巨响,而是伴着一声呜咽。
”多年后,钱德拉塞卡仍然记得自己当时的自言自语。
与爱丁顿的争论持续了几年,没有一个权威科学家愿意站出来支持钱德拉塞卡。
最后,他终于明白应该完全放弃这个研究课题。
在1937年到了芝加哥大学以后不久,他把自己的理论写进了一本书里,然后不再去理会它。
差不多30年后,这个后来被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的发现得到了天体物理学界的公认。
然后又过了20年,钱德拉塞卡获得了诺贝尔奖。
1983年,当他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章时,已是两鬓斑白的垂垂老者。
此时,回顾年轻时的挫折,钱德拉塞卡却已有了不同的看法。
“假定当时爱丁顿同意自然界有黑洞……这种结局对天文学是有益处的。
”他说,“但我不认为这对我个人有益。
爱丁顿的赞美之词将使我那时在科学界的地位有根本的改变……但我的确不知道,在那种诱惑的魔力面前我会怎么样。
”
钱德拉塞卡的结论是,这些成功的人“对大自然逐渐产生了一种傲慢的态度”。
这些人
以为自己有一种看待科学的特殊方法,并且这种方法一定是正确的。
但实际上,“作为大自然基础的各种真理,比最聪明的科学家更加强大和有力”。
因此他的一生都是谨慎、谦逊和勤奋的。
每当投入工作时,他就会坐在一张非常整齐、清洁的书桌前,寻觅数学的秩序。
每天至少工作12小时,一周工作7天,花费10年左右,得到了“某种见解”以后才罢休——也就是说,直到宇宙的某一个方面已经完全约化为一组方程时才罢休。
然后,他总是把研究的结果写成一本书,就不再关注这个领域,而去寻找天体物理学中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课题,重新埋头研究下去。
直到60多岁,钱德拉塞卡仍能定期把精力转向以前从未涉足的新领域。
他的教学同样以严谨和一丝不苟著称。
据说,他的板书和讲稿是那样整洁和优美,以至可以直接拿去印刷。
一个有名的故事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钱德拉塞卡每星期从叶凯士天文台驱车数百英里到芝加哥大学为只有两名学生的班级上课(另一种说法是包括费米在内的其他几个人偶尔也来插班听课),而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授予了这个班级仅有的两名学生——杨振宁和李政道。
钱德拉塞卡的一生注定是孤独和寂寞的。
远离自己的祖国,研究不被认可,还因肤色遭受歧视。
但他不以为意,并以始终如一的优雅默默回应一切。
1999年,一只以“钱德拉塞卡”命名的天文望远镜升空。
尽管它经常因做出新的发现而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中,钱德拉塞卡却并未因此更多地被人提及和了解。
因孤独而优雅。
或许,只有一个物理学家,才能拥有如此优雅的美感。
(摘编自《孤独的科学之路:钱德拉塞卡传》相关链接:
钱德拉塞卡兴趣广泛,年轻时曾学习过德语,并读遍自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代时代的各种文学作品。
(摘自“百度百科”)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为物理学家的钱德拉塞卡兴趣广泛,爱好文学和音乐,读遍了自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代时代的各种文学作品。
B. 钱德拉塞卡治学严谨,是世界上唯一在方程式中使用哥特体字符的科学家,他的科学论文著作的语言是最优美的。
C. 钱德拉塞卡的一生非凡而又坎坷:年轻时学术上有了成就却不被肯定,被肯定的时候已经垂垂老矣。
D. 1999年以“钱德拉塞卡”命名的天文望远镜升空表达了科学界对他毕生成就的认可和对他
的纪念,但他却并未因此更多地被人提及和了解。
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世界就是这样终结的,不是伴着一声巨响,而是伴着一声呜咽。
”中的“呜咽”,指的是他科学成果不被认可的悲哀。
B. 钱德拉塞卡不像有的成功的人那样认为人类可以超越自然,而是认为大自然中蕴含的真理比最聪明的科学家都更强大和有力。
C. “他就会坐在一张非常整齐、清洁的书桌前,寻觅数学的秩序”表明钱德拉塞卡作为物理学家,也热爱研究数学。
D. 回顾年轻时的挫折,钱德拉塞卡认为,假如当年自己的发现得到承认,在诱惑的魔力面前,自己势必也会止步不前。
E. 钱德拉塞卡在研究成果不被认可的情况下仍能继续一项项的研究,是缘于他自始至终有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
9. 作者为什么称钱德拉塞卡是“优雅的科学独行者”?
【答案】7. B 8. AB
9. (1)钱德拉塞卡的一生远离自己的祖国,研究不被认可时,还因肤色遭受歧视,但他不以为意,不急不躁,矢志不渝以坦荡胸怀对待否定以及他人的攻击、冷漠。
(2)在迟到了50年的荣誉到来时,荣辱不惊,把所有得失都看开;以始终如一的优雅默默回应一切。
(3)生活中兴趣爱好广泛而优雅,热爱文学和音乐。
讲究衣着,追求整洁优美的生活。
【解析】
7.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他的科学论文著作的语言是最优美的”曲解文意。
文中第二节是说“据说在所有用英语写作的科学论文书籍中,他的语言是最优美的”。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C项,“数学的秩序”,在文中的意思是对科学世界的探索和研究。
并非“也热爱研究数学”。
D项,“在诱惑的魔力面前,自己势必也会止步不前”说法过于武断。
文中是说“但我的确不知道,在那种诱惑的魔力面前我会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