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济南的冬天》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济南的冬季《济南的冬季》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

它是现代著名作家、公民艺术家老舍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季的美丽风景写景散文。

老舍先生用美丽、亲热的言语让咱们领略到天然景象的美,领会蕴含在言外之意的对济南的喜欢和赞许。

关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才能和审美才能尚在构成之中。

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俗话说爱好是最好的教师。

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爱好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育学生赏识文学著作,开始领会著作的内在,从中取得对天然、社会、人生的有利启示。

1、流利、有爱情地朗诵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爱情;2、学习作者捉住景象特征打开描绘,情景交融的写法;3、领会拟人、比方等修辞办法在写景中的效果,品尝美丽的言语;4、培育学生酷爱祖国河山的爱情,培育学生的审美才能。

正确流利有爱情地朗诵课文,学会捉住景象特征进行描绘的办法。

档次文章生动形象言语。

两课时1.创设情境2.引导指点法3.对话教学法。

4.自主探求一、导入素有“家家泉流,户户垂柳”之美誉的济南,真可谓“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散步垂柳衬托的小径,柳丝拂面,空气新鲜,近看湖水碧波荡漾、荷叶田田,远眺青山崎岖,源源不断,置身其间,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老舍先生对济南更是情有独钟,他把山水俊美的济南活脱脱地写进他的散文里,《济南的冬季》便是他其间的代表作,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二、清晰学习方针三、作者简介:发问:谁能介绍老舍的有关常识?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和公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锡传》《骆驼祥子》和多部短篇小说集。

其间尤以《骆驼祥子》影响最大。

剧本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年)、《茶馆》(1957年),别的还有《女店员》《全家福》《宝船》《神拳》等都曾轰动一时。

七年级语文上册 12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2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某某的冬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主要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等方式品读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2)通过学习、合作的方式,学习有关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师生互动,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及寄寓的深情,让学生学会用心感受自然之美。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

二、教学重点理清思路,了解课文怎样抓住“温晴”这一特征来描写某某冬天的景物的。

三、教学难点揣摩课文语言,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四、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思考能力,形成自己的个性阅读,对作品有独特感受和体验。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到北方的冬天,大家常会联想到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肃杀的气象;多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又会想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

北方的冬天,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望而却步,然而北方的某某,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么的“慈善”、可亲。

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感受一下某某冬天特有的温晴,某某那秀气的山、澄绿的水……【教学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某某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二)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著名作品有《骆驼祥子》《龙须沟》《茶馆》《四世同堂》等。

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12年入师X学校,爱上了文学。

毕业后任某某南开中学国文教员。

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某某的冬天学案(麻旺中学)八年级科目:语文执笔:5审阅:审核: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课文,并用笔圈出生字词,借助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1)注音:某某()伦敦()镶()水藻()贮蓄()发髻()澄清()着落()看护()响()晴(2)释义:响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贮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澄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组为单位,每组选择喜欢的段落共同设计朗读的技巧,然后在第一课时进行朗读比赛。

(通过各组设计的朗读方法,评比其朗读效果、指导其朗读技巧,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全文。

)第二课时二、合作探究(一)欣赏意境美:1.读课文后,想一想:某某的冬天有什么特点?作者围绕这一特点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1)某某的冬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温暖、响晴。

(2)作者主要通过写了某某冬天的_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的内容来体现这一特点。

2.读第1自然段(总述):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某某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1)课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来写某某冬天“温晴”的特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济南的冬天》学案1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济南的冬天》学案1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12.《某某的冬天》一、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镶(xiāng):【释义】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响晴(xiǎng qíng):【释义】晴朗无云。

温晴(wēn qíng):【释义】温暖晴朗。

安适(ān shì):【释义】安静舒适。

肌肤(jī fū):【释义】皮肤。

秀气(xiù qi):【释义】文雅;斯文。

绿萍(lù píng):【释义】一种植物。

水藻(shuǐ zǎo):【释义】生长在水里的藻类。

贮蓄(zhù xù):【释义】积;存。

澄清(chéng qīng):【释义】水清澈明净。

空灵(kòng líng):【释义】灵活而捉摸不透。

水墨画(shuǐ mò huà):【释义】用墨汁画的画。

蓝汪汪(lán wāng wāng):【释义】形容很蓝。

(二)知识积累1、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市人。

1912年入师X学校,爱上了文学。

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1930年回国,先后在某某齐鲁大学、某某某某大学任教。

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

1951年12月,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2、写作背景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

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某某,同年夏应邀到某某某某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济南的冬天》 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济南的冬天》 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济南的冬天》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想]文章以济南的冬天开篇,从季节气候入手写起,以冬天的济南收束,最后落笔在济南城上,点明本课介绍的是冬天的济南,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文中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征来写,全文基调一致,层次井然有序。

可以说,“温晴”是文眼,文中山、雪、水、城、人,无不带有温暖晴朗的色彩。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牢牢抓住“温晴”二字,并从“温晴”转化为“温情”,在反复诵读中体悟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体味老舍的语言特色。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味济南冬天“温晴”之美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方法3、体会对景物独特的,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教学重点]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的感情2.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文中亲切、自然的语言[教学难点]抓住文眼,表达的安闲惬意的情感及浓浓的济南“情结”[教学方法]激发兴趣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导引法;诵读法;背景结合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导入新课冬天万物萧条,没有春的勃发、夏的热烈、秋的清冷,但是,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却是那么的可爱。

我们知道,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七年,对济南、对山东一往情深。

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老舍的脚步一起去发现《济南的冬天》特殊的美丽,看看是怎样发现美,又是怎样来表现美的。

(二)整体感知,引出“文眼”(1)从结构切入: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意在让学生了解的写作思路,看看抓住了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特点。

)明确:山、雪、水、城、(人)(2)从关键词切入:济南的冬天给你什么感觉?用文中的词语加以概括。

(温晴、暖和、舒适、宝地等)明确:①“温晴”是本课的文眼,文中山、雪、水、城、人,无不带有温暖晴朗的色彩。

②“温晴”即温暖、晴朗、温和、暖和等板书:(三)研读课文,“温晴”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给其“温晴”感觉的句子,并让他们举例说明,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讲解,利用反复朗读,突出板书“暖山、暖水、暖城、暖雪”,让学生体味济南冬天“温晴”的感觉。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济南的冬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济南的冬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某某的冬天老舍学情分析: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⒊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点: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计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⒈了解本文的文学知识,掌握本文的生字、词。

⒉熟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所的美景。

⒊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的写法。

教学过程与内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春》这篇美文,感受了春的美景,从春的美景中感受到了活力、生机。

可以说,一年四季,都有无数可以值得赞美的东西,在冬天,人们也许看到过白雪皑皑的银白色的世界,那么,你居住的地方的冬天又如何呢?谁能说说?(指名说出)不同地方,冬天的景是不同的。

某某这个地方的冬天的景又如何呢,我们学习了老舍的《某某的冬天》就知道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某某的冬天》。

(板书:《某某的冬天》)二、⒈解题及作家、作品介绍。

这是一篇写冬天美景的抒情散文,也是一篇美文。

作者——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18年师X毕业后,曾任十七小学校长、某某南开中学语文教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

1929年离英回国。

先后任济地同齐鲁大学、某某某某大学教授。

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

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济南的冬季》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济南的冬季》学案

济南的冬季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展开描述,情景融合的写法。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式在写景中的作用,体味优美的语言。

4培育学生酷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自主预习一、给加点字注音或依照拼音写汉字济.南()伦.()敦.()暖和.()发ji()看.()护妇镶.()嵌露.()出狭窄.()水藻.() zhu()蓄cheng()清着.()落.()二、说明以下词语空灵:__________ 响晴:___________秀气:__________ 贮蓄:___________3、走近作者老舍(1899—1966),现代闻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由于如此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季》。

三、合作探讨(一)整体感知一、什么缘故说济南是个“宝地”?二、第1末节与第二、4、5末节之间有什么关系?3、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址,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二)深切探讨一、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季什么样的情感?二、题目可否换为“冬季的济南”?3、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四幅景物图你最喜爱哪一幅,什么缘故?(三)语言品析一、这一圈小山在冬季专门可爱,仿佛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二、山坡上卧着些小村落,小村落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3、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仿佛突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第二课时四、当堂评判精读3-5节,试探以下问题一、第3末节和第5末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二、第3末节和第5末节在抒发情感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3、找出你以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情感地读一读,想一想什么缘故写得好?五、拓展提升【甲】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明,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何况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满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济南冬季第一班,自学内容和自学目标1,自学内容“济南冬季”2。

知识目标(1)了解老舍的生平、作品,记住和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②理解并使用“响亮而清晰,温暖而清晰,如设置,储存,精致,空,清晰而清晰”的词语(3)了解和分析济南冬季景物的微妙之处,感受景物描写中情感和景物的融合。

(4)感受作者对济南和祖国的真挚情感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和作者情感表达三、自学提纲1、老舍和他的创作2。

听录音,反复阅读课文,加深理解。

3.解(1)注音:济南()嵌()..bun()澄清()...(2)释义:环清晰:如果:精致:收纳:清晰:空:3,阅读文章,欣赏流畅的阅读语调,语调传达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根据阅读技巧,想一想:(1)济南冬天的独特风格是什么?(2)文本从什么角度和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这一特征?4,你认为有什么疑问和困难?互动学习案例1,教师预设疑虑、困难、扩展点及解决方案藻类()储藏()..着陆()保养()..疑问:济南冬天的独特风格是什么?解决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组织和总结难点:听录音,反复阅读课文,加深理解。

解决方法:教师阅读,学生反复阅读扩展点:1。

济南冬天的独特风格是什么?2.文章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式表达了这一特征?解决办法:(1)济南的冬天“温暖而晴朗”(2)“文清”的写作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采用“之字形写作”的对比方法北平、伦敦和济南是老舍生命之船的三个主要停靠站。

因此,他有资格进行判断和比较。

与北平多风的冬天、伦敦多雾的冬天、热带阳光的毒性和响度(根据上下文是指“耀眼的阳光”)相比,济南的“奇迹”和冬天无风、无浓雾、无毒日的“奇物”,突出了它独特的“和煦”之美,把它作为一个“宝地”来欣赏图片中“冷”和“暖”、“暗”和“亮”、“热”和“暖”的阴影对比了济南冬日阳光明媚和天气宜人的整体形象。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参考资料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参考资料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参考资料课文说明一、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

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

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冬天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是个“宝地”,赞扬了济南独具一格的风貌。

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

第二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

在分写山、水之前,作者先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

文章紧紧扣住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

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画。

第五段写冬天的水色。

作者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又拓展想象,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语句结束。

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较好地向读者展示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风貌。

二、文章较多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寄寓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比如:“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先直接把雪说成是“白花”,顺势把“顶着一髻儿白花”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 ,把无生命的雪、静止的松树都写活了。

又如把小山比作“小摇篮” ,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 ,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 ,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

拟人的句子更多,明显地透露出作者的情怀。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济南的冬天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3.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相关基础知识;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18年师范毕,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教师、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

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样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

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

1946年赴美讲学。

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

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20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

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

《济南的冬天》写于1931年春天,作者当时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

原为系列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老舍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在他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是可爱的,真是一方宝地,一个理想的境界。

当我们探究课文时,当一幅幅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里时,你将进入那片美的天地。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济南的冬天》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济南的冬天》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济南的冬天》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理解拟人、比喻、对比的作用。

2、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导学提纲(一)课前你学了多少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比比谁知道的多。

老舍:2、初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上下文解释词义。

贮()蓄澄清()镶()发髻()水藻()看护()着落()响晴设若秀气贮蓄澄清空灵3、整体把握,理清思路:(二)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写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讲到北平、伦敦的冬天和热带地方呢?2、仔细揣摩下面句子,品味拟人的写法好在哪里。

a、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b、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2、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当堂训练1、选出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C.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D.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2、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美景。

B.文中描绘了如下几幅图画:阳光下济南全景;冬日山景;清亮的水色。

C.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色,流露出自己的赞美之情。

D.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反衬出北平、伦敦、热带三处令人讨厌的气候。

3、说说下列加粗的词所指代的内容。

(5分)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①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②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他们③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④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⑤呢!①它们:②你们:③他们:④这:⑤别的:4、“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济南的冬天(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济南的冬天(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济南的冬天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以及预习课文的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 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 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
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 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 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这些山形成了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候截然不同。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济南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是什么?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济南的冬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济南的冬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4)全班交流展示,全班形成相对统一的答案。
精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读一读,品一品。
同组之间互相说一说文章精彩的地方,并推荐一人在班上展示。
思考本课的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的相同之处。
答案不求一致,言之有理即可。
检测上节课所学知识。
指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读书,培养这种读书的习惯。
4)“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5)“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6)“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相关句子的答案,展示自己的答案,对于重点句重点赏析。(每个人都要交流。)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2.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对景物进行描绘,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全文的结束语和课文标题有怎样的联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美点寻踪 动笔练习
1、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读一读,品一品。
二、研读入境合作探究
学生赏析济南山、水接着作者又写了济南的山、水,现在请四组同学的代表分别上台给我们介绍作者笔下的山水,其余同学把书合上,从画中,从同学的复述中感受济南的山、水。
1、第一张图片:阳光下山景图。
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2、第二张图片:薄雪后山景图。
提问:济南小雪的小山有什么特点?
2、采用句式:“我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写出了)......”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提示:可以从用词美、句式美、意境美等方面去说)

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济南的冬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济南的冬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某某的冬天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1某某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2作者对冬天的某某的总体感受是什么?3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4课文写了冬天的某某哪些景物?5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学生活动设计三:精读课文,解析文本1.某某冬天的总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老师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读一读课文的第1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告诉大家异地之冬与某某之冬的区别。

2.作者是怎样写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的?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按照怎样的空间顺序写的?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的剩余部分,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语句,尝试找出答案。

四、学生活动设计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作者是怎样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山以及城外的远山的?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根据老师之前对文本的解读,请同学快速默读第四、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小组展示,组间互补,教师点评、补充。

五、学生活动设计五:课后练习某某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文章在描绘冬某某的特点的时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设若:假若。

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三、整体感知1总特点:温晴2总体感受:“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3主线:某某真得算个宝地4景物:山: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水:绿萍、水藻、垂柳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与温暖5思想感情: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某某的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四、解析文本1、通过某某的冬天与异地冬天对比突出某某的冬天温情的总特点。

2、小城:晒睡醒—暖和舒适小山:围保暖小摇篮—可爱充满温情(阳光朗照下的山)人们:含笑不着急—冬天慈善五、合作探究薄雪覆盖下的山:山上-矮松-一髻儿白花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专题学生活动设计专题教材处理学生活动设计一:检查巩固1.简单介绍一下作者老舍。

3.检查练习:某某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文章在描绘冬某某的特点的时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学生活动设计二:再读品析1.学生研读第四段与第六段,比较不同,体会写景方法。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济南的冬天》学案3(新版)新人教版 .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济南的冬天》学案3(新版)新人教版 .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2《济南的冬天》学案3(新版)新人教版一、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1、学习内容《济南的冬天》2.学习目标①了解老舍的生平、著作,识记并理解文中重要字词。

②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③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④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三、教学步骤1、老舍及其创作整理导入一、听录音,反复朗读课文以加深理解。

3、生字词解决(1)注音:济.南()镶.()水藻.()贮.蓄()发髻.()澄.清()着.落()看.护()(2)释义:响晴:设若:秀气:贮蓄:澄清:空灵:4、读文章,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

依阅读提示,思考:(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四、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5分钟课堂检测姓名:总分:1.文学常识填空。

(30分)《济南的冬天》的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人。

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

2.选出加粗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20分)(1)日光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 ]A.声音很大B.非常晴朗C.亮光很强 D.宏大明亮(2)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 ]A.透明清亮 B.不可捉摸C.十分灵巧 D.空旷灵巧3.“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30分)(1)作者观察的角度是[ ]A.仰视B.俯瞰C.平视(2)这一句交代的内容是[ ]A.地理位置B.地理环境C.小山的特点(3)这一句写出了[ ]A.山的美B.济南的美C.济南冬天温暖的原因4.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0分)A.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美景。

七年级语文上册《12 济南的冬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12 济南的冬天》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2 济南的冬天》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寄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形象化语言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过程】二、前置作业1、我了解的老舍2、我认为字容易读错,容易写错。

3、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借对济南冬天山水风景的描写,抒发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我认为写景的句子(或段落)最能表达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我的理解是三、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四、全班交流参考内容:1、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

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曾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

2、字词:济南 jǐ伦敦 dūn 镶上xiāng 着落 zhuó宽敞chǎng看护kān 贮蓄zhù水藻 zǎo 澄清chéng髻儿jì3、写景抒情句段举例。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运用拟人手法,“睡着”、“唤醒”赋予老城济南以生命和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温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之情。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小山比喻成小摇篮,把济南拟作婴孩,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冬天济南的喜爱之情。

(3)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运用比喻手法,把矮松顶着一髻儿白花的样子比喻成日本的看护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雪后小山的秀气,展现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冬天济南的喜爱之情。

(4)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济南的冬天》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独特感受,从整体上感知济南的冬天之美。

2、赏析比喻、拟人的句子,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学习本文的语言风格,在写作时仿效借鉴。

第一课时
【课前探究】
1、走近作者
2、给加点字注音
济南()镶()水藻()贮蓄()
发髻()澄清()着落()看护()
3、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意感受文章要点。

4、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篇文章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②概述文章大致内容。

③、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济南冬天特点的词语,并说说是通过那些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这一特点的。

第二课时
【互助提升】
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2.本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你能用第一段的一个词语说明它的总体特征吗?
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对景物进行描绘,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5.全文的结束语和课文标题有怎样的联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体验成功】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⑴括号处应填的一个标点是:
⑵文段第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⑶文段中加点的两个“它们”的意思是否一样,请简要说明。

⑷济南为什么是个理想的境界?
⑸文中“晒”“睡”“醒”用得很贴切,你是怎样理解的?
⑹“小摇篮”比喻,作用是。

“小”照应了前面一词。

【快乐心得】
1、积累语言;摘抄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或句子,写在读写积累本上。

2、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

【中考写真】
1、下面是某学校按校训精神所拟的标语,请依次在横线上填写出其余四个字。

秩序井然突出一个“静”字,环境整洁突出一个“”字,文明礼貌突出一个“”字,力争上游突出一个“”字,强身健体突出一个“”字,
2、综合探究:请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

材料一: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特指由于“光环效应”而形成夸大的社会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倾向,把个人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从而导致高度认同、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

这种现象在青少年身上尤为明显。

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

在崇拜的偶像中,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68.3%的学生崇拜活着的“明星”。

材料二:许多青少年渴望与偶像交流,热衷于收集与偶像有关的信息、图片和实物。

校园中也处处可见追星族的身影,许多学生在文具盒、胸卡、本子上贴上印有明星的贴纸。

甘肃女孩杨丽娟痴迷刘德华,为了追星,放弃了学业,投入了所有的精力,甚至牵连家人,
弄得倾家荡产。

她的父亲为了筹钱给她去香港,不惜卖肾,最近因为要求刘德华单独与女儿会面遭到拒绝而跳海自杀。

①结合材料,请你谈谈中学生“追星”的利与弊。

②假如你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也像杨丽娟那样痴迷追星,你会怎样劝导他(她)?
③心理学家指出:对于崇拜明星的青少年,可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英雄崇拜。

从古至今,有无数的英雄人物值得我们崇拜效仿,请你从文坛中找出一个值得你崇拜的人物,并说出他(她)对你产生影响的一句名言。

3、课外文段:《人生如月》
天上的月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

最初的时候它淡淡的细细的,像是谁用橘黄彩笔在湛蓝的天幕上随随便便地画了一道,称这时的月为“月牙”,真是形象得很。

渐渐地,它大起来了,在天空驻足的时间长起来了。

这时的月便是一把镰刀、一只小船了。

到了阴历的十五。

这月便是圆圆的,大大的,亮亮的,似一只玉盘、一面明镜了。

再后来,月由盈而亏,由亏而残,如一块土豆、一块顽石了。

由纤弱而圆满,由圆满而亏残,天上的月便是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月月如斯,岁岁如斯。

人生虽不尽是这般规律,但盈亏明暗却是如影随形,避不开,躲不开,无法拒绝的。

有时候,人逢吉时好运一帆风顺,谋官则升迁,想钱便发财,真是心想事成万般如意,原本平淡的人生这时真如望月中天,亮丽圆满了。

此时,升官的不免满面春风,发财的不免财大气粗,即使评个职称,当个先进或晋升一级工资也会沾沾自喜,觉得优人一等。

然而花开自有花谢时,月圆必有月缺日,且常常是花开之后便是谢,月圆之后即为缺。

但人多鼠目寸光,有眼不识事物消长之理,得意便忘形,露出一副小人面目。

人若处顺境作逆境之思,方能不失为人本色,保持一颗平常心。

为官者不必因权柄在手而颐指气使、八面威风,有钱人不必因腰缠万贯而妄自尊大、暴殄天物。

如此立身处世接物待人,便无骄横之气、霸道之态,不至于蜕变为隐形之盗贼、衣冠之禽兽,于人于己于社会皆有益。

有时候,人遭恶时厄运,常是坏事连连,处处不顺,原本光明的人生忽然黯淡下来,如月牙一现,如云遮残月。

身处逆境之中,或心灰意冷、悲观厌世,或甘于沉沦、自暴自弃,或忧心如焚、夜不能寐,或牢骚满腹、怨天尤人。

其实,人若于月亏之日想到月圆之时,识得世事易变之理,即可于逆境之中志不衰,气不馁,态不失,达观以处世,宽心以养身,“不
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如此面对困厄,必不会怨天尤人蹉跎岁月,必不会奴颜婢膝玷污人格,必不会见利忘义为虎作伥。

人生如月,皆有阴晴圆缺。

我们大可不必颜随势改,气逐时移,得志时趾高气扬,失意时垂头丧气。

我以为,无论顺逆得失,都平静地接受世界,从容地面对生活,这才是智者的活法。

13.文章第1段“月月如斯,岁岁如斯”中的“斯”具体指什么?(2分)答:
14.人处于顺境时,常会有什么感觉?作者是如何告诫的?(3分)
答:
15.针对有人身遭恶时厄运的种种实际,作者是如何劝告他们的?(4分)答:
16.文章第4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
17.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3分)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