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课件
绪论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1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2经济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成的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实体。

3.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地理环境部分,包括人口、社会、国家以及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和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和组合结构,还涉及社会上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研究对象。

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的。

二、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研究某一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和分布等特征和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
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尽管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但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综合自然地理学对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起着指导作用,而部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为研究自然环境的整体特征提供了基础。

三、自然地理学的任务:自然地理学除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外,还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

四、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自然地理--植物学、地质学、气象学、环境学、生态学。

第一章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大小及地理意义。

通常,地球的形状不是指地球自然表面的真实形状,而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所谓大地水准面,就是全球静止海面,它是假设占地表四分之三的海洋表面完全处于静止的平衡状态,并把它延伸通过陆地内部所得到的全球性的连续的封闭曲面,曲面上处处与铅垂线垂直。

它是陆地上海拔的起算面。

地球是一个最不规则的扁球体。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接受同一光源(太阳)的照射,而形成半球性的白昼光源(太阳)的照射,而形成半球性的白昼和黑夜。

地球形状的意义1 、不同纬度太阳高度角不同:热量差异。

2 、黄赤交角的存在,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向分异:季节变化。

3、为向地带性规律的形成。

地球的大小及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体积(约为1万亿km3,质量为5.98×1021t),使它具有强大的地心引力吸引周围的气体,保持着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

有了大气圈,才能保住水田,形成生物圈。

地理意义1、吸引大气、大气圈。

2、保温、减少温差。

3、减少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生物。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基本概念。

(1)恒星日:以春分点为标准,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

(2)太阳日:以太阳视圆面的中心作为参考点,地球上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日地中心连线的时间间隔。

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长3分55.909秒。

)地球自转的重要意义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科里奥利力:地球自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偏转力。

D2vωsinφ。

D=2vωsinφ。

v 为运动物体的速度;w 为地球自转角速度;φ为运动物体所在纬度。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对它的局部运动地球的整体自转
运动对它的局部运动的影响。

昼夜交替。

地球自西向东运动,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

二、地球的公转1.恒星年和回归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时间365天6时9分9.5秒,称为一个恒星年。

而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则称为一个回归年。

2.近日点和远日点:大致1月3日,地球最接近太阳,此位臵称近日点;大致7月4日,地球最远离太阳,此位臵称远日点。

4、.黄赤交角: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做黄道,黄道所在的黄道面和地球轨道面是重合的。

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即为黄赤交角,为23°27’。

赤道和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称为春分点和秋分点。

地轴的倾斜方向固定不变,因此,太阳光只能直射地球上南纬23°27’和北纬23°27’之间的地方。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使太阳光线直射范围23°27N和23°27S之间作周期性变动,从而形成了四季的更替。

5.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

6冬至与夏至。

五带的划分与特征1.岁差Precession :三岁差、章动和极移。

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这就是岁差。

2.章动:太阳每年两次,月球则每月两次通过地球赤道
面这就在地轴旋进的平均位臵上附加了一个短周期摆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扫过的轨迹成为荷叶边形的锥面,而非一般的圆锥面。

附加在圆上的这种短周期摆动叫做章动。

极移:由于地球本体相对于地球自转轴的运动,从而造成地极在地表位臵的移动,称为极移第四节地理坐标。

纬线:所有与地轴垂直的面和地表相。

一、纬线与纬度交而成的圆,就是纬线。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赤道是最大的纬圈。

纬度:一地的纬度就是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二、经线圈:所有经过地轴的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的圆,就是经线圈。

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度的经线条经。

一条经线则只是一个半圆弧。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
一、地球的圈层分化
1、地球圈层形成的条件。

主要因素是地球的温度变化
2、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高密度、低熔点的铁镍渗透过低密度高熔点的硅酸盐形成地核;硅酸盐上浮,其中较重的橄榄岩下沉形成地幔;较轻的花岗岩和玄武岩上浮而成地壳。

3、地球外部圈层的形成原始大气→第二代大气→现代大气地球内部结晶水→水汽→云→降水→水圈原始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碳氢化合物→生物圈。

地球的圈层:根据对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内的构造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二、地球的内部构造
(一)地壳。

地壳是指地表至莫霍洛维奇面之间厚度极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

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5km,但各地的差异较大。

大陆地壳由外向内依次为:风化壳,沉积岩层,硅铝层和硅镁层。

地壳体积是地球总体积的1%,质量的0.4%。

(二)地幔。

莫霍面以下,深度为35~2 900km的圈层,就是地幔。

地幔分上下两层。

上地幔深35~1 000km,主要由橄榄岩质的超基性岩石构成,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地震,板块构造等一系列影响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过程都由此发生。

下地幔深1 000~2 900km,其下界为古登堡面。

(三)地核。

2 900km以下至地心为地核。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海陆分布
★在5.1×108km2的地表面积中,海洋面积3.6×108km2,约占71%;陆地面积一、1.49×108km2,约占29%。

★海洋为陆地面积的2.5倍。

海陆之别,且以海为主,这是地表结构的最大特点。

★海洋不仅面积广大,而且相互连通,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却相互隔离,被海洋包围、分割,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

依据地理位臵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可把世界大洋划分为四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世界海陆分布及各大洲★世界大陆共分为7块:亚洲大陆、欧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南极大陆。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

按照面积大小,可分为大陆和岛屿:大块的陆地叫大陆,小块的陆地叫岛屿。

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世界上大陆与岛屿的划分,就是以它们为准的。

海陆按纬度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北纬40°70°范围陆地面积占该纬度范围总面积的40-70范围陆地面积占该纬度范围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是全球陆地分布最集中的纬度带,而南纬50°-60°范围几乎全部为辽阔的海洋所占据。

北半球的极地是一片海洋,而南半球的极地却是一块大陆。

二、海陆起伏曲线★★海防分布状况对自然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们常常是产生经向地带性的具体因素。

海洋不仅在
面积上超过陆地,而且它的深度远超过陆地的高度。

海洋的平均深度达3729m,而陆地的平均高度仅875m,大部分(约75%)海洋的深度超过3000m,而大部分(约71%)陆地的高度在1000m以下。

地球表面的起伏,基本上在+1000~-6000m之间的范围内。

三、岛屿。

★同样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

★海洋中的岛屿可分为:1. 大陆岛:位于大陆附近并在地质构造上与相邻大陆有密切联系。

例如马达加斯加岛,我国的台湾岛,海南岛等。

2. 海洋岛: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也不是大陆的一部分。

按其成因可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类。

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等。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如水循环,地质循环等,并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第二章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
一、化学成分与矿物。

二、岩浆岩。

三、沉积岩。

四、变质岩
★地壳——地球硬表面以下至莫霍面的部分,平均深平均深33 km 33 km ,分布厚薄不均。

地壳主要由富含硅和铝硅和铝的硅酸盐的硅酸盐类岩石所组成,因而又称类岩石所组成,因而又称“岩石圈”。

地壳的组成物质
一、化学成分:8大元素的丰度共占98 %,即克拉克值,
二、矿物。

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天然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约3000多种天然矿物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约3000多种天然矿物。

如:石英是矿物,白糖不是矿物;人造金刚石是“人工矿物”。

1、矿物的四种形成方式:升华(硫磺)、结晶(石英)、凝固(蛋白石)、重结晶(石棉)、。

2、矿物的(鉴定)特征:①矿物的形态。

矿物单体的形态:柱状或针状、板状和片状、立方体、八面体;矿物集合体形态:粒状、致密状、块状、土状、晶簇、结核状、鲕状、肾状、葡萄状、钟乳状……②矿物的光学性质。

矿物对光线的吸收、反射和折射表现出的各种性质。

颜色:取决于矿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结构如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等条痕:矿物新鲜粉末的颜色,光泽:矿物表面对光线的反射性质而成,透明
度:指光线透过矿物多少的程度◆光泽。

金属光泽:反光极强,如光亮的金属器皿金属光泽:反光极强,如光亮的金属器皿。

半金属光泽:反光强度介于金属光泽和非半金属光泽:反光强度介于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之间,比较暗淡金属光泽之间,比较暗淡。

非金属光泽:无金属感的光泽。

主要为透非金属光泽:无金属感的光泽。

主要为透明或半透明矿物。

如:金刚明或半透明矿物。

如: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松脂光泽、土状光泽松脂光泽、土状光泽…………
③矿物的力学性质。

硬度、解理与断口、韧性。

硬度: 是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

解理与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解理面的性质叫解理。

矿物受外力作用不规则破裂并产生凹凸不平的形状叫断口。

.◆韧性:矿物抵抗切割、锤击、弯曲、拉引等外力作用的能力称韧性.④矿物的其它性质。

比重:矿物重量与4℃时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称为矿物的比重。

轻矿物1~35:——石英、长石等造岩矿物;重矿物3.6 ~6:——赤铁矿闪锌矿等金属化合物;极重矿物>6:——金、方铅矿等重金属矿物。

方铅矿等属矿物。

磁性:矿物可被磁铁吸引或本身能吸引铁屑等物体的性质。

一些含铁、钴、镍等矿物有磁性,如磁铁矿。

矿物的其它性质◆电性——导电性:导体(金属矿物)、绝缘体(非金属矿物)、半导体;——压电性:某些矿物晶体具有机械能和电能互相转换的能力,如压电石英。

◆发光性:矿物在外来能量(如紫外线、X射线、加热等)的激发作用下而发出射线加热等)的激发作用下而发出可见光的性质。

分萦光(力消则灭)和磷光两种。

如萤石、钻石等等。

3、七种主要造岩矿物“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最多,石英、钾长石、斜长石、角闪石、辉石、橄榄石、云母,这七种主要造岩矿物都属于硅酸盐矿物。

★造岩矿物按一定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依据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是来自上地幔熔融状物质,主要成分为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部分挥发为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部分挥发物。

(1)岩浆岩的矿物组成。

超基性岩SiO含量小于40%,主要矿物橄榄石、辉石,代表岩石:橄榄岩。

基性岩SiO含45~52,主要矿物:钙斜长石、辉
石,代表岩石:辉长岩、玄武岩。

中性岩:二氧化硅52~65 %,主要矿物:角闪石、长石,代表岩石:。

酸性岩:二氧化硅>65%、主要矿物:石英、云母、长石、代表岩石:花岗岩、流纹岩。

(2)岩浆岩的产状、结构与构造
◆产状(据岩体形状与上覆岩层的关系)可分为:◇整合侵入体◇整合侵入体。

岩盆(岩盖):一般是由粘性较大的中、酸性岩浆顺岩层层理贯入,并将上覆岩层拱起而成的中间凸起、边部变薄的穹窿状岩体。

岩床:流动性较大的岩浆顺着岩层层理侵入形成的板状岩体称岩床,其特点是主要由基性岩构成。

◇不整合侵入体。

岩基:出露面积一般大于100km2,甚至>几万km2,厚达10—30km;多由花岗岩类岩石构成,岩体切穿围岩层理。

岩株:出露面积<100km2,平面形状多为浑圆形;主要由中、酸性岩石组成,与围岩呈不谐和关系。

岩墙和岩脉:岩浆沿着岩层裂隙或断层贯入所形成的板状岩体称岩墙,其产状一般较陡。

而一种近似岩墙的岩体称为岩脉。

一般说,岩墙与围岩之间没有成因上的联系,而岩脉则有成因上的密切关系。

◆结构。

地表岩浆的温度约700 —1500 ℃;岩浆冷却速度:慢快;结晶:粗细;伟晶(>10mm )→粗粒(5 ~10mm )→中粒(2 ~5mm )→细粒(0.2 ~2mm )→隐晶质→玻璃质。

岩浆冷却速度先慢后快:斑状结构。

◆◆构造。

块状构造:矿物无序排列(深成岩);斑杂构造:矿物成分和结构上的差别(浅成岩)。

流纹构造:矿物和气孔因熔岩流动而定向排列(喷出岩);气孔构造;熔岩气体挥发而残留气孔(喷出岩);杏仁构造;岩石中的气孔被次生矿物充填而成(喷出岩)。

(3)岩浆岩的主要类型。

岩浆岩的主要类型。

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喷出流纹岩、安山岩、粗面岩、玄武岩、----------
浅成花岗、斑岩、正长斑岩、辉绿玢岩----------
深成花岗岩正长岩、闪长岩辉长岩辉岩橄榄岩
2、沉积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沉积岩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先成岩石的风化作用产物以及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搬运所形成的沉积层,再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是地球陆地上分布面积最广的岩石类型,约达75﹪,而在我国更达77 . 3%;其中最多的是页岩,其次为砂岩和石灰岩。

(1)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风化——机械的、化学的、生物的;-------剥蚀与搬运——机械的、化学的;-----沉积——机械的、化学的、生物的;----------成岩——压固、胶结、重结晶。

(2)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①层理:水平层理,交错层理;
②结构●碎屑结构:是指由碎屑物质被胶结而成的结构。

碎屑岩。

●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指由化学成因形成的(如粒状、鲕状等)和生物遗体所构成的(如贝壳结构、珊瑚结构等)结构。

化学岩或生物化学岩。

③层面构造。

如波痕、雨痕、干裂等等。

④结核:指沉积岩的异体包裹物,其形状多样,大小由几毫米至几十厘米,成分与周围岩石显著不同。

如石灰岩中的燧石结核、砂岩中的铁结核等等。

⑤化石
(3)沉积岩的主要类型①碎屑岩类由碎屑物质经压紧、胶结而成;包括:砾岩和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黄土②粘土岩类。

由50%以上粘土物质组成,具有典型的泥质结构,硬度低。

如泥岩、页岩等等③生物化学岩类。

包括: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等等
◆风化——地表的岩石在阳光、空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遭受破坏的现象。

●物理(机械)风化:物理风化作用的方式主要有:▲热力风化日夜和季节温度变化可使岩石▲热力风化:日夜和季节温度变化可使岩石表里产生不均的膨胀与收缩而最终破碎;▲融冻风化: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的水分因冰冻而最终使岩石破碎,又称冰劈作用;▲层裂:地下深处的岩石,因承受上覆岩石的巨大静压力,呈坚实致密状。

岩石一旦上升,上覆岩石被剥蚀而出露地表,静压力释放,体积膨胀而破碎。

●化学风化:▲溶解作用:水溶解矿物的现象;矿物溶解的难易主要决定于矿物的溶解度。

因此矿物有易溶矿物和难溶矿物,一般说来,其难易顺序如下: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

常见的造岩矿物,其溶解度大小顺序如下:方解石>白云石
>橄榄石>辉石>角闪石>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

▲氧化作用:矿物在氧的作用下,使其中低价元氧化作用矿物在氧的作用下,使其中低价元素变为高价元素,低价化合物变为高价化合物的现象;如:黄铁矿氧化为褐铁矿FeS2 →→ Fe2O3〃 3H2O
●生物风化:生物在其成长、新陈代谢和死亡过程中,都可引起岩石的破碎和分解。

生物风化作用很普遍,也是在已知各星体中只有地球才有的一种独特的地质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的方式可分为两种生物的物理风化作用;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

成岩作用一●压固作用:沉积物层因重压而排出水分,孔隙度减少,体积缩小,沉积物固结变硬。

这是粘土沉积物的主要成岩方式,如页岩。

含水矿物也会失水而变为新矿物,如:蛋白石→玉髓,石膏→硬石膏,褐铁矿→赤铁矿等等。

成岩作用二●胶结作用:指填充在沉积物孔隙中的矿物质将分散的颗粒粘结在一起。

最常见的胶结物质是硅质SiO2 、钙质CaCO3 、铁质Fe2O3 、粘土质和火山灰等等。

这是碎屑沉积物的主要成岩方式,如砾岩、砂岩。

★胶结方式之一:基底胶结。

颗粒散布在胶结物之间,互相不接触。

这种胶结方式很牢固★胶结方式之二:孔隙胶结胶结物充填在颗粒的孔隙之间,颗粒互相接触。

这种胶结方式的牢固性比基底胶结稍差。

★胶结方式之三接触胶结:只有在颗粒的接触处才有胶
结物存在,岩石多孔隙,透水性强这种性强。

这种胶结方式最不牢固。

成岩作用三●重结晶作用:指沉积物受温度和压力影响,由非结晶→结晶、细粒结晶→粗粒结晶的作用。

通常颗粒细、易溶解的沉积物容易产生重结晶作用而形成坚硬岩石。

这是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的主要成岩方式,如石灰岩、白云岩。

①层理层理。

不同的矿物成分、粒度大小、排列方位、颜色特征的岩石组分更迭出现所表现出的成层性。

●碎屑结构粒度:碎屑颗粒的大小称为粒度。

砾(直径>2mm)、砂(2 ——0.05mm)、粉砂)、粉砂(0.05 ——0.005mm)、粘土(<0.005mm);▲磨圆度:指碎屑颗粒的棱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

3、变质岩◆
岩浆岩、沉积岩或先成变质岩等固态原岩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其矿物成分化学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称为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由岩浆岩变质而成的岩石称为正变质岩,而由沉积岩变质而成的岩石称为副变质岩
◆变质岩是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重结晶岩石。

①变质作用因素◆温度:是变质作用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地热、岩浆热、摩擦热;◆压力:包括静压力和定向压力使岩石中的矿物定向排列,产生片理构造,并形成比重大的新矿物。

;◆化学性质活跃的气体和溶液◆接触热变质作用(岩浆热力):
②变质作用类型及其岩石。

◆动力变质作用(构造运动所致):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等。

◆接触热变质作用(岩浆热力):斑点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等等。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岩浆分异的化学性质活跃的气体和溶液):矽卡岩◆区域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等等。

◆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之高温深处):混合花岗岩.
第二节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一、地壳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运动,称为地壳运动,也叫“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按发生时间分为:◆(古)构造运动——晚第三纪末期以前(约3百
万年前);◆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末期和第四纪;◆现代构造运动——五六千年前至现在。

(一)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1、水平运动:指地壳物质大致平行地球表面,沿着大地水准球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

“造山运动”其速度为(几—几十mm)/a 。

2、垂直运动:指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进行的缓慢升降运动。

“造陆运动”:水平运动是主导的,而垂直运动是派生的。

(二)确定地壳运动的方法
★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运动的确定:主要依据地壳运动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地质记录,包括地层剖面中的岩相变化、岩层厚度、以及岩层的接触关系等等。

1、沉积岩相分析法:岩相是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即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

◆沉积相的分类◆海侵(浸)层位与海退层位▲当地壳下降时,陆相向海相转变,也叫“海侵层位”。

海侵层位特点: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由于海洋面积扩大,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大于老岩层面积,形成超覆现象。

▲海退层位。

当地壳上升时,海相向陆相转变,也叫“海退层位”。

海退层位特点: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细变粗;由于海洋面积越来
越小,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小于老岩层面积,形成退覆现象。

▲沉积旋回。

一套海侵层位和一套海退层位,称为一个沉积旋回。

一般海侵层位厚度大,保全较好;而海退层位厚度较薄,不易保全,甚至会出现沉积间断。

2、厚度分析法:沉积物的厚度主要决定于地壳的下降幅度。

如果海底稳定,则沉积物厚度不会超过海水深度;如果海底不断上升,则沉积物厚度必然小于海水深度;当海底缓慢下降时,可形成巨厚的沉积物,如天津蓟县一带震旦亚界浅海相岩层厚度近10000米。

3、岩层接触关系分析法:①整合接触: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岩层沉积连续,且下老上新,没有岩层缺失,这种关系叫整合接触。

特点:岩层相互平行,时代连续,岩性和古生物特征呈递变状态。

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