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第15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单元总结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政治总复习第十五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课时1唯
![高考政治总复习第十五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课时1唯](https://img.taocdn.com/s3/m/961a86f484254b35eefd343f.png)
目录
CONTENTS
1 核心考点 深剖细析
第十五单元 思想方法与 创新意识 课时1 唯物辩证法的联 系观
2 3 4
命题热点 权威解读
高考真题 集中研究 规范训练 技能提高
[考纲展示] 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
题组二 2016 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全面实施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 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 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 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
3.未来 20 年,我国将成为老龄化问题严重的 国家。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十八届三中全会 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十八届五中全会 又决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说明( ) ①矛盾具有特殊性,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③联系 具有普遍性,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考题 感悟]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 化 A.①③ C.②④ B.①② D.③④
解析
答案
首要污染来源分别是机动车、燃 煤和流动源,体现抓主要矛盾的 观点,①符合题意;统一治污违
此,各地科学治理大气污染应当( B ) 背了矛盾特殊性原理,排除②; ①把握主要矛盾,重点治理首要污染源 ②把 材料未能体现矛盾的主次方面原 握矛盾普遍性,部署统一治污方案 ③把握矛 理,舍去③;各地污染源各不相 盾的主要方面,着重抓住主流 ④把握矛盾特 同,治污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具 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本地的污 A.①③ B.①④ 染源,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④ C.②③ D.②④ 符合题意;故选 B。
CONTENTS
1 核心考点 深剖细析
第十五单元 思想方法与 创新意识 课时1 唯物辩证法的联 系观
2 3 4
命题热点 权威解读
高考真题 集中研究 规范训练 技能提高
[考纲展示] 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
题组二 2016 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全面实施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 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 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 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
3.未来 20 年,我国将成为老龄化问题严重的 国家。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十八届三中全会 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十八届五中全会 又决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说明( ) ①矛盾具有特殊性,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③联系 具有普遍性,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考题 感悟]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 化 A.①③ C.②④ B.①② D.③④
解析
答案
首要污染来源分别是机动车、燃 煤和流动源,体现抓主要矛盾的 观点,①符合题意;统一治污违
此,各地科学治理大气污染应当( B ) 背了矛盾特殊性原理,排除②; ①把握主要矛盾,重点治理首要污染源 ②把 材料未能体现矛盾的主次方面原 握矛盾普遍性,部署统一治污方案 ③把握矛 理,舍去③;各地污染源各不相 盾的主要方面,着重抓住主流 ④把握矛盾特 同,治污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具 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本地的污 A.①③ B.①④ 染源,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④ C.②③ D.②④ 符合题意;故选 B。
2016届高考政治 第四部分 专题十五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课件
![2016届高考政治 第四部分 专题十五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8e91e91ec3a87c24028c4fc.png)
B.正确,因为它正确理解了发展的实质
C.正确,它肯定了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内在联系 D.错误,因为它没有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解析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代替旧
事物,“科学算命”是以新的形式掩盖旧的内容,故D项符 合题意要求。 答案 D
全面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要点精讲]
(1)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即发展的普遍性。
核心点三
矛盾观
对立统一
相互包容 相互排斥
相互转化
事 事 时时
各有 其特点 具体问题 相 互联结 相互转化
决定 相互影响
矛盾
关键
1.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剖析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
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中。 (×) 剖析 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
解析
A项否认了人类对具体事物的影响,观点错误;C项否
认了联系的条件性,观点错误;联系无所谓好坏,D项错误。
B项观点正确。
答案 B
核心点二
发展观
人的认识
前进和上升
充满信心
量变
必要准备 必然结果
飞跃
1.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 ) 剖析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
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
方法论 善于抓住重点,
集中解决主要 矛盾;要学会 统筹兼顾,恰 当处理次要矛
错误观
不分主次, 只抓中心的 “单打一” 和主次颠倒
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主要矛
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同时,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相互转化
2016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第15单元 第39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课件
![2016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第15单元 第39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5434f9b8f67c1cfad6b8d5.png)
筑师和工程师,探讨如何扩建狭小老旧的电梯。他们一致认
为:饭店必须停业半年才能扩建好电梯。饭店一位清洁工说: “要是我,就会直接在屋外装上电梯。”根据清洁工的建议, 新电梯很快安装好了。这是建筑史上第一次把电梯安装在室 外。这一案例表明( 必然促进思维创新 )
①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④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
第三十九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最新考纲】
1.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
否定观。2.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 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 【本课概览】
一、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
(1)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______ 自身 的否定,即自己否定 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特点。 发展 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 ①辩证的否定是______ 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②辩证的否定是______ 联系 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 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 (3)实质:“______” 扬弃 。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3.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和现实意义 (1)方法论要求:要树立创新意识,立足实践,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2)现实意义: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辩证否定原理告诉我们
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 扬弃传统文化,反对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在对待向国外学习 的问题上,辩证否定原理告诉我们要“洋为中用”,批判地吸 收外国文化。既要反对全盘照搬,又要反对盲目排外。
化创新还有其他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故A正确。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15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15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12d62ca102de2bd9605883b.png)
课时37 │ 考点梳理
(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 永恒发展的科学。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 ________ 普遍性 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________ ,学会用发展的观点 道路 和形式, 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________ 唯心主义 自觉抵制各种________ 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考点2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________, 矛盾 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 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________规律是唯物 对立统一 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 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钥匙。认识世界就是 矛盾分析法 ________,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 ________,是我们认识 认识矛盾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十五单元 │ 使用建议 使用建议
1.本单元复习一定要切实把握各课时的要求。课时37重 点要认识联系的特征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时38明确发展 的实质、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状态。课时39是本单元的难点, 要重点认识矛盾概念、矛盾特征以及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课时40重点掌握辩证否定观以及创新意识的树立。 联系与发展、创新是本单元的重点,矛盾是本单元的难点, 特别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 对矛盾的复习,可以采取实例引证、对比分析、例证探究、 知识发散等方法引导复习。通过具体实例引入矛盾的同一性 和斗争性;通过对矛盾特殊性内容的概括,发散思维主次矛 盾、主次方面;通过对比分析法,分析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 要方面。
第十五单元 思想方法与 创新意识
课时37 课时38 课时39 课时40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单元总结提升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单元总结提升](https://img.taocdn.com/s3/m/16ad04b433d4b14e85246889.png)
长效热点研究
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事例为载体,考查辩证法的相关知识
热点缘由
从理论层面讲,加快转型发展和科技进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 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从实践层面讲,我国在转型发展和科技进步方面仍然存在诸多 问题,转型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界不断奉献出聪明智慧,这其中渗透着科学的思 想方法。运用系统优化方法来分析当前改革要进行顶层设计;运用辩证否定观和创新意识来说明有 关全面深化改革、重视创新的内容。
甲市民政局用大数据核对17.4万保障房申请户的户籍 不同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
人口、住房等海量信息,很快检出1.7万不符合条件的申 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
请户
实践创新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
乙市整合卫星、气象、交通、市政等方面的信息数据,
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不
合理调配公安、消防、城管等方面的力量
断提高
长效热点研究
三、组答案,确保语言有序又规范 [答案] 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实践创新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大数据的运用创新了处理数据信息的方式方法,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发展;新的认识工具的运 用,拓展了认识的对象,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长效热点研究
热点押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每到传统节日,总有一些东西使我们的心变得柔软。有对于家人与故乡的眷恋,还 有对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珍视。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 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千百年的年俗。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种全新的基于互联网的年俗 文化正逐渐形成:在网上采购年货,在群里拜年、抢红包,晒晒年夜饭,看看网络春晚,网上买 张机票或者电影票……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单元整合升华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单元整合升华课件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3867f4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a.png)
【例题❶】 (2019·天津卷)下列选项与漫画《心病》的哲学寓意最贴切的 是( )
A.杯弓蛇影
心病 (改编自《新闻世界》2008年第5期) B.对症下药 C.患得患失 D.白日做梦
答案 A 解析 本题设置漫画情境考查对主观主义的理解,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 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漫画题的关键是把握漫画主旨,该漫画 中的“心病”患者怀疑他人的做法,是唯心主义和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与杯 弓蛇影这一成语的含义即“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体现的哲理一致,根 据主题契合的原则可知,A项入选,其余选项与漫画哲理主旨不符。单Biblioteka 整合 素养升华网络化•体系构建
实践化•创新应用
生活在线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 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 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一是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三是加快科技创新是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四是加快科技创新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
方法专题 规律揭秘
微专题八 哲学漫画类选择题 题型特点 漫画题目,不仅使高考试卷给人带来图文并茂的美感,而且丰富了高考实现 对考生进行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考查的形式。该题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突出考查阅读理解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认 同问题等能力,体现了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 从漫画特点看:形式多样,内容反映现实,寓意深刻;贴近现实,贴近教材,设计 新颖别致,有鲜明的主题,集趣味性、比喻性、讽刺性、深刻性、理论联系 实际为一体,对某种现象进行讽刺、批判或理解,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 教育。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专题十五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考点3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课件.ppt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专题十五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考点3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0e89f9c8a6c30c2258019e58.png)
6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
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 然结果。
②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 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 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7
(3)方法论意义: ①要积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 件。 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 发展。
答案:A
10
1.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错因分析] 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
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2.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错因分析] 判断新事物的三个标准是:是否符合客
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
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11
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 [错因分析] 错,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但道路是曲折的。 4.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错因分析] 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 变。
4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 极力扼杀新事物。 (3)方法论要求: ①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 促使其成长壮大。 ②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 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5
3.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①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 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②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 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 途的事物。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
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 然结果。
②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 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 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7
(3)方法论意义: ①要积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 件。 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 发展。
答案:A
10
1.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错因分析] 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
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2.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错因分析] 判断新事物的三个标准是:是否符合客
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
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11
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 [错因分析] 错,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但道路是曲折的。 4.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错因分析] 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 变。
4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 极力扼杀新事物。 (3)方法论要求: ①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 促使其成长壮大。 ②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 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5
3.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①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 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②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 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 途的事物。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课时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核心考点一联系及其特征课件新人教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课时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核心考点一联系及其特征课件新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582476a5a0116c175e0e4822.png)
决 定
这就要求人们想 问题、办事情时 注意分析和把握 事物存在和发展 的各种条件,一 切要以时间、地 点、条件为转移。
考点精讲
哲理总结
原理 联系的 普遍性 内容(世界观) 1.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 2.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 系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 机整体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 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 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
(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是外界 强加的
不会随人的 意志改变
(2)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③④⑦⑧
①②⑤⑥
判断:自在事物与人为事物联系
①围魏救赵 ②南水北调 ③ 花开花落,潮起潮伏 ④宇宙星辰运转 ⑤严师出高徒 ⑥福厦高速铁路 ⑦沧海桑田的变迁 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易错剖析
对应训练:(2012•江苏卷,30)宋代徐玑在《黄碧》中说,“水清知酒好, 山瘦识民贫。”其中所呈现的水与酒、山与民的关系告诉我们( ) A.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多样化的 D.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解析:题干告诉我们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D项正确。 A项错在“都”,联系具有普遍性,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 系。C与题意无关;B项强调的是自在事物的联系,与题意不符。 答案 D
联 系
内部联系 事物内部要素之间
相互作用
考点精讲 二、联系的特征
1、 联 系 的
事物内部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联系
事物之间
普 遍 性
纵向联系
自然界
整个世界
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
客观世界 相互联 系的统 主观世界 一整体
高考政治总复习课件专题十五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共34页
![高考政治总复习课件专题十五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共34页](https://img.taocdn.com/s3/m/a46ae9e6f111f18582d05aa0.png)
高考政治总复习课件专题十五思想方法与 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46、寓形宇内复几,曷不委心任去 留。•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51讲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课件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51讲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c46f24964bcf84b9d57bc0.png)
① 量 变 是 指 事 物 ____数_量_____的 增 减 和 ___场__所_____ 的 变 更 , 更 是 一 种 ___渐_进______的、□10 __不__显_著_____的变化。
②质变是指事物□11 _根__本_性__质____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是一种□12 ___根__本_____的、□13 ___显__著_____的变化。
• 解析 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才是判断 新事物的标准。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新事物。
• 4.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有远大发展前景。×( )
• 解析 新事物有远大发展前景,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并不一定是新事
物。
×
• 5.(江苏卷)新事物的力量总是强大的。( )
• 解析 新事物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新事物的力量在一开始往往是弱小 的。
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能是螺旋式或波浪式的,有曲折、有起伏
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都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任何事物 途径 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 1.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 解析 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
• 2.(2018·超级全能生联考)农业部发布的消息显示,我国农业农村经 济继续稳中有进,呈现生产形势稳中向好、市场供给总体平稳、二三 产业量效齐增的局面。这表明( )
• ①人们C的实践是一种能动性的活动 ②发展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运 动和变化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事物发展的 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6.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
• 解析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事物的前进 与上升。
②质变是指事物□11 _根__本_性__质____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是一种□12 ___根__本_____的、□13 ___显__著_____的变化。
• 解析 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才是判断 新事物的标准。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新事物。
• 4.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有远大发展前景。×( )
• 解析 新事物有远大发展前景,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并不一定是新事
物。
×
• 5.(江苏卷)新事物的力量总是强大的。( )
• 解析 新事物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新事物的力量在一开始往往是弱小 的。
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能是螺旋式或波浪式的,有曲折、有起伏
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都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任何事物 途径 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 1.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 解析 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
• 2.(2018·超级全能生联考)农业部发布的消息显示,我国农业农村经 济继续稳中有进,呈现生产形势稳中向好、市场供给总体平稳、二三 产业量效齐增的局面。这表明( )
• ①人们C的实践是一种能动性的活动 ②发展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运 动和变化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事物发展的 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6.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
• 解析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事物的前进 与上升。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单元提升名师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单元提升名师课件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20a3f54f12d2af90342e64a.png)
审、排、比、选——选择题解答“四步曲” 题型特点
选择题是择题的类型多种多样,设问方式多变,题肢往往似是而非,迷惑性强。因此,在学 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日常积累、基础知识掌握和研究性学习。
典例剖析 典例 (2014·广东高考)当前职业教育处于“进口”“出口”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一方面,部分 学生受“高职院校不是大学”的观念等因素影响而不愿报考,导致职校生源萎缩;另一方面, 职校生在就业市场成为“香饽饽”,企业高薪难觅技师,这就为扭转职业教育的尴尬局面提 供了有利条件。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 ) A.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生了相互转化 C.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D.正确的价值观可消除价值判断的差异和冲突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材料中“当前职业教育处于‘进口’‘出 口’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体现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发展,A项正确。B项与 题意不符;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C项错误;正确的价值观不一定会消除 价值判断的差异和冲突,D项错误。 【参考答案】A
2.(2015·安徽江南十校联考)这些年,我们把月饼奢侈化、土豪化、功利化、庸俗化了,把 我们的月饼变质了、变馊了、变味了,这实际上是把我们传统的美好的东西丢失了,同时 把一些功利主义的庸俗的东西偷换到月饼里面去了,造成非常不好的社会风气。别小看 这小小一块变味的月饼,我们失去的是整个中秋。这告诉我们 ( B )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传统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④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 【解析】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通过月饼表达团圆之意,表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 体,①符合题意;“小小一块变味的月饼,我们失去的是整个中秋”,表明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 定作用,④符合题意。②与题意不符;③是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
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单元高效整合名师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单元高效整合名师课件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7980582d15abe23482f4d76.png)
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坚定不移向深 化改革要动力,继续抓好户籍、财税、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 环节的改革,必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强大活力。
评价类主观题
典题例析 (2014·高考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 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 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 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 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 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 所欲言、无拘无束。
2 表明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③图 1、图 2 表明事
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④图 1、图 2 表明事物
之间的联系因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规律、联系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信息、 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图 1 揭示了经济生活中价值规 律的作用,图 2 揭示了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程度之间存在内在的 联系,两幅图都启示我们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提高活动的预 见性,①④符合题意;量变与质变是有本质区别的,②说法错误; ③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曲折性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真理是主观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发展、矛盾双方的转化,考查学生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辩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定 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①错误;波普尔的话表明 发现真理的路上充满着失败的风险,但只要我们不过于爽快地承 认失败,不轻言放弃,就有可能取得成功,体现了真理的发现并 不是一帆风顺的,失败与成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③ 可选;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④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与《政治生活》的综合 (1)运用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分析说明培养创新意识的必 然性和重要性。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国体与政体、民主与专政、政府
性质与政府职能、公民与国家、政党与政权、国家性质与外交 政策、我国解决民族关系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4.与《文化生活》的综合 (1)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分析说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 文化。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关
系。
(3) 运用对立统一原理,分析说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 系,分析文化体制改革发展中的诸多新矛盾。 (4) 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文化创新的必然性和重要 性。
规范答题3
思路规范
多年来,我国的淡水渔业养殖普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
造成对江河湖泊和水库的过度利用,极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如追求高产而实施的化肥养鱼直接增加了水体氮磷含量,为提 高“家鱼”成活率而过量捕捞食鱼性鱼类,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等。针对这一状况,“以鱼养水”——水利部科学研究院水库渔 业研究所运作一年的试验近日获得了成功。
求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分析。从材料中找出与“实践决定认识”
和与“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相一致的信息。
规范体验 学生答卷1
阅卷点评
层次清楚,逻辑性强。
规范体验
学生答卷2
阅卷点评
该答案第 (2) 问第①点 回答了“实践决定认
识”,第②点回答了“实
践是认识的来源”,要点 重复,是学生答题时的常 见错误。
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包含几个要点,每个要点使用哪些关键词
语。第二,设计答案在卷面上的布局,安排好每一小问、每一 层次在卷面上的位置,为下一步的规范作答奠定基础。提纲字 数不宜过多,自己能明白即可。
(1)分析说明从“以水养鱼”到“以鱼养水”的转变所体现
的辩证法原理。(4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道理的?(8
分)
评分标准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有条件的。鱼和
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由于水体富营养化,
条件发生了变化,两者相互作用的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从 “以水养鱼”到“以鱼养水”表明联系具有条件性。(4分)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水利部渔业研究 所积极开展试验,经过一年的努力,“以鱼养水”试验获得成
“以鱼养水”打破了传统的“以水养鱼”的思维定势,具
体操作是,首先放养一定数量的食鱼性鱼类,让它吃掉水库中
的野杂鱼,野杂鱼减少,使浮游动物大幅度增加,浮游动物再 吃掉水中大量的浮游植物。这样一来,水中的主要污染成分—— 氮和磷也会减少,达到净化水的目的。“以鱼养水”试验的成 功意味着我国的常规淡水渔业的养殖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功,使人们对鱼和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体现了上述观
点。(4分)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作用。在上述正确认识的指 导下,我国淡水渔业养殖将发生根本性转变,不仅会促进淡水
养殖业的发展,而且也会保持生态平衡和改善水环境,实现可
持续发展,这体现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道理。(4分)
解析
第 (1) 问注意题眼 “ 辩证法 ” 的规定性。第 (2) 问要
规范体验
学生答卷3
阅卷点评
思路混乱,缺 乏逻辑性。随意连
线是答题前缺乏构
思的表现。
答题思路规范的基本要求:
答案结构逻辑化、条理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 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答题时要设计好先答什么?后 答什么?答到什么程度?先答哪个要点,后答哪个要点,相关 要点如何组合?等等。
答题时应做到:
2.与《经济生活》的综合 (1)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使用价值与价值、公有制与 非公有制、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生产与消费、市场调节与宏观
调控之间的关系。
(2)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运用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的基本经济 制度和分配制度。
单 元 总 结
1.《生活与哲学》内综合 (1)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之间有内在的联 系。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 观点。 (3)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之间既有区别,也有内在的联 系。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体现了联系的观 点。 (5)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反作用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两点论 和重点论的统一。
(1) 注重构思。对答案要点和思路进行通盘考虑和宏观规 划,以保证行文的科学性、条理性和完整性,否则就会给阅卷 者一种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那是注定得不到 高分的。
(2)编制提纲。编制提纲是保证答案的完整、条理、规范、 整洁的必要手段,应该是应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提 纲一定要列,但必须简明扼要。提纲应包括两大方面内容,第 一,明确列出共有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分几段,每一段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