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地区成人牙本质敏感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市地区成人牙本质敏感的流行病学调

牙本质敏感是指暴露的牙本质对外界刺激产生短暂而尖锐的疼痛,并且不能归因于其他特定原因引起的牙体缺损或病变,典型的刺激包括温度刺激、吹气刺激、机械刺激、渗透压刺激或化学刺激。

牙本质敏感在口腔科很常见,国外报道牙本质敏感的患病率为1%~74%。

为了解我国成人牙本质敏感的患病状况,中华口腔医学会预防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在2008年开展了我国城市地区成人牙本质敏感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1.样本人群的来源:本次调查对象为5个年龄组的成人,分别为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以及60~69岁的当地常住人口(即到调查当月为止在当地居住达到6个月以上者)。

2.抽样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样本估计总体。

本次调查的样本选自全国6个直辖市或省会(北京、上海、成都、武汉、西安、广州)的城市居民。

每个城市的样本来自6个调查点,全国各年龄组的样本来自36个调查点。

第一阶段抽取区,第二阶段抽取街道,第三阶段抽取各年龄组的受检者。

样本人群按照性别和年龄组分层。

每个城市先将所有行政区的名单列表,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个区。

在已抽取的每个区内,将所有街道名单列表,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街道。

然后在每一个被抽中的街道辖区范围内的所有单位和居委会中,将符合调查年龄组的人群名单按照5个年龄组分别列表,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以系统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男女各22人。

3.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每个城市组成一个调查小组,负责完成本地区全部的现场调查,其中一名具有口腔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口腔医师为临床检查者,全国共有6名检查者。

受检者躺在便携式牙科检查椅上,在人工光源下接受口腔检查。

口腔检查内容包括以冷空气喷吹牙面进行牙本质敏感的检查、敏感牙的牙龈退缩和附着丧失情况检查等。

检查器械包括空气压缩机(宏润DE-100型,淄博宏润工贸有限公司,山东淄博)、气枪、一次性平面口镜和镊子、牙周探针等。

非一次性器械采用高压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4.牙本质敏感的诊断:根据牙本质敏感的定义,受检者首先完成一份面对面访谈的问卷调
查,对主诉有牙本质敏感症状的受检者进行牙本质敏感的临床检查。

检查者使用气枪在常温下[(19±4)℃]距牙齿表面1cm吹气1s,使用压力为414kPa的空气压缩机。

检查每颗牙时用手指将其他牙隔开,按顺序检查全口28颗牙。

采用Schiff等牙本质敏感计分:0=无任何不适症状;1=略有不适或反应,可继续;2=有不适或反应并要求停止;3=有疼痛并要求停止;X=无法检查。

无法检查的情况包括:①戴正畸矫治器者;②因病需要服用止痛药、镇定药或控制情绪药剂者;③牙根已充填的牙齿、戴冠的牙齿、固定桥或活动义齿的基牙、牙颈部有充填体妨碍进行牙本质敏感检查的情况[1]。

根据定义,牙本质敏感属于排除性诊除。

因此,必须排除具有牙本质敏感症状的实体性疾病,包括牙髓炎、龋病、牙隐裂、牙外伤、充填体折断、充填体边缘渗漏、充填材料引起的可逆性牙髓炎、牙齿发育异常如腭龈沟等。

5.问卷调查:本研究采取结构式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访谈员进行面对面口头访谈完成。

问卷调查的内容参考了加拿大牙科学会牙本质敏感顾问委员会所设计的牙本质敏感问卷的调查内容。

主要包括受检查人口的统计学资料,是否有进食冷、热、酸、甜食物时牙齿酸软疼痛的经历,持续的时间,诱发的因素以及就医和治疗史、吸烟史、是否有胃食管反流及夜磨牙症的情况等。

6.质量控制:每个地区推选一名具有口腔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口腔医师为临床检查者,全国6名检查者参加统一的培训,并进行标准一致性试验,Kappa值大于0.6。

调查过程中,在20名受检者中利用抽签的方式随机抽取1名受检者进行复查,以评价检查者自身符合率,所有检查者在调查过程中的自身符合率都在90%以上。

7.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用χ2检验比较患病率之间的差异;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敏感牙数间的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牙本质敏感相关因素。

以α≤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全国6个地区有效样本量7939人,所有受检者都完成了问卷调查。

受检者中男性占49.9%(3964/7939)。

33.0%(2620/7939)的受检者的受教育年限≤9年,45.6%(3620/7939)的受检者的受教育年限为10~15年,21.4%(1699/7939)的受检者的受教育年限≥16年。

受检者的职业分布涵盖我国10种职业分类,其中20.4%
(1622/7939)的受检者为专业技术人员,20.9%(1659/7939)的受检者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2.牙本质敏感的患病状况:
(1)主诉牙本质敏感状况:在所有调查样本中,40.7%(3230/7939)的受检者主诉现在或曾经有过牙本质敏感症状,其中男性占41.7%(1346/3230),女性占58.3%
(1884/3230);现在有牙本质敏感的受检者占81.3%(2625/3230),过去曾有过牙本质敏感的受检者占18.7%(605/3230);其中只有23.8%(770/3230)的受检者曾因牙本质敏感就诊,76.2%(2460/3230)的人从未因牙本质敏感而就诊。

在所有引起受检者牙本质敏感的刺激因素中,占第一位的是冷刺激[70.6%(2280/3230)],其次是酸刺激[47.6%
(1537/3230)],再次是热刺激或甜刺激,此外的因素中最少见的是刷牙等机械刺激,仅10.5%(339/3230)(见图1)。

图1 各种刺激因素在牙本质敏感患者中的分布
(2)牙本质敏感的患病状况:在主诉有牙本质敏感的受检者中,72.9%(2354/3230)的人经临床检查诊断为牙本质敏感患者。

因此,本调查人群中牙本质敏感的患病率为29.7%(2354/7939)。

在所有受检者中共有11353颗牙被诊断为牙本质敏感患牙,人均牙本质敏感牙数为1.4颗,敏感牙数范围0~28颗。

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p<0.001),平均牙本质敏感的牙数也多于男性(p<0.001)。

患病率最高的人群为50~59岁年龄组,其次为40~49岁和60~69岁组,再次为30~39岁组,最低的是20~29岁组(p<0.001)。

50~59岁组人群平均牙本质敏感牙数高于其他年龄组(p<0.001)。

以地区分布来看,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区人群的患病率最高,其次为武汉,最低的为成都和西安(见表1)。

表1 受检人群牙本质敏感的患病况状
续表
(3)牙本质敏感牙齿的分布:图2和图3均显示了不同牙位牙本质敏感的患病率,牙本质敏感好发的牙位顺序为:前磨牙(7.8%)、第一恒磨牙、尖牙、侧切牙、中切牙和第二恒磨牙敏感的患牙中,94.0%(10668/11353)的敏感发生于牙颈部。

图2 上颌不同牙位牙本质敏感的患病率
图3 下颌不同牙位牙本质敏感的患病率
3.牙本质敏感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在进行牙本质敏感的临床检查时,调查了敏感牙的牙龈退缩和附着丧失情况。

结果显示,57.9%(6573/11353)的敏感牙有与牙本质敏感相关的牙龈退缩,大多数[93.0%(6110/6573)]的牙龈退缩程度为1~3mm。

66.3%(7527/11353)的敏感牙有附着丧失,大多数[90.3%(6800/7527)]的附着丧失程度为1~4mm。

以是否有牙本质敏感为自变量,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吸烟史、胃食管反流史、附着丧失、牙龈退缩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p<0.001)、受教育程度低(p<0.05)、有胃食管反流史(p<0.001)、有牙龈退缩(p<0.001)和附着丧失(p<0.001)的人更易患牙本质敏感。

讨论
尽管在口腔临床工作中,牙齿敏感是常见的患者主诉之一,但牙本质敏感的研究一直未得到口腔医学界的足够重视[2]。

随着工业化国家人群龋病患病率的下降,对牙周病和牙齿疼痛,
包括牙本质敏感的关注程度不断上升。

牙本质敏感的定义也在不断完善[3]。

多种口腔疾病都有牙本质敏感的症状,牙本质敏感的排除法定义也未明确牙本质敏感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还是症状,口腔医学界在这个问题上也一直存在争议[4]。

本研究调查人群的牙本质敏感患病率为29.7%(2354/7939),20~69岁各年龄组的患病率范围为13.8%~39.1%,比国外报道的患病率略低[5],一方面这些研究的受检者多为牙周科患者或口腔全科患者而非普通人群,另外一方面是一些研究只采用问卷调查,而没有结合问卷调查的临床检查来确诊牙本质敏感[6],这种情况会高估牙本质敏感的患病率,因为受检者不能排除因其他原因如龋病等引起的牙齿敏感或疼痛[7]。

以往研究发现,牙本质敏感在女性中很常见[8],本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本研究所有年龄组中,女性牙本质敏感的患病率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更关注口腔卫生有关[9]。

本研究发现牙本质敏感好发于40~69岁年龄组,50~59岁年龄组是高峰,与Liu等[10]在中国台北地区进行的牙本质敏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一致。

一些研究也报道了牙本质敏感的患病率与年龄的关系,Orchardson和Collins[11]的调查发现牙本质敏感患病率最高的年龄组为20~25岁。

Graf和Galasse[12]则发现25~29岁是牙本质敏感的高发年龄组。

Addy和Urquhart[13]的调查认为20~40岁、Fischer等[14]的调查发现40~49岁是牙本质敏感的高发年龄组。

Rees和Addy[15]在口腔全科患者中进行的牙本质敏感横断面调查发现牙本质敏感的高发年龄组为30~39岁。

Rees等[16]在牙周科患者中进行的牙本质敏感调查结果显示高发年龄组为40~50岁,随年龄增大患病率降低。

Bamise等[17]在尼日利亚牙科就诊患者中进行的调查发现,牙本质敏感多发生于31~40岁人群。

不同研究发现的牙本质敏感的高发年龄组不尽相同,主要是由样本人群的年龄构成差异造成的,因此,本次调查采用按年龄组分层抽样的方法,比较各年龄组受检人群牙本质敏感的患病率,发现我国成人牙本质敏感患病率的高峰年龄组是50~59岁。

本项研究发现我国成人牙本质敏感好发于前磨牙,其次为磨牙,这与以前发表的大多数研究结果相一致[18]。

Rees等[19]在中国香港地区牙周科患者中的调查发现牙本质敏感最好发于下切牙,Bamise等[20]在尼日利亚口腔全科患者中的调查发现牙本质敏感最好发于磨牙。

不同研究发现牙本质敏感好发牙位的差异可能与人种、受检人群是否为口腔科患者等因素有关。

我国20~69岁年龄组人群人均患牙本质敏感的牙数为1.4颗,敏感牙数为0~28颗,比Rees和Addy[21]以及Orchardson和Collins[22]报道的人均牙本质敏感牙数都少,可能是因为这两项研究都是在牙科患者中进行的调查,就诊于牙科的人群与普通人群在口腔健康方面存在差异,另外的原因是调查样本量太小,Rees和Addy[21]的调查发现11~19岁年龄组人均牙
本质敏感牙数最多,为6.2颗,而这项研究中只有2名11~19岁受检者。

本项研究中不同年龄组人均牙本质敏感的牙数间也存在差异,50~59岁年龄组人均牙本质敏感牙数(2.1颗)最高,其次是40~49岁组和60~69岁组(1.7颗),再次为30~39岁组(1.1颗),最低的是20~29岁组(0.5颗)。

各年龄组之间在平均牙本质敏感牙数和牙本质敏感患病率间的差异是一致的。

在牙本质敏感患者中,最多见的刺激因素是冷刺激,其次是酸刺激,再次是热刺激或甜刺激,最少见的是刷牙等机械刺激,这与以前发表的很多研究结果一致[23],冷刺激包括用气枪向牙面吹压缩空气或直接用低温刺激,是最常见的牙本质敏感刺激因素。

综上,本调查结果表明牙本质敏感在我国20~69岁城市地区成人中很常见,牙本质敏感的诊断和防治应得到口腔医学界和口腔医师的足够重视。

-全文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