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效先教授治疗小儿腹泻经验拾零_杭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的虚弱而是因为阳的偏亢,阳气亢盛不入于阴而致失眠。

常伴有头晕目眩、烦躁易怒、耳鸣、舌质红、苔黄、脉弦、血压升高等临床表现[4]。

导师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平肝潜阳,使阳潜入于阴而眠。

[病案4]曾某,女,45岁,因失眠少寐,情绪低落1月余来诊。

患者诉1个月前受惊吓后出现有失眠,易惊醒,噩梦多,每晚约睡3h,伴有情绪低落,精神较差,头晕,乏力,易疲劳,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证属心胆气虚为主,方用安神定志丸加减。

处方:生龙齿15g (先煎),党参10g,石菖蒲10g,远志10g,茯苓10g,茯神10g,合欢皮10g,郁金10g,川芎10g,贯叶金丝桃6g,百合10g,生地黄10g,白芍10g。

服药10剂后复诊,患者诉药后情绪、睡眠较前好转,已能睡6h,现仍稍有多梦,易惊,另有受刺激时胸闷、肢麻,纳差,口稍干,二便调。

舌红,边齿痕,苔薄黄,脉细。

上方有效,守方进退。

处方:生龙齿15g(先煎),党参10g,石菖蒲10g,远志6g,茯苓10g,茯神10g,贯叶金丝桃6g,陈皮6g,炒酸枣仁15g,知母10g,炒栀子10g,琥珀5g,白芍10g,刺五加10g,续服7剂,3诊时每晚已能睡7h 以上,多梦,易惊已基本消失,守上方7剂以巩固疗效。

5讨论
中医认为失眠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逸失度、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与心、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病性或虚或实,或虚实夹杂,总的病机是心、肝、胆、脾、胃、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引起心神不安[5]。

治疗上根据《黄帝内经》中论述的“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所以治疗失眠的根本在于调节阴阳,使阳入于阴,心神安宁。

导师根据患者的情况通过治痰、治瘀、治郁、治虚,使人体阴阳平衡,心神得安,患者则能卧而安,寐而酣。

然临床诊病之中,失眠患者不是单单的有痰、瘀、郁、虚中的一种,大部分患者都是四者的混杂,如痰郁扰神、痰瘀阻络、肝郁阴虚等。

在治病过程中要善于抓住疾病的关键,全面考虑,审因辨证,分清哪个是本,有侧重点的治疗,同时又要有所兼顾。

例如湖湘之地,湿气重,湘人多食辛辣,故体内多生痰热,故导师治疗之时多加清热化痰祛湿之药;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学习压力大,情绪多烦躁,易致肝气郁结,所以导师多从肝论治,加用清肝、疏肝、理气之药;一些慢性病患者,体质多虚,体内多有瘀血阻滞,治疗之时要注重补虚和活血化瘀;一些高血压患者肝阳多偏亢,要注意平肝潜阳。

此外,导师在辨证用药的同时,还重视教育患者生活习惯的改善和患者自我心理疏导,以使“精神内守”、“阴平阳秘”。

总的来讲就是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以使阴阳平衡,如此定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程丑夫.疑难病辨治思路与方法[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6,16(2):1-4
[2]张继明.从痰瘀论治失眠症的体会[J].光明中医,2010,25(1):
108-109
[3]姜敏.浅谈王琦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与思路[J].北京中医
药大学学报,2010,33(6):425-426
[4]翟嘉宾.不寐的中医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18):
175-176
[5]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5-130
(收稿日期:2012-07-02编辑:朱民)
安效先教授治疗小儿腹泻经验拾零
杭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100050)
[关键词]安效先;小儿腹泻;老中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951X(2013)01-0032-02
安效先教授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3-5批老中医药专家学
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行医40余载,博览群书,临证经验非常丰富。

笔者作为北京首届西学中高级研究班学员,有幸跟随学习数月,收获颇多。

安老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运用中药方剂治疗小儿腹泻,取得很好疗效。

现选析典型医案2则,以飧同道。

1病案举例
1.1病案1王某,女,1岁,2012年8月4日就诊,家长代诉患儿腹泻3周,每日排2-6次稀水便,无发热、腹痛,呕吐。

外院粪常规:白细胞10-12/HP,红细胞4/HP;就诊当日粪常规:黄色稀便,镜检白细胞2-3/HP,红细胞1-2/HP。

查体:咽红,舌红苔白,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活跃。

西医诊断为迁延性腹泻,中医诊断为泄泻,辨证:脾虚湿热,治法:清热化湿,健脾止泻。

处方:粉葛根10g,藿香6g,木香3g,黄连5g,车前子10g,炒山楂10g,乌梅6g,炒白术5g,生山药10g,金银花10g,诃子肉3g,炒谷芽10g,共7剂,每剂煎100mL,分3次服用。

随诊1剂后,大便减为每日1次,3d后大便性状恢复正常。

1.2病例2卓某,男,1岁4个月,2012年7月10日就诊,家长代诉患儿大便稀2个月,每日排3次糊状便,含泡沫,无黏液、脓血,无发热、呕吐。

粪常规阴性,查体:咽不红,舌淡红苔白,心肺腹未见异常。

西医诊断为消化不良,中医诊断为泄泻,辨证:脾胃虚弱,治法:益气健脾,化湿止泻。

处方:太子参10g,炒白术6g,生山药10g,茯苓10g,炒薏苡仁10g,白扁豆10g,莲子肉10g,芡实10g,诃子肉3g,炒谷芽10 g,共4剂,每剂煎100mL,分3次服用。

随诊4剂后,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

2体会
小儿泄泻四时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较多,冬季亦可发生。

腹泻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乳食和脾胃虚弱等为多见。

安效先教授认为脾不伤不泻,胃不伤不吐,其主要的病变在于脾胃。

《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小儿稚嫩之体,脾常不足,再兼之调护失宜、冷暖不调,或乳食不节,均可致脾胃受伤;或复感湿邪,脾被湿困,使脾阳不振,运化失司而成腹泻。

安老师经过长期临床经验总结出,小儿腹泻或因外感、或因伤食、或因脾胃虚弱,其中脾虚失运,湿热蕴结为其主要病因病机,故清热利湿与益气健脾是治疗小儿泄泻的主要方法。

对于非感染性腹泻,中医多考虑为脾虚湿重,常以七味白术散加减。

该方源于《小儿药证直诀》,由人参、白茯苓、炒白术、藿香叶、木香、甘草、葛根组成,具有健脾益气,化湿和中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湿浊中阻,吐泻频作者。

安老师运用该方时以太子参易人参,因其益气健脾生津,补而能清不温燥,尤适用于小儿;葛根既解热又升阳止泻、生津止渴,祛湿而又不助热伤津;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此两味为安老师止泻最常用药。

茯苓、白术健脾燥湿;藿香芳香化浊,祛湿和中;甘草缓急止痛,酌情选用。

此时不用苦寒之品,如芩连。

不仅如此,安老师还往往在五味异功散、七味白术散、四君子汤基础上加用升清药,如桔梗、荷叶、葛根等,临床证明疗效颇佳。

对于感染性腹泻,安老师则选用木香、黄连、银花、连翘、地榆、败酱草、马齿笕等药清热利湿,同时兼固胃健脾,加入太子参、炒白术、山药、白扁豆等,强调即便是痢疾也可加太子参清补不留邪。

中医有“治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所以处方时常配车前子、炒薏苡仁以利湿止泻;加之小儿腹泻有“易虚易实”的特点,因而疏导同时多佐以固涩药,如乌梅、诃子、莲子、芡实等。

临证时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加减,纳呆者,加炒山楂、炒谷芽以消食导滞;腹胀者,加陈皮以行气和胃;腹痛者,加白芍以敛阴止痛;呕吐者,加竹茹以清胃止呕;胃寒者,加灶心土以温中和胃止泻。

服法上强调少量频服,温服。

平时可食山药蛋黄粥及苹果。

由于小儿生理病理的特殊性,小儿腹泻临床常见虚实夹杂证,治疗以益气健脾,清热利湿为大法,选方遣药紧扣病机,因证立法,依法选药,灵活加减化裁。

利湿时不忘固护脾胃,健脾时强调运化升提是安老师治疗特色之一。

总之,治疗小儿腹泻,以健脾利湿为根本,脾健则能运湿,湿去则泻自止。

(收稿日期:2012-10-16编辑:蒋凯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