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年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
农业经济学习题参考答案
![农业经济学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2513dfb8f67c1cfbd6b800.png)
《农业经济学》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农业: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体,获取的是动植物产品。
农业一般指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
2、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3、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4、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指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与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5、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指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6、粮食安全: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的、安全的、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7、农产品的期货交易:按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由买卖双方在交易所内预先签订产品买卖合同,而贷款的支付与货物的交割则要在约定远期进行的一种贸易形式,属于信用交易范畴。
8、比较成本学说: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9、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10、土地集约经营: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
11、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的可能,将土地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
12、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关系的综合。
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的中国
![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的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27b34e45be1e650e52ea99b3.png)
“在党旗下成长”大学生征文比赛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的中国在党的红旗下,沐浴着党的阳光,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走进了知识的海洋。
党把我从一个无知的乡村孩童,培养成为一名大学生。
在孩提时代,我心目中的党是神圣而伟大,可亲又可爱。
而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祖国的经济又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不禁为之骄傲和自豪。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全面的;不是微小的,而是巨大的。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1.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改革逐步确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国有经济发挥了主导作用。
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不断完善,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正在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已经建立并不断健全。
2.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近几年,在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改进政府监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民航、铁路、文化、出版和金融等重要领域的政策限制实现重要突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3.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经济主要依靠国家计划进行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能起到辅助性作用,特别是货币政策更是非常欠缺。
经过不断改革,原来的国家指令性计划已被现在的指导性计划和规划所取代,原来的国家计委已改为国家发改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越来越强。
同时,我们还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
通过不断进行行政、投资、金融、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流通等方面的改革,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宏观调控由原来的行政手段和计划手段为主逐步抓变为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以其他手段相配合。
4.市场价格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
经过持续不断的价格改革,我们已将原来计划价格“一统江山”的局面改革为市场价格起主导作用。
中国农业概况
![中国农业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8bd0b10ad15abe23492f4d27.png)
中国农业概况来源:中国政府网时间:2011-12-20新中国成立60 多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还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持。
粮、棉、油、糖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建国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巨大进步。
1949 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11318万吨,人均209公斤;1978年粮食总产量缓慢增长到30477 万吨,人均产量增加到319 公斤。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农业的强力支持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使粮食产量进入快速增长期,1984 年超过4亿吨,1996年超过5 亿吨,2008 年达到52871 万吨,与1949 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3.7 倍,人均产量增长91%;棉花产量1949 年只有44.4万吨,1978年升至217万吨,2008年达749万吨,与1949 年相比,增长15.9 倍,人均产量增长5.9 倍;油料产量1949 年只有256 万吨,1978 年发展到522 万吨,2008 年达2953 万吨,比1949 年增长10.5 倍,人均产量增长3.7 倍;糖料产量1949 年只有283 万吨,1978 年为2382 万吨,2008 年迅猛发展到13420 万吨,与1949 年相比,增长46.4 倍,人均产量增长18.4 倍。
肉类、水果和水产品的迅速增长则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从量的满足到质的追求的变化过程。
猪牛羊肉类产量1952 年只有339 万吨,人均5.9 公斤,1978 年产量865 万吨,人均9.0 公斤,2008 年产量5337 万吨,人均增加到40.3 公斤;水果产量1949 年120 万吨,人均2.2 公斤,1978 年产量657 万吨,人均6.9 公斤,2008 年产量19220 万吨,人均145.1 公斤;水产品产量1949 年44.8 万吨,人均0.8 公斤,1978 年产量465 万吨,人均4.9 公斤,2008 年产量4896 万吨,人均37.0 公斤。
中国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统计(1980-2012)
![中国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统计(1980-2012)](https://img.taocdn.com/s3/m/68e1b50bde80d4d8d15a4fbf.png)
420 360 300 240 180 120 60 2010 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
05
羊肉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人均占有量:牛奶 人均占有量:粮食 年 年 1.20 326.70 2.40 360.70 3.40 364.00 3.70 393.10 4.60 387.00 5.40 402.00 6.60 366.10 8.10 355.89 10.15 356.96 13.55 334.29 17.44 362.22 21.12 371.26 24.36 379.46 26.70 381.00 26.80 399.00 26.43 398.70 26.74 408.66 27.23 425.15
420 360 300 240 180 120 60 0 19 360 300 240 180 120 60 0
人均占有量:粮食 人均占有量:油料 人均占有量:水产品
人均占有量:棉花 人均占有量:猪牛羊肉 人均占有量:牛奶
数据来源:Wind资讯
指标名称 人均占有量:棉花 人均占有量:油料 人均占有量:猪牛羊肉 人均占有量:水产品 频率 年 年 年 年 1980 3.10 7.80 4.60 1985 4.20 15.00 6.80 1989 3.70 11.60 10.50 1990 4.00 14.20 11.10 1995 4.00 18.70 20.90 1997 3.70 17.50 34.60 29.30 2000 3.50 23.40 38.30 33.90 2001 4.20 22.50 39.52 34.40 2002 3.84 22.63 40.83 35.65 2003 3.77 21.82 42.74 36.50 2004 4.88 23.66 44.57 37.82 2005 4.38 23.60 47.23 39.18 2006 5.15 23.34 48.95 40.35 2007 5.80 19.50 40.10 36.00 2008 5.70 22.30 40.30 37.00 2009 4.79 23.69 44.43 38.43 2010 4.46 24.16 45.79 40.20 2011 4.90 24.61 45.36 41.70 数据来源:Wind资讯
2009年中国消费市场调查
![2009年中国消费市场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46572d70be1e650e52ea9980.png)
中国消费市场调查-2009年12月中国目前有大约1200个县级的三级城市,3.44万个乡镇和61.4万个行政村的消费还没有被充分满足,如果综合计算日用消费品、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医疗卫生等不同品类的消费总量和潜在需求,中国塔基市场将可能达上万亿元的规模。
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依然是全世界最具市场潜力的消费市场。
如果说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受益于改革开放而先富起来的人群是企业关注的主流群体,那么从2009年开始,中国塔基消费市场的大门将随着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而开启,企业必须把眼睛“向下看”。
可以简单来算一笔账: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6年底中国农村人口为7.37亿,折合为家庭单位(按照人口统计资料,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65人),大约有2亿户农村家庭。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数据显示,中国发达农村市场的电脑渗透率为9.1%,按照50%的户均电脑覆盖率并以每台电脑3000元的价格计算,剩下41%的家庭可支撑起一个价值为2460亿元的电脑需求市场;冰箱在中国农村的渗透率为30%左右,按照平均2000元计算,冰箱市场还有2800亿元的市场规模。
中国目前有大约1200个县级的三级城市,3.44万个乡镇和61.4万个行政村的消费还没有被充分满足,如果综合计算日用消费品、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医疗卫生等不同品类的消费总量和潜在需求,中国塔基市场将可能达上万亿元的规模。
谁构成了中国塔基阶层根据收入差距,中国消费者可以归为“三个世界”。
第一世界是指那些有高等收入支持的消费群体,占总体城市居民的10%,可以称之为新富群体、塔顶阶层。
他们正处在从国内富裕型家庭向国际中等水平跨越的阶段。
这个群体可以说“该有的都有了”。
第二世界是有中等收入支持的消费群体,是以一二线城市工薪阶层和小白领为代表的城市大众消费群体,占相应城市人口的80%。
这个群体早已超越了衣食之忧,是一个需求不断升级的群体。
中国历年粮食产量、人口和人均粮食量总览(1949~2016年)
![中国历年粮食产量、人口和人均粮食量总览(1949~2016年)](https://img.taocdn.com/s3/m/ac1a7d0c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5.png)
中国历年粮⾷产量、⼈⼝和⼈均粮⾷量总览(1949~2016年)粮⾷产量就是全年的粮⾷⽣产总量,是反映我国农业⽣产的重要指标。
从收获季节上看,包括夏粮、早稻和秋粮;从主要品种上看,包括⾕物、薯类、⾖类,其中⾕物包括⼩麦、稻⾕、⽟⽶、⾕⼦、⾼粱和其他⾕物。
粮⾷产量是粮⾷经晒乾後的原粮产量。
其中⾕物、⾖类⼀律按脱粒、晒乾後的原粮折成国家标准含⽔杂率计算产量;薯类以5:1折算。
2012年中国全年全国粮⾷总产量达到58957万吨,⽐上年增加1836万吨,增长3.2%,连续九年增产。
其中,夏粮产量12995万吨,⽐上年增长2.8%;早稻产量3329万吨,增长1.6%;秋粮产量42633万吨,增长3.5%。
棉花产量684万吨,增长3.8%;油料产量3476万吨,增长5.1%;糖料产量13493万吨,增长7.8%。
▶中国(⼤陆)粮⾷产量、⼈⼝和⼈均粮⾷量总览(1949~2012年)年度粮产量(万吨)增率⼈⼝(亿)增率⼈均粮(公⽄)1949年11318— 5.4167—208.91950年1321314.34%5.5196 1.86%239.41951年143698.05% 5.6300 1.96%255.21952年1639212.34%5.7482 2.06%285.21953年16683 1.74% 5.8796 2.23%283.71954年16952 1.59% 6.0266 2.44%281.31955年183947.84% 6.1465 1.95%299.31956年19275 4.57% 6.2828 2.17%306.81957年19505 1.18% 6.4653 2.82%301.71958年19765 1.32% 6.5994 2.03%299.51959年16968-16.48%6.7207 1.80%252.51960年14385-17.96%6.6207-1.51%217.31961年13650-5.38% 6.5859-0.53%207.31962年1544111.60%6.7295 2.13%229.51963年170009.17% 6.9172 2.71%245.81964年187509.33%7.0499 1.88%266.01965年19453 3.61%7.2538 2.81%268.21966年214009.10%7.4542 2.69%287.11967年21782 1.75%7.6368 2.39%285.21968年20906-4.19%7.8534 2.76%266.21969年210970.91%8.0671 2.65%261.51970年2399612.08%8.2992 2.80%289.11971年25014 4.07%8.5229 2.62%293.51972年24048-4.02%8.7177 2.23%275.91973年264949.23%8.9211 2.28%297.01974年27527 3.75%9.0859 1.81%303.01975年28452 3.25%9.2420 1.69%307.91976年286310.63%9.3717 1.38%305.51977年28273-1.27%9.4974 1.32%297.71978年304777.23%9.6259 1.33%316.61979年332128.23%9.7542 1.32%340.51980年32056-3.61%9.8705 1.18%324.81981年32502 1.37%10.00721.37%324.81982年354508.32%10.16541.56%348.7年度粮产量(万吨)增率⼈⼝(亿)增率⼈均粮(公⽄)1983年387288.46%10.30081.31%376.01984年40731 4.92%10.43571.29%390.31985年37911-7.44%10.58511.41%358.21986年39151 3.17%10.75071.54%364.21987年40473 3.27%10.93001.64%370.31988年39404-2.71%11.10261.55%354.91989年40755 3.31%11.27041.49%361.61990年446248.67%11.43331.42%390.31991年43529-2.52%11.58231.29%375.81992年44266 1.66%11.71711.15%377.81993年45649 3.03%11.85171.14%385.21994年44510-2.56%11.98501.11%371.41995年46662 4.61%12.11211.05%385.31996年504547.52%12.23891.04%412.21997年49417-2.10%12.36261.00%399.71998年51230 3.54%12.47610.91%410.61999年50839-0.77%12.57860.81%404.22000年46218-10.00%12.67430.76%364.72001年45262-2.11%12.76270.69%354.62002年457110.98%12.84530.64%355.92003年43070-6.14%12.92270.60%333.32004年469478.26%12.99880.59%361.22005年48402 3.00%13.07560.59%370.22006年49804 2.70%13.14480.53%378.42007年501600.81%13.21290.52%379.62008年52871 5.11%13.28020.51%398.02009年530820.44%13.34740.50%397.72010年54648 2.85%13.41000.479%407.52011年57121 4.34%13.47350.479%424.02012年58957 3.11%13.54040.492%435.42013年60194 2.1%13.60720.495%-2014年60703-%13.67820.521%-2015年62144-%13.74620.496%-2016年61625-%13.82710.586%-2017年--%13.90080.532%-2018年--%---2019年--%---2020年--%---国家卫⽣计⽣委17年印发了《“⼗三五”全国计划⽣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全国总⼈⼝在14.2亿⼈左右。
中国农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变化
![中国农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f41c66ea7e21af45b307a8d8.png)
(三)主要农产品供求总体基本平衡
•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我国粮食等主 要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 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基本格局。粮 食等农产品供应丰富,为市场稳定和城 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支持 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入 新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 深入,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 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影响,农产品 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要的阶段性变化。 粮食的需求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商品流 通增加,商品粮需求上升。目前在主要 农产品中,小麦和大米等口粮供求基本 平衡,玉米正在从供求平衡向供不应求 转化,棉花产销均大幅增长。蔬菜和水 果产销两旺,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基本形 成。
上升了0.6、19.2和7.9个百分点。
2020/3/24
• (二)主要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 形成
• 在资源比较优势的驱动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农产品逐 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种植业的区域 化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河南、黑龙江等13个粮食主 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 80%以上;全国已经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 区花生、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 的棉花产业带。畜牧业生产也更加向区域化集中发展。四 川、湖南等13个生猪主产省猪肉产量已占到全国的75%以 上。内蒙古、黑龙江等7个奶业主产省牛奶产量占全国的 60%以上。农产品产量品种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为 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 物质生活水平。
2020/3/24
四、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 活水平持续改善
•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生产 经营活动单一、收入来源 单一,农民收入以农业收 入为主体、以粮食收入为 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 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体 制改革深化,农民收入来 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 化的趋势明显,农民收入 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2009中国农民发展报告
![2009中国农民发展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44254db50e2524de5187e5b.png)
2009中国农民发展报告作者:樊平来源:中国社会学网来源日期:2010-1-17本站发布时间:2010-1-17 11:25:21阅读量:106次摘要: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下,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农业增长稳定,夏粮继续增产,农民收入小幅增加,前三季度农村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速超过城镇。
继农民阶层分化为务农和非农的职业群体之后,由于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升,务农农民内部也在分化,其异质性在增强。
2009年,农村中出现的重大事件是农用土地流转规模化,土地权益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焦点,对于农村发展和稳定有越来越主要的影响。
关键词:农民农业现代化土地流转农村公共服务一农民群体的构成和特征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的数据,2008年末全国农民的基本状况是,乡村人口7213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5.68%;第一产业就业者为30654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口的39.6%;第一产业的GDP比重为11.3%。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就业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和城市化进程相比明显滞后。
(一) 农民阶层各群体的状况依据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现在的农村人口可以被分为三部分人: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职业农民。
中国推动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好这三部分农民的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也就是所谓的农民工。
这部分人中有长期进城者,但主体即70%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虽然不一定拥有城里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但大多已经不愿意再回到农村;他们一般还不愿意放弃土地,但已经很难将从事农业生产作为优先选择;他们还要求继续保留土地,其目的也主要是获得生存保障而不是实现就业。
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09年春节前,在1.4亿外出农民工中,共有7000万农民工返乡,其中约20%即1400万人系因企业受到冲击而返乡;换言之,当时全国有2000万农民工因国际金融危机而失业。
而根据2008年12月~2009年2月对农民工就业和流动情况的跟踪调查,年初农民工失业问题加剧,下岗返乡农民工继续外出务工的意向非常强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43010f83c4bb4cf6ecd12f.png)
第一节农业一、教学目标1.联系身边实际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2.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3.运用资料,说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4.运用资料,说出我国畜牧业的分布特点。
5.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分布”、“畜牧业分布”四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布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看,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我国农业是近14亿人口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可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同时,农业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大。
因此,教材将“农业”放在本章中第一节讲述。
“让‘土地奉献’的产业”这部分内容没有直接对应的课标,但教材编写这部分内容非常有必要。
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不了解农业,要让他们理解我国农业分布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等课程内容会比较困难。
因此,教材编写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先了解农业,为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打好基础。
教材通过正文和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农业现象入手,形象地了解农业——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中国农业的发展”对应的课程内容是“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这一课程内容可细化为: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有何好处,我国农业在因地制宜方面做了哪些事情,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有何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情况如何等。
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b903e73f46527d3240ce086.png)
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分析农业结构主要涉及种植业结构、养殖业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自然资源结构,而农业结构的优化就是为了寻求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各种资源永续利用,进而推动农业高效持续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还要考虑农作物适宜生长的自然环境,以及降水、土壤、气候、植被之间的交互作用,同时,还必须结合市场和社会的需求特点,统筹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问题。
一、中国农业的结构现状。
1、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演变趋势从农业结构看,种植业比重不断缩小,畜牧业、渔业比重持续上升。
1978~2007年,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由80%下降到50.4%;畜牧业比重由15%提高到33%;渔业比重由1.6%增加到9.1%。
从种植业结构看,棉、油、糖、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获得大发展。
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0,160万吨,比1978年增加近20,000万吨,增长65%;棉花产量达到762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2.5倍;油料产量达到2,569万吨,增加了3.9倍;糖料产量达到12,188万吨,增加了4.1倍。
粮食、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种植面积比由1978年的80.4∶9.6∶10转变为2007年的68.9∶26.65∶4.45,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明显提高,种植结构(产品和品种结构)的调整取得了较快进展,粮经比例不断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我国主要农作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率分别达到72.3%、61.6%、47.1%和70.3%。
在畜产品构成中,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94.2%下降到2007年的62.45%;牛羊肉则上升到14.51%;禽肉等也占到了23%,禽蛋、牛奶等的产量也快速增长。
到2007年,肉类总产量达到6,866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6倍多。
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https://img.taocdn.com/s3/m/cedab4c6aeaad1f346933f34.png)
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作者:习近平来源:《奋斗》2019年第11期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
我们以这个题目进行集体学习,目的是加深对这一重大战略的理解,明确思路,深化认识,切实把工作做好。
我一直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
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看,有的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农业发展跟不上,农村发展跟不上,农产品供应不足,不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大量失业农民涌向城市贫民窟,乡村和乡村经济走向凋敝,工业化和城镇化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会动荡,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这里面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领导体制和国家治理体制问题。
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有能力、有条件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顺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丁林/摄当前,我国正处于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历史关口。
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我们自力更生,依靠农业农村支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依靠农村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国广大农民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长期以来,我们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把握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富有成效的。
这些年,我国农业连年丰产,农民连年增收,农村总体和谐稳定。
特别是几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长时间、大范围有序有效转移,不仅没有带来社会动荡,而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
中国农产品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农产品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ab6601f227916888486d770.png)
中国农产品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目录摘要 (2)引言 (3)第一章中国农产品进口现状 (4)1.1 中国农产品种植及生产概况 (4)1.2农产品进口的种类 (4)1.3农产品进口量大于农产品出口量 (5)1.4农产品出口环境恶化 (5)1.5转基因农产品进口初步形成 (6)第二章中国农产品进口所存在的问题 (7)2.1 农产品进口贸易的现状 (7)2.2农产品进口量过高有碍国内农产品的发展 (8)2.3 贸易自由化趋势下农产品贸易保护意识不强 (9)2.4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过低,加剧贸易逆差 (10)2.5农产品进口关税消减和配额增加 (10)2.6转基因农产品进口检验存在问题 (11)第三章发展农产品进口的对策 (12)3.1调整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战略 (12)3.2 建立国家农产品进口预警机制 (12)3.3严格控制农产品的进口量 (13)3.4加大农业“走出去”的战略力度 (13)3.5政府完善相关农业支持政策 (14)3.6加强农产品贸易保护意识 (14)3.7提高对转基因农产品进口的检验检测 (14)3.8发展中国大型的农业跨国经营企业 (15)总结 (16)致谢 (17)参考文献 (18)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日益成熟,中国农产品进口贸易额都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2004年,我国已从农产品净出口国转变为农产品净进口国,净出口国的地位出现逆转,国外优势农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效应已开始显现。
通过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其比较优势与劣势的分析,引出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提出了应该加强对国际农产品市场及国际贸易规则的了解,对其进口贸易进行战略性调整,以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健康稳定的发展的基本应对策略。
并结合实际情况,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农产品贸易,现状,应对策略,前景展望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简要回顾
![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简要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3f851f57cfc789eb162dc806.png)
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其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
1、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恢复时期(1949--1952年)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有1亿左右无地少地的贫雇农从地主富农手中没收、分配了3亿亩土地。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除少数地区外,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分得7亿多亩上地,免去了每年约3.5亿公斤粮食的地租。
土地革命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稳定发展时期(1953~1957年)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制度。
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
农业生产合作运动采取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逐步过渡的方式。
1955年以前,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互助组。
到1954年,农业生产合作社11.4万个,入社农户数的比重仅2%。
到1955年,在生产上已统一经营并参加秋收分配的农业生产合作社63.4万个,入社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比重仅14.2%。
但是,1955年8月以后在批判合作化运动中的所谓“右”倾思想的政治氛围下,从中央到地方滋长了“左”的情绪,合作化运动形成一哄而起的局面,并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初级社过渡到高级社。
到1956年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比重87.8%。
尽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升级过快、方法过粗、形式过于简单,但在合作化运动中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克服了一家一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弱点。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这个时期,农业获得了稳定的发展。
3、人民公社化和农业生产的剧烈波动时期(1958—1965年)1958年,党在农村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并不断地批判反冒进、批判右倾保守主义。
新中国成立70 年来我国经济作物产业和粮食生产情况
![新中国成立70 年来我国经济作物产业和粮食生产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7c40c25e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62.png)
专题报道pecial CoverageS48农业信息化 2019.11<<我国经济作物产业情况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通过政策激励、规划引导、示范带动,推动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从供给不足到平衡有余。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增加,产量大幅提高。
据统计,2018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5000多万亩、产量600多万吨,是建国初期的1.2倍、13.7倍;糖料种植面积2350多万亩、产量1.14亿吨,是建国初期的12.6倍、40倍;蔬菜播种面积3亿多亩、产量近7亿吨,是建国初期的6倍、2.7倍;水果种植面积2亿亩、产量1.8亿吨,是建国初期的近20倍、73倍;茶叶种植面积近4400多万亩、产量近260万吨,是建国初期的近19倍、63倍;桑园面积1200多万亩、蚕茧产量68万吨,是建国初期的5.4倍、17倍。
从资源消耗到生态友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各地大力推广优质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节本方面。
重点推广轻简化育苗移栽、机械化耕种等技术,2018年,国家糖料蔗核心基地机械化耕种率达到87.6%,机收率达15.1%,全程机械化率达65%,生产成本降低20%。
节水方面。
重点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等技术。
甘肃省蔬菜重点产区推广膜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节约用水50%以上。
减药减肥方面。
重点推广生态调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有机肥替代和精准施药、施肥等技术。
2018年,山东省烟台市在苹果生产上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50多万亩,减少化学农药用量30%以上。
综合利用方面。
重点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
近年来,辽宁省示范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300多万亩,转化农作物秸秆600多万吨,节约用水近3亿方,减少化肥投入20多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