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和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变态心理学
第一章概论1、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心理异常的实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映。
3、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社会文化标准:社会准则;个人经验标准:个人经验;数理统计标准:群体样本的平均水平;行为适应标准;症状检查标准:症状是否出现总体指标:心理功能紊乱;感到痛苦;对自己无益,而且伤害到自己或他人;非典型性反应;现实适应不良。
4、心理异常的诊断手册:《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国际疾病分类》(ICD)《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CCMD-35、变态心理学的发展简史古希腊及科学兴起时期:希波克拉底:西方变态心理学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将心理异常归结为体液失衡,反映了变态心理研究的生物模式思想。
《内经》: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从整体观点出发,对人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治预防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自然和超自然黑暗时代:心理异常现象被看作是超自然或魔鬼力量的,各种驱魔方法进行治疗。
18世纪及其后:精神病院的改革改革者:英·突克和法·比奈尔现代变态心理研究的变更历程:从黑暗愚昧走向复兴的比奈尔时代的变更;从思辨走向实验的克雷丕林的变更;从病人的外部走向病人内心的弗洛伊德的变更;从医院走向社会(社区)的阿尔比和卡普兰等人的现代的变更(预防,面向正常人)。
6、变态心理学研究设计描述性研究:个案研究法•定义:描述个案在生理、心理与社会功能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尝试从过去的历史来掌握或分析目前的异常行为的本质与来源。
•资料获得方式:交谈、观察、测量以及活动产品分析、病历等。
•优点:能深入透视异常行为,并给予详细的描述,甚至提供病因解释。
•缺点:非控制性;样本选择的非随机性;结论推广性差。
调查研究法•定义:主要用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研究在特定人群中,某种或某些心理异常的发生概率及其分布清况。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到各种各样的领域和分支。
其中,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一个强调的是异常心理状态,而另一个则关注个体的健康与幸福。
本文将探讨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以及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一、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也称为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专注于研究和了解人类异常心理状态和行为。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各种心理障碍、个性障碍、精神疾病等。
变态心理学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1. 精神疾病的分类与诊断:变态心理学致力于对精神疾病进行分类和诊断,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
通过识别症状和行为表现,如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等,对精神疾病进行科学而准确的划分。
2. 异常行为的病因研究:变态心理学试图探索人类异常行为的形成原因和机制。
通过研究心理、生理和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帮助理解为何某些人会表现出异常的心理状态,如恐惧症、强迫症等。
3. 治疗方法与干预措施:变态心理学研究异常心理状态的治疗方法和干预措施,如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等,旨在帮助患者摆脱病痛,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变态心理学对于理解和帮助那些患有心理障碍的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异常心理状态,能够推动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二、健康心理学与变态心理学相反,健康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状态。
它研究和探讨的是健康人群的心理特点,以及如何维持心理健康和提升个体的生活质量。
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幸福感研究:健康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通过研究积极心理特征,如乐观、希望和自我成就感等,来推动人们的健康和幸福感。
2. 压力与应对研究:健康心理学关注个体在压力面前的应对策略。
研究发现,有效的应对方式可以降低焦虑和抑郁等心理不适,促进身心健康。
3. 心理健康干预:健康心理学提供了多种心理干预方法,以帮助人们维持和提升心理健康。
变态心理学-概述、区别
• 超我------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
德化了的自我。也称理想自我。
超我被认为是人格最后形成的,而且也是 最文明的一部分,是一定社会的道德、伦理和 价值标准内化的结果。 。其主要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准则”监督自 我的行动。
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关系:
★ 生物本能我,心理社会我,和道德理想我。
③ 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 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
• 如果压抑力量不足,让冲突、矛盾,或非理 性冲破防线 – 产生异常心理和行为
• 如果冲不破防御,形成意识不到的痛苦 – 不是冲突和痛苦彻底消失 – 隐藏到潜意识之中,以扭曲的形式变相表 达自己 以显性梦或隐性梦的形式、口误或失误行 为等
流行病学调查:精神障碍群体占人群总体13.47%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1】精神障碍者的心理活动不全是异常; 2】经过治疗,心理的异常能够改善或完全纠正;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永远并存
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称异 常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
(三)存在人本主义学派
•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是“潜 能”,“潜能无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 都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
• 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潜能”的发展受 到了阻碍。
• 所有人都力求实现自己的潜能和自我实现。遵 照他人的期望和价值观的社会压力,以及存在 焦虑使人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潜能。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存在焦虑
• 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 是“存 在焦虑”,这种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 “责任”的冲突。
• “存在”—个体的人欲选择自己的生存方 式与道路的自由
• “责任”—不得不服从作为社会人的那种 责任
变态心理学
我国学者也提出了许多心理健康标志,归 纳起来,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心理 条件。智力低下者社会适应能力差,常常不 能适应集体生活与学习,心理压力大,健康 难以维持,需要特殊教育和护理。
(二)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表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处于相 对平衡的状态,愉快的情绪反映出人的身心 活动和谐与满意。心理健康者能协调控制自 己的情绪,保持心境良好、乐观、开朗满意 的情绪状态占优势;而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 疾病的先兆。
1 变态心理学工作重点
描述: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 程及预后 发现原因:考察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方 面的影响因素等 治疗:不同治疗的途径及效果等
2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心理异常的实质是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 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 观现实的歪曲反映。所谓功能障碍,在医学 上常常是指那些与器质性病变相对的难以用 一般的检查方法所证明的障碍,而这些正是 心理异常的特征。
常用诊断标准
国际疾病分类ICD-10(1992) 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DSM-IV(1994 2000)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 (2001)
CCMD系统在许多方面于ICD系统相似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主要分类
0 器质性精神障碍 1 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4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 5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7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 8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 9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1 健康用祈祷来实现健康。
变态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1、变态心理学: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变态:本质而言,心理活动处于非正常的状态。
3、心理失调:心理失去平衡,行为缺乏整合协调,个体在不同情况下处理能力下降、适应不良4、心理异常:心理状态发生了病理性变化,行为表现明显与众不同,能力明显受损5、心理疾病:从医学的角度理解心理异常,用疾病的概念界定心理异常6、心理障碍:指心理过程与心理机能紊乱(心理问题:泛指各种程度的不同的、各式各样的、需要关注与帮助的心理困惑与问题。
)7(1)抽样方法:即根据一组病人的某些特点选择适应的控制组,这种方法又称为“事后因素设计”方法。
7(2)、血亲设计。
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
这种研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8、临床观察法:又称临床方法,主要是通过病人的直接观察与谈话来获得事实,并分析问题。
9、治疗实验:在研究过程中最好采用“双盲”实验设计,即治疗者不应知道每个病人具体接受什么样的治疗,病人也不应知道接受的是什么治疗,这样可以减少治疗者的“对待效应”和病人的“期望效应”对治疗结果的干扰,增加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一般性。
10、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
11、孤立病灶: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仍正常,皮层处于保护性抑制而产生半醒半睡状态。
12、心理防御机制:否认、幻想、压抑、合理化、投射、反向、转移、情绪分离、隔离、抵销、过度补偿、升华作用。
13、强化: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如果某一行为重复伴随一种奖酬性的条件(正强化)或逃避某种厌恶刺激的条件,则这一行为就会被强化(负强化)。
14、消退:对不适应的行为不予注意,不给予强化,使之渐趋弱直至消失。
15、泛化与辨识: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
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判断一个人是否变态有三个基本的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1)心理功能紊乱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损伤;(2)心理和行为功能紊乱往往伴随痛苦而产生,社会功能受损在界定心理障碍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3)非典型性反应是指心理障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符合一定文化的要求:通常,有些事情会因为不经常出现或者偏离了正常范围而被认为是不正常的。
4、对变态心理的认识(1)早期的认识。
早期人们对变态从3个方面进行了解释: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的解释、心理学的解释。
(2)生物学的解释。
对生物学观点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被称为现代医学之父,他们相信心理障碍可能是由大脑病变或头部受伤引起的,并且会受到遗传因素影响。
希波克拉底的一个更有意思并很有影响的理论是心理障碍的体液理论。
后来,盖仑发展了这一理论。
大部分振奋人心的发现来自于通过催眠研究得出的心理学观点。
首先是奥地利人梅斯梅尔指出物理磁流体的不均等分布造成了人体疾病。
“通磁术”就是后来所说的催眠,通过对病人的暗示起到了治疗效果。
对眠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人物是法国医生沙考。
19世纪末期,催眠作为一种治疗癔症的方法在欧洲和美国广泛使用。
它构成了现代精神疗法的基础,并成为通过心理学途径研究精神障碍的里程碑。
——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变态心理和行为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观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梅耶。
梅耶被认为是美国精神病学之父。
他强调变态心理和行为由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共同作用。
5、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心理动力学、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行为主义模型、认知学派、多维综合模型6、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
这些内部力量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
心理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维也纳医生费洛伊德。
他用精神分析的技术如释梦、自由联想等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变态心理学(精辟)
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一、认知障碍:1、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指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增强,感觉阈值降低。
多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
——感觉减退:指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感觉阈值增高。
多见于抑郁、木僵和意识障碍患者。
——感觉倒错:指对外界刺激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或相反性质的异常感觉。
——内感性不适:指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感觉,都是异样的感觉,且往往难以表达。
如感到体内有牵拉、挤压、撕扯、转动、游走、溢出、流动、虫爬等特殊感觉。
2、知觉障碍——错觉:是歪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歪曲地感知为与实际完全不相符合的事物。
正常人在特殊情境下也可以产生错觉,但正常人的错觉是偶然出现的,一般通过验证,能很快被纠正和消除(后者也被称为“生理性错觉’’)。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
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
幻觉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
包括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
或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
或分为功能性幻觉、思维鸣觉和心因性幻觉。
3、感知综合障碍——患者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整体能正确认识,但是对这一事物的某些个别属性(例如形象、大小、颜色、位置、距离等)或某些部分产生错误的认识。
二、思维障碍:1、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
患者表现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出口成章,诉述脑子反应快,特别灵活,好像机器加了“润滑油”,思维敏捷,概念一个接一个地不断涌现出来。
说话增多,语速加快,说话的主题极易随环境而改变(随境转移),也可有音韵联想(音联),或字意联想(意联)。
多见于躁狂症。
——思维迟缓:即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的减少和困难。
患者表现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声甚低,反应迟缓。
患者自觉脑子变笨,反应慢,思考问题困难。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
第一节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重性精神病的界定一、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判别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是相当困难的,这是由于异常心理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既然是主观反应,就很难找到分明的分界线)首先,心理活动的正常和异常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很难找到一条截然的分界线。
其次,心理异常表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客观环境条件(房间光线很暗,一进去把衣架看成一个人,这就是错觉,客观条件会影响我们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大脑神经活动过程(人在生病高热的时候,会惊厥出现意识障碍谵妄,意识不清醒的时候出现幻听,但这种幻听我们不界定为病理性的)、主观经验(家里连续有两个人得了病,然后这两人都喜欢空腹吃花生,家人就认为是空腹吃花生导致他们得了疾病,并且这种想法很难撼动,所以个人主观经验也会影响一个人心理正常与否)、当时的心理状态(等人焦急的时候仿佛听到手机铃声想了,此为心因性幻听,所以当时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我们对心理活动正常与否的判断)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曾经同性恋被视为病态的,但在今天中国不把同性恋看成病态)的影响等等。
(判断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否是有难度的,所以需要一些标准,这种标准即被大众所接受,又实用,就有助于我们进行判断,而且这些标准不是一刀切的,他会从不同维度不同角度帮助我们判断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否。
)张伯源和陈仲庚(1986) 所提出的区分标准:1、以经验作为标准: 所谓经验的标准有两种意义,其一是以病人自己的主观经验(躯体生病了会有疾病感,比如强迫症反复洗手病人自觉和以前不一样会想自己是不是病了,但精分病人双相病人没有自知力);其二是指研究者根据自身的活动体验来判别正常和异常(研究者代表大多数人,这个人跟我不一样,可能就是不正常的,比如看到病人在大街上哈哈大笑,就会认为这人有毛病,当然这种检验标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2、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这一标准以社会常模为体(组织),以社会适应为用(行为准则),也就是说在社会常模的基础上来衡量行为顺应是否完善。
《变态心理学》笔记和名师钱铭怡习题详解
《变态心理学》笔记和钱铭怡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概论1.1复习笔记本章重点:1.变态心理学、心理异常和心理障碍的概念;2.变态心理的评价标准;3.变态心理的研究方法;4.实验法的分类;5.案例研究的优缺点。
一、变态心理学的有关概念(一)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1.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译异常心理学,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2.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描述现象:描述心理障碍的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2)发现原因: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等方面看异常心理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3)治疗干预:探讨对心理障碍进行干预的不同的理论观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等。
(二)心理异常、心理障碍与其他相关概念的比较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这种用词方法是公众和专业人士均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说法。
心理异常一词可能更多地用于各种不同的异常现象,而行为异常更加偏重表述个体外显行为的异常现象。
1.神经病神经病是指当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的疾病,它属于临床医学中神经病学研究的范畴。
2.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又译心理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或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老年痴呆等,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
3.精神病精神病即指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
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妄想障碍)和某些(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
精神病有三个特点:①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损;②社会功能严重受损;③缺乏症状自知力。
精神病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
4.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精神病学从医学的角度研究各种障碍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及规律,并采用以医学手段为主的治疗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进行治疗;而变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对不同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采用心理治疗的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进行干预。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 心理的反面,即异常心理活动,是丧失了正常功 能的心理活动。它无法保证人的正常生活,而且 以其异常的心理特点,随时破坏人的身、心健康。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常识性的区分
• • • • 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非标准化的区分
变态心理学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
• 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其正面的 功能:
– 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 发展。 – 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 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 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 它能使万物之灵的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 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 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标准化的区分
• 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 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 上显示常态分布。在常态曲线上,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 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 • 内省经验标准:这里的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指病 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 显原因的不舒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其 二是就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 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 常的判断。 • 社会适应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能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 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 境。
什么是变态心理,判断标准又是什么
变态心理又称病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异常的科学,包括研究认知、情感、意志和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探讨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人们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人类的心理活动本来就是非常复杂的,人们的心理活动既不能离开人们固有的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脑,亦不能脱离开人类活动的场所——环境,这里当然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人脑有病变,致使因人脑活动面产生的心理活动变得异常,这是极易了解的事实。
环境有变化,也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理活动的相应变化,因为环境中随时发生的变动,都是一种刺激,这种刺激通过人们种种固有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身(皮肤、肌肉、骨骼等)而反射入脑,就构成了人们心理活动的内容。
人们的心理活动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是正常的心理活动,但是如果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或人们在这变化中心理活动的某些环节发生了适应不良或其他的病变,就可能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变得异乎寻常,也就发生变态心理现象。
那么判断变态心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医学标准这种标准是将心理变态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
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
他们深信心理障碍病人的脑部应有病理过程存在。
有些目前未能发现明显病理改变的心理障碍,可能将来会发现更精细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这种病理变化的存在才是心理正常与异常划分的可靠根据。
医学标准使心理障碍纳入了医学范畴,对变态心理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种标准比较客观,十分重视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生理测定,许多医学的概念现在仍为变态心理学所采用。
但是,医学标准也并不完全令人满意。
虽然象麻痹性痴呆、癫痫性精神障碍和药物中毒性心理障碍使用医学标准非常有效,但对于象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则无能为力。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一、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ohology):是研究变态心理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
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心理异常的原因、机制。
2.正常和异常的区别及其判断标准。
3.心理异常的分类,表现特点。
4.解释心理异常的心理学理论。
三、研究目的:1.建立有效的异常心理分类体系。
2.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的描述。
3.对心理异常病因学的描述。
4.对心理异常病程的描述。
四、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利用相关分析技术来考察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联系,及其相互关联的程度,称之为相关研究。
(主要考的内容,还有它的应用)2.流行病学研究通过调查人群中某种心理障碍的患病情况(包括患病人数和分布情况)来探索病因,拟定防治对策和检验防治效果。
主要手段是流行病学调查指标是患病率。
3.个案研究P13奠基人:克雷佩林催眠疗法:麦斯莫尔体液学说:希波克拉底一、正常和异常的判断标准:1.经验标准优点——应用范围广缺点——主观性较大,受判断者本身的知识能力限制2.社会适应标准优点——在特定环境中适应性强缺点——会因环境变化而变化,难以统一3.症状标准优点——客观,有较好的统一性缺点——运用范围很有限4.统计学标准优点——以常态分布为依据,较为客观,运用起来比较方便缺点——并非任何情况下适用二、心理异常的分类1.精神病性障碍2.心境障碍即情感性精神障碍3.神经症性障碍即焦虑障碍4.癔症5.应激相关障碍6.人格障碍(行为问题)7.心理生理障碍8.性心理障碍9.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10.发展性精神障碍(一)、精神病性障碍特征:1.有重性精神症状 2.社会适应能力丧失 3.有明显人格改变 4.无自知力症状:妄想幻觉临床分型:1.精神分裂症 2.偏执性精神病 3.反应性精神病 4.器质性精神病 5.症状性精神病(二)、心境障碍即情感性精神障碍特征:明显而持久的心境改变,并有相应的认知和意志行为的改变临床分型:1.躁狂发作 2.抑郁发作 3.双相性障碍(三)、神经症性障碍即焦虑障碍特征:1.有焦虑情绪的主观体验 2.有躯体不适感 3.有人格基础 4.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5.有自知力临床分型:1.恐怖性神经症 2.焦虑性神经症 3.强迫性神经症 4.躯体形式障碍 5.神经衰弱(四)、癔症特征:除有神经症特征外,有部分存在自知力障碍临床分型:1.癔症性精神病(分类型) 2.癔症性精神障碍(转换型)(五)、应激相关障碍特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应激反应)所致的精神障碍临床分型:1.急性应激障碍 2.创伤后应激障碍 3.适应性障碍(六)、人格障碍(行为问题)特征:1.成长过程中形成的 2.行为模式明显偏离正常 3.无智能障碍,但社会适应不良 4.主观上感到痛苦临床分型:1.偏执性人格(妄想性人格) 2.分裂性人格 3.反社会性人格 4.冲动性人格(攻击性人格) 5.焦虑性人格 6.强迫性人格7.表演性人格(癔症性人格)8.依赖性人格(七)、心理生理障碍特征: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一般无器质性病变基础临床分型:1.进食障碍 2.睡眠障碍 3.性功能障碍(八)、性心理障碍临床分型:1.性身份障碍 2.性偏好障碍 3.性指向障碍(九)、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临床分型:1.药物依赖 2.中毒性精神障碍(十)、发展性精神障碍临床分型:1.发育障碍 2.情绪障碍 3.多动障碍 4.品行障碍 5.言语障碍三、分类方法 1.病因法 2.维度法 3.原型法DSM:《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ICD:《国际疾病及相关问题的统计分类标准》CCMD:《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一、认知过程障碍(一)、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是指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增强,感觉阈值降低2.感觉减退:是指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感觉阈值增高3.感觉倒错:是指对外界刺激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或相反性质的异常感觉4.内感性不适:指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感觉,这些感觉都是异样的,且往往难以表达。
变态心理学正常与异常的界定及标准
变态心理学正常与异常的界定及标准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变态心理学:正常与异常的界定及标准1. 引言在心理学领域,变态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中超出社会常规的表现或异常状态的分支学科。
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在判断正常和异常心理时,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
1. 统计标准,通过对大量人群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一般人群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从而可以将个体的心理状态
和行为与一般人群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偏离了一般水平。
2. 文化标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于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定义
会有所不同。
因此,需要考虑个体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在该文化
环境下被认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3. 功能标准,正常心理状态下的个体通常能够有效地应对日常
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需求,而异常心理状态下的个体可能会出现功
能受损,无法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需求和挑战。
4. Le的标准,心理学家Le提出的标准是指,个体的心理状态
和行为是否符合其个人发展的阶段和任务。
如果个体的心理状态和
行为偏离了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任务,就可能被认为是异常的。
除了以上标准外,判断正常和异常心理还需要考虑个体的痛苦
程度、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以及持续时间等因素。
需要强调的是,心
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正常和异常心理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
是存在着灰色地带。
因此,在判断正常和异常心理时,需要综合考
虑多个因素,并且需要在专业心理学人士的指导下进行评估和判断。
变态心理学基础精讲 第一讲 正常与异常的界定及标准、重性精神病的界定
第一讲正常与异常的界定及标准、重性精神病的界定框架图一、正常与异常的界定标准1、以经验为标准(1)以病人自己的主观体验为标准:是病人的内省经验,自己的感觉,焦虑、抑郁、不适等。
(2)以治疗者或研究者对异常现象的主观判断:观察者的内省经验,把观察到的现象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
2、以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为标准(1)是否符合社会规范(2)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3、以统计和测量结果为标准心理活动与大多数人比较,特别考虑同龄人的心理状态是否一致,多以心理测量法为工具,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正常心理范围,两端的被视为“异常”。
有时某种心理特征的一端并非不正常,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但很少被人认为是病态。
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成常态分布。
4、以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医学模式常用标准:主要根据致病因素(如物理、生化、生理心理测查的结果)和症状的存在与否进行判断,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怀疑有病,必须找到病理解剖或生理变化的根据。
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
临床医生广泛采用,认为有心理障碍的人脑部应当有病理过程存在,大脑中有精细的分子水平的变化,这种病理变化才是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可靠根据。
各标准均不完美,常需要结合使用。
目前常常以病因与症状的诊断标准来判定,常用诊断标准:(1)《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的诊断标准包括: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病程标准(出现症状多久)、排除标准。
(2)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多轴诊断系统:AxisI临床障碍;AxisII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AxisIII医学状况(是否患疾病)AxisIV心理社会和环境(社区、失业)AxisV功能整体评价(3)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的诊断标准包括各科疾病,第五章为精神障碍,CCMD系统在许多方面与ICD系统相似。
二、重性精神病的界定指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
变态心理学
特殊行为障碍
注意障碍:注意强度 注意范围 注意稳定性 记忆障碍:1 遗忘 2 记忆错误
自知力:
感知障碍
感觉是对客观外界刺激的反应。
知觉是对客观外界的刺激进行综合加工的结果。
感知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被意识到的过程。 它是各种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类的感知可以根据 感觉通道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与空间
妄想与超价观念的区别
超价观念是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在意识中占主导
地位的错误观念。当事人对这种观念坚信不移,其
行为明显受其影响。如法轮功、各种宗教信仰、某
种信念与理想。有人认为超价观念就是一种妄想,
因为它与妄想没有本质的区别。
思维内容障碍—妄想
被害妄想:病人坚信某些个人或集团对他进行不利 的活动,进行打击、报复、陷害等。最常见的表现 形式是:认为饮食里有毒、被人跟踪、监视、窃听 等。病人会因此采用所谓的防范措施而出现攻击他 人或自伤行为。常见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 关系妄想:病人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情认为与他 有关,并赋于这些事件独特的意义。关系妄想常与
幻觉
幻味(gustatory hallucination):尝到不存在的味道。通 常是不愉快的,容易继发仿执性妄想;常见于精神分 裂症、器质性精神病。 内脏幻觉(visceral hallucination):有关内脏的虚幻的知 觉,如感到内脏扭转、断裂、穿孔、腐烂等等。觉与 疑病妄想、虚无妄想一起出现;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更年期精神病、抑郁症。
正常思维的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是人类认识活 动的高级形式。正常思维的特点: 具体性:思维内容应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目的性:围绕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地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和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称病理心理学(pathological 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异常的科学,包括研究认知、情感、意志和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探讨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它不仅要对异常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说明其本质和发生机理,以便更好地理解、预测和有效地控制人的行为。
变态心理学是医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
很久以来,心理变态的人常是被人们所排斥或遗弃。
人们不把心理障碍看成是疾病,却把心理变态的人看成是邪恶或魔鬼附体。
中世纪的欧洲,教士们使用了所谓驱魔术来驱赶魔鬼,大多数病人受鞭笞、火烧和其他人身凌辱与虐待,因为人们相信躯体痛苦难受时魔鬼就会飞离。
除了有些“癔症”或抑郁病人被劝服外,这种处理常会导致病人的死亡。
当时的社会骚动和对于灾祸的恐惧导致了一种信念,认为情欲是邪恶,女人激起男人产生情欲,因此女人是邪恶。
妇女在无情拷打之下被迫忏悔,然后,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死。
后来,不管女子、男子、儿童,只要是与众不同或稍有不正常行为都会受到指控。
心理异常或离奇行为被看成撒旦淫威的表现,结果葬送了百十万人的生命。
象这种对心理变态的患者所进行的凌辱和折磨持续了约300年。
但同时也有许多医生和学者认为心理变态是疾病,同情精神病人,主张给予帮助和有效的治疗。
如Paracelsus(1490~1541)认为心理变态的人只不过是需要治疗的病人而已。
他相信这些病人是有心理障碍的人,通过交谈、说服和疏导可以治好。
此后,精神病人被送进疯人院,病人常常被带上铁链或锁于笼中。
法国大革命(1789)以后,Philipe Pinel医生倡导解除对精神病人的禁锢,主张以关心态度倾听他们诉说,让他们从事有益的劳动。
虽然该学说的论点是错误的,它却提出了大脑病变对精神病的病因作用。
但大脑病变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的心理障碍,所以其他研究者又提出了精神病的心理原因学说。
其中,F.A.Mesmer 主张"动物磁性"是心理障碍的根源。
这一学说也无科学根据,但却导致了催眠术的成功应用,并被后人称为梅斯梅尔现象。
还有一派学者认为心理变态是由于不愉快的心理体验、隐蔽的冲突和情绪创伤引起,称为分析学派。
虽然,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已有癫狂篇描述精神病人,但是把精神病视为神鬼作崇的见解也早已存在,少数精神病人被当成有神秘力量的异人加以崇拜,而大多数则受到鞭笞、锁绑、嘲弄和遗弃,“请神送鬼”至今仍时有所闻。
现在认为,心理病理或心理变态是因为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至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
其所以“没有能力”,可能有器质性缺陷(如脑损害)的原因,或是由机能性缺陷(缺乏知识、缺乏能力或动机)的结果,或两者兼而有之。
心理是否变态,常常要由社会文化来决定。
我国封建社会里女人要缠足,清朝男人要留长发辫。
时至今日,如果再有人表现这些行为,就要被人认为精神不正常。
再如喜着异性服装,在西方称为“异装癖”,是一种病态。
而我国古代发生的女扮男装抵御外敌的女性却被认为是民族英雄。
再如,某些西方国家中,同性恋被认作合法。
可见,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的社会文化有不同的行为常模,人们对心理变态有着不同的判断。
加之,历史上对心理变态原因的不同解释,以及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等原因,导致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心理障碍诊断的很大差异,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医院或医师中间也常有意见分歧,并不为奇。
这里还有一点应注意,虽然心理变态的人常有明显偏离社会常模的行为,但不能认为行为违反社会常模的人都是“有病”。
例如那些强奸犯、凶杀犯的行为也是违反社会常模,但他们不是病人。
心理病理(或心理变态)是因为“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
罪犯则并非是因为“没有能力”这样做,故应与心理障碍的病人严加区别。
诚然,有些犯法者也是心理障碍、智力迟滞和精神病病人,但如果把违法行为或道德败坏的行为都看做是精神病,就将引起伦理判断的混乱,不能有效地惩治罪犯和改造他们。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虽然研究对象都是心理变态,但它们仍有不同之处。
精神病学是从医学角度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方法。
变态心理学则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异常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除精神病外,还要研究非精神病人和正常人在患躯体疾病、用药或其他特殊情境下出现的异常心理和行为。
因此,虽然两者叙述的内容十分相似,但着眼点不同,两者各有侧重,论述的范围也有差异。
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变态心理学既然要研究心理变态,那么,首要的问题是怎样判别心理的正常和异常。
我们承认心理有正常和异常之分,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两者有着实质性的差异不能不加区分。
我们不能认为坚信自己行动受到“最先进电子仪器控制”,断言“思想被窃听”的人仍处于心理正常范围。
因此在正常和异常之间必然存一种界限,这是确定无疑的。
但是,心理正常却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到处适用的绝对标准,心理政党和异常的界限有时随时代的变迁与社会文化的差异而变动。
因此,正常和异常的界限又是不能绝对确定的。
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变态,只有把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放到当时的客观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虑,通过和社会认可的行为常模比较,以及和其本人一贯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加以比较,才能判断此人有无心理变态,以及心理状态的程度如何。
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社会认为适宜方式行动,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能为常人所理解,即使他有时出现轻度情绪焦虑或抑郁现象,也不能认为他的心理已超出正常范围。
换言之,心理正常是一个常态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还允许不同程度的差异存在。
既然我们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对的界限,那么,区分心理正常或异常就是可能的了。
通常按以下几条标准进行判断:一、内省经验标准这里的内省经验指两方面,其一是指病人的主观体验,即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没有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或自己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寻求他人支持和帮助。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没有这种不舒适感反而可能表示有心理异常,如亲人丧亡或因学业不及格而退学时,如果一点没有悲伤或忧郁的情绪反应,也需考虑其有心理变态。
其二是从观察觉者而言的,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当然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评定行为的常模。
但由于接受过专业教育以及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观察者们也形成了大致相近的评判断标准,故对大多数心理变态仍可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对少数病人则可能有分歧,甚至截然相反。
二、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对人们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常常显示常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而远离中间的两端被视为异常。
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
虽然心理异常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变量。
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
所谓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以统计数据为其础。
这与许多心理测验方法的判定是相同的。
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操作也简便易行,因此,受到很多人欢迎。
但这种标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但很少被人认为是病态。
再者,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成常态分布,而且心理测量的内容同样受社会文化制约。
所以,统计学标准也不是普遍适用的。
三、医学标准这种标准是将心理变态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
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
他们深信心理障碍病人的脑部应有病理过程存在。
有些目前未能发现明显病理改变的心理障碍,可能将来会发现更精细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这种病理变化的存在才是心理正常与异常划分的可靠根据。
医学标准使心理障碍纳入了医学范畴,对变态心理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种标准比较客观,十分重视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生理测定,许多医学的概念现在仍为变态心理学所采用。
但是,医学标准也并不完全令人满意。
虽然象麻痹性痴呆、癫痫性精神障碍和药物中毒性心理障碍使用医学标准非常有效,但对于象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则无能为力。
心理障碍的原因通常不是单一的,它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除了生物学的原因,还有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原因。
因此,划分心理正常与异常还需要其他的标准。
四、社会适应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
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或两者兼而有之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时候,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
这里正常或异常主要是与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
许多心理学家主要从社会适应的角度提出了判断心理是否正常的项目,例如马斯洛(Maslow)等提出了以下十项标准:1.有充分的适应能力;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3.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6.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9.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个人基本需要能适当满足。
上述十项说明了心理正常的情形,但是正常人群中这些方面也并不完全一样,其变化幅度是很大的。
因此,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异常,只能通过比较的方法,首先是与社会认可的行为常模比较,看其行为能否为常人所理解,有无明显离奇的行为,例如,一个人突然当众脱衣赤身裸体,其行为不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和地位,不能为社会上的人们所接受,对本人和社会有害,那么,这个人就可能有心理障碍存在。
其次,还要与一个人以往一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相比较,看其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是否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即与其常态有无明显不同。
如一个一贯精明能干、积极工作的人,近来变得生活懒散、孤独少语,使人觉得前后判若两人,则要认真考虑此人有无精神疾病的问题。
经过认真比较,发现行为改变极其明显,那么,作出心理变态的判断是不难的。
但如果心理变态程度较轻,发现行为改变极其明显,则判断比较困难。
而且,判断时还必须考虑到社会适应标准受不同地区、时代、社会习俗及文化的影响,因此,心理正常与异常是相对而言的。
可见,上述每一种标准都有其根据,对于判断心理正常或异常都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又都不能单独用来解决全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