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教学设计3-1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设计3454

合集下载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教案(4页)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教案(4页)

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教学目标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洋流,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从地理现象入手寻求原因的探究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气候因素关联性的分析,特别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分析,树立地理环境各要素互相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及学生讨论、探究的方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洋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已学习了一点地理环境知识,包括自然地理和社会地理环境,其中在自然环境中气候和地形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教师活动1:多媒体播放,展示各地各地风景,让学生区别天气与气候。

描述气候的主要指标有哪些?(气温和降水),同时讲解题目。

学生互动:1:当天气预报员,看哪一组最准确,(上讲台),教师点评)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

一地的气候通常用气温和降水的平均值来表现教师活动2:(出示图片呈现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和北极的极地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图。

出示《非洲大陆气候类型分布图》,启发学生思考:非洲大陆的气候为什么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学生活动2:思考为什么各地的气候存在差异?为什么同一地区的气候也经常发生变化?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讨论:是什么因素造成气候的这种差异?呈现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和北极的极地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图。

•教师点评: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分布不均匀, 自低纬向高纬递减,•导致自低纬向高纬气温渐低, 出现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

•同一地区太阳辐射随季节而变化导致同一地气候出现季节更替教师活动3:出示《非洲大陆气候类型分布图》,启发学生思考:非洲大陆的气候为什么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学生探究3:分组讨论分析非洲大陆的气候为什么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板书:(教师点评、总结太阳辐射这种纬度差异是造成各地气候差异的根本原因教师活动4:多媒体播放北纬30度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差异,为什么撒哈拉沙漠地区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并且出示气压带和风带,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教师从气候类型,环流形势和气候特征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学生活动4:让学生讨论差异形成的原因并且填图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案(3)(1)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案(3)(1)

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景观图片和生活体验,学生能够说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2.通过对气候转变等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分析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运用资料,学生能够说出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说出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进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3.1.1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

3.1.1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
4.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气候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为家乡或居住地提出一项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并撰写一篇建议书,字数不少于600字。
5.撰写一篇关于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字数不少于400字。
1.作业完成后,请学生认真检查,确保内容完整、准确、规范。
2.作业提交前,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作业质量。
1.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认识到地理学科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2.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3.增强可持续发展观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4.培养科学精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
(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2.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影响气候因素的理解。
3.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影响气候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作用的掌握程度。
4.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效果
a.结合图表、数据等资料,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气候影响因素。
b.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信息技术,展示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教学效果。
5.课后实践,巩固知识
设计课后实践任务,如实地考察、气候数据分析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知
1.影响气候的因素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案讲义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案讲义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案讲义教案讲义: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的概念和特征;2.理解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3.掌握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气候的概念和特征;2.研究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3.探究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2.掌握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教案及课件;2.气候地图和气象数据;3.学生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通过展示气候地图和一些气象数据,引发学生对气候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气候的概念和特征(15分钟)1.简要介绍气候的定义和构成要素;2.讲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如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等;3.通过示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气候类型。

第三步:分析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20分钟)1.让学生回顾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种类;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地理环境对气候的影响。

第四步:探究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5分钟)1.以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为例,讨论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探究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长期和短期影响;3.让学生通过课堂展示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第五步:总结与评价(10分钟)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2.展开全班讨论,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态度。

六、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相关的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气候的概念和特征-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发学生对气候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了气候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通过研究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中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案讲义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案讲义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案讲义主题: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目标:1.认识气候是指一定地区长期的气象条件,包括气温、降水、湿度等。

2.了解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包括植被、土壤、水资源等方面。

3.掌握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引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地理课上有关气候的内容,并提出问题:气候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二、讲解气候及其影响(20分钟)1.介绍气候的概念和特点,包括常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讲解不同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温对植被生长的影响、降水对土壤水资源的影响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选取一个具体地区的气候数据,分析该地区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讨论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等现象。

四、小组讨论及展示(15分钟)1.分成小组,讨论其中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气候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对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评价其对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的理解。

2.书面作业:布置相关的书面作业,考察学生对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同时,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地理知识应用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2021年整理〗《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优秀教案1

〖2021年整理〗《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优秀教案1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案1
一、学习目标
1.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2.通过对影响气候因素的分析,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初步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3结合实例说明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难点: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式
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流程
五、板书设计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3.1【教学设计】《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3.1【教学设计】《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的作用,地理环境是多要素构成的矛盾体,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表现出联系的复杂化。

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探究的思想来充分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影响气候的要素和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融入到学生已有知识体系中去,通过精心的设计情景,从情景中控握看似平常却蕴含矛盾冲突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热情,达到了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的能力和分析能力,达到了新知识重新构建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各气候形成因子对气候的影响;理解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从地理现象入手寻求原因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气候因素关联性的分析,特别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分析,树立地理环境各要素互相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气候形成因子分析。

【教学难点】气候形成因子分析,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学生课前预习2、老师准备课件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阅读课前探索,引导学生从土壤、植被和动物等方面来对比撒哈拉沙漠和我国长江中下游的自然景观差异)(引言)我们知道,不同的地区,地理环境存在着差异,例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都不相同。

撒哈拉沙漠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景观为什么存在那么大的差异呢?这是因为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不同,那么地理环境受哪些要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要素是什么?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人文地理环境是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内在联系的、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部分人工环境。

《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设计4

《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设计4

《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读图说出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

2.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等因素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组成及相互关系;2.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等因素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难点:大气环流、下垫面等因素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利用图片、案例启发学生思考。

四、教学流程五、板书设计巩固练习夯基达标1.下列对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就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B.城市和乡村不属于地理环境C.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D.人文地理环境是指所有人类活动的空间环境解析: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人文地理环境是部分人类活动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和乡村,A、B、D三项错。

答案:C2.下列环境或环境构成要素中,属于人文地理环境的是( )①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②丘陵和低山地区的缓坡梯田③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④沿海滩涂⑤苏州拙政园和北京颐和园⑥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⑦北京天安门广场A.①③④B.②⑤⑦C.①②③D.②⑤⑥⑦解析:自然保护区内保留了自然原貌,属于自然地理环境。

天然草场和沿海滩涂也属于自然地理环境。

法院和检察院属于人文社会环境因素,不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

只有梯田、园林、广场是人文地理环境。

答案:B3.在北京的优良品种甘蓝,叶球重量达3千克,引种到西藏拉萨后,叶球重量可长到7千克,叶球增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①改变甘蓝环境后引起其基因突变②高山日照强而长,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③拉萨空气污染少,更适合于形成大叶球④高原昼夜温差大,晚上低温,呼吸作用弱、消耗少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联系,气候是重要因素。

由于西藏地区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导致甘蓝生长良好。

答案:D4.造成各地气候出现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A.太阳辐射B.海陆差异C.大气环流D.下垫面解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由于太阳辐射、海陆差异、大气环流和下垫面的差异而不同,而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热量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这是造成各地气候出现差异的基本因素。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_1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_1

《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设计
推进新课改贯彻新理念探索新方法
基本要求:
1、2分钟预备进教室,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
2、认真执行课堂常规
3、上课第一件事明确本节学习任务
4、对学生所有行为负责
5、按时下课不拖堂
课题影响气候的因素
本节教学目标1、通过图文资料,学生明确气候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以及影响气候的因
素,并分析气候类型的成因。

2、学生通过对气温降水图、气候类型模式图的阅读,培养学生读图描述,
提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地理综合思维等核心素质
3、学生通过分组讨论问题,培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知
识,热爱地理的的兴趣。

低起点
小步走
适梯度
多复现
快反馈
教学重点气候的成因分析教学
难点
气候成因分析。

用影响气候因素的原
理解释实际问题
课型新课教具
媒体多媒体教学
资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图,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等
教与学设计
教学环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出示北京四季景观图(春光满园、荷花艳丽、秋色浓郁、颐和雪韵)
提问:北京的四季差异显著,是什么
因素造成的?欣赏图片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吸
引学生的兴趣
承转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气候是最活跃的要素复习旧知识,明确知识之间的关联
出示北京的气温降水图,问题:描述
北京的气候特征
看图回答问题。

中图版必修一 3.1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案设计

中图版必修一 3.1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案设计

泾华学校教学设计案
任课教师:周刚学科:地理任课班级:高一授课时间年月日课时:课时
下垫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主要包括海陆差异的影响、洋流的影响、地形的影响以及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主要包括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等。

(1)材料一中,秦岭南北两重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山地对寒冷冬季风的阻挡。

(2)材料二中,南、北回归线附近的沙漠是怎样形成的?(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部分地区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我国南方为什么会成为“绿洲”?(我国南方受夏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丰沛,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
材料三中,同纬度的大西洋两岸的气候和自然景观为什么不同?(东岸受北大西洋
根据材料四,分析天山北坡降水多于南坡的原因?(天山北坡处于迎风坡,南坡处于分析地处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顶部出现冰雪带的原因?(乞力马扎罗山海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气候、土壤、水文、生物等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我们。

中图版必修一3.1《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word教案

中图版必修一3.1《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word教案

3-1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设计观澜中学黄璐璐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各气候形成因子对气候的影响;理解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从地理现象入手寻求原因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气候因素关联性的分析,特别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分析,树立地理环境各要素互相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正确的环境观。

2、教学重点:气候形成因子分析。

3、教学难点:气候形成因子分析,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4、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及学生讨论、探究的方法5、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阅读课前探索,引导学生从土壤、植被和动物等方面来对比撒哈拉沙漠和我国长江中下游的自然景观差异)(引言)我们知道,不同的地区,地理环境存在着差异,例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都不相同。

撒哈拉沙漠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景观为什么存在那么大的差异呢?这是因为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不同,那么地理环境受哪些要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要素是什么?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板书)一、地理环境(教师引导)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人文地理环境是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内在联系的、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部分人工环境(学生活动)列举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形式各异的物体;在这些物体中,哪些属于自然地理环境?哪些属于人文地理环境?(出示《深圳世界之窗》和《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图片,加强学生对两种地理环境的认识)(学生探究)以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例,说说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

(教师点拨)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是其组成要素。

中国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3.1第一节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中国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3.1第一节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第一节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课标解析)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包括的主要地理要素;能以气候要素为例,说明气候对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的影响。

(知识与技能)2.能利用图文资料识别自然地理要素;能分析气候要素中的光照、气温、降水、风等对地理环境其他要素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3.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认识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包括的主要地理要素;气候包括的要素;能根据图文资料中获取气候要素信息,并能分析、表达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使学生具备根据图文资料分析、表达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影响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程标准解读]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明确本课目标。

活动一 [找一找]1.列举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在这些事物中,哪些属于自然地理环境?哪些属于人文地理环境?2.说出以下景观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地理环境?一、地理环境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1)自然地理环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

(2)人文地理环境是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内在的联系,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部分人工环境。

2.地理环境要素(1)自然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3)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组成。

气候:大气长期有规律的运动。

水文:水体的类型及其运动与变化特征。

地貌(又称地形):岩石圈物质运动营造出的地表形态特征。

生物:生物对环境适应性的结果是生物的种类和生活方式呈现地区间的差异。

土壤:在岩石圈与大气圈、生物圈的交接地带,物质渗透和运动的结果形成的自然环境中一个特殊组成要素。

高中地理 3.1 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学案 中图版必修1.doc

高中地理 3.1 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学案 中图版必修1.doc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一节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一、学习目标[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1、了解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了解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重要作用。

2、能够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各要素的关联性,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形成、演化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树立地理环境各要素互相关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正确的环境观,认识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知识梳理三、学法点拨重难点归纳(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2)气候形成的因素:主要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在各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气候类型。

世界各地区的气候类型,需重点掌握各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特征和形成原因。

由于描述气候特征的主要指标是气温和降水,因此分析气候特征及成因,主要看气温和降水的最高值、最低值及平均值,降水的季节分配。

所以重点在分析各种因素对 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3)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 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控制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至35°之间的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至55°之间的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落叶阔叶林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至40°之间的大陆西岸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至60°之间的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大陆性气候中纬度的大陆内部终年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 降水量少,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 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寒冷少雨亚寒带针叶林典型例题分析读图3-1-1及表格,回答下列问题图3-1-1地点 ① ②③④⑤⑥⑦海拔高度(m) 42895 1288 1302 2261 23 8年降水量(rnm) 559 966 61 1536 372 2045 975 年均温(℃)12.2 6.6 11.7 17.2 5.5 24.1 24.3(1)说明造成①②两地年均温差异及①③两地年降水量差异的原因。

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说明教学设计学案.docx

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说明教学设计学案.docx

公开课教学说明课题: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章节:第三章第一节一、课程标准表述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分析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是“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即学生能将所学的地理环境概念运用于新情境中,并能运用实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为避免面面俱到,降低学习难度,课标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

“形成”是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

“演变”是指历史较久的发展变化。

1因此需要将视角扩展到地质历史时期,进一步类推到现在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理清时、空两条线索。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结合相关资料说出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通过对气候变化等案例分析,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会分析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生活中的、真实的、鲜活的、有效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中认识地理环境。

通过观看视频,指导学生分析气候变暖在一定时期内对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认识气候变化既有全球性,又有区域性。

通过小组讨论,生生互动,辅导学生归纳总结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链,学以致用。

教师提供例证,引导学生反推在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

通过课堂练习,学生运用己学知识,说出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师预留开放式作业,合作探究,在分析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说出水文、植被、地貌等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分析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了解学科前沿领域的最新成果,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三、教学资源选择1.教材取舍本单元内容作为自然地理的总结与提高,人文地理的基础和指导,内容重要,难度较大。

3.1_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3.1_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3.1 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的作用二、培养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各气候形成因子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从地理现象入手寻求原因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气候因素关联性的分析,特别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分析,树立地理环境各要素互相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正确的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四、教学过程:(播放短片):纪念长征之歌导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今年是纪念长征70周年,我们来看看长征的起始点的地理环境,再次体验一下长征精神。

(板书)第一节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媒体)出示江西和陕北的景观图片115˚42'E25˚30'N一、地理环境(学生思考)我们看到的各要素中其中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的,它们构成了什么?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改造形成的现在我们周围环境叫什么?(学生回答)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怎样?(学生回答)略。

(教师补充)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各要素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板书)二、气候——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教师点拨)一地的气候通常用气温和降水的平均值来表现。

通常描述气候特征时我们以描述气温降水的特征为主,其它气候要素都可从气温和降水状况分析出来。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气温、降水的影响因素中,总结概括出气候形成的基本因素。

(多 媒 体)出示江西和陕北的景观图片的经纬度。

(学生思考)红军江西出发和到达陕北都是10月,你认为两地气温有什么差异?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造成的?(教师点拨)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分布不均,使地球上的热量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少,这是造成各地气候出现差异的最基本因素。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设计中图版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设计中图版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包含两个部分:地理环境,气候——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

“地理环境”部分简单介绍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并重点介绍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要素。

“气候”部分主要讲述气候的形成因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的形成是对大气状态长期起作用的各种因素所决定的。

这些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及人类活动,成为气候形成因子。

在这些气候形成因子中,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等自然因子占主导地位,不过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节课的内容其实还涉及到了以前学过的内容,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很高。

二、学情分析经过前两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自然地理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了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能力,所以对于本课的理论学习方面难度中等,但是由于本课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方法的指导,因此要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1、通过对景观图的观察了解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

2、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各气候形成因子对气候的影响。

3、通过对气候因素关联性的分析,特别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分析,树立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正确的环境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气候形成因子分析难点:学生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五、课型:新授课六、课时:一课时七、教学手段及方法:教师讲解加PPT文稿展示;学生参与活动分析案例;学案八、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课(6分钟)一、设问:下面请同学们看大背投上的四幅图片,观察这四幅图片的特点。

展示图片(幻灯片一)。

结合自然环境图片设问:从这幅图片上可以看出有哪些要素构成?二、听完学生的回答,展示总结(幻灯片二)。

1、分析四幅图片的特点,总结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2、看总结理解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区别,以及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新课学习(内容一)(6分钟)一、展示宁夏南北气候特点对比(幻灯片三)二、设问:1、气候的定义是什么?2、从表格中可以看到有五个指标项目,大家认为那两个是最主要的指标呢?3、从宁夏的景观图片中看出气候对于一个区域景观的形成有什么影响?4、试分析影响宁夏气候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学生总结之后展示幻灯片四)四个问题分别由四个学生来回答。

《第一节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

《第一节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

《气候专题复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见气候类型的特点与分布,能够进行气候特征的成因分析与气候类型的判读。

2.能够运用整体性的原理解释气候要素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

3.能够分析和说明区域气候特征对不同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

4.了解常见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和应对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从气候要素图入手,分析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

2.通过对等值线图、区域图+气候统计图(表格、材料)等的信息提取,判读气候分布特点、特征差异和影响因素,并进行成因分析等。

3.区位分析中突出气候对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气候相关知识的综合复习,帮助学生在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培养他们用整体性的观念对待地理事物,看待体力问题,从而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过程】【导入】从内容和能力两方面全面解读考纲中的气候相关部分,指出气候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并对2012-2016五年来的高考全国卷气候考点分布进行全面统计,归纳考点类型。

【考点归纳】考点1、世界气候类型考点2、气候特征描述(1)气温特征:主要分析、和。

气温年较差大于15℃可以认为大陆性较强,气温季节变化大;小于10℃表明海洋性显著,气温季节变化小。

(2)降水特征:主要读取各月降水量,分析降水变化,估算降水总量。

一般来说,月降水量低于10 mm描述时称作稀少,10 mm~50 mm为少雨,50 mm~100 mm为多雨,大于100 mm为丰富。

(3)气温和降水配合情况:结合上述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并对气温和降水配合情况进行描述,如7月均温大于22℃、降水量超过50 mm,可描述为“高温多雨”。

【例题】(2015全国2卷)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

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

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姓名:苏莉、张德丽、刘汝峰
区县:昌平区学校:昌平二中、昌平一中(分校)、汇佳学校
课题:3-1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标: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解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

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自然环境。

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本条“标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任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统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所以,“标准”要求是“举例说明”。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条“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举例对象,但综合来看,气候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全球性环境变化问题也是当今社会首要面临的课题,因此,本书选举气候为例是十分恰当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两章学习过的与本节有关的知识点: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规律;三圈环流(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风环流);洋流按性质分类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流层大气温度变化规律;二氧化碳增多产生的温室效应;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学生在初中学习的相关知识点:气候的概念;地形雨的形成;
其中,学生比较薄弱的知识点是三圈环流示意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含三部分:地理环境,气候----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部分简单介绍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并重点介绍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要素。

“气候”部分主要讲述气候的形成因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的形成是对大气状态长期起作用的各种因素所决定的。

这些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及人类活动,称为气候因子。

在这些气候形成因子中,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等自然因子在气候的形成中占主导地位。

在自然因子中,大气本身内在的因子又起主要作用,它包括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

下垫面状况则是影响气候的外界条件,它通过内因起作用,即通过改变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状况而影响气候形成。

另外,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

“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部分依据课标中“举例说明某种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作用”这一要求,按时间序列讲述了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的演变影响生物演化,进而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的过程,说明了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各气候形成因子对气候的影响;理解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从地理现象入手寻求原因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气候因素关联性的分析,特别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分析,树立地理环境各要素互相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气候形成因子分析。

教学难点:气候形成因子分析,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及学生讨论、探究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一节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习评价:
1.说出构成你学校或附近公园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请你画出这些要素之间的影响链。

2.根据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

3.解释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其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