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三模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自贡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三模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风景宜人,河流清澈见底,山峰奇形怪状,真是别具匠心
....啊!
B.毕业晚会上,李老师将黄梅戏《女驸马》名段唱得字正腔圆,令我们刮目相看
....。

C.《厉害了,我的国》展示了祖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备受国人追捧
..。

D.她随手把一颗石子扔进湖里,一圈圈涟漪
..在平静的湖面荡漾开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别具匠心
....”意思是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

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此处形容风景,不合适。

故选A。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北省戏剧节参演剧目《风雨同行》用百姓喜闻乐见
....的形式讴歌了党和国家社保的惠民政策,得到观众一致好评。

B.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
....的节目走红,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C.读书最重要的是在读中思考,融会贯通
....,活学活用,不能“读死书”。

D.当人们还在津津乐道
....“余额宝”给传统银行业带来的冲击时,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开拓者们已经敏锐地察觉到新一轮机会的来临。

【答案】B
【解析】
【详解】
温文尔雅,意思是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

B句用来形容“央视节目”不恰当,使用有误。

二、名句名篇默写
3.请你用正楷字体默写出相关诗句。

⑴ 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⑵ 衣沾不足惜,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⑷ 折戟沉沙铁未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赤壁》)
⑸ 推陈出新是自然不灭的规律。

请你分别写出《次北固山下》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能反映这个规律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 老骥伏枥⑵ 但使愿无违⑶ 当时奢侈今何处⑷ 自将磨洗认前朝⑸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骥”“枥”“奢侈”“畔”等字词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试题。

把生命放在征途
陈凌
①或是“怕长胖”,或是“为健康”,或是要“练肌肉”,身边不少朋友都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详细的健身计划。

不过,从结果来看,却往往是刚开始热火朝天,越到后面越没啥动力,到最后只能草草结尾。

真正能按计划坚持练下来的,并没有几个。

不只是健身,工作、生活中,类似的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现象,并不少见。

②为什么没能坚持下来?一说起原因,几个回答很具代表性,“工作太忙,没时间”、“生活太累,没精力”、“雾霾太多,没条件”。

事实真是如此么?这些回答,不外乎是说,外部不可抗因素太多,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仔细想想,工作再忙,一周总能挤出个把小时去锻炼吧?生活压力大,跑跑步、出出汗,不正是舒缓压力的有效方式么?这样看来,所谓的原因,其实不过是不想坚持的托词。

③“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

这里面的道理就在于,很多事情没有做成,并不是因为目标难以达成,而是我们不想去做、没有去做。

《孟子》里有一个“不能”和“不为”之辩。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情况之所以存在,并非由于“不能”,而在于“不为”。

就像毛泽东同志当年所批评的那样,有的人“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

如此,别说完成目标了,就是有所进步,恐怕都并非易事。

④一句话说得好,“大多数人想改造这个世界,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一些人之所以会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之所以会在“为”与“不为”之间打转,说到底,还是意志不够坚定。

有人曾问一位企业家成功的秘诀,他回答道,关键是要提升自己的承压能力,“别人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我是到了黄河心也不死,因为造一座桥就过去;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因为搭个梯子就过去。

”人一旦有了坚定的意志,就有了开垦人生荒原的铧犁,驰而不息、勇往直前,自不是难事。

相反,犹犹豫豫,总想偷个懒、缓口气、歇歇脚,前程荒废不说,就算别人想拉一把,都找不到你的手在哪里。

⑤人生处处有起点,比起畏葸(xǐ害怕畏惧)不前,再晚的出发都不算晚。

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外语学习班,报名时,来了一位老者,工作人员以为他是来给孩子报名,一问才知道,他是给自己报名。

工作人员稍有不解,问他几岁,老人回答是六十八。

这么高的年纪,学完课程,至少要两年,“可两年后您都七十了!”老人却不以为意,笑着反问道:“你以为我如果不学,两年后就是六十六了吗?”这一问,问到了紧要处。

事实上,人生从来没有什么太晚,所谓的太晚,不过是个人意志摇摆,或自弃于晚
不达,或早成而不努力,结果蹉跎岁月,消磨时光。

问题是,你可以犹豫拖延,时间却不会。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只要挥洒了汗水,剩下的,不妨就交给时间吧。

⑥曾读到一首名为《船》的诗,诗中写道:“只要我还有一根完整的龙骨,绝不驶进避风的港湾;把生命放在征途上,让勇敢来决定道路的宽窄、长短。

”我想,这才是一个想拥抱独属于自己未来的人应有的模样。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4月13日)
1.选文中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2.简述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联系语境,说说你对文中第⑤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4.作者说“再晚出发都不算晚”。

若为这一分论点补充论据,下列不能作为它的论据的一项是()A.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B.近人吴兆江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C.乾隆十四年,已届不惑的李绿园回到故园,以“载道”的严肃态度,开始了《歧路灯》的创作。

终其一生心血,洋洋70万字,写成108回,至70岁才脱稿刻印。

D.华罗庚小时候家庭贫穷,初中毕业就失学,他先后在小杂货铺做工,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

他边工作边自学,28岁就当上西南联大教授。

【答案】1.在人生旅途上,要用顽强的意志,坚持勇往直前,奋斗不止。

(意思对即可)或者写“把生命放在征途”标题即论点。

2.首先通过引用“大多数人想改造这个世界,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这句话来引出作者的观点;接着从正面举出了一位企业家成功的例子来进一步论证“只要有了坚定的意志,一切就不是难事”这一观点;再进一步从反面举例,形成正反对比,突出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论证思路清晰即可)
3.山再高,只要人去攀登,就会被人踩在脚下;路再长,只要肯走,就会被脚走完。

在这里,作者以“山”“路”喻困难,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没有不可战胜的困难。

(意思对即可)
4.D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议论文论点的提炼与概括。

论点是议论文的中心,一般出现在以下四个地方:文章的标题;文章的开头;在议论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在层层深入论述的基础上,在文章结尾提出论点。

结合全文内容来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把生命放在征途。

2.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论证思路就是作者通过何种方式对论点进行论证。

第四段的论点------人一旦有了坚定的意志,就有了开垦人生荒原的铧犁,驰而不息、勇往直前,自不是难事。

在本段开头,作者并没有直接点明论点,而是通过“一句话说得好,“大多数人想改造这个世界,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一些人之所以会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之所以会在“为”与“不为”之间打转,说到底,还是意志
不够坚定”来引出论点;接着通过企业家的事例,进一步引出该论点;然后,点明论点;最后,通过反面论证,与之前的企业家事例形成了正反对比,进一步论证了该段论点----人一旦有了坚定的意志,就有了开垦人生荒原的铧犁,驰而不息、勇往直前,自不是难事。

3.本题考查文中关键句子的理解,理解句子含义要结合文章论证的中心及前后文内容来理解,从句子的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去做答。

本句的内容很好理解,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高山”和“路”比喻成困难,在结合前后文内容,即“事实上,人生从来没有什么太晚,所谓的太晚,不过是个人意志摇摆,或自弃于晚不达,或早成而不努力,结果蹉跎岁月,消磨时光。

问题是,你可以犹豫拖延,时间却不会”、“只要挥洒了汗水,剩下的,不妨就交给时间吧。

”可以看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做答时,将这两点整合即可。

4.本题考查议论文中论据的运用。

根据题干可得,所选论证要能论证“再晚出发都不算晚”这一论点,根据选项内容,可知D项错误,华罗庚的事例论证的是只要坚持,逆境中也能成才的道理,这与题干要求不符,故选D。

5.阅读《一个人和一座博物馆》,完成后面小题
一个人和一座博物馆
舒晋瑜
雨后的莒县博物馆,巍峨的气势中又有几分清新素朴。

80岁的老馆长苏兆庆正给参观者讲解。

这座20000平米的博物馆,留下苏兆庆几十年不停歇的脚印。

我说,待在这里,看着一件件展品,是不是特别有成就感?他笑了,说:“成就感觉不到,文物好比是自己的孩子。

我的生命就靠博物馆支撑着。

”苏兆庆从文化馆的一名职员,成长为一名文物专家,见证了莒县博物馆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

20平米·200平米·2000平米·20000平米
1976年春天,苏兆庆在莒县文化馆负责文物征集工作。

有一回,他收集了4件文物,给了人家60元钱。

可是这一行为却被文化馆长批评“乱花钱”。

苏兆庆坐不住了。

他一气之下找到了县委书记,说想成立文物管理所。

书记问他,经费怎么办?他说:“我自己想办法!”
听上去,只有20平方米的莒县文管所,是苏兆庆一时负气的行为。

但实际上,他自打走街串巷收集文物的时候起,就爱上了这一行。

他收集文物,有好几招。

一是守。

在莒县,老苏几乎是个妇孺皆知的人物。

大家都知道他喜欢文物,懂行,有“好东西”都愿意拿来给他看。

1980年,有人拿来一件文物,苏兆庆一看,是玉琮,中间有圆孔,四边圆滑,是原始氏族部落礼地神时使用的礼器。

苏兆庆说,“入了账,可就是国家的了。

你为国家贡献了文物,应该奖励你。


二是劝。

苏兆庆听说莒县的赵明禄家里有“好东西”,苏兆庆就经常去找他聊天,有一次聊到得意处,赵明禄搬出了董其昌的行书中堂让老苏看。

苏兆庆劝他捐给国家,赵明禄就是不松口。

后来,苏兆庆听说赵明禄要盖房子,手头有些紧,就又来劝他捐给国家,并答应奖励他25元。

这一次,赵明禄没再坚持。

他不但捐出了清代董其昌的行书,还捐出黄慎的水墨写意画《渔家乐》。

三是磨。

80年代初,一个熟人说邻居有个壶,苏兆庆赶紧去看,壶盘口细短颈,圆鼓腹,假圈足,腹上塑一龙,龙身钻入壶内,又从壶腹对侧伸出头来,整个器物构思独特,制作精美。

苏兆庆知道遇见了好文物,多次上门,终于成交。

后来经鉴定,这把壶属国家一级文物。

1979年,随着文物的增多,20平米的小房子渐无苏兆庆立足之地。

在经过多重努力之后,“博物馆”从20平米的小屋变成了200平米的独立小院;1989年,莒县博物馆在县城建起陈列楼,建筑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新世纪以后,文物还在不断地增加,2009年,莒州博物馆开馆,总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

苏兆庆说,他喜欢到处跑,抢救发掘,好多文物就是这么一件件积累起来的,几乎每一件背后都藏着故事。

他自豪地说,齐鲁文化用文献可以摆出来,莒文化可以用文物摆出来。

5000年的文明之路,竟然通过苏兆庆的考古人生将其一步步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橱窗里。

大炮弹·日月山·大口尊
1960年夏季的一天,莒县普降暴雨,山洪暴发。

苏兆庆接到电话:“河崖里冲出3个大陶器,看起来像三个大炮弹!”他不顾土路泥泞,蹬上自行车就赶到现场。

他发现每件器物胸部都刻有图画,便以图画称这三件文物为:“日月山”“锛”和“斧”的“大炮弹”。

1969年,苏兆庆带着这三个“炮弹”进京参加展览。

他将重约200斤的3个“大炮弹”装箱,其中两个用绳子拴着,挂在胸前和后背,左手再拎一个,右手还拿着随身物品,就这么上下汽车和火车。

后来提及此事,学界都惊出一身冷汗。

“我当时的情景就像个逃难的一样。

”苏兆庆回忆说,自己当时敢这么干,是因为确实不知道这三个“炮弹”是改写中国文明史的无价之宝。

原来“大炮弹”是大口尊,被古文字学界称之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物证。

随着“陶文大口尊”在国内外的展览,它就像当年发现的“甲骨文”一样,为考古、历史、古文字、天文学界所瞩目。

有专家指出,大口尊外部刻画的“日月山”图形是一个会意字“旦”,“山上的云气承托着初出的太阳,其为早晨旦明的景象,宛然如绘。

”苏兆庆受到启发,他想,先人在陶文上刻的图形,不可能是为了创造文字,而是生产生活的需要。

在查阅了大量资料之后,他大胆设想如果在聚落居住的地方有突出的山峰,只要观测点选择得当,就能看到陶文所示的景象。

为了验证这个判断,苏兆庆曾在春分、秋分季节,先后十次骑着自行车去陵阳河遗址发掘点中央观察日出现象。

“春分时太阳升到山之巅,就能出现陶文的图景,它可能是东夷民族一个部落天文观象台的遗址。

”苏兆庆说。

遗址东方也有一个高耸的孤峰,从前高峰处有一个塔,被称为莒城八景“屋楼春晓”。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已用日出方向确定春分,用测量日影确定二至。

我国天文历法产生的年代,当追溯到5000年前。

拂去历史的尘埃,古老的莒地文明终于在她的后代面前露出了真容。

金点子·()·文物之外的功夫
1957年接触文物时,苏兆庆几乎是一窍不通。

他完全是在实践中学习,家里的十几架书,都是和文物考古历史有关。

无论是文献资料、实物资料,还是民间资料,苏兆庆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他经常对学生们说,研究文物要在文物之外下功夫,“历史是一个大课题,我们怎能一下子明白?所以要扎扎
实实一步步来。

这是对文化和历史本身的负责,也是对祖先、民族和未来的负责。


最初在陵阳河发现的三口大尊皆是洪水冲出来的,学界一直有人怀疑是否真是莒地出土,要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在陵阳河再挖出一个来。

1979年,在苏兆庆的多方努力下,新一轮的挖掘工作开启。

但是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几无收获,失望的挖掘负责人因与苏兆庆观点不合愤而离去。

现场只剩苏兆庆与支持他点的万良三人人手不足,苏兆庆以每120元的价格从附近村子里雇用60位民工,沿陵阳河沟深挖。

一天,一直挖到中午仍然一无所获。

挖掘队放工,苏兆庆到河沟中洗手,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角陶片,凭直觉,苏兆庆兴奋地高呼:“大口尊。

”几人高兴得顾不上吃饭顾不得找工具,直接用手扒了起来。

直到把它扒出来,苏兆庆才感觉到磨出血的两手生疼。

考古界称,老苏和赖非“洗手得宝”。

2012年,苏兆庆听说有人发现石头上有字,第二天他就带着宣纸和拓片工具去了,先后考证了14次,确定是岩画,上有圆,下有方,中间是人。

这一大发现,填补了山东没有原始岩画的空白。

有人对苏兆庆说,这个老头真有福!苏兆庆就乐了,他说,挖不着是正常,挖着了是侥幸。

恰恰他挖到的都是精品,这是福分和勤奋努力结合的结果。

博物馆中的每一件藏品,苏兆庆都能讲出一段故事,他们有的来自苏兆庆的慧眼识珠,有的来自四里八乡慕名人的无私奉送。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苏兆庆将她们一一收藏进馆,无一私藏,也正是苏兆庆这份公心,让今天的莒州博物馆成为国内学界知名的文物藏馆,更成就了今天莒县的文化高度,让沉积千年的莒文化重放光彩。

1.阅读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你想探究的问题是什么?并说说探究这个问题的原因。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第三个小标题下面的内容,补全这个小标题。

下面最恰当的项是(_____)有才气(乙)笨力气(丙)凭运气
3.苏兆庆“从文化馆的一名职员,成长为一名文物专家”,你从他的经历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请结合“大炮弹·日月山·大口尊”的内容进行简要说明。

4.这篇纪实文学讲述了苏兆庆与莒县博物馆之间真实的故事。

阅读文章,谈谈你对题目“一个人和一座博物馆”的理解。

【答案】1.问题:苏兆庆为什么说“我的生命就靠博物馆支撑着”?原因:我想知道为什么博物馆对苏兆庆如此重要
2.乙
3.示例:我获得的启示是: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勤奋执著,才能获得成功苏兆庆热爱文物事业,他亲自到发现“大炮弹”的现场,又不辞辛苦带文物参展,他多次到遗址观察日出现象,求证“旦”字的学术价值,使古老的莒地文明展露了真容,同时自己也成长为一名文物专家。

4.示例:题目表明了苏兆庆和博物馆的关系,正是靠着苏兆庆的勤奋努力,博物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国内学界知名的文物藏馆,题目体现了苏兆庆对博物馆发展的重大贡献。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我们需要结合一、二两段的内容提出你所要探究的问题,可从“他笑了,说:“成就感觉不到,文物好比是自己的孩子。

我的生命就靠博物馆支撑着。

””这句话中提取出你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再将原因说明一下即可。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补写能力。

本题难度不大,通过文中“1979年,在苏兆庆的多方努力下,新一轮的挖掘工作开启。

但是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几无收获,失望的挖掘负责人因与苏兆庆观点不合愤而离去。

现场只剩苏兆庆与支持他点的万良三人人手不足,苏兆庆以每120元的价格从附近村子里雇用60位民工,沿陵阳河沟深挖。

”这几句话可知,苏兆庆挖掘文物完全是靠人力,并没有采取一些先进的技术,踏踏实实地做好挖掘工作,所以在甲乙丙三项中,乙最符合。

3.本题是启示题,考查对段落主题的理解。

启示,其实就是这一人物有哪些方面对你造成了影响,是需要你去学习的或者自己去改正的。

从文中“大炮弹·日月山·大口尊”这段内容中的为了验证这个判断,苏兆庆曾在春分、秋分季节,先后十次骑着自行车去陵阳河遗址发掘点中央观察日出现象。

可以知道,苏兆庆为了能够验证他的判断,不辞辛劳,终于成功,体现了他对于文物工作的执著与热爱,这就可以作为你获得的启示。

4.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需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去回答。

从表层义来看,“一个人和一座博物馆”表现出了苏兆庆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他的努力——采取多种措施征集文物,不惜一切挖掘文物,才慢慢地让博物馆由小变大----1979年,随着文物的增多,20平米的小房子渐无苏兆庆立足之地。

在经过多重努力之后,“博物馆”从20平米的小屋变成了200平米的独立小院;1989年,莒县博物馆在县城建起陈列楼,建筑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新世纪以后,文物还在不断地增加,2009年,莒州博物馆开馆,总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从深层义看,这个标题体现出了苏兆庆对博物馆作出的巨大贡献,从文中博物馆中的每一件藏品,苏兆庆都能讲出一段故事,他们有的来自苏兆庆的慧眼识珠,有的来自四里八乡慕名人的无私奉送。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苏兆庆将她们一一收藏进馆,无一私藏,也正是苏兆庆这份公心,让今天的莒州博物馆成为国内学界知名的文物藏馆,更成就了今天莒县的文化高度,让沉积千年的莒文化重放光彩。

这段话可以看出。

6.为希望腾出双手
①“我们被困在这里了,”父亲说,“汽车的轮子一直打滑,不能从冰面上碾过去。

更糟糕的是,汽油已经消耗完了。

”父亲说完,转过头看了我们一眼,虽然他已尽量克制自己要冷静,但我们依旧可以看出,他心里的失望和急躁。

②才四个多月的弟弟,躺在妈妈怀里,睡得很沉,呼吸均匀,闭着双眼,他根本不知道,我们此刻的危险。

“现在怎么办?”母亲担忧地问。

③“别着急,我会想办法走出去的。

”父亲说,“只是,我们必须要有耐心。

”这里是一片广阔的平原,人烟稀少,而且又逢暴风雪,一片白茫茫,死寂空旷。

父亲掏出手机,分别给几位朋友发求救短信,详细描述我们被困的地点和方向,希望救援人员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我们。

发完短信,父亲长长松了一口气,
说:“他们很快就会找到我们的。


④三天过去了,救援人员要是来的话,早该到了。

父亲说:“风雪这么大,路上会耽误一些时间的。

我们要有耐心,更不能失去希望。


⑤几瓶罐头已经吃完了,弟弟醒来时,没什么吃的,哭得很凶。

母亲把奶头塞进他嘴里,弟弟才开始安静下来。

⑥因为没有食物,我们不仅感觉饥饿,更感觉寒冷。

第九天,因为缺乏食物,母亲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但当我喊饿时,她还会把乳头给我,叫我吮吸乳汁。

我已经八岁了,面对母亲的乳房有些害臊,但我仍紧紧地抓住,用力地吮吸,在脆弱的生命面前,这行为属于本能。

母亲的乳房里已经没有多少乳汁了,可是,只有这样,我才不会感觉饥饿,虽然胃里不会增加任何东西。

⑦父亲说:“我们不能总这样待在车里等救援人员来。

你们在这里等着,哪儿都不要去,等我回来。

我会带人来的,至少,我会找到一些食物。

”父亲打开车门,跳下车。

临走前,父亲看了我一眼,把头上的帽子摘下来,戴在我头上。

他摸摸我的脑袋,冲我笑了笑,说:“八岁,是个小大人了,应该知道怎么做。

”父亲那惨然的微笑,定格在我心里,我觉得那一刻,父亲很悲壮。

⑧“看着你爸爸是从哪个方向走的。

”母亲说着,眼泪顺势而下。

她似乎早就料到父亲这一去的后果,她比谁都了解父亲。

我趴在车窗玻璃上,看着父亲吃力地行走在雪地里。

父亲一直朝西走,一会儿,就不见他的身影了。

⑨父亲走后的第二天,救护人员来了,我们被送进了医院,他们继续去寻找父亲。

一直向西,沿路没有留下父亲的脚印,因为脚印很快就被积雪覆盖了。

但是,路上有粉红色的断毛线,那是父亲身上穿的毛衣,为了留下线索,他把毛衣拆了,走一段路,做下一个记号。

⑩找到父亲的尸体时,已经是我们被困后的第十天了。

离我们出事的地点有十三公里,大家都惊叹父亲是怎么走过去的。

他一直朝西走,显然,他可能又迷路了。

父亲只穿着一件内衣,脸上刻着幸福的微笑,怀里紧紧抱着那只手机。

父亲似乎在给谁发短信:我知道,这次出走意味着什么,我只是不忍看着一家人痛苦地待在一起,而我这个做父亲的又无能为力。

凭我的力量,不会找到什么人,坚持出走,只是想给你们重新找到希望——已经有人去找救援人员了,他会回来的。

因为,我相信,会有人猜到我们在路上出了事……父亲是不是想发短信给母亲?不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在这里,根本就没有手机信号!父亲之前发的求救信号,无非是掩人耳目,一次都没有成功。

父亲之所以那么做,无非也是给我们希望罢了。

⑪有人说,父亲要是不离开我们,也许会跟我们一样获救。

母亲郑重地说:“不!如果他不这样做,我们也许一个都等不到他们找到我们。

10天漫长的等待,我们已经没有任何生的希望了,是他再一⑪次给了我们撑到最后的希望,因为,我坚信他不会扔下我们。

他为我们生存的希望腾出双手,他是个真正的男人……”
1.下面句中画线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父亲那惨然
..的微笑,定格在我心里,我觉得那一刻,父亲很悲壮。

2.关键时刻,父亲给了我们哪两次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