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万个为什么》整本书阅读推进课
教学目标:
1.交流阅读方法及感受,探索科学世界里的奥秘,分享阅读的快乐。
2.初步感知科普作品的语言特色。
3.对阅读科普作品产生兴趣,能自主阅读推荐书目。
教学准备:
1.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完成读书笔记。
2.提前了解学生大概阅读到了哪个章节,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讨论的话题,再由老师综合。
教学过程:
读科普文,做悦读者。
同学们,在米·伊林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两周的房间探险之旅。
这两个星期,我们按照自己制定的阅读计划,跟随米·伊林在屋子里旅行,在知识的殿堂里漫步。
看大家读得多起劲啊!(播放学生阅读的视频)
导:走进这本书,我们会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蕴藏很多神奇的科学秘密!
板块一:聚焦内容,分享快乐
(一)小小朗读者
同学们都愿意分享自己喜欢的片段和获得的知识,来听听这位小小朗读者的分享吧。
过渡: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呢!米·伊林在书中不仅给
我们介绍了很多科学知识,还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二)聊聊故事
1.讲述火的故事
引导:(出示火的画面)火,不仅孕育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也哺育出令世界称奇的矿冶文明,你了解“火”的故事吗?
预设∶早在几万年之前,人类还不会取火。
有的时候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闪电将树木点燃。
人们惊恐地看着如猛兽一般的烈火吞噬着树木,火舌舔着树皮,噼噼啪啪地把树枝折断。
人们都很害怕,不敢走到近处,可是又不愿意离开∶在一个寒冷的夜晚,站在一棵烧着的树旁边是非常温暖和愉快的。
小结∶看来人类认识火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2.讲述镜子的故事
引导:(出示镜子的图片)现在制造镜子非常普通,但在300
年前那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技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
谁能讲一讲发生在法国的制作镜子的传奇故事吗?
预设∶制造镜子听起来似乎并不是什么深奥的事情。
然而,在三百年前,能够制造镜子的只有一个城市威尼斯。
对于制造镜子的秘密,威尼斯人守口如瓶。
假如有谁胆敢把制造镜子的秘密泄露给外国人,就会被处以死刑。
根据威尼斯政府的命令,所有的玻璃制造厂都要搬迁到慕拉诺孤岛上去,而且这个岛屿是绝对不允许外国人涉足的。
小结:一面小小的镜子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竟然经历了这么多的曲折,真是很不容易!
过渡:米·伊林学识渊博,他在书中还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来考考大家,你们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1.活动一:我来问,你来答。
出示问题∶人们为什么喝水?(水是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离开水人没法活。
)为什么水可以灭火?(水能阻止空气接近燃烧的物体。
)面包里的小孔是怎么来的?(那是二氧化碳气泡留下的痕迹。
)炉子点燃后,劈柴去哪儿了?(劈柴燃烧后变成了碳和水,完全燃烧的碳变成了二氧化碳。
)同学们真是太了不起了!
2.活动二:我来说,你来猜。
师引导:伊林给我们出了多个“谜语”,你们知道这些“谜语”
的谜底吗?
猜谜游戏:(师出示谜语)如:炉子烧着了,却没有火焰;空气从哪里进去,烟就从哪里出来。
(人)我们知道,当人呼吸的时候,吸进去的是空气,而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和水。
这是不是很像一个炉子呢?
(2)小来针眼大,大来满山坡,能过千山岭,不能过小河。
(火)火小像针眼,火大能遍及整片森林,火不能遇水,所以不能过小河。
师过渡:你看,伊林把简单的事物想得如此有趣,让日常生活中
平淡无奇的事物散发着科学的光!他还把科学知识变成了一幅幅插图,一个个故事呢!
3.活动三:我来导,你来演。
(1)看插图,配上画外音。
课件出示炉子的图片,生配音。
(2)课件出示镜子的图片,生配音。
板块二:聚焦话题,读中竞赛
1.活动一:自创赛题,组内擂台赛
(2)六人小组两两对决,获胜者再两两对决,选出小组擂台赛冠军。
2.活动二:分享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思考
板块三:聚焦文段,品味写法
1.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与一般的科普作品不同。
他的讲述娓娓动听,让我们读起来津津有味。
他给内容施了什么“魔法”呢?你们发现了吗?(出示几组《十万个为什么》中的文段)赏读文段。
生
自由读文,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
①这几段话简明地向我们叙述了固态水——冰的特点,进一步阐述了水管易破裂的原因。
②这两段话讲述了有趣的故事。
③这两段话则采用烘托、比喻、拟人等手法,运用诗一般的生动语言,向我们讲述了炉子的故事。
那么米.伊林到底施了什么魔法?
3.全班交流。
师引导生从以下3个方面交流:①简明的叙述。
②有趣的故事。
③生动的语言。
正因为有了这些魔法,才使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
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是几代人的科学启蒙作品。
1961 年,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诞生了,书名借用了伊林的标题。
作家叶永烈撰写篇目最多,当时他还是北京大学大二的学生。
他小时候就是读着伊林家厨房里的科学故事长大的。
看来这本书深受大家的喜爱,影响力确实不小,大家还应继续好好读。
板块四:聚焦方法,激发兴趣
1.交流: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预设(1):在阅读的时候,要做批注,或写读书笔记。
预设(2):读科普作品后,可以准备制作一份科普小报。
预设(3):我经常带着在生活中想到的问题,到书中去寻找答案,把问题和答案都记录到我的读书单上。
2.展示部分阅读成果:
(出示学生阅读计划表和读书记录单)
3.阅读科普作品的时候,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科技术语,我们可以怎样去解决呢?
预设:碰到不理解的科学术语,可以通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或者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
预设:我在不懂的地方画了问号,读完以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解决了问题。
预设:我是请教别人知道的。
引导:有一位学习小伙伴在阅读时不知道“化合物”是什么意思,她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
出示片段:我通过请教他人知道了化合物是什么?化合物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在日常生活中水就是常见的化合物。
这位同学可真会读书!
4.定期评选“科技术语”小达人
引导:为了更好的理解“科学术语”的意思,我们可以创建自己的“科技术语大全”,老师会定期评选“科技术语”小达人。
5.创建阅读问题小游戏
引导:同学们还可以把阅读和游戏结合起来,创建阅读问题和“科学术语”小游戏,如“科学术语”盲盒、盲袋,“十万个为什么”阅读问题“贪吃蛇”“刮刮乐”等等,期待同学们创建出精彩的小游戏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学习科学、
爱上科学。
(水的小实验)老师再给大家推荐几本科普作品,以供大家课后阅读。
(出示科普作品)
6.课后作业:
(1)继续阅读未完成的章节。
(2)为你喜欢的故事配上一幅画或设计一张手抄报。
(3)把书中你感兴趣的科学故事分享给你的家人。
同学们,阅读的关键在于坚持,继续阅读下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和发现!让我们持续阅读,在阅读中收获成长,阅见最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