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d0b2fc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89.png)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1~3自然段,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1、2、3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难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___”划出来。
板书:深情厚谊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⑴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⑴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
(出示)⑴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⑴指导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齐读)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板书: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案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d1f2ba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7f.png)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培养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2)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珍惜亲情、友情。
(3)引导学生懂得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课文中深层次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再见了,亲人》课文。
2. 课件: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3.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相关生字词。
(2)通过多媒体展示朝鲜战争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教师讲解生字词,重点突破难写字。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情感。
3. 理解课文(1)学生交流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的可贵,珍惜身边的人。
(2)讨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珍惜和平生活。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生字词。
(2)强调珍惜亲情、友情,热爱祖国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感激之情。
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是如何珍惜友谊的。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下册(2023年修订)第四组《再见了亲人》 教学设计 卢永富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下册(2023年修订)第四组《再见了亲人》 教学设计 卢永富](https://img.taocdn.com/s3/m/d3f90fa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70.png)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玄滩小学:卢永富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 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选取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记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即大娘、小金花、大嫂。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
课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借助典型事例来体现两国人民的真挚深厚的情意;二是采用多种句式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从内容上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以话别引入,而后分别回忆这个人的感人事件,最后抒发感情。
作者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说明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以及送别时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这三个段落是教学重点。
第二部分(后三个自然段)描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场面, 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深情。
课文的语言感情真挚强烈,抒情性强,通俗易懂。
本课编写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受到中朝人民伟大友谊的熏陶感染;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进入五年级以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掌握了一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能结合具体的描写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上这些能力的具备,为学生自主学习本课中的一些知识打好了基础。
但是,本课所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特殊环境下的事件, 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局限,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环境分析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历史,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是一片模糊,甚至是空白的。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一等奖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e26dd145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30.png)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一等奖1、《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一等奖作为一名教学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再见了,亲人》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课前准备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
1958年10月撤离朝鲜。
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
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同学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⑴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⑴ 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⑴ 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⑴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 交流,同学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 重点出示: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1d8ac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2a.png)
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案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学习目标】1. 了解并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2. 学习认识和运用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
3. 阅读并理解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
5.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记住文章的关键词和句子。
2. 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1. 掌握文章中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
2. 培养学生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电视、VCR或PPT等教学工具。
2. PPT或黑板。
3. 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观看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亲人之间的重要性和感情的深厚。
二、新课讲解(10分钟)1. 教师先请学生跟读课文,然后解读课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并使用图片或实物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
三、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并回答一些相关问题,如:文章写了什么?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家庭故事?文章中提到的亲人有哪些?2.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词汇学习(10分钟)1. 教师通过游戏或练习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
如:亲人、告别、泪水、不舍等。
五、情感教育(15分钟)1. 通过教师讲述一个亲人离世的真实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无常和珍惜亲人的重要性。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他们的家人,并表达对家人的感谢和思念之情。
六、写作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以《再见了,亲人》为题目,写一篇有关家人的文章,可以包括自己的家人、亲戚和朋友等。
2. 提供一些写作中常用的词汇供学生参考,并在写作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布置下节课预习内容。
【板书设计】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案(二)【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并学会运用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
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
![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8d35cd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4e.png)
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亲人离别时的心情。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学会珍惜亲情。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亲人离别时的心情。
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产生共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亲人离别的场景,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亲人告别的经历。
(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和节奏。
2.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模仿。
(三)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分享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和段落。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体会亲人离别时的心情。
(四)讨论课文主题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主题,思考亲人离别对个人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亲人离别的心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本课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
2.学生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三)深入分析课文1.学生分组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讨论亲人离别的原因和影响。
(四)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亲人离别的场景。
2.教师点评学生的表演,引导大家深入体会课文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3.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四、作业设计1.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题目自拟。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你们在朗读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课文中情感的细微变化?比如‘再见了,亲人’这句话,你们能试着用不同的语气来朗读,感受一下离别时的不同情绪吗?”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教师:“小华,你觉得文中的‘亲人’指的是谁?为什么他们要离别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线索吗?”教学难点补充:教师:“小明,你觉得‘亲人’在这里仅仅是指家人吗?除了家人,还有谁可以被称为‘亲人’?你能举个例子吗?”教师:“小美,当你读到‘再见了,亲人’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表达你对亲人的不舍?”教学过程补充:第一课时(二)朗读课文教师:“小李,你选择的是默读,能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吗?你注意到了哪些情感的表达?”(四)讨论课文主题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教师:“小王,你觉得课文中的离别是永久的吗?为什么?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第二课时(二)学习生字词教师:“小张,你能不能用‘惜别’这个词造一个句子?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个词在这个句子中的含义。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55cae7e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48.png)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12篇)《再见了亲人》篇1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情感是架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桥梁。
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往往是隐性、长效和综合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整体建构的过程。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回到生活中才具有生命的活力。
因而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整体感悟的机会,使语言文字和人文精神的锤炼融为一体。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从整体入手,把握文本的精神实质,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是学生感悟语言规律和语言形式的关键。
在积累、理解、体验和运用的过程中,采用以读促学的方式体会内涵,引导学生切实感悟。
在有感情地朗读表达中,品味赏析重点句式,体会表达效果,并有意识地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带领学生初步了解叙事抒情,带给学生一种形散神聚的感性认识二、教学背景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再见了,亲人》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情感丰富强烈。
教学中,要使学生被一个个感人的形象所打动,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本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和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意。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在表达方法上颇具特色。
2.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可大体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对人物形象有初步感知。
本文情感浓烈,对于学生来说,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以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学生不容易理解。
此外,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情感是言语的生命。
2023最新-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7篇)
![2023最新-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e8132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40.png)
7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须有文体意识和篇章意识。
语言文字运用要得到落实就要创新“粗读—精读—总结”的阅读教学模式,抓住可供学生借鉴迁移的文本表达独到之处,采用“认知—实践—迁移”的模式去习得表达方法,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目标:1、随文学习“妮”“嫂”等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3、领悟文章反复运用“请求—回忆—反问”段式等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点明文体,引读课题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作家魏巍的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请齐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2、说到亲人,你们马上会想到谁?(学生一般会说到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教师可予以肯定。
如果学生说到一些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关系特别密切、感情特别深的朋友,也要肯定。
)3、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再读课题——二、把握主要内容,了解表达顺序1、自读课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呢?请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自学生字词,读完以后,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词语“战役、硝烟、友谊、噩耗、跺脚、捣米谣、挎着篮子、雪中送炭”。
(抽读,重点强调“役”“跺”的读音,“噩”“谣”“挎”的写法,“噩耗”“捣米谣”的意思。
)3、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相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强调读音:“嫂”是个生字,平舌音要读准。
指导书写: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右边部分笔顺比较复杂,注意一竖要伸到下边来。
)(1)在文中,志愿军还怎样称呼大娘?(出示课件:阿妈妮)阿妈妮是朝鲜人民对母亲的称呼,有浓厚的朝鲜民族文化味道。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5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6d72de052ea551811a687b2.png)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筹划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适宜呢?以下是精心的《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通过核查,了解“战役、捣米谣、打糕、阿玛尼、金达莱花”的意思,并结合上下文,读懂“供给、硝烟、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血泊”的意思,并结合读懂这些词语,读懂文章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资料,了解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的背景,并结合这个背景,读懂“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的意思。
2、研究“反问句”、“第二人称”的写法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场景那感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研读三个材料与“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主题。
4、练习背诵。
1、查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及相关情况。
要求:用简要的话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抗美援朝的时间及在怎样的情况下出guo 抗美援朝;二是抗美援朝的目的;三是我们抗美援朝的结果及我们战士有多少人在那里牺牲。
2、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运用查资料、、结合上下文地方法,理解目标一提出的词语,并尝试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认真读三个段落,练习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段落里面回忆的故事。
一、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抗美援朝的背景及其相关情况。
(注意帮助客观认识抗美援朝对我们国家的意义所在:打出中国军队的士气,让敌人认识到中国人不可欺,中国人民不可欺,国际主义精神)二、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读准生字读音,并注意矫正“空着”“混进”两个词语的读音。
2、介绍自己读懂的相关术语的意思;读课文,边读,边结合上下文,介绍自己对“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的词语”的意思;随学生交流,教师提示体会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实现初步感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1、2、3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
(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
(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
⑵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唯一)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
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按“劝慰——回忆——抒情”分层,用“|”表示。
10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㈠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⑷分层。
⑸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㈡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模仿课文写法写一段你与亲人道别的情景的话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送打糕昏倒
大娘
救伤员失孙
深情厚谊
小金花救老王失母
大嫂挖野莱致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