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音乐创作风格探析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音乐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音乐有哪些特点
吹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清 谈、玄学对音乐的影 响,如《广陵散》等
隋唐时期:音乐文化 的繁荣,如《霓裳羽
衣曲》等
宋元时期:音乐与文 学的结合,如《琵琶
行》等
明清时期:戏曲音乐 的发展,如《牡丹亭》

近代:西方音乐的传 入,如《黄河大合唱》

重要事件和人物
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古 代音乐的基础
春秋战国:孔子提倡“礼乐教化”, 推动了音乐的发展
承和发展
4
中国古代音乐的乐 器和演奏方式
传统乐器种类
琴:古琴、古筝、琵琶等
笛:竹笛、箫、埙等
鼓:大鼓、小鼓、腰鼓等
其他:笙、竽、箜篌、编 钟等
乐器演奏方式
吹奏乐器:如笛、箫、 笙等,通过吹气使乐器 发出声音
弹拨乐器:如琵琶、古 筝、扬琴等,通过手指 弹拨琴弦发出声音
打击乐器:如鼓、锣、 钹等,通过敲击乐器表 面发出声音
烈的节奏感。
特点:中国古代音乐的 节奏鲜明,使得音乐具 有强烈的动感和活力, 同时也能够表达出丰富
的情感和意境。
影响:中国古代音乐的节 奏鲜明,对后世的音乐创 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 京剧、评剧等传统戏曲音
乐都继承了这一特点。
演奏技巧独特
运用多种乐 器,如琵琶、 古筝、二胡

注重旋律和 节奏的变化, 追求意境和
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政府重视:设立 专项资金,支持 保护和传承工作
社会参与:成立 相关协会和组织, 推广古代音乐文 化
教育普及:在学 校开设相关课程, 提高学生对古代 音乐的认识和兴 趣
存在的问题:缺 乏专业人才,保 护工作面临困难; 传承渠道单一, 难以吸引年轻一 代参与;商业化 程度低,难以维 持保护和传承工 作的持续发展。

隋唐思想文化总结归纳

隋唐思想文化总结归纳

隋唐思想文化总结归纳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有着卓越的发展。

下面将从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创新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对隋唐思想文化进行总结归纳。

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并吸收了道家、佛教等其他思想流派的精华。

在儒家思想方面,隋唐时期的政府高度重视儒家经典的教育和研究,推崇仁义道德的发展。

这一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宽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重要思想,对国家政策和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而在道家思想方面,注重个体修养和追求自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佛教在隋唐时期也逐渐兴起,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强调救度众生和破除尘世的悲苦。

在文学艺术方面,隋唐时期可谓是一个辉煌的时代。

名家辈出,文艺繁荣。

在诗歌创作方面,李白、杜甫等诗人成为了后世至今仍然被广泛传诵的文学巨匠。

他们的作品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除了诗歌,隋唐时期还发展了雕塑、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

隋唐时期的壁画艺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绘画作品中充满着唐人的豪放和奔放的创作风格。

音乐方面,隋唐时期的乐府民歌成为了后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民间艺术的内涵。

隋唐时期的科技创新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在农业生产方面,隋朝推行均田制,实行土地平均分配,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在航海技术方面,隋唐时期的人们广泛探索海外,推动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隋唐时期还出现了很多重要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如顾颉刚发明了零件,杨仆仁提出了行星运行的椭圆假设等。

这些科技创新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宗教信仰方面,佛教成为了隋唐时期的主要宗教。

佛教进一步传播了外来文化和宗教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的到来也使得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化,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修养和解脱。

综上所述,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极为丰富多元。

隋唐时期民族音乐发展分析

隋唐时期民族音乐发展分析

【 关键词 】 隋唐时期;民族音乐;发展;分析
中图分 类号 : J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7 - 0 1 2 5 ( 2 0 1 5 ) 0 7 — 0 1 0 5 — 0 1
隋唐 时期 的 民族音乐 的发 展是 我 国音 乐文 化 的高峰发 的发展以及人 才的培养 ,使得这个 时期 的民族音乐获得更快 展 时 期 ,对 研 究 我 国古 代 音 乐 具 有 重 要 的意 义 ,这 个 时 期 的 的发 展 。 民族关系的密切和相互融合 以及对外来文化 的吸收 ,使得这 三、丰厚传 统文化积淀 是重要前提 个 阶段的民族音乐的形式和 内容十分丰富 。以此 ,对隋唐时 由 于我 国 的传 统 文 化 丰厚 的基 础 , 民族 音 乐 在 此 基 础 上 期 民族 音 乐 的 研 究 分 析 ,具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 对其 的继承和发展 ,隋唐时期 的民族音乐也是建立在此基础 隋唐时期 民族音乐的丰富性 之 上 的 。 隋唐 是 周 和 汉 之 后 ,我 国古 代 音 乐 史 上 第 三 个 发 展 从 民族 音乐的理论发展上讲 ,记谱 法的改善和演进是隋 的高峰期 ,丰厚的 民族音乐文化 的积淀是隋唐时期 民族音乐 唐 时期 音 乐 理论 的 一 个 重 要 的 发 展 方 面 ,使 得 可 以 实 现 乐 律 发 展 的重 要 的前 提 条 件 。 同时 ,唐 朝 时 期 ,民 族 之 间 的 相互
音乐研究
张诗杰 :隋唐时期民族音乐发展分析
隋唐 时期 民族 音乐发展分析
张诗 杰
( 河南大学 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 7 5 0 0 1 )
【 摘 要】 隋唐时期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族音乐在这个时期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鉴赏

中国古代音乐鉴赏

中国古代音乐鉴赏音乐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音乐是指1840年以前的音乐。

曾经,中国古代音乐对我来说是神秘的,用兽骨磨制的骨笛,悠扬的古琴,还有许许多多不了解的钟磬等乐器。

这么多乐器,那么多美妙的乐曲都让我对中国古代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周秦时期的音乐(公元前11世纪—前206年)周代的礼乐制度: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推翻殷商建立的周王朝,在总结殷商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等级严密的礼乐制度。

“礼”是为了区分贵族等级,“乐”可以使人互相和敬,两者结合,为的是维护奴隶制贵族的等级秩序,巩固统治阶级内部团结而更有效地统治百姓。

周秦时期民间音乐的发展: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因逃避大戎族的威胁,把都城从镐京迁到东边的洛邑,进入了史称的春秋战国时期。

之后,代表奴隶制鼎盛时期的周王室日渐衰落,随同奴隶制的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的产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一方面诸侯贵族无视于礼乐制度的束缚,在宴饮用乐中常有“僭礼”之举。

另一方面,被统治阶级斥为“淫乐”的民间音乐,以“郑卫之音”为代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渗透到了宫廷音乐中。

周秦时期的乐器及其分类法:周秦的乐器见于记载的已近七十种,管弦乐器和敲击乐器形制多种多样,制作技术相当进步。

随着乐器形制和数量的增多,周代出现了以乐器主要制作材料为依据的“八音”分类法: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周秦时期的音乐理论:周秦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主要标志,还在于从理论上奠定了我国古代乐律学的基础。

二、两汉三国的音乐(公元前206年—公元205年)公元前211年统一中国的秦王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为适应政治上大一统和文化管理上一体化的需要,曾设有专门管理音乐的官署——乐府。

乐器和器乐的发展:汉魏之际乐器的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琵琶”的出现。

相传秦始皇时修长城的役工将鼗鼓加弦当作弹拨乐器,被称之为“弦鼗”。

到汉代已演进成为“颈长体园,四弦有品”的“汉琵琶”,竖抱用手指弹奏,这种乐器因魏末的阮咸擅长演奏,唐代之后被称之为“阮咸”或“阮”。

第五讲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第五讲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二十八调是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宫调体系,也称为“燕乐二十八 调”。此调式理论对于俗乐的影响也非常大,因此又称为“俗乐二十八 调”。用现在的概念解释,是由四个调、每个调由七种调式组成。唐燕 乐二十八调与隋代的八十四调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发展
3、同曲的犯调和移调理论
犯调
旋宫:音高的变换 转调:调式的转换
《 秦 王 破 阵 乐 》 曲 谱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秦王破阵乐》片断:
欣赏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三)歌舞大曲与法曲
隋唐歌舞大曲又称大曲或燕乐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 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音乐,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 表着隋唐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
172

敦西
第五讲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
公元581年——公元937年
一、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一)宫廷燕乐
燕乐又称为宴乐,指在宫廷中,除了仪典之外,招待宾 客、宴享与娱乐中所应用的一切音乐。
隋唐以后的燕乐概念更加广义,除宫廷雅乐以外,凡是 宫中所用的各种民间音乐都属于燕乐的范畴,是汉族俗乐与 境内各民族外来音乐的总称,
❖ 大乐署职能主要有两个:管理雅乐和燕乐和培养乐工。
❖ 鼓吹署由过去的“清商署”和“鼓吹署”合并而成。其职 能是管理仪仗音乐,即卤薄乐和军乐。
❖ 宫廷管辖——“教坊”和“梨园”。 ❖ 教坊负责管理领导歌舞、散乐
❖ 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以教习法曲为主的音乐机构。
隋唐时期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
(五)曲子的兴起
旋宫转调
移调:改变音阶的绝对音高而调式不变
(二)古琴减字谱和燕乐半字谱
1、古琴减字谱 曹柔创造用减字笔画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 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 记谱法。一直沿用至今。

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

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

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宫廷音乐机构隋唐时期为了适应宫廷音乐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建立起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两个不同体系的音乐机构,乐工达数万人,规模宏大,分工细致,属历代之冠。

太常寺是隋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由太长卿主管。

属太常寺(简称太常)管辖的音乐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而属宫廷管辖的有教坊和梨园。

大乐署是唐代管辖雅乐和燕乐的音乐机构,且负责对女子乐工的训练与考核。

它是太常寺所管辖的音乐机构之一。

鼓吹署是太常寺下属的另一音乐机构,专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其规模从数百人至千人。

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并演出的机构,在隋代便已设立(《隋书〃音乐志》)。

到了唐初,在宫中设立内教坊,但归太常寺管理。

到了唐开元二年(714),除宫廷内教坊外,又在宫外设立了左、右二教坊,此后宫中派教坊使管理,不再辖署太常寺。

在唐代教坊有五处:宫廷内教坊、西京的左、右教坊、东京的左、右教坊。

唐全盛时,教坊有乐工近两千人。

在五处教坊中宫廷的乐工技术最为全面,宫外的左教坊善舞,右教坊善歌。

梨园,是专门演习法曲的机构。

法曲是一种有歌、舞、有乐器演奏的精致歌舞曲,需要有精湛的技艺,它是宫廷音乐艺术精华最集中的地方。

唐代梨园有三个:宫廷有一处,也是最重要的梨园,有男艺人三百,女艺人数百名。

第二个梨园在西京,属西京太常寺管辖的“太常梨园别教院”,演习法曲,并担任新作品排练,人数约一千人左右。

第三个梨园是东京洛阳太常寺管辖的“梨园新院”,表演范围较广,约有一千五百人。

梨园创立于开元二年(714),至代宗大历十四年(779)解散,历时65年。

这反映了唐代音乐有兴盛趋衰落的过程(《新唐书〃礼乐志》)。

隋唐的多种音乐机构对音乐人才的选拔、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推广、音乐技术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宫廷音乐隋唐时期,宫廷音乐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已达到十分繁荣的地步,重要的形式有: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法曲、大曲等等。

【隋唐音乐】民歌、曲子与现存唐代古歌.doc

【隋唐音乐】民歌、曲子与现存唐代古歌.doc

【隋唐音乐】民歌、曲子与现存唐代古歌南北朝以来,属于清乐系统的汉族南北方民歌,与不断从西凉(今甘肃武威)、龟兹(新疆库车)、疏勒(新疆疏勒)、高昌(新疆吐鲁番)和天竺(今印度)、高丽(今朝鲜北部)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经历了一个相互交流、融合的长期演化和发展的过程。

在隋唐时代,正以所谓“新声奇变,朝改暮易”(《隋书·音乐志》)的崭新姿态出现,在当时已形成一种称为“曲子”的新民歌。

曲子最初是流行于乡间的民歌,其歌词有齐一的五言,六言、七言,也有参差不齐的长短句,后来传入城市,如《杨柳枝》,原来就是隋炀帝时代民间的一首“怨调”(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

后蜀何光远《鉴戒录》也说:“《杨柳枝》者,亡隋之曲。

炀帝将幸江都,开汴河,种柳,至今号日‘隋堤’,有是曲也。

”入唐以后,尤其是中唐时期,曲子在乡间更为盛行,在踏歌及插秧的劳动中都能听到它的声音。

踏歌是起于汉而盛于唐的一种民间集体歌舞,它常在月下用鼓、笛等乐器伴奏,舞者口唱“曲子”,扬袖顿地而舞。

唐顾况的《听山鹧鸪》说:“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

唐刘禹锡《绝那曲》说:“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

可见《山鹧鸪》、《纥那曲》都是踏歌时唱的“曲子”。

而每一次踏歌所唱的“曲子”,可能是用相同的曲调配上多段的歌饲反复歌唱的。

不过,当时也有了“联歌”的形式,刘禹锡的《竹枝词序》云:“余见建平里中儿联唱《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

聆其音,中(协)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伦狞不可分,而含思婉转,有淇澳之艳音。

”《竹枝》本是巴蜀(四川)的民歌,其歌词的结构根据唐皇甫松用民间《竹枝》词的一种形式仿作的《竹枝词》来看,它一般由四个七言句组成,而在每句间及每句末总加有称为“和声”(即“帮腔”)的“竹枝”与“女儿”两字:门前春水(竹枝)白苹花(女儿)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所谓“联歌《竹枝》”,可能是用《竹枝》的不同变体联缀起来轮流歌唱。

最新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

最新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

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公元581——960年)——各个音乐领域的综合发展时期一.社会概况公元前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使魏晋时期以来国家战乱、动荡不安以及大面积分裂的局面得以结束。

至此,人民开始逐步恢复安定的生活状态,从事生产劳动,一切都在顺利进行。

可当时在大一统的表面下还隐藏着许多割据势力战争的暗流,又由于隋炀帝的奢侈、暴政,使得人民对他产生反抗情绪,所以最终使隋炀帝的隋王朝葬送于隋末农民起义中,至此,隋朝灭亡。

公元618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政权,举国欢庆,人民的生产生活、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进入到空前阶段,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和稳定。

特别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期间,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等。

再者,与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大大加深,从而出现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曲子、变文和燕乐等这个时期所特有的艺术结晶。

正因为拥有了丰富的音乐内容和实践经验,所以在乐律和乐谱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新的进展,公尺谱和琴曲减字谱等。

在乐器和器乐方面,对其演奏技术的变革和创新也成为当时的一个亮点。

根据等级制度,创建了一系列的音乐机构,分担着不同的任务。

安史之乱过后,统治阶级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一些有着现实主义思想的文学家和理论随之诞生。

二.曲子、变文和燕乐l 曲子与魏晋时期的相和歌和清商乐一样,曲子也是经过民间的发展,然后被专业人员加工而形成的。

“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王灼《碧鸡漫志》可见,曲子是始于隋朝,包括一些山歌、巷里歌谣和小曲,在唐朝时期,曲子得到更大发展。

曲子词(曲子的歌词)在这一时期也备受关注,在今后得到延续变为抒情诗。

曲子也可以作为在城市里面流行的歌曲,称之为“小曲”。

内容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歌曲,这种形式是在山歌流入城镇后,经一些人们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

曲子能够在民间广为流传,原因是曲调新颖、节奏欢快、琅琅上口、歌词通俗。

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知识荟萃]

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知识荟萃]
借鉴内容
1
隋唐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的时期, 各种文化艺术在我国文化史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当时的世 界文化领域,也处于领先的地位。隋唐文化所以这样发达,主 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政治的长期稳定,二是社会经济的空前发 展,三是大量吸收融合边疆民族和邻近国家的文化成果。
唐玄宗曾当着诸王面称赞梅妃“吹白玉笛,作《惊 鸿舞》,一座光辉”。
借鉴内容
30
借鉴内容
31
惊鸿舞曾在《甄嬛传》中的第13集 出现。后来在安嫔做冰嬉一舞时, 也略有提到。“惊鸿舞”是《甄嬛 传》的一大看点,也是甄嬛与允礼
爱情的开端。
借鉴内容
32
《唐明皇》这部电视剧的创作人员下了很大功夫在唐代文化的研
《垂手罗》 《乌夜啼》
借鉴内容
18
• 初为霓裳后六幺——古
典舞《绿腰》
《绿腰》又名《六么》,
属唐代歌舞大曲。为女
子独舞,节奏先慢后快,
舞姿轻盈飘逸,以舞长袖
为其特色。是唐代创制
的著名软舞,属唐、宋
大曲的一种,流传甚广
。顾闳中的名画《韩熙
载夜宴图》中就有舞女
王屋山舞《六幺》的场
面。这是中国舞蹈史上
舞者姓名及形象与舞蹈
4、《六幺》、《凉州》、《后庭花》、《水调》、《甘
州借鉴》内容
10
现借鉴藏内容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 骆驼平台上的表演——三彩 骆驼载乐俑
• 1957年出土于西安鲜于庭诲 墓,
• 驼背平台上的乐俑头戴软巾 ,足穿短靴,貌似西域人。
• 中间站立一人为歌唱者。
• 四周坐着4位。一为弹琵琶, 一为吹奏竖笛类乐器者,另 外两个姿态相同,双手抬至 胸部正欲下拍,可能是击鼓 。除琵琶外其它三件乐器均 失。这类演奏形式是丝绸之 路音乐活动的反映。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2)剖析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2)剖析


第五节 记谱着记录、特别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 情况下,记谱法担负着记录、传播和保存音乐信息的重要作用。隋唐时 期的文字谱、减字谱和燕乐半字谱对于推动这一时期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和保存古代音乐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于古谱的深入研究也成为我 们今天了解这一时期音乐具体面貌的重要途径。
第七节 著名音乐家[1]

隋唐时期的音乐家不但数量众多,而且技艺高超,富有文化修养,构成 了我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音乐家群体,名垂青史的著名音乐家不下百人 之数。

万宝常是隋朝的著名乐工,其父万大通原在南朝梁国谋职,梁亡时随
名将王琳北上投奔齐国,后被诛杀。万宝常由是“被配为乐户”。万宝 常自幼“妙达音律,遍工八音”,他作曲时“应手成曲,无所碍滞,见 者莫不惊叹。”在乐器改革方面,“损益乐器,不可胜记。” 是一位音 乐全才。他在音乐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提出了“八十四调”的乐律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适应了汉族音乐与西域音乐交流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古 代音阶调式理论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总结。万宝常一生道路极为坎坷,社 会地位十分卑贱,在“开皇乐议”中始终受到排挤与打击,家境又很贫 困。“宝常贫无子,其妻因其卧疾,遂窃其资物而逃。宝常饥馁,无人 赡遗,竟饿而死。” 万宝常大约死于开皇十一或十二年(约591年), 时年40岁左右。
唐代太常寺,规模更为庞大。“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
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 唐朝全国人口最盛时约 5000 万人,太常寺乐工占到全国人口千分之几,尚未包括社会上各种音乐伎人 在内,这样的惊人比例在封建社会是空前的.唐朝太常寺下面,隶属了“大乐署” 和“鼓吹署”两个机构。大乐署主管对于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管理制度相当 严格。“凡习乐,立师以教,而岁考其师之课业为三等,以上礼部。十年大校, 未成,则十五年而校,以番上下。” 学习音乐标准极高,“得难曲五十以上任供 奉者为业成。” 大乐署的乐工即有 11447 人,它是太常寺所属的主体机构。鼓 吹署则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乃是卤簿与军乐的官署。所谓卤簿,即古 代皇帝、皇后、太子,亲王等外出时在其前后的仪仗队,其规模也在数百人至千 余人不等,它们都属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系统。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

介绍
其 历 史 意 义 不 容 估 。 低 乐 文 化 朝 着 东 西 方 文 明 交 流 的 世 界 性 规 模 展 , 发 性 的 文 化 政 策 , 在 客 观 上 使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的 音 史 潮 流 , 音 乐 文 化 的 发 展 进 入 辉 煌 段 。 开 放 阶 此 , 国 家 的 统 一 成 为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的 主 要 历 自 东 汉 末 年 以 来 长 达 三 个 多 世 纪 的 分 裂 割 据 面 。 局 隋 朝 的 建 立 实 现 了 南 北 的 一 , 结 束 了 从 统
时期音乐
燕乐
燕乐,又称宴乐、讌乐,即宴饮之乐。 “凡祭祀飨食,奏燕乐。” 师》 ——《周礼.春官 钟 《周礼 春官 春官.钟
在周代,郊庙燕射之乐尚无统一名称,至春秋战国,燕 乐和雅乐逐渐分离,各自形成独立的体系。燕乐专指天子及 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雅乐则用于庙堂典礼。 伎 部 九 立 音 ) 伎 部 起 乐 。 ( 乐 多 规 隋 坐 、 部 模 、 部 十 乐 体 唐 伎 部 制 帝 (七 宏 国 和 乐 部 大 的 “立 )和 乐 , 宫 部 二 、 建 廷
说 唱
音乐理论和思想
一、记谱法
1、文字谱 2、减字谱 3、工尺谱 隋唐音乐的记谱法,据目前所保存的资料,主要有古琴字谱和燕乐半 字谱两大系统,均属于音位记谱法的体系。 现今所见古琴记谱法的最早谱式是文字谱,存留的曲谱为唐人手抄本 《碣石调幽兰》。谱前有序,写明为六朝时梁朝丘明 (493—590)的传谱。 丘明卒于隋开皇十年,唐代仍有抄本传世,说明文字谱仍为隋唐间琴人通 用的谱式。由文字谱发展为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一个极为重要的革新, 这一变革是由唐代曹柔完成的。 它用减字笔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 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

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

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公元581——960年)——各个音乐领域的综合发展时期一.社会概况公元前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使魏晋时期以来国家战乱、动荡不安以及大面积分裂的局面得以结束。

至此,人民开始逐步恢复安定的生活状态,从事生产劳动,一切都在顺利进行。

可当时在大一统的表面下还隐藏着许多割据势力战争的暗流,又由于隋炀帝的奢侈、暴政,使得人民对他产生反抗情绪,所以最终使隋炀帝的隋王朝葬送于隋末农民起义中,至此,隋朝灭亡。

公元618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政权,举国欢庆,人民的生产生活、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进入到空前阶段,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和稳定。

特别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期间,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等。

再者,与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大大加深,从而出现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曲子、变文和燕乐等这个时期所特有的艺术结晶。

正因为拥有了丰富的音乐内容和实践经验,所以在乐律和乐谱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新的进展,公尺谱和琴曲减字谱等。

在乐器和器乐方面,对其演奏技术的变革和创新也成为当时的一个亮点。

根据等级制度,创建了一系列的音乐机构,分担着不同的任务。

安史之乱过后,统治阶级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一些有着现实主义思想的文学家和理论随之诞生。

二.曲子、变文和燕乐l 曲子与魏晋时期的相和歌和清商乐一样,曲子也是经过民间的发展,然后被专业人员加工而形成的。

“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王灼《碧鸡漫志》可见,曲子是始于隋朝,包括一些山歌、巷里歌谣和小曲,在唐朝时期,曲子得到更大发展。

曲子词(曲子的歌词)在这一时期也备受关注,在今后得到延续变为抒情诗。

曲子也可以作为在城市里面流行的歌曲,称之为“小曲”。

内容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歌曲,这种形式是在山歌流入城镇后,经一些人们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

曲子能够在民间广为流传,原因是曲调新颖、节奏欢快、琅琅上口、歌词通俗。

魏晋南北朝音乐的发展对于隋唐音乐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音乐的发展对于隋唐音乐的影响

等几个方面。
和西域舞蹈有一定的联系,很多的诗歌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文
一、音乐理论研究对隋唐音乐的影响
化重要部分。同时,与苏袛婆音乐联系非常紧密的还有郑泽对音
实际上,我国古代先民就已经开始和邻近国家进行经济文化 乐观念的记录,成为音乐发最重要的推动力。苏袛婆作为魏晋南
等各方面的交往,具体内容缺乏可靠记载,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 北朝时期宫廷音乐的杰出代表人物,在那样一个动荡、分裂的时
系起来,冲破了单一宫廷舞表现形式,为唐朝胡乐的产生奠定了 开放的、传播和吸收共存、对外交流最为活跃的时期。该时期,中
基础。更重要的一点是,随着南北交流日趋频繁,南北音乐的融 国与周边各国有着密切往来关系,这为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奠
合,让音乐的表现形式变得更加丰富,从而推动了我国古典名著 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中外音乐交流史上合作的高潮时
126
期,这一时期,西域文化大规模向中原地区迈进,和汉族音乐交流 响下发展起来的。随后,受到北方民族向南迁徙的影响,鼓吹乐也
融合,才使得中国音乐文化基础得以巩固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 陆续步入到南方地区,并和当地音乐融合在了一起,从而构成极
期音乐的最初融合地集中在西凉、西域地区。主要的音乐包含了 具南方特点音乐类型,被广大统治者所喜爱。经过进一步完善之
化,后世的宋词、元曲更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宫调的 时期的音乐逐渐凸显出来。从苏袛婆音乐的创作情感来看,主要
创立于使用为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古代 是通过各类乐器的重合将音乐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给音乐赋
音乐的持续、稳定发展。苏袛婆是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杰出人物, 予了更深的内涵,更是音乐发展中审美与世界观的集中表现。在
间苏袛婆所创造的五弦琵琶依然焕发着生机和活力,即使经历了 样,正是在那样一个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苏袛婆才进行了音乐

隋唐五代音乐(公元581~960年)

隋唐五代音乐(公元581~960年)

法 曲
• 唐代大型丝竹乐的演奏形式,因用于佛教
法会得名。可能是一种纯器乐演奏形式。 同一作品,如《霓裳羽衣曲》有“大曲” 和“法曲”不同形式之区分。 “玄宗既知 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 教于梨园。”(《新唐书· 礼乐志》)“法 曲”是我国器乐合奏艺术高度发展的时代 产物。
《阳关三叠》
• 减字谱:唐代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
革新创造的一种古琴记谱法。即用减笔字 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 位上以及弹奏手法的标记,又称“音位谱” 或“手法谱”。 • 管色谱:属于唐代燕乐半字谱体系,是一 种用于笛子、筚篥、笙等吹管乐器的记谱 法。但是唐代的“管色谱”国内未见曲谱 实例。一般认为,它是宋代俗字谱的前身。
后、太子、亲王出行时的仪仗队。鼓吹署 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 仪活动。
音乐机构
• 教坊和梨园是由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 • 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 • 梨园是专习法曲、专搞器乐的组织。梨园
集中了全国一流的器乐人才,又称“皇帝 梨园弟子”。
燕乐大曲
• 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含有
宫廷音乐
• 隋朝用国名和地名作为宫廷燕乐乐部的名
称。 • 隋“七部乐”:国伎(即西凉伎)、清商 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 文康伎(即礼毕) • 隋“九部乐”:增加康国伎、疏勒伎
• 唐初沿袭隋代旧制 • 唐“九部乐”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废除
礼毕,将“讌乐”列为诸部之首。 • 唐“十部乐”:贞观十六年,增加“高昌 伎”。 • 隋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保留了各个地区、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歌舞 特色。
《淮南子》载:“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 十音。”《礼运》亦载:“五声六律十二管,还 相为宫也。”这是我国古代关于五音十二律“旋 相为宫”可得六十调的最初记载。 五旦七调:龟兹音乐家苏祗婆传入的龟兹宫调理 论。一般解释,“五旦七声”即在五种不同调高 (旦)上,各按七声音阶构成七种调式。每旦七 调,“五旦”共得三十五调(调式)。

隋唐弹拨乐器箜篌艺术特征初探

隋唐弹拨乐器箜篌艺术特征初探

隋唐弹拨乐器箜篌艺术特征初探【摘要】隋唐时期的箜篌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弹拨乐器,其艺术特征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本文将从箜篌的起源和发展、制作工艺、在隋唐时期的地位和作用、音乐形式和特点以及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分析箜篌在隋唐时期的独特韵味和重要性,可以进一步了解箜篌在后世音乐文化中的影响。

箜篌不仅是一种音乐乐器,在文学创作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凸显了其与文学艺术的紧密联系。

隋唐弹拨乐器箜篌的艺术魅力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印记,对后世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对箜篌艺术特征的初步探究,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瑰宝。

【关键词】隋唐弹拨乐器箜篌、艺术特征、起源、发展、制作工艺、地位、作用、音乐形式、特点、文学艺术、表现、独特魅力、重要性、影响1. 引言1.1 隋唐弹拨乐器箜篌艺术特征初探箜篌是一种古代的弹拨乐器,在隋唐时期尤为盛行。

它的音色清亮悦耳,曲调优美动人,被誉为“天上箜篌”。

箜篌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在音乐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在文学艺术中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箜篌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

它广泛应用于宫廷音乐、庙堂礼仪、文人雅集等场合,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箜篌在隋唐时期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高雅的艺术品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对隋唐弹拨乐器箜篌的艺术特征进行初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古老乐器的起源、制作工艺、地位和作用,以及其音乐形式、特点和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方式。

从而进一步认识箜篌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在隋唐时期对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和对后世音乐文化的深远影响。

箜篌艺术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古代音乐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2. 正文2.1 箜篌的起源和发展箜篌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起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

据传说,箜篌最初是由蚩尤创造,后来演变为一种乐器。

浅析隋唐时期中原音乐文化的鲜卑因素

浅析隋唐时期中原音乐文化的鲜卑因素

浅析隋唐时期中原音乐文化的鲜卑因素作者:***来源:《美与时代·下》2022年第03期摘要:隋唐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统一的盛世,其文化中包含了许多除汉族外其他民族的成分。

鲜卑民族统治中原一百多年,与隋唐政权具有很深的渊源,对隋唐时期的中原文化包括音乐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隋唐时期中原音乐文化的鲜卑因素研究从鲜卑文化对中原文化产生的影响的原因出发,探讨了中原音乐文化中的鲜卑因素,有利于具体把握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的成分,构建多元民族文化观。

关键词:鲜卑;中原;音乐文化;隋唐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师范大学科研创新计划项目(2020XKT738)研究成果。

从地理分布上来讲,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份的部分地区。

从文化分区来说,中原是汉族的主要生活地域,隋唐时期的中原文化也主要是指汉族人占大多数的隋唐时期的汉族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其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曾经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中华文化的发展史,其实是一部多民族文化的发展史。

中华民族历来视文化为安身立命之本。

音乐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为重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对民族总体文化观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隋唐作为历经百年战乱分裂而后统一的大帝国,具有开放包容、广而纳之的胸怀和气魄,从而形成了自上古以来文化史的巅峰,音乐文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若是没有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参与和贡献,隋唐音乐文化也就失去了重要的一环,色彩也会暗淡许多。

因此,在这里探讨鲜卑文化对于隋唐时期中原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其成分和构成因素,对于我国多元民族文化观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鲜卑对中原文化产生影响的原因“鲜卑族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

鲜卑民族历史跨度之长,可以上溯到西汉武帝年间,它在历史舞台的活跃囊括三国后期至隋朝建立这一段历史时期。

论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时代特征与演唱风格

论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时代特征与演唱风格

益和满足享乐的愿望。

(三)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特征的形成发展1、周王朝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雏形(1)周朝音乐机构对艺术歌曲的影响。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王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宫廷的音乐机构“春官”,归“大司乐”领导,设置有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个方面。

“春官”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和第一所音乐学校,其中“大司乐”的职能之一就是实施音乐教育,以礼乐教育为其主体。

其中,以古代诗词开始创作艺术歌曲已见雏形,并有作品的演唱。

其演唱的诗歌内容多为反映爱情生活、旅途生活、婚姻关系、劳动生活和宴饮祝颂等,主要伴奏乐器为琴、瑟、箫、埙、编钟等古乐器。

比如《关雎》《葛覃》等,这些歌曲均以古诗词与抒情音乐相融合,多以“吟唱”为主,具有典型的艺术歌曲特征。

(2)春秋战国时期艺术歌曲的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和《楚辞》为古代艺术歌曲的创作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中的歌曲虽然以民歌居多,艺术歌曲也独占舞台一角。

最为显著的是贵族文人通过对民间歌曲采集提炼创作而成,发自贵族对民间歌曲的理解和抒怀,所用语汇丰富,在心理和形象的刻画方面比较深刻,往往篇幅较长,多反映对人民的同情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其创作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

《九歌》就是当时为祭祀而创作声乐套曲,其歌词就来源于伟大诗人屈原的诗歌集子《楚辞》,绝大多数属于恋歌。

无论是这一时期的“国风”,还是汉代的“相和歌”,北魏至隋唐的“清商乐”,宋代的“唱赚”,明、清以来的“小调”“小曲”,都表现出了从简单民歌到相当艺术歌曲的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在古代艺术歌曲的典故中,公元前第三世纪中,屈原的学生宋玉曾对楚襄王讲讲几种歌曲的例子,其中有群众都能参加进去一同歌唱的民歌,能演唱艺术歌曲的也有只有少数有着高度修养的歌唱家和专业歌手。

讲到艺术歌曲的时候,宋玉曾有:引用第二度音,刻画第六度音夹杂运用流动的第五度音的说法。

唐代音乐的特点有哪些特征

唐代音乐的特点有哪些特征

唐代音乐的特点有哪些特征唐代音乐的特点有哪些特征隋唐乐舞受到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唐代音乐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唐代音乐的特点①气势恢弘②风格多样③优美和谐④铿锵热烈隋唐乐舞的特色1.隋唐五代时期的乐舞文化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多样性。

西域和周边邻国的的舞蹈纷纷传入中国,并与中原的舞蹈融合,形成了唐代乐舞的繁荣景象。

2.隋唐五代时期的乐舞文化的特色还表现在普遍性上。

一代暴君隋炀帝在乐舞文化上却是颇有造诣,精通音律,擅长歌舞。

一代圣祖唐太宗也在融会各民族乐舞文化的基础上编创了宏大的唐代大型乐舞《秦王破阵曲》,而名曲《霓裳羽衣舞》也是唐代宫廷统治者编创的传世佳作,在唐代的宫廷舞台上,无论是唐明皇、武则天还是杨贵妃都是精通乐舞的高手,在当时的王室和贵族阶层,乐舞文化已经成了必修课。

在统治者的极力推崇下,隋唐五代的乐舞文化蓬勃的发展起来。

3 .隋唐五代时期的乐舞文化对周边地区其他文化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韩国派遣的谴唐使都曾专门学习过中国的乐舞文化,并在本国传播发展。

而乐舞文化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为雕刻绘画艺术提供了新的鲜活的文艺素材,例如敦煌壁画上《胡旋舞》。

隋唐乐舞的影响隋唐五代时期的乐舞文化对周边地区其他文化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隋唐五代时期,乐舞文化不仅作为宫廷和民间的娱乐活动,还广泛深入地参与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本韩国派遣的谴唐使都曾专门学习过中国的乐舞文化,并在本国传播发展。

而乐舞文化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为雕刻绘画艺术提供了新的鲜活的文艺素材,使当时的绘画、雕刻艺术也变得更加的生动多彩,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乐舞艺术被隋唐五代的各族艺术家以传神的笔触描绘勾勒在宣纸上、岩壁中、墓穴里,甚至轻薄柔软的绢纱上。

可以说乐舞文化带动了整个隋唐五代时期文化艺术的大发展,为我国封建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