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do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690c363561252d380eb6e87.png)
能量变化关系 , 发展思维迁移 能力 ; 定量分 析某个具体 生态系统 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 , 培养分 析 、 综合 和推 理等思维能力 。 2 3 情感 态度 与价值 观 目标 . 通过 讨论研究 生态 系 统 能量 流 动 的意 义 , 树立 “ 与 自然 ” 人 和谐 相 处 的 观 点。
动物 的选 择性采食 、 掘土挖 洞、 践踏 等 因素 的影 响 , 导 致 群落 中植 被在水 平方 向上 出现复 杂的镶嵌 性 ; 时 从
间上看 , 群落 受 时间 节律 ( 如昼 夜 节律 、 节节律 ) 季 的 影响 , 群落结构表现 出随时 间而有 明显 变化的特征 , 如
一
时 , 中对第一课 时设计如下 : 其
2 教学 目标
些玉米。以下哪种 生存策略能够让你维持更 长 的时
间以等待救援 ?A 先吃鸡 , 吃玉米 ; 、 、 再 B 先吃玉 米 , 同
2 1 知识 目标 _
了解生态 系统水平 能量流动 的概念 ;
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 , 吃鸡下 的蛋 , 最后 吃鸡。在学生 讨论后 , 教师对学生的 回答暂不予评价 , 而是故作神秘
气 的污染 ; 家用 电器产 生 的电磁 污染 、 噪声污 染 ; 房 厨 油烟 、 香烟烟雾 污染 ; 和宠物本身通过 呼吸道、 人 皮肤 、
汗腺排出的大量污染 物、 病菌 ; 对室 内空气 的污染 尘螨 等 ) 如何检测 空气 中甲醛污 染? 目前 检 测空气 中 甲 ② 醛污染有哪些方 法?除 了化 学方法检 测 以外 , 否采 能 用生物检测?在查 阅有 关资料 的基础 上 , 尝试 用 发芽
的植物种子进行检测 , 通过对几 十种植物种 子的试验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49a3a1b4431b90d6c85c78e.png)
这些都是本节 内容的基础 ,在 教学 中要 紧 遍性 。展示“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 ”指 是否还符合能量金 字塔 ?指 出能量金 字塔 , 紧依托 这些知识 。 二 、 学 目标 和重 点 、 点 教 难
1 学 目标 . 教
: : 出 “ 像这样生态 系统 中能量 的输入、 传递 和 和数 量 金 字 塔 是 不 矛 盾 的 。 散失 的 过程 ,就称 为 生 态 系统 的 能量 流 ( ) 能量 流动 的原理 , 释 谚语 “ 2用 解 一
1 . 教材分析 本节 内容包括生态系统中 用上一节课 学习 的“ 食物链 和食 物网” 知识 能量 流动 的过程 和 能量 流 动 的特 点 两部 外 , : 还要学习生态系统 中的能量流动的知识 。
分 。本节课 以“ 生态系统 的结构 ” 为基 础 , : 直 由此引出本节课题“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 - ・
提 出问题 :1能 量能 够逆 向流动 、 () 循
提高教学 的实效性 , 使课改 : 在一 课堂充满活力 , 更长 的时问来等待救 援 : 先吃 鸡 , A. 再吃玉 能量金字塔。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 , 理念得到落实 。 营养 级越多 , 在能量 流动过 米 ;. B先吃玉米 , 同时用 一部分玉米 喂鸡 , 个生态 系统中 , 吃 作者 单位 : 东省佛 山市南 海 区桂城 广 : 中消耗 的能量就越多 。( ) 程 4 讨论 : 次 围 再 鸡产下 的蛋 , 最后吃鸡 。让学生讨论选择并
-
动 ” 。
J
: () 1认知 目标 : 了解 生态 系统 能量流 ① : 动的概念 。②分析生态 系统能量 流动的过 程和特 点。
・
3能量流动的过程 阅读教材 P 4 . 9, 分 析 提 问 : 1生 态 系 统 中能 量 流 动 的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82aa0652ea551810a687a0.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理解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学会分析、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并学会应用“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生态系统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渠道和数量的分析,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2.站在生态道德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准备.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工具:《随堂优化》学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量流动概念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时间3分钟):1、能量是如何“输入”生态系统的?2、能量“传递”的途径是什么?3、能量是通过什么方式“散失”的?和散失。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时间3分钟):二、能量流动的过程以“草→兔子→老鹰”的食物链为例子,说出食物链中各生物所属营养级,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成分。
回忆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请学生回答1、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过程教师:以食物链中以“生产者”为例,分析该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和去路。
提问:1、小草的能量来自哪里?2、照射在草地上的太阳能如何被小草吸收?这些能量都被小草吸收了吗?3、小草吸收了太阳能后,这些能量有哪些去向?总结:多媒体课件演示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示意图学生讨论回答1、固定的太阳能2、光合作用,1%左右。
3、通过呼吸作用散失;被分解者利用(最终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散失能量);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2、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提问:4、兔子把草吃进肚子里,草中的能量都被兔子吸收了吗?5、兔子吸收了能量后,这些能量有哪些去向?归纳:【PPT】食物链整体的能量流动图。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823be0a0740be1e650e9a2e.png)
3 2 温故 知新 , . 建立 能量流动 的概 念 中 教 师 出示 问
2 2 能力 通 过引导 学生 讨论 分析 生态 系统 中某个 .
多数 学生认 为 , 结果 的不 一致 主要 原 因可 能是计 数误 差造成 的。因为这 种水 蚤 的心跳 很 快 , 每分 钟有
题情境 : 在已学过 的生 物学知 识中与能量 相 关 的 概 ①
低血脂 , 等等 , 求学生读这些报道 时用批判性 的思维 要
来质疑 , 对别人 的研究工作提 出困惑 , 特别是对 于 医药 领域的研究工作 。 学生 围绕论 文 讨论 的 问题 就像 井 喷一样 冒 出来 : 这个实验是谁 做 的?是谁支持 的这 项研究 ?文 中提 到 的项 目有 多少 做过测试 ?测试是在人 身上还 是动物 身
念, 以能量流经第 二营 养级示 意 图来 探讨 能 量在 该 营 养级 能量 的输 入和流 出 的途径 , 加深 对 能量 流动 过 程
落在荒岛上 , 里除 了能饮用 的水 以外 , 那 几乎 没有任何 食物 。你 随身 尚存 的食 物只有 1只母 鸡 和 1 k 玉 米 , 5g
你会选择 怎样 的生存策 略以维 持更长的时 间来等待救
1 教 材 分 析 与 设 计 思 路
体和种群 的能量 流 动情况 , 养学生 分析 、 理 、 纳 培 推 归
人 教版高 中《 生物 》 必修 3 第五章 “ ( ) 生态 系统及
其稳定性 ” 中2课 时, 设计第一 课时完成生态 系统 中能量 流动 的过程 、 能 量流动 的特点两 部分 。这部分 内容与 细 胞 呼吸 、 光合
上?用什么动 物来做 的?符合结论 的实验成 功率百 分 比是多少 ?实验是怎样进行 的?这些 实验经 过盲试 或 双盲实 验 么 ?这 些 实 验 能 在其 他 实 验 室重 复 么 ?等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do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doc](https://img.taocdn.com/s3/m/b935c47c5f0e7cd18425368a.png)
第五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设计理念本节课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构建模型的教学模式,从“如何在校园中设计一个景观池塘?”引入,贴近生活,充分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导入正课后,首先介绍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和他研究的赛达伯格湖,将赛达伯格湖的食物链(网)简化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作为本节课的探究载体。
其次,再介绍分析能量流动的基本思路。
然后,让学生按照这个基本思路,分析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向。
最后,理解并归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概念,根据能量流动的过程示意图对能量流动的特点形成定性认识,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在整个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通过构建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来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归纳出能量流动的概念。
从根本上把老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二、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点内容。
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与必修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建立联系,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稳定性的学习,并且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过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和“人类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三个方面来阐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问题。
本节安排两个课时,这节课完成第一课时,内容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往往是看了教材好像懂了,但真正理解和应用起来却又存在一定的问题。
若采用传统的讲述法教学,学生既掌握不了知识,也会觉得很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第一节课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第一节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186ff2a76c66137ee06199f.png)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第一节课教学设计
吴忠高级中学杨春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运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分析有关问题并得出正确结论 2、在分析材料时能运用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以及各营养级之间能量变化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2、学会分析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并学会运用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3、通过生态系统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渠道和数量分析,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准备。
二、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四、教具:课件教学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思路:激趣(引题)—谈话学习能量流动过程—讨论学习能量流动特点—探讨意义
七、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这一节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复杂性的内容演变成简单易懂的内容。
加以课件教学,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观察能力有所提高,同时教师的适当总结,也使他们对知识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3863964551810a6f4248613.png)
找出关键词, 并着手分析
创设情景:展示喜羊羊与灰太狼在青青草 原上追逐的画面。 活动:让学生写出画面中所存在的食物链 (独立完成后交流并表达)
建构食物链
活动:请同学们自学书中 94 页的内容,分 小组(草群,羊群,狼群),研究每个营 养级的能量流动(输入、传递、转化、散 失)过程。 (讨论过后每个小组派一个同学到黑板上 写出相应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过程) 提示: 输入: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5 分 钟)
1、情景引入:假设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一 样,被流落到不毛荒岛,岛上有水,但是 没有可食用的食物,你随身只有一直母 鸡、15 千克的玉米。为了能维持更长的时 间来等待救援你会选择?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一部分玉米喂鸡,吃 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让学生站在鲁滨逊的角度去思考,作出 选择,接着再展示出鲁宾逊的选择,他要 先吃鸡,再吃玉米。可是他的这个选择得 到了老母鸡的抗议,请同学们分析这两条
二、学生特征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必修 1 和必修 2 的基础知识,对于生物学 科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相关知识储备量相关问题的分析经验,所以可以更多的让学生自主 完成相关内容,但是学生对于生态系统这个宏观概念相关知识的理解还不够到位,需要教 师逐步进行引导。 三、教学目标: 本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时 1,所对应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是: 1、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具体表现在: (1)让学生尝试通过已学知识:建构食物链 (2)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学课本:研究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过程 (3)让学生尝试通过分组讨论:构建能量流动物理模型 (4)让学生尝试通过实例分析:总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_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_第1课时_的教学设计
![_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_第1课时_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b022e0252ea551810a6872d.png)
18生物学通报2012年第47卷第12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黄志坚(武汉市第一中学湖北武汉430024)摘要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教师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引导学生借助模型建构的方法自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系统分析,在建构中实现行为与思维的统一,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建构系统分析中国图书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C1教学分析1.1教材分析《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生物3:稳态与环境”模块有助于学生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可见,系统分析的方法是必修3科学方法的侧重点之一[1,2]。
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3》第5章共有5节内容,本课是第2节的教学内容,该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它既以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又与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紧密联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为第2节的第1课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通过学习建构模型的方法深入理解并系统分析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及其特点,为第2课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和应用的学习打下基础。
1.2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必修1和必修2的2个模块,对于模型建构的生物科学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学生在第1节已经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对于能量流动已有所了解,教师在学生进行能量流动模型建构时只需创设情境,并适当引导即可;但是高中生对能量流动进行系统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难度较大,可在学生自主完成模型建构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完成对能量流动的系统分析,通过学生分组互助建构模型并逐步让学生学会分析方法。
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概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1a93d01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b.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思路对这一节的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的是讲授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
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完全达到教学目的。
本人对这一节的教学设计采用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新的教学模式下设计教学方案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高中学生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展开教学。
本节的引入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用“问题探讨”的素材展开能量流动的过程的学习。
在学习能量流动的特点之前,讨论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再以林德曼的研究为资料进行分析。
最后,通过“思考与讨论”,探讨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量之一。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体会研究人员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提出问题:(1)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什么?(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是什么?讲评: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3dd4de643323968001c9206.png)
第五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和教学方法本节课的内容,根据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第一节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对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理解,对能量流动也有感性认识,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构建模型,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推理、分析和归纳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得出能量流动的概念,建立系统观、物质与能量观;2.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通过分析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的变化情况及能量流动过程图解,培养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和特点2.教学难点: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和去向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置情境引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知道了生物和无机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请大家回顾一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哪些?基于食物链和食物网这样的结构,有机物会逐级传递下去,那么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会依次传递下去吗?思考回答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初步思考,以此引出课堂主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展示】情境1和2的视频【设疑】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和特点是怎么样的?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一下阅读资料,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学习任务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的模型构建【展示】草、羊和狼1. 写出上图所涉及的食物链;2. 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每个角色阐述自己是谁,处于第几营养级,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哪里?最后又去了哪里?第一步:构建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模型(1)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去路有哪些?第二步:构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模型第三步:构建能量流经多个营养级的模型(一来三去)教师完善补充。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二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二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b77dcb98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0.png)
第三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年级:高二年级科目:生物学主备人:授课人:课题第三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素养目标知识目标1、阐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说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能力目标通过依次对不同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分析,建构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般模型,提高学生的知识归纳、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荒岛如何生存更久策略的分析,使学生明确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使能量最有益的部分流向人类,加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荒岛求生”思考:选择哪种策略能获得更多的能量等待救援?引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能量流动【新课讲授】展示能量流动的概念问题:输入生态系统的的能量来源是什么?沿着什么渠道进行传递?以什么形式传递?最终以什么形式散失?教师:对于一株玉米而言,其生存所需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引导学生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思考:一个玉米种群能量的来源与去路也是如此吗?学生回答,并说出选择某种策略的理由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学习,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搭建知识框架。
来源: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去路:呼吸作用散失+体内储存教学过程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以什么为单位进行研究呢?使学生明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以营养级为单位进行研究(个体误差太大、种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建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模型活动1:阅读教材P55 一、二段内容,建构生产者能量流动的模型。
活动2:建构初级消费者能量流动的来源和最终去向的模型摄入量与同化量有什么区别呢?图解—形象理解思考:处于食物链每个环节的生物,其同化量都有三个最终去向吗?建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般模型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答案。
能量流经最高级营养级无“流入下一营养级”去向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问:1、在食物链中流动的能量是同化量还是摄入量?2、每个箭头及箭头的方向、大小、菱形方块的大小代表什么含义?3、流经某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否再回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来?为什么?4、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流动的方向能否逆转?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特点: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①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分析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思考:1、未利用的能量代表着什么?2、“62.8”代表的是植食性动物的摄入量还是同化量?3、流向分解者的“12.5”包含了几部分的能量?系列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模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bacf108b8f67c1cfbd6b82d.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问题导读评价单及答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问题解决评价单及答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问题拓展评价单及答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问题导读-评价单设计人:李芳审核人:丁鹏举序号:5201班级:组名:姓名:时间:2013.11.15 学习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理解并应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体会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对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养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学法指导: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时,首先要全面理解“能量流动”,注意搞清楚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能量流动的源头;(2)与能量输入相关的生理过程、能量输入的总值;(3)能量传递的途径、分布、传递效率、传递特点;(4)能量散失的形式;(5)能量在流动中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应认识到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系统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从而理解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其次,定量分析是研究能量流动规律的关键,学习时,要掌握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能够结合某一条具体的食物链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计算出“能量的传递效率”。
另外,本节教材中示意图较多,学习时要正确理解教材中表达不同内容的图表(如要正确理解金字塔形状的象征含义、每一台阶的含义),进而学会运用适当的表达形式准确描述一些生物学现象。
知识回顾:下图A、B、C、D代表生物体内的某种生理过程、物质、能量形式→散失光能 A 植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请填写A代表_______、B代表_________、C代表 ________、D代表_________ 情景引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俗语中暗示了一条食物链,你能正确说出其中的食物链吗?物质是能量的载体,食物链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各个营养级都需要能量,你能说出各个营养级的来源和去路吗?预习评价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和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f50a1115acfa1c7aa00cc88.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董利彩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将获得生物学模型的基本知识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在内容标准或活动建议部分做了具体的规定。
模型建构不仅要做,而且要在做中有概念的形成和理解,更要在做中体验、思维和创造。
另外,教材中几乎每章的自我检测都有画概念图的题,可见对概念图的重视。
本节课借助建构概念模型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系统分析,在建构中实现行为与思想的统一。
2.设计特色“分解与合并模型建构法”,使学生在建构中实现行为与思想的统一。
本节课先用分解法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的模型,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最后化繁为简,用合并法建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模型,学生在模型建构过程中理解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该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本节课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联系,又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紧密联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通过学习建构概念图的方法深入理解并系统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为第二课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和实践意义与应用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概述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学生真正学会利用教材,从教材中获取信息,并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2)通过对能量流动过程进行模型建构,学生真正理解并熟练运用概念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难点:能量流动过程的模型建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838f21c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b1.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黄志坚
【期刊名称】《生物学通报》
【年(卷),期】2012(47)12
【摘要】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教师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引导学生借助模型建构的方法自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系统分析,在建构中实现行为与思维的统一,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黄志坚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一中学湖北武汉4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91
【相关文献】
1.基于“概念模型”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J], 郑美婷; 韦红群; 韦朝满
2.基于科学史和系统论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J], 朱靖
3.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J], 岑海江
4.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为例 [J], 薛梓瑜;曹佳琪
5.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J], 毕文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1课时+示范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1课时+示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364303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59.png)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能量流经第一第二营养级的分析,简述如何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2.通过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概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教学难点】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活动】教师展示课件漫画,引入教材第54页“问题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用捕食关系分析2种生存策略的不同之处。
回顾复习,建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的联系,引出能量流动的分析。
【学生活动】绘制两种生存策略的食物关系简图。
提示:【设计意图】设计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导入,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欲求其明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愿望。
【新知讲解】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教师活动】教师利用图1提出问题:1.在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中与能量相关的概念有哪些?2.图中A、B分别代表什么生理过程?3.C、D分别代表什么形式的能量?4.A、B过程分别发生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学生活动】根据概念图回忆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能量相关。
因此A为光合作用,B为呼吸作用,C为热能,D为ATP。
A发生在叶绿体中,B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图的观察和对问题的思考、回答,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初步建构与“能量流动”相关的概念:能量输入、储存、转化和散失等,从而为后续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小结】➢能量流动的定义: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的输入:太阳能➢能量的传递:(留有疑问)➢能量的转化:(留有疑问)➢能量的散失:热能二、研究能量流动的基本思路【教师活动】教师引导: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完成了能量的输入并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又通过细胞呼吸使部分能量散失。
请同学们联系身边熟悉的生物或自身,思考:除绿色植物外,其他生物个体的生命活动中是否也存在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呢?你能以图解的形式在个体水平说明能量变化的途径吗?教师随即通过复习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引导学生从个体水平迁移到种群水平进行能量流动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构建模型的教学模式,从“如何在校园中设计一个景观池塘?”引入,贴近生活,充分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导入正课后,首先介绍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和他研究的赛达伯格湖,将赛达伯格湖的食物链(网)简化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作为本节课的探究载体。
其次,再介绍分析能量流动的基本思路。
然后,让学生按照这个基本思路,分析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向。
最后,理解并归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概念,根据能量流动的过程示意图对能量流动的特点形成定性认识,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在整个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通过构建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来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归纳出能量流动的概念。
从根本上把老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二、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点内容。
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与必修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建立联系,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稳定性的学习,并且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过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和“人类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三个方面来阐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问题。
本节安排两个课时,这节课完成第一课时,内容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往往是看了教材好像懂了,但真正理解和应用起来却又存在一定的问题。
若采用传统的讲述法教学,学生既掌握不了知识,也会觉得很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构建模
型,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轻松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推理、想象、探究、分析和归纳等各方面的能力。
学生拥有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能解决学习上问题,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会少走很多弯路。
四、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得出能量流动的概念,建立系统观、物质与能量观;
【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通过分析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的变化情况及能量流动过程图解,培养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形成学以致用关注生产生活的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和去向
2.重难点突破策略:
(1)通过课前预习学案,让学生复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的结构,查阅本节课难点“同化作用”,并且预习本节课,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做好准备。
(2)上课前发给学生课堂导学案,在讲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
(3)通过建构主义教学法,让学生主动建构能量流动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通过小组内和小组间的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以及教师的修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建构模型的重要性。
(4)通过设置几个练习巩固反馈,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六、课型与课时安排
本节课为新课,安排1课时。
七、教学工具
多媒体、导学案、相关活动教具。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设置情境引入新课【展示】景观池塘
【设疑】如果学校
给了一块
地,如何
设计一个
景观池
塘?
思考与讨论:
水、鱼、泥鳅、假山……
引起学生的兴
趣,引导初步思
考,但不深入讨
论。
以此引出课
堂主题:生态系
统中的能量流动
学习能量在流经各营养级的来源和
去向【讲解】
美国生态学家林德
曼和他研究的赛达
伯格湖。
将赛达伯
格湖的食物链(网)
简化为“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次级
消费者”。
介绍分析能量流
动的基本思路。
【设问】
生态系统的能量
流动是指生态系
统中能量
的、
( 、)和
学生回答:
输入、储存、散失
通过介绍科学家
和科学史,加深
学生对生物学科
历史的了解,拉
近学生与科学家
的距离。
给出一条具体的
食物链作为本节
课的探究载体。
使学生了解科学
研究的一般方法
并学会应用。
初步归纳能量流
动的概念。
的过程。
【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P94,回答:1.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哪里?
2.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都被它们吸收了吗?
【合作探究1】
生产者吸收了太阳能后,这些能量有哪些去向?
【自主学习2】阅读课本94页,图5-6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填写下图。
学生回答:
1.太阳能
2.没有,生产者固定的
太阳能
学生参考分析能量流动
的基本思路,构建能量流
经第一营养级的概念模
型:
学生填写:
同化
生长发育繁殖
学生通过应用能
量流动的概念
图,构建能量流
经第一营养级的
概念模型,掌握
模型构建的方
法。
学生初步了解能
量流经第二营养
级的过程
通过具体事例,
同化量=
摄入量-
【合作探究2】 1.按照同化量去向,“拆分”纸片,构建初级消费者同化量去向的物理模型;
2.“回拼”纸片:比较大小。
“思考与讨论”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归纳以下两个重要等式: 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 自身的 =呼吸作用散失+ + 被次级消费者摄入
粪便量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构建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的物理模型
学生继续利用材料,将同化量的三个去向,按原路拼回,比较材料的大小
学生:
生长、发育和繁殖 被分解者利用
扫清本节难点: 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学生通过应用手中的材料,构建
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的物理模型 ,掌握物理模型构建的方法。
通过对纸片的
“拆分”和“回拼”,
熟悉能量的来源和去向,并体会能量守恒定律。
应用能量守恒定律,训练学生较为严谨的表述, 掌握能量在流经各营养级的来源和去向
归纳能量流动的过程和概念,定性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自主学习3】 阅读课本94页,图5-7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完成下图:
学生: 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呼吸作用
归纳能量流动的
过程。
从图中观察能量流动的特点(定性)
、。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 、 、 和 散失 的过程。
【小结】
能量流动的概念 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量流动特点
回答【导入】讨论设计景观池塘的方案。
【巩固反馈】
学生: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学生: 传递、转化
学生继续本节课开始时
的讨论,植物多,消费者少,有分解者。
但是不知如何分配具体比例?
定性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最终归纳能量流动的概念。
。
总结本节课内容 引出下一节课,能量流动的特点。
九、板书设计
5.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与概念
1. 概念:输入、 、散失
2. 过程:
十、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构建模型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重难点,回顾总结,通过谈论引出下节课内容,最后巩固反馈,检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背景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