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教学设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一、引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掌握这一概念对于理解生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教学设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探讨教学设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动态过程;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转化和传递原理;理解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和能量流动路径;掌握能量金字塔的绘制步骤和应用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介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生态学中的能量单位;讲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转化和传递规律,包括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食物的生产和消费、能量的捕获和释放等。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和能量流动路径通过生物调查和观察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对于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的作用;分析不同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路径,让学生明白食物链和食物网如何构建和维持生态平衡。
3.能量金字塔的绘制和应用讲解能量金字塔的概念和构建步骤;通过案例分析,教授学生如何利用能量金字塔来分析和研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能量转化过程;引导学生探索能量金字塔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动态过程;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重要概念和关键词。
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调查和观察,通过实际操作来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转化和传递规律;让学生亲自绘制能量金字塔,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案例分析以真实的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不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路径,让学生从实例中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能量转化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阐明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树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2、教学难点(1)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的去向分析。
(2)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段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视频,如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吃草,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引发学生对生物之间能量传递的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二)新课讲授1、能量流动的概念教师讲解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强调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2、能量流动的过程(1)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展示生产者(草)、初级消费者(食草动物)、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之间的关系。
(2)教师逐步分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3)初级消费者通过捕食生产者获取有机物中的能量,同时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部分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则被储存下来。
(4)次级消费者捕食初级消费者,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传递。
3、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结合能量流动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能量为什么不能逆向流动。
通过讲解热力学第二定律,让学生明白能量在转化过程中具有方向性,只能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
高中生物能量流动教案
高中生物能量流动教案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生物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解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生物能量流动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生物能量来源:太阳能2. 生物能量流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 光合作用:植物如何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以产生能量4. 呼吸作用:生物如何利用氧气和有机分子进行呼吸以释放能量5. 营养金字塔: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生物能量流动教学活动:1. 观察实验:利用一些植物叶片进行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叶片在光照下释放氧气的过程,并解释这是光合作用的结果。
2. 实验演示: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氧气与有机分子的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并引导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3. 讨论与解释:引导学生讨论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种生物之间能量流动的关系,帮助他们理解生物能量流动的曲径。
4. 小组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和研究一些其他生物能量流动的实例,例如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和食物网中的生态平衡等。
评估方式: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观察实验和实验演示的结果及解释。
2. 小组展示:要求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让他们分享其他生物能量流动实例的研究成果。
3. 知识测试:进行知识测试以检查学生对生物能量流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扩展活动:1. 野外考察: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考察,观察和记录生物能量流动的实例,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种植植物,亲身体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加深对生物能量流动过程的理解。
3. 讨论辩论:组织学生进行关于生物能量流动的辩论,拓展他们的思维和对生物能量流动的理解。
希望以上范例能够对您的生物能量流动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祝教学顺利!。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
主要介绍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特点以及能量流动的过程。
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和转化。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念,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学情分析1. 学生层次:本节课的学生为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高中生物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能量流动方面的知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2. 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学生在知识方面,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具体过程和特点还不够熟悉。
在能力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素质方面,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较高,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3. 行为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课堂参与度高。
但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上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4.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由于学生在能量流动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对课程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直观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能量流动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特点及基本形式;(2)掌握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规律;(3)学会运用能量流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2)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能量流动的概念及特点;2. 能量流动的基本形式;3. 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规律;4. 能量流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与生态系统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2)提问:什么是能量?能量是如何在自然界中传递的?2. 课堂讲解(1)讲解能量流动的概念、特点及基本形式;(2)分析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规律,如食物链、食物网等;(3)结合实例,讲解能量流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分析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探讨能量流动的规律;(2)小组实验: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能量流动的原理;(3)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与反思(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体系;(2)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实验等方面的表现;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操作能力;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件:展示能量流动的概念、特点、传递规律等;2. 图片、视频:展示与生态系统相关的图片或视频;3. 实验材料:模拟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和材料;4. 案例资料:收集与能量流动相关的实际案例。
教学设计 能量流动
教学设计能量流动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能量的概念及能量在生物体中的流动过程。
2. 技能目标:能够解释能量从太阳开始到生物体中的流动过程,并能通过示意图展示能量的流动路径。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能量流动的兴趣,激发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能量的定义及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
2. 能量在生物体中的流动路径及相应的能量转换方式。
3. 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能够较清楚地描述能量在生物体中的流动路径。
2. 能够理解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约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所接触过的与能量相关的事物,并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谈论一些能源资源的利用以及能源资源对环境的影响。
2. 知识讲解(约15分钟)(1)能量的定义:教师简洁明了地介绍能量的概念,即能够使物体产生工作或产生变化的物理量。
(2)能量的流动过程:教师通过幻灯片、图示等方式展示能量从太阳开始到生物体中的流动过程,并解释每个环节中的能量转换方式,如光能->化学能->热能等。
(3)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教师向学生讲解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能量在生物体中的不断流动维持了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3. 概念理解(约20分钟)(1)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能量从太阳到达地球的途径有哪些?- 能量在地球上的流动路径是什么?- 能量在生物体中的转换方式有哪些?- 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哪些?(2)展示讨论结果:请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向全班进行汇报。
4. 练习与巩固(约30分钟)(1)绘制示意图: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示意图来展示能量在太阳、地球和生物体之间的流动路径。
(2)能量转换游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能量转换游戏,通过模拟能量在不同生物体中的转换过程,加深学生对能量流动过程的理解。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篇1一、教材分析1.1 本节内容的地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安排两个课时,这节课完成第一课时,内容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两部分。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也为以后要学习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内容作铺垫,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应试的角度来看,本节内容常作为考试热点,往往把分析和计算结合在一起,也是生态学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定量研究的知识模块。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 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计算能力1.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位一体、相互支撑。
【知识目标】:ⅰ、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ⅱ、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能力目标】:ⅰ、指导学生构建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ⅱ、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ⅲ、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养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ⅰ、通过小组分工与自主性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ⅱ、站在生态道德的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准备。
二、教法分析2.1教学方法: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了以建构主义教学法为主,以问题导学法、分组讨论法为辅的策略。
针对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可以提出许多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所以本节内容是运用问题导学法的好材料。
针对本校高二学生有较多小组合作经验等情况,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分组讨论法。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量之一。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体会研究人员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过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和“人类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三个方面来阐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问题。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之一。
充分利用“赛达.伯格湖中能量流动定量分析”这一经典的生态学实验,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同时也是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精华所在,因为在指导学生讨论这个实验数据的过程中,可初步训练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观点。
重难点分析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物圈中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
生态系统内能量单向传递的全过程,叫做能量流动。
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2)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渗透着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是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3)研究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面学习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服务于人类自身(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第五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和教学方法本节课的内容,根据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第一节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对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理解,对能量流动也有感性认识,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构建模型,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推理、分析和归纳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得出能量流动的概念,建立系统观、物质与能量观;2.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通过分析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的变化情况及能量流动过程图解,培养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和特点2.教学难点: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和去向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置情境引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知道了生物和无机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请大家回顾一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哪些?基于食物链和食物网这样的结构,有机物会逐级传递下去,那么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会依次传递下去吗?思考回答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初步思考,以此引出课堂主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展示】情境1和2的视频【设疑】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和特点是怎么样的?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一下阅读资料,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学习任务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的模型构建【展示】草、羊和狼1. 写出上图所涉及的食物链;2. 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每个角色阐述自己是谁,处于第几营养级,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哪里?最后又去了哪里?第一步:构建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模型(1)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去路有哪些?第二步:构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模型第三步:构建能量流经多个营养级的模型(一来三去)教师完善补充。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要素;2. 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动方式;3. 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和构成;4. 了解面对生态问题应当采取的措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动方式;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和构成。
难点:学生如何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以及如何通过知识学习和行为改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简要介绍地球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要素,引导学生探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导入环节可以采用PPT或者视频形式,通过多媒体材料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课堂氛围和学生的主动性。
2. 知识讲解通过PPT演示,向学生讲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动方式,同时引导学生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和构成。
在讲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时候,可以引入常见生态系统中的例子,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掌握,并帮助学生发现生态系统中的常见问题和挑战。
3. 互动探究为了加强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可以设置一些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系统中的生命和能量流动。
例如,可以创设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让学生观察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学生对特定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进行研究和探究。
4. 个人表述在经过互动探究后,让学生进行个人表述,借此梳理知识点和感受。
个人表述可以是口头表述,也可以是写下自己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和看法,收集学生的表述后,教师可做出指导性的总结,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激励学生更多关注和参与维护生态环境的行动。
5. 总结反思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反思个人学习感受和收获。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强化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同时,教师还可以就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和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3-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在生物群落中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的规律,培养物质与能量观等生命观念、归纳与概括等科学思维。
2.通过举例说明利用能量流动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培养关注生物学社会性议题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解释生态金字塔表征了食物网各营养级之间在个体数量、生物量和能量方面的关系,培养建模的科学思维。
4.通过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培养观察提问、团队合作、交流讨论等科学探究素养。
【课件自主预习】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1.能量流动的概念: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过程(以绿色植物为例)(1)能量输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能量去向①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②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
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这样,能量就流入了第二营养级。
3.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1)能量输入:初级消费者同化生产者的能量。
(2)能量去向①在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②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初级消费者的有机物中。
构成初级消费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以遗体残骸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另一部分被次级消费者摄入体内,这样,能量就流入了第三营养级。
(3)图解4.能量在不同营养级间变化情况能量在第三、第四营养级的变化,与第二营养级的情况大致相同。
5.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教材P55图36)由图可以看出:生产者及各级消费者能量流动相同的三个去向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被下一营养级同化,被分解者利用。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生态金字塔1.能量流动的特点2.能量的输入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能量流动》一节的教案
《能量流动》一节的教案第一篇:《能量流动》一节的教案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节内容为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该节内容为本章重点,也是高考热点,往往把分析与计算结合在一起考察。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定时定量分析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推理能力。
2、通过讨论能量流动的特点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应遵循能量流动的特点合理利用资源,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解决方法⑴课前预习,设置基本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进行解答。
⑵引导学生用数据来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教师阐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的两个特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进行启发式教学。
五、教具准备挂图。
六、学生活动1、学生讨论、阅读、交流相关内容。
2、开展调查活动。
第1课时导课:参课本93页问题探讨,让学生回答是先吃鸡,再吃玉米;还是先吃玉米,后吃鸡。
(大多学生的答案为第二个。
)师:带着这一问题我们一块学习今天的课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提问: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怎样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就一个生物个体而言,能量是如何输入、储存和散失?2、如果考虑一个种群,我们如何研究能量的输入、储存和散失?小结:问题:1、能量是如何输入生态系统的?2、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3、各营养级同化量的去路?4、各营养级能量散失的途径?学生回答:1、输入途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2、流动渠道:食物链、食物网。
《第5章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观点。
2. 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和规律。
3. 理解并能够应用能量流动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能量流动的过程分析。
* 理解营养级的观点及作用。
2.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如何让学生将能量流动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和规律。
* 准备实验设备,如生态缸、模拟生态系统等,以便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
* 设计问题清单,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能量流动的本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来源、传递和利用的过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 讲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观点和过程;*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和规律;* 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干系;* 介绍能量流动的应用,如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与能量流动相关的问题,如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如何合理利用能源等。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探究能力。
4. 教室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看法,教师进行解答和评判,增强师生互动和交流。
5. 归纳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6. 安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些与能量流动相关的练习题或小论文,稳固所学知识。
7. 课后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如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需要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教室氛围、教学组织等方面。
根据反思结果,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观点和过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正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思路对这一节的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的是讲授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
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完全达到教学目的。
本人对这一节的教学设计采用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新的教学模式下设计教学方案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高中学生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展开教学。
本节的引入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用问题探讨的素材展开能量流动的过程的学习。
在学习能量流动的特点之前,讨论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再以林德曼的研究为资料进行分析。
最后,通过思考与讨论,探讨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量之一。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体会研究人员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四、课后反思《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节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使复杂性的内容演变成简单易懂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教学设计思路主要在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学生相同角色小组间PK,让学生当裁判,选出最佳组,增强学生成就感,增强竞争意识,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最后化繁为简,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变抽象为具体,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达成了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的学科素养目标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用自制教具复习能量的一来二去、一来三去、一来四去,通过教具箭头的粗细、方框的大小引导学生总结并体会能量流动的特点,加深对本节课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二、学科素养目标:生命观念:能运用物质与能量的观念,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理性思维:通过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科学探究:通过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并展示,培养小组合作,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团队意识,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出实例并说明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内容,本节课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概念、特点和过程。
2.技能目标:能够描述和解释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概念、特点和过程。
2.教学难点:能够描述能量流动的层次结构和途径。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视频、实物模型、黑板、彩色粉笔。
2.材料准备:教科书、课件、练习题、实验用品。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2.概念解释(15分钟)教师通过教科书和课件,向学生解释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概念和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体保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没有能量就无法维持生命活动。
3.能量流动模型演示(20分钟)教师使用实物模型或绘制图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过程。
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能量在生物体之间的传递途径和层次结构,例如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成。
4.能量流动实验(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能量流动实验。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能量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
实验结束后,小组展示实验结果,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讨论。
5.深化讨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否有方向性?为什么?能量流入生态系统与流出生态系统的速率是否一致?为什么?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能量流动过程的理解。
6.拓展延伸(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拓展材料给学生,例如科普文章、实地考察、生态环境保护案例等,让学生在课后深入了解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7.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重点总结能量流动的概念、特点和过程。
布置相关课后作业,例如练习题或写一篇关于能量流动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包括观察和实验结论的准确性,以及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能量输入的源头及传递过程。
2.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能量关系,说出能量流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来源与去向,分析能量流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人类在实践中调整能量流动关系时,在使其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的同时还要保护自然环境,防止能量流动受阻。
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首先请大家做一个快乐竞猜游戏: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随身尚存的只有少量的玉米和一只母鸡,那里除了能饮用的水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
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生存策略1: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生存策略2:先吃玉米,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每组学生各选一名代表,做出选择.(绝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2)
教师: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共同来看看鲁滨逊的选择是——先吃鸡,后吃玉米.对于母鸡的抗议,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必须给母鸡一个合理的解释,消除母鸡的不满情绪,这就要用到我们这节课所学内容——能量流动
设计意图:游戏引入,缓解了刚才提问时的紧张情绪.从同学们熟知的鲁滨逊漂流记入手,
引起同学们激烈的讨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二.引出课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过渡:那么什么叫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呢?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能量输入的源头及传递过程
2.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能量关系,能说出能量流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来源与去向,分析能量流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人类在实践中调整能量流动关系时,在使其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的同时还要保护自然环境,防止能量流动受阻。
四.新课教学
探究活动一能量流动的途径
自主学习:教师展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阅读教材63页内容思考:
1.写出图中的食物链______。
2.营养级的定义: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____。
图中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是___,第二营养级级是_____,第三营养级______。
总结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自学,明确营养级的概念,为学习能量流动的方向打下基础,通过识图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1.观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请你指出图中的箭头代表什么?
2写出食物链并指出每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来源:
去向:
3.合作探究阅读教材64页内容完成以下题目:
1)生态系统的能量从哪里来?如何进入生物界?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哪里开始(起点)?
3)能量流动的途径(渠道):
4)能量的散失:
5)能量的转化形式:
探究活动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在能量流动示意图中,认识了能量流动的过程,仔细观察我们还会发现箭头全是单方向的。
能量是否能逆向流动?或者是循环使用? 大家讨论,说出你的理由?
设疑:在能量流动示意图中,我们还发现箭头由粗到细,方框从大到小,大家讨论,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这说明了能量流动还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层层深入,注重知识的联系性,使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全面逻辑的学习。
从实际数据出发,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中所反映的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牢固掌握知识.
探究活动四:能量流动的效率
请结合教材65页内容及图片思考以下问题:
(1)随着食物链的延伸,能量在各营养级上的含量有何特点?
(2)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效率是多少?
(3)为什么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100%传给下一营养级?
(4)食物链中的营养级能不能无限多?为什么?
探究活动五:能量流动表示方式——能量金字塔
观察图示:若每个营养级获取的能量全部用于增加体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如果使D鱼体重增加1kg,需浮游植物约为多少?
教师演示计算方法:
同学们得出结论:
探究活动六: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过渡:时间过的真快,半节课已经过去了,母鸡妈妈该等急了吧!请大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鲁滨逊为什么“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学生回答:用玉米喂鸡,增加了人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增大了能量浪费,违背了人对有限能源的最大利用原则.
设计意图:上课之初的一个问题贯穿能量流动的教学过程,有始有终.也让学生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2.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在村里往往都用玉米秸秆当燃料烧水、做饭。
浓烟污染环境的同时也不能充分利用秸秆中的能量;如何才能持续高效的利用秸秆的能量呢?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其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2).保护自然环境,防止能量流动受阻。
探究活动七: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小结)
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总结能量流动的过程:
①输入能量源头:太阳能
②起点: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③输入总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④传递途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⑤传递形式(物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⑥散失:主要以热能形式散失(呼吸作用)
【评测练习】
1.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各个营养级的特点是()
A.逐级递增,单向流动
B.逐级递减,单向流动
C.逐级递增,循环流动
D.逐级递减,循环流动
2.根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时消耗最少,人们应采取哪一种食物结构()
A、以禽类、蛋类为主
B、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
C、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
D、以猪肉等家畜的肉类为主
3、“一山不能存二虎”这一谚语,用生态观点可以理解为()
A、虎所需要的生活空间很大
B、身体强壮的虎以身体弱小的虎为食
C、虎性情孤独,不群居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能得到的能量越少,个体数量也就减少
4.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其原因是()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B.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C.流经5个营养级后所剩下的能量不足以再维持一个种群生存的最小需要量
D.没有第六营养级的凶猛动物
5.有人详细统计了1公顷草地上各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并根据这些数据绘制了如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公顷草地上的生物数量
(1)在这块草地上,能量流动的起点在哪里?
(2)随着营养级的升高,生物的数量越来越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在一棵大树上有许多昆虫和几只小鸟,这种现象是否违背了上图所示的能量流动规律?
绿色植物5800000株
植食性昆虫700000只
蜘蛛、蚂蚁、捕食性甲虫350000只
鸟和鼹鼠3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