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的仕途》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血的仕途》读后感
技术中心郭清
最近看了一本很好的书,是一个叫曹升(也叫曹三公子)的才子写的《流血的仕途》,我以为是近年来写得比较好的网络小说之一,很值得一看,在此也推荐给年轻的朋友们。
《流血的仕途》写了秦朝第一名臣李斯的一生,语言风趣诙谐,虽不象传统的正传那般严肃,但也基本尊重史实,对人物内心的描述虽多属猜测,但也都基于人性的自然,间或以后世历代中外名臣的典故为旁证,倒也合符逻辑。
李斯的生平和成就基本上为国人所熟悉,历史上的评价已基本定型,所谓千古第一名臣也基本上名至实归。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这样评价李斯:“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
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適立庶。
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
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司马迁指责李斯的也仅仅是“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適立庶。
”(“阿顺苟合,严威酷刑”的指责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不论李斯还是嬴政,都是崇尚法家的,主张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而司马迁对此是持反对意见的。
)考其一生,除嫪毐、斗吕不韦、保护郑国、帮助秦嬴政治理国家、制定律法、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封建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灭六国后,统一文字、统一货币,改分封制为郡县制等都做出了很多前所未有的贡献,从这个角度来看,李斯的功绩似乎还应高于周、召二公。
虽然李斯的一生充满了官场之间和君臣之间的争斗,但他始终是以秦国的利益、嬴政的利益为重,可谓行百步,九十九步谨慎正确,但最后一步在嬴政继承人问题上存有私心,而落得了弃市腰斩的结局,时至今日仍不免令人唏嘘叹息。
《流血的仕途》还花不少的篇幅写了韩非的其人、其书、其事。
韩非与李斯是同学,都师从荀子,韩非是韩国王子,李斯乃布衣出身,在李斯最潦倒的时候,韩非还资助过李斯。
历史上对韩非的评价很高,司马迁在《史记.报任安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
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司马迁将韩非写《说难》、《孤愤》与周文王演《周易》和屈原赋《离骚》齐名,可见司马迁对韩非的评价之高。
史书上说韩非是被李斯害死的,主要依据也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人或传其书至秦。
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秦因急攻韩。
韩王始不用非,及急,迺遣非使秦。
秦王惊之,未信用。
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
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流血的仕途》中作者认为韩非并非为李斯所害,李斯只是帮助嬴政分析了韩非的立场,认为韩非作为韩国的王子,其基本立场必定是维护韩国的利益,况其《孤愤》、《说难》也都是愤韩国之不争而所作,并劝导嬴政“韩非为韩公子,人虽在秦,心不能忘故国。
有韩一日,韩非终不忍背韩事秦。
臣以为,必待灭韩之后,韩非断了故国之思,这才能为大王所用。
大王能容尉缭,自当也能容韩非。
”但韩非终被姚贾劝说嬴政药杀。
我以为作者曹三这样写是有一定道理的。
《流血的仕途》对郑国和郑国渠也着笔较多,关于郑国和郑国渠,用一句话来交代就是“一个叫郑国的韩国人在秦国修了一条郑国渠”,听起来是不是很拗口?曹三公子在书中说是韩非向郑国推荐了李斯,想来也有一定的依据,因为郑国和韩非都是韩国人,而郑国和韩非是想疲秦才来到秦国劝说秦国修郑国渠的,这样郑国在秦国遇到李斯也就合符逻辑了。
关于郑国渠,《史记.河渠书》是这样写的:“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
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
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秦以为然,卒使就渠。
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
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这条疲秦之计后来被嬴政发现,要处死郑国,李斯看到了郑国渠修成后对秦国的意义,也相信非郑国不能修郑国渠,因此李斯全力为郑国周旋,郑国得以脱罪并最终修完郑国渠,使得关中地区因郑国渠的灌溉而成为沃土,从物质上保证了秦最终统一六国。
《流血的仕途》对李斯的名作《谏逐客书》也花了不少的笔墨,评论其“历代文选皆恭敬收录,不敢遗漏。
今日读此文,虽已有诸多隔膜,犹能为其所感所动。
”读完这一段文字,使我不禁想起2000多年后另一位伟人毛泽东写的《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两篇文章都分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两位伟人正是抓住了当时社会主要问题并找到了解决这
些问题的方法,从而开创了历史。
李斯写《谏逐客书》的背景和当时秦国的主要矛盾是宗室权贵的守旧和嬴政意图通过法家治国发展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毛泽东写《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是在毛泽东革命早期生涯中,通过对中国农村的调查,发现了当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问题是土地问题,主要矛盾是失地农民和地主及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反观中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几乎都是因为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矛盾激化而灭亡的。
《流血的仕途》将李斯描写为秦朝第一名臣,其学识、能力、贡献均无人出其右,读完全书令我最为欣赏的是对于李斯的智慧和情商的描写,在官场之间和君臣之间,虽有利益冲突,却能谨守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竞而不争、斗而不破的原则,始终使自己在嬴政时代官场中不倒,这种智慧放到今天仍是我们所需要的。
《流血的仕途》全书语言风趣诙谐,以下录其一段,聊作注解:《史记.李斯列传》中关于李斯决定拜师于荀子门下动机的原文为:“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尚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寥寥数语,在曹升笔下则写成:
(李斯)悲叹起厕所里那几只惊恐的老鼠来:它们“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
推此及彼,自己所管粮仓里的老鼠,却可以“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同样都是老鼠,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李斯是一个极其认真的人,他决定将厕鼠和仓鼠的贫富差距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
为此,他作了一个实验。
实验很简单:他把仓鼠抓住,关在厕所里,再把厕鼠抓住,关在粮仓里。
三天之后,他来检查实验成果。
结果如下:曾经的仓鼠现在也开始“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曾经的厕鼠现在则“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
此情此景,李斯不由百感交集,说出了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第一句台词:“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