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精品教案:11大与小 “扫一室”与“扫天下”

合集下载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两首诗歌《扫一室》和《扫天下》的内容和意义,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感悟诗歌中的人生哲理。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珍惜生活、感恩他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a.掌握《扫一室》和《扫天下》的内容和意义。

b.理解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

c.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a.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生哲理。

b.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c.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扫一室》和《扫天下》的朗诵视频,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受描述诗歌给自己的感觉。

2.学习诗歌(1)呈现诗歌内容教师呈现《扫一室》和《扫天下》的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导读理解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讲解诗歌背景教师讲解《扫一室》和《扫天下》的诗歌背景和诗人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意图。

(2)情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4.文学创作(1)诗歌创作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创作活动,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作品分享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作品,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学交流和作品欣赏。

5.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小结,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保持文学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背诵《扫一室》和《扫天下》的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2.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思考。

3.阅读其他诗歌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扫一室与扫天下”的道理。
1.请同学们认真复习课文《扫一室与扫天下》,掌握生字、生词,并能够正确地朗读和默写课文。
-家长协助孩子进行课文复习,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扫一室与扫天下”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话写一篇日记,分享你的感悟。
-要求:字数不限,表达清楚,情感真挚。
3.开展家庭实践活动,与家人一起打扫房间,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并将这个过程记录下来。
-可以用照片、文字、绘画等形式,展示你的劳动成果。
4.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你是如何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在生活中,你是如何践行这个道理的?
-请分享一个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关于这个道理的故事。
5.阅读拓展:选择一本与劳动、成长有关的书籍进行阅读,并完成以下任务:
-摘录书中的精彩片段,与同学分享你的阅读感受。
4.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道理,培养他们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4.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互动,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语文精品教案:11大与小 “扫一室”与“扫天下”

小学语文精品教案:11大与小  “扫一室”与“扫天下”

教学 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2、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殊含义,懂得心存大志,也应该从小事做起的道理. 重点难点1、交流讨论,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殊含义,懂得心存大志,也应从小事做起的道理.2、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 教学课时两课时1“扫一室”与“扫天下”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fán) ,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却很懒散,连自❶2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陈蕃志存高远,但生活懒散.一天,一位叫薛(xuē) 勤的人来拜访陈蕃的父亲,正巧他父亲外出不在.陈蕃见客人到来,就从自己的书房里出来接待❷.薛勤一边和他寒暄,一边随意地走进了陈蕃的书房.[句导读:“寒暄”“随意”用得恰到好处,说明问题是在不经意间发现的,从而使文章内容显得真实、可靠.]段导读:陈蕃替父亲接待薛勤.勤一进书房,着实吓3了一跳.屋子里又脏又乱,桌子上书呀、杂物❸呀什么都有,满是灰尘;地上到处是垃圾❹;墙壁上有不少蜘蛛网.屋里不仅肮脏,连空气也显得污浊.[②这1 知识点详解 ☜2❶ 书房:主要用于读书写字的房间。

①课文开篇介绍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及人物。

❷接待:迎接招待。

3❸杂物:杂乱的东西。

❹垃圾:脏土或扔掉的破烂东西。

②与前文写陈蕃“生活却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照应。

具体描写了陈蕃的书房的肮脏,说明他确实懒散、不拘小节。

句话有什么作用?]薛勤看了后,不禁皱起了眉头.他对陈蕃说:“年轻人,怎么弄得这么乱呀?为什么不把屋子打扫干净呢?”[句导读:面对陈蕃书房的脏乱,薛勤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与“不扫一室”相呼应.]段导读:写出陈蕃的书房十分肮脏.想到陈蕃却满不在乎地说:“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4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他说得理直气壮,很有些得意的神气❺.5[③这里运用了什么句式?“满不在乎”“理直气壮”“得意”表现了什么?]段导读:陈蕃的观点.言辞间透出他满不在乎、扬扬自得的态度.着陈蕃这样的回答,薛勤心里暗想: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于是他盯着陈蕃,反问道:“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④用反问句有什么作用?]6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薛勤针对陈蕃“扫天下”的人不“扫一室”的观点进行批驳,阐述了连小小的屋子都不扫的人,是扫不了天下的道理.7❻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薛勤的话让陈蕃有所感悟.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线索.生字、新词卡片,有关陈蕃的资料.一导入新课1、课前调查.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小事与大事各是什么?你们是怎样对待小事的?学生甲:在我心目中的大事就是当英雄,为祖国作贡献.学生乙:我觉得小事就是生活上的琐事,如洗衣服、叠被子、刷鞋等.鼓励学生各自发表对待小事的态度.2、板书课文题目:“扫一室”与“扫天下”.3、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质疑.4❺神气:神态和表情。

语文 -扫一室与扫天下_四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 -扫一室与扫天下_四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扫一室与扫天下_四年级语文教案“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目的】:一、知识技能目标:1、学习《“扫一室”与“扫天下”》,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

3、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二、情感态度目标:1、熟读课文,讨论交流,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积累词汇。

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教具准备】:投影片、挂图【教学时间】:2课时【备课人】:孙翠菊【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朗读识字理解课文内容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孩子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

老师想知道在你的心目中小事是什么?大事又是什么?你们是怎样对待小事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看看课文中的人他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板书课题《“扫一室”与“扫天下”》,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老师先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检查生字词读音。

3、指名轮读课文,教师根据学情相机指导并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4、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可分成几部分?说一下划分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一)自主学习第一部分(第1段)自由读课文第一部分,想:读完后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二)小组合作探究第二部分(2—5段)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3、集体交流,生交流后,师相继加以指点,并指导。

4、思考:陈蕃书房怎样,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从这你能看出陈蕃是怎样一个人?从画出的词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你认为他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5、薛勤的观点又是怎样的?指导朗读他的话,读出反问的语气,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在反复读中学会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三)、自主学习第三部分(第6段)齐读,陈蕃明白了吗?你们也明白了吗?四、拓展延伸,升华体验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扫一室”与“扫天下”》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

课文讲的是东汉时代,有个青年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清扫。

他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间小小的书房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这个故事还警示人们:连身边一件小事都不去做,是不可能做成大事的。

【学情分析】课文中的故事发生的年代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但故事仍然有现实意义,课前教师应引导学生资料,了解课文的背景。

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资料的途径比拟多,能了解到课文所在年代的背景。

这就为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 体验情感方面提供一定的基础。

同时教学前,教师可将查找所获资料与学生交流共享,以便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1.认字6个,写字7个。

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懂得实现远大的志向,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道理。

3、在语境中理解“志存高远、满不在乎、理直气壮” 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感悟课文中反问句的意思,并能用陈述的方式表达出来。

5、品读关键的语句,体会围绕着中心词“又脏又乱” 具体是如何描写的,学会其写作方法。

6、续写故事结局,研究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懂得实现远大的志向,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道理。

2、感悟课文中反问句的意思,并能用陈述的方式表达出来。

3、品读关键的语句,体会围绕着中心词“又脏又乱” 具体是如何描写的,学会其写作方法。

4、续写故事结局,研究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与教学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揭示单元主题,引入课题。

1、进入新第11单元,积累带“大”和“小”的成语。

2、揭示课题,质疑课题。

【设计理念:进入新一单元的研究,积累相关成语。

由这单元的主题切入,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抓住课文的要点;从题目推测课文内容,也是四年级训练的重点,能帮助学生确定读书目标,做到有目标的读书和研究】二、检查预习,研究生字词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扫一室”与“扫天下”》是一篇鲁迅先生的经典短文,在鲁迅的作品中,这篇短文算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一篇。

这篇短文通过对官僚主义、势利小人等社会现象的讽刺,表达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思考。

本文适合作为初中生的阅读教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品味鲁迅独特的文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思辨思维。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内容,并能理解并解读作者的意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 阅读理解能力:由于本文主题较为深刻,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有些抽象和难以理解。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比喻和隐喻的含义。

2. 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本文是一篇有深意的文学作品,要求学生能够从中找出作者的意图,分析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这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是较为困难的。

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讲解鲁迅的背景和受众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扫一室”与“扫天下”》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进行全文朗读,并解读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表层意思。

2. 学生自主阅读,并回答一些基础问题,如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3. 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文中的比喻和隐喻,探讨鲁迅想要通过这些比喻和隐喻传达的东西是什么。

三、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20分钟)1. 小组合作阅读:将文章分成几段,每个小组负责读取一段,讨论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什么问题?通过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

2. 学生汇报:每个小组汇报他们对文中隐含意义的理解。

3. 教师引导讨论: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次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举例: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如“文章中的寓意在现代生活中有哪些体现?”等,激发学生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扫一室”与“扫天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做小事被忽视,却想做大事情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从身边小事做起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寓意和寓言故事的写作特点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寓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小事例,演示如何从这件小事做起,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孟子思想中的家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懂得做好小事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分析寓言故事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寓意。通过学习《“扫一室”与“扫天下”》,使学生掌握故事主要内容,领会文章通过对比“扫一室”与“扫天下”所要表达的道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寓意、寓言故事的写作特点,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1)明白“扫一室”和“扫天下”这两个成语的含义;2)掌握“扫一室”和“扫天下”这两个成语的用法;3)能够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运用这两个成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1)培养学生对于汉语成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2)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成语的态度,学会正确运用成语来丰富语言表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扫一室”和“扫天下”这两个成语的含义、用法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教师准备好本节课的教材,包括《语文课本》中有关“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相关知识点。

2. 教具准备PPT、黑板、彩色粉笔、书籍资料、小白板和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有关“扫一室”和“扫天下”的图片或者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成语的大致含义。

2. 讲解和分析(15分钟)教师首先给学生讲解和介绍“扫一室”和“扫天下”这两个成语的含义,然后通过一些例句和实例来分析和说明这两个成语的用法。

3. 合作探究(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让学生认真阅读有关这两个成语的相关文章,然后展开讨论,分析其中的成语用法和特点,从中总结出使用这两个成语的技巧和方法。

4. 练习和演练(2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提供一些与“扫一室”和“扫天下”相关的句子,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填空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两个成语。

五、课堂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上所学的“扫一室”和“扫天下”这两个成语,写一篇有关感悟或者故事的作文。

同时要求学生背诵并熟练掌握这两个成语的用法。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扫一室”和“扫天下”这两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教学目标:1、在阅读分析中理解“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2、通过朗读感悟、勾画批阅、抓重点词的方式体会句子的语气和意思,把握人物的心理,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在学习中理解“小事”对于“大事”的重要性。

树立从小事做起,做好小事的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悟、勾画批阅、抓重点词的方式体会句子的语气和意思,把握人物的心理,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握文章主旨,在学习中理解“小事”对于“大事”的重要性。

树立从小事做起,做好小事的信心。

:一:巩固引入,初悟文意师:上一课时我们说到陈蕃后来实现了自己少年时的志向,为汉代的“乱而不亡”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那么他的成就是否与他十五岁时的这一次经历有关呢?让我们再走进《“扫一室”与“扫天下”》板书课题。

快速阅读课文,你能快速用波浪线勾出“扫一室”与“扫天下”具体指什么吗?结合学生回答分析引号可能具备的意义——引用二:品读感悟,披文入理。

(一)人物入手,感受“豪情”1、提出“扫一室”的是何人?提出“扫天下”又是谁?板书薛勤陈蕃2、师:课文中先介绍了谁?请朗读第一自然段,圈出最能表现陈蕃性格的词语。

板书“志存高远”;“生活懒散” 体会“但”字透露的感情色彩。

3、什么是“志存高远”呢?你能在课本中找出描写陈蕃志存高远的话么?请读一读,注意把握人物的语气和神态。

什么语气?什么样的神态?引:满不在乎理直气壮很有些得意比较读齐读这个句子还可以怎么表达,品语气是否有所不同。

4、对于陈蕃的这段话,你觉得有没有道理?你想对他说什么?5、老师也希望做这样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听我读读,你有问题想要问我——陈蕃么?引:小小的一间屋子(二)场景着眼,体会感受。

1、这是一间什么样的屋子?生找,抽生读。

2、出示,理解程度副词对加强句子感情的作用。

比较读,强调读。

3、在这样的屋子里,你会有什么感受?会这么做?4、师:所以薛勤在看到这样的一副场景以后,忍不住……强调人物神态,说……强调人物语言。

《“扫一室”与“扫天下”》

《“扫一室”与“扫天下”》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1.课文中的故事发生的年代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但故事仍然有现实意义,课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了解课文的背景。

读,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讨论,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2.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3.能找出“但”字连接的转折句式。

4.使学生感悟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四、教学难点使学生感悟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设置悬念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粒米,一滴水有多大的作用吗?(设计意图:此处设计的目的是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师:课前老师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同学们请看。

教师读出以下数据。

(多媒体出示:水一滴滴地流掉,米粒一粒粒被扔掉场景及以下数据:)你知道吗?我们每人每天浪费一滴水,我国13亿人口就会浪费13亿滴水,相当于260吨水,如果每人每天吃10千克的水,这些水可供1人吃26 000天,也就是70年。

如果每人浪费一粒米,全国每天浪费掉1 3亿粒米,一粒米大约重0.025克,这13亿粒米大约重75吨,假如一人天能吃掉0.75克米。

这些米足够一人吃10万天,也就是274年。

(设计意图:使学生恍然觉悟,一粒米、一滴水虽小,但集聚起来却是不可忽视,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大与小的关系。

)3.师:看到这组数据你想说些什么?4.米粒、水滴虽小,但聚集起来能办大事情,解决大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进入十一单元大与小的学习。

(教师板书课题:11.大与小“扫一室”与“扫天下”)(设计意图:课题“扫天下”的天下写得大一些,是为了使学生从感观上初步体会两者的意义不同,但又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

)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检查生字词。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的故事背景。

2.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寓意。

3.学习并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型表达。

教学重点:1.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寓意。

2.学习古代故事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型。

教学准备:1.故事背景介绍的PPT。

2.绘本或图画书《扫一室与扫天下》。

3.卡片或小纸片。

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5分钟)1.与学生们打招呼,并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是关于“扫一室”与“扫天下”的故事。

2.利用图片或卡片带出“扫一室”的概念,并问学生知不知道“扫一室”是什么意思?二、导入(10分钟)1.利用PPT或绘本的图片让学生们了解王昭君的故事背景,并简单讲解她的爱国心和扎实的技艺。

2.引导学生们思考,“扫一室”与“扫天下”分别有什么寓意?三、学习活动(30分钟)1.向学生展示故事的绘本或图画书,并让学生自己观察每一页的内容。

2.读故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涵,可以选择适当的故事版本进行语音朗读,或者请一位学生来朗读。

3.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5-6人,并发放小纸片或卡片,让他们写下自己对“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理解。

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向大家展示他们的观点和观察结果。

4.整理思路。

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寓意,以及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评价。

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他们分享我的观点和解释。

四、拓展活动(20分钟)1.艺术创作。

让学生们根据故事自己进行艺术创作,可以画一幅画、写一篇诗或者设计一份海报,表达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2.探究文化背景。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的扫地技艺和文化内涵,并与现代的生活进行对比。

例如,与学生一起讨论现代家庭的卫生习惯和价值观,并思考自己是否有类似王昭君的心灵境界和技艺传承。

3.分组表演。

学生们可以分组自愿选择并演绎故事中的一幕或一个情节,通过表演来体验和展示故事的内涵和情感。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教材分析】《“扫一室”与“扫天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第十一单元“大与小”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

课文虽然篇幅较短,但其故事内容却耐人寻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主要讲了东汉时代,青年人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

他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个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课文以“扫一室”寓意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以“扫天下”寓意轰轰烈烈的伟业,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故事警示我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成就大事,往往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扫天下”的道理。

知识技能目标:1.学习《“扫一室”与“扫天下”》,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

3.熟练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4.体会作者写作过程中语言的简洁,用词的精确。

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感受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

情感态度目标:熟读课文,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积累词汇。

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扫一室与扫天下。

2、师: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觉得有没有问题?(少了双引号)3、师加。

4、为什么“扫一室”与“扫天下”要加上双引号呢?5、师解释:在这儿,双引号表示有特殊的重要的含义。

那么到底“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6、看来很多同学都不知道,没有关系,看了下面这则故事也许你就明白了。

7、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12页。

二、初读课文1.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

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2.指名读,每个同学读一段。

3.学生互评,生自评。

师小结。

三、再读课文1.刚刚我们自己读了一遍课文,又听同学为我们读了一遍,那么大家发现故事的主人公是谁?(陈蕃)2.迅速的默读课文,读了故事,你发现陈蕃是一个怎样的人?(志存高远、生活懒散)3.你从哪儿看出他志存高远了呢?(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扫除天下一切不平之事。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段意。 觉得薛勤的话很有道理。 第一自然段:概述陈蕃志存高 4.将课文分成三段。(2段: 远,但生活懒散。 写薛勤针对陈蕃的错误观点 第二自然段:薛勤拜访陈蕃父 进行了批评,并提出自己的 亲,陈蕃将其迎进自己的书屋 观点。 第三自然段:陈蕃书房的脏乱 5.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使薛勤大为吃惊。 情?(概括内容的方法之 第四自然段:运用应答形式, 一:合并自然段意思。) 具体写陈蕃“扫天下”与“不 三、摘录词语,互相交流。 扫一室”的看法。 四、独立识字生字,抽人提 第五自然段:针对陈蕃的观 醒易错笔画。 点,薛勤指出小小的屋子都不 五、听写词语。 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学习多音字“散” 第六自然段:写陈蕃经过反思
4.教师总结:这就是“大与 小”的关系(板书)不要小 瞧了“小”字,做人做事, 修身养性都要立足于从小事 做起。 5.今天我们就走进11单元“ 大与小”的第一篇主体课文 “扫一室与扫天下” 6.齐读课题。 7.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 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开火车读语文天地里的词 语。 2.开火车读横线上和田字格 里的生字。 3.分组分段读课文,并概括
4.抽学生回答问题。(第四 自然段:陈蕃认为大丈夫要 干轰轰烈烈的大事,怎么会 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 子呢?) 5,教师指导学生读陈蕃说的 话,回答课题“扫一室”指 什么?联系陈蕃的住所(清 扫一件小屋子)引申为生活 中的(一些小事情),“扫 天下”是什么意思?联系陈 蕃的志向(扫去人间不平 事,也是指轰轰烈烈的大 事) 6.再读课题,引导在这里的 作用是什么?(特殊含义) 7.课题中的“扫”的意思 是?(本义是清扫,除尘、 引申为扫除、消灭的意思)
1.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2.默写关于“大与小”的名言。 第二课时 作业设计 教学板书 教学后记

小学语文《“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

小学语文《“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
①根据学生的汇报,顺势读出体会。
②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作者先概括说陈蕃屋子“又脏又乱”,然后分别从桌上、地上、墙壁上三个方面具体介绍,最后总述“肮脏。”作者以“总—分—总”的结构,按顺序对环境进行描写,条理清晰,更容易把握重点。
板书:有顺序
③区别疑问句和反问句
总结:是啊,陈蕃这么脏的屋子都不打扫,难怪薛勤要这样责问,引读——“你连一件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四、全班交流,辩证思考(5分钟)
1.从此陈蕃从“扫一室”开始,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一室”的小与“天下”的大,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你是怎么理解“大”与“小”的?(可以是名言、故事、事例等)
2.孩子们,你们让老师惊叹,居然“大”与“小”可以这样理解。老师也希望你们不要忽视“小”的事物。因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3.孩子们速度真快,看来这些生字词都牢牢地刻在你们的脑海里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扫一室”与“扫天下”(齐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1.在本子上听写词语。
2.对照ppt改正错误。
3.齐读课题。
4.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他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间小小的书房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1感情朗读
2说说自己的心中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
③感情朗读
三、屋子里陷入了沉思,陈蕃想了些什么呢?那他又会怎么做?
2.你能用这样的结构,有顺序的写写陈蕃打扫完以后屋子的样子吗?
1.语言训练:说一说陈藩会想什么,会说什么。
2.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有顺序地说陈藩打扫后的屋子的样子。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1
学习难点
学习目标2

小学语文北师大四年级上册11大与小-扫一室

小学语文北师大四年级上册11大与小-扫一室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指导有感情的朗读部分语句。

2、在阅读教学中理解“志存高远、着实、理直气壮、深思”等词语的意思,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理解文中反问句的意思,能用陈述句的方式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板书质疑,导入新课1、师板书:扫一室与扫天下。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师指课题生齐读课题),看看,老师的课题写正确没有?(生答)3、师边加上引号边问:这篇课文的标题问为什么要加引号呢?(生答:有特殊含义)那么,到底“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含义?就让我们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去找答案吧。

二、细读深究,品味感悟1请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答:东汉时期,青年人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又生活懒散。

他的父亲的朋友薛勤看到他的书房又脏又乱就劝告他,陈蕃最后觉得他的话有道理。

师引导点评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师评价:归纳简练、全面2、那青年时期的陈蕃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用书中的词语回答。

(1)生回答,师板书:懒散、志存高远。

(PPT出示)来,齐读这句话。

(2)师:什么是志存高远?(生答:志向远大)那“生活懒散”又是什么意思?(生答:生活上懒惰、散漫)师点评:你学会了用拆字法来理解词语,真会学习。

3、那课文从哪里具体写出了陈蕃的“志存高远”和“生活懒散”呢?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

请看大屏幕。

(PPT出示)学习要求:(1)默读课文2到5自然段用“—”勾画表现陈蕃志存高远的句子,用“~~”勾画表现他生活懒散的句子。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体会,并进行批注。

(3)批注完后在小组内交流。

时间:6分钟4、生自主学习,师巡视5、交流点拨(1)、孩子们讨论得真热烈。

那谁来说说表现陈蕃生活懒散的语句?生:“屋子里又脏又乱……连空气也显得污浊。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与反思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与反思
9、这是薛勤对陈蕃用心良苦的一番劝诫,究竟薛勤的劝戒对陈蕃有用吗?学生读完后,师也读一次,故意把
指名回答。
说出自己的想法。
梳理质疑:两者的关系、为什么加双引号……
学生一边提问题,一边整理,并且让学生把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记下来。
生自读课文。
用四要素归纳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指名读。
生畅所欲言。
课题
第十一单元“扫一室”与“扫天下”
课 时
2
教 学
目 的
1、熟读课文,讨论交流,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重Fra bibliotek点难 点
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五、拓展延伸
老师把两句名言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用这两句名言时刻提醒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中的每一小步,这样才能跨越出人生中的一大步。
齐读最后一段。
指名回答:那么会想些什么呢?会怎么做?
生做出评价。
指名读读。
生口语练习。
生总结:扫一室指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扫天下指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课题中的两个词语都隐含另一个意思,所以加了引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懂课文大意。
2、过渡:读了课文,我们也许已经解决了一些问题,也许又也许发现了更多新的问题。
三、精读感悟 解疑明理
1、在解决更多的问题之前,老师找到几个词语:乱七八糟 肮脏 污浊
2、这几个词语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如果这几个词连在一起拿来形容一种环境,你觉得这种环境怎么样?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doc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doc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扫一室与扫天下》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十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的是东汉时代,有个青年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

他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间小小的书房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这个故事还警示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扫天下。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2、细读课文,理清层次,交流讨论,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3、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通过学习,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确,受到任何远大的目标都要从小事着手的教育。

教学重点:1、交流讨论,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2、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教学准备:与教学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许多琐碎的小事,有些同学善于从小事中汲取经验教训,养成良好的习惯;而有些同学则认为事太小,无关紧要,往往忽略不计。

那么这些事小吗?它们与同学们眼中的大事有什么联系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相关的课文。

2、齐读课题扫一室与扫天下。

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推测一下课文可能写些什么?二、检查预习,全文初探。

1、昨天布置了预习,检查预习情况。

这些生字词,你认识了吗?请几位同学度,视情况决定人数。

2、认识了生字词,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

其余学生注意:①认真听,在你有疑问或有感受的地方做记号。

②思考:课文写了件什么事?3、讨论交流,理清层次。

①陈蕃志存高远,但生活懒散。

②薛勤告诫陈蕃,不扫一室是扫不了天下的。

③陈蕃的感悟。

三、精读课文,深层感悟。

1、自己再小声读读书,你认为陈蕃是个怎样的人?并谈出你这样认为的理由。

全班交流。

分页标题#e#2、相机出示句子: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扫一室”与“扫天下”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fán ) ,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却很懒散,连自❶2 一天,一位叫薛(xuē) 勤的人来拜访陈蕃的父亲,正巧他父亲外出不在。

陈蕃见客人到来,就从自己的书房里出来接待❷。

薛勤一边和他寒暄,一边随意地走进了陈蕃的书房。

[句导读:“寒暄”“随意”用得恰到好处,说明问题是在不经意间发现的,从而使文章内容显得真实、可靠。

]段导读:陈蕃替父亲接待薛勤。

勤一进书房,着实吓3了一跳。

屋子里又脏又乱,桌子上书呀、杂物❸呀什么都有,满是灰尘;地上到处是垃圾❹;墙壁上有不少蜘蛛网。

屋里不仅肮脏,连空气也显得污浊。

[②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薛勤看了后,不禁皱起了眉头。

他对陈蕃说:“年轻人,怎么弄得这么乱1☜ 2 ❶ 书房:主要用于读书写字的房间。

①课文开篇介绍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及人物。

❷接待:迎接招待。

②与前文写陈蕃“生活却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照应。

具体描写了陈蕃的书房的肮脏,说明他确实懒散、不拘小节。

呀?为什么不把屋子打扫干净呢?”[句导读:面对陈蕃书房的脏乱,薛勤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与“不扫一室”相呼应。

]段导读:写出陈蕃的书房十分肮脏。

想到陈蕃却满不在乎地说:“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4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他说得理直气壮,很有些得意的神气❺。

5[③这里运用了什么句式?“满不在乎”“理直气壮”“得意”表现了什么?]段导读:陈蕃的观点。

言辞间透出他满不在乎、扬扬自得的态度。

着陈蕃这样的回答,薛勤心里暗想: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于是他盯着陈蕃,反问道:“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67❻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线索。

生字、新词卡片,有关陈蕃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1、课前调查。

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小事与大事各是什么?你们是怎样对待小事的?学生甲:在我心目中的大事就是当英雄,为祖国作贡献。

学生乙:我觉得小事就是生活上的琐事,如洗衣服、叠被子、刷鞋等。

鼓励学生各自发表对待小事的态度。

2、板书课文题目:“扫一室”与“扫天下”。

3、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质疑。

4、老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殊含义。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4❺神气:神态和表情。

5③这里运用反问句。

这些词语表现了陈蕃的自负。

6④难句解析:反问句使意思更明确,更有说服力,意思是说你连生活中平常的小事都不做,那更不可能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来。

7❻道理:根据,理由。

1、提出初读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2、学生初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

3、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认读。

重点指导:污(wū)浊(zhuó) 垃(lā)圾(jī)4、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字形。

重点指导“网”的字形。

网:半包围结构,里面的部分应先撇后点。

用与熟字比较识记法记其他生字的字形。

垃—拉圾—极污—亏浊—烛皱—波想一想,这些生字还可以组成什么词。

网:电网网络网兜天罗地网漏网之鱼眉:眉宇眉心书眉眉开眼笑眉清目秀5、理解词语的意思。

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

拜访:敬辞,访问。

肮脏:脏;不干净。

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浑浊。

寒暄: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三再读课文,理清线索1、自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查找的资料。

陈蕃,东汉大臣,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被世人称为“不畏强御陈仲举”。

2、想一想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陈蕃志存高远,但生活懒散。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薛勤针对陈蕃“扫天下”的人不“扫一室”的观点进行批驳,阐述了连小小的屋子都不扫的人,是扫不了天下的道理。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薛勤的话让陈蕃有所感悟。

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阅读的学习方法,以读课文为基础,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联系实际感悟“凡事应该从小事做起”的道理。

课文中的故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时间,但故事仍有现实意义。

大事与小事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呢?上课伊始,让学生针对日常生活的具体事务进行“大”与“小”的思考,初步体会二者的辩证关系。

而后以“陈蕃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引领全文,指导学生有目的地精读课文。

在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章大意有了各自独特的感受后,为他们创设交流的平台。

在讨论、辩论中大家各抒己见,一方面对文章进行梳理,深化对文章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能够活跃气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

着.实(zháo zhu) 肮脏.(zāzàng)不禁.(jījìn) 懒散.(sǎsǎ)2、比一比,再组词。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贪小失大昔蜀侯①性贪,秦惠王②闻而欲伐之。

山涧峻险③,兵路不通。

乃琢石为牛,多与金帛置牛后,号“牛粪之金”,以遗④蜀侯。

蜀侯贪之,乃堑⑤山填谷,使五丁力士⑥,以迎石牛,秦人帅师随后而至。

灭国亡身天下所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注释]①蜀侯:蜀国国君。

②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

③峻(jùn)险:高峻险阻。

④遗(wèi):赠送。

⑤堑(qiàn):凿挖。

⑥五丁力士:古代神话中的五个大力士。

译文:从前,蜀国国君性情贪婪,秦惠王听说后想去讨伐他。

但是蜀地山水高峻险恶,行军无路可通。

于是,秦惠王命人雕刻了石头牛像,把很多黄金丝帛放在石牛的后面,说是牛拉出来的,拿它送给蜀国国君。

蜀国国君贪婪石牛,便凿山填谷,派五个大力士去迎搬石牛,结果秦军趁机随后追到。

国家灭亡了,性命丢掉了,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贪图小利而失掉大利呀!(1)你知道类似的故事吗?把名称写下来。

买椟还珠(2)读完短文后,你有什么体会?我们一定要顾全大局,不要因为贪图一些小的利益,而使大的利益也失去了,最终一无所有。

1、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殊含义,懂得心存大志也应从小事做起的道理。

2、复述课文,感悟文中反问句的意思及用法。

教学课件。

一检查复习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二学习课文内容1、学习第3、4自然段。

(1)陈蕃屋子的环境是怎样的?他是怎样认识这个情况的?(2)学生独立思考后,可以与同桌交流一下。

(3)学生交流汇报。

(4)课件出示描写陈蕃屋子环境的语句。

屋子里又脏又乱,桌子上书呀、杂物呀什么都有,满是灰尘;地上到处是垃圾,墙壁上有不少蜘蛛网。

屋里不仅肮脏,连空气也显得污浊。

你从中看出什么?学生甲:我觉得陈蕃的屋子太脏太乱了。

学生乙:从他的屋子可以看出他不爱收拾打扫,懒散到了极点。

(5)课件出示陈蕃的语言。

没想到陈蕃却满不在乎地说:“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他说得理直气壮,很有些得意的神气。

①指名读这段话。

②谈谈你对他说的话的理解。

学生甲:陈蕃认为大丈夫要干大事业,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只是小事,不必花心思。

学生乙:陈蕃认为清扫小屋子这样的事只是日常小事,只是举手之劳。

大丈夫应花心思在大事业上。

学生丙:我认为陈蕃的想法是糊涂的,是错误的。

③体会陈蕃当时说话的语气。

(满不在乎、得意。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学习第5自然段。

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1)指名充分读句子,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

(2)说说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3)在反复朗读中学会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老师小结。

这样的句子叫反问句。

反问句在表达内容上比陈述句更有力度。

3、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第6自然段。

(2)提问:陈蕃觉得薛勤的话很有道理,他明白了什么?学生甲: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学生乙: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扫天下”。

4、复述课文。

(1)想想作者的思路以及课文结构的安排顺序。

(2)同桌互相练习复述,互相补充。

(3)以推荐或自荐的形式汇报复述。

三总结全文1、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殊含义和关系。

学生甲:“扫一室”主要指平常小事。

学生乙:“扫天下”指轰轰烈烈的伟业。

学生丙: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成就一番伟业往往需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2、老师总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教学时,通过有层次的提问后,学生渐渐进入情境。

对于课文中的陈蕃的行为甚为不满,从他们朗读薛勤对陈蕃的一番话中可以感受到薛勤的那种语重心长、怒其不争。

究竟对于“小习惯与大事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孩子们是否能理解?何不给他们一方寸土,让他们把收获的种子撒播下去?于是教师可以设计看似简单实则有着丰富内涵的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陈蕃说些什么?”让学生进行3到5分钟的练笔,加深领悟。

当然,这篇课文中,有一个人一定不能忘记,那就是唤醒、帮助陈蕃的人——薛勤。

教师可以采用人物对话的方式深入其内心世界,追问薛勤为什么是“盯”而不是“看”或“瞅”,为什么用质问的语气指点陈蕃而不是骂他或直接讲道理。

总之,讲授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课文时,一定要穿越时空,连接历史——告诉学生历史以外的历史:陈蕃因为为官清廉而深受人们的爱戴,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薛勤的“教育”,才有了后来“徐庶下陈蕃之榻”。

1、照样子,写词语。

例:轰轰烈烈断断续续地地道道安安静静例:满不.在乎漫不经心毫不犹豫文不对题2、选词填空。

留言格言诺言谎言誓言预言名言忠言(1)用书面形式等留下的话叫(留言)。

(2)宣誓时所说的话叫(誓言)。

(3)预先说出的关于将来要发生什么事情的话叫(预言)。

(4)著名的话,常被人们引用来说理的话叫(名言)。

(5)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话叫(格言)。

(6)应允别人的话叫(诺言)。

(7)诚恳劝告别人的话叫(忠言)。

(8)虚假不实的话叫(谎言)。

3、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1)林林不能按时完成各项作业,怎么能当“学习标兵”呢?林林不能按时完成各项作业,是不能当“学习标兵”的。

(2)总看见自己身上的优点,看见别人身上的缺点,怎么会进步呢?总看见自己身上的优点,看见别人身上的缺点,是不会进步的。

1、陈蕃简介陈蕃(?~168),东汉名臣,字仲举,汝南平舆(今属河南)人。

桓帝时任太尉,为官清廉,名重当时。

针对当时人民起义,陈蕃主张从统治阶级内部寻找原因,施以德政感化,而不能采取残忍的镇压手段。

后因与李膺等联合反对宦官被免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