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
四上语文《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内容,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含义。
2、通过学习课文,明白“要想做成大事,就要从身边小事做起”的道理。
3、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学会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教学重难点:1、领会“扫一室”与“扫天下”之间的关系。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谈话导入1、课件出示:实现理想、捡起地上的一片纸花、考上好大学、每天坚持锻炼身体20分钟、做好一次值日、写好一次作业)请大家将这些事情按大事小事分分类。
2、你心目中还有哪些事算大事,哪些是算小事呢?3、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关于大事和小事的课文。
板书题目,看到这个题目。
你有什么问题?4、“学贵有疑”,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是一种好习惯。
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相机正音,认读本课生字词。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儿?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东汉时代,青年人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
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
他父亲的朋友薛勤告诫他:连一问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1、这篇课文中的两个人物都是怎样看待“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呢?快速浏览课文。
陈蕃认为男子汉大丈夫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不愿意去干打扫房间的小事。
而薛勤却认为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2、同样是“扫一室”这件事两个人却有不同的看法,这是为什么?我们先来看看陈蕃是个怎样的人,就知道他为什么那么认为了。
快速找出课文哪一段有介绍。
3、指名读第1自然段,同时课件出示: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却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
4、说说陈蕃是个怎样的人? 理解志存高远和懒散。
5、课文中从哪里能具体地看出陈蕃的“志存高远”、“喜好读书”和“生活懒散”呢?能自己找找吗?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
(生画句子,师巡视。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两首诗歌《扫一室》和《扫天下》的内容和意义,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感悟诗歌中的人生哲理。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珍惜生活、感恩他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a.掌握《扫一室》和《扫天下》的内容和意义。
b.理解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
c.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a.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生哲理。
b.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c.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扫一室》和《扫天下》的朗诵视频,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受描述诗歌给自己的感觉。
2.学习诗歌(1)呈现诗歌内容教师呈现《扫一室》和《扫天下》的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导读理解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讲解诗歌背景教师讲解《扫一室》和《扫天下》的诗歌背景和诗人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意图。
(2)情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4.文学创作(1)诗歌创作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创作活动,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作品分享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作品,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学交流和作品欣赏。
5.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小结,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保持文学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背诵《扫一室》和《扫天下》的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2.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思考。
3.阅读其他诗歌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扫一室与扫天下”的道理。
1.请同学们认真复习课文《扫一室与扫天下》,掌握生字、生词,并能够正确地朗读和默写课文。
-家长协助孩子进行课文复习,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扫一室与扫天下”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话写一篇日记,分享你的感悟。
-要求:字数不限,表达清楚,情感真挚。
3.开展家庭实践活动,与家人一起打扫房间,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并将这个过程记录下来。
-可以用照片、文字、绘画等形式,展示你的劳动成果。
4.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你是如何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在生活中,你是如何践行这个道理的?
-请分享一个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关于这个道理的故事。
5.阅读拓展:选择一本与劳动、成长有关的书籍进行阅读,并完成以下任务:
-摘录书中的精彩片段,与同学分享你的阅读感受。
4.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道理,培养他们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4.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互动,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扫一室”和“扫天下”两个成语的含义。
3. 培养学生勤奋、尽责、乐于助人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堂热身:(1) 看图说话老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看图片并描述图片中的人物、物品、场景等内容。
(2) 成语接龙老师首先说出一个成语,学生接着说一个以上个成语结尾的新成语,以此类推。
2. 教学重点:(2) 分析两个成语的内涵和背后所蕴含的精神。
(3) 总结“扫一室”和“扫天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3. 教学方法:(1) 课前布置阅读材料,让学生先自己了解所学知识的概念和背景。
(2) 课堂上通过读理解、讨论和思考等方式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10分钟)2.课堂授课(30分钟)(1)老师出示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主人公如何体现“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精神,以及他们的做法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作用。
(2)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享身边或社会上存在的“扫一室”和“扫天下”的案例。
4.游戏互动(10分钟)老师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分成两组,比拼一下谁的小组最快完成任务。
举个例子,老师让学生从一堆物品中找出与“扫一室”和“扫天下”有关的物品,然后进行口头描述,并逐一呈现出来。
(2) 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积极践行“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精神。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小组报告或写一篇1000字的作文,总结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收获和体会。
2. 教学效果评估:结合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估和反思教学效果,以便于下一步教学的调整和改进。
3. 教学策略评估:总结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总结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以便于优化未来的教学方案。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扫一室”与“扫天下”》一文,使学生了解到苏轼为人正直、慷慨大方的品质。
2、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思维。
3、通过朗读、理解和分析文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学生课本和习题册3、多媒体设备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一段视频,展示苏轼的事迹和名言。
启发学生对苏轼的了解。
2、预读导入:教师提问“你们经常做家务吗?为什么有的家务看似简单,却很少有人肯主动去做呢?”引出课文。
3、呈现过程:教师在课件上展示文章,让学生跟着课文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4、讲解生词释义和短语:教师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掌握其意思和用法。
5、阅读理解:教师提问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例如:“为什么《扫一室》这篇短文的重点是高湖,而不是苏轼自己?” “苏轼为什么不愿意扫清理卫生?”等等6、拓展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对课文的个人理解和感受。
7、巩固练习:教师让学生完成习题册上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8、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收获,并展示在课件上。
9、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完成一篇关于苏轼事迹的短文,以及准备下堂课的故事。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中、讨论中,提高了语文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通过课上的讨论和练习,学生对苏轼的品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学会了欣赏和感受,也收获了成长。
不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于古文阅读理解还有难度,需要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引导。
教师在课堂上对于课文的提问不能过于简单或者太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教学质量。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通用14篇)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通用14篇)《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扫一室"与"扫天下"》,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3,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4,熟读课文,讨论交流,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的小故事,相信学过之后你也一定能从中收获到一些人生哲理.板书:"扫一室"与"扫天下"板书课题(大小区分),齐读.2.课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的脑海里产生了哪些小问号"扫一室"是什么意思"扫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引号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只要我们把书读透了,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指名轮读课文,读准字音,新词,读通句子.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提问: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文章的主人公是——陈蕃薛勤(板书)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的扫一室和扫天下分别是指什么("扫一室":打扫一间屋子"扫天下":轰轰烈烈的大事)2.陈蕃和薛勤他们对"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看法一样吗分别是怎样看待的从书中画出相关的语句.3.陈蕃"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生读陈蕃的态度是:只想扫天下,不想扫一室(板书:不想只想)陈蕃是用什么语气读的指导朗读,读出"满不在乎",在读中理解"理直气壮"为什么这样读怎么想的4.薛勤想: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道:"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1)生读(2)薛勤是怎么看待的只有扫一室,才能扫天下(板书:只有才能)(3)同时出示两句话: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不能去扫天下(分别找两个同学来读,其他同学体会哪一句更好,引导学生体会反问语气表达的力度.)5.你认同谁的观点呢展开辩论.6.现在你想怎样劝劝陈蕃呢小结:是啊,但是只有点点滴滴的小事做好了,才能干成轰轰烈烈的大事业.7.那么现在我们在来看一看"扫一室"和"扫天下",你能理解它们为什么带引号了吗 (理解特别含义板书: 小大)四拓展阅读,深化主题同学们,现在你们怎么看待你们身边的小事(启发学生练习类似《特殊考试》中的小事)2.课件出示,联系生活实际讨论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深化主题.师:大家的发言让我想起了两句话(课件出示)( 师读——读懂了什么——齐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春秋)荀子2. 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你们的话语也是小,希望你们把自己的感悟写在一张精美的书签上,夹在你的书本里自勉,也可以送给你的朋友,并与朋友共勉.当然也可以寄给我.五,课后作业(课件出示)听了薛勤的话后,陈蕃会深思些什么又会怎么做呢请同学们课后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板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小大陈蕃只想不想薛勤只有才能《"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来自。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两位女英雄——花木兰和穆桂英的故事。
2. 技能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故事,理解故事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和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中描述的花木兰和穆桂英的故事。
三、教学准备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3. 教学辅助材料:图片、PPT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准备多张插图,包括花木兰和穆桂英的形象,展示在教室中。
2. 点名并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花木兰和穆桂英,是否知道她们的故事。
鼓励学生提前分享了解到的内容。
1. 分发《“扫一室”与“扫天下》》短篇小说,让学生自己阅读。
2. 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记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提供必要的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步骤三:讨论与解读(20分钟)1. 以小组为单位,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标记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逐一描述花木兰和穆桂英的形象、性格特点以及所做的事情。
3.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花木兰和穆桂英的评价,引导学生思考她们的行为和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步骤四:讲解文化背景(10分钟)2. 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勇敢、孝顺和忠诚等。
1. 提供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如花木兰和穆桂英各自的坚持和奉献有何相似之处?2. 学生互相讨论并分享答案。
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问学生有关故事的相关问题。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夸奖他们的积极参与与思考。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位女英雄花木兰和穆桂英的故事,并理解她们的形象和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阅读和讨论故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
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扫一室”与“扫天下”》是一篇鲁迅先生的经典短文,在鲁迅的作品中,这篇短文算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一篇。
这篇短文通过对官僚主义、势利小人等社会现象的讽刺,表达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思考。
本文适合作为初中生的阅读教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品味鲁迅独特的文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思辨思维。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内容,并能理解并解读作者的意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 阅读理解能力:由于本文主题较为深刻,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有些抽象和难以理解。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比喻和隐喻的含义。
2. 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本文是一篇有深意的文学作品,要求学生能够从中找出作者的意图,分析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这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是较为困难的。
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讲解鲁迅的背景和受众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扫一室”与“扫天下”》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进行全文朗读,并解读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表层意思。
2. 学生自主阅读,并回答一些基础问题,如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3. 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文中的比喻和隐喻,探讨鲁迅想要通过这些比喻和隐喻传达的东西是什么。
三、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20分钟)1. 小组合作阅读:将文章分成几段,每个小组负责读取一段,讨论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什么问题?通过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
2. 学生汇报:每个小组汇报他们对文中隐含意义的理解。
3. 教师引导讨论: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次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扫一室”与“扫天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做小事被忽视,却想做大事情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从身边小事做起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寓意和寓言故事的写作特点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寓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小事例,演示如何从这件小事做起,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孟子思想中的家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懂得做好小事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分析寓言故事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寓意。通过学习《“扫一室”与“扫天下”》,使学生掌握故事主要内容,领会文章通过对比“扫一室”与“扫天下”所要表达的道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寓意、寓言故事的写作特点,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1)明白“扫一室”和“扫天下”这两个成语的含义;2)掌握“扫一室”和“扫天下”这两个成语的用法;3)能够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运用这两个成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1)培养学生对于汉语成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2)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成语的态度,学会正确运用成语来丰富语言表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扫一室”和“扫天下”这两个成语的含义、用法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教师准备好本节课的教材,包括《语文课本》中有关“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相关知识点。
2. 教具准备PPT、黑板、彩色粉笔、书籍资料、小白板和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有关“扫一室”和“扫天下”的图片或者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成语的大致含义。
2. 讲解和分析(15分钟)教师首先给学生讲解和介绍“扫一室”和“扫天下”这两个成语的含义,然后通过一些例句和实例来分析和说明这两个成语的用法。
3. 合作探究(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让学生认真阅读有关这两个成语的相关文章,然后展开讨论,分析其中的成语用法和特点,从中总结出使用这两个成语的技巧和方法。
4. 练习和演练(2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提供一些与“扫一室”和“扫天下”相关的句子,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填空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两个成语。
五、课堂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上所学的“扫一室”和“扫天下”这两个成语,写一篇有关感悟或者故事的作文。
同时要求学生背诵并熟练掌握这两个成语的用法。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扫一室”和“扫天下”这两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推荐3篇)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推荐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总结、合同协议、管理制度、演讲致辞、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好词好句、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plan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management systems, speeches, insights, evidence letter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推荐3篇)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1)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技能目标:1、学习《扫一室与扫天下》,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实录与评析(精选12篇)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实录与评析(精选12篇)《“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实录与评析篇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学校语文教材第7册第11单元。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用多种方法理解"寒暄'、"懒散'和"志存高远'的意思。
2.品读课文,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殊含义。
让同学懂得"要想做成大事,先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道理。
3.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渗透转折句式的用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殊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3.学习有条理、有挨次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同学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之中。
教学预备:与教学相关的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师: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字,看看你们认不熟悉。
(师写"室'。
) 生:(齐读。
)室。
师:"室'当什么讲? 生:屋子、房间。
师:说得对。
接着看,(师在"室'前板书"扫一'。
)可以连起来读一读。
生:扫一室。
师:"扫一室'什么意思? 生:打扫一间屋子。
师:这是我们常常做,也是很简单做的小事。
再看,(师板书"扫天下'。
)现在你们有疑问吗? 生:天下那么大怎么扫啊? 师:问得好。
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内容。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板书课题。
) 生:(齐读。
)"扫一室'与"扫天下'。
师:发现这个题目。
你又有什么问题? 生:"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关系? 生:"扫一室'与"扫天下'这两个词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师:俗话说"学贵有疑',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是一种好习惯。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案教学目标:1、在阅读分析中理解“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2、通过朗读感悟、勾画批阅、抓重点词的方式体会句子的语气和意思,把握人物的心理,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在学习中理解“小事”对于“大事”的重要性。
树立从小事做起,做好小事的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悟、勾画批阅、抓重点词的方式体会句子的语气和意思,把握人物的心理,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握文章主旨,在学习中理解“小事”对于“大事”的重要性。
树立从小事做起,做好小事的信心。
:一:巩固引入,初悟文意师:上一课时我们说到陈蕃后来实现了自己少年时的志向,为汉代的“乱而不亡”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那么他的成就是否与他十五岁时的这一次经历有关呢?让我们再走进《“扫一室”与“扫天下”》板书课题。
快速阅读课文,你能快速用波浪线勾出“扫一室”与“扫天下”具体指什么吗?结合学生回答分析引号可能具备的意义——引用二:品读感悟,披文入理。
(一)人物入手,感受“豪情”1、提出“扫一室”的是何人?提出“扫天下”又是谁?板书薛勤陈蕃2、师:课文中先介绍了谁?请朗读第一自然段,圈出最能表现陈蕃性格的词语。
板书“志存高远”;“生活懒散” 体会“但”字透露的感情色彩。
3、什么是“志存高远”呢?你能在课本中找出描写陈蕃志存高远的话么?请读一读,注意把握人物的语气和神态。
什么语气?什么样的神态?引:满不在乎理直气壮很有些得意比较读齐读这个句子还可以怎么表达,品语气是否有所不同。
4、对于陈蕃的这段话,你觉得有没有道理?你想对他说什么?5、老师也希望做这样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听我读读,你有问题想要问我——陈蕃么?引:小小的一间屋子(二)场景着眼,体会感受。
1、这是一间什么样的屋子?生找,抽生读。
2、出示,理解程度副词对加强句子感情的作用。
比较读,强调读。
3、在这样的屋子里,你会有什么感受?会这么做?4、师:所以薛勤在看到这样的一副场景以后,忍不住……强调人物神态,说……强调人物语言。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在语境尺度上的不同。
2.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在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下的差异。
3.认知某一种语言表达的背后潜在的哲学或文化思想。
4.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的学习——《论语》第二十八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课文分析——探究“有朋”、“不愠”等词语的文化内涵,并分析“扫一室”与“扫天下”在此背景下的语境上的不同。
3.文化背景分析——快节奏、英雄式的现代社会,对中国传统中的“扫一室”哲学的冷落与质疑,探讨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反复推演与追问。
4.写作表达——要求学生以此为写作素材,结合自身生活经历,以“扫一室”和“扫天下”的不同含义为出发点,写出自己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重点1.掌握语境分析的方法。
2.理解探究“有朋”、“不愠”等词语的文化内涵。
2.培养识别文化内涵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导入新课:通过学生的社会经验,对“扫一室”和“扫天下”的感性认知加以引导。
2.讲解并分析:通过老师对《论语》中的有关篇章的分析、对部分关键词的解释和探究,和学生共同分析“扫一室”和“扫天下”的差异和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
3.讨论与互动:通过讨论和学生主动提问的方式促进课程互动,帮助学生理性认知“扫一室”、“扫天下”的不同。
4.写作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以所学的内容为素材,结合自身生活经历,用合适的语言和语气进行写作表达。
五、教学手段1.多媒体展示工具2.黑板3.PPT4.讨论工具(课桌、椅子等)5.纸笔等写作工具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1)教师可通过观察和上课前所做的预备工作,带领学生了解和思考家庭和社会中各种不同的“值得扫”的地方。
(2)根据学生真实感受,引出教师在常见书籍中找到的几个关于“扫”的句子,鼓励学生分别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二步:分析《论语》第二十八章(2)分析“扫一室”和“扫天下”的差异,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的故事背景。
2.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寓意。
3.学习并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型表达。
教学重点:1.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寓意。
2.学习古代故事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型。
教学准备:1.故事背景介绍的PPT。
2.绘本或图画书《扫一室与扫天下》。
3.卡片或小纸片。
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5分钟)1.与学生们打招呼,并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是关于“扫一室”与“扫天下”的故事。
2.利用图片或卡片带出“扫一室”的概念,并问学生知不知道“扫一室”是什么意思?二、导入(10分钟)1.利用PPT或绘本的图片让学生们了解王昭君的故事背景,并简单讲解她的爱国心和扎实的技艺。
2.引导学生们思考,“扫一室”与“扫天下”分别有什么寓意?三、学习活动(30分钟)1.向学生展示故事的绘本或图画书,并让学生自己观察每一页的内容。
2.读故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涵,可以选择适当的故事版本进行语音朗读,或者请一位学生来朗读。
3.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5-6人,并发放小纸片或卡片,让他们写下自己对“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理解。
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向大家展示他们的观点和观察结果。
4.整理思路。
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寓意,以及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评价。
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他们分享我的观点和解释。
四、拓展活动(20分钟)1.艺术创作。
让学生们根据故事自己进行艺术创作,可以画一幅画、写一篇诗或者设计一份海报,表达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2.探究文化背景。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的扫地技艺和文化内涵,并与现代的生活进行对比。
例如,与学生一起讨论现代家庭的卫生习惯和价值观,并思考自己是否有类似王昭君的心灵境界和技艺传承。
3.分组表演。
学生们可以分组自愿选择并演绎故事中的一幕或一个情节,通过表演来体验和展示故事的内涵和情感。
扫一室教案
扫一室教案第一篇:扫一室教案《“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懂得“要想做成大事,先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道理。
2.能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体会反问句在语意表达上的作用;体会转折句式的用法;体会作者有条理有顺序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体会作者有条理有顺序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流程:(一)复习回顾,整体感知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板书:陈蕃薛勤)(二)深究细读,品味感悟1、师:概括得好。
那么这篇课文中的两个人物都是怎样看待“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呢?快速浏览课文,勾出相应的句子。
(学生勾画句子)2、抽生汇报后,老师引生读句:陈蕃认为——;再引读:薛勤认为——(生读后抽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3、师:同样是“扫一室”与“扫天下”,两个人却有不同的看法,这是为什么?我们先来看看陈蕃是个怎样的人,就知道他为什么那么认为了。
快速找出课文哪一段有介绍。
(第1段)4、齐读第1自然段,说说陈蕃是个怎样的人。
(课件出示: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却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
)5、生汇报,师小结:抓住重点词或句子概括段意是很好的方法,以后要多尝试。
再引导:什么叫“志存高远”? 那么“懒散”又是什么意思?师再引:人志向远大又喜好读书是好事还是坏事?而生活懒散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这句话中前半句说优点,后半句说缺点,意思发生了转变,中间就用——“但”字把它们连接起来的。
大家读一读,再体会一下。
(生读句子)在这句话里,如果把“但”字去掉,还有哪些词可以替代它呢? (可、可是)(生每换一个词,师都让其放到句子里读一读,看是否通顺,同时体会转折的意思。
) 老师读句子,认真听,仔细体会:看看作者重点要强调的是前半句的意思还是后半句的意思?所以,你在说话和写话时,前后意思发生了转折就可以用“但、可、可是”把前后句子连接起来,而且要把自己强调的意思放在关联词的后面。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用法和含义2.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细节的关注和细致的做事态度3.培养学生永远不断精益求精的品质二、教学依据本文教材为《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本第一单元《地球和太阳》课文《扫一室与扫天下》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出文章中出现的“扫一室”与“扫天下”这两个短语。
并让学生谈一谈两个短语的含义。
Step 2:阅读理解1.教师先让学生静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己口读2-3遍。
2.通过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扫一室”与“扫天下”具体是指哪些事情。
3.适时为学生解释生词和难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Step 3:分组合作1.教师把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们在小组内讨论,探究“扫一室”和“扫天下”的含义,并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探究结果。
2.让全班的其他同学、老师发表自己的看法及理解,并进行交流。
Step 4:扩展活动1.在课后让学生到家中或学校附近区域走走,发现身边细节,并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2. 让学生分享自己收获到的东西或者扫描社会上令人感动/启发的细节现象。
教师小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对生活中细节的关注和细致的做事态度,让学生明确精益求精的品质。
四、教学资源1.课本:《语文》一年级下册2.黑板、粉笔、PPT五、板书设计六、教学评价本节课主要采用阅读理解、小组讨论与交流等互动型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节课从具体事例中出发引导学生转化粗浅的阅读理解为深入的人生思考,意义深远,帮助学生培养好的品质和做人态度。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案例(精选15篇)
《“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案例(精选15篇)《“扫一室”与“扫天下”》篇1《“扫一室”与“扫天下”》是北师大版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
主要讲的是东汉时代,有个青年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
他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件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表述简洁,用词精确。
故事发生的年代虽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时间,但故事仍然有现实意义。
通过让学生理解课文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懂得心存大志,必须从小事做起的道理。
教学片断如下:师:同学们,“大”与“小”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你们喜欢“大”还是“小”?在你们心目中的小事和大事分别是什么呢?你们是怎么对待小事的?生1:喜欢“大”,大事就是考上清华大学。
生2:我也喜欢“大”,大事是能当大英雄,能让别人夸奖我。
生3:我认为大事是当上大老板,开个大公司,赚大钱。
(生大多说喜欢“大”,可一说到大事和小事分别是什么?学生能谈上几件大事,小事却谈不上来了。
)教师是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这种现象是教师事先所没预设到的,本以为这是一个很容易明白的问题,却没有很快得到所要的答案。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应不再死抱“预设”,而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
教师从身边入手,从“当英雄”和“洗衣服”哪件是大事,哪件是小事?让学生判断。
学生一下子找到了对大小事的生活认识,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并总结出了小事就是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心中也已产生了两种事的对比观念。
“情动于衷,而言于外”。
教学时关键是要触动学生的情感区域,学生的情感方能自由流淌,自然倾泻。
在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有一整体的感知后,重点学习第三、四段。
这个片段中,教师让学生品读描写陈蕃屋子的语句“屋子里……连空气也显得污浊”(抓住“不仅……连……也……”),使学生的情感在心灵与语句的对话中滋生。
学生自然进入了课文所描述的环境中,如同身临其境,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通过文本而产生共振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11单元《“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用多种方法理解“寒暄”、“懒散”和“志存高远”的意思。
2.品读课文,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让学生懂得“要想做成大事,先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道理。
3.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渗透转折句式的用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3.学习作者有条理、有顺序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之中。
教学准备:与教学相关的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字,看看你们认不认识。
(师写“室”。
)生:(齐读。
)室。
师:“室”当什么讲?生:屋子、房间。
师:说得对。
接着看,(师在“室”前板书“扫一”。
)可以连起来读一读。
生:扫一室。
师:“扫一室”什么意思?生:打扫一间屋子。
师:这是我们经常做,也是很容易做的小事。
再看,(师板书“扫天下”。
)现在你们有疑问吗?生:天下那么大怎么扫啊?师:问得好。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板书“与”。
)生:(齐读。
)“扫一室”与“扫天下”。
3.师:看到这个题目。
你又有什么问题?生:“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关系?生:“扫一室”与“扫天下”这两个词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师:俗话说“学贵有疑”,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是一种好习惯。
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全文初探师:老师知道你们刚才读了课文,可能有人还不太熟练,现在把课文再快速读一遍。
注意,要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读课文。
)师:老师把课文中需要我们认识的和难读的词语都找了出来,(出示课件)看看谁能读准确。
(生开火车读词语,师相机指导难读或难理解的字词。
如:“着实”要读准字音zhuo。
联系上下文理解“寒暄”的意思等。
生读完一遍词语后,师再随意指名读。
)师:认识了生字词。
就可以顺利地读课文了。
谁想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指名读课文。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东汉时代,青年人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
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
他父亲的朋友薛勤告诫他:连一问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三、精读课文,深层感悟师:概括得好。
那么这篇课文中的两个人物是谁?他们分别是是怎样看待“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呢?快速浏览课文。
生:陈蕃认为男子汉大丈夫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不愿意去干打扫房间的小事。
而薛勤却认为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师:看来,同样是“扫一室”这件事两个人却有不同的看法,这是为什么?我们先来看看陈蕃是个怎样的人,就知道他为什么那么认为了。
快速找出课文哪一段有介绍。
生:第1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同时课件出示: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却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
) 师:谁想说说陈蕃是个怎样的人?生:他是个志存高远、喜好读书、生活懒散的人。
(课件相应词语变色。
) 师:什么叫“志存高远”?生:就是有很远大的志向。
师:那么“懒散”又是什么意思?生:就是懒惰、散漫的意思。
师:人志向远大、喜好读书是好事,而生活懒散却不是好习惯。
在一句话中前半句和后半句的意思或观点等正好相反时。
中间就用“但”字连接。
大家读一读,再体会一下。
(生齐读句子: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却很懒散。
)师:在这句话里,如果把“但”字去掉,还有哪些词可以替代它呢?生:可以换成“可”字。
(放到句子里读一读)生:可以换成“可是”。
(放到句子里读一读)生:可以换成“而”。
放到句子里读一读(生每换一个词,师都让其放到句子里读一读,看是否通顺,同时体会转折的意思。
)师:课文中从哪里能具体地看出陈蕃的“志存高远”、“喜好读书”和“生活懒散”呢?能自己找找吗?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
(生画句子,师巡视。
)1.阅读课文。
感受陈蕃的“生活懒散”。
师:哪些句子是说陈蕃生活懒散的?生:我画的是——屋子里乱七八糟,桌子上书呀、杂物呀什么都有,上面满是灰尘:地上到处是垃圾,墙壁上有不少蜘蛛网。
屋里不仅肮脏,连空气也显得污浊。
师:你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感受?生:陈蕃的书房也太脏了,而且还很乱。
师:(课件)的确是这样的。
这一段主要介绍了陈蕃书房的脏和乱,那么把这段话改成这样好不好。
(出示句子:屋子里很乱,桌子上有书和杂物,上面有灰尘;地上有垃圾,墙壁上有蜘蛛网,屋里肮脏,空气污浊。
) 生:这样写不好。
虽然也在说屋子的脏乱,但是写得不具体。
生:这样写让人看不出到底哪脏,哪乱了。
生:原文中说“桌子上满是灰尘”,—个“满”字可见灰尘之多。
可是改后,就不能表现出灰尘多了。
生:还有,地上有垃圾,表现不出垃圾到底有多少;墙壁上有蜘蛛网,是多是少,也不明确。
所以还是原文好。
师:说得好。
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把书房的脏乱写具体的呢?首先,先写对这间屋子的总体印象是——生:乱七八糟。
桌子上书呀、杂物呀什么都有,上面满是灰尘,地上到处是垃圾,墙壁上有不少蜘蛛网,屋里不仅肮脏。
连空气也显得污浊。
师:(小结。
)这段话有条理、有顺序、形象具体地表现出书房的脏乱,从而突出陈蕃生活的懒散。
以后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学习作者这种写作方法。
师:现在我再请一名同学读读这段话,要表现出书房的脏乱来。
(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2.阅读课文,感受陈蕃的“志存高远”。
师:这么懒散的生活习惯可大大出乎薛勤的意外,所以文中说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
有哪些句子是说陈蕃志存高远的?生:我画的是——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出示相应文字课件。
)师:这一段你读懂什么了?生:陈蕃只是一心想成就大事业,不愿意做打扫屋子这样的小事。
师:陈蕃一心想成就大事业,对打扫屋子这样的小事不屑一顾。
他认为即使不清扫屋子也不妨碍他日后干大事。
所以我们在读陈蕃的话时要带着怎样的语气读呢?生:要带着满不在乎的语气读。
师:好。
那你们谁愿意试一试?(指名读。
第一名学生读得不到位,师做了范读,然后请想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
)3.阅读课文,感受陈蕃的“喜好读书”。
师:哪些句子是说陈蕃喜欢读书的?生:我画的是——陈蕃见客人到来,就从自己的书房里出来接待。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生:从这句话能看出在薛勤到来之前陈蕃就在书房看书,他的书房都那么乱了,他还能呆得下去,说明他很爱读书。
生:老师,我还从一个地方能看得出来。
第3段说,他的书房桌子上书呀、杂物呀什么都有,也能看出他每天在书房呆的时间很长,有可能边吃东西边看书,所以也能看出他喜好读书。
师:这么喜好读书的人,又有如此远大的志向。
可以说是一个人才啊!可是生活上他却很懒散,让薛勤看到后感到他的做法很不妥当,那么薛勤又是怎么想,怎么说的呢?(指名读第5自然段。
)师:薛勤的观点是——生: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师:如果这句话意思不变,还可以这样说——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不能去扫天下的。
师:你觉得这两个句子哪个表达得更好,为什么?生:我认为原句好,因为它语气表达的强烈。
师: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好,那我们再读读原句,体会一下这种强烈的语气。
(生齐读。
)师:这里还有一个问句,你能意思不变,也换一种说法吗?(出示句子: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生: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是不能做成大事的。
师:看来薛勤在心里暗暗佩服陈蕃的同时,也看到了他的不足。
薛勤不愿看到自己朋友的孩子空有大志,而日后一事无成,所以才语重心长地劝陈蕃。
那我们就再读读他俩之间的对话好吗?生:好!师:男同学读第4自然段,女同学读第5自然段。
(生分段朗读。
)四、联系生活,明白寓意师:听了薛勤的一番话,陈蕃会有改变吗?生:他会有改变的。
因为文中说,薛勤走后,陈蕃沉思起来,觉得薛勤的话很有道理。
既然是有道理的话,他一定会听的。
师:他会怎么做呢?生:他会立刻收拾自己的书房。
生:今后他也会做一些生活上的小事。
生:他会从小事做起。
因为在干好小事的同时。
也培养了自己的能力,锻炼了意志,养成一种做事认真的好习惯,这样将来才能做好大事。
师:你们觉得有道理吗?生:有道理!师:让我们把赞许的掌声送给他,好吗?(生鼓掌。
)师:陈蕃听了薛勤的劝告后成就自己的大事业了吗?(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我们来看一个小资料。
(出示介绍陈蕃的资料,师读:陈蕃,东汉时期著名政治家,曾担任过太守、太尉、太傅等职。
从政数十年,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e],被世人所称赞。
)师:看来,陈蕃真的成就了他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如果当初他不做身边的平凡小事,就难以成就日后的大事业。
五、总结课文。
提升认识师:现在我们再回到课题,“扫一室”仅仅指打扫一间屋子吗?生:是指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师:那么“扫天下”呢?生:是指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师:课题中的两个词语都隐含另一个意思,所以加了引号。
师:刚才还有一位同学提到“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关系。
是谁呀?(师指名刚才提此问题的同学来回答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
)师:所以有一句名言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课件出示句子,生齐读。
)师:联系实际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课件)。
看图编故事:特殊的考试师:最后老师再送同学们一句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生齐读。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迈出一小步。
就不能走到千里之外;不积累小的河流,就不会有大江大海。
师:希望你们能用这句名言时刻提醒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中的每一小步,这样才能跨越出人生中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