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综合附答案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_______) (2)亭亭净植.(________)
(3)陶后鲜.有闻(_______) (4)宜.乎众矣(_________)
28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爱莲说》,回答问题。

(链接)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白居易《养竹记》为何周敦颐以“莲”为君子,而白居易以“竹”为君子,请简要概括原因,并说说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花,是人们精神的寄托和象征,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往往以某种花作为国花或市花。

请你为重庆市推荐一种市花(莲花除外),并说明两点理由。

【答案】
1.(1)多(2)竖立(3)少(4)应当
2.(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

3.莲,喻高洁正直,清新淡泊的君子;竹,喻坚贞不拔,刚直公正、谦虚处世的君子。

两段文字都运用了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4.示例:我推荐三角梅。

花色艳丽,扮靓城市,让城市光彩迷人;花叶繁茂,充满生机给人希望;花期长,生命力强,象征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可爱者甚蕃.”翻译为“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意思是“多”。

“ 亭亭净植.”翻译为“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植”意思是“竖立”。

“ 陶后鲜.有闻”翻译为“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鲜”意思是“少”。

“宜.乎众矣”翻译为“人数当然就很多了”,“宜”意思是“应当”。

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1)“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句中“染”意思是“沾染(污秽)”,“濯”意思是“洗涤”,“妖”意思是“美丽而不端庄”。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句中“蔓”意思是“生枝蔓”,“枝”意思是“长枝节”,“远”意思是“远播”,“益”意思是“更加”。

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28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周敦颐喜爱莲花是因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正直高洁,淡泊名利。

白居易喜欢竹,只因为“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坚忍不拔,谦虚正直。

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据此作答。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要求选择一种花并写出推荐理由即可,语句通顺,条理清晰。

示例:我推荐三角梅。

花色艳丽,扮靓城市,让城市光彩迷人;花叶繁茂,充满生机给人希望;花期长,生命力强,象征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则》)(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

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

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

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

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

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

令为僧,亦不从。

乃幽之民舍。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往之女.家______
(2)或.败奔______
(3)同敞危坐不去.______
(4)适.同敞自灵川至______
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行天下之.大道/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C.乃.幽之民舍/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中以是服同敞。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5.(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
1.(1)通“汝”,你,你的(2)有时(3)离开(4)恰逢
2.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D
4.(1)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

(2)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5.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女:同“汝”,你的;适:恰逢。

120.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可以根据文言虚词、语气词以及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来进行翻译。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翻译为:虽然(两人)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但是可以互相听到声音,两个人每天通过吟诗来互相唱和;根据翻译,可以断句为: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A、结构助词,的/代词,它,指书籍;B、表疑问语气,哪里/语气助词,不译;C、于是/竟然;D、两个“诚”都翻译为真的。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换。

(1)中的“以”翻译为因此,译文: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2)句难度不大,阅:经过;颜色:脸色;译文: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5.文中的同敝,“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

令为僧,亦
不从。

乃幽之民舍。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面对敌人,他将国家大义凌驾于生命之上,宁死不屈,正是“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点睛】
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
‘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乙】张同敝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为人大方、讲义气。

每次带兵打仗,就骑着马走在将士的最前面。

有的时候战败,将士都逃跑了,但是张同敝端端正正地坐着,不离开前线,将士们看到了就再次投入战斗,有时会取得胜利,军中众将因此都很佩服他。

顺治七年,清军攻破了严关,将士们都放弃桂林逃跑了。

桂林城中空无一人,只有式耜坐在府中,恰逢张同敝从灵川到达桂林,拜见了式耜,式耜说:“我是桂林的留守将军,应当死在这个地方。

你没有守城的职责,何不像其他人一样离开呢?”同敝认真地说道:“从前的人以只有自己成为君子为耻,你难道不让我和你一同赴死吗?”
式耜大喜,拿出酒和他一起喝,一直到天亮,清晨时分,被清军所擒,让他们投降,他们不愿意。

下令让他们做和尚,也不愿意。

于是,就将他们关在民房里。

虽然(两人)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但是可以互相听到声音,两个人每天通过吟诗来互相唱和。

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说(节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①先乎吾,吾从而②师
之;,,,。

吾师道也,夫庸③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①固:本来。

②从而:动词,学习。

③庸:副词,表示反问,岂。

1.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②生平吾后③亦先乎吾④其闻道也
A.①④②③
B.④②①③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105.作者认为“师者”的价值在于“__________”,主张不拘于______、______,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

(第一空用原文填写)。

【答案】
1.D
2.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
【解析】
1.从标点分号的使用可以看出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前后结构相同、互相对应。

从上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可以选择下句应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作答时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对比现代文的意思,可适当猜测,理解文章内容。

文章第二句,一个判断句总写了老师的价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翻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注意第一空为原文填写)。

最后一句总结师道的根本: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为: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6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阅:_ __ (2)竟.不可得竟:___
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山门圮于河
3.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2)众服为确论。

译文: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答:
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答:
【答案】
1.(1)阅:经过,过了
(2)竟:终于、到底
2.山门/圮于河
3.(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4.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5.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方法。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注意“阅”是古今异义词:经过、过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

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山门“是主语,“圮”是谓语,主谓之间停顿。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1)句中“物理,事物的道理;“岂”,难道。

(2)句中“服”,信服;“确”精当确切。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内容,根据“何人做何事,结局怎么样”概括主要内容。

包含的道理,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文中的结尾议论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即是得出的道理。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概括即可。

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
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乙)九弟前信有意与刘霞仙同伴读书,此意甚佳。

霞仙近来读朱子书,大有所见,不知其言话容止、规模气象如何?若果言动有礼,威仪可则,则直以为师可也,岂特友之哉!然与之同居,亦须真能取益乃佳,无徒浮慕虚名。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有于我哉?
(选自《曾国藩家书·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与诸弟书》)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名:(2)无案牍之劳.形劳:
(3)若.果言动有礼若:(4)斯.仁至矣斯: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B.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C.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D.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无徒浮慕虚名。

4.甲乙两文都提到古代圣贤,各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1)出名(2)使……劳累(3)如果(4)这样
2.C
3.(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不要只是仰慕别人的虚名。

4.甲文以诸葛、杨雄自比,表明自己与他们一样有高洁的志趣;乙文提及孔孟、尧舜禹汤,从正反两方面告诉弟弟只要肯立志勤学,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的道理。

【解析】
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名”:出名。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若”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如果”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为C。

即: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译为:一个人假若自己能立志,那么圣贤豪杰什么事情不可为?为何一定要借助别人呢?此题要注意把两个分句之间划开。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无”:不要。

“徒”:只是。

“浮慕”:表面上仰慕。

还有“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4.比较阅读。

考查甲乙两文提到古代圣贤的各自用意。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好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甲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陋室不陋。

乙文“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有于我哉”两句,提及孔孟、尧舜禹汤,一正一反两方面阐述肯立志勤学可以成为圣贤的观点。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
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甲)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译文:
九弟前次来信说有意与刘霞仙一起读书,这想法很好。

霞仙最近读朱熹的书,有很好的见地,不知道他的谈吐容貌、规模气象怎样?如果言语行为有礼,威仪可为表率,那么直接把他当老师是可以的,哪里只限于朋友呢?但与他同住,也要真能受益才好,不要只是仰慕别人的虚名。

一个人假若自己能立志,那么圣贤豪杰什么事情不可为?为何一定要借助别人呢?“我想要有仁德,这样仁德便达到了。

”我想要学孔、孟,那就日夜勤勉(读书),只学习孔子、孟子,那又谁能抵挡得住我呢?如果自己不立志,那么即使天天与尧、舜、禹、汤同住,也还是他是他,我是我,又与我有何关系?
6.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 “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

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日:“联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

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

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

岂非为善者福祚’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

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

此亦帝王深耻也。

联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中华书局2016年版,有刪改) [注]①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

②钳口:闭口不言。

③可:岂,哪。

④福祚(zuó) :福禄,福分。

⑤降年: 天赐予的年龄,寿命。

⑥颜、闵: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若主纳.忠谏(____)⑵寻亦诛.死(____)⑶无为后.所嗤(____)⑷以.匹夫比之
(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⑵此亦帝王深耻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