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忍情到终成眷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忍情到终成眷侣
论文在叙述层面即情节、人物、背景等方面对《会真记》和《西厢记》的爱情故事进行了分析,试图找到从爱情悲剧转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的原因,并探索其文化意义。

标签:会真记西厢记叙述结构古典
《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是唐代元稹所撰的传奇,略述张生对崔莺莺“始乱之,终弃之”的故事。

其后,历代文人用不同的文体形式对崔张故事这一题材作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演绎,有鼓子词、诸宫调、元杂曲。

然而,王实甫则以杂曲的形式创造了《西厢记》,让其达到巅峰,名传千古。

元稹的《会真记》是唐传奇中才子佳人类型较为成功的作品,与同时代描写青年男女爱情作品题材相比较,《会真记》是一部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

而在王实甫的笔下一转,变成千古传诵的爱情喜剧。

从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变成了终成眷侣的呐喊,其中在叙述层面做了怎样改编,从而使得作品的变得更耐人寻味。

一、叙述结构的变化
源于《会真记》的《西厢记》之所以让人感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在故事情节上,框架上大致保持了一致。

都是叙述了一段关于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

但是,由于作者想表达不同的思想文化,所以整个故事事件、情节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其次,在人物设计上还有保存了以前的特点,男女主角都保持了原有的社会阶级、地位、人物关系。

在《会真记》中,张生赴考留宿普救寺、张生解围亲戚崔氏、崔氏母女设席报答张生、张生追求莺莺被拒、莺莺私会张生、张生重赴考、张生抛弃崔莺莺、张崔二人分手,《会真记》成就了忍情的爱情悲剧;在《西厢记》则中,张生赴考、留宿普救寺邂逅崔莺莺、张生自荐红娘、张生追求莺莺被拒尽、孙飞虎夺莺、夫人以莺许人悬赏求救、张生搬兵解围、夫人毁约、莺莺私会张生、夫人拷问红娘、张生受命应试、郑恒骗亲、张生高中娶亲。

前者张生“文战不胜”,没有考中,后者张生考中状元,也没有做第二个陈世美。

如果说前者带有《孔雀东南飞》的凄凉,那么后者则具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欢喜。

两者相比较,基本事件增多,故事情节就变得复杂。

《会真记》首先是一部传奇,就简简单单的讲述了一个才子佳人的故事,双方彼此因才貌相互吸引,因而违反礼教走到一起,最后又由于各自的社会地位而分手。

我们可以设想,假如,张生选择继续迷恋莺莺,只会落得《李娃传》中的荥阳公子,沦落到社会底层,身份地位一落千丈,这不会为当时的社会所接受的。

选择求取功名放弃莺莺,实际上是符合当时社会的准则的。

一方面,为读者深为这种始乱终弃的爱情感到遗憾,另一方面,张生又是为人所理解的。

这在唐代,特别是中唐城市经济兴起后,人们生活内容日渐丰富,需要反映时代生活又经过加工的故事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中唐时期,大多数爱情题材作品,最后都是比翼双飞,终成眷侣的文学作品。

那为什么只有元稹的《会真记》会流传至今呢?因为唐代正值封建统治的上升时期,封建经济也不断的发展,人们都安于当时的社会生活,所以不需要反对封建礼教的题材,相反,仕途却成为众多市民的必然追求。

例如,张生连续两年没有高中状元,抛弃在家苦等的莺莺,他不但没有忏悔,反而诬她为“不妖其身,必妖其人”。

后两人各自成家。

所以,《会真记》的结局也是当时社会风气的必然选择。

唐人更在乎才子佳人之间爱情瞬间的火花,换一句话说,假如换做是让中唐的人讲一个《西厢记》的故事,是没人想听的,不仅是由于太长,而且还在于《西厢记》男女主人公没有唐人所想要的那种故事情节,男女双方还要历经各种考验最后终成眷属,中唐的读者的爱好点没在这里。

到了元代时期,封建地主阶级开始走下坡路,新兴的市民阶层迅速发展起来,市民阶层想获得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就要求当时的文人创作一些反对封建思想、礼教的文学作品。

而这位元代的剧作家从这个社会现象出发,站在颂扬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的态度上,描写不同阶层的青年在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压迫,历经曲折,最终有情人终成眷侣。

所以,这就成为了《西厢记》会在元代出现,而不是在唐代。

二、角色及背景设定的异同点
首先,主体和客体。

《会真记》和《西厢记》都沿用了一个“模子”:男主角才德兼备,满腹经纶。

在《会真记》中,“唐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进。

”在《西厢记》中,“暗想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万金宝剑躲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他们都具有求取仕途的决心,都要上京赶考求取功名。

女主角的身份背景一次比一次扎实,都比男主角的状况好,《会真记》中“崔氏之荚冬财产甚厚,多奴”;在《西厢记》里,就升级为相国之后,名门闺秀。

其次,辅助者和反对者。

辅助者两边分别为红娘和杜将军,两者若合起来为一人,堪称智勇双全。

但是根据两边的不同的情况,辅助者做了拆分,崔夫人那边只需要像红娘那样机智就足够,但是对付孙飞虎和郑恒,就只得请出具有地位和权利的杜将军。

反对者这方则出了一个明显的共性,都很强大,此外,还有礼教的束缚、外部不可保证的社会环境、婚约,而这正是古代女性参与社会关系某种不可缺少的安身立命的契约。

最后,故事发生的时空。

故事发生的空间环境都在普救寺。

在时间上,都经历了漫长的等待。

不同的是,在《会真记》中,由春进秋,二人的关系也有如季节气温,起了变化,开始降温,越是往后,悲剧的气氛愈为浓郁,故事情节也越伤感。

然而,在《西厢记》里,时间节奏随情节起伏,张生赶考,在漫长的时间轴上,有了郑恒骗亲、杜将军出来作证、崔夫人又悔亲的基本事件。

这使故事在原有基础上更有意蕴。

三、展现了中国古典抒怀作品的特点
唐传奇通过诗词展现了作者的才情。

其中,《会真记》就是一个典型。

原本为《莺莺传》的爱情传奇由于一首《会真诗》三十韵,后被众人改换题目,直接叫做《会真记》。

而《西厢记》则有优美的文辞、浓郁的诗意、深入的心理描写,
以及高超的景物渲染等等,都是让《西厢记》被千古传诵的原因。

叙述作品中体现的抒怀气质和情感特征,实在是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气质、时代精神。

从历史唯物论来看,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了作者不同的心路历程,因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故事结局。

在元稹所处的时代,是新兴地主阶级与封建官僚阶级矛盾尖锐的时代,以知识分子起家的新兴地主阶级势单力薄,还不足以与势力雄厚的封建官僚阶级相抗衡。

之所以出现优秀的爱情传奇,是与当时的文化风气有关的,这是符合当时社会潮流的。

如果说元稹歌颂的爱情自由还受到一定的束缚的话,那么王实甫笔下的爱情体现的则是一次女性的大解放。

从元稹的《莺莺传》到王实甫的《西厢记》,可以看出,唐朝鼎盛的封建官僚阶级到明朝时期顺着时代的潮流和需要,已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了,一定的文学产品一定会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潮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