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鸣三月三歌圩开发现状的思考
广西武鸣“三月三歌圩节”山歌诌议
![广西武鸣“三月三歌圩节”山歌诌议](https://img.taocdn.com/s3/m/7f9707a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cc.png)
CulturalCorridor 文化长廊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25广西武鸣“三月三歌圩节”山歌诌议文/杨瑾摘要:壮族是一个以能歌善舞著称的民族,而广西壮族山歌是壮族音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对于广西壮族人民来说,山歌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音乐文化。
壮乡人喜欢唱山歌,喜欢以歌会友、以歌代言、以歌传情,因此获得“歌海”之美誉。
关键词:武鸣;壮族;山歌武鸣县直属于广西南宁市,“三月三歌圩节”是武鸣壮族人代代相传的节日。
一到“三月三”他们就有许多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现已被发展为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每年都会吸引很多国内外民歌歌手前来参加,也是武鸣仅次于春节的一个隆重的节日。
1 歌圩节的山歌分类及特点1.1 歌圩节山歌的分类武鸣的山歌有非常多种类型,在形式上分为勒脚歌、排歌、散歌等几种类型。
所谓排歌,是每一首诗只写一件事,在“布伯”、“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六丘”和“达七”、“莫一大王”一些比较出名的篇幅长的叙事诗中。
而“嘹歌”相对特殊,它是用诸侯之间兼并的战争作背景,并通过对唱的形式来表达悲伤的情感,体现一对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情感。
结构为四句一组,相互问答,拆开来是独立的抒情诗,连起来又是一首有头有尾的故事诗。
从内容来看,大致分为生活、劳动、情恋、时政、民俗礼仪山歌几种。
山歌还分有单声部,二声部和三声部。
其中二声部和三声部较为常见,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而交叉,高低相衬,悦耳动听。
武鸣山歌是壮乡人长期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的一种形态,是壮乡人生活经验、思想精神和艺术智慧的结晶。
1.2 歌圩节山歌的艺术形式美和特点武鸣壮族山歌的特点大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壮歌的惊人比喻通常让人难以忘记。
壮族人的性格与西方人开放的性格相比显得非常委婉、含蓄,这就是他们惊人的比喻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
②壮歌有一气呵成和出口成章的特征。
壮族的少数歌唱家,常常能对唱几天几夜内容都不相同,让人惊叹。
展示壮族风情,演绎壮族民俗——武鸣壮族节日习俗初探
![展示壮族风情,演绎壮族民俗——武鸣壮族节日习俗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88778d005fbfc77da369b164.png)
展示壮族风情,演绎壮族民俗——武鸣壮族节日习俗初探摘要:民俗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自然条件,自然而然地创造出来的,世代相传。
我们壮族有着古越人的独特文化,但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大,初到壮族地区的人,容易认为壮族无民族特点的印象,例如,几乎所有的汉族节日都排上了壮族节日的日程。
但岭西的自然环境,绵延不断的峰峦,一定程度上挡住了中央王朝的辐射,我们壮族也保留了自己的个性。
例如,每年三月三,特能彰显地方特色。
研究民俗,是为了将民俗放在某种特殊效力的溶液里,分析有效的成分,汲取文化营养,赋予新意,推动社会的发展。
(壮族民俗志)关键词:月月有节节日习俗时代新意前言:壮族在它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节日,我们武鸣县域内的节庆,按农历计算基本上月月有,有全国性的节庆,有全县统一的节庆,又有各村落自己的节庆。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有着不同的寓意,在合适的日子祭拜各种神,教育后代,敬仰祖先。
如今,过节不仅保留热闹过节的着传统,还赋予新意,我们武鸣壮乡以这些节日为契机,各种商业交流会也热闹非凡,展示壮乡儿女紧跟时代的潮流,努力创造社会财富,让更多的壮乡儿女留恋这块热土。
一、月月有节,村村有节我们武鸣在农历的每个月份里都有节日。
正月有春节,二月初二土地节,三月有清明节、三月三,四月四年王节,五月有端午节,六月初六祭田节,七月有中元节,八月有中秋节,九月有重阳节,十月初十丰收节,十一月冬至节,十二月有送灶节。
其中,除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全国性的节庆外,其它的都是壮乡特有的节日。
二、汉风壮俗相融壮族风俗受汉族风俗很大的影响,几乎所有的汉族节日都排上了壮族节日的日程,下面就以春节为例,我们壮乡明显受到汉族风俗影响,同时也有自己的特色。
不管汉族,还是壮族,春节都是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从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拉开序幕,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节除旧布新习俗之一。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壮族,三月三,文化,其他论文文档]对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文化功能探析
![[壮族,三月三,文化,其他论文文档]对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文化功能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90e3bc16fc700aba68fc6c.png)
对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文化功能探析对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文化功能探析对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文化功能探析: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对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文化功能探析一、“三月三歌圩节”的起源及活动内容在广西,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
“歌圩”在壮语中又称为“圩欢”、“圩逢”、“笼峒”或“窝坡”。
尽管“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
在广西有很多着名的歌圩,比较着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田阳的乔业、都安的棉山、宜山的下涧、田东的仰岩、柳州的鱼峰山等处。
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
每次歌节会持续两三天,歌圩活动主要内容:①以歌传情,即男女青年以歌为媒,唱歌求偶,所唱有见面歌、求歌、接歌、对歌、交情歌、定情歌、誓盟歌、思恋歌、离别歌、相约歌等歌式。
参加者也多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有时老人和小孩也前来助兴游乐;②赛歌赏歌,歌手们通过赛歌来展示智慧,有盘歌、猜歌、对子歌、故事歌和斗歌、抢歌、和歌等歌式,众人也多以以赏歌为乐;③游艺自娱,有抛绣球、斗蛋等活动,还有壮戏、师公戏、唱采茶和其他歌舞表演。
歌圩所唱涉及到内容也很广泛,有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岁时农事、社会生活、伦理道德、恋爱婚姻等各个方面,几乎无事不歌。
至于歌圩源起于何时,意见各异。
在广西崇左宁明县古老神奇的岩画上,我们可以看到距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歌圩场面,这告诉我们壮族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集体歌唱的风俗习惯。
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
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
宋代《太乎寰宇记》的记载“男女盛服……聚会作歌”。
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
广南县三月三花街节的调查报告
![广南县三月三花街节的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4eff4ed0242a8956bece4d2.png)
前 言
“三月三,赶花街”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壮家多年流传下来的最热闹、最喜庆的传统习俗之一。花街节在花红柳绿、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的旧历三月初三,主要盛行于那伦、者兔和珠琳等3个壮族侬人聚集的壮乡。据说这是过去人们为冲破包办婚姻的枷锁,争取自由恋爱、自由择偶而起的习俗。为了解广西广南县三月三花街节的民俗发展现状,我们于今年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三月三花街节的文化社会功能
所谓功能,是指失事物所发挥的有力作用货效能。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领域,其形式的丰富多彩,能促进人们群众精神风貌昂扬向上。壮族歌圩文化自身的多功能性是它德意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旧莫、那伦、者兔是广南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每当三月三这天到来时,附近的人们就会聚集到这几个地方及县城,每个文化展示点都聚满了来自各地乡镇的人们,他们或参加对歌,或观看对歌比赛等节目,或来欣赏颜色亮丽的壮族服饰。在当中,他们相互交流,互相传播知识,在接触中增进友谊,在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
(一)认知功能
人生活在特定的时代与地域,亦生活在特定的民俗之中。因此,对民俗事象的考研,使我们对特定时代和特定地理里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及其心路历程有着深入了解:对特定时代和特定地域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
广南县每年的壮族“三月三”就是一个展示广南各族文化的舞台,不仅可以使壮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结合,还吸引了很多汉族、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唱山歌,通过唱山歌,他们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歌手和听众的感情融为一体,同呼吸,共雀跃,陶醉在欢乐的歌声中。广南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体现了传承和变异的特点,它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不断被后代复制,由此保持着文化的连续性,在它们作为一种变异文化时就会吸收某些新的优秀文化来进行交流、融合。
武鸣县乡土地理调查报告
![武鸣县乡土地理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b97d3af284ac850ad02425a.png)
武鸣县民俗特色旅游考察报告系(院):资环学院年级:2010级专业:地理科学姓名:苏椿雁学号:1014010133一、概述武鸣县是广西首府南宁市直辖县,区位优越,物产丰饶,山水秀丽,使武鸣的经济发展得天独厚,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较发达的县份之一。
县域总面积3366平方千米,64.8万人口,其中壮族人口约占86%。
武鸣县历史悠久,是壮族聚居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壮族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壮语以武鸣壮话为标准音。
2009 年,武鸣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壮乡文化研究保护基地”。
本调查从民族特色的视角研究武鸣县“三月三”歌圩及其带动下的民俗旅游发展状况。
二、地理区位武鸣县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大明山以西,右江支流武鸣河流域,介于北纬22°59′58″~23°33′16″,东经107°49′26″~108°37′22″之间。
县城距南宁市区32千米,距钦州港、防城港和北海海港分别为138公里、210公里和241公里。
东与上林县、宾阳县交界,西邻平果县、隆安县,南靠南宁市兴宁区,北连马山县,是大西南陆路出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武鸣境内有210国道及20323、20321省道、渝湛高速公路北往贵州、重庆、南到湛江港、北海港、防城港,地理区位较好。
三、引领壮文化特色“三月三”歌圩武鸣县是壮族文化的发源地,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6%,中国壮语以武鸣音为标准音,双桥音为标准音点,因而被众多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壮乡”。
壮族是古百越民族的后裔,以好歌、能歌著称。
壮乡素有“歌海”之称。
每逢农闲、节假日或婚丧嫁娶,壮族各地区都要举行对歌活动,壮族人称之为“歌圩”。
歌圩在武鸣县比较普遍,其中最为热闹的要数“三月三”歌圩。
如今,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武鸣县壮族群众都会身穿上节日盛装,云集一方,许多壮家姑娘、小伙儿甚至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会在田间山坡上相互对唱山歌,或以歌定情,或以歌会友。
他们带着节前已做好的五色糯米饭和彩蛋,祭祀祖先、招待亲友。
浅谈广西武鸣县“三月三”歌圩及其文化内涵
![浅谈广西武鸣县“三月三”歌圩及其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2a7c0a30cfc789eb172dc892.png)
一、广西武鸣县壮族“三月三”歌圩的发展
歌圩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了解以及 越来越多,神的地位逐渐淡化,歌圩从娱神祭祖的活动逐渐发 展到男女倚歌择偶的活动。壮族先民进入农耕社会后,对偶婚 制代替了群婚制,氏族内禁止同族的男女之间相互结婚,他们 必须与别的氏族的异性相结合,由于当时部落之间的联系较少, 加之交通不便,部落之间的往来是有限的。因此,歌圩这样时 间固定、集体性强的活动为不同氏族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交流的 场所。在歌圩活动中出现了相互挑逗的情况,这时娱神祭祖的 歌圩活动慢慢的发展成倚歌择偶的活动。清光绪年间的《武缘 县图经》里真实的记载有歌圩的盛况:“答歌之习,武缘仙湖、 廖江二处有之,每三月初一至十日,沿江上下,数里之内,士 女如云。”而歌圩在其发展历程中也被否定过,清代的思恩府 知府李彦章在歌圩的中心马头镇的小陆立了个禁歌碑,他认为 男女成群结队唱歌择偶是一种伤风败俗的行为,因此下禁歌令。 李彦章在禁歌之后,武鸣的歌圩却更为热闹,诗人韦丰华作诗 讥讽了这一贻笑千古的行为:“兰卿太守曾多事,谕禁花歌枉 费神”歌圩活动禁而不止。到民国年间,广西当局又曾以改变 风俗为名,把歌圩列为“陋习”之一禁止;解放初期,歌圩习 俗为党和政府所尊重,一度得到恢复;但自 50 年代末至 70 年 代末,歌圩被视为“封、资、修”和“影响生产”,“妨碍治安” 而遭取缔。80 年代后,拨乱反正,使沉寂了 20 年的歌圩在壮 族地区重放光彩。1983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决定, 将每年农历三月三定为壮族的歌节。武鸣县“三月三”歌圩从 1980 年起,历经三十余载,如今已发展成集文化、经贸、旅游 为一体的文化品牌,传统歌圩文化和现代文化运作方式相结合, 不仅弘扬了壮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推动着武鸣地方经济的 发展,对保护与传承壮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歌圩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
壮族歌圩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壮族歌圩保护与传承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d2b23f058fb770bf68a553f.png)
壮族歌圩保护与传承的思考文章阐述了壮族歌圩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壮族歌圩的保护传承问题并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
标签:壮族歌圩;发展现状;保护;传承壮族歌圩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八十年代,歌圩活动曾活跃一时,但接着受全球化、城镇化的影响,歌圩活动又受到巨大的冲击。
对于壮族歌圩的保护传承问题,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一、壮族歌圩的现状壮族歌圩以其独特的魅力历经漫长岁月的淘洗,千百年来,其活态传承从未中断,但进入当代,其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
(1)歌圩点数量在减少。
以南宁市五县七城区为例,南宁市历史上曾有100多个歌圩点,但现在经调查,目前能够较正常开展活动的歌圩点也只剩下30多个了。
一些歌圩点完全依赖政府的扶持才能开展起来,自身的修复功能已基本丧失,如马山县的古零歌圩。
(2)活动场所在萎缩。
壮族歌圩的文化空间不断被挤压,有的歌圩场所被其他建筑物侵占,有的被开垦成了耕地,如武鸣县罗波庙歌圩,大部分已被学校及农户侵占;马山县的红旗桥歌圩,已被垦荒成耕地;隆安县的更望湖歌圩,也已被农户大部分垦荒成耕地等。
(3)歌圩的规模和影响力在弱化。
歌圩的倚歌择配功能逐渐丧失之后,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已越来越淡,年轻人的参与意识不强,会唱山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农村青年大量涌向城市,壮族歌圩已由传统歌圩以青年人为主变为以中老年人为主,壮族歌圩的规模和影响力正在弱化。
二、保护措施为使壮族歌圩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能够持续弘扬发展,政府及社会各界采取了多种措施和手段,对其进行有效地保护,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把壮族歌圩纳入政策和法律保护的轨道。
2006年,国务院把壮族歌圩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从此,壮族歌圩正式纳入国家政策和法律保护的范畴,无论从经费上,还是在人力物力上,都有了相当的保障。
现在国家给予国家级传承人每年补助两万元的传承经费,项目保护经费每三年给予一百多万元。
歌圩的地方性表现及其意义
![歌圩的地方性表现及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0f45d09de80d4d8d15a4fb5.png)
第一,在时间上,“航 单”的 发 生 季 节 是 相 对 集 中
收 稿 日 期 : 2011-08-20 作者简介: 陆晓芹(1972~ ),女,壮族,广西靖西县人,民俗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① 德保称为“航端”,其中“单”与“端”的读音相近,为行文方便统称为“航单”。 ② 台湾人类学者高雅宁发现,在靖西县大甲一带,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航单”(私下交流,2005年)。
对推进武鸣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几点思考
![对推进武鸣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bc79dceaa00b52acfc7ca14.png)
21年第2 02 期
对推进武鸣县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的几点思考
●范美华 何春 兰
[ 摘要 ] 目前武鸣县的文化 改革发展 已呈现 出健康 向上 、 蓬勃发展 的 良好 态势, 正在逐步成 为推动
当地 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 成为提 升武鸣县新形 象和传承 少数 民族优 秀文化传统 的重要 方面。 为 进一 步推进 武鸣县文化大发展 、 大繁 荣 , 应加 强和改进 党对 文化工作的领 导、 坚持科 学发展 的主题 , 以 文化软 实力提升经 济硬 实力 、 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建设力度 、 加 大力发展 文化产业以及加 快构建有利 于文化繁 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 [ 关键词 ] 十七届六 中全会 “ 三月三” 歌圩 骆越文化旅游节
理 的网络覆盖格局
据初步统计,十一五” “ 期间武鸣县较注重对文化的 投 入 ,几 年来 累计 投 入 到文 化 基础 设 施 的建 设 资金
化体育活动一年比一年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具有各地 民风 民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的村 节又兴起来 了。据统计 , 全
作者 : 范关华 , 中共武鸣县委党校 高级讲 师 ; 何眷 兰, 中共武鸣县委党校 , 邮编 :3 10 5 0 0
一
12 万 元 , 本形成 以县文化 馆 、 图书馆 为龙 头 , 09 基 县 乡 镇宣传文化站 、 图书馆 为枢纽 和村 ( 区 ) 乡镇 社 综合文化 活动室 为基础 的基层 公共文化 网络 。 目前全县 已建立 1 个 乡镇 宣传文化站 和 l 个 乡镇 图书馆 , 建和装修 3 3 新 了 14 6 个村 级综 合文化活动室 , 80多个文化体育活 有 0 动场所 ,5 个农家 书屋 、4个村级公共服务 中心 ; 11 l 实现 村村通广播 电视 , 已完成 84 全县 2 个村点 228 的建 46 套 设任务 , 占全县建设 任务的 10 文化宣传 阵地 的建立 0 %。 为推动 武鸣县文化 改革发展 注入 了强 大精神动力 和可 靠 的物质支撑 。 ( ) 二 文化活动如 火如茶 , 众的文化 生活更加 丰富 群 多彩 依托 中国壮乡文化保护研究基 地的建设 , 武呜县在 深入挖掘 、 整理 、 保护历史文化遗 产的基础上 , 群众性 的 文化活动层 出不穷 , 全县共成立有舞狮 队、 舞蹈 队、 腰鼓 队、 山歌 队 、 健身 队等 民间 文化艺 术 团队 12个 ,O多 3 3 个晨 晚练站点 , 各单项体 育协会 4个 , 中篮球 协会属 其 下有 2 3个俱乐部 、 气排球 协会 有 4 个球 队 、 8 门球 协会 有 2 个球 队, 山歌协会 1 , 3 县 个 山歌协会分会 1 个 , 3 文
广西武鸣“三月三”散打擂台赛的发展现状研究
![广西武鸣“三月三”散打擂台赛的发展现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cf2821fa2161479171128dc.png)
壮族 是我 国 5 6 个 民族 之一 ,以广西 人数 最 多 。 月 三 、四月八 、八 月十五 等 ,其 中以三 月三 最 为隆 重 。1 9 8 5年 , 自治 区人 民政 府 将 农 历 三 月 初 三 定 为广西 的 民族 艺术 节 。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 e n a t i o n a l i t y a n d t h e t i me s .I t i s n e c e s s a r y f o r u s t O s t u d y t h e“ Ma r c h 3 r d ”W u m—
Ap t .2 01 3
广西武鸣 “ 三 月 三’ ’散 打 擂 台赛 的 发 展 现 状 研 究
韦 霞 张俊 斌2 刘朝 猛
( 1 .广 西 民族 师范学 院 ,广 西 崇左 5 3 2 2 0 0 ;2 .广 西师 范学院 ,广 西 南 宁 5 3 0 0 2 3 )
摘 要 :广西武鸣 “ 三月三”壮乡民俗盛会中的散打擂台赛,开创 了解放后广西武术散打擂台赛及全国
s p o r t s c u l t u r e a n d ma r t i a l a r t s .
Ke y wo r d s : Wu mi n g o f Gu a n g x i ;M a r c h 3 r d F e s t i v a l ;F r e e C o mb a t C h a l l e n g e c o mp e t i t i o n
壮族歌圩:歌声中的民俗风情
![壮族歌圩:歌声中的民俗风情](https://img.taocdn.com/s3/m/5487a348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42.png)
壮族歌圩:歌声中的民俗风情在壮族的漫长历史和文化传统中,歌圩是其中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民俗活动。
它不仅是壮族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壮族社会生活、民族风情、艺术表现等各方面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围绕壮族歌圩这一主题,探讨其起源、发展、现状以及所蕴含的民俗风情。
一、歌圩的起源与历史壮族歌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
在古代,壮族人民通过举行歌圩来祭祀神灵,祈求丰收和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歌圩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文化活动,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壮族地区,每年都有定期的歌圩,如三月三、五月初五等,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壮族群众前来参加。
二、歌圩的民俗风情1.歌唱比赛歌圩中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就是歌唱比赛。
比赛通常由几个村寨联合举办,参赛者必须用壮语进行演唱。
比赛的内容包括情歌对唱、劳动歌曲、山歌比赛等。
歌唱比赛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歌唱技巧,还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2.音乐和舞蹈壮族歌圩中除了歌唱比赛之外,还有丰富多彩的音乐和舞蹈。
人们用欢快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欢乐。
音乐和舞蹈的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3.食品文化壮族歌圩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民俗风情就是食品文化。
在歌圩期间,人们会准备各种美食,如糯米饭、糍粑、粽子等。
这些食品不仅美味可口,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们通过品尝美食来庆祝节日,增进友谊,加强民族团结。
4.社交活动壮族歌圩也是一个社交活动的场所。
人们在这里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增进感情。
通过参加歌圩活动,人们可以结交新朋友,扩大社交圈子,增强人际关系的互动。
三、歌圩的影响壮族歌圩不仅丰富了壮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对壮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歌圩促进了民族团结和交流合作。
通过参加歌圩活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群众可以相互了解、交流和学习,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其次,歌圩还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商机。
在歌圩期间,人们可以进行商贸活动,促进经济发展。
民俗文化商业化的反思
![民俗文化商业化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74aa3461ed9ad51f01df298.png)
民俗文化商业化的反思作者:陈亚青来源:《大观》2017年第03期民俗即民间文化,可以简单理解为民间流行的风俗、习惯。
其形式内容随时间的推移会有所变化,但承载民俗活动的文化根系是固定不变的。
近几十年来,现代化的触角已经遍及乡镇村落。
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大超出了传统文化所能承受的范围,大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悄悄的消失,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因此必须找出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才能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由现代化催生的商业化就是影响原因之一,本文则以壮族武鸣三月三为例探究其起源、演变以及民俗音乐商业化的种种利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传统歌节。
关于歌圩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
其中关于刘三姐的传说流传的最为普遍,也深入人心,因此在广西每年的三月三活动中都有歌唱刘三姐的内容。
随着时代的变化,三月三这个传统民俗活动的形式及内容都有了诸多变化。
一、南宁市“三月三”歌节的形成与演变广西素有“歌海”之誉,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
为把民歌发扬光大,从1993年起广西由政府主导开始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办民歌节。
为了把民歌节办得更具特色,从1999年起广西区人民政府决定把“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并定于每年的11月在南宁举行。
二、南宁民歌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以武鸣县为例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宗旨是继承和弘扬壮族人民的文化艺术,加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历届艺术节举办以来影响力不断扩大。
就近来讲,受影响最大的便是南宁市武鸣县。
武鸣地处广西中南部,史有“首善之县”的称谓,是壮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为响应传扬民族文化的号召,打响文化名片,武鸣县也办起了“三月三”,并将其打造成一个歌圩文化品牌。
2003年,武鸣县正式将“歌节”复名为“歌圩”。
每到农历三月初三,整个武鸣便歌声四起,热闹非凡,久久不息。
武鸣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几点思考
![武鸣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6d81be24afe04a1b071dea6.png)
武鸣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几点思考[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县作为中国西部百强县,正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围绕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的要求,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文化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为推进当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努力。
[关键词]文化;发展;繁荣一、武鸣县文化发展的主要成绩(一)各类文化阵地日臻完备,初步形成了较科学合理的网络覆盖格局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武鸣县累计投入到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1029万元,基本形成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乡镇宣传文化站、乡镇图书馆为枢纽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基层公共文化网络。
目前全县已建立13个乡镇宣传文化站和13个乡镇图书馆,新建和装修了164个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有800多个文化体育活动场所,151个农家书屋、14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全县已完成824个村点24268套的建设任务,占全县建设任务的100%。
文化宣传阵地的建立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可靠物质支撑。
(二)文化活动如火如荼,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依托中国壮乡文化保护研究基地的建设,武鸣县在挖掘、整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层出不穷,全县有舞狮队、舞蹈队、腰鼓队、山歌队、健身队等民间文化艺术团队132个,30多个晨晚练站点,各单项体育协会4个,其中篮球协会属下有23个俱乐部、气排球协会有48个球队、门球协会有23个球队,县山歌协会1个,山歌协会分会13个。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民风民俗文化的村节又兴起来了。
据统计,全县“村节”600多个,内容各有特色,如马头镇敬三村雅家屯骆越民俗“四月四”祈丰狂欢节、锣圩镇英江英圩村“两英庙会”等,已在全区树立起“村节”范本。
有关壮族三月三风俗的初中作文(最新)
![有关壮族三月三风俗的初中作文(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9fccceb16edb6f1afe001fa7.png)
有关壮族三月三风俗的初中作文篇一三月三,壮族人的节日,武鸣应该是最热闹的吧。
千人竹竿舞,千人武术,千人广场舞。
斗牛。
窗外,天还是朦朦胧胧的,天边包裹这一层层薄薄的丝衣,天外想起一声声清脆对额鸡鸣,打破了宁静的武鸣,迎接着三月三的开端,蒙蒙的睡梦还没醒,便响起了迎接三月三的激情。
十点左右,天边摸过一丝丝的彩云,我们怀着愉悦的心情,悠悠的来到主会场,进入眼帘的是繁华的街道,热闹的小摊小贩,一眼望过去,人山人海,每个人都穿着自己专属的衣服,颜色缤纷多彩,形成了五颜六色的世界,犹如彩虹一般的颜色。
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各式各样都有,挤满了整个街道。
一阵阵风吹过,不同的香气扑鼻而来,轻轻的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美食的画面,有烤羊串,烤鱿鱼,烤鸡,臭豆腐。
五花八门样样都有,简直就是天下美食,人间美味。
踏这轻快的步伐,怀着愉悦的心情,进入美食的世界,嗅着不同的味道,犹如进入食品的世界。
天慢慢暗了下来,摸过一层层浓厚的乌云风犹如一个个淘气小精灵一样,哗啦啦的吹,随着时间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演唱会刚开始,天空便翩飞着朦朦胧胧的细雨,一缕缕,一片片,一丝丝,一条条,一阵阵。
布满了整个世界,我们的热情并没有被抹灭。
千人竹竿舞,千人武术,千人广场舞陆续一一登场,这样的三月三是我们壮族人特有的节日。
有关壮族三月三风俗的初中作文篇二今年,我第一次到乡下外婆家去过三月三,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节日。
壮族人民做的五色糯米饭特出名,我是早有耳闻的。
一听见五色糯米饭这个词,我嘴都谗了。
到了外婆家,我叫外婆演示一次做糯米饭的程序给我看,外婆笑了笑就答应了。
开始,外婆把枫叶放在臼中捣烂,晒干浸入一定量的水中,外婆还说,这枫叶一定要泡到明天才能继续做。
第二天,外婆把叶渣捞出来滤净,然后取出黑色染料液体。
黑色染料液体要放入锅中用文水煮到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
外婆接着把黄栀子的果实提取,再将黄栀子捣碎成片后放入清水里浸泡,就可以得到黄橙色的杂料液体。
旅游开发背景下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的变迁与重构
![旅游开发背景下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的变迁与重构](https://img.taocdn.com/s3/m/ed00d07d1a37f111f0855b34.png)
旅游开发背景下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的变迁与重构作者:王力锋李凯旋来源:《山西农经》2020年第19期摘要: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自身如图腾一般的文化印记,是民族对外展示的强有力名片。
在新时代,文化身份的打造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为了更加顺应时代潮流,民族节日文化随着旅游热潮不断变化。
当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现代元素碰撞,传统民族文化会在时间推移中不断被影响,最终发生变迁与重构。
以壮族的“三月三”民族节日为例,分析旅游发展对这一传统节日所产生的影响及民族节日发生的变化。
关键词:旅游开发;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9-0143-02 ; ; ; ; 中国图书分类号:F592.7 ; ; ; ;文献标志码:A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要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全国经济共同崛起,以民族文化带动地区旅游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优选的致富路径之一。
同时,伴随着外界文化频繁流入,还能促使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发展,这种发展有利有弊。
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首要任务。
1 ;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的起源与发展壮族的“三月三”民族节日是当地重要的传统节日。
由于要到田间等处唱歌,所以这个节日也被称为“歌圩节”。
据考,“歌圩”的由来有4种说法。
第一种是乐神传说。
歌唱是为了祈福,后经演变成为了文化娱乐的载体。
第二种是对偶婚时代的产物。
部落之间的通婚需要头人相约,以歌舞为媒介选择自己中意的配偶。
壮族人本身热爱唱歌,认为善歌者自然是集众多优良品质于一身的人,因此歌圩习俗慢慢流传至今。
第三种是始于祝捷的娱乐项目。
人们在平时的生产劳作后都会以歌唱和舞蹈的形式来庆祝,后来祝捷文化变为了乐神文化,再到后来变成了用歌曲择偶的阶段。
第四种是源于民族文化交流。
“三月三”与上巳节有共通的地方,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间交流而来。
综合以上说法,“三月三”源于乐神及选择配偶的两种说法是具有实际意义并且有据可考的[1]。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节庆旅游提升策略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节庆旅游提升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3447b9b426fff705cc170acf.png)
2018年4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八pril2018第7 期总第 401 期InnerMongoliaScienceTechnology&Economy No. 7 Total No. 401周晶晶(桂林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广西桂林541004)摘要:分析了“三月三”歌圩的发展现状及其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节庆旅游的提升策略,这将为“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对其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壮族三月三”歌圩;节庆旅游;提升策略中图分类号:F59(267) 文献标识码:八 文章编号:1007—6921 (2018)07—0010—0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特殊遗产,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基本特征是无形性、活态性、传承性、地域性、民众性、文化艺术性。
随着民俗旅游的不断发展,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独具魅力的山歌文化和充满质朴风情的民俗表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但是,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也亟待通过进一步的深度开发来提升节庆旅游产品,从而实现对歌圩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促进其在旅游开发中健康发展。
1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概述1.1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的由来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俗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在广西,“三月三”歌圩的由来主要有两个传说,①源于壮族人民赛歌择婿,通过唱山歌传情择偶;②为了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刘三姐常常用山歌来歌颂劳动和爱情,在她去世后,壮族人们就在“三月初三”这天通过山歌对唱来表达对她的思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歌圩节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民俗文化内涵。
广西“壮族三月三”不仅是歌节,也是壮族祭祖扫墓节。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有拋绣球、抢花炮、打扁担、赶歌圩、打铜鼓、碰彩蛋、演壮戏等,这些不仅表现出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更是能体会的是少数民族通过民俗活动表达爱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的希冀。
崇左歌圩文化旅游扶贫开发策略研究
![崇左歌圩文化旅游扶贫开发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2d2a7c7482fb4daa48d4b69.png)
崇左歌圩文化旅游扶贫开发策略研究作者:刘月莹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4期刘月莹崇左共有350个贫困点,在这个贫困点聚集的城市有着独特的壮乡歌圩文化。
崇左可利用旅游资源充裕的天然优势,引导崇左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
文章通过分析崇左市以歌圩文化进行旅游扶贫的条件以及崇左贫困歌圩点的现状,结合崇左的实际条件将文化旅游和扶贫结合在一起,探索歌圩文化旅游扶贫的模式,为崇左贫困地区开辟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引言近年来崇左经济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作为一个新兴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据2013年的最新国家级贫困县名单资料显示,省区市数量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中的广西国家级贫困县就有崇左的两大县:天等县和龙州县。
其中天等县、龙州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新县、宁明县、扶绥县、江州区和凭祥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310·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
全市有754个村委会,其中,自治区确定为贫困村有350个,占村委会总数的46%-42%,都是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扶贫对象,崇左的扶贫工作迫在眉睫。
2014年崇左市扶贫开发暨农民工和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内容显示了崇左市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在会议中提到了抓好产业化扶贫,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达到自力更生、共同富裕。
其中的“点”是指抓紧龙州、天等、大新、江州区作为典型带动作用,总结推广火龙果种植、甘蔗种植等农作物的种植经验。
另一种扶贫方式就是采取金融扶贫,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
然而,这些传统的扶贫模式更多的是依靠中央政府等资金来源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或是从农业上发展经济,提高当地生活水平。
但是,年轻的一辈并不想再束缚在土地上,更多人想从事脑力工作而非体力工作,这些扶贫措施对当地的扶贫效应缺乏持续性和有效性。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改善崇左贫困地区的经济现状,充分利用崇左独特的歌圩文化,发展歌圩文化旅游是个很好的途径。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当代实践及交融范式发展研究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当代实践及交融范式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e2972fe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ea.png)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当代实践及交融范式发展研究*王玥龚丽娟【摘要】仪式是由象征符号构成的象征体系。
作为民间节日仪式,广西“壮族三月三”在体系上呈现出时间性、空间性、秩序性、象征性等特征,在形态上蕴含了神圣性、审美性、娱乐性等属性。
广西“壮族三月三”产生于广西壮族人民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之中,随着人民生产、生活方式与需要的改变,“壮族三月三”的节日形态、组织者、节日功能也在不断变迁,它的交融范式表现出从民间狂欢走向大众共享、从族内互动走向族际交融、从民族共生走向文化整生的趋势。
【关键词】传统节日;仪式;“壮族三月三”;交融范式【作者】王玥,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广西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龚丽娟,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5-0148-0009农历“三月三”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曾被称为“上巳节”,是古代中原地区一个重大节日。
宋代之后,上巳节式微衰落,渐渐与清明、寒食三节合一,不再是中原地区的重大节日,但广西壮族地区却一直保留着过“三月三”节日的习俗。
宋朝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十中有关于“交阯”一带的青年男女在“三月三”抛绣球的记载:“交阯俗,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飞駞。
男女目成,则女受駞而男婚已定。
”[1]422明朝邝露的《赤雅》记载了“三月三”的歌圩场面,“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
秋歌中秋节。
三月歌曰浪花歌”[2]25。
民国时期的刘锡藩在《岭表纪蛮》里,记载了“壮族三月三”吃五色糯米饭、祭祖的习俗:“三月三日,以枫叶染糯米,曰‘乌饭’,一曰‘青精饭’,或染五色饭,以祀祖先,男女咸出拜墓。
”[3]195~196从这些文献记录上来看,“三月三”作为广西地区的民间传统节日来源已久,其主要节日习俗有祭祀、歌圩、吃五色糯米饭、抢花炮、碰红蛋、抛绣球等活动。
关于壮族三月三主题作文_广西三月三优秀作文
![关于壮族三月三主题作文_广西三月三优秀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99012ca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52.png)
关于壮族三月三主题作文_广西三月三优秀作文在我国“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关于壮族三月三主题作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壮族三月三主题作文【1】美丽富饶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
尤其是盛大的“三月三”,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彩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者几百人,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
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
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
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
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之为“墩圩”。
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
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
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不过,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者。
”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
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
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
不过,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
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
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 F 5 9 0 / F 1 2 7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4 4 2 8 ( 2 0 1 4) 1 0 — 4 2— 0 2
~
、
话 的神秘面纱 ; 千人竹杠阵在 民族 服
装、 道具 、 表演方式 、 音乐将竹杠阵 的表演和竞赛与 音乐 、 鼓点 融 为一体 , 场面 壮观 、 热烈。 ( 四) 活动项 目推陈出新 。文化活动方面基本每年增加新 的 比赛项 目, 参赛 队伍慢慢扩大全广西。在 民族体育竞技也根据市
关 于武 鸣三月三歌圩开发现状 的思考
李长春
摘 要: “ 三 月三” 歌 圩是 壮族 的传 统 节 日, 通 过 武鸣 三 月三歌 圩 目前的 开发现 状 分析 , 对歌 圩发展 提 出一 些 建议 , 希 望歌 圩
更 能提 高 武 呜 县 旅 游 业 的知 名 度 , 拓 展 了客 源 市 场 , 使 武 鸣成为 “ 壮 乡之 旅 ” 的 首 选 旅 游 目的 地 。 关键词 : 三 月三 ; 歌圩 ; 武 呜
目前 “ 武 鸣歌圩 ” 经过 多年的发展 , 已经有 了 自己的一定优
势, 具备 了越来 越高的文化品牌价值 , 已经成为南宁市乃至广西
一
个响亮的壮文化品牌 , 成为一张亮丽 的壮 民族名片 。 节 日期间
极 大地带 动当地商 贸、 宾馆 、 交通、 餐饮 、 商业 等相关 行业 的发 展, 成 为推动武鸣经济社会发展 的新平 台。同时 , 中央 、 区、 市等
从1 9 8 5 年起 , 武鸣县连续举办 了 2 9届“ 三月 三” 壮族歌节 。
2 0 0 3年 , 武呜县 为弘扬 民族的优 良文化传统 , 打造壮民族文化品 牌, 促进经 贸交流与合作 , 将“ 歌节 ” 复名为“ 歌圩 ” 。“ 武 呜歌圩 ” 2 0 0 7年 1 1月入选 第一批 南宁 市非物质 文化遗 产名 录后 , 2 0 0 8
织和摊派 的活动不会 长久 , 生命力不 强 。企业 和群众都 能参与
获利 , 积 极性就高 , 创 新 业 层 出不 穷 。要 想 办 得 更 大 更 出 色 , 政 府的功能一定 要转 变 , 不 然 县 级 政 府 的 财 力 很 难 再 继 续 支 撑 下
多家新 闻媒体记者对歌圩 的盛况进行 了大量 的宣传报道 ,使歌
年 1 1 月 入 选 第 二 批 自治 区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名 录 。
更 多宾朋 的要求 , 歌 圩时间将延 长 , 活动 的高 潮在农历 三月三 , 但游 客在其他 的时间也 有很多精彩的活动 ,把外地 的游 客留了
下来 。 四、 存 在 问题 和 思 考
( 一) 组织 形式 为传 统的行政 组织 , 在歌圩 刚刚发 展 的时候 确实能集 中人 财物保 障节 日的有序 发展 , 在武 呜的一个县 级城 市举 办这 么大 的有影 响力 的节 气确 实不容 易 ,且坚 持 了近 3 0 年。 但 随着市场 和社会 形势的发展 , 政府 的功 能要 有所转变 , 政 府要引导为主 , 企业 组织 , 群众 自发参与 , 市场 为导 向。行政组
化得到 了保 留, 近3 O年里千人竹 杠阵 、 山歌擂 台赛 、 板鞋竞 速 、
武术散打 、 抛绣球 、 抢 花炮 、 搬运粮食 、 斗鸟 、 斗鸡 、 斗狗等传统 活
动项 目都完整保 留。不少 活动项 目也有不少创新 。
( 二 三) 民族元素突出。歌圩开幕式从节 目的节 目编排 、 演员 的 服装 , 精彩亮丽 的场 面展示 武鸣人民火 红的生活 ; 壮族 的神话 故
二、 歌 圩 发展 现状
场 的反馈推 出新 的项 目, 传统 的的互动项 目也 加大互 动环节 , 文 学笔会活动 、 摄影 比赛活动也时常新增加项 目。
( 五) 人员参与范围扩大 、 时间更长。山歌 比赛 、 书 画摄影展 、 广场 文艺演 出等不再是本 县人 的“ 自娱 自乐” , 而是 邀请 了县外 的作者 、 歌手 、 艺术团参加。 游客来 自外地 的大大增多。 为 了满足
圩声名远扬 , 已经有大量 的外地游客和外国游客慕名前来 。
三、 歌 圩 发 展 特 点
去, 群众 大都不 能在 短期 内获得旅 游 收入 , 对举 办 这样 的大 型 活动 自然有很 大不满 , 长期 下去会 有很 大抵 触心 理 , 群众 参 与 度会降低 。 ( 二) 发展定位 问题 。在南 宁 9月有 国际 民歌艺术节 , 该节 的 级别是 国家级 的 , 且 是企业举 办 , 目前 的影 响力 比武鸣歌圩 大 。 在广西百色 田阳歌圩是 目前广西 规模 最大的 ,他抓住 了壮族 的 始祖布洛陀祭拜始祖文化 的先机 ,河池 和柳州的一些地方 的歌 圩文化更 是比武呜原生态 , 群众基 础更好 。武鸣的优势在于离壮
农 历三月三 又称 “ 三月 三歌节 ” 或“ 三 月三” 歌圩 , 是壮族 的
传统节 日。壮族在 广西是 以善于唱歌而著称 , 歌仙刘三姐早已经
闻名全国了。壮族每年有多次 的民歌集会: 正月十五 、 三月三 、 四 月八 、 八月 十五等 , 其 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每逢三月三 , 壮族都 要举行搭彩棚 、 摆歌 台、 唱 山歌 、 抛绣球及放花炮等活动。南宁市 的武呜县是壮 民族聚居最集 中的地 区之一 ,我 国壮语 的标 准音 就是 以武鸣壮话 为参 照的 , 是名副其实的壮 乡。 俗话说 中国的壮 乡在广西 , 广西 的壮乡在南宁 , 南宁 的壮乡在武呜。
( 一) 通过 “ 文化搭 台, 经济唱戏 ” 的方式 , 采用政府行政组织 为主 , 企业 和市 民 自发参与为辅的形式进行 。歌圩期间投资 贸易 洽谈会 、 商 品展销交易会 日、 美食节 、 大型劳务输 出招聘会 、 房地 产交易会等场面非 常火爆 。
( 二) “ 三 月三” 歌圩传统 活动项 目得到 了传 承发展 , 传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