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遵义市仁怀县2024届中考语文对点突破模拟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遵义市仁怀县2024届中考语文对点突破模拟试卷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门框缅怀费寝忘食日月如梭
B.诲暗瞻养花团锦簇寡不敌众
C.训诫侥幸心不在蔫满目疮痍
D.畸形贿赂疲惫不堪鞠躬尽瘁
2.下列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通过此次防暴演练活动,提高了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了教职员工的防暴意识与遇到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B.儿童在面对新的环境时,作为父母,要尽快地让孩子去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事物。
C.经过激烈的角逐,小学语文队在这次比赛活动中表现出极强的团队精神,最终夺得第一名。
D.90分钟后,一篇篇构思新颖、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便跃然纸上。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脏款执拗跋涉文质彬彬
B.碟片焕然谛结昭然若揭
C.荫庇磊落懈怠相德益彰
D.馈赠逞强褪色沥尽心血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场春雨不期而至
....,滋润了大地,给农作物带来了勃勃生机。
B.他是个爱整洁的人,回到家,看到屋里一片狼藉,顿时大发雷霆
....。
C.他不会做饭,便上网查了菜谱来做饭,结果吃起来味同嚼蜡
....。
D.多年来,作家刘慈欣心无旁
...骛.地创作,完成了多部深受人们喜爱的科幻作品。
5.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艾青在狱中写下了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对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限的怀念。
这首诗在发表时,他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
B.《黎明的通知》全诗自由铺陈,自由抒发,诗人仿佛从“黎明”的胸臆中直接飘出,散而有致,活而有序,体现出自由诗的特点,给人以极大的美感。
C.《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例如鲁智深和李逵,他们都嫉恶如仇、侠肝义胆,但李逵粗中有细,豁达明理;鲁智深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D.杨志在东京因盘缠使尽,便忍痛变卖祖上的宝刀,却偏偏惹上破落户牛二。
他要求杨志演示宝刀的三宝,百般刁难杨志,最后被杨志杀了。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193年,世界首条高铁——日本的新干线,正式运营。
之后的三十年里,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的高铁也相继开通。
而中国高铁发展(甲),直到2008年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高铁才正式开通。
但中国高铁发展起点高,京津城际高铁一开通时速就达到了350公里。
从那时到现在10年间,中国高铁实现了飞速发展,截至2018年底,中国高铁(乙)已位居世界第一。
2018世界各国高铁运营情况统计
(材料二)
10年来,中国高铁在路网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化能力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18年底,中国已开通运营高速铁路3.8万公里,① 。
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铁网络,联通覆盖了中国大陆除西藏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已开始兴建的川藏铁路将成为连接以拉萨为核心的西藏地区与内地西南地区的高速铁路大通道。
10年来,中国高铁在引进、借鉴、吸收德国和日本等先进发达国家技术基础之上,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了以CRH380系列高速动车组为核心的完整的高速铁路移动装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专门面向中国铁路总公司需求,定制研发了复兴号系列动车组。
在管理控制上,中国也对应地自主研发了能够适应不同线路需要的中国列车控制系统。
10年来,中国已经具备了满足高速铁路建设运营的产业化能力。
目前,中国中车集团的高速列车装备制造能力全球第一,以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为代表的高速铁路建设能力也在世界首屈一指。
(材料三)
2018年可谓中国高铁发展最为骄傲的一年,多项技术领跑全球。
目前,世界上时速最快的真空高温超导磁悬浮比例模型车试验线,已在成都投入试验。
理论上中国超级高铁最快将于2021年达到时速1500公里,远超一般民航客机时速900公里。
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是保障高速列车安全运行,提高运输效率的核心安全装备。
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已成功应用于世界上设计里程最长、运行时速最高的京沪高速铁路。
动车核心部件“齿轮箱”突破技术难关,投入生产至今,“齿轮箱” 成品率已达100%。
目前“齿轮箱”已在“复兴号”上大面积使用,占据了国内80%的市场份额。
我国高铁全部采用无缝铁轨,长达1318公里的京沪高铁没有一个轨缝,所以听不到列车铁轨“哐当哐当”的声音。
这些新亮点、新技术、新突破让国人欢呼,让世界惊叹,不断② 着中国高铁这一国家名片走出国门。
至今,中国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高铁项目合作,技术装备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已开工建设,中泰铁路、匈塞铁路项目合作已启动,俄罗斯莫斯科-喀山高铁、坦赞铁路等项目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数据显示,中国中车集团海外轨交装备订单合计282亿元,其中来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订单量达170.5亿元,占比61%。
随着“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预计未来轨道交通海外市场空间将更加广阔。
1.请借助表格信息,将(材料一)(甲)(乙)两处内容补充完整
2.根据上下文内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都正确的一项()
A.①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高速铁路网络收关成型②助力
B.①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高速铁路网络收关成型②助推
C.①中国的高速铁路网络以“四纵四横”为骨架收关成型②助推
D.①中国的高速铁路网络以“四纵四横”为骨架收关成型②助力
3.从上述三则材料看,中国高铁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成为“中国名片”,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每空不超过6个字)
7.古诗文名句默写
荏苒岁月红尘梦,千古流韵载诗情。
孔子谆谆教诲弟子,立言“质胜文则野,① _______”(《论语·雍也》),文质相辅,情致高雅;李白挥手送别友人,写下“挥手自兹去,② _________”(《送友人》),化用典故,情谊缱绻;杜甫饱受风雨之灾,疾呼“③_________,④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忧国忧民,情怀天下;元稹深切悼念亡妻,妙用比喻,抒发“⑤_______,⑥_______”(《离思五首(其四)》),忠贞不渝,情深刻骨;温庭筠破晓踏上征
途,描绘“⑦ ________,⑧______”(《商山早行》),意象具足,乡情浓郁;秋瑾决心投身革命,发出“身不得,男儿列,⑨___,⑩______”(《满江红·小住京华》),刚烈侠义,豪情万丈。
8.名著阅读。
下面是《水浒传》第十八回“美髯公智稳插翅虎宋公明私放晁天王”中的一首诗,阅读后回答问题。
太师符督下州来,晁盖逡巡受祸胎。
不是宋江潜往报,七人难免这场灾。
请结合相关情节,概括“这场灾”产生的原因。
简述晁盖等人是如何脱险的。
二、阅读
9.古诗文阅读欣赏
忆江南
王安石
城南城北万株花,池面冰消水见沙。
回首江南春更好,梦为蝴蝶亦还家。
试比较本诗与《泊船瓜洲》在情感内容表达与意象选择上的异同。
附: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0.文言文阅读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既.用已经B.尝与鲍叔贾.做买卖
C.鲍叔遂进.管仲做官D.及.小白立为桓公等到
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C.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D.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3.下列句子,与“子孙世禄于齐”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B.天子为动(《周亚夫军细柳》)
C.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4.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
B.管仲被任用以后,成为了鲍叔的手下,并辅佐齐桓公称霸。
C.管仲战败逃跑,鲍叔不认为管仲胆小,知道管仲还有老母亲的缘故。
D.管仲侍奉公子纠,齐桓公即位以后,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管仲少时常与鲍叔游,鲍叔知其贤。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姿势
章中林
①在省城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乔迁新居那天,父亲来了。
他比谁都高兴,上上下下地跑着。
有搬家公司呢,我叫他休息休息。
他却说买房没帮上忙,做做心里舒坦些。
望着满脸是汗的他,我不知道说些什么。
②中午吃饭,订了几个包间。
开席,来了许多人,坐不下了。
父亲一看,说:“我也不喝酒,回家吃吧,家里还有剩饭剩菜。
”“这是什么话?你来做客,还没有你一个座位?就是我不坐,你也要上席。
”父亲听我这么说,没有再说。
③大厅里加了个桌子,人安排下了,我就跑去忙别的事了。
等我转回来,却看到父亲端着碗蹲在角落里吃饭。
他正弯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扒拉着饭,一头芦花扎得人眼睛生痛。
大家吃得热火朝天,只有他一个人沉默着,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
④我拉他上桌,他却说桌子坐满了。
一抬头,真的,小爹正坐在父亲原来坐的位子上。
小爹对着父亲嚷:“你上来嘛,圆桌子多一个少一个有什么关系?”大家也应和着。
父亲憨憨地笑笑:“不了,你们吃,多吃点。
”“我搬家,你蹲在地上吃,别人会怎样说?你就听大家一句,上桌。
”父亲却瞪了我一眼:“你不知道我习惯蹲着吃饭吗?”我知道父亲脾气倔,他认定的事儿就是十头牛也拉不回头。
我只好端把椅子让他坐着吃。
这次,他没再拒绝。
⑤蹲着吃饭是父亲的一种习惯。
在家里,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端起饭碗,他都喜欢蹲着,就是家里来人,他也不常上桌。
蹲着吃饭,没个正形,看着就粗俗,还不利于消化吸收,而父亲却不同意这种观点。
他说,蹲着吃饭自由放
松。
就是吃饭带响声,狼吞虎咽,也没人在意;家长里短,自在随意,不必坐在桌上装腔作势;如果你想晒晒太阳,吹吹风,你就可以蹲在树底下。
最重要的是,蹲是一种鹰的姿势。
你别看它姿态低,却是一飞冲天前的等待。
⑥我不知道父亲的话对不对,但是我却从他蹲的姿势里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⑦那年,我因为一分之差高考落榜。
复读是必然的选项,但是因为母亲生了场大病,家里已无钱供我读书。
怎么办?我哭着闹着,甚至以绝食来逼着父亲去想办法。
“能有什么办法?能借的都借了,借不来的也借来了。
”母亲流着泪,低声劝我放弃,但是父亲没有说一句话。
8月8日是高三开学的日子,父亲一大早把我喊起来,说要送我上学。
“一分钱没有,上什么学?”我对父亲嚷着。
他却说这不是我考虑的问题,我只要安心读书就是对他最大的安慰。
⑧后来,我才知道,他去找了校长。
校长让他回家办一个贫困生减免学费申请表。
他为了村支书给自己盖个章,硬是在村支书家蹲了一个上午。
这还是那个硬气、不服输的父亲吗?那次,弟弟的公司破产,他失魂落魄地回到家。
这突然从高空跌落到地面,谁也不知道怎么劝他,一家人坐在屋子里,气氛压抑而沉闷。
⑨父亲蹲在门槛边,眉头紧锁,默默地抽着烟。
“天无绝人之路。
你不是说重新开家公司只要五十万吗?那就把我这栋房子卖了。
”“把房子卖了,你们住哪儿?”“不是还有老房子嘛,我和你妈回家。
”父亲说着,站了起来,“你要是知道老子没地方住,就给我争点气。
不要整天像只瘟鸡一样,摆副臭脸给人看。
”经过两三年的打拼之后,弟弟又重新站了起来。
⑩蹲着始终是父亲一贯的姿势,而我们始终跑在他的肩头。
今天,我和弟弟都有了自己事业和新居,他还静静地生活在老房子里。
我们说给他在省城买套房子,他却说等等,再等等。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03)
1.文中具体叙述了父亲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3.赏析第③段中的划线句。
4.请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5.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标题的作用。
12.阅读《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回答后面小题
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
①秋天到了,东北的街头小巷有两样东西格外多,一是密密麻麻的“花大姐”,在墙上埋头织着张巨大的花毯,在阳光的余温里苟活;二是卖白菜萝卜和土豆的人,精气神儿倍儿足,吆喝声此起彼伏,把日子搅合出许多热闹的光景来。
②因为可以选择,所以每次买白菜我都要进行一番比较,挑品相好的、个头大的、硬实的,这样的白菜心儿抱得紧,好吃,也放得住,可以吃得时间久一些。
我会趁着卖菜人不注意的当口,就势抖落几片白菜帮儿,至少可以掉几块钱的秤。
③精打细算总是好的,那是帮你看管好日子的一条忠犬。
也有例外,有一对卖白菜的中年夫妇就蔫吧着蹲守在角
落里,男人低头抽着闷烟,女人也不吆喝。
两个人又黑又瘦、无精打采的,看不到一点儿生气。
问其缘由,是不允许他们在卖菜的地段卖菜。
城里的禁区太多,条条框框也多,他们就像晕头转向的羊,不知道哪里可以站立,哪里可以坐下。
一颗热切的心被泼了冷水,就像饱满的白菜没来得及收割,早早就遇了霜寒。
④我劝着他们,“看,你们家的白菜多好,每一颗白菜心儿都抱得那么紧。
一会儿就能卖完。
”许是受了我的鼓励,那蹲着的男人站了起来,掐灭手上的烟,直了直腰。
我注意到那个女人,自始至终没离开那些白菜半步,时不时地给它们盖盖被子,好像照顾着自己的婴儿,怕它们着了凉似的。
这样的举动很让人不理解,天气还没冷到那种程度,即便是很冷,白菜们也不至于那么娇贵,它们差不多是蔬菜里最朴实的一种了。
⑤但是那一刻,我理解了。
前几天刚刚看到一则简短的新闻:一个骑三轮车卖白菜的妇人被辆轿车撞飞数米,落地后爬起来淡定地捡菜。
这个短新闻的重点在于“淡定”二字,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因为在生命还没有确保无虞的情况下,一颗白菜竟然还受到如此“重视”!
⑥那么多的不解,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
廉价的白菜,别说车,就是几十车也比不得她狠狠地索要一笔赔偿吧。
可是她的生活里,一直以来就只有白菜,她常年卖白菜,靠这个营生养活了自己和家人,所以,在她的生命里,白菜这个再平凡不过的事物是和她相依为命的。
别人不懂一颗白菜的重要性,而对于她来说,白菜对她是有恩情的。
⑦收割白菜的季节,精神饱满的白菜最早被运走,赶个好价钱。
最后剩下的白菜,人们称之为“扒拉棵子”。
没抱成心儿,单薄得像没长成的少女,畸瘦、平胸,没有一点女人的神采。
它们中有一些被主人收回家放到大缸里腌了酸菜,另外些实在不入眼的,只好在大地里度过寒冬了,等待着牛羊们来啃噬。
可是不久之后,剧情就发生了变化,城里人喜欢上了冻白菜的口味,把冻白菜用开水焯一下,炸点儿肉末酱,蘸着吃,味道极好。
这下,大地上楚楚可怜的“剩女”们又一次得到了大批量待嫁的好机遇,纷纷走进城里人温暖的厨房。
⑧卑微的人就如同这白菜,饱满的、扒拉的,都在广阔的大地里繁行生息。
被栽种、被收获或者被冷落,一茬又一茬。
卑微的人没有见过巨款,没有坐过飞机和高铁,他们眼里,更多的是零钱,靠着一颗颗白菜,他们的零钱也可以攒成很多张大额钞票,但转眼就汇去了很远的另外的城市,那里的冬天不冷,四季常青,那是他们的孩子上学的地方。
⑨我决定过冬的白菜都在这儿买了。
我很小心地搬动颗颗白菜,轻拿轻放,不会再轻易抖落一片白菜帮儿。
我知道,于我,那只是可以让我少付几块钱的白菜帮儿,可是对于那卖白菜的人,那掉落的白菜帮儿是会喊疼的。
1.结合全文说说,“我”买白菜的行为前后有什么不同?分别表明“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2.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如何理解第⑧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4.“我决定过冬的白菜都在这儿买了”的原因有哪些?
5.如何理解文章题目“走进颗白菜的心里”的含义?
1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诗词文化普及不能止于记诵
宋春光
①在近日刚结束的上海书展中,古诗词相关的图书、分享会、谈话活动等都备受读者青睐,这也是近年来古诗词热的一个缩影。
而包括《中国诗词大会》在内的电视综艺节目的热播,正展现了人们对古诗词文化的热情。
但若要避免古诗词文化成为“快餐文化”,使其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读者的心灵,把握古诗词文化普及的方向并作有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②古诗词文化的普及,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所谓“普及”究竟指向何处?目前来看,社会上对古诗词的弘扬,着力点主要在于记诵。
古诗词文化的普及固然应包括记诵乃至创作,但仅停留在这些“技”的层面实则并非真正的普及。
我们的社会既不需要“有脚书柜”,也不期望人人都成为诗人。
古诗词及其传承有其自身的特性。
作为“有意味的形式”,诗词所承载的是人的情感。
而一首诗词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流传至今并成为经典,这是我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选择的结果,这些诗词中的“意味”也因此而包含了历史合理性。
③其次,我们也应认识到,诗词中的这些“意味”并不是僵化的,而是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理解与体认中被不断丰富,从而不断生成利于社会发展的、深契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意味”。
古诗词中的每一个意象与典故,所承载的都是人们的情感积淀与思维方式。
所以,我们吟诵古诗词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这些“意味”产生情感认同和审美体认的过程,将最终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④诸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这些经典的诗词,它们各自虽有其不同的风格与历史文化语境,却往往蕴含着相似的主题: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对本真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情感的珍视。
而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也正是因为这些作品中所传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与选择具有跨越古今的普遍性意义。
因此,长期的吟诵与体会便会使这些诗词中的意蕴积淀到人们的文化心理中,对人的价值建构与心灵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古诗词文化普及所指向的,应是每位读者道德和情感的自觉能力的提升,而每一个个体人文素质的提升,也将为我们民族走向未来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记诵是我们体认古诗词的途径,以记诵为评判标准的文娱节目对于古诗词文化传播也确有其借鉴意义,但仅从记诵层面“普及”古诗词文化,其局限性是不言自明的。
这就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学者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来体认、解读古诗词的文化意蕴,为读者与古诗词之间架起有效的桥梁。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09年12日)
1.选文第①段从“刚结束的上海书展”和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说起,有什么作用?
2.阅读全文,说说作者针对“诗词文化普及不能止于记诵”提出了哪些方面的见解。
3.下面两则材料哪些则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请简要分析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边是边关功业,一边
是亲情、友情,两难选择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诗的魅力由此氤氲开来,人们沉浸其中,对自己的情感和选择不断进行着发现、认识和确认,心灵也在不断成长。
(材料二)江西某知府欲砍掉一棵百年的古树。
有位路过行人得知,觉得甚是可惜,于是在树上题诗一首:“遥知此去作栋材,无复清阴覆绿苔。
只恐月明秋夜冷,误他千岁鹤归来。
”知府读了后,为古树感伤、可惜,于是撤销了砍树的命令。
三、语言表述
14.下面这段文字画线的两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在原句上改正。
(4分)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
①一个真正的读者就是通过读书来最大限度地享用这些成果的过程。
②而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四、写作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凋敝,人民生活艰难,到处都是战火硝烟留下的疮痍。
一个外国记者被派去德国考查,回国后有人问他,你觉得德国能重新崛起吗?这位记者回答道:“德国肯定会重新站起来的。
我采访中发现,即使是住在地下室,生活十分艰难的家庭,他们的餐桌上也一定会放一瓶新鲜的花,说明他们重来没有放弃过希望!”
学习上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面对很多的困难和不如意,这时候,给自己一个微笑,给自己一朵花,将会让你的心变得宁静平和起来,让你重新看到生命的美好,重燃生活的希望之火,坚强地站起来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D
【解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字形。
A项:费寝忘食-废寝忘食。
B项:诲暗-晦暗,瞻养-赡养。
C项:心不在蔫-心不在焉。
故选D。
2、D
【解题分析】
A.缺主语,去掉“通过”;
B.词语顺序颠倒,改为:在儿童面对新的环境时;
C.搭配不当,将“表现”改为“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