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蒙城县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蒙城县概况
蒙城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隶属于安徽省亳州市,地处淮北平原中部,属于淮河流域,全县总面积2091平方公里,耕地230万亩,截至2010年辖15个乡镇、2个办事处、1个工业园区和1个林场,人口132万。

蒙城是安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代先哲庄子的故里,境内有庄子祠、文庙、万佛塔、三星街、白云庵、东西怀德桥等文物古迹。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牛群曾在此挂职担任副县长。

蒙城是中国楹联之乡、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园林县城,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林业百佳县。

概述
蒙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殷称北冢,周曰漆园,唐天宝元年更名为蒙城。

是先哲庄子故里,是驰名中外的道家文化圣地,是巾帼英雄刘金定的家乡。

境内有万佛塔、文庙、庄子祠、刘海庙等名胜古迹。

尤其是近年发掘的尉迟寺遗址,被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

地理位置
蒙城县位于安徽北部,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2°56′~33°29′与东经116°15′~116°49′之间。

县境略呈长方形,东西宽40公里,南北长60公里。

位于淮南、淮北之间,东临蚌埠,西接阜阳,隶属亳州市,总面积2060平方千米(简册)/2091平方千米(当地政府网站)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52%。

总人口132万人(2012年)。

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林业百佳县。

自然气候
蒙城县属大陆性暧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表现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寒而多雨,冬干而少雪,夏热而雨水充沛,秋爽而天气晴朗。

年平均气温14.9℃,全年无霜期218天,年日照4553小时,最高气温41.4℃,最低气温零下20.4℃,年平均降雨量为812毫米。

临泉县地理位置属暧温带的夏绿林带,气候温暧湿润,为生物生长繁衍汇集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农、林、牧、鱼产业十分发达,野生动植物资源颇为丰富。

资源
水资源
蒙城县有淝河、涡河、芡河、茨淮新河,均属淮河水系。

地表水年平均水量4.79亿立方米,供需比1.91:1。

淝河境内全长39公里,流域面积约600平方公里。

涡河境内全长59公里,流域面积约700平方公里,是县内主要的水运航道,可全年通航。

在县城北河道上建有船闸、节制闸、分洪闸。

蒙城港可停泊500吨级货船。

芡河境内全长46公里,流域面积约700平方公里,茨淮新河是一条人工河,1970年开挖,1976年通水,上宽230米,底宽200米,深8米。

境内全长35公里,流域面积约140平方公里,可常年通航。

另外蒙城县城内和三义镇各有一处矿泉水矿产地。

煤炭资源
蒙城县地处江淮腹地,煤炭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涡河以北地区。

蒙城县许疃矿区累计查明资源储量9.15亿吨,保有资源储量约9.1亿吨,预测深部资源量约0.5亿吨,勘查控制深度-800米。

煤质以中至高灰分、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的气煤和肥煤为主,含少量的焦煤及粘结煤等。

已建成许疃煤矿,赵集煤矿、童庄煤矿正在进行前期开工
准备。

金属矿产资源
蒙城境内有以下金属矿产资源勘探区:涡阳县西阳镇—蒙城县小涧镇铜、金多金属矿一般勘查区(面积121.02平方千米);利辛县~蒙城县铁矿一般勘查区(面积885.87平方千米);蒙城县桂寨地区铜、金多金属矿一般勘查区(面积74.82平方千米);蒙城县西贾庄—罗集铁矿一般勘查区(面积296.3平方千米)。

蒙城县西贾庄—罗集铁矿勘查区经钻孔验证,有多个钻孔见到了达工业品位的铁矿体和金矿体,铁矿体平均品位最高达41.9%,金矿体平均品位最高达11.24克/吨。

经过勘查研究,推断西贾庄铁矿为一沉积变质加热液改造型铁矿床,预测铁矿石资源储量约1000万吨,为一中型矿产地,是皖北找矿的一个新突破。

同时,金矿勘查也有着很好的前景。

人口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1
万佛塔
522户,10250口,每平方公里约6人。

嘉靖年间(1522—1566年),3138户,47334口。

万历九年(1581年),10379户,23723口。

万历二十二年,38721丁(明制年满18岁计入丁口)。

清顺治五年(1648年),14564丁。

顺治七年,15327丁。

顺治十五年,16904丁。

康熙元年(1622年),18174丁。

康熙六年,20459丁。

康熙十年,23643丁。

康熙五十一年,36229丁。

乾隆十七年(1752年),35988丁。

乾隆二十六年,38686丁。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418372人。

同治四年(1865年),5万户。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55446户,282373人。

民国5年(1916年),64446户,337840人。

民国8年,397280人。

民国17年,422635人。

民国18年,440396人。

民国19年,439163人。

民国21年,436703人。

民国22年,72735户,433779人。

民国23年,75321户,458759人。

民国28年,513051人。

民国29年,79797户,493830人。

民国32年,466594人。


国34年,74950户,522644人。

建国后37年内,人口净增30万,年均8125人。

其中:前17年(1949—1965年)因50年代末非正常死亡、招工及外流约10万人。

1965年划给利辛县7万人。

全县人口未增。

中间15年(1966—1980年),净增24.8万人,年均1.66万人,增长率25‰。

后期5年(1981—1985年),由于人口基数大,传统生育观不易改变,60年代高出生率的人口进入生育期,虽大力开展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仍净增5.5万,年均1.1万人,增长率约13‰。

1985年90.1万人,2000年117.8万人。

2003年,全县总人口119.03万人。

其中男性62.4805万人,女性56.5495万人。

人口出生率12.77‰,死亡率5.55‰,人口自然增长率7.22‰。

农村人口1059377人,占总人口89%。

城乡居民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主。

2003年底全县少数民族人口892人,占总人口的0.07%。

截至2012年,全县总人口132万。

旅游景区
尉迟寺遗址
尉迟寺遗址位于蒙城许町镇境内,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1998年至今先后进行了12次发掘,共出土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贵文物近万件。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文化周报及北京、河北、山东、安徽等其他几十家媒体都曾作过报道。

2001年7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尉迟寺遗址的保护与展示规划”已被国家文物局审核通过。

[1]
文庙
文庙又名孔庙,始建于元至元21年(1284年),是祭孔、演礼
和办学的地方。

文庙自前而后依次为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和大成殿,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佛塔
万佛塔位于蒙城县城中心,因塔身内外嵌砌琉璃小佛近万躯而得名。

此塔为宋代建筑风格,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42.2米,造型优美,现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庄子祠
庄子祠,宋元丰元年(1078年)蒙城县令、秘书丞王竞始建庄子祠,大文学家苏轼著《庄子祠堂记》。

原址在涡河北岸,后被洪水所没。

明万历八年(1580年),知县吴一鸾重建庄子祠,规模宏大,蔚为壮观。

明崇祯五年(1632年),知县李时芳重修庄子祠。

今天,宋、明时期庄子祠均已不在。

1995年6月,县委、县政府在宋代庄子祠堂旧址重建庄子祠,聘请中国科学院著名古建筑专家张驭寰作总体设计。

第一期工程已告竣,分汉围墙、东西万树园围墙、大三门、影壁、山门、逍遥堂。

二期建设项目为古衡门、濮池、五笑亭、观台、观鱼桥、梦蝶楼、南华经阁、东西碑廊、道舍、客舍等,目前,已筹建完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