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10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第一篇:2017年10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2017年10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2017年10月(2017年10月1日0时至10月31日24时),全国(不含港澳台,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病646871例,死亡1638人。
其中,甲类传染病中鼠疫、霍乱无发病、死亡报告。
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白喉、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无发病、死亡报告,其余21种传染病共报告发病273020例,死亡1634人。
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淋病以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占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的93%。
同期,丙类传染病中丝虫病无发病、死亡报告,其余10种传染病共报告发病373851例,死亡4人。
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感冒,占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的95%。
2017年10月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表
病名
甲乙丙类总计甲乙类传染病合计鼠疫霍乱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未分型肝炎脊髓灰质炎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
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
发病数 646871 273020
0 0 0 4485 111989 1530 89105 17749 1927 1648
0 0 245 764 45 59 1645 25 8537 81554 1001 869 0
死亡数**
1638 1634
0 0 0 1350 60 0 41 16 0 3 0 0 0 0 8 34 8 1 0 0 169 0 0 0 0
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
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人感染H7N9禽流感丙类传染病合计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4279 1953 11950 40231
3144 194 0 373851 16049 15936 100 2640 42 141 15 414 0 75203 263311
0 0 0 0 3 0 0 1 0 4 0 0 0 0 0 0 0 0 0 3 1
第二篇:2011年3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统计表(定稿)2011年3月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表
病名
甲乙丙类总计
甲乙类传染病合计鼠疫霍乱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艾滋病
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
戊型肝炎肝炎未分型脊髓灰质炎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甲型H1N1流感麻疹
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
登革热炭疽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
伤寒和副伤寒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
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
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
钩端螺旋体病
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合计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斑疹伤寒黑热病
包虫病丝虫病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发病数472137357376
0003551******2625010
***11***48
***4430795137808
73942571*********09
死亡数** 1487 1475
*********000000038
*病毒性肝炎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别为甲肝、乙肝、丙肝、戊肝、未分型肝炎报告发病数和死亡数的合计。
**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死亡数据不作为中国传染病死因顺位的依据。
第三篇:2010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2010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了解洋县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特征和趋势,为完善防控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2010年洋县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
结果 2010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8种,2482例,报告发病率628.51/1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85.43%;其中乙类传染病12种1016例,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1.49%;丙类传染病6种1466例,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669.98%;乙类传染病中居前五位的分别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痢疾、麻疹,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97.93%;丙类传染病中以手足口病发病数最多,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69.17%,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4316.99%。
结论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病毒性肝炎、梅毒)、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以及手足口病是今后防治的重点传染病,应不断加强监测,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关键词] 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流行特征
洋县位于陕西省汉中市东部,下辖26个乡镇,367个行政村,总面积3206km2,常住人口39万,流动人口5万。
为及时掌握洋县传染病疫情的发病情况、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并通过发病特征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指导今后的传染病防治与管理工作。
本研究统计分析了洋县2010年法定传染病疫情状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洋县2010年传染病报告系统常规疫情监测数据。
人口资料来源于洋县统计局。
1.2方法
对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分类,对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根据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传染病网络直报统计,2010年全县未发生甲类传染病,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8种2482例,报告发病率628.51/1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85.43%。
其中乙类传染病12种1016例,发病率为257.28/10万;与2009年(发病率209.67/10万)相比下降了11.49 %。
丙类传染病6种1466例,发病率371.23/10万;与2009年(发病率48.28/10万)相比上升了668.98%。
2.2 发病顺位及构成乙类传染病发病数居前5位的传染病占总发病数的97.93%,其中病毒性肝炎居第1位,占65.45%;肺结核居第2位占 28.74 %;梅毒居第3位,占1.57 %;细菌性痢疾居第4位,占1.28 %;第5位是麻疹,占0.89 % ;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数居前3位的占总发病数的99.66 %,其中手足口病居第1位,占69.17 %;
流行性腮腺炎居第2位,占28.51 %;第3位是其他感染性腹泻,占
1.98 %。
2.3 流行特征
2.3.1性别年龄分布
乙类传染病(1016例)中男性占56.30%,男女发病数之比为1.29:1。
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其中20~59岁年龄组最多,占总发病数的73.23 %,其次为60~74岁组,占总发病数的16.93%,0~19岁组占总发病数的6.40%,75~85岁及以上年龄组占总发病数的3.44%(图1)。
丙类传染病(1466例)中男性占65.62%,男女发病数之比为1.91:1.发病年龄主要以5岁以下儿童发病数最高,占总发病数的66.30%,其次为5~14岁组,占总发病数的30.35%,15岁以上各年龄组属低发病病率(图2)。
2.3.2职业分布
发病以农民、学生、工人为主,分别占总发病数的79.63%、3.74%、3.35%,共占乙类传染病总报告例数的86.72%,其它职业有离退休、家务及待业、教师、民工、干部职员、散居儿,共占13.28%。
其中,散居儿发病主要以麻疹为主,学生发病主要以病毒性肝炎、猩红热、肺结核为主,农民和民工发病主要以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为主。
丙类传染病发病分布为散居儿童、学生、幼托儿童为主,分别占发病总数的55.32%、22.71%、19.99%。
其它职业有教师、工人、农民、民工、干部职员,共占1.98%,其余职业人群无发病数。
其中散居儿童中主要以手足口病为主,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数的51.71%,学生中主要以流行性腮腺炎为主,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数的16.30%,幼托儿童中手足口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分别占11.11%、8.73%。
2.3.3 地区分布
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居前5位的乡镇为:戚氏镇(338.11/10万)、谢村镇(319.61/10万)马畅镇(306.95)、磨子桥镇(285.10/10万)、秧田镇(258.97/10万)。
丙类发病率居前五位的乡镇为:四郎乡(981.13/10万)、戚氏镇(498.62/10万)、龙亭镇(477.62/10万)、槐树关镇(413.06/10万)磨子桥镇(389.08/10万)。
戚氏镇和磨子桥镇在乙或丙类传染病中均属高发病地区。
2.3.3时间分布
乙类传染病全年均有病例发生,无暴发疫情。
12月发病数最高(101例),2月份最低(58例)。
(图3)。
丙类传染病最高月份在7月份(579例),此期正为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最低月份为2月份(1例)。
(图4)。
2.4各类传染病的发病情况
肠道类、呼吸道类、血源及性传播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和新生儿破伤风分别为51例、308例、649例、8例、0例;分别占2010年乙类传染病总发病数的5.01%、30.31%、63.87%、0.79%、0.00%。
2.4.1 肠道传染病(乙类)
共报告51例,占传染病总报告数的5.02%。
其中细菌性痢疾13例(25.49%),甲肝11例(21.57%),戊肝5例(9.8%),肝炎(未分型)22例(43.14%)。
2.4.2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
共报告649例,占传染病总报告数63.87%。
其中,乙肝613例(94.45%),丙肝14例(2.16%),淋病5例(0.77%),梅毒16例(2.47%),艾滋病1例(0.15%)。
2.4.3 呼吸道传染病(乙类)
共报告308例,占传染病总报告数的30.31%。
其中,肺结核报告292例(94.81%),麻疹9例(2.92%),猩红热6例(1.95%),甲型H1N1流感1例(0.32%)。
2.4.4
虫媒传染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共报告8例,分别为狂犬病2例,流行性出血热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2例,占总报告数的0.79%。
2.4.5 新生儿破伤风无病例报告。
2.5
主要传染病发病分析
2.5.1病毒性肝炎
报告发病665例,报告发病率为168.40%,较2009年(发病率184.00/10万)下降了8.48%,男女性别之比为1.12:1.0,15—64岁年齢组人群占87.07%,职业以农民为主,占78.05%。
2.5.2肺结核
报告发病292例,报告发病率73.94/10万,较2009年(发病率77.09/10万)下降了4.08%,男、女性别之比为1.86:1.0,20~64岁年龄组发病占79.45%,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4.41%。
2.5.3麻疹
报告发病9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报告发病率2.28/10万,与2009年(发病率0.76/10万)相比上升了200.55%,年龄分布为1岁以下儿童发病4例,占发病数的44.44%;(其中8月龄以下发病2例,8~12月龄发病2例);1~6岁年龄组发病3例,占33.33%;15岁以上人群发病2例,占发病数的22.22%。
男性发病5例,男女性别之比为1.25:1.0。
职业分布为散居儿和民工为主,占发病数的66.67%和22.22%。
2.5.4手足口病
报告发病1014例,报告发病率256.77/10万,与2009年(发病率5.81/10万)相比上升了4316.99%,报告病例较多的乡镇为洋州镇(251例)、戚氏镇(130例)、槐树关镇(129例)、麽子桥镇(116例)、龙亭镇(113例)。
病例中男性649例,女性365例,男女性别之比为1.78:1.0,年龄主要集中在0~5岁年龄组发病911例,占89.84%;职业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分别为74.75%和16.07%,发病趋势见图3
图5
2010年洋县手足口病发病趋势 2.5.5流行性腮腺炎
报告发病418例,报告发病率为105.85/10万,与2009年(发病率5.31/10万)相比上升了1894.22%。
发病年龄组以4~14岁为主,占发病数的80.86%,男女性别之比为2:1,职业以学生和幼托儿童为主,分别为57.17%和30.62%。
3 讨论与建议:
3.1调整乙肝控制策略,应加强乙肝免疫、及时发现病例、普及健康教育、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2010年洋县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高于全国报告法定传染病报告率(480.24/10万)[1]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以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和呼
吸道传染病为主,乙型肝炎(613例)病例数居首位,职业以农民为主,15岁以下人群发病率的逐年下降,与多年来提高了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呈直接关系。
15岁以上人群是乙肝防治工作的重点,应通过宣传教育提高青壮年乙肝疫苗接种率;加强血液制品检测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加强农村居民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以及重点人群的健康体检,从而早期发现乙肝患者,积极治疗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2常规免疫接种质量和接种率的不断提高是控制麻疹的基础,适时对重点人群开展强化免疫是对常规免疫的必要补充,对迅速提高人群抗体水平阻断病毒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控制麻疹的有效策略麻疹发病率在小于1岁年龄组占发病数的4
4.44%,其中8月龄以下2例,因这些婴幼儿由母体抗体大部分在婴儿5~7月时消失,还未按免疫程序接种麻疹疫苗导致发病[2]近年来大量流动儿童进入并有逐年增多趋势,流动人口分布呈一定的聚集性,受居住拥挤、卫生习惯、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当传染源时极易形成暴发或流行[3]。
启示在控制和消除麻疹策略上,一定要扎实的搞好常规免疫,满8月龄儿童必须及时完成基础免疫。
我县于2007年对8月龄~14岁儿童开展了一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2010年又对8月龄~6岁儿童开展了一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2011-02/03再次对8月龄~6岁儿童进行了查漏补种;麻疹强化免疫虽然有效降低了麻疹发病数,但2010年洋县麻疹发病病例的年龄结构变化并不明显,仍主要在小于8月龄及8月龄~14岁,33.33%为学龄前儿童,病例免疫史不详和无免疫史的结果提示:学龄前儿童的强化免疫质量低于学龄儿童。
由此,加强托幼机构和小学生入学的查验接种证和未全程接种的补种工作应持之以恒;要把流动人口的常规免疫及麻苗查漏补种工作持续抓好,完善《流动人口的免疫接种管理办法》对外来民工集中的大型企业结合体检接种麻疹疫苗,对2010发生麻疹病例的乡镇再次查漏补种;开展全县麻疹疫苗接种人群的免疫水平监测、评价接种成功率;加强麻疹监测,搞好传染源隔离和密切接触者管理,有效控制和消除麻疹。
3.3 降低农村结核病感染率和发病率是彻底有效控制结核病的重点
和难点
在呼吸道传染病中以肺结核居前位,自实现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S)后,对结核病患者的发现能力与诊断及时率大幅提高,由此,报告发病率也迅速上升;2010年结核病发病,农民仍是主要职业人群,多因不良健康生活习惯和居住条件较差,传播机制易于实现,加之,发病后诊断不及时,极易形成对家庭及周围人群中造成传播的隐患。
我们要持之一恒的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建议,随着国家合疗政策的不断完善可以将城乡各类人群每年的健康体检纳入合疗报销范围,提高早期发现率。
3.4手足口病发病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好差呈直接关联,应加强不同型株检测、及早预测疫情发病趋势、及早控制
丙类传染病比去年同期上升,主要是手足口病2010年较2009年显著增多所致,发病高峰主要在6—7月。
手足口病可由不同肠道病毒引起,各型病毒无交叉免疫力,个体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不明确,治疗不及时容易发生并发症而出现危重病例[4]。
手足口病可由不同肠道病毒引起,各型病毒无交叉免疫力,个体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不明确,治疗不及时容易发生并发症而出现危重病例。
2010年,我县报告手足口病主要以EV71型为主,重症病例11例,无死亡病例。
有部分托幼机构未能按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中的隔离标准,导致病例未满隔离期到园,出现聚集性病例,加之,易感者反复感染,疫情上升期延长。
因此,在防控策略上要提前预测手足口病疫情的发病高峰期,对病例及早发现、及早隔离,做好病原学监测,掌握该年内的流行毒株。
在流行季节,疾控专业人员包抓托幼机构的疫情监测,减少聚集性疫情;该病目前没有有效疫苗预防,提倡全民健康教育,提高群众自我识别疾病能力;做好病例家庭及医疗机构诊疗场所的消毒工作,防止家庭及院内感染;同时,早期发现重症病例和控制聚集性疫情,有效防止手足口病疫情蔓延。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公布2011年1月及2010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02-10.[2] 牟锁侠,吕佳佳.陕西省岐山县2003-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监测情况分
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 45(1):25.[3] 胡家瑜,张金芳,陶黎纳,等.上海市2001-2004年麻疹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6):473-475.[4]卫生部印发《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06-04.
第四篇: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重庆市綦江县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变化趋势。
为制定本地区传染病防制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綦江县2007-2011年网络报告的各类传染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7-2011年綦江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22种14 20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43.63/10万,2008年发病率最高,2010年发病率最低,其中乙类传染病呈下降趋势,而丙类传染病则呈上升趋势,死亡率为0.50/10万。
传染病构成以呼吸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疾病、肠道传染病为主,其中发病率居前5位的分别是肺结核(94.77/10万)、梅毒(47.37/10万)、乙肝(43.51/10万)、菌痢(41.99/10万)、流行性腮腺炎(32.93/10万)。
农民和学生、散居儿童是最主要的传染病发病人群。
结论2007-2011年綦江县传染病发病呈缓慢下降趋势,应继续关注学校和幼托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进一步加强以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以及以梅毒、乙肝为主的血源及性传播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力度。
为了解重庆市綦江县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分析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制定今后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对2007-2011年綦江县的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重庆市綦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2007-2011年綦江县疫情监测综合资料。
人口资料来源于綦江县统计年鉴常住人口。
1.2 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7-2011年网络报告的法定传染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传染病发病概况
2007-2011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22种计14205例,死亡22例。
年平均发病率为343.63/10万,年均死亡率为0.50/10万,2008年发病率最高,2010年发病率最低。
乙类传染病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丙类传染为波动上升趋势,见图1。
2.2 传染病病种构成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类传染病(肺结核、肝炎、梅毒、痢疾、淋病、麻疹、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乙脑、伤寒、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疟疾、钩体病、狂犬病、百日咳)16种,10 62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56.78/10万;报告丙类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感冒)6种,3 58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86.85/10万。
2.3 传染病发病位次
重庆市綦江县2007-2011年总发病数居前5位的依次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痢疾、流行性腮腺炎,占总发病数的79.98%。
其中肺结核一直居第1位。
2.4 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按传播途径分类如下。
2.4.1 呼吸道传染病 5年共报告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疹、猩红热5种5 792例,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0.77%,居各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首位,年平均发病率139.94/10万。
发病率居前3位的是:肺结核为主3 914例(年平均发病率94.77/10万,占呼吸道传染病总数的67.58%)、流行性腮腺炎1 368例(年平均发病率32.93/10万,占2
3.62%)、风疹361例(年平均发病率8.15/10万,占6.23%)
2.4.2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
5年共报告艾滋病、乙肝、丙肝、淋病、梅毒5种4 424例,占各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1.14%,年平均发病率106.82/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
发病率居前3位的是:梅毒1 962例(年平均发病率47.37/10万,占44.35%)、乙肝(1803例,占年平均发病率43.51/10万,40.75%)、淋病(417例,年平均发病率10.04/10万,占9.43%)。
2.4.3 肠道传染病
5年共报告甲肝、戊肝、未分型肝炎、菌痢、手足口病、其他感染
性腹泻病6种3 868例,占各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27.23%。
年平均发病率93.91/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
发病居前3位的是:菌痢1 737例(年平均发病率41.99/10万,占44.91%)、其他感染性腹泻病(1 365例,年平均发病率33.33/10万,占35.29%)、手足口病392例(年平均发病率9.55/10万,占10.13%)。
2.4.4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 5年共报告乙脑、狂犬病、疟疾、钩体病4种30例,占各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0.21%,年平均发病率0.73/10万,一直在较低发病水平波动。
发病最多的为乙脑15例,占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总数的50%,年平均发病率0.36/10万;其次为疟疾6例,占20%,年平均发病率0.15/10万。
2.4.5 其他途径传染病
5年共报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和新生儿破伤风2种 91例,无死亡,年平均发病率2.23/10万,在较低发病水平上下波动,发病以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为主,85例,占其他途径传染病总数的93.41%,年平均发病率,2.09/10万;新生儿破伤风发病6例,占5.59%,年平均发病率0.14/10万。
2.5 流行特征
2.5.1 时间分布
各月均有病例报告,总体发病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即:4-5月和9-10月发病较高,前者高于后者,见图2。
2.5.2 地区分布
全县19个街镇均有法定传染病报告,但地区间报告发病数差异较大,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地区依次为:古南镇4594例,占发病总数的32.34%,赶水镇1046 图2
2007-2011年重庆市綦江县传染病分月发病曲线图
2.5.2 地区分布
全县19个街镇均有法定传染病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地区依次为:古南镇4 594例,占发病总数的32.34%,赶水镇1046例,占发病总数的7.36%,永新镇928例,占发病总数的6.53%。
2.5.3 人群分布
各职业均有发病,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职业依次为:农民(5
177例,占(36.44%)、散居儿童(2 207例,占15.54%)、学生(1 818例,占12.80%)。
男性8541例,女性5664例,男:女为1.51: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其中以0~10岁组发病数最多(3 482例,占24.51%),其次为30~40岁组(2 187例,占15.40%)和60岁及以上人群(1 905例占13.41%)。
3 讨论
3.1 2007-2011年重庆市綦江县传染病发病率呈波动中缓慢下降趋势
其中乙类传染病呈下降趋势,而丙类传染病则呈上升趋势。
5年间,乙类传染病中乙肝、痢疾、淋病、梅毒、麻疹下降趋势较为明显,而艾滋病、丙肝则呈上升趋势;丙类传染病中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上升趋势较为明显,而风疹则呈下降趋势。
乙类传染病下降的原因是:梅毒和乙肝是綦江县乙类传染病报告中的主要病种,2009年以前,临床中检验结果的异常值被普遍作为传染病的报告指征,造成报告病例增加,但从2009年开始加强了诊断标准的培训,严格报病要求,不符合梅毒和乙肝诊断报告标准的病例不再做为病例报告。
丙类传染病上升的原因有:①2008、2009和2011年3年均发生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共报告病例1279例,占5年传染病总发病数的9%。
②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报告数逐年增多,5年共报告1365例,年均发病率为31.73/10万,其他感染性腹泻病诊断不易,费用高,耗时长,在实际工作中,常根据流行病学、症状体征及大便常规等相关信息作出诊断[1],有部分误报的可能。
③2008年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列入法定丙类传染病,随着专病监测力度和灵敏性的提升,发病数持续上升。
3.2 呼吸道传染病中肺结核发病率居高不下
5年来肺结核报告发病率一直位列第1,与肺结核在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中的排序一致。
在我国西部肺结核患者患病率显著高于城镇,并显著高于城市。
[2]綦江县肺结核发病居高不下的原因可能是:①綦江县在所有医疗机构中,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行了可疑患者的免费胸片筛查工作,肺结核免费政策宣传知晓率较高,检出人数较多;
②綦江县为重庆市最大的产煤县,非煤矿山中的采石场多,从业人员较多,矽肺患者合并肺结核患者较多。
目前,肺结核防治形势严峻,有进一步扩散传播的危险。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再次指出“遏制结核刻不容缓” [3]。
今后应继续实行WHO推荐的DOTS策略,严格执行规范治疗,提高患者治愈率,消除传染源[4]。
3.3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成为危害綦江县人群健康的第2大类传染病
5年间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占传染病总发病数的31.4%,乙肝和梅毒呈下降,丙肝和艾滋病呈上升,总体呈下降趋势,与重庆市疫情总体形势不一致。
可能原因为:綦江县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以梅毒、乙肝为主,2009年前,各医疗机构普遍将梅毒和乙肝检验结果的异常值作为传染病的报告指征。
比如:体检中的梅毒检测阳性结果和乙肝携带者均被错误的作为病例报告,造成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增多;从2009年起规范了乙肝和梅毒的报告,严格执行诊断标准。
单纯的乙肝携带者不作为病例报告,乙肝检验结果异常者,须有肝功能损坏和临床表现才能作为病例报告。
各单位仅凭实验室检测不能做出梅毒诊断,需将梅毒阳性检测结果人员转介到性病门诊,由临床医生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5]。
自此,梅毒和乙肝病例的报告出现明显的下降。
分析艾滋病、丙肝上升的原因:2008年綦江县被确定为国家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艾滋病丙肝监测哨点,在项目支持下,加大了各人群筛查力度;近年来人口频繁流动,构成流动人口的多为青壮年,正处在性活跃期,防治知识匮乏,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易导致性传播染病的发生。
针对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提出以下建议:进一步提高全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仍然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为有效的措施,常规婴儿乙肝疫苗接种应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基本策略,乙肝的防治要加强宣传教育和成人乙肝疫苗的接种覆盖率[6];同时规范性病诊疗,扩大性病与艾滋病宣传教育、综合干预的覆盖面,使目标人群接受正确的防治知识及信息,消除歧视和恐慌,促使其改变和减少高危行为,从而降低和减少性病和艾滋病传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