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下册《活动一故事里的端午节》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下册《活动一故事里的端午节》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活动一故事里的端午节》是沪科教版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以端午节为话题,让学生通过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等形式,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民间故事,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和传统文化素养。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端午节的历史起源、各地习俗、相关民间故事和现代节日的庆祝方式等,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端午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端午节的相关知识仍需拓展。
学生在课堂上善于表达,乐于参与活动,对故事情节感兴趣,但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较浅,需要引导。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端午节的习俗,但对其来历和意义不一定清楚。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民间故事,知道端午节在我
国的历史地位和传统文化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
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
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民间故事。
2.难点: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演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故事道具等,直观展示端午节的
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播放端午节歌曲,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端午节的认识,为
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讲故事:教师讲述端午节的来历和民间故事,学生认真倾听,了解端
午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探讨习俗:学生分组讨论端午节的各地习俗,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
了解端午节的传承意义。
4.演故事:学生分组表演端午节的民间故事,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
意识。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意义,培养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
七.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如下:
来历:历史起源
习俗:各地习俗
故事:民间故事
传承:文化内涵
八. 说教学评价
1.学生对端午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3.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程度。
九. 说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
学目标的达成。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关爱,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知识点儿整理:
1.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后来,端午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节日,包含了驱邪避疫、祈求健康长寿等多种寓意。
2.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佩戴香囊等习俗。
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自尽,赛龙舟则是为了纪念人们划船去救屈原。
挂艾叶和佩戴香囊则是为了驱邪避疫,祈求健康和平安。
3.端午节的民间故事:端午节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民间故事,如《屈原投江》、《龙舟竞渡》等,这些故事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使之更加富有传奇色彩。
4.端午节的现代庆祝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端午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如举办龙舟比赛、端午节文化展览、包粽子比赛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端午节的文化。
5.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代表作有《离骚》、《九歌》等。
屈原在战国时期,因国家亡故,悲痛欲绝,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端午节作为了他的纪念节日。
6.艾叶:艾叶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具有特殊的香气。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将艾叶挂在家门口,认为这样可以驱邪避疫,保护家人的健康。
7.香囊:香囊是一种小型的袋子,里面装有香料、草药等。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将香囊佩戴在身上或悬挂在家中,认为这样可以驱邪避疫,祈求健康和平安。
8.龙舟:龙舟是端午节赛龙舟活动中所使用的船只。
龙舟外形狭长,船头装饰有龙首,船身涂有鲜艳的颜色。
赛龙舟是为了纪念人们划船去救屈原,同时也是一种锻炼身体、培养团队精神的体育活动。
9.粽子:粽子是端午节期间的传统食品,主要有糯米、豆沙、肉等多种馅料。
粽子形状各异,如三角形、长方形等,外表包裹着竹叶、苇叶等。
吃粽子不仅是纪念屈原,也是一种享受美食、传承文化的方式。
10.传统文化: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传承端午节的过程中,人们不仅传承了节日习俗,还传承了爱国主义、团结协作等民族精神。
11.民族精神:端午节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弘扬爱国主义、团结协作、勇敢拼搏等民族精神,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12.节日庆祝:端午节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人们通过各种庆祝活动,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13.合作意识:在端午节活动中,人们需要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庆祝任务。
如赛龙舟需要队员们的默契配合,包粽子需要家人或朋友们的齐心协力。
这种合作意识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14.语言表达能力:在端午节活动中,人们需要通过语言交流,传递信息、分享感受。
如讲述端午节的来历、分享各地的习俗等。
这种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5.文化传承:端午节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
涵。
在现代社会,传承端午节的文化,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同步作业练习题:
1.以下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正确的是:
A. 起源于战国时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B. 起源于唐朝,为了庆祝丰收
C. 起源于宋朝,为了纪念抗金英雄岳飞
D. 起源于汉代,为了祈求平安健康
2.以下关于端午节的习俗,说法正确的是:
A.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佩戴香囊
B. 吃汤圆、放鞭炮、挂灯笼、佩戴玉佩
C. 吃月饼、赏月、挂艾叶、佩戴香囊
D. 吃饺子、贴春联、赛龙舟、佩戴香囊
3.以下关于端午节的民间故事,说法正确的是:
A. 《屈原投江》讲述了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B. 《龙舟竞渡》讲述了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赛龙舟的故事
C. 《牛郎织女》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传说
D. 《嫦娥奔月》讲述了嫦娥为了救人类而奔月的故事
1.请简述端午节的起源和意义。
答案: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后来,端午节逐渐
演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节日,包含了驱邪避疫、祈求健康长寿等多种寓意。
2.请列举三种端午节的习俗,并简述其意义。
答案:三种端午节的习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
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
原投江自尽,赛龙舟则是为了纪念人们划船去救屈原。
挂艾叶是为了驱邪避疫,祈求健康和平安。
1.请论述端午节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答案:端午节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弘扬了爱国主义、团结协作等精神。
同时,端午节也是民间习俗的体现,通过各种庆祝活动,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请论述端午节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答案:端午节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端午节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其次,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最后,端午节也是人们享受生活、追求健康和平安的体现,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请设计一个以端午节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包括活动内容、形式和目的。
活动内容:举办一个关于端午节的班会,包括讲述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分享
端午节的民间故事、进行赛龙舟的游戏等。
活动形式:班会活动可以采用讲解、分享、游戏等多种形式进行。
可以邀请老
师或学生来讲述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让学生们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端午节民间故事,还可以学生们进行赛龙舟的游戏。
活动目的:通过举办这个班会活动,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和传承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