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灭火系统检测实施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体灭火系统检测实施细则
1.目的
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检测过程中的检测参数、要点、方法、应用标准等的选用和实施进行指导。
2.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检测过程中,各检测参数的具体检测要点和方法的实施及控制。
3.引用标准
3.1 GA 503-2004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
3.2 上海市消防局1999.08 《上海市建筑自动消防设施安装调试质量检验规程》
3.3 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4 GB 50045-1995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
3.5 GB 50263-2007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3.6 GB 50193-1993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1999年版)
3.7 GB 50370-2005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4.检测仪器及工具
4.1检测仪器
4.2检测工具
5.检测参数
5.1防护区设置检测
5.2贮瓶间设置检测
5.3灭火剂贮存容器检测
5.4集流管检测
5.5高压软管和单向阀检测
5.6选择阀检测
5.7阀驱动装置及功能检测
5.8喷嘴检测
5.9灭火剂输送管道检测
5.10灭火控制器功能检测
5.11系统功能检测
6.检测程序
6.1防护区设置
检测要点:
(1)防护区以固定的封闭空间来划分。
一个防护区的面积。
容积大小、围护结构及
门窗的耐火极限等均应符合气体灭火系统相关设计规范的规定。
(2)防护区的门窗及维护构件的允许压强,均不宜低于1.2kPa。
(3)密封防护区内应有泄压口,宜设在外墙上。
泄压口的面积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测方法:查看防护区结构,用卷尺测量防护区面积,泄压口设置的高度。
测量泄压口的面积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6.2贮瓶间设置
检测要点:
(1)贮瓶间应靠近防护区,耐火极限不应低于二级。
(2)贮瓶间出口应直通室外或疏散通道。
贮瓶间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地下贮瓶间
应设机械排风装置。
(3)室内温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贮瓶间应设有应急照明装置。
检测方法:检查贮瓶间的防火隔离、安全疏散情况。
在贮瓶间测两点的室温取平均值。
观察应急照明情况并记录。
6.3灭火剂贮存容器
6.3.1外观检查
检测要点:
(1)应无碰撞变形及其它机械性损伤,表面保护涂层完好。
(2)贮存容器上应设耐久的固定标牌,标明每个贮存容器的编号、皮重、容积、灭
火剂名称、充装量、充装日期和贮存压力。
(3)保护同一防护区的贮存容器,其规格尺寸、充装量和贮存压力均应相同。
检测方法:目测检查上述内容及容器数量并记录。
6.3.2称重或查压力表
检测要点:
(1)贮存容器的充装量不应小于设计充装量,且不得超过设计充装量的1.5%。
(2)卤代烷灭火剂贮存容器内的实际压力不应低于相应温度下的贮存压力,且不应
超过该贮存压力的5%。
检测方法:逐个拆下贮存容器称重或压力表,检查其实际压力并记录。
6.3.3贮存容器的安装
检测要点:
(1)贮存容器的操作面距墙或操作作面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0m。
(2)贮存容器上的压力表应朝向操作面,安装高度和方向应一致。
(3)贮存容器的支、框架应固定牢靠,且应采取防腐蚀处理措施。
检测方法:用卷尺测量安装间距,检查压力表安装情况及容器安装的牢固程度。
6.4集流管
检测要点:
(1)集流管宜采用焊接方式制作,焊接前,每个开口均应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制作。
焊接后应进行内外镀锌处理。
(2)集流管应固定在支、框架上。
支、框架应固定牢靠,且应做好防腐处理。
(3)集流管外表面应涂红色油漆。
(4)装有泄压装置的集流管,泄压装置的泄压方向不应朝向操作面。
检测方法:检查集流管制作方法、颜色、安装牢固程度及泄压装置的安装方向是否符合要求。
6.5高压软管和单向阀
检测要点:
(1)单向阀的外观应无加工缺陷、无碰撞损伤,名牌标志齐全,螺纹密封面良好。
(2)高压软管与贮存容器出口、液体单向阀及集流管或主管道之间的连接应牢固可
靠。
(3)液体单向阀的安装方向应与灭火剂流动方向一致。
检测方法:查看单向阀的外观及螺纹端面是否有加工缺陷、损伤,名牌标志是否齐全。
各组件之间连接是否牢靠,单向阀的安装方向是否正确。
6.6选择阀
检测要点:
(1)选择阀的公称直径应与主管道的公称直径相等,采用螺纹连接的选择阀与管网
连接处宜采用活接头。
(2)选择阀操作手柄应安装在操作面一侧且应便于操作,高度不宜超过1.7m。
(3)选择阀上应设置标明防护区名称或编号的永久性标志牌,并应将标志牌固定在
操作手柄附近。
检测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选择阀与主管道的直径是否一致。
查看其它与管网连接处采用何种接头,操作手柄的位置是否便于操作。
查看选择阀上是否有标志牌并在操作手柄附近。
6.7发驱动装置
6.7.1电磁驱动组织
检测要点:
(1)电磁驱动装置的电气连接线应沿固定灭火剂贮存容器的支、框架或墙面固定。
(2)电磁驱动装置的电源电压应符合设计要求。
电磁铁芯动作灵活,无卡阻现象。
检测方法:查看电磁驱动装置的电气连接线的敷设方式,通过电检查电磁铁芯的行程能否满足系统启动的要求。
6.7.2气动驱动装置
检测要点:
(1)驱动气瓶内气体压力不应低于设计压力,且不超过设计压力的5%。
气体驱动
装置中的单向阀芯应启闭灵活,无卡阻现象。
(2)驱动气瓶的支、框架或箱体应固定牢靠且作防腐处理。
(3)驱动气瓶正面应标明驱动介质的名称和对应防护区名称的编号。
(4)气体驱动装置的管道应采用支架固定,管道支架的间距不宜大于0.6m。
平行
管道宜采用管夹固定,管夹的间距不宜大于0.6m,转弯处应增设一个管夹。
检测方法:查看气瓶内气体压力值,检查单向阀芯的动作是否灵活。
查看驱动气瓶的安装情况及标志是否明确。
查看管道的安装方式及测量间距并记录。
6.8 喷嘴
检测要点:
(1)喷嘴外观无机械损伤,内外表面无污物,喷嘴应有表示其型号、规格的永久
性标志。
(2)喷嘴的安装位置和喷孔方向应与设计要求一致。
喷嘴的安装间距、距墙面的
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
(3)吊顶下的不带装饰罩的喷嘴,其连接管管端螺纹不应露出吊顶;吊顶下的带
装饰的喷嘴,其装饰罩应紧贴吊顶。
检测方法:查看喷嘴外观、规格、型号,用卷尺测量喷嘴的安装间距。
检查喷嘴的安装是否符合要求。
6.9灭火剂输送管道
6.9.1管道外观
检测要点:
(1)管道及管道附件的外观应平整光滑,不得有碰撞、腐蚀及加工缺陷;
(2)管道及管道附件内外表面应进行镀锌处理,无缝钢管采用法兰焊接连接时,
应在焊后进行内外镀锌处理。
(3)已镀锌的无缝钢管不宜采用焊接连接,与选择阀等个别连接部位需要采用法
兰连接时,应对被焊接损坏的镀锌层做防腐处理。
检测方法:查看管道及附件的外观及镀锌处理是否符合要求。
6.9.2管道安装
检测要点:
(1)管道的连接,当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80mm时,宜采用螺纹连接;大于80mm
时,宜采用法兰连接。
(2)管道穿过墙壁、楼板处应安装套管。
穿墙套管的长度应和墙厚相等,穿过楼
板的套管长度应高出地板50mm。
管道与套管间的空隙应采用柔性不燃材料
填塞密实。
检测方法:用卡尺测量管道直径,查看管道的连接方式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管道穿过墙壁、楼板处是否有套管,用卷尺测量套管长度,查看管道与套管间的空隙是否进行防火封堵。
6.9.3 管道支、吊架的安装
检测要点:
(1)管道末端处应用支架固定,支架与喷嘴间的管道长度不应大于500mm。
(2)管道应固定牢靠,管道支、吊架的最大间距应符合表6,9.3的规定。
表6.9.3 支、吊架之间的最大间距
检测方法:查看管道末端是否有支架固定,用卷尺测量喷嘴距支架的距离。
检查管道固定是否牢固,用卡尺(测量仪)测量管子的直径及壁厚,在用卷尺测量管子的支、吊架间距,并对照上表的有关规定。
6.10灭火控制器
6.10.1自动控制
检测要点:
(1)防护区内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性正常、可靠的工作;
(2)灭火系统接到灭火指令延时30s后,试验气体能喷入被试验防护区,且应能从
被试验防护区的每个喷嘴喷出。
(3)有关控制阀门正常工作。
(4)有关声、光报警信号正确。
(5)贮瓶间内的设备和对应防护区的灭火剂输送管道无明显晃动和机械性损坏。
检测器具:火灾探测试验器,充有氮气的灭火瓶组,秒表等。
检测方法:
(1)任选某一防护区,选择相应数量充有氮气或压缩空气的贮瓶取代气体灭火贮瓶。
(2)打开灭火控制器电源,将灭火控制器的开关扳向“自动”的位置。
(3)用火灾探测器试验器分别对火灾探测器送烟、加温使其报警,直至启动灭火系
统。
(4)观察氮气或压缩空气喷射是否畅通。
(5)测定系统延时时间是否在规定的30s(当采用火灾探测器时,灭火系统的自动
控制应在接收到两个独立的火灾信号才能启动。
根据人员疏散要求,宜延迟时
间不应大于30s)范围内;观察灭火控制器烟、温两种报警信号是否正常;药
剂释放显示灯是否正确。
(6)观察防护区外声光报警器是否正常工作。
(7)观察启动或关闭风机、防排烟阀、通风空调口、切断火场电源的动作是否正常。
(8)观察被试钢瓶上的压力表是否归零。
6.10.2手动控制
检测要点:
(1)防护区内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正常、可靠的工作。
(2)启动手动控制装置,灭火系统接到灭火指令延时30s后试验气体能喷入被试验
防护区内,且应能从被试验防护区的每个喷嘴喷出。
(3)有关控制阀门工作正常。
(4)有关声、光报警信号正确。
(5)贮瓶间内的设备和对应防护区的灭火剂输送管道无明显晃动和机械性损坏。
检测方法:
(1)任选某一防护区,选择相应数量充有氮气或压缩空气的贮瓶取代气体灭火贮瓶。
(2)打开灭火控制器电源,将灭火控制器的开关扳向“自动”的位置。
(3)用火灾探测器试验器分别对火灾探测器送烟、加温使其报警,直至启动灭火系
统。
(4)观察氮气或压缩空气喷射是否畅通。
(5)测定系统延时时间是否在规定的30s范围内;观察灭火控制器烟、温两种报警
信号是否正常;药剂释放显示灯是否正确。
(6)观察防护区外声光报警器是否正常工作。
(7)观察启动或关闭风机、防排烟阀、通风空调口、切断火场电源的动作是否正常。
(8)观察被试钢瓶上的压力表是否归零。
6.11系统功能检测
检测要点:
(1)按防护区总数(不足5个按5个计)的20%进行模拟启动试验、
(2)按防护区总数(不足10个按10个)的10%进行模拟喷气试验。
检测方法:
(1)模拟自动启动试验时,应先关断有关灭火剂贮存容器上的驱动器,安上相适
应的指定灯泡、压力表或其他相应装置,再使被试防护区火灾探测器接受模
拟信号。
(2)模拟喷气试验宜采用自动控制,试验气体能喷入被试防火区内,且应能从被
试防护区的每个喷嘴喷出。
(3)查看有关控制阀工作情况,有关声、光报警信号正常。
7.检测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的处理办法
7.1 检测时被测对象如有损坏或工作异常的,可待现场修复、调整后再进行检测,如果无法及时修复、调整且将影响其它项目检测时,由项目负责人通知委托方另约时间继续进行检测。
7.2 若首次检测项目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允许其进行整改,整改后,另约时间进行复测,原检结果无效。
8. 在检测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的处理办法
8.1 在检测过程中发生停电、停水等事故时,应停止检测,由项目负责人负责通知委托方另约时间继续进行检测。
8.2 在检测过程中,当检测仪器突然损坏而不能进行检测时,由项目负责人负责通知委托方另约时间继续进行检测,原仪器已检测的数据下次检测时应进行抽样复查。
9.检测结果判断方法
根据现场测试数据或检测结果判断所检项目是否符合相应规范、标准、规范等规定的技术要求
10.相关记录
《消防设施检测原始记录表》
《气体灭火系统检测原始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