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媒体存储技术
920780-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七章-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
![920780-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七章-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b751471cc7931b765ce1569.png)
7.2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7.2.1 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内容 多媒体技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感觉媒体的表示技术、数 据压缩技术、多媒体数据存储技术、多媒体数据的传输 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多媒体系统软件平台 等。
1.多媒体数据压缩/解压缩算法与标准 2.多媒体数据存储技术 3.多媒体计算机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 4.多媒体开发和编著工具 5.网络多媒体与Web技术 6.多媒体数据库与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 7.多媒体应用和多媒体系统开发
示1分钟,则需要: 1280×1024×3×30×60 ≈ 6.6 GB
2.图像的数字化
• 采样 用多少个像素点的“列数×行数”表示,分辨率越高,图像越 清晰,存储量也越大。
• 量化 量化是在图像离散化后,将表示图像色彩浓淡的连续变化值离 化为整数值的过程。 把量化时所确定的整数值取值个数称为 量化级数,也称为颜色深度.
1991年,在第六届国际多媒体和CD-ROM大会上宣布了扩展结构系统标 准CD-ROM/ XA,从而填补了原有标准在音频方面的缺陷,经过几年的发展, CD-ROM技术日趋完善和成熟。而计算机价格的下降,为多媒体技术的实 用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1992年,正式公布MPEG-1数字电视标准,它是由运动图像专家组(
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开发制定的。MPEG系列的其他标准还有
MPEG-2、MPEG-4、MPEG-7和现正在制定的MPEG-21。
1993年,“多媒体计算机市场协会”又推出了 MPC的第二个标准,其中包括全动态的视频图像, 并将音频信号数字化的采集量化位数提高到16位。
采样频率和量化参数比较
3.常见声音文件格式
(1)CD (2)WAV (3)MP3 (4)WMA
大学计算机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计算机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47caf0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29.png)
大学计算机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B)式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A)电子管(B)机电(C)晶体管(D)集成电路2.英国数学家巴贝奇曾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D)。
(A)加法器(B)微机(C)大型计算机(D)分析机3. 1939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研制成功了一台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D)。
(A) ENIAC (B) Z3 (C) IBM PC (D) ABC4.爱德华•罗伯茨1975年发明了第一台微机(C)。
(A) Apple II (B) IBM PC (C)牛郎星(D)织女星5. 1981年IBM公司推出了第一台(B)位个人计算机IBM PC 5150。
(A) 8 (B) 16 (C) 32 (D) 646.我国大陆1985年自行研制成功了第一台PC兼容机(C) 0520微机。
(A)联想(B)方正(C)长城(D)银河7.摩尔定律指出,微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目每(C)个月翻一番。
(A) 6 (B) 12 (C) 18 (D) 248.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B)作为主要电子元件。
(A)微处理器(B)集成电路(C)存储器(D)晶体管9.计算机朝着大型化和(C)化两个方向发展。
(A)科学(B)商业(C)微机(D)实用10.计算机中最重要的核心部件是(A)。
1/16(A) CPU (B) DRAM (C) CD-ROM (D) CRTH.计算机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大型计算机、(A)、嵌入式系统三类。
(A)微机(B)服务器(C)工业PC (D)笔记本微机12.大型集群计算机技术是利用许多台单独的(D)组成一个计算机群。
(A) CPU (B) DRAM (C) PC (D)计算机13. (C)系统是将微机或微机核心部件安装在某个专用设备之内。
(A)大型计算机(B)网络(C)嵌入式(D)服务器14.冯结构计算机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控制器、(B)五大组成部分。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7章 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基础PPT课件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7章 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基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24b6ce1fd0a79563c1e72e6.png)
7.2 信息安全基础
7.2.1 信息安全的概念 1. 信息安全的基本内容 ① 实体安全。 ② 运行安全。 ③ 信息资产安全。 ④ 人员安全。
2. 信息安全要素 ① 真实性:是对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能对伪造来源的信息予以鉴别。 ② 机密性:确保信息不暴露未授权的实体或进程。 ③ 完整性: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防止数据被非法用户篡改。 ④ 可用性:保证合法用户对信息和资源的使用不会被不正当地拒绝。 ⑤ 不可抵赖性: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防止用户否认其行为。
本章介绍: 7.1 多媒体技术基础
7.1.1 媒体的概念 7.1.2 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7.1.3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7.1.4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工具软件 7.2 信息安全基础 7.2.1 信息安全的概念 7.2.2 网络信息安全基础 7.2.4 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
第7章 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基础
2. 网络信息受到的威胁 网络攻击的本质就是寻找一切可能存在的网络安全缺陷来达 到对系统及资源的损害。 (1)网络存在不安全的原因 (2)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 1)网络实体面临的威胁。 2)恶意程序的威胁。 3)计算机病毒的威胁。 4)非法入侵者的威胁。 5)信息战的威胁。
(3)网络上常见的攻击方式 1)密码攻击。 2)木马程序攻击。 3)网络钓鱼。 4)黑客攻击。 黑客(hacker)通过破解或破坏某个程序、系统,以危害网络安全。 黑客常用的攻击手段如下。 ① 信息炸弹。 ② 拒绝服务(DoS是Denial of Service的简称)。 ③ 网络监听。 ④ 后门程序。 ⑤ 密码破解。 5)垃圾邮件攻击。
3. 网络安全防范体系 网络安全防范体系一般划分为四个层次,不同层次反映了 不同的安全问题。 (1)物理层安全 (2)系统层安全 (3)网络层安全 (4)应用层安全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193e9c891a37f111f1855b87.png)
数字媒体技术导论(21世纪高等学校数字媒体专业规划教材)作者:刘清堂//王忠华//陈迪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3月第1章数字媒体技术概论1.1媒体及其特性1.1.1媒体概念1.1.2媒体特性1.2数字媒体及其特性1.2.1数字媒体概念1.2.2数字媒体特性1.2.3数字媒体传播模式1.3数字媒体技术的研究领域1.3.1数字媒体内容产业1.3.2数字媒体技术发展趋势1.3.3数字媒体技术研究领域1.3.4数字媒体应用领域练习与思考第2章数字音频技术基础2.1音频技术及其特性2.1.1音频的概念及特性2.1.2模拟音频记录设备及特性2.1.3模拟音频处理设备2.2音频数字化2.2.1数字音频2.2.2音频的数字化过程2.3数字音频质量及格式2.3.1音频数据率及质量2.3.2声音文件格式2.4数字音频的编辑技术2.4.1数字音频的编辑方式2.4.2数字音频设备2.4.3数字音频编辑软件简介2.4.4数字音频编辑实例2.5数字音频技术应用练习与思考第3章数字图像的处理技术3.1图像颜色模型3.1.1视觉系统对颜色的感知3.1.2RGB颜色模型3.1.3CMYK颜色模型3.1.4HSB颜色模型3.1.5YUV与YIQ颜色模型3.1.6CIE Lab颜色模型3.2彩色空间的线性变换3.2.1YUV与RGB彩色空间变换3.2.2YIQ与RGB彩色空间变换3.2.3HSI(HSB)与RGB之间的转换3.2.4YCrCb与RGB彩色空间变换3.3图像的基本属性及种类3.3.1分辨率3.3.2颜色深度3.3.3真彩色、伪彩色与直接色3.3.4图像的大小及种类3.4数字图像的获取技术3.4.1位图的获取设备与技术3.4.2矢量图的获取设备与技术3.5图像创意设计与编辑技术3.5.1图像处理软件简介3.5.2图像处理基本概念3.5.3图像处理流程与技术3.5.4数字图像处理实例3.6数字图像技术的应用练习与思考第4章数字视频及编辑4.1电影与电视4.1.1电影原理及历史4.1.2电视工作原理4.1.3电视制式简介4.1.4视频信号类型4.2电视图像数字化4.2.1数字化方法4.2.2数字化标准4.2.3数字视频属性4.2.4数字视频文件格式4.3数字视频的获取4.3.1数字视频的获取方式4.3.2数字视频获取设备及其特性4.4数字视频编辑技术4.4.1视频编辑基本概念4.4.2数字视频编辑流程4.4.3数字视频常用编辑软件4.4.4数字视频编辑实例4.5数字视频后期特效处理技术4.5.1数字视频编辑后期特效处理简介4.5.2数字视频编辑后期特效处理技术4.5.3数字视频后期特效处理应用软件4.6数字视频技术的应用练习与思考第5章数字动画技术5.1动画概述5.1.1动画的界定5.1.2动画的制作过程5.1.3计算机动画及优势5.2二维动画技术5.2.1二维动画技术概述5.2.2二维动画制作软件5.2.3二维动画制作实例5.3三维动画技术5.3.1三维动画技术概述5.3.2三维动画制作常用软件5.3.3三维动画制作实例5.4数字动画创意与设计5.4.1创意与创意产业5.4.2动画创意设计流程5.5数字动画技术的应用5.5.1数字动画的应用领域5.5.2我国动画及其产业的发展趋势练习与思考第6章游戏设计技术6.1游戏概述6.1.1游戏概念6.1.2游戏特点6.1.3游戏分类6.1.4游戏市场需求6.2游戏设计基本原理6.2.1游戏者的动机6.2.2游戏设计文档6.2.3游戏创意设计6.2.4游戏开发流程6.3游戏设计相关技术6.3.1DirectX6.3.2OpenGL6.3.3游戏编程语言简介6.3.4游戏引擎简介6.4“坦克大战”游戏设计案例6.4.1游戏特点6.4.2游戏设计练习与思考第7章数字媒体的Web集成与应用7.1HTML基础7.1.1HTML概述7.1.2HTML文档的结构7.1.3HTML中的标签7.1.4层叠样式表7.2JavaScript基础7.2.1JavaScript简介7.2.2JavaScript语言7.2.3JavaScript在网页中的用法7.2.4JavaScript在网页中的应用示例7.3Web的工作原理7.3.1Web服务器7.3.2客户端程序7.3.3HTTP协议7.4网站的设计与规划7.4.1网站设计理念7.4.2网站设计的定位7.4.3网页制作的规划7.4.4网页设计的布局理念7.5网站的创作7.5.1网站创作的准备阶段7.5.2网站创作过程7.6网站的测试与发布7.6.1网站测试7.6.2网站发布练习与思考第8章数字媒体压缩技术8.1数据压缩及分类8.1.1压缩的可能性与信息冗余8.1.2数据压缩分类8.2通用的数据压缩技术8.2.1编码的理论基础8.2.2霍夫曼编码8.2.3行程编码8.2.4词典编码8.2.5脉冲编码调制8.2.6增量调制8.2.7差分脉冲编码调制8.3数字媒体压缩标准8.3.1声音压缩标准8.3.2图像压缩标准8.3.3运动图像压缩标准练习与思考第9章数字媒体存储技术9.1内存储器9.1.1内存储器的分类9.1.2内存储器的单位和性能指标9.1.3常见的DDR SDRAM 内存芯片9.2外存储器9.2.1软盘存储器9.2.2硬盘存储器9.2.3移动硬盘9.2.4U盘9.3光盘存储器9.3.1光盘存储器的特点与分类9.3.4DVD练习与思考第10章数字媒体管理与保护10.1数字媒体管理概述10.1.1数据管理方法的进展10.1.2数字媒体数据管理10.2媒体存储数据模型10.2.1NF2数据模型10.2.2面向对象数据模型10.2.3对象关系模型10.3数字媒体版权保护概念框架10.3.1数字媒体版权保护的概念10.3.2数字媒体版权保护基本方案10.3.3数字媒体版权保护系统框架10.4数字媒体版权保护技术基础10.4.1加密认证技术10.4.2数字水印技术10.4.3权利描述语言10.5数字媒体版权保护典型系统10.5.1面向电子文档的DRM保护系统10.5.2面向电子图书的DRM系统10.5.3面向图像的DRM系统10.5.4面向流媒体的DRM系统10.5.5面向移动设备的DRM系统练习与思考第11章数字媒体的传输技术11.1流媒体传输技术11.1.1流媒体概述11.1.2流媒体技术的原理11.1.3典型的流媒体系统11.1.4流媒体的应用11.2P2P技术11.2.1P2P简介11.2.2P2P技术的原理11.2.3典型的P2P应用系统11.2.4P2P的应用前景11.3IPTV技术11.3.1IPTV简介11.3.2IPTV技术的原理11.3.3典型的IPTV应用系统11.3.4IPTV的应用现状练习与思考第12章数字媒体技术发展趋势12.1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现状12.1.1国内、外媒体产业发展趋势12.1.2数字媒体产业技术趋势12.2数字媒体内容处理技术12.2.1可伸缩编/解码技术12.2.2音/视频编/解码技术12.2.3内容条目技术12.2.4内容聚合技术12.2.5虚拟现实技术12.2.6数字版权保护技术12.3基于内容的媒体检索技术12.3.1数字媒体内容搜索技术12.3.2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12.3.3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12.4数字媒体传输技术12.4.1内容集成分发技术12.4.2数字电视信道传输技术12.4.3IPTV技术12.4.4异构网络互通技术练习与思考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8b8265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bd.png)
现代教育技术考试题型:名词解释(5个,每个4分,共20分)填空题(20个,每个1分,共20分)简答题(5个,每个分值不定,共42分)论述题(1个,共18分)第一章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是感测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整体。
2、教育信息化的六要素:①应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②开发——开发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③网络——建设国家、地区、学校教育信息网络系统;④产业——发展教育信息产业;⑤人才——培养掌控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⑥政策——制定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
3、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①教材多媒化。
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得多媒体化,它们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视频及模拟的三维动画图像等多种教学信息。
②资源全球化。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特别是Internet,可以使全球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学习者共享。
③教学个性化。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根据学习者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④学习自主化。
由于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趋势。
⑤活动合作化。
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
⑥管理自动化。
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它包括计算机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内在功能⑦环境虚拟化。
教育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网络教育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⑧系统开放化。
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建设一个开放性的教育系统,支持按需学习、弹性学习和终生学习。
4、教学技术(94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数字媒体概述》PPT课件
![《数字媒体概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17209b384254b35eefd34db.png)
单一
丰富(文本、图像、视频、 动画等)
差
强
传播损耗
损耗大
无损耗
19
第二节 数字媒体技术
1.2.1 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 数字媒体技术主要包括研究数字媒体的表示、记录、处理、存储、传输、 显示、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软硬件技术,融合数字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 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等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 形、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管理和交互的信息。
29
5.我国 (2)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数字媒体技术及产业同样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并 成为目前市场投资和开发的热点方向。”十五”期间国家863网络游戏引擎、 协同式动画制作、三维运动捕捉、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研发以及动漫网游公 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并分别在北京、上海、湖南长沙和四川成都建设了四个 国家级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对数字媒体产业积聚效应的形成和数字媒 体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同时,新加坡还在财政上大力资助创意产业。目标是2012年将创意产业的 生产总值翻一番,从2002年占全国GDP约3% 的经济贡献率提高到6%,从而打 造出一个“新亚洲创意中心”。
26
3.美国 数字媒体产业在美国已发展成重要的支柱产业。以电影工业和电脑软件席
卷全球的美国内容产业(包括数字媒体内容)每年营收超过4000亿美元,占GDP 的4% 。
15
回顾
国际电信联盟对媒体的分类 数字媒体的含义 数字媒体的6个特征
16
1.1.3 数字媒体的分类
1.时变属性
数字媒体按照时变特征可以分为离散媒体和连续媒体 离散媒体是指以空间为基础的而与时间无关的媒体, 如文本、图形、图像等。 连续媒体是指以时间为基础的、与时间有关的媒体, 如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
第七章:数字音频工作站
![第七章:数字音频工作站](https://img.taocdn.com/s3/m/7cced212a2161479171128f5.png)
第七章数字音频工作站第一节、数字音频工作站的概念工作站是一种用来处理、交换信息、查询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数字音频工作站(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简称DAW)是一种用来处理、交换音频信息的计算机系统。
它是随着数字音频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将两者相结合的新型设备。
数字音频工作站的出现,实现了广播系统高质量的节目录制和自动化播出,同时也创造了更加良好高效的工作环境。
最近几年,数字音频工作站(DAW)已经发展成为专门的计算机化硬盘录音系统,且基于他们能够实现基本和先进的编辑和信号处理功能(如图)。
图7-1 一种工作站系统在多媒体数字音频应用中,使用音频工作站有很多的优点,下面列出其中的一些:1.处理长样本文件的能力。
硬盘录音时间只受硬盘本身大小的限制(通常44.1kHz取样频率、16比特精度下1分钟立体声信号需要10.5MB硬盘存储器)。
2.随机存取编辑。
因为信号记录在硬盘上,节目中任何点可以随即访问,不论它们以什么顺序纪录。
无损编辑在丝毫不改变或影响原始录音文件的情况下允许信号片段安排在节目中的任何次序上。
一旦编辑结束,这些片段可以连续重放来产生一个演奏,或者个别的在一个指定的SMPTE时间码地址上重放。
3.DSP数字信号处理可以在一个片断或整个样本文件上实现,不管是实时的还是非实时的,这一切都对信号没有损害。
除了上述这些优点之外,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音频设备还能够综合进行与数字视频、音频和MIDI制作有关的一些工作。
一、数字声频工作站的类型声频工作站主要有两种基本的类型:一是建立一个专门的系统,一是通过在标准的桌面计算机上安装添加的硬件和软件方法。
大多数系统都是采用后者这种模式建立的,并且专门系统要比以桌面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贵很多(虽然并不一定总是如此)。
1、专门的系统在早期的硬磁盘声频系统中,对于制造商而言,要开发出专门的系统是要投入相当大的资金的。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生产的桌面计算机还不能胜任此项重任,并且大容量的存储媒体的应用也不如现在这么广泛,以及需要各种不同的接口和专门的文件存储技术;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开发之初,市场的规模较小,可观的研究和设计投入必须收回。
多媒体技术概论
![多媒体技术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13b3d7f6700abb68a982fbb9.png)
第一章多媒体技术概论1、“多媒体”一词源自“Multimedia”2、媒体分类:感觉媒体—表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3、多媒体的关键特性集成性—交互性—数字化—多样性—实时性4、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了解)•信息载体的三次革命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出现电信业的发展5、MPC —— Multimedia Personal Computer 多媒体个人计算机6、什么是DVIIntel的DVI(交互式视频系统)DVI系统提供一种全数字化的方法。
先进的视频压缩技术。
声音压缩技术。
合成图形。
DVI技术采用开放系统,利用固化功能和可编程功能芯片组。
7、多媒体的应用领域(简答):教育(形象教学、模拟展示)人工智能模拟(生物、人类智能模拟)影视娱乐业(电影特技、变形效果)旅游(景点介绍)医疗(远程诊断、远程手术)商业广告(特技合成、大型演示)PS:多媒体的教育应用领域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CAL:计算机辅助学习。
CBI:计算机化教学。
CBL:计算机化学习CAT:计算机辅助训练。
CMI:计算机管理教学8、多媒体关键技术(了解)1)软硬件的技术——VLSI、多媒体操作系统2)数据压缩技术——小波编码、MPEG、H.2643)数据检索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数据挖掘4)数据存储技术——高速、大容量存储介质的研制5)智能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解决人类视觉、听觉方面的问题第二章多媒体计算机系统1、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简答)第一层多媒体计算机硬件系统第二层是多媒体的软件系统第三层是多媒体应用接口程序第四层是多媒体创作工具及软件第五层是多媒体应用系统2、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发展选用专用芯片设计专用接口卡单独解决。
设计专用芯片和软件,组成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综合解决声、文、图问题(DVI)把多媒体功能集成到芯片上、设计到主板上是未来多媒体计算机发展的趋势。
3、CPU是中央处理单元的缩写,或称作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微型电子计算机的CPU是由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组成。
多媒体技术复习资料
![多媒体技术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8a22edd6f1aff00bed51eb3.png)
多媒体技术基础第一章:多媒体技术概论1媒体:存储信息的实体;(多媒体)信息的载体。
2媒体的类型 :感觉媒体: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直接产生感觉; 表示媒体:是为了加工、处理和传输感觉媒体而人为构造出来的一种媒体,即各种编码;显示媒体:是指感觉媒体与用于通信传输的电信号之间转换的一类媒体,即感觉媒体与计算机的界面。
又可分为两种:输入显示媒体和输出显示媒体;存储媒体:又称存储介质,保存表示媒体的介质;传输媒体:传输的物理载体,即用来将媒体从一处传送到另一处的物理载体。
3多媒体技术的定义: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
4多媒体的特征:多维化、集成性、交互性、数字化、实时性。
5多媒体技术所涉及的对象:文字和符号、矢量图形、位图图像对象、动画对象、音频对象视频对象。
6多媒体信息系统:开发系统、演示系统、培训系统、家庭系统7多媒体技术应用领域:教育(形象教学、模拟展示)、商业广告(特技合成、大型演示)、影视娱乐业(电影特技、变形效果)、医疗(远程诊断、远程手术)、旅游(景点介绍)、人工智能模拟(生物、人类智能模拟)。
8:相应习题见PPT。
第二章:多媒体硬件1 CD-ROM:构成: 激光驱动器、激光盘片;性质:只读属性 (不能写入,只能读出)、光学存储原理 (激光烧结)。
容量—— 650MB/74 min2CD-RW:性质:可读写属性 (CD-R盘片:追加写/读 CD-RW盘片:可读/擦写)、光学存储原理 (激光烧结)。
3DVD 标准 (Digital Versatile Disk)——采用MPEG-2压缩技术的标准,可存放488分钟影片、4.7GB~17GB的数据。
4 DVD规格:5 DVD的存储容量提高方法:第三章:多媒体数据压缩基础1数据压缩的必要性:图像信号:黑白480×360,8bit;大小是480 ×360÷1024=168.45KB 彩色大小是480 ×360×3÷1024=506.25KB;视频:PAL制每秒数据量506.25KB×25帧/秒=12.36MB/s。
SDH课件第7章
![SDH课件第7章](https://img.taocdn.com/s3/m/43eeb2105f0e7cd185253602.png)
一、以太网业务在MSTP中的实现
1、透传功能 对于用户端设备所输出的以太网信号,直接将其
封装到SDH的VC容器中,而不作任何 二层处理,这种
工作方式称为透传。
只要求SDH系统提供一条VC通道来实现以太网数
据的点到点透明传送。
2、以太网二层交换功能 以太网二层交换功能是指将以太网业务映射进VC
二、ATM业务在MSTP中的实现
1、ATM基本原理
ATM网络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网络。所谓
面向连接是指在两个终端之间存在的是逻辑信道而不
是物理信道,所以是虚连接。在ATM网络中虚连接又 有两种连接方式;虚通道(VC)和虚通路(VP).
虚通道VC是ATM网络链路端点之间的一种逻辑 联系。这是在两个终端之间传送ATM信元的通信通路,
(4)支持流量工程
容器的数据,并通过AU-4指针内的级联指示字节来加以
标识,
第1列:POH 2-X列:固定比特填充 第1个指针:正常指针范围 其他AU-4指针:级联指示
(2)VC-4的虚级联 利用几个不同的STM-N信号帧中的VC-4传送X个 149.760bit/s的净负荷C-4。
每个VC-4均具有各自的POH,H4作为虚级联标识
(2)相邻级联与虚级联的互通:要求系统能够提供
相邻级联和虚级联之间净负荷的相互映射功能
(3)业务的安全性:采用不同路径来传输各个独立
的VC,一旦网络中出现线路故障或拥塞现象,则会造成 某个Vc失效,从而导致整个虚容器的失效。可采用链路容 量
二、链路容量调整方案
1、LCAS帧结构
低阶虚级联时LCAS帧结构仍然采用K4的b2复帧
列号的低4位。其他复帧的H4 ( b1~b4 )未用。 每个VC-4传输路径不同,在终端必须进行重新排 序来组成连续的c-4-Xc。
第七章 多媒体技术基础习题
![第七章 多媒体技术基础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873ed4dff61fb7360a4c6526.png)
第七章多媒体技术基础习题一、是非题1.多媒体技术中的“媒体”通常是指存储信息的实体。
A.对 B.错2.按照ITU对媒体的划分,电报码、条形码、图像编码、声音编码和文本编码等属于表示媒体。
A.对 B.错3.NTSC制式使用的颜色空间为YUV。
A.对 B.错4.人的视觉敏感程度对颜色比对亮度更高。
A.对 B.错5.一般人耳所能感受的声音频率在100Hz~10kHz范围内。
A.对 B.错6.音频、视频的数字化过程中,量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损压缩编码过程,必然带来信息的损失。
A.对 B.错7.扫描仪、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的光电转换元件一般都选用CCD。
A.对 B.错8.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也就是信息载体所呈现出的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A.对 B.错9.位图与矢量图相比较,位图不仅色彩逼真并且可以任意缩放比例,因此比矢量图应用更广。
A.对 B.错10.DVD格式中使用的是MPEG-2压缩标准。
A.对 B.错11.多媒体的“交互性”是指用户与多媒体系统之间实现信息的双向处理、沟通、控制的交互过程。
A.对 B.错12.MIDI具有生成文件较小、容易编辑,但缺乏自然声音的真实感。
A.对 B.错13.就合成乐曲的音质而言,FM合成器比波表合成器合成的音质好。
A.对 B.错14.视频是一种动态图像,动画也是由动态图像构成,二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A.对 B.错15. Flash由于使用了矢量方式保存动画文件,并采用了流式技术,特别适合于网络动画制作。
A.对 B.错二、单选题1. 其表现形式为各种编码方式,如文本编码、图像编码、音频编码等的媒体是______。
A. 感觉媒体B. 显示媒体C. 表示媒体D. 存储媒体2. 下列______属于存储媒体。
A.打印机B. 磁盘阵列C. 触摸屏D. ADSL调制解调器3. 下列______不属于感觉媒体。
A. 语音B. 图像C. 条形码D. 文本4. 下列哪项不是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性______。
7第7章-ATM交换技术
![7第7章-ATM交换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2d8ee48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af.png)
引言
异步转移模式(ATM)旳产生 设想一种新旳方案,即具有电路互换那样控制
简朴、实时性好旳特点,又具有分组互换旳统 计复用那样资源利用率高旳特点。 ATM方案:
VCI1 VCI2
图7.9 虚连接和VC及VP交换
ATM旳虚连接过程
虚信道连接(VCC) 虚通路连接(VPC)
UNI
VC交换机 VPI=1 VCI=1
NNI VP交换机
VPI=2 VCI=45
UNI NNI
VC交换机
VPI=5 VCI=45
VPI=20 VCI=30
图7.10 VCC和VPC连接过程
特点 顾客独占通信信道,实时响应好,能确保 传送时延要求,但不适应变比特业务应用,慢速 业务挥霍资源,迅速业务难以实现。
引言
分组互换旳特点, 在分组互换通信网中,信息旳传递都是以分组
为单位进行传播、复接和互换旳。分组互换一 方面采用统计复用措施提升带宽旳利用率,另 一方面为了确保数据传递旳可靠性,在数据链 路层采用逐段转发、差错校正旳控制措施。这 种控制措施确保了数据旳正确传递,但同步也 致使传播数据产生附加旳随机时延。
ATM旳虚电路
虚电路,就是将一条物理通道划提成一定数量旳 组/群,称作虚通路(VP),再把每个VP细提成 若干虚信道(VC),分别用VPI、VCI进行标识。
VPI
VPI
VCI
VPI
传输路径
VPI
VCI
VPI
VPI
VCI
图7.8 VPI与VCI的概念
ATM旳虚连接
第7章 外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
![第7章 外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https://img.taocdn.com/s3/m/8754581ccc7931b765ce153f.png)
13
2.写入过程 写入时,在写磁头线圈中通以一定 方向的写电流,所产生的磁通将从磁头的 头隙进入记录介质,然后流回磁头,形成 一个回路,于是在磁头下方的一个局部区 域被磁化,形成一个磁化单元(或称记录 单元)。 3.读出过程 读出时,读磁头线圈不外加电流。 当某一磁化单元运动到读磁头下方时,使 得磁头中流过的磁通有很大的变化,于是 在读磁头线圈两端产生感应电动势e。
按位编码记录方式
T0 1 PE FM MFM M2 FM 0 1 1 1 0 0 0 1
图7-2(b) 按位编码记录方式的写电流波形
24
第7章 外部设备
2.按位编码记录方式 ⑴调相制(PE) 调相制又称相位编码方式。它采用 0 °和 180 °相位的不同分别表示“ 1 ”或 “0”。它的编码规则是:记录“1”时, 写电流在位周期中间由负变正;记录“ 0 ” 时,写电流在位周期中间由正变负。当连 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1”或“0”时, 为了维持上述原则,在位周期的边界上也 要翻转一次。这种记录方式常用于磁带机 中。
第7章 外部设备
25
2.按位编码记录方式(续) ⑵调频制(FM) 调频制是根据写电流的频率来区分 记录“ 1 ”或“ 0 ”的。记录“ 1 ”时,写 电流在位周期中间和边界各改变一次方向; 记录“ 0 ”时,写电流仅在位周期边界改 变一次方向。因此,记录“ 1 ”的磁通翻 转频率为记录“ 0 ”时的两倍,故又称倍 频制。若以T0表示位周期,则调频制的磁 通翻转间距为 0.5T0 和 T0。这种记录方式 主要应用于早期的硬磁盘机和单密度软磁 26 第7章 外部设备 盘机中。
3
本章学习内容 • 7.1 外部设备概述 • 7.2 磁介质存储器的性能和原理 • 7.3 磁介质存储设备 • 7.4 磁盘阵列(RAID) • 7.5 光盘存储器 • 7.6 新型辅助存储器 • 7.7 键盘输入设备 • 7.8 其他输入设备 • 7.9 打印输出设备 • 7.10 显示设备
19《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上考试题库
![19《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上考试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d5c2e5e5910ef12d2af9e759.png)
4. 对音频数字化来说,在相同条件下,立体声比革声道占的空间大,分辨率越 高则占的空间越小,采样频卒越高则占的空间越大。 答案:F
5. 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和动画等信息的载体中的两个或多个的组合成为多 媒体。 答案:T
6. 音频(Audio)指的是大约在 20Hz~20kHz 频率范围的声音。 答案:T
7. 混音器的声源可以是 MIDI 信号、 CD 音频、 线性输入、 话筒和 PC 的扬声器等, 可以选择输入一个声源或将几个不同声源进行混合录音。 答案:T
8. 使用声音媒体时,我们要把握声音的两个特性:瞬态性和顺序性。
答案:T
9.传声器的技术指标包括:灵敏度、频率响应、输出指向性,不包含信噪比。 答案:F
) 。 B.扩音 D.具有与 MIDI 设备和 CD-ROM 驱动器的连接功能。
6.下列哪个不是传声器的使用注意点( A. 控制拾音距离 C. 使用音频屏蔽线 答案:D
) 。
B. 保持相位一致 D. 防潮但不必防风
7.下列哪个不是数字音频的参数( A. 采样精度 C. 压缩率 答案:B
) 。 B.采样时间 D.采样频率
A JPEG 答案: B
B MPEG
C P*64
D
MP3
8. 目前广泛使用的数字电视的视频压缩标准主要采用 A MPEG-1 答案: B 9. 下列属于多媒体技术新的开发热点的是 ① 虚拟现实 ②多媒体数据库和基于内容检索 ④ 视频会议系统 C ①②③ D ( ) B MPEG-2 C MPEG-3 D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听觉媒体
1. 一般说来,要求声音的质量越高,则( A.分辨率越低和采样频率越低 C.分辨率越低和采样频率越高 答案:D
第7章 超文本与超媒体
![第7章 超文本与超媒体](https://img.taocdn.com/s3/m/a5387c33ee06eff9aff80707.png)
第7章超文本和超媒体
(1)多种媒体信息。超文本的基本信息单元是节点, 它可以包含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 等多种媒体信息。 (2)网络结构形式。超文本从整体来讲是一种网络 的信息结构形式,按照信息在现实世界中的自然联 系以及人们的逻辑思维方式有机地组织信息,使其 表达的信息更接近现实生活。 (3)交互特性。信息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是超文本 静态组织信息的特点,而交互性是人们在浏览超文 本时最重要的动态特征。
表现层 超文本抽象基层 数据库层 Combell 和Goodman模型
运行层 存储层 内部成员层
Dexter 小组的模型
这两个模型是基本相似的,它们都是将超文本和超媒 体体系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如图所示。
第7章超文本和超媒体
第7章超文本和超媒体
(1) 数据库层 )
数据库层是模型中的最低层,它涉及所有传统的有关信息存 储的问题,实际上这一层并不构成超文本系统的特殊性。但是它 以庞大的数据库作为基础,而且在超文本系统中的信息量大,需 要存储的信息量也就大。一般要用到磁盘、光盘等大容量存储器, 或把信息存放在经过网络访问的远程服务器上,不管信息如何存 放,必须要保证信息的快速存取。 数据库层必须能保证信息的存取对高层的超文本抽象层是透 明的,而且,超文本系统要存储以节点和链为单位的对象(特别 是超媒体系统)。由于对象的多态性和结构上的继承性,因此除 考虑传统的数据库问题外,还要强调其特征,并要增加对节点和 链的索引及查询。
大型文献资料信息库由超文本与超媒体技术独特优点广泛应用于大型文献资料信息库的建设目前已经研制出来的中英文字典系统就是按照超文本与超媒体的方式组织和构造它收录了25万条目计4181万字186万个记号采用这种方式的存储的30?卷百科全书查询时间只需几秒钟
第7章新应用
![第7章新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ebd6903f78a6529647d534b.png)
式服务
22
云计算技术体系结构
23
云计算的服务类型
将软件作为服务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 如:Salesforce online CRM服务
将平台作为服务 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
如:Google App Engine
将基础设施作为服务 如:Amazon EC2/S3/SQS IaaS(Infrastructure as a 服务 Service)
25
云计算的服务类型
2.PaaS(平台即服务) 云计算服务商提供应用服务引擎,如互联网应用
程序接口(API)或运行平台,用户基于服务引擎
构建该类服务。PaaS 是基于 SaaS 发展起来的, 它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以 SaaS 的模 式提交给用户,可以加快 SaaS 的发展,尤其是加 快 SaaS 应用的开发速度
用IT基础设施
11
云计算的定义
资源角度: “云”可视为一个虚拟化的存储与计算资
源池,这个资源池基于网络平台为用户提供
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互联网是最大的 “云”,其上各种计算机资源共同组成了若 干个庞大的数据中心及计算中心
12
云计算的定义
技术角度:
“云”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
源,通常为一些大型服务器集群,包括计算服务器
26
云计算的服务类型
• 从用户角度,这意味着他们无需自行建立开发平 台,也不会在不同平台兼容性方面遇到困扰
• 从供应商的角度,可以进行产品多元化和产品定
制化。 公司的云计算结构称为 。该平台作为一个服务运行在 Internet 上,是完全即时请求的,收费是以每登录为基础的。 让更多的独立软件提供商成为其平台的客户,从而 开发出基于他们平台的多种 SaaS 应用
第7章 章前扉页
![第7章 章前扉页](https://img.taocdn.com/s3/m/f7f0001603d8ce2f00662388.png)
光盘驱动器
光盘 CD-ROM 驱动器 光盘刻录机 DVD-ROM
光盘存储器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研究 80 年代开始应用 短短 几十年 CD-ROM 由原来的单倍速光驱发展到现在的 52 倍速光驱 已 经是个人多媒体电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DVD 驱动器和光盘刻录机 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 而且 DVD 驱动器已呈现替代 CD-ROM 的趋势 在一些高档 PC 机和笔记本电脑中得到广泛应用 ZIP 以及 MO 等大容 量存储设备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 给 CD-ROM 市场带来冲击 由于 CD-ROM 速度快 兼容性好 盘片成本低 仍然是一些计算机用户配 机的最佳选择 本章将介绍常用的各种光盘 光盘驱动器 刻录机的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 媒体的存储介质
7.1 媒体的存储介质
光盘系统是由光盘驱动器和光盘片组成。驱动器是用于读/写 信息的设备,而光盘片是用于存储信息的介质,其金钩如图 7-3 所 示。 CD 盘上的数据要用 CD 驱动器来阅读。CD 驱动器由光学读出 头、光学读出头驱动机构、CD 盘驱动机构、控制线路以及处理光 学读出头读出信号的电子线路等组成。 凹坑和非凹坑本身不代表 1 和 0,而是凹坑端部的前沿和后沿代表 1,凹坑和非凹的长度代 表 0 的个数。图 7-4 所示为 CD 光盘的读出原理。
7.1 媒体的存储介质
在实际操作中,一般用电脑来处理信息,因为电脑只能识别 二进制数据,所以要在存储介质上面储存数据、音频和视频等信 息,首先要将信息转化为二进制数据。现在常见的 CD光盘、DVD 光盘等光存储介质,与软盘、硬盘相同,都是以二进制数据的形 式来存储信息的。 写入信息时, 将主机送来的数据经编码后送入 光调制器, 使激光源输出强度不同的光束,调制后的激光束通过 光路系统, 经物镜聚焦然后照射到介质上,存储介质经激光照射 后被 烧蚀出小凹坑,所以在存储介质上,存在被烧蚀和未烧蚀两种不 同的状态,这两种状态对应着两种不同的二进制的数据。
7.1 媒体的存储介质
7.1.1 磁存储设备
磁存储技术是指利用磁技术对数据进行读写,对应的存储介 质为磁盘,磁带等。图 7-2为盒式录音带实物图。 磁盘系统单靠磁场来更改已储存的数据, 磁盘系统是通过磁 头以感应的方式从磁盘读写数据, 磁头与高速旋转的磁盘必须保 持一定的间隙。 这种方式容易造成磁头碰撞盘片而损坏数据。
7.1 媒体的存储介质
1)光存储的基本原理 光存储技术是用激光照射介质, 通过激光与介质的相互作用 使介质发生物理、 化学变化,将信息存储下来的技术。 其基本物 理原理是: 存储介质受到激光照射后, 介质的某种性质 (如反射 率、反射光极化方向等)发生改变,介质性质的不同状态映射为 不同的存储数据,存储数据的读出则通过识别存储单元性质的变 化来实现。
7.1 媒体的存储介质
7.1 媒体的存储介质
1)光盘的发展历程 1972 年,面向新闻界展示了可以长时间播放电视节目的 VL (Laser Vision,又称激光视盘系统)光盘系统。 1982 年 Philips 公司和 Sony 公司成功的开发了记录有数字声音 的光盘,及被命名为Compact Disc, 又称 CD-DA (Compact DiscDigitalAudio) 盘, 中文名称为 “数字激光唱盘” ,简称 CD 盘。 1985 年,Philips 公司和 Sony 公司开始将 CD-DA 技术应用于计 算机领域。 1987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 High Sierra 标准的基础上 经过少量修改后,将其作为 ISO 9660,成为 CD-ROM 的数据格式 编码标准。 1994 年,DVD 光盘(Digital Video Disc,数字视频光盘)被推向市 场,这也是继 CD 光盘后出现的一种新型、大容量的存储介质。
7.1 媒体的存储介质
7.1.2 光存储设备 计算机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信息内容以数字化的 形式记录、 传输和存储, 对大容量信息存储技术的研究也随之不 断升温 。激光技术的不断成熟,尤其是半导体激光器的成熟应用, 使得光存储从最初的微缩照相发展成为快捷、方便、容量巨大的 存储技术,各种光 ROM 纷纷产生。与磁盘相比,光盘具有存储密 度高,存储容量大的特点,且具有成本低廉、 不易划伤、 无磨损、 可长期保存信息等特点。
融媒体技术
第 7 章 媒体存储技术
温怀疆 何光威 史惠 主编
7.1 7.2
媒体的存储介质 网络存储技术
存储就是根据不同的应用环境通过采取合理、 安全、 有效的 方式将数据保存到某些介质上并能保证有效的访问。 存储包含两 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数据临时或长期驻留的物理媒介; 另一方面是保证数据完整安全存放的方式或行为。 存储就是把这 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向客户提供一套数据存放解决方案。 存储按照使用方式和存储规模, 又有移动存储设备和非移动 存储设备, 企业中存储数据的绝大多数设备都是非移动存储设备。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存储技术也发生了极大的变 化,从最开始的磁存储到后来的光存储、移动存储、闪存、到现 在热门的网络存储技术, 不同的存储方式在存储容量、 可便携性 性、 可维护性、 应用场合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因此本章主要介绍 不同的存储技术。图 7-1 所示的为存储技术的发展几个关键成果。
7.1 媒体的存储介质
磁记录技术是指利用磁特性和磁效应记录、 存储和读出各种 声音、 图像以及数据等信息的技术,其原理是:先将需要记录和 存储的信息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输送到磁头电路中,使写入磁头 中产生与输入电信号相对应的磁场, 用该磁场作用于磁记录介质, 使其从原来的退磁状态转变为磁化状态,需要输出信息时,使用 读出磁头作用于磁记录介质,使磁记录介质产生的磁场作用于读 出磁头,获取之前写入的信息。 存储方式的存储密度高、易于读写。但长期保存也存在着风险 性,气候环境、磁环境、人为因素都有可能破坏磁记录,造成不 可挽回的损失。
7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媒体的存储介质
由于这种存储技术主要用于计算机技术中, 因此基于计算机 存储的磁盘存储技术也就取代磁带机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这种 技术的实用化始于 1956 年 IBM 公司制作的世界上第一块硬盘。 现在的硬盘,无论是 IDE 还是 SCSI,采用的都是“温彻思特 “技术,有以下特点: 1)磁头、盘片及运动机构密封; 2)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表面平整光滑; 3)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 4)磁头对盘片接触式启停,但工作时呈飞行状态不与盘片直接接 触。
7.1 媒体的存储介质
磁记录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857 年使用钢带的录音机雏形。 1898 年,丹麦人Valdemar Poulson使用直径为1 mm的碳钢丝制作 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供实用的磁录音机。 1928年,德国人 Fritz Pfleumer 与 AEG(伊莱克斯)合作制作了第一台磁带录音机,被 称为是磁带录音机的鼻祖,从此磁带录音机进入实用化。1947 年, γ-Fe 2 O 3 的发明标志着磁带记录技术与当代的接轨,目前以这种 材料为基础的磁粉仍然被广泛用于各种磁带的制作。 早期的计算机用磁存储介质仍然是磁盘,其标志是 1953 年 IBM726 磁带机的出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模拟信号的 录音、录像技术由于其较低的保真度、还原度和信息存储量,已 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样,基于二进制的数字存储技 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种存储技术中,磁化状态代表 1 的信号,退磁状态(未磁化)则代表 0 的信号,这样,就实现了 在更小的空间实现大量信息存储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