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先生文字有感
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

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之一》读罢胡适先生的二三事,就像在历史的长河中捞起了一串璀璨却又独特的珠子,每一颗都折射出不同的光彩,让我心里五味杂陈。
胡适先生啊,那可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拿。
我就想啊,当时的他,可能就像一个孤独的侠客,在传统观念的重重迷雾里,挥舞着革新的剑。
他倡导白话文,这事儿在当时可不得了,就好比在一潭死水里丢进了一颗超级炸弹。
那些守旧的人,估计心里都在想:“这小子,想干啥呢?”但胡适先生可不管那些,就那么勇往直前。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做学问的态度。
那叫一个严谨,就像一个一丝不苟的工匠在雕琢一件绝世珍品。
他的文章里,字里行间都透着那种认真劲儿。
我有时候写个小短文,那是错别字一堆,语法错误不断。
和胡适先生一比,我简直就是个小菜鸟。
他做学问可能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我做学问,顶多算是个短跑,还没跑几步就气喘吁吁。
可是呢,我又觉得胡适先生好像有点太“西化”了。
他对西方文化的推崇,有时候让我觉得他是不是有点忽视了咱们老祖宗的好东西。
咱们中国文化那也是博大精深啊,就像一座巨大的宝藏。
他大力提倡西方那一套,我就想,这是不是有点像一个孩子,看到别人的新玩具就把自己家里的好东西给扔一边了呢?但也许,他是想通过借鉴西方来给咱们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这就好比给一棵老树嫁接新枝,可能会结出更美味的果实。
他在人际交往方面也很有趣。
感觉他身边总是围绕着各种各样的人,就像一颗星星,周围有好多小行星围着转。
他和朋友们的故事,有的让我捧腹大笑,有的又让我陷入沉思。
他可能就是那种特别有魅力的人,就像一块磁石,把不同的人都吸引到自己身边。
总的来说,胡适先生就像一个多面体,每一面都有不同的故事和意义。
读他的这些事,就像在照镜子,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他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而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又该如何像他一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自己的路呢?这还真是个让人头疼又充满挑战的问题呢。
《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之二》读完胡适先生二三事,我这心里啊,就像煮开了的粥,咕噜咕噜直冒泡。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后的杂感

读了胡适先生的文章后的杂感最近买了适之先生的书看,虽然还没看完,尽管有些观点我并不认同(譬如他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但我真的很佩服胡适。
这些只是零散的感慨,有些幼稚的想法。
大家看完也就笑笑吧。
我不后悔买了它,相反很庆幸。
只遗憾不能早点拜读他的作品。
可叹在最好接受思想、最有激情与创造性的年华,过早的被垃圾污染了头脑,如今流于大众。
但我仍想改变,我愿意做一个更好的人,他日再影响、教育他人。
是的,在今天,我确实愿意将来成为一名教师。
我希望能把所认为的好的品质教给那些稚嫩的学生,我愿意教导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愿意在他们身上创造出我所期望的未来。
突然想到初中填的一张至今仍是虚影的志愿者项目,当时我填了支教,几年后,我又再次坚定了教育这样一种欲望。
假如这算是一种满足私欲的想法,那也让它存在吧。
人做事总是有目的有欲望的。
正如弗洛伊德所指出,人的一大动力便是“伟大”的欲望。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被肯定。
多年前,适之先生提出中国的少年,少年的中国。
遗憾的是,包括我自己在内,我总觉得当今年轻的一代越来越不如前。
逻辑、科学的人生观、批判精神、冒险精神……如今有几个敢说自己具备呢?而更可怕的是,思想的束缚似乎越来越大。
这是潜移默化地被扼杀了。
自由一直被提倡,却一直难实现。
思想上,人们习惯了某些不能逾越的禁区。
有些问题他们不会想更不会主动去了解更遑论说出来了。
一个自由的社会需要容忍的雅量。
可如今的“绝对之是”却残忍地破坏了这种自由。
一直在呼吁改革的教育,至今不见明显的成效。
也是,有胆识的教师毕竟少。
政治上,适之先生将自由联系民主。
遗憾的是,政治自由恰恰是被社会忽略最深的吧。
不管法律赋予了多大的自由,实践中人们的政治热情毕竟太少。
我一直想着那个培育了民众极大政治参与热情的科举年代,今天虽有国考,但总归是不能相比的。
民众没有参与的热情,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一最基本的权利,生活中好像没人关注,也甚少有人会主动去实现这参政的权利。
而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其中关心政治的,有着自己思考的敢于发表自己看法的,又有多少人呢?政治生活和学生是无关的,假如有关的只有学习,那为什么新思想又那么少?为什么有独立思想的学生又那么少呢?知识分子古往今来无论中外,都是极特殊的,他们是时代的头脑,应该对社会有着更深的思考和责任感,他们中某些今天被批评乃至被扼杀的“异端”,也许便为将来的新社会规划了蓝图。
《先生》胡适观后感

《先生》胡适观后感第一篇:《先生》胡适观后感《先生胡适》观后感看了《先生胡适》我深刻的感受到文化是不应当和政治牵扯到一起的,一个文人,思想巨匠,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遭到莫须有的曲解与责难。
人们很喜欢带着政治立场去看一个人,只要政治观点不同,其思想,人格,文化便全盘否定,不留余地。
我一直不太明白,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爱做选择题,连人都是要非此即彼,鲁迅还是胡适,一看这样的文字,我就异常郁闷,就如非让我选择是吃萝卜还是白菜一样。
在鲁迅所有文字中我最推崇的是《死后》,鲁迅生前即想到了死后所要面对的各种尴尬与耻辱,那些任意歪曲和篡改着他文字的人,是他死后所不能控制的,生前尚且有申辩的可能,死后是断无申辩的机会了。
我常常以为他们是很悲剧的,如胡适,如鲁迅,尽管内心是多么的不情愿,他们丝毫不能阻挠死后被人利用,而且被利用得如此彻底,如此纯粹。
有时他们的一句话,就可以被无限上纲上线,就可以作为养活别人的工具,杀死对手的利器。
胡适教导学生,不要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他人的信仰为信仰。
这是那个年代少有的论调。
当大部分人教你应当如何如何时,胡适教你不应如何如何。
当别人强调某某主义,某某路线时,他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有人认为这是他的局限性,不重视世界观的建立。
我却要说,这正是胡适的高人之处:不灌输教条,只教你独立思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需要的是医治贫穷、愚昧、贪污、疾病、扰乱,而不是革命”这样的论调,在今天看来,非常的理性而温和。
这就是胡适先生。
胡适是爱国的,胡适报效之国,并非所谓的某个政府掌控之国,而是中华民众之国。
当这个国家遭受到外来侵略的时候,个人的政治观点与哲学理念是要和国家当时的环境相靠近或者暂时妥协的,因此一个一向坚持自由之灵魂的胡适接受了蒋介石政府的驻美大使之职。
为国家存亡行路万里,演讲百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样的人格,又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胡适曾说我宁可保持我无力的思想,决不肯换取任何有力而不思想的宗教。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之前读过不少名人的自传,了解了名人的一生。
这本书却有所不同,是通过第三人的角度去诠释另一个人,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书中最令我感兴趣的就是胡适先生的政治路途。
胡适先生的政治生涯开始于一次次的演讲,在演讲的期间,胡适先生几乎跑遍了美国,将安吉尔和杜威二人的“新和平主义”传播。
经过各种学生组织的锻炼,熟练地掌握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一套会议流程,在今后组织国际性组织和国内组织加以应用,自成一套民主系统。
胡适先生一生主张“新和平主义”,所谓的“新和平主义”在我看来就是不抵抗主义或者是反战主义。
最明显地体现在对中日战争的态度上。
日本在逼迫中国签订二十一条的时候,胡适极力反对中国对日宣战。
当然中国对日宣战的确是拿鸡蛋碰石头,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清政府的无能领导之中,结果甲午战争,清政府一败涂地,胡适先生算对了一次。
在二战时期,胡适依然反对中国抗日,原因是中国的经历实力落后、武器硬件实力不够。
但是,八年抗战,中国战胜了日本,这次胡适先生算错了一次。
其实无论是算对算错,都没有必然联系,根源在于胡适先生顽固的思想,一生执着地追求着安吉尔和杜威二人的“新和平主义”,这种主义就是反战,不抵抗。
所以胡适对于战争都是持反对的态度,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印度的甘地“非暴力不抵抗”主义。
其实这种思想存在局限性,尤其在世界大战期间,除了日不落的英国在维护自己的地位,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列强都在想办法扩大自己的版图,与这些国家谈判等于慢性认输,他们会贪婪地无限之地像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伸出罪恶的爪牙。
在二战时,中国对日宣战是必然,此时的中国是资本主义政党主导,与社会主义政党合作,领导思路先进,兵器设备虽无法与日军匹敌,但完全是现代化军备。
关键这一次是全民抗战,万众一心。
所以,笔者对于胡适先生一贯追求“新和平主义”不敢苟同,胡适先生缺乏与时俱进的思辨性。
为何安吉尔和杜威两人会提出这种主张,原因在于第一,他二人都是白种人。
胡适读后感(共6篇)

胡适读后感(共6篇)第1篇:《胡适散文》读后感《胡适散文》读后感《胡适散文》。
说到中国现代文学,就不能绕过一个人。
这个人掀起了一场白话文革命,有趣的是,这场革命的起因竟然是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产生的。
胡适将中国的文字分为死的文字(书面的文言)与活的文字(口头的白话),而书面的活文字必须替代死文字,这样才可以使得文化普及,古代的白话小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于是我们所阅读与学习的大量书籍就变成了浅显易懂的白话,也有了标点的断句,至于那些彰显文化的古文,自然可以留给爱好者们沾沾自喜去了。
有意识的是,这么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绕过的人,竟然在我们的所有文化学习中消失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主义”,而胡适的著名文章之一就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于是,靠主义发家之人必视之为大敌,封锁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那么这篇《胡适散文》又是如何出土的呢?编者狡猾的在前言中提到:他的哲学上的实用主义,政治上的主张改良和反对革命,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倾向会在所选文章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为了保留历史原貌,我们收入了作者的主要散文创作,并将收入的作品全文出版,相信读者对文中的错误观点能够加以鉴别和批判。
(2001年出版)于是我们就有机会,以批判的精神,拜读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成了主义,便由具体的计划,变成一个抽象的名词。
主义的危险和弱点,就在这里。
因为世间没有一个抽象名词能把某人某派的具体主张都包含在里面),“名教”(口号标语正是名教的正传嫡派。
名教扫地,中国有望!),“写在孔子诞辰纪念之后”(孔圣人是无法帮忙的。
开倒车也绝不能引你们回到那个本来就不存在的“美德造成的黄金世界”的),“差不多先生传”(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然而中国就从此成为一个懒人国了),“漫游的感想”(世间的大问题绝不是一两个抽象名词(如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等等)所能完全包括的),“我的信仰”。
捂住双眼,不仅看不见世界,甚至看不见自己了。
第2篇:胡适文章读后感胡适文章读后感大家对胡适此人一定比较熟悉,他1891年12月17日生于安徽绩溪,卒于1962年2月24日,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读了胡适先生关于读书与人生的论述,就像跟一位亲切又睿智的长者聊了一场天,心里满是收获和感慨。
胡适先生对读书那可是推崇备至啊。
他一说,我就觉得读书这事儿可太重要了。
就好比我们在生活的这个大迷宫里乱转,读书就像是拿到了一把把神秘的钥匙。
每一本书都可能是打开一扇新门的钥匙,门后面藏着不一样的风景,可能是古代那些伟大思想家的智慧宝藏,也可能是远方陌生国度里奇妙的文化风情。
我以前读书呢,有点像小猫钓鱼,三心二意的。
看了胡适先生的话,才知道读书得有计划、有方法。
他说读书要博,就像吃饭不能挑食一样,啥知识都得往脑袋里装点儿。
不能只看那些轻松有趣的小说,什么历史、科学、哲学的书都得涉猎。
这就好比吃菜,光吃肉可不行,蔬菜、粗粮都得搭配着来,这样身体才健康,脑袋里的知识体系才全面呢。
说到人生,胡适先生的话也像一道光照进了我心里那些模模糊糊的角落。
他的意思好像是说,读书和人生就像一对分不开的好伙伴。
读书是为了更好地过人生,而人生的经历反过来又能让我们对书里的东西理解得更深。
以前我老是觉得人生就是走一步看一步呗,可胡适先生让我明白,读书能给人生指引方向。
那些从书里汲取的智慧就像指南针,在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悄悄在耳边告诉我们该往哪儿走。
比如说,当我读到那些英雄人物的传记时,他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会激励我,要是我在生活里遇到了挫折,就会想:“人家那么难都挺过来了,我也能行!”而且啊,胡适先生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清澈又充满活力。
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地给你讲大道理,而是像朋友一样,用很平实的话语把深刻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
他让我觉得读书不是一件苦差事,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摆自己读了多少书,而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
不过呢,我也有点小想法。
胡适先生说的读书之道,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好像有点难做到了。
现在书太多了,网络上的信息更是像洪水一样涌来,要做到像他说的那样广泛而深入地读书,还真得有点定力。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

读《差不多先生》有感读《差不多先生》有感(精选16篇)读《差不多先生》有感1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胡适先生所著的《差不多先生传》一文,文章幽默讽刺,令人捧腹,印象深刻。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文章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因事见理的方式,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
从处事不认真到处世不认真,许许多多的人就在“差不多”的圈套里度过一生。
胡适大师笔下的“差不多先生”可谓栩栩如生:他的相貌和我们长的差不多,经常说着差不多的话语,做着差不多的事情,他把“差不多”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一以贯之,名噪一时。
读完会心一笑之后,合书而思,我的心中却久久难以平静。
生活中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差不多”故事纷至沓来……我们时常做着差不多的事情而不以为意,殊不知,自己的人生已经被钉入到了差不多的魔咒中,差不多着就已经差了很多;而在企业管理中,如果任由“差不多先生”滋生,则可能动摇企业的根本。
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曾说:“魔鬼总是躲在细节里”,作风精益求精的管理者会在问题解决的工作环节,一步一步进行拆解,寻找最为精确的答案;而差不先生却在问题症结刚有一些眉头的时候,就匆匆将工作结案,为公司的日常经营埋下了不定时诈弹,一复一日,年复一年,侵蚀着精益求精的管理者所创下的经营成果。
改掉“差不多”陋习,努力成为企业的一道“差不多”的事项防护墙,是每位职业经理人应尽的义务。
要成为企业的一道“差不多”事项“防护墙”就要从自身和身边的每一滴小事做起,时刻以“精益求精”原则,以“严于律己”的工作态度,多思、多想、多看、多作,不放过任何因“差不多”可能造成的工作疏漏,将“差不多”造成的隐患遏制在萌芽的状态中。
我们要知道,也许你现在自我感觉差不多还能过的去,但是也许:“差不多”着,你的生活就在差很多的质量上度过了;“差不多”着,你就再也追不上别人的脚步了……是时候和“差不多先生”说再见了。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
胡适文章读后感(四篇)

十五岁,似乎还在徘徊,然而毛泽东于十六岁便发出了“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言,周恩来十三岁时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那么,是时候用我们的青春筑起通向梦的阶梯,在梦实现的地方,有你,有我……
去年,唐德刚先生故去,作为胡老夫子的关门弟子,他所有关于胡适的著作中没有粉饰老师为“圣人”,反而客观中肯,毫无隐晦之意,在今天漫天飞的传记里,怕是少有的极品了。唐德刚说胡适是“近代中国惟一没有枪杆子作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但是又说其:“搞政治胡适后天不足,在主观条件上,胡先生所缺乏的是:他没有大政治家的肩膀、中上级官僚的脸皮和政客与外交家的手腕;他甚至也没有足够作政论家的眼光”。这样的论断,胡适先生听了也许只是笑而不语,因为他说:“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何惧这点小小的评论?
虽然没有精读,通过课堂学习和一些资料翻阅也了解到胡适是一个注重个人独立,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的人。个人首要的是做好自己份内之事,并且入世以实际行动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大声疾呼男女平等,反对愚忠愚孝,强烈反对伪善的表面文章。坚持无神论,反对迷信,崇尚西方自由、平等、宽容和科学主义精神,反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教导的一味信天安命,只求诸思想以得安逸。
然而,却又是如此的熟悉,你信么?你我都离胡适很近。有几句话,你一定听说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等,我们一定能够耳熟能详,但未必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是胡适说的。“中国需要的是医治贫穷、愚昧、贪污、疾病、扰乱,而不是革命”这样的论调,在激情岁月远离的今天,又似乎有些现实的味道。这就是胡适先生,陌生而又熟悉。
《差不多先生传》读书笔记

《差不多先生传》读书笔记《差不多先生传》读书笔记1读完胡适《差不多先生传》,有一个想法,即所谓差不多,其实就是一世糊涂。
文中说:“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我看这话应当反过来解读,即一生马虎,一生糊涂,一生只配做缩头乌龟,这哪里是有德?分明就是无德无能。
所有生命,小到小草,大到人类,没有一个不懂得珍惜自命,有命才有一切,没命就等于死寂与荒芜,与沙漠无异。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不肯认真就等于一事无成,不肯算帐就等于不知珍惜,不肯计较就等于处处吃亏。
这样的人生一是不配活在这世上,二是也不可能安然地活在这世上,其所谓的“德行”可是是“泥菩萨过河自命难保”罢了。
以上是问题的一方面,但成年人看问题,应当学习多方面和多维度,这样才能把问题看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古人云,过犹不及,即凡事不能走极端,剑走偏峰,反而会伤害自已。
所以说做人做事也不必太认真、太精明、太计较。
人一生所面临的`问题有千千万万,除非你是神仙,否则就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都完美地解决掉,理智的人做事必定会区分个轻重缓急,而绝不会丢了西瓜去捡芝麻。
首先,我们不能事事认真。
大事上认真一点,小事上不妨糊涂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要认真一点,因为认真了就很快会有好结果,而完全超出个人本事的事则能够糊涂一点。
其次,我们也不能处处精明。
因为过于精明的人往往都是小聪明。
他们不懂得精明其实也是一种人生成本,你将会为此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换来的却可能只是鸡毛蒜皮。
真正的精明应当从人生的全盘研究,抓大放小,或以小博大。
最终,做人不能够太计较。
过于计较是一种典型的小家子气,一方面折腾了自已,另一方面也折腾了对方,其结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
做人要明白,你若与人计较,他人也必将与你计较,计较来计较去,除了伤脑筋、伤和气外,最终对彼此没有任何好处。
人生真正昂贵的是时间成本、健康成本和劳动成本,当你经历过了无数的拚命折腾之后当明白,得不偿失时,最明智的选择其实就是放手。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第一篇:读胡适先生有感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当我反复读着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时,依据胡适先生的说法看来只能是非文学了,比如说:一篇文章,胡适先生在文中指出:“······这一类文学,”胡适先生批判了“碑版”文学,正像胡适先生说的,甚至写的与胡适先生举得《老残游记》中的一段关于美的例子不差上下,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达意达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学。
”此言甚准确。
他又说:“这文学有三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
”他在此文最后说:“无论什么文(纯文与杂文、韵文与非韵文)都可分作‘文学的’与‘非文学的’两项。
”当我反复读着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时,我确实敬佩他的思维清晰和敏锐,他的知识的博大与精深。
当然,在读《什么是文学》时,我有一种不安和畏惧感。
以至不敢去爬此“文学高山”,原因是文学有“三要件’。
因为我不愿“一贯制”,这“一贯制”就是框框。
我这人愿突发奇想或漫无边际。
如果我只做了“二要件”或“一要件”,依据胡适先生的说法看来只能是非文学了。
非文学就非文学吧,我这人不想勉强自己。
反正文学因为与非文学的比较而存在,那我就做文学的“比照”吧。
因为我写的东西不能符合“三要件”,有时甚至“一要件”都没有做好。
我不是因“三要件”而又想法,而是因为文学有了固定模式而有所后怕。
比如,大家都按照“三要件”去做,文学一律:“明白清楚、有力动人、美。
”这有健康向上之感。
但是,与大千世界相比就显得呆板、局限,千篇一律。
他的“清楚明白、有力动人”让我不安,让我思考:一、文学本质上是创造精神世界,理想的精神世界由于“三要件”是相对的,比如说:一篇文章,有人看明白了,而有的人没看明白;有人动情,有的人不动情;至于美就更难说了。
读胡适文集心得体会

读胡适文集心得体会胡适的思想触动在读胡适文集的过程中,我深受胡适思想的触动。
胡适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深刻而简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胡适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只有通过不断研究和积累知识,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他的这一观点让我深感启发,也加强了我对终身研究的重视。
其次,胡适提倡自由思考。
他鼓励人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被传统和权威所束缚。
他认为,自由思考是创新的源泉,只有通过开放的思维方式,人们才能够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一观点让我深深认同,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坚持独立思考的信念。
此外,胡适对民主和平等的追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强调个人的权利和尊严,主张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秩序。
他的这一思想引起了我对社会公义的思考,也促使我更加关注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读后感通过阅读胡适文集,我深刻体会到了胡适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他提倡知识和思考的自由,追求民主和平等,这些思想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重视知识的研究与运用。
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同时,胡适提倡的自由思考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面对各种观点和声音时,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传统观念所束缚,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于社会公义的关注也是胡适的重要思想之一。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关注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并积极参与到改变中去,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总之,读胡适文集是一次有益的体验。
通过阅读胡适的思想,我受到了深刻的触动和启发。
我将继续学习和运用胡适的思想,以更好地推动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读胡适文章有感汇总(5篇)

读胡适文章有感原作者:何中华哲学近日翻看胡适的著作,读到了他的《我们走那条路?》(载《胡适论学近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一文。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1930年《新月》二卷10号上。
记得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那样一个文化躁动不安的时候,我就读过这篇文章(大概收在台湾出版的一本胡适的文集上)。
心境不同,感受也迥异。
当年还是卤莽青年,一心想着反传统;如今已是身心俱老,愈加觉得传统的可爱。
初读胡适文章,为其倾倒;今天再来读,倒更愿意保持距离了。
自晚清以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始终是萦绕国人心头的一个结。
胡适的这篇文章就是想回答这个问题的。
这个问题至今也未过时,所以胡适提出的观点仍不失讨论的价值。
胡适提出:“究竟我们要一个怎样的社会国家”?“究竟我们应该走那一条路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地”?他认为,这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我们第一要问,我们要铲除的是什么?这是消极目标。
第二要问,我们要建立的是什么?这是积极的目标”。
问题是胡适找的病根是否准确?开出的药方是否有效?胡适认为,我们要铲除打倒的是所谓“五大仇敌”,曰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
不过这实在没有说到点子上。
变革也罢,革命也罢,改良也罢,其目标都不是这些,因为它们的存废不过都是结果,而非根源。
鲁迅当年学医改行,就是个例子。
医术固然能够医好人身上的病,但医不好社会的病。
而且这些社会痼疾不是哪个社会制度特有的,不同的制度下它们只是表现不同、程度各异而已。
大同社会当然不在此列。
胡适的社会改良思想是一种西医式的思路,即针对的是症状而非根本的原因。
未来的出路何在呢?胡适说:“我们一开始便得解决一个歧路的问题:还是取革命的路呢?还是走演进(evolution)的路呢?还是有第三条道路呢?——这是我们的根本态度和方法问题。
”他认为,所谓演进的路是自然而然的非人为的进化,其弱点一是不经济、过于缓慢,二是演进的结果总是保留下许多旧制度的残余。
与此相比,革命的路则没有这个缺点,因为它借助于“人功促进”,人为的成分为多。
读胡适文章有感

读胡适文章有感
胡适先生,出身于安徽望族,自小衣食无虑,且见识过欧美权贵的享受,但他仍然艰苦朴素。
在担任驻美国大使期间,他无论是公款还是私款,能节约一分就节约一分。
如出门公干,为了省下门前叫出租车要付的小费,他都是跑到大使馆门前大道的拐角处才叫出租车。
江冬秀给他寄衣服,他写信回复:“一些衣服没舍得穿,还都很新,不要多寄了!”显示出胡先生是位正真的贵族,受人尊敬!
胡适先生,曾写过一首关于文字方面的白话打油诗:“文字没有雅俗,却有死活可道。
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
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至于古人叫字,今人叫号;古人悬梁,今人上吊;古名虽未必佳,今名又何尝少妙?至于古人乘舆,今人坐轿;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若必叫帽作巾,叫轿作舆,岂非张冠李戴,认虎作豹?”
即兴的幽默,又不是大家风范!只言片语,却道尽了雅与俗!由衷的佩服!。
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的作品,这样的一本书,自然是有很多的感悟给读者的,在写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时需要写出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同时这些故事又能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要注意的。
下面就是一些好的范文。
篇一: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今天,我读了作家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差不多先生传》。
这个题目十分有趣,我带着一丝好奇读完了全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差不多”的人,他看不清,听不明,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他小的时候,去帮妈妈买红糖,结果却买成了白糖,他妈骂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上学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山西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他长大后在店铺做伙计,做事总是不精细,“十”跟“千”常常写错。
掌柜的生气了,骂他不仔细。
他只是笑嘻嘻的赔小心道:“千与十只差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嘛!”有一次,他有事要外出,慢悠悠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他不满地说:”八点三十分开,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谁知家人弄错了,喊来了西街的牛医王大夫。
他说:”汪大夫跟王大夫不是差不多吗?就让他试试吧!“王大夫走上前,用医牛的方法替他治病,不一会儿,他便一命呜呼了。
他临死前,说:”活人同死人也差。
差不多,。
凡事只要。
差。
差不多就。
就好,。
何。
何必太。
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说他看得破,想得开,于是,人人都象他学习,中国很快变成了一个”懒人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认识到了懒惰和做事马虎的危害。
我们绝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样,不求上进,马虎行事,这样只会让我们一事无成。
篇二: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文章有感前不久,我从三联出版社订购了一本《国文百八课》,并从中拜读了近代大文学家胡适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传》,感慨万分。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读了胡适先生关于读书与人生的论述,就像是在一个闷热的夏日里,突然喝到了一杯冰爽又透着茶香的凉茶,那叫一个通透畅快。
胡适先生说起读书,那可真是句句在理,又妙趣横生。
他就像一个特别热心的老大哥,拉着你的手说:“读书这事儿可不能马虎啊。
”他提到读书要博,这就像吃饭一样,不能只盯着一种菜吃,得什么菜都尝尝,这样营养才全面。
我就想到自己以前读书,净挑那些小说看,尤其是那种热血的冒险小说,其他的书就像被打入冷宫似的,碰都不碰。
读了胡适先生的话才明白,这就像吃饭只吃炸鸡腿,虽然过瘾,但时间长了肯定不健康。
读书也得广泛涉猎,历史、科学、哲学啥的都得沾沾边儿,这样自己的知识体系才不会是个“瘸腿”的。
而且啊,胡适先生强调读书要有怀疑的精神。
这就好比你去逛街买东西,不能摊主说啥你就信啥。
书里的东西也不一定全对,要带着自己的小问号去看。
就像有些历史故事,以前书上怎么写,大家就怎么信,可现在随着更多考古发现和研究,才发现原来有些是被误传的。
要是没有这怀疑精神,咱们就只能一直被那些错误的信息牵着鼻子走,多傻呀。
再说说读书和人生的关系。
胡适先生把读书当成是塑造人生的一把神奇的刻刀。
每一本书就像一小片精致的材料,被这刻刀精心雕琢后,就融入到我们的生命里,让我们变得更加丰富、立体。
一个人要是读了很多好书,就像给自己穿上了一身绚丽又结实的铠甲,在人生的战场上,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诱惑,都能有足够的底气去应对。
从他的话里我还感受到,读书不是那种为了完成任务的苦差事,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对自己灵魂的滋养。
就像给一盆花浇水施肥一样,读书就是给我们的内心世界浇水施肥,让它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以前总觉得读书是为了考试,为了让爸妈高兴,现在才知道,读书真正的意义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是自己和这个世界上无数智慧灵魂的对话。
读完胡适先生关于读书与人生的这些话,我就像被打了一针强心剂。
我觉得我得重新审视我的读书计划了。
我可不能再让那些好玩的手机游戏、无聊的短视频把我的读书时间都抢走了。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精选5篇)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3071字)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
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
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
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
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
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
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
别处也没找到。
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
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
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

胡适先生二三事读后感1. 读了 《胡适先生二三事》,我就寻思,胡适先生那么有学问,是不是像我们班的学霸小辉呀?小辉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大家有不会的题都去问他。
我问小辉:“你咋啥都懂呢?”小辉挠挠头说:“我就是平时爱看书,多琢磨。
”胡适先生肯定也是天天钻研学问,才那么厉害,这是不是告诉咱,只要肯努力,就能变聪明呢?2. 胡适先生倡导白话文,他是不是心里想着,要让所有人都能轻松读懂文章呢?就像我给奶奶讲故事,奶奶年纪大了,听不懂那些文绉绉的话。
我就用大白话讲,奶奶听得可开心了,一个劲儿夸我讲得好。
胡适先生推广白话文,是不是也想看到大家都能愉快地交流知识,没有隔阂呢?这让我明白,说话做事简单点,大家都轻松。
3. 我在想胡适先生面对困难时,会不会像我学跳绳那样?一开始我怎么也跳不好,急得都快哭了。
我对自己说:“我就不信我学不会!”然后不停地练。
胡适先生说不定也有这种不服输的劲儿,不管是学术上的难题,还是生活里的困境,都不退缩。
难道我们不应该像他这样,遇到困难勇敢向前吗?4. 胡适先生和朋友们交流学问的时候,是不是像我们小组讨论作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
有次我们讨论一道数学题,小明说一种解法,小红又提出另一种。
胡适先生和他的朋友们肯定也争得面红耳赤过,但都是为了把事情弄明白。
这说明有交流才有进步呀。
5. 胡适先生写文章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像我写作文一样,有时候灵感突然就来了?我写作文时,正发愁没啥可写,看到窗外的小鸟,一下子就有了思路。
胡适先生的那些好文章,是不是也是某个瞬间灵机一动,然后赶紧写下来的呢?这告诉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灵感哦。
6. 我好奇胡适先生对待不同观点的人,是啥态度呢?就像我和小刚下棋,小刚总爱用一些怪招,我开始很生气,觉得他不按套路出牌。
后来我想,他有他的想法嘛。
胡适先生肯定也能包容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让思想碰撞出火花。
要是大家都只听一种声音,世界不就太单调了吗?7. 胡适先生做演讲的时候,是不是特别有激情?我在学校演讲比赛时,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的同学,心里可紧张了,但又想把自己的想法大声说出来。
读胡适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的文章使我受益匪浅。
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胡适在担任北大的教授时,他每开一门课,讲义就说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胡适赞扬怀念五四精神,五四时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所为,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反思现在的部分大学生,无明确长远目标,多为应付考试而读书,浪费了大好时间。
胡适在1960年送毕业生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要求青年不要懒惰,发展广泛的爱好,做事有信心。
现在我们应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到有充分能力的时候再谈博爱,想要有益于社会,就先把自己铸造成器。
《先生》胡适 观后感

《先生》胡适观后感《先生胡适》看了《先生胡适》我深刻的感受到文化是不应当和政治牵扯到一起的,一个文人,思想巨匠,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遭到莫须有的曲解与责难。
人们很喜欢带着政治立场去看一个人,只要政治观点不同,其思想,人格,文化便全盘否定,不留余地。
我一直不太明白,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爱做选择题,连人都是要非此即彼,鲁迅还是胡适,一看这样的文字,我就异常郁闷,就如非让我选择是吃萝卜还是白菜一样。
在鲁迅所有文字中我最推崇的是《死后》,鲁迅生前即想到了死后所要面对的各种尴尬与耻辱,那些任意歪曲和篡改着他文字的人,是他死后所不能控制的,生前尚且有申辩的可能,死后是断无申辩的机会了。
我常常以为他们是很悲剧的,如胡适,如鲁迅,尽管内心是多么的不情愿,他们丝毫不能阻挠死后被人利用,而且被利用得如此彻底,如此纯粹。
有时他们的一句话,就可以被无限上纲上线,就可以作为养活别人的工具,杀死对手的利器。
胡适教导学生,不要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他人的信仰为信仰。
这是那个年代少有的论调。
当大部分人教你应当如何如何时,胡适教你不应如何如何。
当别人强调某某主义,某某路线时,他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有人认为这是他的局限性,不重视世界观的建立。
我却要说,这正是胡适的高人之处:不灌输教条,只教你独立思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需要的是医治贫穷愚昧贪污疾病扰乱,而不是革命这样的论调,在今天看来,非常的理性而温和。
这就是胡适先生。
胡适是爱国的,胡适报效之国,并非所谓的某个政府掌控之国,而是中华民众之国。
当这个国家遭受到外来侵略的时候,个人的政治观点与理念是要和国家当时的环境相靠近或者暂时妥协的,因此一个一向坚持自由之灵魂的胡适接受了蒋介石政府的驻美大使之职。
为国家存亡行路万里,演讲百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样的人格,又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胡适曾说我宁可保持我无力的思想,决不肯换取任何有力而不思想的宗教。
只有超越了党派的隔阂,在坚持自己信仰和主张的同时,尊重别人的信仰和主张,并努力捍卫别人的自由,这样的人才是把自由实践的人,胡适便是这样的人。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共5则范文)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共5则范文)第一篇: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共)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胡适散文读后感篇一今日重阳节!爸爸不到七点电话询问我“中午回家吃饭否”尽管我没有睡醒,白天还有好多闲事,但是我还是毅然答应父亲回家。
爸爸高兴地嘱咐我勿忘带“菜刀”回去,他给我们磨磨。
他老人家磨得哪是刀啊......这个世界最终真心关心你的人只有自己的爸妈!九九重阳父母节,登高插庾年己衰。
浩浩江水千尺深,谁人报完哺育恩?日月星辰似流滢,少小轻狂游子心。
古人教人尽孝道,敬上蟠桃以慰心!借此佳节之际我感谢您:父亲、母亲,您的笑颜似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世界,您给予我的安慰和鼓励支持我度过一切艰苦,儿子一定会孝敬你们二老,同时为天下所有的老人们送上一句祝福,写下您的动人诗篇:祝他们心旷神怡,安康幸福,健康永久,快乐同在!胡适的父亲在他五岁过世,他母亲23岁时守寡,承担者操持家务和抚育子女的重任。
作者着重描写的就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童年经历。
胡适开篇并没有直接写母亲,而是写自己童年中的几件小事(前后跨越九年),看似无意,实则为下文写好母亲做铺垫。
当顺势转为正题,选取几个与母亲有关的重点事例作陈述,以委婉平实的言语描述了母亲爱子情深、教子有方、气量大、性子好、代人仁慈、温柔又不失刚气的情怀与个性,将一中国传统农村典型寡妇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篇尾点明母亲是影响自己的性格及人生道路的第一人。
全文脉络层次,清洗分明,文字文笔流畅明白如话,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更能使我们理解到当时,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大家庭环境作为后母维系家庭关系的不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建议大家认真读读母亲对胡适“做人的训练”这对作者的少年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临收笔的时候脑袋里一直在默念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谨以此篇读后感敬献给我的父母大人!胡适散文读后感篇二大家对胡适此人一定比较熟悉,他1891年12月17日生于安徽绩溪,卒于1962年2月24日,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胡适先生文字有感
这两天利用中午和晚上睡前的一点时间,把亚马逊上面的一本小书《介绍我自己的思想》看完了,豆瓣里也收录了这本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书的选集,里面主要是胡适先生给自己或他人书籍所作的序,还有一些札记赠言等。
文“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本是先生给书籍《胡适文选》作的自序,主要说明了先生所选文章的原因:为“少年朋友”选辑二十二篇文章大致介绍先生自己的思想。
先生言其思想受两个的人的影响最大:赫胥黎和杜威。
前者教先生怎样怀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后者教先生怎样思想,教先生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
这是我们这些当代青年应该学习的,凡事求证据,记得要问为什么?不被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所淹没,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先生对五四精神的赞扬和怀念,对青年学生的的教导和期望,读来让人感到惭愧,想五四时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所为,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明确长远目标不说,连当前学习之事也没有做好,多为应付考试而读书,浪费了大好时间,实属不该。
先生言“Expres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 impressions”,即“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
” 所以先生推荐记札记,这也是我写这篇日记的原因,以后坚持生活写日记,读书记笔记,尽量把印象变成自己的。
先生在1960年的毕业典礼上给毕业生送了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
第一味药是说,离开学校,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的问题在身边,时时向你挑战,笑你奈何不了它,这样就不会懒惰。
第二味药,是要我们进入社会后要多发展一点职业以外的兴趣,“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想自己从小到大,却没有一样这样的兴趣,或者说没有一样能坚持下来的兴趣,吉他,羽毛球,游泳,多是三分钟热情,未能坚持。
勉强算上的,可能就读书了,少时书读的少,见识也浅,大学里有了图书馆,便想着多多利用,也算是读了一些书,只是少有记下读后感想,还是要像先生所言,以后无论读书还是观影,尽量把所思所想记下。
其实游泳也一直在学,只是不能有规律的练习,想起才去,以致进展不大,算来学自由泳也近一年了,还是不能流畅的换气,20多米就不行了,还是多请教请教舍友。
先生把第三味药叫信心汤,是要毕业生总得有点信心,“我们生存在这个年头,看见的,听见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们悲观,失望的----有时候竟可叫我们伤心,叫我们发疯。
” 先生当年所描述的对现在的我们也同样适用吧,每天看着微博里的社会人间百态,多半让人悲观和失望,正因如此既最好又最坏的时代,既智慧又愚昧的年头,既希望又失望的季节,才更需要培养信心,“这个时代,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代,没有信心,我们真要发狂自杀了。
” 先生举了福特和莱特兄弟两个例子来叫我们深信“努力不会白费”的人生观。
自问,有这种信心没?
先生在文“大宇宙中谈博爱” 中提到:
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就是把自己弄好。
我们应当先把自己弄好,然后帮助别人,独善其身然后能兼善天下。
同学们,现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不要空谈高唱博爱,但应先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到我们有充分能力的时候才谈博爱,仍不算迟。
先生在文“青年人的苦闷” 中提到:
悲观是不能救国的,呐喊是不能救国的,口号标语是不能救国的,责人而自己不努力是不能
救国的。
我在二十多年前最爱引易卜生对他的青年朋友说的一句话:“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我现在还要把这句话赠送给一切悲观苦闷的青年朋友。
社会国家需要你们作最大的努力,所以你们必须先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有用的东西,方才有资格为社会国家努力。
自问,有没有充实自己?把自己弄好?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有用的东西?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最后摘抄孙中山先生评论“五四运动” 的话: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
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故,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
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
(九年一月二十九日,《与海外同志书》)。